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绝密 ★ 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桃源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试 题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作答要求:
1请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规范填涂考生信息;
2所有答案必须全部填涂和填写到答题卡上,凡答在试卷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考古发现位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玉器雕刻和装饰技术十分先进,其装饰技法在商周时期的玉器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夏商周时期流行的镶嵌玉技术,也源于良渚。这说明( )
A.形成了严格等级秩序 B.华夏认同开始出现
C.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D.南北文化存在交流
2.在殷墟发现的一块甲骨残板上,刻有关于某次战争的记事卜辞残文曰:“辛未卜争(争是管占卜的人的名字)贞:妇好其比沚伐巴方,王自东探伐,戎(陷)于妇好立(位) ”在有关这场战争的甲骨文卜辞中商王深入巴方的记录与传世文献对此事的记载完全相符。这反映出甲骨文( )
A.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 B.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C.记载内容全面而详细 D.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一体 B.政教合一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
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种“掺沙子”( )
A.瓦解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原社会结构 B.不利于当地社会秩序和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周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有利于扩大周王朝的边疆管理区域
5.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 )
A.国家治理的方略 B.国家最高统治权
C.国家统一的方式 D.单纯的学术问题
6.商鞅变法规定,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并因而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隶。该规定( )
A.打击了封建的地主阶级 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C.革除了落后的社会风俗 D.废除了旧的土地制度
7.《吕氏春秋》一书中说,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显著增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主要得益于( )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海外贸易的繁荣
8.提起“千古一帝”都会想到他灭六国一统天下。有人却说他“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 B.确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国家政治框架
C.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实行焚书坑儒政策遭到儒家的激烈批判
9.《九章算术》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运算程序,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A.服务于农业生产 B.注意观察与实验
C.已然领先于世界 D.体现出重农抑商
10.西汉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宰相”,汉武帝方能“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来一步步完成“独尊儒术”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员升迁依赖统治者喜好 B.文化专制的趋势较为明显
C.治国理念影响文化的发展 D.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11.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12.下面是史明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现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响 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 后患无穷,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教训
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 B.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13.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建汉时以汉朝的继承人自居;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 )
A.游牧文明意图取代农耕文明 B.内迁民族均承认华夏共同祖先
C.五胡内迁导致汉文化的丧失 D.华夏文化得到内迁民族的认同
14.北魏颁布均田令,推动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 )
A.地主停止土地兼并 B.北方各族掌握了农耕技术
C.政府减少财政收入 D.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15.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修并颁行的药典是( )
A.《千金方》 B.《黄帝内经》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16.在汉式官僚制度的框架之下,辽朝出于统治契丹等非汉族群的需要,又保留了许多传统的部族官,如南北府宰相、南北院大王、夷离毕等,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一套北面官系统。这说明辽朝( )
A.重视南北权力的制衡 B.利用南北面官制消弭民族矛盾
C.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D.制度建设具有务实性和灵活性
17.宋朝文臣武将的权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下图漫画反映出宋朝
A.实行崇武抑文政策 B.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C.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18.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让各处官府于每年青黄不接之际,给农民提供贷款,但“州县以多散为功,有钱者不愿借而勒借,患无钱者不易偿,因而不许借”。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B.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
C.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D.忽视了农村基本现实
19.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20.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补充。直到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实际需要 B.非首都功能疏散承载作用强化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21.明太祖洪武五年(◎276年)七月,倭夷寇于福州之宁德县,前后杀掠居民三百五十余人,焚烧 庐舍千余家,劫取官粮二百五十石 。洪武三十一年正月,倭夷寇于山东宁海州,劫掠居人,杀镇抚卢智。这可用来说明( )
A.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由来已久 B.明政府把强化国防作为国家重点任务
C.日本的侵华导致了沿海民生凋敝 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22.黄宗羲曾说:“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 )
A.取消王位世袭制度 B.不应废除宰相制度
C.调和君相之间矛盾 D.君臣之间相互制衡
23.明朝后期,官员的奏疏要先交内阁审阅,内阁将奏疏内容及处理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奏疏上进呈皇帝裁决,皇帝亲自或委托太监用红笔写出处理意见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执行;同时通过厂卫制度监察百官。因此出现了嘉靖、万历皇帝尽管多年不上朝,国家仍能照常运行的现象。这反映了( )
A.监阁体制有利于政局稳定 B.君主集权的强化
C.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D.中央集权的强化
24.17世纪40年代的中英两国均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革命的结果迥然不同。这种迥然不同的结果影响了两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指的是( )
A.中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 B.中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中西方社会发展方向变化 D.中西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和变化
第二卷 选择题(4大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地特点的吴文化。先秦时期,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二君营其室,后之王者,不过随事补苴,以求适一时之用耳,不能动其深根宁极之理也。 ——摘自夏曾佑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历程。(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孔子、秦始皇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历史功绩。(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锄草的工具)”。汉以后长江流域的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摘编自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1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在中国历史书中,宋朝可算是画上过浓重一笔的王朝。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对宋朝的评价大相径庭。朱熹认为“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今人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则认为“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更认可材料中的哪种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8.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洪武四年(1371), 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此后,他又多次宣布“海禁”。但是, 明朝的海洋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明中期, 闽南地区的人地矛盾使得农业无法支持人口增长,发展海外贸易也就自然成为当地人民谋生的重要出路。由于走私贸易带来的利益巨大,屡禁不止,且由于明成祖之后中央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 日趋衰落, 而民间势力出海贸易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明穆宗及其朝廷意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 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 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1567年, 朝廷遂决意在福建开放海禁,史称“隆庆开海”.....海上贸易的繁荣,对于财政的支持变得越来越明显……海外大米大量流入福建,缓解了福建长期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因开海而崛起的中国海商将中国的国内市场同世界资本市场联系了起来。巨大的海外市场需求直接刺激了包括闽、浙、粤等长江以南地区手工业和纺织业的发展。海上贸易促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从而为明代的货币白银化提供了必要条件。“隆庆开海”是明朝历史上关于海洋政策的一次大的突破。
——摘编自薛振威《16世纪中国海外贸易思想变革——以隆庆开海为例》
(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概括明朝海外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作用。(6分)桃源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可知,良渚文化的一些因素影响到后来夏商周时期,而良渚位于南方,夏商周的核心区域位于北方,所以能够体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C项正确;玉器能够反映出阶级色彩,但无法体现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排除A项;华夏认同出现于春秋时期,排除B项;仅通过玉器无法得出南北文化存在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2.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让妇好和沚一起去征伐巴方,而王则亲白从东方深入进击巴方,敌人会陷入妇好的埋伏吗?这20个字所包含的意思相当丰富,而且表达得颇为清楚。甲骨文中的这一内容与传世文献对此战争的记述可以互相印证,这反映出甲骨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卜辞,内容广泛,并不主要服务于战争需要,排除A项;材料中未强调甲骨文对这场战争记载的全面而详细,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这也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D项
3.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可知,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将国家政权和族权结合起来,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家国一体,而非政教合一,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建立起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排除CD项。故选A项。
4.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夏商的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西周通过分封逐步瓦解了这一社会结构,A项正确;分封不会破坏社会生产,排除B项;周王朝并未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排除C项;“掺沙子”不能扩大统治区域,排除D项。故选A项。
5.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不同的学派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不同思想主张,由此可知,各家在本质上“争”的是国家战略方略,A项正确;百家争鸣并不是反映各学派对国家最高统治权的争夺,排除B项;“国家统一的方式”并不是各学派争鸣的本质,排除C项;“单纯的学术问题”属于表象,排除D项。故选A项。
6.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根据材料“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并因而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隶”及所学可知,军功爵制调动了军队的积极性与战斗力,B项正确;商鞅变法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排除A项;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有利于改革旧的社会习俗,排除C项;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排除D项。故选B项。
7.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这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显著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东晋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西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8.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信息,这奠定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国家政治结构,B项正确;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灭了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状态,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A【详解】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九章算术》中收录的运算程序与我国先民生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体现了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特点,A项正确;古代科技属于传统科技,B项属于近代科技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九章算术》与世界其他地区科技成就的对比,无法得知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0.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西汉窦太后好黄老之术,儒士没有受到重用,汉武帝主政时期,以儒学治国,重用儒士,逐渐使儒学发展为社会主流文化思想,由此可知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影响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统治者对儒士的不同态度,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的行为并非是文化专制,而是推崇特定的某种学说,排除B项;“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有两层意思,分别从积极作用以及流弊方面对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进行了全面评价,B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对汉末分裂割据没有直接的影响,排除A项;C项没有全面地体现该学者对察举制的认识,排除;D项过于绝对,察举制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政治统治的,排除。故选B项。
12.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表格所涉及的是历代地方割据或者叛乱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央集权受到冲击,因此从中吸取的教训是要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帝素质,排除A项;中央与地方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整体,排除B项;C项与教训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匈奴人刘渊建汉时以汉朝的继承人自居,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以匈奴夏后氏后裔自居,鲜卑人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说明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以华夏族后裔自居,来证明所建政权的正统性,D项正确;游牧文明意图取代农耕文明,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A项;内迁民族均承认华夏共同祖先,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五胡内迁导致汉文化的丧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4.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要进行分田的前提就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D项正确;地主停止土地兼并,说法错误,排除A项;推动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而不是掌握耕作技术,排除B项;政府减少财政收入与均田制的推行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5.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本草》是唐高宗时编修的,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C项正确;《千金方》是孙思邈完成的医学名著,排除A项;《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编著的中医典籍,排除D项。故选C项。
16.D【详解】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辽朝。根据材料可知,辽朝不完全拘泥于汉式官制,而善于结合自身的部族本色,进行制度创新,这说明辽朝政治制度建设具有务实性和灵活性,D项正确。“南北权力的制衡”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项;“消弭”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没有涉及“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辽朝南北面官的务实性和灵活性,和民族分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7.D【详解】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积阵图"行军布阵,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武将受到过度限制,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D项正确;A项说法与宋朝统治不符,排除;BC项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18.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青苗法本意是为无钱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但在执行过程中,各州县将其作为一个行政指标,强行将钱贷给不需要的人,而需要贷款的人因怕他们还不起而拒绝贷款,背离了变法的初衷,即王安石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A项正确;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没涉及触动大贵族利益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王安石变法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影响,排除C项;青苗法是对农村现实的应对,只是执行不当,排除D项。故选A项。
19.A【详解】时空是:元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发展经济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C项;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不是主要意图,排除D项。
20.C【详解】据材料唐代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从东西平衡到南北平衡,体现了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C正确;辽阔疆域有效管理得益于有力的地方控制,排除A;两京制体现陪都补充都城职能,而非疏散都城职能,排除B;大运河修建于隋朝,排除D项。
21.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末明初,倭寇屡屡侵扰中国沿海地区,严重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最终导致“海禁”政策的出台,这说明明初推行海禁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D项正确;倭寇对东南沿海的骚扰不能说是“西方侵略”,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倭寇并不能代表日本,他们是一些流亡海上的武士和浪人,排除C项。故选D项。
22.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认为宰相制度有利于补救家天下的弊端,说明的是其认为不应废除宰相制度,B项正确;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影响,黄宗羲并未主张取消王位世袭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相矛盾之间的调和,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宰相制度有利于弥补天子的不贤,非君臣之间相互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
23.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虽然“嘉靖、万历皇帝尽管多年不上朝”,但通过内阁、司礼监和厂卫机构的制衡和监察控制整个朝政,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强化,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政局黑暗,不利于政局稳定,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并没有完备,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枢决策体系,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4.C【详解】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7世纪40年代中国和英国。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最终建立起君主立宪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17世纪40年代中国清朝入主中原,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C项正确。中国文明从未中断过,排除A项;当时中国经济实力依然远远高于英国以及西方,排除B项;中国和西方军事力量对比出现变化是在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C项。
25.(1)历程: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吸收周围民族成分形成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开发了中华大地;秦汉时期,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成分,最后形成汉族。(每点2分,共6分)
(2)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3分)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创建的专制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3分)
26.(1)趋势:在唐以前北方全国户口数比例大于南方,在北宋以后南方全国户口数比例大于北方。(2分)
(2)原因: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实行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宜经济发展。(任答3点得6分)
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的进步。(每点2分,共6分)
27.(12分)示例一观点:朱熹与陈寅恪观点认为宋代文化灿烂辉煌,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我认为此观点是正确的。(1分)
阐述:宋代是中国经济、社会、科技、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的高度繁荣时期。宋朝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繁荣,城市商业、边境贸易、海外贸易共同发展,契约租田关系日益普遍,并出现纸币交子;社会上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等等都是历史的进步;科技上广泛应用火药、指南针得到的运用,雕版印刷术得到发展,并产生了活字印刷术;文学艺术上宋词繁荣,戏剧开始得到发展;思想文化上理学形成,书院教育十分盛行。(9分)
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及宽松的社会环境,推动了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并对当时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陈寅恪等人的观点是正确的。(2分)
示例二
观点:范文澜认为宋代政治外交腐朽可耻,我认为此观点是合理的。(1分)
阐述:宋初为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政局动荡,采取了一系列强化皇权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却造成宋朝中期以后积贫积弱的局面;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客观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和自耕农经济的破产;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极大削弱了军事实力;宋朝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却在对外战争中屡吃败仗,依赖“岁币”“岁赐”换取和平;冗官、冗兵、冗费使财政日益恶化,从而加重人民负担;旨在富国强兵的王安石变法遭遇强大阻力而失败;抗金英雄岳飞被统治者视为心腹之患而杀害。(8分)
宋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不能掩盖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外交上的怯弱无能,所以范文澜的观点是正确的。(2分)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8.(1)变化:从海禁到开海。(2分)背景:人地矛盾;走私贸易兴盛;朝贡贸易衰落;戚继光抗倭胜利;有识之士推动。(任答3点得6分)
(2)作用:海上贸易变得更加繁荣;充实政府财政;缓解福建粮食短缺;拓展世界资本市场;刺激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促进货币白银化。(任答3点得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