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墓葬,其中4号墓作为大型墓,随葬的玉人、玉凤系首次发现,代表一种新型的高规格玉器组合关系,而中小型墓葬随葬玉器的种类和数量却偏少。这表明当时
A.专制王权正式形成 B.社会出现贫富分化
C.礼乐制度发展成熟 D.社会经济较为繁荣
2.下列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材料表明
A.礼乐制度彻底消亡 B.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3.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这表明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A.平衡各国实力 B.维护周王权威
C.实现富国强兵 D.完成统一大业
4.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下列选项中符合老子主张的是
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兼相爱,交相利;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D.人性本恶;隆礼重法。
5.有学者评价中国的制度建设:“这好像一张庞大的权力之网,从而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下列各项中符合题意的是
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 ③世卿世禄制 ④郡国并行制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6.公元前220年,秦朝修建以国都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公元前212年,蒙恬又修筑了连接京畿地区和长城边防的直道。这表明秦朝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抵御北方匈奴进攻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强化社会基层管理
7.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萧规曹随”。这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C.依法治国 D.外儒内法
8.下图是汉朝某一时期行政中枢制度的结构图,该制度的推行
A.导致中央行政紊乱 B.加强君主集权统治
C.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强化对地方的管理
9.历史图片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 B.解决帝国边患问题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消除封建割据隐患
10.针对西域与东北的边疆实际情况,两汉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护乌桓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特定的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同时允许其保留原有的社会组织及生活、生产习惯。这体现了汉朝民族管理的特点是
A.恩威并施 B.分而治之 C.因俗而治 D.顺时而变
11.下面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
A.东汉 B.西晋 C.唐朝 D.南宋
12.北魏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改革,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迁居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阳为籍贯,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联姻通婚。这表明孝文帝意在A.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开发
C.促进北方地区的统一 D.推动政治认同维护统治13.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有些学者誉为“小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一部农书
C.孙思邈《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历代医药学成果
D.郭守敬《授时历》测定的数据在当时领先世界
14.六朝时扬州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A.政治中心的转移 B.海外贸易推动
C.长安洛阳的衰败 D.大运河的开通
15.某赋税制度在征收赋税时不再以人丁为主要依据,而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征税对象一为户,二为地,户税按财产定等级,地税按亩数定高低。该制度
A.强化农民人身控制 B.杜绝土地兼并问题
C.确保政府财政收入 D.减少政府收税对象
A.提高办事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保证皇权独尊
18.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尝试用儒、道学说来解读佛教经典,比如在“译经”方面,用“本无”来讲“空”,用“无为”来讲“涅槃”,这使得佛教在中国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这反映了
A.佛教的本土化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C.佛道合流成为主流 D.民族交融局面形成
19.唐玄宗时期,乐人进一步吸收边地民族和域外舞蹈的精华,创作出许多新的乐舞,这些乐曲普遍运用龟兹、西凉音乐,伴奏乐器也大部分来自龟兹等边地民族。这表明当时
A.移民活动频繁 B.音乐登峰造极
C.文化交流交融 D.政治秩序稳定
20.宋太祖规定,州郡长官由中央派遣文臣担任,任期三年,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两者之间互相牵制。这一举措
A.体现崇文抑武政策 B.加强中央集权
C.凸显强干弱枝理念 D.强化君主专制
21.据史料记载,通过王安石变法,各地兴修的较大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三十多万顷,北宋府库储存的钱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支出。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A.缓解了财政困境 B.损害了权贵利益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实现了富国强兵
22.辽朝统治者不拘泥于传统,务实求变,实行一种“因俗而治”的管理制度,即“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体现了辽朝
A.契丹文化的兼容性 B.民族政策的歧视性
C.对外政策的开放性 D.统治政策的灵活性
23.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这表明行省的设立
A.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统治权力 B.推动了民族交融进入高潮
C.违背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原则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4.下图为《宋代书院分布图》,图中数字代表各省书院的数量。图中书院分布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重心变迁 B.南北经济的交流
C.经济重心南移 D.皇权专制的加强
25.唐代商人的通婚阶层主要有艺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而宋代商人不仅可以联姻于士人、高官、有的商人之女还可以入宫为皇妃,乃至正位中宫。这表明宋朝
八.门第观念日益淡化 11.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26、宋明时期、有些儒学家要求人们只有深刻探究万事万物,通过一步步的体验、领悟,逐渐达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下列儒学家中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顾炎武
27、宋元时期,由于官员和富商主要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当时
A.商业繁荣市场活跃 B.理学影响力逐渐增强
C.民族交融交流频繁 D. 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28、明成祖即位当年(1402年)八月,特派翰林院官员解缙、杨荣、杨士奇等七人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此后常设秘书官员,渐有“内阁”之称。内阁中的官员一般以“某殿或某阁大学士“作为官职名。此时的内阁
A.逐渐侵夺了六部的职权 B.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C.对朝政发挥重要影响力 D.可以有效制约皇权
29.历史地图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下图所描绘的历史事件
A.带有强烈经济目的 B.动摇传统贸易政策
C.坚决抵御外来侵略 D.以宣扬国威为目的
30.康熙帝、乾隆帝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多次召见少数民族首领,既有蒙古王公,也有藏传佛教领袖人物,还有四川土司、台湾高山族首领等。这一举措
A.增强了中央政府政权向心力 B.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国理念 D.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危机
31.下图为某高一学生学习整理的知识结构图,间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持续加强
C.监察体系的完善 D.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32.下图为某同学学习明清时期经济所做的读书笔记。若为其补充一条内容,应选择
八.铁质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普遍推广 B.国家推行了均输平准干预民间贸易
C.在西南地区开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 D.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33.钱穆先生指出:“盖梨洲(黄宗羲)论学……其重实践,重工夫,既不蹈悬空探索本休、堕入渺茫之弊;又不致陷入猖狂一路,专任自然。”这表明黄宗羲
A.反抗儒学权威 B.批判君主专制 C.注重经世致用 D.强调格物致知
34.明中叶以后,世情小说出现,新的主人公———市民以其不同于旧人物的姿态粉墨登场。这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商贩、市井游民、歹徒、无赖……可谓市井中人,应有尽有。这表明当时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35.《哈佛中国史》指出,“清朝赔上民族国家理应有的主权……对于一个‘追赶性工业化'的帝国来说,这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36.历史地图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的反映。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A.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导致清政府中央权力下移 D.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37.认识历史需要通过现存史料,通过下列史料能够认识到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东南互保
38.“现在闹事之人,名为大拳会,旗书‘助清灭洋’……细揣其故,谅因近年来欧洲各报,屡倡瓜分中国之议,华人闻之,自必不悦,因怒生恨,积成今日之变。”材料中的“今日之变”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色彩 B.粉碎列强瓜分中国企图
C.深受西方宗教思想影响 D.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9.晚清秋瑾女士作诗:“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作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该诗
A.呼吁清政府进行变法革新 B.阐明八国联军侵华促成民族觉醒
C.打破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 D.主张推行洋务新政才能救亡图存
40.下面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搜集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部分史实。据此可知,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类别 史实
文献 《海国图志》、《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孔子改制考》
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成变法
人物 徐继畲、李鸿章、曾国藩、康有为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扶清灭洋”
A.思想启蒙 B.民主共和 C.救亡图存 D.实业救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4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汉朝不能抵御,故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 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唐蕃之间和亲,还数次会盟,唐朝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
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摘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1)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3分)
4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元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达到富强之目的的活动。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夏元东著《洋务运动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变法维新思潮的灵魂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维新思想家着重于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思想家大量译介西方的著作,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进步的学者们开始从传统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理念,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把西方的先进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引入中国,希望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从改变国家落后的思想面貌着手,寻求富强御侮之道。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中国清代思想史》等
(1)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对应的历史事件并概括其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及其历史意义。(4分)
(3)据材料三,概括维新思想的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意义。(3分)
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C B B A A B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B D C A D A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D D C A B A C D A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D C D A C C B B C
二、非选择题
41. (10分)
(1) 变化:从和亲(或:和)到战争(或:战;北击匈奴)。(2分)
原因: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1分)
(2) 方式: 设置机构; 和亲; 会盟; 册封。(4 分)
(3) 意义: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有效管理边疆;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3分,任答3点得3分)
42. (10分)
(1) 历史事件:太平天国运动。 (1分)
核心主张: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1分)
历史意义: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1分)
(2)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富国强兵(或富强)。(2 分)
意义: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2分)
(3) 特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注重政治制度改革。(2分)
意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把西方先进的政治文化和治国理念引入中国,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1 分,任答 1 点得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