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图1 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示意图
导致图1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出现 B.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 D.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2.撤退的殖民主义者匆匆划定的边界毫无理性,难以防御,而且难以维持。殖民政权采取了三种退出战略:它们把历史上敌对的社区交入单一国家,或者迫使不情不愿的伙伴社区和民族建立不稳定的“联邦”超国家,或者将任何一方都难以接受的边界强加于新独立的国家。这些现象主要说明
A.民族自决原则得到贯彻 B.第三世界面临严峻挑战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非殖民化成为时代潮流
3.二战后,美国第一、二产业部门的劳动者减少,第三产业的劳动者显著增加,同时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据统计,1950—1980年,美国“白领工人”在就业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从36.7%上升为52.1%,而“蓝领工人”的比重从41.2%下降到31.79%。这一变化
A.源于发达国家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B.表明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工作积极性
C.反映出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多层次化 D.促使美国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1994年元旦,《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同一天,墨西哥南部恰帕斯的印第安农民揭竿而起。他们认为该协定“给印第安人判了死刑”,要求“争取工作、耕地、住宅、食品、保健、教育、独立、自由、民主、公平和和平”。墨西哥起义者认为,经济全球化
A.威胁了国家主权和国防安全 B.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C.阻碍了美墨科技和人才交流 D.侵犯了土著居民的传统文化
5.二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选择将部分核心主权让渡给超国家机构,与法国、波兰等昔日的宿敌组成“命运共同体”;放弃德国马克,组成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从而实现德国重新统一和重新崛起。据此可知,战后德国成功的关键是
A.提出区域一体化构想 B.维持东西方阵营的和平
C.深刻反思战争的罪行 D.选择新的国家发展路径
6.从1963年5月成立到2002年被非洲联盟取代,非洲统一组织积极参与非洲国家间绝大多数边界和领土争端的调解活动,如成功地解决了加纳和上沃尔特边界争端,调停了加纳和多哥的埃维族争端等,还使某些冲突或争端得到缓和。非洲统一组织的这些活动
A.在非洲取代了联合国地位 B.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C.在非洲建立了政治新秩序 D.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7.1955年万隆会议上,与会29个国家的领导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愿意卷入美国和苏联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不结盟运动逐渐兴起。由此可知,当时
A.民族解放运动高峰出现 B.美苏两国冷战政策破产
C.新的国际体系初步建立 D.两极格局受到一定冲击
8.法国从1954年至1982年间,曾开展过两次国有化运动;英国从1946年至1979年间,掀起过两次国有化浪潮;意大利、联邦德国、奥地利等国都以不同形式发展了国有经济,并且使国有经济成为整个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国有化运动
A.导致资本主义世界“滞胀”局面的出现 B.实现了苏联模式在全球的扩张
C.推动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摒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指导思想
9.1952年,好莱坞影星吉恩·凯利(Gene Kelly)主演的音乐剧《雨中曲》,其背景设置在了美国繁荣的社会环境中,街道两边是摆放了各种各样商品的店铺,宽敞明亮的家中有多功能的现代家电。一位苏联女士观影后曾表示:她永远无法忘记自己看到主角用按钮而不是火柴加热晚餐时的震惊。这类作品输出的主要目的是
A.展示美国实力 B.传播意识形态 C.讽刺苏联落后 D.提倡科技革命
10.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在战后高度发达的科技基础上,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民族独立浪潮随之发展起来了。这反映了二战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力量的消长
C.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D.民族独立浪潮源自于帝国主义势力的衰弱
11.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1992年在巴西开放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次年4月在纽约签署。这些国际条约的签署
A.标志着国际体系法制化的开端 B.推动了联合国职能的重大转变
C.实现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少 D.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2.音乐电视起源于美国。刚传入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在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彼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 B.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
C.意识形态对立影响文化交流 D.电视是新时代殖民的有力工具
13.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以来,合作基础日益夯实,领域逐渐拓展,在数十个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的多层次架构。金砖国家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共同发声,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程,大大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这说明金砖国家
A.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使新型国际秩序得以形成
C.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D.加剧了全球资本迅速扩张
14.20世纪60年代,美国帮助玻利维亚修复其最大的国企矿业公司,然而,玻利维亚国内频繁爆发集体罢工和示威游行,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提高,民主化进程出现了倒退。随着1964年军事政变的发生,玻利维亚重新恢复了独裁政府统治。这可以用来说明
A.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不彻底 B.拉美国家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C.军事独裁统治增强了独立性 D.美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15.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上述改革
A.利用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经济 B.推动东欧国家开始进行改革
C.注重调整农工业各部门的比例 D.体现出对斯大林模式的反思
16.下图为关于“新柏林墙”的一幅漫画。1990年,德国的柏林墙被推倒,但是人们发现,另一种隔阂正在南北国家之间形成。“新柏林墙”的形成反映了
A.国际经济旧秩序亟待改变 B.全球化趋势难以阻挡
C.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D.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共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高一学生史鸣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变化”时,梳理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针对不同历史阶段绘制了系列饼状示意图,其中一个如图2所示。
请你对图2提出两条意见,并说明理由。(要求:反对、修改、补充皆可、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根据战后新的力量对比,建立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等确立了战后列强在欧洲、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各种和平条约总是由战胜国拟订,惩罚敌人是和平条约中惯用的手段。战争导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又导致了新的战争。
——摘编自万楚蛟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从体系建制角度分析其弊端》
材料二
二战期间,美、苏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通过许多宣言、公告和协议,最终确立了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它们根据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划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处置战败国时,它们吸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教训,既要确保德国和日本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又要避免强加在其身上过多的重担。它们非常重视战败国的民主建设,战后五十年间,雅尔塔体系下的国际秩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摘编自黄玉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比较》
材料三
20世纪70—90年代初期,是旧的两极化世界由动摇走向解体、新的多极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时期……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它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作用及局限。(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交替时期”国际力量出现的新变化。(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建议。(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的四次工业革命简表
次序 时间 发展之处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叶到 19世纪40年代 革新了纺织部门,带动了金属加工业、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兴起,使经济和社会环境、劳动和生活状况发生深刻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期 经济、生产和劳动因为密集的机械化、电气化广泛应用及商品大宗生产出现(泰勒制和福特制)。
第三次工业革命 20世纪70年代中期 因为编程逻辑控制器使用导致产品和生产自动化,人们通过通信技术迅速缩短了物理距离。
第四次工业革命 现在 各种新兴突破性技术涵盖了诸多领域,人们沟通方式、获取信息范式、自我表达方式等发生改变。
——根据袁玥《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革命思想研究》中有关论述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70年11月,俾斯麦与南德4邦(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森—达姆施塔特)政府之间缔结了联合条约,南德4邦正式与北德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材料二
《凡尔赛条约》关于重划德国疆界的内容是:西部:莫列斯纳、欧本和马尔梅迪划归比利时。阿尔萨斯—洛林重归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其行政权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期满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将西里西亚南部的古尔琴地区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波兰从德国得到西普鲁士和波兹南的绝大部分,使波兰获得海岸线。北部:在德国与丹麦之间的石勒苏益格地区实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疆界的这种划定,使德国在欧陆丧失了13.5%的领土。
材料三
1949年,在美英法三国控制的德国西占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首都为波恩。半个月后,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首都在东柏林。
材料四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德国和柏林完成了统一。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现代史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时期分别说明近现代德国疆域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12分)(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B D D D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A B D A
1.【答案】B【解析】据图2可知,1950—1990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这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步,推动了产业机构调整,导致就业人口分布发生变化,故选B项;据图2就业人口分布变化体现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世界经济多极化无关,排除A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但国家干预不能直接调控国民的就业,因此无法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属于直接原因,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撤退的殖民主义者……国家”可知,殖民主义者在结束殖民统治时,有意将敌对的社区、民族和势力划定在一个国家边界内或划定无法接受的边界,遗留了很多问题,说明独立的的第三世界面临严峻挑战,故选B项;“匆匆划定的边界毫无理性……国家”说明民族自决原则没有得到贯彻,排除A项;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殖民主义的影响,与非殖民化成为时代潮流无关,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比重也在发生变化”可知,劳动者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结构的多层次化,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这一变化源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进而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二战后,美国产业结构和工人结构的变化,没有涉及社会保障制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促使美国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印第安农民揭竿而起”可知,恰帕斯的农民反抗主要是因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加剧了墨西哥国内乃至国际间经济的不平衡,导致他们的生存权利受到伤害,故选B项;据材料“争取工作、耕地、住宅、食品、保健、教育......”可知,农民的起义主要是针对自身的生存条件和经济利益而非政治权力,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成的区域经济组织,因此受到直接影响的是墨西哥的农业,墨西哥的农民起义代表的是农民利益受损,而非美墨间的科技和人才交流,排除C项;据材料“争取工作、耕地、住宅、食品、保健、教育......”可知,印第安农民起义的诉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无法体现,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命运共同体’......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可知,德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放弃了战争与扩张的发展路径,故选D项;据材料“德国选择将部分核心主权让渡给超国家机构”可知,德国是欧洲联合构想的参与者而非提出者,排除A项;东西方阵营分别指的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这与题中欧洲联合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从而实现德国重新统一和重新崛起”可知,德国的目标是发展,反思法西斯侵略的罪行的信息题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
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非洲统一组织积极参与非洲国家间绝大多数边界和领土争端的调解活动”“成功地解决了加纳和上沃尔特边界争端,调停了加纳和多哥的埃维族争端等,还使某些冲突或争端得到缓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统一组织的活动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故答案为D项。非洲统一组织在非洲并没有取代联合国的地位,联合国依然在非洲发挥作用,且材料也没有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国际关系,排除B项;C项“政治新秩序”之说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故而不选。
7.【答案】D【解析】据材料“自己不愿……冷战”“反对殖民主义……发展”可知,亚非各国主张维护民族独立和实现经济发展,不愿意卷入美国和苏联间的冷战,这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故选D项;1955年万隆会议有力地推动了亚洲、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但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高峰”的结论,排除A项;“破产”说法错误,万隆会议的成果对美苏两国的冷战政策有冲击作用,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国际体系仍是二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排除C项。
8.【答案】C【解析】据材料“开展过两次国有化运动”“掀起过两次国有化浪潮”可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有化的方式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滞涨”危机的出现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产物,排除A项;资本主义国家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占主导前提下的局部国有化,与苏联模式具有本质上的差异,排除B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有限地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未否定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并不意味着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彻底否定,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设置在了美国繁荣的社会环境中”“她永远无法忘记”可知在美苏冷战的环境下,美国通过电影的方式向外界展示自身发达优越的社会环境,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方式,故选B项;展示美国实力应该主要展示科技、国防和工业等领域,而不是普通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排除A项;展示美国社会的优越性客观上讽刺了苏联的落后,这是客观影响,不是美国的主观目的,排除C项;在美苏冷战的前提下,美国并不希望苏联通过科技革命发展强大,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据材料“建立在战后高度发达的科技基础上,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并结合所学可知,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超越了殖民主义的旧形式,这是导致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之一,故选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演变,没有明确欧洲、美国等在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力量的消长情况,排除B项;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但材料仅涉及到民族独立与殖民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帝国主义的演变情况,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材料中一系列条约的签署,主要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有利于人类共同体命运的构建,故选D项;国际体系法制化的开端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排除A项;联合国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并没有发生改变,排除B项;当今世界还没有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少,排除C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彼此更加关注”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音乐和电视的出现是科技进步的表现,同时音乐和电视的传播反过来促进了拉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到科技进步对拉美文化交流的影响,没有明确拉美对美国现代化的影响,故“相互促进”一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意识形态对立会影响文化交流,但材料仅涉及到电视这一科技产物在不同时期对于文化影响的深化,在电视刚刚传入拉美时,受意识形态影响较为明显,但在90年代后逐渐弱化,排除C项;电视是影响文化交流的工具而非殖民工具,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共同发声”“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程”等可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建设性力量,故选A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B项;2006年金砖国家首次会晤,1991年两极格局解体,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金砖国家代表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力量,并没有加剧全球资本迅速扩张,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民主化进程出现了倒退”“……重新恢复了独裁政府统治”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拉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后,国内军事独裁,国外英美尤其是美国经济和政治渗透,拉美仍面临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故选B项;拉美在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民族解放运动是胜利的,但由于拉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对英美国家存在依赖,拉美的民主运动是不彻底的,排除A项;考迪罗军事独裁阻碍了玻利维亚的民主化进程,与独立性无关,排除C项;据材料没法得出美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是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故选D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仍然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东欧国家就已经相继开始进行改革,勃列日涅夫1964年开始执政,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期间与美国大搞军备竞赛,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上,农工业各部门的比例仍然并不协调,排除C项。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新柏林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即南北差距日益严重,这与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有关,反映国际经济旧秩序亟待改变,故选A项;材料反映南北差距,属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非体现全球化趋势难以阻挡,排除B项;世界经济多极化目前只是趋势,尚未成为现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南北差距,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8分)
意见1:世界格局无法以饼状图来体现(以饼状图体现不妥当)。
理由:饼状图中的比例大小难以准确真实地反映各种力量对比,也无法体现各种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见2:把欧盟修改为欧共体或西欧。
理由:欧盟正式成立于1993年。
意见3:把中国修改为第三世界。
理由:中国是第三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见4:补充第三世界。
理由:第三世界广大国家是世界重要力量。
意见5:示意图中各种力量的位置摆放无序,可以按社会制度摆放。
理由:美国、日本、西欧国家同属资本主义阵营,苏联、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
意见1:世界格局无法以饼状图来体现(以饼状图体现不妥当)。
理由:据图6“‘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格局’示意图”结合所学得出饼状图中的比例大小难以准确真实地反映各种力量对比,也无法体现各种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见2:把欧盟修改为欧共体或西欧。
理由:据图6“‘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格局’示意图”结合所学得出欧盟正式成立于1993年,因此要把欧盟修改为欧共体或西欧。
18.【答案】(共20分)
(1)作用:确立了战后秩序,带来了短暂的和平。(2分)
局限:未根本化解矛盾,为二战爆发埋下了祸根。(2分)
(2)相同: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都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和协议确立;都由战胜国主导,带有强权政治色彩。(4分)
不同:前者由英法美主导,后者由美苏主导;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后者体现了资本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前者最大程度削弱战败国,后者将战争惩罚与民主建设结合起来;前者具有脆弱性,后者具有相对稳定性。(答出2点得4分)
(3)新变化: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及第三世界的兴起。(4分)
(4)建议:积极推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作用,据材料一“确立了战后……统治秩序”结合所学得出确立了战后秩序,带来了短暂的和平。第二小问局限,据材料一“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又导致了新的战争”结合所学得出未根本化解矛盾,为二战爆发埋下了祸根。
(2)第一小问相同,据材料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材料二“二战期间……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结合所学得出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据材料一“《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等”材料二“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通过许多宣言、公告和协议”结合所学得出都通过一系列国际会议和协议确立;据材料一“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新体系”材料二“根据自己的综合国力……势力范围”结合所学得出都由战胜国主导,带有强权政治色彩。第二小问不同,据材料二“美、苏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结合所学得出前者由英法美主导,后者由美苏主导;据材料一“帝国主义战胜国……体系”材料二“美、苏……势力范围”结合所学得出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后者体现了资本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据材料二“既要确保德国……民主建设”结合所学得出前者最大程度削弱战败国,后者将战争惩罚与民主建设结合起来;据材料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又导致了新的战争”材料二“雅尔塔体系……稳定性”结合所学得出前者具有脆弱性,后者具有相对稳定性。
(3)据材料三“20世纪70—90年……新的多极化世界初露端倪的交替时期”结合所学得出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及第三世界的兴起。
(4)据材料三“多极化趋势……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结合所学得出积极推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结合所学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9.【答案】(12分)
【示例】论题: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变迁(2分)
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棉纺织业领域的机器发明和使用开始的,并由此传到其它工业部门,最终使改良蒸汽机成为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肇始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巨大突破,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是由于编程逻辑控制器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使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现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各种新兴突破性技术涵盖了诸多领域,对工业、经济及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工业进步,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10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评分细则】
一等(12—9分) 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8—5分) 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
据材料“革新了纺织部门,带动了金属加工业、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兴起”可知牛顿经典力学解决了机械能量转换的问题,为机器的发明和推广奠定了基础,最终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棉纺织领域爆发;据材料“密集的机械化、电气化广泛应用”可知以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生产,解决了电力的存储和运输问题,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也反映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日益提高;据材料“编程逻辑控制器使用导致产品和生产自动化”可知编程逻辑在机器自动化和信息化领域的运用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信息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人们沟通方式、获取信息范式、自我表达方式等发生改变”可知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的密切结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变革,为人类进入智能时代奠定了基础。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20.【答案】
示例
第一次变化:原因:体现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2分)
影响:统一后德国迅速崛起,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争夺殖民霸权,英德矛盾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逐渐演变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一战爆发。(4分)
第二次变化:原因:一战后德国战败,与战胜的协约国签订《凡尔赛条约》,其部分领土分别被法国等国占领。(2分)
影响:一方面削弱了德国的实力,另一方面短时间内维护欧洲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但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4分)
第三次变化:原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德国战败,德国领土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2分)
影响:德国被分区占领使德国逐步分裂成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这是美苏冷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表现,同时又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4分)
第四次变化:原因:1989年,东德政局突变,东西德经济发展不平衡,两德群众渴望统一,英法美苏四国调整各自政策,为两德统一开绿灯。1990年东德正式并入西德,德国完成统一。(2分)
影响:德国统一有利于提升德国的国际地位和重大问题的发言权,促进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4分)
【解析】
第一次变化,原因:据材料一“1870年11月……南德4邦正式与北德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结合所学得出体现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影响:据材料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结合所学得出统一后德国迅速崛起,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争夺殖民霸权,英德矛盾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逐渐演变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一战爆发。第三次变化,原因:据材料三“1949年,在美英法三国控制……苏联占领区……东柏林”结合所学得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德国战败,德国领土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影响:据材料三“联邦德国……民主德国,首都在东柏林”结合所学得出德国被分区占领使德国逐步分裂成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这是美苏冷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表现,同时又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