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11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云南大理期末)亚历山大大帝占据波斯后,对波斯帝国原有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在各个地区的总督辖区实行军事、财政与民政三权分离。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实现官员之间的制约
B.加强对波斯的控制
C.适应当地风俗的需要
D.建立完善官僚体系
2.(2023·辽宁丹东期末)1109年到1110年,三座阿拉伯名城被攻陷,法兰克人对城内的伊斯兰教首领、宗教法专家进行了屠杀和放逐,清真寺被亵渎和摧毁;1159年塞浦路斯岛沦陷,侵略者把所有宫殿、教堂及修道院劫掠一空,无法带走的进行焚毁,并大量屠杀宗教人士。这说明( )
A.战争对文化造成破坏
B.战争导致阿拉伯衰落
C.战争可推动文明交流
D.宗教冲突是战争根源
3.(2023·湖南郴州期末)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发现一座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人的城市遗址。城中不仅有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与体育馆,而且保存希腊文的戏剧与哲学方面的手稿。据此可知( )
A.希腊注重公民素养的全面培养
B.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的扩散
C.海外贸易推进欧亚文明的交流
D.文明碰撞融合了区域间的不同文化
4.(2023·福建南平期末)亚历山大东征期间,在北非至南亚次大陆建立起几十座城市,他用自己的名字将这些城市统一命名为亚历山大里亚,同时还让希腊、马其顿人居留下来,并修建体育馆、运动场和剧场等建筑。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承西方城市的建设理念
B.不断扩展希腊化世界
C.彰显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
D.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
5.(2023·山东名校联考)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以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身份开始了东征,并且将希腊文化逐渐向被征服地区推广,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虽然西亚、北非这些地区文化都经历了自己的辉煌与繁荣,但特殊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文化交流中希腊文化的主导地位。据此推断,这一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是因为( )
A.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结果
B.城邦政治较为民主先进
C.对先进文化的自然认同
D.马其顿人居于统治地位
6.(2023·新疆喀什)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曾评价成吉思汗是“千年风云第一人”,其评判标准是“由谁缩小了地球为原则”。这一评价主要基于成吉思汗( )
A.发动了漠北统一战争
B.建立了强盛大蒙古国
C.完成了统一全国大业
D.发动第一次西征战争
7.(2023·安徽亳州期末)从成吉思汗西征到旭烈兀西征,数次大规模军事行动造成了中国与伊朗之间的人口移动。在波斯人来华的同时,亦有大批汉人西迁至伊朗,他们之中既有军匠、医师、工匠,也有民间的手工艺人,还有私属人口和奴仆等。材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 )
A.促进东西方贸易发展
B.推动中外文明交流
C.导致了大量奴仆存在
D.改变伊朗民族结构
8.(2023·云南文山校考)当蒙古部落之间的征战结束后,对外征服便开始了。草原游牧生活具有专业化和单一化的特征。游牧部落很少能自给自足,且与定居者的商业交往经常受到农业帝国的限制,而唯利是图的商人与游牧者有着共同的利益,在部落对外征服中他们协调行动,给定居文明以致命打击。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
A.游牧民族逐步转向定居农耕经济
B.蒙古贵族鼓励发展商业贸易
C.蒙古帝国发动对农业帝国的征服
D.对外征服推广游牧生活方式
9.(2023·山西阳泉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腓力二世重视教育,他给12岁的长子亚历山大聘请了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为老师,学习哲学、数学、逻辑、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腓力二世死后,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6年继位称王。在此后的13年中,他不但成为全希腊的领导者,更征服了波斯,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他和他的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这些希腊城市几乎都在底格里斯河以东,是希腊化世界东部的中枢。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腊式的剧场和体育场,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他的部将塞玻古继承了亚历山大的政策,鼓励文化研究,在亚历山大城创建专门收藏文化典籍的缪斯宫,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摘编自赵林《西方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在伊萨斯之战后,亚历山大集中精力巩固和整顿新征服的地方,接着挥军南下,不战而取埃及。他把埃及分为两个省,任命埃及人为省长,任命马其顿人为驻守埃及的海陆军指挥官,自己成了有绝对权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他采用分权的策略,任命多人负责埃及军政及民政事务,因为他认为把全埃及委托给一个人掌握是不妥当的。
——色诺芬《远征记》卷三
(1)根据材料一,概述亚历山大在传播希腊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对埃及进行统治的特点,分析帝国建立所产生的政治影响。
二、能力提升
10.(2023·吉林期末)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之后,基本上沿袭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当地人担任的总督只管民政,军政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管理。同时,行省原有的铸币权也被取消。这些做法旨在( )
A.促进东西方间的文明交流
B.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
C.推广马其顿人的先进制度
D.推动帝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11.(2023·河南周口期末)在中亚兴都库什山两侧发现了相当多的艺术遗物,下图是巴克特里亚(古希腊殖民者建立的希腊化奴隶制国家:今帕米尔以西的阿富汗一带)国王德米特里乌斯时期的钱币(约公元前19—前160年),图中币文为“德米特里乌斯国王”,他戴着大象头饰,象征着他在印度地区的胜利。材料反映了( )
A.巴克特里亚时期艺术成就高
B.希腊化政治统治在中亚得以拓展
C.巴克特里亚王国经济的繁荣
D.印度遭受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入侵
12.(2023·山东淄博期末)亚历山大在文化方面采用的是希腊化政策,即把希腊文化传播和移植到被他征服的地区。为此,他拨了大笔经费,资助各种科学研究,奖励杰出的科学家,兴建文化设施,甚至在希腊影响微弱或者更偏远的地方也有计划且坚持不懈地传播希腊文明。这一做法旨在( )
A.提供军事征服的思想武器
B.加速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C.营造国家认同的社会氛围
D.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13.(2023·广东佛山统考)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在埃及的军事、行政、技术等工作主要依赖希腊人。当时的学校教育专注于希腊文化,王朝还授予相关职业者及家属免税特权。这( )
A.加速民族融合
B.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C.体现文化互鉴
D.埋下王朝覆灭的伏笔
14.(2023·安徽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以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身份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被囊括在亚历山大的帝国之下。虽然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3年突然病逝,但希腊—马其顿人对当地民族的统治格局并没有改变。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希腊化的进程加快了,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大大便利和促进了各希腊化王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周边地区的交往。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往往大大超出政治统治的区域,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
——摘编自杨巨平《亚历山大
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材料二 伊儿汗国建立前,蒙古人在中亚和西亚先后进行两次西征。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后,蒙古帝国在中亚设置达鲁花赤,建立起蒙古帝国的统治权。绰儿马罕西征后,蒙古帝国在波斯委任成帖木儿、诺撒耳、阔儿吉思为最高行政长官。元宪宗蒙哥即位后,蒙古帝国加强对被占领地区的统治,设置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委任阿儿浑负责管理西亚地区,蒙古帝国中央政府与西亚建立起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蒙古帝国在中亚和西亚的早期行政统治一定程度上保护和继承了波斯文化,恢复和发展了呼罗珊残破的社会经济,同时为旭烈兀西征和伊儿汗国的建立打下了政治基础。
——摘编自徐良利《论伊儿汗国建立前蒙古人
在中亚和西亚的征服和统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蒙古人西征的统治举措,并简析古代战争和文化传播的关系。
第五单元 第11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云南大理期末)亚历山大大帝占据波斯后,对波斯帝国原有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在各个地区的总督辖区实行军事、财政与民政三权分离。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B )
A.实现官员之间的制约
B.加强对波斯的控制
C.适应当地风俗的需要
D.建立完善官僚体系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对波斯帝国原有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各个地区的总督辖区实行军事、财政与民政三权分离,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占领地区波斯的控制,B项正确;官员之间的制约是方式,而非目的,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对波斯的管理,并未提及适应当地的风俗,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波斯原有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并不能反映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辽宁丹东期末)1109年到1110年,三座阿拉伯名城被攻陷,法兰克人对城内的伊斯兰教首领、宗教法专家进行了屠杀和放逐,清真寺被亵渎和摧毁;1159年塞浦路斯岛沦陷,侵略者把所有宫殿、教堂及修道院劫掠一空,无法带走的进行焚毁,并大量屠杀宗教人士。这说明( A )
A.战争对文化造成破坏
B.战争导致阿拉伯衰落
C.战争可推动文明交流
D.宗教冲突是战争根源
解析: 根据材料“对伊斯兰教首领、宗教法专家进行了屠杀和放逐,清真寺被亵渎和摧毁……侵略者把所有宫殿、教堂及修道院劫掠一空,无法带走的进行焚毁,并大量屠杀宗教人士”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战争后的屠杀造成了人才、建筑、文化典籍等的巨大损失,这说明战争对文化造成破坏,A项正确;仅据该材料不能得出阿拉伯是否最终因战争而衰落,排除B项;C项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战争对文化造成破坏,排除C项;战争根源有很多,不仅仅是宗教冲突,且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湖南郴州期末)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发现一座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人的城市遗址。城中不仅有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与体育馆,而且保存希腊文的戏剧与哲学方面的手稿。据此可知( B )
A.希腊注重公民素养的全面培养
B.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的扩散
C.海外贸易推进欧亚文明的交流
D.文明碰撞融合了区域间的不同文化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人在阿富汗建立城市,修建希腊风格的城市设施,发展希腊戏剧与哲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军有大量的希腊人,他们随着征战在各处定居,传播了希腊文明,而且,亚历山大统治期间推广希腊文化,所以,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的扩散,B项正确。材料不是关于希腊内部公民的培养问题,是希腊文化扩散到亚洲,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希腊文化扩散到阿富汗是因为亚历山大远征,不是因为海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希腊文明的扩散,而不是不同文明间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福建南平期末)亚历山大东征期间,在北非至南亚次大陆建立起几十座城市,他用自己的名字将这些城市统一命名为亚历山大里亚,同时还让希腊、马其顿人居留下来,并修建体育馆、运动场和剧场等建筑。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B )
A.传承西方城市的建设理念
B.不断扩展希腊化世界
C.彰显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
D.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期间,在征服地区建立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同时让希腊、马其顿人留下修建带有希腊化色彩的建筑,可见此举是为了扩大希腊的影响,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中亚历山大东征时期的举措是为了扩大希腊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亚历山大的举措与彰显君主权力无关,排除C项;亚历山大的举措客观上有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的作用,但是材料中亚历山大举措的目的是不断扩展希腊化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山东名校联考)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以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身份开始了东征,并且将希腊文化逐渐向被征服地区推广,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虽然西亚、北非这些地区文化都经历了自己的辉煌与繁荣,但特殊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文化交流中希腊文化的主导地位。据此推断,这一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是因为( D )
A.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结果
B.城邦政治较为民主先进
C.对先进文化的自然认同
D.马其顿人居于统治地位
解析: 依据“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希腊文化的主导地位”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通过十年的征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是因为马其顿通过征服处于统治地位,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特殊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文化交流中希腊文化的主导地位,而不是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结果,排除A项;希腊民主政治制度只能说符合古希腊雅典等城邦的国情,不能说一定比其他地区的政治制度更具有先进性,排除B项;“希腊化时代”由特殊的政治环境决定,并非对先进文化的自然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新疆喀什)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曾评价成吉思汗是“千年风云第一人”,其评判标准是“由谁缩小了地球为原则”。这一评价主要基于成吉思汗( D )
A.发动了漠北统一战争
B.建立了强盛大蒙古国
C.完成了统一全国大业
D.发动第一次西征战争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蒙古西征“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推动了东西方交流,D项正确;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主要影响蒙古地区,不能体现“缩小了地球”,排除A、B两项;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安徽亳州期末)从成吉思汗西征到旭烈兀西征,数次大规模军事行动造成了中国与伊朗之间的人口移动。在波斯人来华的同时,亦有大批汉人西迁至伊朗,他们之中既有军匠、医师、工匠,也有民间的手工艺人,还有私属人口和奴仆等。材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 B )
A.促进东西方贸易发展
B.推动中外文明交流
C.导致了大量奴仆存在
D.改变伊朗民族结构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数次大规模军事行动造成了中国与伊朗之间的人口移动。在波斯人来华的同时,亦有大批汉人西迁至伊朗,他们之中既有军匠、医师、工匠,也有民间的手工艺人,还有私属人口和奴仆等”可知,蒙古西征推动了中国和伊朗间人口的迁移。结合所学知识,人口迁移和战争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中国与伊朗地区的文明交流,B项正确;蒙古西征是军事行为,对东西方贸易造成破坏,排除A项;迁移的人口中存在奴仆,但“大量”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迁移到伊朗的中国人是否改变伊朗的民族结构,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云南文山校考)当蒙古部落之间的征战结束后,对外征服便开始了。草原游牧生活具有专业化和单一化的特征。游牧部落很少能自给自足,且与定居者的商业交往经常受到农业帝国的限制,而唯利是图的商人与游牧者有着共同的利益,在部落对外征服中他们协调行动,给定居文明以致命打击。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C )
A.游牧民族逐步转向定居农耕经济
B.蒙古贵族鼓励发展商业贸易
C.蒙古帝国发动对农业帝国的征服
D.对外征服推广游牧生活方式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蒙古部落之间征战结束后,蒙古帝国开始了对定居文明的战争。因此,C项正确;材料反映蒙古帝国征服农耕文明国家,而不是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经济,排除A项;材料提到商人在游牧部落对农耕国家战争中的作用,但没有涉及蒙古贵族鼓励商业贸易,排除B项;材料反映蒙古对农耕国家的战争,但没有涉及推广游牧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山西阳泉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腓力二世重视教育,他给12岁的长子亚历山大聘请了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为老师,学习哲学、数学、逻辑、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腓力二世死后,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6年继位称王。在此后的13年中,他不但成为全希腊的领导者,更征服了波斯,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他和他的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这些希腊城市几乎都在底格里斯河以东,是希腊化世界东部的中枢。在每一座城市中都建有希腊式的剧场和体育场,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他的部将塞玻古继承了亚历山大的政策,鼓励文化研究,在亚历山大城创建专门收藏文化典籍的缪斯宫,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摘编自赵林《西方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在伊萨斯之战后,亚历山大集中精力巩固和整顿新征服的地方,接着挥军南下,不战而取埃及。他把埃及分为两个省,任命埃及人为省长,任命马其顿人为驻守埃及的海陆军指挥官,自己成了有绝对权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他采用分权的策略,任命多人负责埃及军政及民政事务,因为他认为把全埃及委托给一个人掌握是不妥当的。
——色诺芬《远征记》卷三
(1)根据材料一,概述亚历山大在传播希腊文化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对埃及进行统治的特点,分析帝国建立所产生的政治影响。
答案:(1)作用:将希腊文化带到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特点:实行行省制,任用埃及人和马其顿人担任主要职务;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宣布君权神授思想;实行分权的策略。
影响:扩大了古代文明区域,使不同文明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政体的融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解析:(1)作用:根据材料一“他和他的继承者在东方的土地上建立了300多座希腊城市……而希腊的巡回演出剧团则定期在这些城市的剧场中上演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可得出,将希腊文化带到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特点:根据材料二“他把埃及分为两个省,任命埃及人为省长,任命马其顿人为驻守埃及的海陆军指挥官”可得出实行行省制,任用埃及人和马其顿人担任主要职务;据材料二“自己成了有绝对权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他采用分权的策略”可得出,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宣布君权神授思想以及实行分权的策略。
影响:根据材料二“不战而取埃及”并结合所学知识“希腊化时代”可知,帝国的建立扩大了古代文明区域,使不同文明相互连接起来以及促进了东西方政体的融合;根据材料二“他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宣布君权神授思想;实行分权的策略”等信息可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二、能力提升
10.(2023·吉林期末)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之后,基本上沿袭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当地人担任的总督只管民政,军政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管理。同时,行省原有的铸币权也被取消。这些做法旨在( B )
A.促进东西方间的文明交流
B.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
C.推广马其顿人的先进制度
D.推动帝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之后,基本上沿袭了波斯的行省制,但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当地人担任的总督只管民政,军政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管理。同时,行省原有的铸币权也被取消”可知,亚历山大征服波斯,虽然沿袭行省制,但将行省权力进行分割,且军政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管理,将原有的铸币权也取消,说明亚历山大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没有体现文明的交流,也没有体现推广先进的制度信息,排除A、C两项;材料中的措施,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3·河南周口期末)在中亚兴都库什山两侧发现了相当多的艺术遗物,下图是巴克特里亚(古希腊殖民者建立的希腊化奴隶制国家:今帕米尔以西的阿富汗一带)国王德米特里乌斯时期的钱币(约公元前19—前160年),图中币文为“德米特里乌斯国王”,他戴着大象头饰,象征着他在印度地区的胜利。材料反映了( B )
A.巴克特里亚时期艺术成就高
B.希腊化政治统治在中亚得以拓展
C.巴克特里亚王国经济的繁荣
D.印度遭受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入侵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图片正面头戴象鼻盔是巴克特里亚国王头像,背面赫拉克勒斯一手自行加冕,一手持棍棒及狮皮裸体正面站像,币文为“德米特里乌斯国王”,象鼻盔正是德米特里乌斯南征印度胜利的象征。结合材料给的时间与图片中的钱币可知,希腊人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兴起代表了希腊化政治统治在中亚得以拓展,B项正确;仅仅从图片与材料中得不出艺术成就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方面,无法得知巴克特里亚王国经济繁荣与否,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印度遭受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入侵,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山东淄博期末)亚历山大在文化方面采用的是希腊化政策,即把希腊文化传播和移植到被他征服的地区。为此,他拨了大笔经费,资助各种科学研究,奖励杰出的科学家,兴建文化设施,甚至在希腊影响微弱或者更偏远的地方也有计划且坚持不懈地传播希腊文明。这一做法旨在( C )
A.提供军事征服的思想武器
B.加速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C.营造国家认同的社会氛围
D.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解析: 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在文化方面采用的是希腊化政策……”可知,亚历山大在新征服地区推行希腊化政策,传播希腊文化,主要目的是营造国家认同的社会氛围,维护统治,C项正确;亚历山大是在已征服的地区推行希腊化政策,并不是为军事征服提供思想武器,排除A项;加速希腊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是亚历山大推行希腊化政策的影响,不是目的,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13.(2023·广东佛山统考)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在埃及的军事、行政、技术等工作主要依赖希腊人。当时的学校教育专注于希腊文化,王朝还授予相关职业者及家属免税特权。这( D )
A.加速民族融合
B.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C.体现文化互鉴
D.埋下王朝覆灭的伏笔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托勒密王朝在国家统治中过于依赖希腊人,给希腊人特权,固守希腊文化,不能很好地争取本地埃及人的支持和推动民族、文化融合,为之后的覆灭埋下了隐患,D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不利于民族融合,排除A项;加重财政负担与授予免税特权有关,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中“依赖希腊人”“专注于希腊文化”等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托勒密王朝“专注于希腊文化”,未提及学习借鉴埃及文化,无法体现文化互鉴,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3·安徽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以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身份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被囊括在亚历山大的帝国之下。虽然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3年突然病逝,但希腊—马其顿人对当地民族的统治格局并没有改变。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希腊化的进程加快了,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大大便利和促进了各希腊化王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周边地区的交往。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往往大大超出政治统治的区域,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
——摘编自杨巨平《亚历山大
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
材料二 伊儿汗国建立前,蒙古人在中亚和西亚先后进行两次西征。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后,蒙古帝国在中亚设置达鲁花赤,建立起蒙古帝国的统治权。绰儿马罕西征后,蒙古帝国在波斯委任成帖木儿、诺撒耳、阔儿吉思为最高行政长官。元宪宗蒙哥即位后,蒙古帝国加强对被占领地区的统治,设置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委任阿儿浑负责管理西亚地区,蒙古帝国中央政府与西亚建立起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蒙古帝国在中亚和西亚的早期行政统治一定程度上保护和继承了波斯文化,恢复和发展了呼罗珊残破的社会经济,同时为旭烈兀西征和伊儿汗国的建立打下了政治基础。
——摘编自徐良利《论伊儿汗国建立前蒙古人
在中亚和西亚的征服和统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蒙古人西征的统治举措,并简析古代战争和文化传播的关系。
答案:(1)特点:疆域版图空前扩大;伴随着希腊化进程;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日益深入;形成多个交通体系。
(2)举措:设置官员、机构管理;推行行省制度,行使直接管理;恢复发展地方经济。
关系:战争给社会经济文化造成破坏;战争客观上会推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融合、传播。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得出,疆域版图空前扩大;根据材料“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希腊化的进程加快了”得出,伴随着希腊化进程;据材料“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得出,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日益深入;据材料“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得出,形成多个交通体系。
(2)举措:根据材料“蒙古帝国在中亚设置达鲁花赤,建立起蒙古帝国的统治权”得出,设置官员、机构管理;据材料“设置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委任阿儿浑负责管理西亚地区”得出,推行行省制度,行使直接管理;据材料“恢复和发展了呼罗珊残破的社会经济”得出,恢复发展地方经济。
关系:从战争的破坏性分析得出,战争给社会经济文化造成破坏;从战争的推动性分析得出,战争客观上会推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融合、传播。第五单元 第12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四川成都期末)近代阿根廷出现了“1837年一代人”,他们主张在拉美推行欧洲式“文明”,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推行欧化教育,反对罗萨斯的军事独裁专制。这反映了( )
A.欧洲文明对殖民地影响较深
B.西方近代文明成为唯一范式
C.拉美国家普遍排斥本土文化
D.军事独裁统治盛行于拉美
2.(2023·甘肃白银靖远一中)1807年,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玻利瓦尔回到祖国委内瑞拉,投身于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洪流之中。1811年7月8日,在玻利瓦尔的斗争下,国民议会通过《独立宣言》,并建立委内瑞拉共和国。由此可知,玻利瓦尔( )
A.借助外力进行民族革命
B.率先举起反抗殖民统治的旗帜
C.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
D.领导拉美人民取得民族的独立
3.(2023·山西大同浑源中学)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 )
A.受到各国的强烈支持和拥护
B.始终遭到各地人民反对
C.推翻了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D.促进了民众意识的觉醒
4.(2023·河南新乡期末)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陈迹,德意志从300多个邦减少到只剩下30多个邦,普鲁士也因此开启了民主改革进程。从客观上讲,拿破仑战争( )
A.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
B.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兴起
C.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D.铲除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
5.(2023·江苏徐州期末)1938年,美国国务院美洲司官员查里德·帕蒂向政府建言:“政治渗透带有强制接受的烙印,经济渗透被谴责为自私和强制,只有文化合作才意味着思想交流和无拘无束。”查里德·帕蒂的观点体现了( )
A.文化共享的理念
B.文化殖民的思想
C.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D.全人类共同繁荣的愿望
6.(2023·江西上饶期末)甲午战争后的十年里,梁启超等人为“中国”一词注入国民、民族、国家等新内涵,并引入新式“历史”概念,将“中国”置于“世界”和“历史”交织而成的新型时空结构。他们的做法( )
A.为变法营造舆论氛围
B.强化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缘于严重的民族危机
D.旨在抵御西方文化入侵
7.(2023·安徽蚌埠期末)随着殖民侵略不断深入,英国的文化侵略还是对印度产生了两个深远的影响: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据此可知,英国的文化侵略( )
A.导致了印度文化冲突激烈
B.推动了印度的文化重构
C.加速印度民族文化殖民化
D.阻碍了对印度殖民进程
8.(2023·江苏扬州期末)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按资产阶级的方式组建行政机构,并在埃及历史上实行了第一次无记名投票选举。这表明拿破仑( )
A.完全控制了埃及经济政治大权
B.促进埃及民族独立运动发展
C.客观上推动了埃及政治民主化
D.领导埃及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9.(2023·北京顺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格斯说:“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材料二 (拿破仑)“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恺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几年之后,这位伟人、聪明的人物疯狂了……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你对“拿破仑是德国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这句话的理解。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用史实说明拿破仑“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
二、能力提升
10.(2023·江苏无锡期末)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84年写道:“诚然,白人拥有掠夺印第安人和接管整个大陆的人员、组织和力量。但最后,白人发现,他们已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词汇、文学、服装、药物以及他们所种植和消费的作物中接受了当地印第安文化的许多特点。”这表明( )
A.美洲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不同文明在接触碰撞中彼此影响
C.殖民扩张推动文化的多样性
D.先进文明有时会被落后文明同化
11.(2023·河南新乡校考)《现代拉丁美洲》写道:“仅仅欧洲的启蒙运动和美国革命的榜样都不会在西班牙美洲诱发起义,如果没有拿破仑的干预,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或许会继续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直到19世纪。”其意在说明,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 )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传播
B.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影响
C.获得了美国人民的支持
D.瓦解了西班牙殖民统治
12.(2023·新课标卷)如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
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13.(2023·山东泰安期末)1815至1818年间,一支俄国占领军驻扎在法国,他们对与母国完全不同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新观点感到震惊。回国后,他们乘机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试图改造国家。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列宁声称“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据此可知,当时俄国( )
A.社会主义运动逐渐开展起来
B.外来文化取代了本土文化
C.启蒙思想获得社会普遍认同
D.农奴主阶级统治面临危机
14.(2023·辽宁鞍山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世纪中期,基辅罗斯与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进行贸易,在政治和经济上,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的影响,一些新词汇也进入到俄语中并被广泛使用,例如十字架、修道士、哲学、逻辑性等。13世纪,一些来自蒙古突厥语系的词语被俄语所吸纳,成为了俄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的与游牧生活有关,如长袍、托运队,有的与国家架构、贸易相关,如国库、商队、可汗。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决心打开通向欧洲的窗口,亲自前往西欧学习,随之而来的词汇包括司令部、港口、船舱、船舵等。18、19世纪,俄罗斯宫廷崇尚法国文化,法语成为俄国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大量法语词汇融进俄语中。其中有的属于生活领域,如长沙发、衣帽间;有的属于艺术领域,如演员、芭蕾;还有政治、法律及军事名词,如行政区、议会、仲裁、侵犯版权、军队。
——摘编自王晓华《俄语外来词
的多维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语在吸收外来词上表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使俄语词汇不断丰富的主要因素。
第五单元 第12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四川成都期末)近代阿根廷出现了“1837年一代人”,他们主张在拉美推行欧洲式“文明”,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推行欧化教育,反对罗萨斯的军事独裁专制。这反映了( A )
A.欧洲文明对殖民地影响较深
B.西方近代文明成为唯一范式
C.拉美国家普遍排斥本土文化
D.军事独裁统治盛行于拉美
解析: 结合所学,阿根廷曾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据材料“他们主张在拉美推行欧洲式‘文明’,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推行欧化教育”等信息可知,欧洲文明对殖民地的影响较深,A项正确;欧洲工业文明并不是人类近代化的唯一范式,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阿根廷一代人的主张,得不出拉美国家是否“普遍”排斥本土文化,军事独裁统治是否在拉美盛行,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2.(2023·甘肃白银靖远一中)1807年,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玻利瓦尔回到祖国委内瑞拉,投身于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洪流之中。1811年7月8日,在玻利瓦尔的斗争下,国民议会通过《独立宣言》,并建立委内瑞拉共和国。由此可知,玻利瓦尔( C )
A.借助外力进行民族革命
B.率先举起反抗殖民统治的旗帜
C.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
D.领导拉美人民取得民族的独立
解析: 据材料“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建立“共和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欧洲游历有利于玻利瓦尔了解欧洲启蒙思想,建立委内瑞拉共和国是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可以推知,玻利瓦尔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C项正确;受到外国思想的启发影响不等于“借助了外力”,排除A项;玻利瓦尔不是第一个反抗殖民统治的人,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玻利瓦尔领导委内瑞拉建立了共和国,不能体现是否领导整个拉美取得了民族独立,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山西大同浑源中学)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 D )
A.受到各国的强烈支持和拥护
B.始终遭到各地人民反对
C.推翻了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D.促进了民众意识的觉醒
解析: 根据材料“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可知,拿破仑战争宣传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促进了民众的觉醒,D项正确;由题干中“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可知,拿破仑战争没有得到支持与拥护,排除A项;由题干“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可知,“始终遭到各地人民反对”说法错误,排除B项;推翻了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3·河南新乡期末)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陈迹,德意志从300多个邦减少到只剩下30多个邦,普鲁士也因此开启了民主改革进程。从客观上讲,拿破仑战争( A )
A.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
B.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兴起
C.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D.铲除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德意志从300多个邦减少到只剩下30多个邦”可知,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出现局部统一的趋势,而普鲁士开启民主改革有利于普鲁士的崛起,从而领导德意志的统一,所以,客观上讲,拿破仑战争加速了德意志统一进程,A项正确;宗教改革前,德意志民族意识就已兴起,排除B项;罗马帝国在395年后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时间与材料不相符,排除C项;“铲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江苏徐州期末)1938年,美国国务院美洲司官员查里德·帕蒂向政府建言:“政治渗透带有强制接受的烙印,经济渗透被谴责为自私和强制,只有文化合作才意味着思想交流和无拘无束。”查里德·帕蒂的观点体现了( B )
A.文化共享的理念
B.文化殖民的思想
C.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D.全人类共同繁荣的愿望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利用文化进行殖民是于无声无息中达到其文化渗透的目的,具有隐蔽性的特征。因此,美国国务院美洲司的查里德·帕蒂就坦率地指出:“政治渗透带有强制接受的烙印,经济渗透被谴责为自私和强制,只有文化合作才意味着思想交流和无拘无束。”帕蒂的话点明了西方文化殖民隐蔽性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殖民,并非文化共享、尊重文化多样性,也无法体现全人类共同繁荣的愿望,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6.(2023·江西上饶期末)甲午战争后的十年里,梁启超等人为“中国”一词注入国民、民族、国家等新内涵,并引入新式“历史”概念,将“中国”置于“世界”和“历史”交织而成的新型时空结构。他们的做法( C )
A.为变法营造舆论氛围
B.强化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缘于严重的民族危机
D.旨在抵御西方文化入侵
解析: 据材料“注入国民、民族、国家等新内涵”“将‘中国’置于‘世界’和‘历史’交织而成的新型时空结构”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梁启超等人通过探索构建近代新型史学的方式以救亡图存,C项正确;从“甲午战争后的十年里”可知,当时变法已失败,排除A项;他们将中国置于“世界”和“历史”中,不会强化“天朝上国”观念,排除B项;号召抵御西方文化入侵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安徽蚌埠期末)随着殖民侵略不断深入,英国的文化侵略还是对印度产生了两个深远的影响: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据此可知,英国的文化侵略( B )
A.导致了印度文化冲突激烈
B.推动了印度的文化重构
C.加速印度民族文化殖民化
D.阻碍了对印度殖民进程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活动,为印度各地提供了共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促进了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说明英国的文化侵略推动了印度的文化重构,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史实可以佐证印度因为受到英国的文化侵略,导致印度文化冲突激烈,排除A项;因“加速印度民族文化殖民化”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推动了印度的文化重构”不一致,排除C项;英国的文化侵略并不会阻碍英国对印度的殖民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江苏扬州期末)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按资产阶级的方式组建行政机构,并在埃及历史上实行了第一次无记名投票选举。这表明拿破仑( C )
A.完全控制了埃及经济政治大权
B.促进埃及民族独立运动发展
C.客观上推动了埃及政治民主化
D.领导埃及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 根据材料“按资产阶级的方式组建行政机构,并在埃及历史上实行了第一次无记名投票选举”可知,拿破仑在埃及实行的无记名投票选举,客观上推动了埃及政治民主化进程,C项正确;“完全控制”表述绝对,排除A项;拿破仑此举与埃及的民族独立运动关系不大,排除B项;此举并没有确立埃及的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北京顺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格斯说:“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材料二 (拿破仑)“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恺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几年之后,这位伟人、聪明的人物疯狂了……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你对“拿破仑是德国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这句话的理解。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用史实说明拿破仑“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
答案:(1)理解: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波及到德国,废除封建贵族特权,给德国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促进了德意志民主意识的觉醒,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2)说明:拿破仑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等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解析:(1)理解:首先,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对德国封建势力的打击。其次,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德意志民主觉醒即可。
(2)说明:根据所学知识,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角度分析得出,拿破仑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等法典,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二、能力提升
10.(2023·江苏无锡期末)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84年写道:“诚然,白人拥有掠夺印第安人和接管整个大陆的人员、组织和力量。但最后,白人发现,他们已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词汇、文学、服装、药物以及他们所种植和消费的作物中接受了当地印第安文化的许多特点。”这表明( B )
A.美洲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不同文明在接触碰撞中彼此影响
C.殖民扩张推动文化的多样性
D.先进文明有时会被落后文明同化
解析: 根据材料“白人掠夺、接管印第安人”“白人接受了当地印第安文化的许多特点”可得出,在欧洲人殖民扩张中,白人影响了印第安人社会的发展,反过来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影响,说明不同文明在接触碰撞中彼此影响,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不同文明在接触碰撞中彼此影响,A、C两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先进文明有时会被落后文明武力“征服或消灭”,但是思想文化、政治智慧等方面,落后文明还是会吸收借鉴先进文明的,D项表述欠妥,排除。故选B项。
11.(2023·河南新乡校考)《现代拉丁美洲》写道:“仅仅欧洲的启蒙运动和美国革命的榜样都不会在西班牙美洲诱发起义,如果没有拿破仑的干预,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或许会继续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直到19世纪。”其意在说明,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 B )
A.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传播
B.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影响
C.获得了美国人民的支持
D.瓦解了西班牙殖民统治
解析: 根据“如果没有拿破仑的干预,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或许会继续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直到19世纪”可得出,材料强调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受到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即拿破仑对外战争进一步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拉丁美洲民族意识的高涨,B项正确;启蒙运动的传播促进了拉美独立运动高涨,排除A项;美国并没有支持拉美独立运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国大革命对拉美的影响,而不是拉美独立运动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新课标卷)如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B )
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的发生时间是1803—1815年,漫画《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中,拿破仑被描绘成蛛网中心的一只蜘蛛,尽管欧洲其他国家大多都被网住,但是“约翰牛”这只大苍蝇(英国)仍旧飞得自由自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与欧洲发生了连绵数年的大规模战争,拿破仑大军横扫整个欧洲战场,迫使英国联合其他欧洲国家结成反法同盟,共同对付拿破仑,B项正确;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排除A项;1814年4月,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排除C项;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山东泰安期末)1815至1818年间,一支俄国占领军驻扎在法国,他们对与母国完全不同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新观点感到震惊。回国后,他们乘机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试图改造国家。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列宁声称“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据此可知,当时俄国( D )
A.社会主义运动逐渐开展起来
B.外来文化取代了本土文化
C.启蒙思想获得社会普遍认同
D.农奴主阶级统治面临危机
解析: 据材料“一支俄国占领军驻扎在法国,他们对与母国完全不同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新观点感到震惊……试图改造国家。起义虽然失败……”可知,一支俄国军队受到法国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回国发动起义,企图改造国家,反映了他们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说明农奴主阶级统治面临危机,D项正确;此时社会主义运动尚未开展起来,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外部文化对俄国的影响,并不是“取代”,排除B项;“普遍认同”,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3·辽宁鞍山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世纪中期,基辅罗斯与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进行贸易,在政治和经济上,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的影响,一些新词汇也进入到俄语中并被广泛使用,例如十字架、修道士、哲学、逻辑性等。13世纪,一些来自蒙古突厥语系的词语被俄语所吸纳,成为了俄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的与游牧生活有关,如长袍、托运队,有的与国家架构、贸易相关,如国库、商队、可汗。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决心打开通向欧洲的窗口,亲自前往西欧学习,随之而来的词汇包括司令部、港口、船舱、船舵等。18、19世纪,俄罗斯宫廷崇尚法国文化,法语成为俄国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大量法语词汇融进俄语中。其中有的属于生活领域,如长沙发、衣帽间;有的属于艺术领域,如演员、芭蕾;还有政治、法律及军事名词,如行政区、议会、仲裁、侵犯版权、军队。
——摘编自王晓华《俄语外来词
的多维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语在吸收外来词上表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使俄语词汇不断丰富的主要因素。
答案:(1)特点:来源多样,来自欧亚大陆很多国家和地区;内容丰富,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无所不包;阶段性明显,不同时期,外来词汇的来源及涉及领域差异明显;既有主动地吸收外来词汇,也有被动地吸收外来词汇。
(2)主要因素:地理位置因素,便于其与欧亚大陆其他国家和地区交流交往;经济贸易因素,与外部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宗教文化因素,拜占庭宗教文化的影响,法国文化尤其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战争因素,曾被蒙古征服和长期统治;政治因素,彼得一世对西欧的学习,拿破仑战争对文化的传播;社会上层的推崇等等。
解析:(1)特点:由材料“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的影响,一些新词汇也进入到俄语中并被广泛使用”“13世纪,一些来自蒙古突厥语系的词语被俄语所吸纳”“随之而来的词汇包括司令部、港口、船舱、船舵等”“法语成为俄国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可知,来源多样,来自欧亚大陆很多国家和地区;由材料“在政治和经济上,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的影响”“其中有的与游牧生活有关,如长袍、托运队,有的与国家架构、贸易相关”“俄罗斯宫廷崇尚法国文化,法语成为俄国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可知,内容丰富,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无所不包;由材料“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决心打开通向欧洲的窗口,亲自前往西欧学习,随之而来的词汇包括司令部……”“13世纪,一些来自蒙古突厥语系的词语被俄语所吸纳,成为了俄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既有主动地吸收外来词汇,也有被动地吸收外来词汇;据所学可知,10世纪中期俄语的外来词汇来源于拜占庭,涉及领域主要是政治、经济;13世纪俄语的外来词汇来源是突厥语系,涉及领域是生活;18、19世纪俄语的外来词汇来源是法国,涉及领域是文化,可见阶段性明显,不同时期,外来词汇的来源及涉及领域差异明显。
(2)主要因素:由材料“在政治和经济上,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的影响,一些新词汇也进入到俄语中并被广泛使用”可知,经济贸易因素,与外部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由材料“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决心打开通向欧洲的窗口,亲自前往西欧学习”并结合所学可知,政治因素,彼得一世对西欧的学习,拿破仑战争对文化的传播,社会上层的推崇;据所学可知,俄国地理位置优越,统治区域涉及欧亚两大洲,便于其与欧亚大陆其他国家和地区交流交往;俄国文化上受外国影响大,尤其是拜占庭和法国,具体来讲受拜占庭宗教文化的影响和法国启蒙文化影响;再加上长期处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之下,文化上受其影响不可避免。第五单元 第13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黑龙江哈三中)某位同学在学习完世界近现代史后,对20世纪上半叶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如下概括。其中最为恰当的是( )
A.战争与革命 B.改革与发展
C.危机与改革 D.革命与独立
2.(2023·福建宁德期末)下表是近代中国学者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言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学者 言论
严复(1854—1921) 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
辜鸿铭(1856—1928) 欧洲基督教的道德力量没能发挥遏制战争的作用,导致由激情挑起、并用科学的精巧的屠杀和毁灭性工具武装起来的战争……
A.战争的残酷引发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B.中国学者对一战认识全面客观
C.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导致一战爆发
D.科学技术改变战争发展的态势
3.(2023·山东临沂期末)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促使国际社会协调行动
B.导致计划经济体制普遍建立
C.推动政府机构转变职能
D.使得社会主义理想成为共识
4.(2023·广东名校联考)有学者认为,在1910—1917年的墨西哥革命中,农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而其运动只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种力量自发地行动时,他们就休想达到消灭大地产,争得自由的目的。该学者意在强调革命时期的墨西哥( )
A.农民运动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B.封建的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C.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5.(2023·辽宁葫芦岛期末)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为华人后裔,深受儒学文化影响,如执政期间倡导宽容与各民族和谐生活、吃苦耐劳,提倡社会为先。同时,新加坡还注重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高效作风、竞争意识等。新加坡独特的执政理念( )
A.受其历史文化影响
B.体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是美苏冷战的缩影
D.说明殖民体系依然存在
6.(2023·河南商丘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等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也都建立了民族国家,但其精英阶层仍然使用原宗主国语言,不仅书籍和报纸经常使用原宗主国语言,其他媒体比纸质媒体还要更多地使用原宗主国语言。材料意在强调( )
A.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B.新兴独立国家文化上的不自信
C.列强的文化侵略尚未结束
D.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思想的泛滥
7.(2023·广东汕尾期末)“西方文化在继续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印度文化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它的根本绝不会丧失,它也绝不会迷失自我。印度业已开展的经济改革在加速国家的发展,但它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似乎还很漫长。”据此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文化的显著特征是( )
A.抵制西方文化的扩张
B.消除殖民主义遗毒
C.融合本土与西方文化
D.宗教色彩非常浓厚
8.(2023·贵州联考)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又必然导致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受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许多问题,加上民族文化,保护力度不够,已危及到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这说明( )
A.保护民族文化要拒绝外来文化
B.文化全球化下应抵制文化霸权主义
C.保护民族文化需要靠政府主导
D.文化全球化下要加强民族文化保护
9.(2023·福建福州期末)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扫清迷雾追根溯源;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抽丝剥茧正本清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于1917年参战是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了欧洲政治时代向全球政治时代转变中的决定性阶段。”
B.“每天都有不满的呼声。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
C.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
D.“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摘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种宏观叙述》
材料二 作为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产物,雅尔塔体系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这些历史进步性对战后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共同制约了美国与苏联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是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处理,……在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大和平状态。它将昔日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
——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述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能力提升
10.(2023·河北张家口尚义一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统治似乎并没有减弱,他们的领地甚至更大,因为他们这时控制了以前曾在苏丹统治下的中东领土。不过,在这一表面现象之下,形势却完全不同。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表明当时( )
A.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发生动摇
B.美国取代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C.欧洲的国际影响力依然强大
D.传统世界格局发生一定变化
11.(2023·福建三明期末)面对道德滑坡,1991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共同价值观强调国家和社会高于个人,注重家庭观念,强调集体意识及看重“和”的观念,此举意在( )
A.注重学校教育,构筑家国一体
B.强化道德伦理,坚持德法兼施
C.倡导共同价值,追求世界大同
D.注重反思借鉴,重塑民族信念
12.(2023·江苏扬州期末)文化多样性是保持人类文化延续和繁荣的根本原则。下图反映了( )
A.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包容性
B.“贴现现象”会降低对原有文化的自信
C.现代科技下文化认同的危机
D.交流互动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13.(2023·甘肃白银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些做法( )
A.使印度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B.表明印度的主流文化完全西化
C.发展了甘地的非暴力的斗争模式
D.丰富了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
14.(2023·湖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罗马人仿照希腊语字母创制了拉丁字母。随后,统治者对地中海沿岸地区开展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军事征服。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公元4世纪,《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同时,神学家哲罗姆将希腊语本的《圣经》翻译成拉丁语,该译本奠定了拉丁语作为中世纪欧洲宗教语言的权威地位。经过1000多年的积淀,欧洲构建了一个以拉丁语为主要媒介语的知识网络。14—16世纪人文主义学者试图要复兴的文化涉及大量希腊语和拉丁语作品。因此,文艺复兴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拉丁语复兴。15世纪早期,西欧的民族国家诞生后,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民族语言成为身份认同的象征。16世纪德国的马丁·路德主张使用德语举行宗教仪式。他还将《圣经》由拉丁语翻译为德语。此期,英国爱德华六世甚至宣布宗教仪式必须“要以英国人民自己的语言来进行”。
材料二 16世纪初,英语仍然只是英伦三岛的语言。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开启全球扩张模式。截至19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覆盖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标志着英语已经从英伦三岛走向世界,成为一种“日不落的语言”。一战后,法国代表应英美双方的强烈要求,不得不接受在签署条约时也同时使用英语。二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英语进一步巩固了其外交语言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亚蓝、刘海涛
《国际通用语的发展演变特点与模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拉丁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拉丁语和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不同之处。
第五单元 第13课
一、素养达标
1.(2023·黑龙江哈三中)某位同学在学习完世界近现代史后,对20世纪上半叶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如下概括。其中最为恰当的是( A )
A.战争与革命 B.改革与发展
C.危机与改革 D.革命与独立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上半叶,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大多通过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据此可推知,20世纪上半叶的基本特征是战争与革命,A项正确;改革与发展是20世纪下半叶的特征,排除B项;危机与改革贯穿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无法特指某个时期,排除C项;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是在二战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福建宁德期末)下表是近代中国学者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言论,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
学者 言论
严复(1854—1921) 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
辜鸿铭(1856—1928) 欧洲基督教的道德力量没能发挥遏制战争的作用,导致由激情挑起、并用科学的精巧的屠杀和毁灭性工具武装起来的战争……
A.战争的残酷引发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B.中国学者对一战认识全面客观
C.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导致一战爆发
D.科学技术改变战争发展的态势
解析: 根据材料“三百年之进化”“欧洲基督教的道德力量没能发挥遏制战争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欧洲经济发展迅速,看起来是文明的社会,但一战暴露了其制度的缺陷与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反映出中国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反思,A项正确;材料中“血战”“屠杀和毁灭”没有体现出对一战认识全面客观,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学者认识到一战是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引发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论述科技与战争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山东临沂期末)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C )
A.促使国际社会协调行动
B.导致计划经济体制普遍建立
C.推动政府机构转变职能
D.使得社会主义理想成为共识
解析: 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国政府不断地控制其经济体制,因交战各国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道德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一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可知,该学者认为,一战促使各国政府不断控制经济体制,逐渐演变为“计划经济”,说明一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政府机构转变职能,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各国政府机构职能的变化,而非国际社会协调行动,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计划经济”思想的产生,而非普遍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共识”一词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广东名校联考)有学者认为,在1910—1917年的墨西哥革命中,农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而其运动只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种力量自发地行动时,他们就休想达到消灭大地产,争得自由的目的。该学者意在强调革命时期的墨西哥( A )
A.农民运动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B.封建的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C.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墨西哥革命取得阶段胜利后上台的统治者并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还下令解散农民武装,导致大地产无法被消灭,材料“农民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而其运动只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种力量自发地行动”这说明农民运动仅仅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不清楚自己的革命地位、目标前途等,A项正确;材料强调农民运动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不能反映出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农民运动从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而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如何,也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5.(2023·辽宁葫芦岛期末)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为华人后裔,深受儒学文化影响,如执政期间倡导宽容与各民族和谐生活、吃苦耐劳,提倡社会为先。同时,新加坡还注重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高效作风、竞争意识等。新加坡独特的执政理念( A )
A.受其历史文化影响
B.体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是美苏冷战的缩影
D.说明殖民体系依然存在
解析: 根据材料“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为华人后裔,深受儒学文化影响”可知,新加坡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据材料“同时,新加坡还注重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历史上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因此受西方文化影响,综合起来,受其历史文化影响的说法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苏冷战与新加坡文化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殖民体系的相关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6.(2023·河南商丘联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亚非拉等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也都建立了民族国家,但其精英阶层仍然使用原宗主国语言,不仅书籍和报纸经常使用原宗主国语言,其他媒体比纸质媒体还要更多地使用原宗主国语言。材料意在强调( B )
A.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B.新兴独立国家文化上的不自信
C.列强的文化侵略尚未结束
D.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思想的泛滥
解析: 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亚非拉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但是宗主国的语言依然在亚非拉地区使用,可见西方国家的文化影响依然存在,这也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文化上的不自信,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彻底与否与西方语言仍然被亚非拉使用没有多大关联,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西方国家对亚非拉的文化侵略而是亚非拉殖民国家独立后西方的语言一定层度在亚非拉地区使用,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思想的泛滥,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广东汕尾期末)“西方文化在继续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印度文化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它的根本绝不会丧失,它也绝不会迷失自我。印度业已开展的经济改革在加速国家的发展,但它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似乎还很漫长。”据此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文化的显著特征是( C )
A.抵制西方文化的扩张
B.消除殖民主义遗毒
C.融合本土与西方文化
D.宗教色彩非常浓厚
解析: 根据材料“西方文化在继续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印度文化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抵制西方文化的扩张”,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二战后印度文化融合本土与西方文化,未反映消除殖民主义遗毒,排除B项;D项表述符合印度国情,但是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贵州联考)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又必然导致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受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许多问题,加上民族文化,保护力度不够,已危及到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这说明( D )
A.保护民族文化要拒绝外来文化
B.文化全球化下应抵制文化霸权主义
C.保护民族文化需要靠政府主导
D.文化全球化下要加强民族文化保护
解析: 根据材料“融合与冲突”等可知,我国应积极发展本民族文化,应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D项正确;“保护民族文化要拒绝外来文化”说法绝对,排除A项;“文化全球化下应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只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应该保护民族文化,并未提到政府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福建福州期末)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扫清迷雾追根溯源;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抽丝剥茧正本清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于1917年参战是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了欧洲政治时代向全球政治时代转变中的决定性阶段。”
B.“每天都有不满的呼声。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
C.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
D.“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摘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种宏观叙述》
材料二 作为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产物,雅尔塔体系具有相当的历史进步性。这些历史进步性对战后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共同制约了美国与苏联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是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处理,……在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大和平状态。它将昔日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
——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述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变化: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局面出现;美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斗争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2)影响:制约了美苏解决争端的方式,确立“大国一致”原则,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状态;将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消除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
解析:(1)变化:由材料一“……它标志了欧洲政治时代向全球政治时代转变中的决定性阶段”可得出,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材料一“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及所学可得出,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局面出现;由材料一“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可得出,美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由材料一“唤醒了远离我们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及所学可得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斗争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2)影响:据材料二“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可得出,雅尔塔体制确立“大国一致”原则,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据材料二“它将昔日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可得出,对法西斯国家的处理比较彻底,消除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
二、能力提升
10.(2023·河北张家口尚义一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统治似乎并没有减弱,他们的领地甚至更大,因为他们这时控制了以前曾在苏丹统治下的中东领土。不过,在这一表面现象之下,形势却完全不同。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表明当时( D )
A.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发生动摇
B.美国取代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C.欧洲的国际影响力依然强大
D.传统世界格局发生一定变化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欧洲在全世界的霸权削弱,传统世界格局发生一定变化,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民族民主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但材料强调欧洲国家,排除A项;二战后美国取代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欧洲的国际影响力依然强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3·福建三明期末)面对道德滑坡,1991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共同价值观强调国家和社会高于个人,注重家庭观念,强调集体意识及看重“和”的观念,此举意在( C )
A.注重学校教育,构筑家国一体
B.强化道德伦理,坚持德法兼施
C.倡导共同价值,追求世界大同
D.注重反思借鉴,重塑民族信念
解析: 根据“共同价值观强调国家和社会高于个人,注重家庭观念,强调集体意识及看重‘和’的观念”可知,新加坡这一举动体现了对共同价值的倡导,追求的是世界大同,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加坡政府对共同价值观的倡导,没有涉及学校教育,也没有体现法律的作用,排除A、B两项;这一举措是新加坡在倡导共同价值观,并不能体现反思和借鉴,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3·江苏扬州期末)文化多样性是保持人类文化延续和繁荣的根本原则。下图反映了( D )
A.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包容性
B.“贴现现象”会降低对原有文化的自信
C.现代科技下文化认同的危机
D.交流互动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受“异中求同的共同话题规则”“贴现(折扣)和增益现象”的影响,交流互动成为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交流互动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贴现现象”也会增强对原有文化的自信,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了交流互动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未体现现代科技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3·甘肃白银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些做法( D )
A.使印度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B.表明印度的主流文化完全西化
C.发展了甘地的非暴力的斗争模式
D.丰富了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
解析: 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可知,二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弘扬印度的传统文化,这有利于丰富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文化的交流交融,没有体现印度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的信息,排除A项;“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印度文化的多样性,没有体现非暴力的斗争模式,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3·湖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罗马人仿照希腊语字母创制了拉丁字母。随后,统治者对地中海沿岸地区开展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军事征服。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公元4世纪,《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同时,神学家哲罗姆将希腊语本的《圣经》翻译成拉丁语,该译本奠定了拉丁语作为中世纪欧洲宗教语言的权威地位。经过1000多年的积淀,欧洲构建了一个以拉丁语为主要媒介语的知识网络。14—16世纪人文主义学者试图要复兴的文化涉及大量希腊语和拉丁语作品。因此,文艺复兴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拉丁语复兴。15世纪早期,西欧的民族国家诞生后,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民族语言成为身份认同的象征。16世纪德国的马丁·路德主张使用德语举行宗教仪式。他还将《圣经》由拉丁语翻译为德语。此期,英国爱德华六世甚至宣布宗教仪式必须“要以英国人民自己的语言来进行”。
材料二 16世纪初,英语仍然只是英伦三岛的语言。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开启全球扩张模式。截至19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覆盖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及土地,标志着英语已经从英伦三岛走向世界,成为一种“日不落的语言”。一战后,法国代表应英美双方的强烈要求,不得不接受在签署条约时也同时使用英语。二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英语进一步巩固了其外交语言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亚蓝、刘海涛
《国际通用语的发展演变特点与模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拉丁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拉丁语和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的不同之处。
答案:(1)原因:罗马长期的军事征服和扩张;基督教的发展与传播;文艺复兴的推动。
(2)不同:拉丁语主要是区域性通用语言,英语则逐步成为全球性通用语言;拉丁语在16世纪受到民族语言的冲击逐渐丧失通用语的地位,英语则在美国的主导下保持国际通用语的地位。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统治者对地中海沿岸地区开展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军事征服。帝国版图扩张以后,拉丁语也随之传播到被征服地区”可知,罗马长期的军事征服和扩张;根据材料一“神学家哲罗姆将希腊语本的《圣经》翻译成拉丁语,该译本奠定了拉丁语作为中世纪欧洲宗教语言的权威地位”可知,基督教的发展与传播;根据材料一“文艺复兴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拉丁语复兴”可知,文艺复兴的推动。
(2)不同:根据材料一“欧洲构建了一个以拉丁语为主要媒介语的知识网络”和材料二“标志着英语已经从英伦三岛走向世界”可知,拉丁语主要是区域性通用语言,英语则逐步成为全球性通用语言;根据材料一“15世纪早期,西欧的民族国家诞生后,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民族语言成为身份认同的象征”和材料二“英语进一步巩固了其外交语言的地位”可知,拉丁语在16世纪受到民族语言的冲击逐渐丧失通用语的地位,英语则在美国的主导下保持国际通用语的地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2023-2024高中历史第5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梯度作业(含解析3份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