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纲要上1-28课 考试时间:2023.11.16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 考古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都城规模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
C.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2. 春秋时期,追逐“私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实,齐国实施了“相地而衰征”、鲁国推行了“初税亩”,逐步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些举措的推行
A.标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
C.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 D.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
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潮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国寡民”和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D.士人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4. 《大唐西域记》记载,东汉时期,丝绸技术通过和亲传入西域于阗,然而这场和亲在官方撰修的史书上并无记载。20世纪90年代,新疆楼兰出土了一件平纹纬锦,考古学者进而推断出丝绸技术传入西域的时间为公元3世纪。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丝绸技术传入西域不晚于魏晋时期 B.考古材料无法证实文献记载的真伪
C.官方撰修史书比民间记录更有价值 D.古代文献是认识历史最可靠的资料
5. 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6. 有学者认为,宋代统治集团的特点是:一、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二、官僚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呈现不稳定状态;三、官户享有的减免赋役的特权较唐代品官要少。这实质上说明,宋代官僚集团
A.地位剧烈变动不利于政权的稳定 B.制度构建注重制衡与效率
C.逐步出现机会和身份平等的趋势 D.政治事务处理高度程式化
7. 元朝以户籍、人口数量为标尺在内地设置路、府、州、县等正式政区,同时又在不具备人口登记和户籍管理条件的西南部分民族地区创设了以族群群落为管理基础的特殊政区,如湖广行省十五安抚司、云南行省“甸寨军民等府”。这体现出元朝时期
A.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突出 B.有效地管控了民族地区
C.国家治理较为灵活机动 D.官僚政治趋向成熟稳定
8.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于是对外求索之欲日炽,对内厌弃之情日烈。欲破壁以自拔于此黑暗,不得不先对于旧政治而试奋斗,于是以其极幼稚之“西学”知识,与清初启蒙期所谓“经世之学”者相结合,别树一派,向于正统派公然举叛旗矣。在梁启超看来,道咸之际的思潮
A.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文化的大门 B.是传统文化的自我调适和复兴
C.促使儒家内在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D.表明救亡图存的目标成为主流
9. 洋务运动早期军用制造业“所需钢、铁、木、煤各项工料,均来自外国”,洋务派认为“且恐不可常恃”“与其购自外洋,不若采自中土”“1874年(同治十三年)海防议起……(光绪元年)上谕直隶磁州、福建台湾试办开采煤铁以济军需”。到了洋务运动中期,大多数民用企业实行独立核算,“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洋务民用企业的这一变化
A.使中国产业结构发生巨变 B.源于中国海防危机加剧
C.加速传统经济的解体进程 D.得益于政府的政策调整
10.1890年的戒烟药广告,主要强调单一的戒烟药功效;1906年的广告中有“昔南皮尚书著《劝学篇》,而于戒烟一事必谆切而详言之,可见鸦片之危害固我同胞之目击而痛心者也”,还有一些商家直接将官府批示禁烟药买卖的批文搬上广告。这一变化深刻反映出晚清
A.商家宣传手段灵活 B.爱国思想影响医药行业
C.国人禁烟意识增强 D.中西方医药文化的交流
11.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明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和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鲁迅旨在
A.称颂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说明封建帝制尚未受冲击
C.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与支持 D.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12.北京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时期的皇家祭坛。北洋政府接管社稷坛后,决定将其改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1914年10月,“社稷坛”改名为“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开始接待市民参观。这说明近代中国
A.政治革命推动市政建设完善 B.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
C.公民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D.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13.如表反映了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定税率”后r部分进口商品的税率情况。据此可知,这次关税改革
A.旨在抵制西方商品倾销 B.扭转了中国的外贸逆差
C.有利于中国工业化发展 D.提高了中国商品竞争力
14.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主张工人与农民合办消费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合作社内工业品
和农业品可以直接交换,免去商人的直接盘剥。以此改善工人、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
况,以谋工人、农民之解放。由此可见,孙中山主张
A.阶级联合解决民生问题 B.共产主义道路的初步尝试
C.效仿苏俄策划城市暴动 D.工人阶级应领导国民革命
15.在中国近代外交及关税发展历史上有如下几次大事件:《南京条约》关税自主权丧失;《辛
丑条约》清政府以关税作为赔款抵押;1924年孙中山试图武力接管粤海关,因英美等八
国列舰示威被迫中止;1925年国民革命期间“收回关税管理权”斗争波及全国;1943年
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对这一历程理解正确的
有
①中国近代外交由屈辱走向抗争
②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斗争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③美英以外交权益换取中国在远东战场持久抗战
④国民政府赢得中国外交主权的完全胜利
A.①②③ 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在14年抗日战争中,河北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解放战争中华北地区的重要战场,河北人民为夺取全国胜利作出巨大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对河北工业进行投资,新建和扩建了一些厂矿,河北人民不负国家所望,到“一五”计划实施时,河北省现代工业比重由7.6%上升到23.69%,为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增砖添瓦。这些充分体现了河北人民
A.危难时刻勇挑重担的担当精神 B.深入理解并践行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响应国家号召以实现民族独立 D.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支柱
二、材料分析题:共四大题,其中17题11分,18题12分,19题15分,20题14分,共52分。
17.(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邦的儿子和孙子继承了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俭朴和仁慈作风。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时,他开始加强政府管制力度,对贸易和商人实行强制性政府管理,确立新税制,对盐、铁及粮食供应推行新的国家管制办法。最后这项措施后来叫做“和籴法”,即由政府在丰收年或在粮食富裕地区以低限价收购粮食,以避免歉收年出现饥荒。
整顿好帝国内部秩序,增加了政府岁入并提高了国力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11年开始实行野心勃勃的新征服计划。矛头首先指向位于东南部的福建和广东地区。那个时代北方的主要游牧民族是匈奴,汉朝将领曾抱怨说,匈奴“骑快马飞驰,他们胸中跳动着野兽的心”。但汉武帝还是在一系列战役中打败了他们,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将他们赶出内蒙古、甘肃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然后在那些地区及沿丝绸之路安置中国驻军。
——摘编自【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国家主流意识发生的变化及加强经济“管制”的措施。(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新征服”行动产生的影响。(6分)
18.(12分)国书是国家元首代表本国政府致书于他国元首的一种文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乾隆帝回复了英国国王一封国书:“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深为嘉许。……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重重的海洋),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摘自《清高宗实录》
材料二 1905年光绪帝致英国国王的国书:“大清国大皇帝敬问大英国大皇帝:中国与贵国通好有年,交谊益臻亲密。夙闻贵政府文明久著、政治日新,凡所措施,日臻美善。朕眷恋时局,力图振作,……兹特派兵部侍郎徐世昌、镇国公载泽、商部右丞绍英前赴贵国考求政治。……惟望大皇帝推诚优待。”
——摘自台北故宫博物馆原件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学说明其产生的社会因素。(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晚清外交政策的转变,并结合所学说明变化的原因。(6分)
19.(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8月,中共成立了以上海为总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下半年至1922年年初,由于各地劳动组合书记部分部的出色工作,各区工业和交通中心都建立起强大的工会组织,如上海机器工会、汉口租界人力车夫工会、湖南劳工会、华南的广东全省土木建筑工会等。通过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工人群众的觉悟都有较大的提高,于是罢工斗争随之频频发生,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全国各工会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劳动大会于1922年5月1—6日在广州举行。大会以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又发起了劳动立法运动,这使罢工高潮在全国普遍地展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由于有了大革命失败的切身痛感,在革命斗争方式上,中共的转变是很迅速的。面对国民党的野蛮屠杀政策,中共”以牙还牙”。“八七会议“要求全党举行城市武装起义、农村展动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城市武装起义很难搞起来,唯一取得短暂胜利的城布起义(广州起义),在三天之后便被镇压下去了。农村暴动却在许多省都搞了起来,但起义的目标依旧是进攻和夺取城布。从起义的直接目标来看,它们也遭到了挫折和失败。在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之后,或在农村暴动进攻城市失败后,保存下来的起义队伍被迫转移到农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发生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从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中得出的启示。(11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历程
时期 发展概况
公元前22纪至秦汉时期 这是水利工程的起源和第一次建设高潮时期,也是防洪治河和各种类型灌排工程的兴盛时期;都江堰、灵渠等,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三国至唐宋时期 这是传统水利高度发展时期。在历代水利建设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水利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水利技术的高峰,并位居中世纪世界水利技术的前列
元明清时期 这是我国水利的普及和传统水利的总结时期。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工程主要由地方或民众自办,以小型为主,大型工程少见。由政府或军队主持的农田水利项目则以畿辅营田(今河北省)声势最大,为的是促进京畿地区农业发展,以减少每年大量的南粮北运的负担
——摘编自郭涛《中国古代水利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新中国建国初期,水利工作以治理淮河为中心任务,解决当时江河水患最突出的问题。1951年5月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大推动了当时的水利建设。到20世纪70年代末,总体上实现了对江河、湖泊水情的控制。不仅有利于减少洪涝、干旱等灾害,而且达到了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显著效果。由此江河洪水基本形成由人控制、服从人的设计和摆布的格局,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摘编自张岳《新中国水利回顾与展望——水利辉煌6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8分)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的成就
和主要原因。(6分)宜春五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D A D C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D B C A A A
二、材料分析题:共四大题,其中17题11分,18题12分,19题15分,20题14分,共52分。
17.(11分)(1)变化:由尊崇黄老无为思想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2分)
措施: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任答3点3分)
(2)影响:加强了对东南地区的治理;开拓稳固了北方边疆;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巩固并加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任答3点得6分,言之成理即可)
18.(12分)(1)外交政策:清朝奉行朝贡外交(固守传统的宗藩体系)拒绝与英国通商。(2分)
社会因素:对西方侵略的防范;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传统华夷观的影响)。(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4分)
(2)转变:平等外交;遣使学习英国政治制度。(2分)
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统治危机深重(民族危机严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需求;自然经济日益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不断传入,传统华夷观瓦解(天朝上国迷梦破碎)近代外交意识的加强。(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4分)
19.(15分)(1)变化:从城市暴动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从领导工人运动到发动农民革命。(4分)
(2)原因: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城市武装起义的失败;中国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农村敌人力量的薄弱;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5分)
启示:探索革命道路需符合国情,实事求是;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要有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6分)
20.(14分)(1)特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技术领先;兴建管理方式多样;与南粮北运问题相关。(任意4点得4分)
原因:重农政策的长期推行;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民本思想的影响;水利技术经验的积累;维护统治的需要。(任意4点得4分)
(2)成就:减少了洪涝,干旱灾害;在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方面效果显著。(2分)原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治理体系的优势;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周密的建设规划和目标;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任意4点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