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为问卷和答卷。考试时量为75分钟,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江浙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在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作为祭祀礼器的玉琮出土。这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兼容并蓄 B.多元一体 C.和谐共存 D.天人合一
2.春秋时期,庶民墓中多使用日用陶器随葬,到战国时,部分庶民墓中开始使用一鼎、二鼎或成套的陶鼎礼器随葬。这可以说明( )
A.权贵阶层的出现 B.礼乐制度的松动
C.变法运动的兴起 D.国家统一的奠定
3.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更趋剧烈,士阶层更加活跃,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企图影响现实政治。下列思想家中,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的是
A.商鞅 B.韩非 C.荀子 D.邹衍
4.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5.右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
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6.下表是研究秦朝灭亡原因的两则史料。其共同研究视角是( )
史料一 司马迁:“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料二 贾谊:“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
A.军事衰退 B.政治残暴 C.经济落后 D.文化冲突
7.汉武帝元朔年间,“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推恩令”的颁布 B.尊崇儒术
C.“中朝”的设立 D.任用刺史
8.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 )
A.顽固的忠君意识 B.激进的功利思想
C.昂扬的进取精神 D.浓厚的宗法观念
9.萌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的门阀士族,作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殊的阶层,享受着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方面的特权。在门阀士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世卿世禄制
10.北方人习惯面食,但南朝以来,小麦却成为南方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这说明( )
A.南方饮食习惯根本改变 B.小麦在全国范围种植
C.北民南迁影响作物种植 D.小麦的产量高于水稻
11.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海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后的需要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12.隋唐时期科技快速发展,走在世界前列,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
A.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B.孙思邈完成《千金方》
C.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赵州桥 D.僧一行测算子午线长度
13.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
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 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14.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 B.佛教顺应中国社会现实
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D.中外文化的同源与趋一
15.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写了《登科后》,诗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下列选项中,与诗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一致的是( )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6.钱穆认为,宋代以前“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谏官不监察政府,他只纠绳皇帝”。到宋代则实行“台谏合一”制度,“谏官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同为须由皇帝亲擢了”。这一变化( )
A.加强了皇帝权力 B.加强了宰相权力
C.削弱了监察制度 D.造成了冗官现象
1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
A.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B.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C.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 D.维护了传统的封建统治
18.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加强地方经济实力
C.抑制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 D.促使土地私有制度瓦解
19.史学界学者普遍认为,宋朝皇权膨胀以太祖、太宗两朝表现最为明显,真宗以下,皇帝不再拥有开国创业之君的特殊权威,士大夫集团反而往往以“祖宗之法”为武器,尽量将皇权的行使约束在制度范围之内。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生开始掌握权力中枢 B.官员选拔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增强 D.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20.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王安石此举( )
A.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B.有利于减少变革阻力
C.使变法遵循传统的意识 D.希望恢复三代秩序
21.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代( )
A.经济格局的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江南交通发达 D.对外贸易水平高
22.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下列属于宋代科技成就的是( )
A.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B.徐光启著《农书》
C.沈括著《天工开物》 D.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23.下面所示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入的是( )
少数民族 主要制度
南北面官制度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猛安谋克制
A.契丹、党项、女真 B.鲜卑、女真、蒙古
C.契丹、吐蕃、女真 D.鲜卑、女真、党项
24.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同时,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 )
A.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 B.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 D.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性
25.明朝置内阁大学士以备顾何,内阁代皇帝浏览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即“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即“批红”。这反映了( )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C.明朝宰相权力逐渐减弱 D.内阁成为正式行政机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战国中期,秦国虽拥有广大的土地,但要发展农业生产却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商鞅从秦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使三晋之民的“徕民”政策。为实现这一政策,商鞅对迁入秦国的农民不仅赐予田地和住宅,并免去他们三代的徭役,不需要他们当兵打仗,只要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措施通过加强劳动者在各自生产领域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阡陌原本是以井为单位的封给贵族领主们的封疆。这些贵族领主们把封地死守起来,使之成为谁也无权过问的独立王国。他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开阡陌”就是打开了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平赋税”剥夺了贵族领主们不课不纳的特权,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贵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使有功将士奋勇作战,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违反规定);浚(掠夺)我以求宠(加官进爵),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官吏)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延缓)。……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来了朝廷的恩宠)。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三 今之散青苗钱(农作物青黄不接时,官府提供的贷款)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十分之四)之息。
——司马光《司马光集》卷60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基本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6分)
(2)从研究两税法的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材料二《重赋》的史料价值。(4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存在的相同弊端及启示。(7分)
三、探究题(15分)
28.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右图)
材料二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在地方实行怎样的制度以及该制度的影响。(7分)武冈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 BBCDA 6——10 BACBC 11——15 DADBC
16——20 ABACB 21——25 ADAD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5分。
26.(18分)
(1)措施:招徘和优待入秦农民;奖励耕织;将大家庭拆分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吁陌;平赋税;奖励军功 。(6分,答出三点即可)
特点:创新性;强制性;彻底性;贴合实际 。(4分,言之有理亦可)
(2)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嘱起;壮大了秦国国力;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8分,答出四点即可)
27.(17分)
(1)特点:以人丁、资产及田亩缴纳税赋;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2分)
历史意义: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4分)
(2)《重赋》出自白居易诗歌,写于两税法实施时期,对研究唐朝两税法实施目的及效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文学作品带有艺术加工成分,须与其他史料相印证。(4分)
(3)弊端:官员在执行改革法令时,执行不力,腐败贪婪,增加了农民负担。(3分)
启示:要注重减轻人民负担;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等,言之有理即可(4分)
三、探究题(15分)
28.(15分)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
(2)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人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4分)
(3)制度:行省制 (3分)影响: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省制的开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