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高2022级高二上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第1卷 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材料反映了
A.秦朝以严刑厉法治天下 B.秦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
C.秦朝全国性邮驿制度建立 D.秦朝办公必须以书面形式
2.据《史记.殷本纪》所载,商朝从开国之君成汤到亡国之君帝辛共17代30王,其中以弟继兄为王者有外丙、仲壬、太庚、康丁等14王,以子继父为王者有沃丁、小帝辛等10王。而《史记.周本纪》所载,周朝自文王以下到幽王共12代13王,除孝王是继其侄懿王后为王外,其余12王均为嫡长子继位为王。这说明
A.商朝的权力继承方式更加灵活 B.西周的权力交替较商朝更加稳定
C.宗法制在商朝时期已经很完备 D.西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加强
3.当匈奴浑邪王率部来归时,汉武帝不仅封其为侯,还分置五个属国,并特许“因其故俗”。汉武帝的这种做法
A.消除了北方边患的威胁 B.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 D.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4.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以“中朝”驭“外朝”, 汉武帝此举措的作用
A.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B.严厉打击了豪强势力
C.削弱相权 D.有助于对各级官员监察
5.古时应试者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取得第一名,连得“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唐太宗创立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B.培养了一大批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
C.太和殿因举行殿试而成为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D.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备受伏尔泰推崇
6.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但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喜怒,至于社会共和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官吏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上述史料可用于实证
A.清末新政的宪政改革 B.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C.《临时约法》的弊端 D.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7.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种诞生于中国6世纪末的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8.下图为《法国民法典》书影,该法典
A.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
B.规定国王不得与天主教徒结婚
C.成为许多国家编撰民法典的蓝本
D.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9.周初的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
A.出现敬天保民观念 B.儒学居于统治地位
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10.近代欧洲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在中世纪封建法律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B.欧洲法律体系渊源丰富
C.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D.欧洲两大法系截然不同
11.《大明律》主张:“威人以法,不如感人以心,讲信义,励廉耻,才是导民之根本。”对于死罪,“必当分别”,为此,在具体操作上,实行“有罪减等”。凡杂犯死罪者,免死,终身役劳,“以全其生,且冀其悔罪改过,复为善人”。这体现出明代法律
A.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B.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
C.强调惩治与教化并举 D.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12.下图是2014年山西省大同市出土的北魏石椁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再现了当时北魏人的着装,右下图是北齐文土所坐的胡床,二者共同反映出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是
A.国家统一 B.政权并立 C.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
13.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的,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实现了各个民族的高度自治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在那美丽的西湖边/有一棵红杉树/越过重洋/来自彼岸/滋润着友谊雨露/红杉树/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你扎根在中国的沃土。”这是1981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杉树》的歌词,促成此歌曲诞生的外交活动是
A.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B.1972年尼克松访华
C.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2009年奥巴马访华
15.1531年,英格兰学者埃利奥特用自己的母语撰写了《统治者必读》一书,书中强调,在治理国家时,君主的智慧比权力更加有效。此书问世后即引起极大反响,在50年内被重印了6次。该书的畅销
A.顺应了民族国家兴起的潮流 B.加快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转向
C.为实施君主立宪奠定了基础 D.说明王权已摆脱教会的控制
第2卷 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部分:四个大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 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 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议会各级议员的选举都实行直接选举。1937 年第一次普选时选民参选率就达到了70%。
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
县别党派 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宁、新正、赤水、淳耀、同宜耀等11个县
共产党员 2456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 5640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简要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为防止袁世凯专权,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历史上考察是缺乏法治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背景的。因此可以说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法治建设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法治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和人民不畏艰辛,60年来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就能克服法治建设的阻碍,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
——摘编自郭庆珠《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东方的“宗藩体制”与西方的“国际公法”最初都不具有世界性。前者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国际关系体系,后者只能称为欧洲洲际公法。前者大致在汉代以后得以确立,到明清两朝达到了顶峰。后者以1625年格劳劳秀斯着的①出版为标志、以1648年②的签订为表征,表明了国际法理论的诞生与实践,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和基本原则。19世纪40年代以后,东西方两种国际秩序体系终于全面相遇。
——摘引自张礼恒《从平行到交叉-“国际公法”与“宗藩体制”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华文明内蕴的“和而不同”的协商精神在很多历史场合中淡化了宗藩体系下华夷观带来的等级色彩。今天的国际体系既是高度竞争也是高度开放的,当代中国的外交战略需要借鉴外交传统中维护和平的智慧,在面对棘手复杂的问题与挑战时通过重建议程、重新界定利益与身份的方式获得东亚议程设计者的角色。
——整编自崔思朋《宗藩体系:古代东亚地区国际秩序运行及特征》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宗藩体系”下明清政府对外关系的特征。写出“国际公法”确立过程中①②对应的内容及“国际法的主体”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在亚太地区扮演“维护和平”角色的史实。(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朱峙三(1886—1967年)湖北鄂城县人,1904年参加科举考中秀才,1905年考入一年制武昌县师范学堂,1906年秋考取两湖总师范学堂,直至1911年10月毕业。朱峙三一生留下60多年的日记,作为一名普通的读书人,朱峙三的求学经历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大变革相始终,从他留下的日记可见一斑。如:
1901年10月4日的日记里,朱峙三写道:“朝廷近日已下诏改科举制度,不用八股诗赋取士师命以后每夕读《古文观止》。”
“前日(1905年9月2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吾邑成内人一入学便自大。不读书,预料科举不久即度,欲求时务之学,自以住学堂为有出路。”
“(两湖总师范学堂)下午第一、二堂物理学……教习三泽力太郎,日本博士也……因余为初听物理学之人,甚快意,笔记特详。“予前住速成师范,无理化二科,今日初看试验,颇感兴趣。”“余喜音乐课,余时觅风琴练习之”“今日上课,堂中授三角。去冬几何已教完,小代数亦快教完,以后或可教大代数。予每以算学为苦。”
——摘编自胡香生辑录、严昌洪编《朱峙三日记(1893—1919)》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朱峙三的日记有何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晚清教育大变革的认识。
叙州区一中高2022级高二上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D 6.B 7.D 8.C 9.A 10.B
11.C 12.C 13.A 14.B 15.A
16.(1)名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理由: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科举制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措施:实行普选;实施参议会制度;推行"三三制"。(任答2点即可)
作用: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调动了各阶层民众的抗日积极性);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政权建设的尝试;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任答2点即可)
17.(1)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分权制衡、责任内阁。
(2)成就:1949年《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新时期,依法治国,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认识: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法治建设要结合现实和国情;法制建设需要吸取古今中外的长处;追求法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8.(1)特征:明清政府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并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对应内容:①《战争与和平法》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国际法的主体:主权国家。
(2)史实:按“亲诚惠容”和“以邻为兽、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网边国家的关系;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领导人与俄罗斯、美国等大国领导人会晤,出访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倡议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促进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
19.示例:
价值:朱峙三日记是珍贵的一手文献史料,可以从底层知识分子求学亲身经历的视角,研究晚清废科举和近代学校制度建立之初新旧杂糅、中西并陈的教育变革的历史情况,因此朱峙三的日记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认识: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学的传播和改革运动的开展,传统教育和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人才培养和官员选拔。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将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遍设学堂,1906年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读书人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可以选择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等不同渠道;从学习内容看,虽然仍有传统的经学,但学生也开始接触物理、化学等新知识和新思想,晚清教育改革,建立了新式学堂,培养了许多适应近代化需要的新式人才,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社会转型;推动了选官制度的改革;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了儒家传统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但也造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失落和不安,传统文化一度遭到冲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