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2024·湘豫名校9月联考·2)战国时期,以防旱保墒为目的的“耕—耙—耢—锄”耕作体系和熟荒耕作与休耕制等,已成为北方旱地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
A.铁器牛耕技术的推广 B.社会转型的推动
C.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 D.文化下移的结果
2.(2023·山东泰安高二下期末·2)嘉峪关魏晋墓中有大量反映农耕业和畜牧业题材的壁画。如图是6号墓《犁地》壁画,一人一牛一犁,画面中农夫一手攥着缰绳紧握犁把,一手举鞭,耕牛前曲后躬,力度感强烈,生活气息浓厚。对此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A.得益于南北民族交融的推动 B.再现了西域民众生活安定的时代风貌
C.反映了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见证了精耕细作下自耕农经济的盛行
3.(2023·;广东肇庆高二下期末·6)宋应星(1587—?)通过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该书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图1为该书的一幅插图,该图可用于研究当时( )
图1
A.畜牧业发展情况 B.农业灌溉工具的进步
C.铁犁牛耕的普及 D.水排对生产力的推动
4.(2023·广东惠州高二下期末·3)唐朝政府鼓励养牛,规定牛繁殖超过三头,奖励绢一匹,同时还制订了养牛的饲料标准,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传授治疗牛病的技术,建立牛市促进牛的市场交易。这些举措有利于( )
A.提升养牛业商业化水平 B.加速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C.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D.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5.(2024·重庆八中月考二·2)“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它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唐律疏议》中明文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这说明“物勒工名”制度( )
A.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体现 B.是手工业高度发达下的产物
C.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工匠精神 D.提升了民营手工业生产效率
6.(2023·江苏扬州高二下期末·2)表1是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兵器铸造业中的三级监造制度。据此可知当时( )
造者 造者(主办者) 省(监)者(监造者)
三晋 韩 冶 工师、冶尹 令、司寇
赵 冶 工师、冶尹、左右校 相邦、守相、大攻尹(中央)、令
魏 冶 工师 邦司寇(中央)、令
秦 工 工师、丞;士上造、工大人 相邦(中央及内史)、守(地方)
表1
A.工商食官尚未被打破 B.产品的市场口碑较佳
C.管理机制渐趋体系化 D.工匠的技术水平提高
7.(2023·安徽合肥六校高二下期末·2)据学者统计,公元前5世纪雅典存在170余种不同职业,其中大部分来自手工业,绝大多数职业依据其所创造的产品而命名。色诺芬称当时的雅典公民大会中充斥着漂洗匠、制革匠、木匠、铁匠、面包师、造盾工。由此可知,雅典这一时期的手工业生产( )
A.主要服务于商品贸易 B.工艺种类多分工细
C.受到民主政治的影响 D.以家庭手工业为主
8.(2023·河南商开大联考高二上期末·16)唐代元稹《织妇词》中有“目击贡绫户,有终老不嫁之女”。唐代有书记载:“《广异记》载青州北海人李清‘世传染业’,‘富于财,素为州里之豪氓,子孙及内外姻族近百数家’。”还有“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这些记载可用于印证中国古代( )
A.官营手工业的技艺更新缓慢 B.手工业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传统婚姻观念束缚经济发展 D.商品生产呈现出地域性特征
9.(2023·山西太原高二上期末·6)据学者统计,公元前5世纪雅典存在170余种不同职业,其中大部分来自手工业,绝大多数职业依据其所创造的产品而命名。色诺芬称当时的雅典公民大会中充斥着漂洗匠、制革匠、木匠、铁匠、面包师、造盾工。由此可知,雅典这一时期的手工业生产( )
A.主要服务于商品贸易 B.工艺种类多分工细
C.受到民主政治的影响 D.以家庭手工业为主
10.(2024·天津南开区期中·2)西汉末年,强宗豪族就开始建筑坞堡。当时豪族地主的“大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一般均具备相应的防御功能。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画有高墙厚壁,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后来福建地区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北方坞堡的特点。这段论述意在强调坞堡建筑( )
A.军事防御功能的强大 B.结构风格的创新
C.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D.历史传承与变迁
11.(2024·云南大理一模·25)如表是两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南方人口增长情况。据此推知两汉时期南方地区( )
郡国 元始二年 永和五年 增长率(%)
户 口 户 口 户 口
丹阳郡 107541 405171 136518 630545 26.9 55.6
豫章郡 67462 351965 406496 1668906 502.6 374.2
桂阳郡 28119 156488 135029 501403 380.2 220.4
武陵郡 34177 185758 46672 250913 36.6 35.1
合计 237299 1099382 724715 3051767 205.4 177.6
A.封建经济发展迅速 B.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分化
C.北方人口大量迁入 D.政府更加重视经济发展
12.(2023·安徽安庆、铜陵、池州高二下期末·11)早在14、15世纪,通过对教会财产的掠夺,英国的财富分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获得大量地产的贵族地主,自己无法耕种如此多的土地,社会上出现了新的土地经营方式。乡绅阶级自己来经营管理土地,在市场上进行售卖,并从中获利。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推动了新型生产关系出现 B.铲除了旧有封建教会地产
C.导致了土地集约化的生产 D.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到来
13.(2023·安徽安庆、铜陵、池州高二下期末·2)在我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农业生产主要是由个体农户经营,农民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但在多子继承、土地可以买卖和兼并等条件下,他们的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不稳定,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这反映出( )
A.封建私有产权日益发展 B.生产条件深受环境影响
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生产方式影响技术革新
14.(2024·江苏常州期中·11)1840年仅半年内,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棉纺厂就发生了1114起机器引起的工伤事故,造成22人死亡,109人截肢。死伤的工人几乎得不到赔偿,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工人选择干这一行完全是出于自愿,愿意承担风险,雇主也常常指责受伤的工人粗心大意。此种情况( )
A.导致英国的发展滞后于后起的国家 B.表明科学技术尚未与生产紧密结合
C.反映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D.推动西欧通过立法解决社会问题
15.(2024·重庆八中月考二·7)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之洞在致总理衙门的信中写道:“粤省民间素用花生油,……而花生之利为最。山农贫苦,以此为生,花生既收,必须榨制工作万千藉以糊口,即榨油所余之花生枯如北方之豆饼,用以粪田种蔗,取资甚多,为利甚厚……自火油(石油分馏出的煤油)盛行,相形见绌,销路愈滞,价值日昂。种植少则害在农,榨制稀则害在工,贩卖微则害在商。”这反映出( )
A.外资经济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火油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燃料
C.机器制成品排挤传统手工业产品 D.花生减产动摇国民经济基础
16.(2024·重庆部分学校9月联考·13)有学者在论及19世纪初英国食品生产者广泛使用化学染料的问题时说:“一种食品或饮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人经手……在工业链条中,个人并不用直接面对消费者。而原材料总是尽可能地被压到最低……”这一论述( )
A.体现了对科技进步的认同 B.肯定了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C.揭示了社会分工的局限性 D.剖析了餐饮业的暴利来源
17.(2023·湖北孝感高二下期末·10)图1所示为1820—1854年移民进入美国的人数变动状况(单位:人)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图1
A.美国南北方矛盾的缓和 B.西方殖民体系的确立
C.美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自由贸易政策的盛行
18.(2024·吉林长春一模·8)1879 年,广东端州人卫省轩创办巧明火柴厂,其雇佣的员工多是附近村民。为方便村民收种庄稼,企业规定夏秋时节可以放假,也可以外发火柴盒在家加工;又为女工方便照顾孩子,规定允许工人携带年幼的孩子一起上工。这些规定( )
A.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体现了传统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融合
C.反映了技术创新推动阶级关系变动 D.保证了近代妇女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19.(2024·江西南昌摸底测试·7)表2反映了( )
绅商 奖赏 事由
张煜南 侯补三品京堂 集股200万元以上,开办潮汕铁路
张謇 头等顾问官,二品衔 集股100万以上,开办江苏耀徐玻璃公司、上海轮步公司
林尔嘉 头等议员(二品顶戴、五品京官) 集股150万元,创办福建信用银行
祝大椿 二品顶戴 集股200万元以上,创独资公司两所,合资公司两所,雇工4000人以上
表2 清末部分获奖商人一览表
A.科举制度被近代文官制度取代 B.新式商业模式普遍推广
C.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D.当时社会面貌新旧杂陈
20.(2023·湖北孝感高二下期末·13)表1所示为英国1850年代与1760年代相比,主要产品进出口的倍数(例如:棉纺织品出口增加75.2倍,N代表负增长)据表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 )
表1
棉纺织品 其它纺织品 钢铁 煤炭 农产品 热带原料
英国出口 N 3.9 N N 23.6 21.2
英国出口 75.2 2.8 16.8 16.2 N N
北美出口英国 N N N N 20.6 76.8
英国出口北美 31.3 24.8 12.1 23.3 N N
A.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B.农业经济出现一定衰退
C.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D.对外贸易处于顺差状态
21.(2024·江苏如皋调研一·16)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快速增长,叠加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流动限制和店铺关闭的影响,更多消费者转向了线上购物。下图为2017年至2023年全球零售电商销售额年度增长率(2022、2023年为预估值),该图反映出电子商务( )
A.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B.管理机制尚有待完善
C.社会影响力逐渐减弱 D.使国际贸易总额下降
22.(2024·河南9月学期调研·16)二战后,微芯片的发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有了微芯片,就能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它的发明和使用( )
A.促进了通讯技术的出现 B.有助于产业和生活方式变革
C.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D.表明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23.(2023·湖北孝感高二下期末·2)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社区不仅是居住和休闲娱乐的地方,也是理想的工作空间。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在社区内还可以享受到远程教育和医疗服务,以及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材料意在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 )
A.丰富了城市居住空间新内涵 B.促进了工业空间的重构
C.推动了民众娱乐方式的变革 D.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
24.(2023·河北石家庄高二下期末·16)美国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电子工业基地——“硅谷”,位于加州旧金山以南的斯坦福大学附近。到1980年硅谷云集了3000多家电子、电脑企业,90年代后期,超过了7000家。其生产的电子、电路产品,占美国同类工厂产值的96%,占世界产量的1/4。这说明( )
A.科技进步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新视角
B.高新技术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C.现代科技拓展了国家社会治理的新领域
D.科技竞争开始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25.(2023·;福建宁德高二下期末·10)图3的信息可用于说明( )
图3:2017年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A.生产方式的转变 B.科学研究的拓展
C.社会分工的严密 D.管理制度的创新
26.(2023·福建南平高二下期末·2)《汉书》载,汉初被匈奴占据的河西走廊“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经过汉武帝以后近一百二十年的开发,“河西殷富,带河为固”;西晋以后,该地区的农业逐渐衰退。这表明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 )
A.深受农牧转换的影响 B.面临五胡内迁的冲击
C.依赖基层社会的治理 D.取决区域人口的迁徙
27.(2024·山西运城高三摸底调研·5)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不少东汉的画像砖、画像石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住宅、楼阁、院落、粮仓、磨房、猪圈、马车和农夫等,还可以看到在住宅附近的大片稻田、山林、池塘、盐井、渠道,还有收获、舂米、酿酒、纺织等景象。这些画像砖、画像石( )
A.是庄园生产生活的反映 B.标志着小农经济的形成
C.体现出薄葬习俗的变革 D.反映了基层治理的成效
28.(2024·湖北“宜荆荆恩”9月起点考·13)从1848年开始,英国由妇女主办的报纸大量发行,例如宣传女权主义思想和观点的《女公民报》,致力于推动观念、教育、法律及妇女经济地位变革的《妇女权利》,作为抗议宣传阵地的《妇女之声》,全国妇女参政会创立的《妇女便士报》。这主要说明了( )
A.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B.经济变革影响社会思潮
C.新闻报刊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D.教育发展助推社会进步
29.(2023·安徽合肥六校高二下期末·3)1867年,英国政府颁布《工厂法扩充法案》,规定童工每周必须上学接受10小时教育,如违反规定,父母和雇主会被处以罚金。此外,还对工作时间、童工年龄、机械操作等进行了一系列规定。这一法案的颁布( )
A.确保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解决了英国的阶级矛盾
C.旨在改变童工的悲惨处境 D.适应了机器化生产的需求
30.(2023·江西上饶高二下期末·16)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没有史料,任何的研究都是“空口无凭”,但史料的收集与保存是一直困扰史学研究的一大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问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史料大爆炸”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B.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C.史料的多样性完整性 D.历史研究协作性提升
二、非选择题
31.(2024·河北唐山摸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47年英国颁布《十小时工作法》,将13到18岁之间的孩子的工作时间压缩到每天10个小时。《十小时工作法》也适用于女工。1842年通过的《煤矿法》禁止在煤矿中雇佣10岁以下的男孩以及任何女工。最终,男人们也将在限制工作时间的运动中受益。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英国工厂法保护女工是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成年男工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女工工作时间缩短了,男工工作时间也相应缩短:第二,工厂主之间、工厂主与农场主之间的竞争在保护女工中的作用;第三,女工的斗争在工厂法保护自身中的作用。除女工自身外,其他两者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是因为把她们当作为本阶级或阶层谋取利益的工具,要么是把更多的社会责任强加给她们。
——宋严萍《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女工的状况》
材料三
工业革命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不仅使英国走进了富裕的现代社会,而且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妇女而言,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将以前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妇女从这狭小的天地中解脱了出来。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英国妇女地位的实质性提高,是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为前提的。大工业也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她们的阅历,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从而使她们大有收益。
——摘编自尹丽曼《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女工处境改善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妇女地位变化的认识。(8分)
32.(2023·湖北恩施高二下期末·17)【农事研究的发展与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农史研究作为一种学科化的努力始于20世纪初期。1902年,第一种农业史的专门刊物《历史农业论文》在德国出版。1904年,第一个农业史学会“农业历史与文献学会”在德国宣告成立。1953年,农业历史与社会学学会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农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美国,《边疆在美国历史中的意义》被认为是对“美国历史的农业阐释”,开创了风行美国数十年、影响广泛的“边疆学派”。1919年,美国成立农业历史学会。1927年,创办了《农业历史》杂志。1970年,又建立了历史农场与农业博物馆协会。受社会转型和国际学术的影响,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于民国初期肇始。1920年,金陵大学与美国农业部、美国国会图书馆合作,筹建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着手系统搜集和整理中国古代农业文献,此后,这一工作以农史研究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和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等形式传承延续至今。
材料二
“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因农史文献梳理工作基本完成,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重心开始从农史文献梳理转向全方位的农业历史研究,在作物学史、因艺史、植物保护史、畜牧兽医史、农业经济史、水利史及农业考古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其中,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持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齐民要术校释》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一时期,农史事业的另一重要突破是农史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农业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专业进入国家学科体系,并先后获得农学硕士、农学博士授权和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培养了中国第一位农业史博士和第一位农业史博士后,培育了数百位农业史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目前国内主要农史研究机构学术领军人物大多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史专业,为中国农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思明主编《农史研究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业的农史研究在20世纪初期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史研究的阶段特征和未来发展走向。(8分)
33.(2023·湖北荆门高二下期末·18)【科技与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通讯的发展”过程。(6分)
(2)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改变生活”的看法。(6分)
34.(2023·广东汕头高二下期末·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陶瓷产地广泛,产量巨大,不少远销海外,著名的有汝窑、钧窑、磁窑、越窑等,烧掉的林木不在少数。《宋史·食货志》说,拥有百万人口的首都汴京每年消耗木材2000万斤,外加木炭1700万斤左右。若按每亩伐木10立方米,每立方米重约1000斤,出炭率20%计,仅东京(汴京)一城每年就烧掉1万亩森林。宋金时期人口以1亿计,每年仅燃料一项就要烧掉100万亩森林。
——据《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表:每年人均能源的使用
人类自身的基本需求 1*
狩猎和采集社会 3—6
农业社会 18—24
工业社会 70—80
*这里的单位指的是成年人平均的基本新陈代谢需要的能量,大概是每年30—50亿焦耳。
——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金时期能源消耗大的经济因素,并分析材料一作者估算方式可能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均能源的使用急剧变化的原因。
35.(2023·福建龙岩高二下期末·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现代社会是“加速社会”,人们时刻体会到周遭的世界在不断地加速,社会加速改变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摘编自哈特穆特·罗萨(德)《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6.(2023·海南高二下期末·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工业化正像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一样,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工业化为向世界开放创造了最佳条件,欧洲各国可以利用商业、文化与外交影响而扩大霸权。在19世纪最后25年,新领土被纳入现有的帝国,这些领土或是被征服的,或是被欧洲人新发现的——主要在非洲。
——摘编自德尼兹·加亚尔等著《欧洲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给予评析。(要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xxx20231115高二级年级第2单元下载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C C C B B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D D C C C B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A B A A A B D A
1.【答案】A【解析】题干强调的是“耕—耙—耢—锄”的北方旱地农业耕作体系的重大突破,而这些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即铁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故选A项;社会转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B项;变法运动的发生是生产力发展之后的影响,与题干逻辑关系不对,排除C项;文化下移与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不属于同一范畴,没有必然关联,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其所反映的是农耕经济,再结合“嘉峪关”这一地理位置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传播到河西走廊地区,这反映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故选C项;河西走廊和中原地区都属于中国北部,该图片与“南北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嘉峪关属于河西走廊地区,不是“西域地区”,并且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生活并不“安定”,排除B项;图片能够说明该地区出现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现象,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盛行”,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据材料图片信息“牛转翻车”并结合所学可知,翻车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这幅图有助于研究当时灌溉工具的进步,故选B项;畜牧业的工具主要是圈厩和马槽,并非翻车,排除A项;铁犁牛耕在汉代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且材料中的工具与犁耕无关,排除C项;水排是冶铁工具,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牛很大程度上是做为生产工具存在的,用于耕作,材料中,唐朝政府的举措将极大促进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耕牛的数量,直接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故选C项;农耕社会养牛最终是为了服务于农耕,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而养牛,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同战乱有关,排除B项;农耕经济下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小农经济,这些措施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改变,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由“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可知,“物勒工名”制度是为了保证手工业品的质量,要求手工业者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从侧面反映出了古代的工匠精神,故选C项;“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当时并未出现君主专制制度,所以不能说“物勒工名”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体现,排除A项;“物勒工名”制度始于春秋时期,当时还不是手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物勒工名”制度是为了保证手工业生产的质量,而不是提高生产效率,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兵器铸造存在三级监造制度,这说明兵器铸造管理体制逐渐体系化,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排除A项;诸侯国铸造的兵器不进入市场,排除B项;材料显示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国兵器铸造的监造制度,与工匠技术水平无关,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雅典存在170余种不同职业”“公民大会中充斥着漂洗匠、制革匠、木匠、铁匠、面包师、造盾工”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雅典这一时期手工业生产工艺种类多、手工业生产分工细,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到雅典这一时期手工业的生产分工情况,但没有明确手工艺与商品贸易之间的具体关联,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雅典的手工业分工,没有明确雅典民主政治的具体构成与职责分工,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雅典这一时期的手工业生产分工,没有明确具体的手工业性质与用途,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据题干并选必二所学可知,古代手工业技术世家“终老不嫁”“世世为婚姻”意在防止技术外传以形成垄断优势,故选B项;“官营手工业”不合题意,题干“青州北海人李清”无法判断其服务于官府还是私营手工业,排除A项;“束缚经济发展”不合逻辑,应为“防止技术外传”,排除C项;“商品生产”不合题意,题干未涉及织妇等的产品是否销往市场,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雅典公民大会中充斥着漂洗匠、制革匠、木匠、铁匠、面包师、造盾工”可知雅典手工业分工细,故选B项;材料强调雅典手工业种类多分工细,并无关于商品贸易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雅典公民多来自手工业,并且手工业种类多分工细,这与民主政治本身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无手工业的来源的信息,无法得出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结论,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西汉末年的坞堡具有以下特点:规模大,具有防御功能,后来福建地区的客家民居也具有上述特点,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在于强调坞堡建筑的传承性与变迁性,故选D项;题干虽然述及了坞堡的“防御”功能,但是并没有将其进行比较,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福建客家民居也具有西汉末年坞堡的功能,即其“传承性”,而不是其风格的“创新性”,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福建客家民居具有西汉坞堡的功能,并没有述及其“价值”所在,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在该时间段,南方四郡的户数和人口数都不断增长,但是豫章郡和桂阳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丹阳郡、武陵郡,说明南方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性,故选B项;表格数据显示出南方地区的户数和人口数都有所增加,但是其着重点在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而不是“经济发展迅速”,排除A项;在此时间段内,北方人口并没有大量南迁,排除C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叙述南方四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仅从材料信息得不出“政府态度”如何,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社会上出现了新的土地经营方式”可知,这一时期出现了雇佣、租佃制等情况,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铲除了”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所谓土地集约化,是指在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以及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获取高收入的一种经营方式,而材料强调的并不是集约化管理方式,排除C项;据材料“乡绅阶级”可知,是传统的阶级经营,故无法加速资产阶级革命,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材料中介绍了个体小农经济这一生产方式容易引导人们通过完善工具来达到精耕细作,这反映出生产方式影响技术革新,故选D项;据材料“农业生产主要是由个体农户经营……”及“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可知,材料主旨并未涉及所有权发展,而是在强调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排除A项;据材料“生产条件不稳定,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生产条件对工具革新的影响而非其受到环境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技术形成的条件,排除C项。
14.【答案】D【解析】据材料“机器引起的工伤事故……工人几乎得不到赔偿”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初期,工厂安全事故频发,雇主不肯承担责任,工人得不到赔偿,这推动了西欧国家通过立法解决社会问题,如颁布《工厂法》等,故选D项;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发展领先于其他国家,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尚未与生产紧密结合,但这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5.【答案】C【解析】张之洞的信是说广东省民间一直用花生油,山农以此为生,自从机器加工的“火油”盛行,花生油就日益滞销,这直接影响到了当地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生计,这反映出机器制成品排挤了传统手工业产品,故选C项;自然经济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解体的,A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只是提到火油取代花生油,但并未将火油与其他燃料作比较,没法得出火油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燃料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只是提到花生油滞销导致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危害,但这并不意味着动摇国民经济基础,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据材料“广泛使用化学染料......‘不用直接面对消费者’”可知,该论述分析了在复杂的工业链条中,个人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原材料总是尽可能地被压到最低,弱化了对消费者的责任感,这清楚地揭示了社会分工的局限性,故选C项;据材料“食品生产者广泛使用化学染料”可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食品中滥用化学染料则是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该学者也不认同此行为,排除A项;虽然压低原材料成本可能是因为市场竞争,但这种现象的主要焦点是社会分工造成的问题,而不是市场竞争的积极性,排除B项;据材料“食品生产者广泛使用化学染料”可知,该学者论述的是食品工业,而不是餐饮服务业,并未针对餐饮业的利润来源进行剖析,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据图表数据可知,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移民进入美国人数迅速上升,根据时空观念可知,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开展工业革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吸引了更多地劳动力移民到美国,故选C项;南北战争缓和了南北方矛盾,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排除B项;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允许商品、货物自由流通,从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的对外政策由保护主义向自由主义演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8.【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卫省轩创办的火柴厂雇佣村民工作,根据村民的需要,火柴厂适时调整工作规定,火柴厂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为方便村民收种庄稼体现传统文明,这些规定是工业文明与传统文明融合的结果,故选B项;卫省轩的规定只是巧明火柴厂自己的规定,并不能影响其他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无法推动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无有关技术创新的内容,材料反映卫省轩针对员工的实际情况调整企业的规章制度,排除C项;“保证”一词过于绝对,材料并无妇女地位提高的信息,排除D项。
19.【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末一些商人因集股数量大,创办企业而授予相应官品,这体现社会面貌新旧杂陈,故选D项;材料并无选官制的信息,无法得出科举制被近代文官制度取代的结论,排除A项;“普遍推广”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时间是一战前后,此时清政府已灭亡,排除C项。
20.【答案】C【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1760年英国出口的农产品、原料品较多,而1850年后英国出口的棉纺织品、钢铁等工业品较多,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出口较多,故选C项;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市场中心,但是通过表格中英国与北美的贸易状况无法得出A项,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农产品及原料品多用来满足本国工业生产的需求,因此出口量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经济出现一定衰退,排除B项;贸易顺差是指在对外贸易中英国的出口总量大于进口总量,而材料中数据不能整体反映英国的对外贸易状况,排除D项。
21.【答案】A【解析】据图示可知,2017年至2023年全球零售电商销售额年度增长率虽然呈现出下降趋势,但始终处于正增长,2022年最低仍然达到9.70,这反映出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电子商务销售额年度增长情况,没有涉及管理机制,无法说明“管理机制尚有待完善”,排除B项;这一时期全球零售电商销售额年度增长率始终是正数,这说明电子商务社会影响力逐渐加强,排除C项;全球零售电商销售总额呈现正增长是国际贸易发展的表现,据此无法看出国际贸易总额下降,排除D项。
22.【答案】B【解析】据材料“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和“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及所学知识可知,微芯片推动了微型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着当今世界的产业方式和生活方式,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讯技术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据材料“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小型计算机系统”可知,微芯片推动了计算机系统的高效化和小型化,但并非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发展,但微芯片的发明与战争没有直接关系,微芯片的发明和使用,不能表明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排除D项。
23.【答案】A【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社区可以集居住、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网上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体现出信息技术丰富了城市居住空间新内涵,故选A项;社区的功能主要是居住与休闲娱乐,不属于工业空间,排除B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民众娱乐方式发生变化,但材料中除娱乐方式的变化外还有工作、教育、医疗的变化,因此C项不能概括材料整体,排除C项;材料中主要强调信息技术发展对社区功能的影响,D项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此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24.【答案】B【解析】据材料“其生产的电子、电路产品……占世界产量的1/4”并结合所学可知,硅谷是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集中产业区,其产量在世界占比很大,出现了集约化生产,表明计算机等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全媒体不断发展,能够最大程度汇集各种渠道的信息,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但材料强调计算机的发展带来世界生产的变化,并非人们认识世界视角的变化,排除A项;现代科技拓展了国家社会治理的新领域,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治理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材料体现的是世界生产,并非国家社会治理,排除C项;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科技竞争逐步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但材料仅涉及美国,无法看出国际竞争,排除D项。
25.【答案】A【解析】据图片信息,2017年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工业、金属加工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当前我国现代技术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体现了生产技术的日益自动化、智能化,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科技应用的拓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工业机器人在社会分工领域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不是强调社会分工本身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生产领域的变化,管理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排除D项。
26.【答案】A【解析】据材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河西殷富,带河为固”“西晋以后,……农业逐渐衰退”并结合所学可知,匈奴占据河西走廊时没有城郭很少有人从事耕田之业,汉武帝之后的移民戍边等开发手段使河西走廊农耕经济逐渐发达,而西晋以后大批游牧民族南下,该地区的农业逐渐衰退,可见河西走廊农业的发展深受农牧生产方式转换的影响,故选A项;五胡内迁的冲击只是在西晋时期,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中三个阶段农业发展的变化,排除B项;农业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政府政策,也可以包括基层治理的状况,但是材料并没有表明这些时间段基层治理的情况,无法做出判断,排除C项;河西走廊的农业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农牧转换,区域人口的迁徙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不起决定性作用,排除D项。
27.【答案】A【解析】据材料“住宅……大片稻田……盐井……酿酒、纺织等景象”可知,东汉的画像砖、画像石记录了当时的生产生活,体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是东汉庄园经济的特征,故选A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薄葬指葬具及丧礼简单﹑节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汉代基层的什伍组织,不能体现基层治理的成效,排除D项。
28.【答案】B【解析】据材料“英国由妇女主办的报纸大量发行”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近代传媒的发展,促进了妇女权利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女权运动的发展,这体现了经济变革影响了社会思潮,故选B项;英国当时尚未实现男女同权,且材料看不出妇女的政治地位显著提升,排除A项;妇女办报反映了报刊业的发展,但材料并不强调报刊业发展,体现的是女权主义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工业革命时期西方主要国家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妇女接受教育,但材料没有体现教育变革的作用,排除D项。
29.【答案】D【解析】据材料“规定……还对工作时间、童工年龄、机械操作等进行了一系列规定”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英国政府通过颁布法案的方式规定了工厂管理的限制与要求,同时也强调操作工人的文化素养水平,这是工业革命后机器化生产对劳动力的具体要求,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到对于童工教育及工作时间、操作规程,但没有明确社会层面的义务教育实施情况,且“普及”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通过对于无产阶级的压榨以推动自身阶层的发展,故阶级矛盾不会得到解决,排除B项; 材料仅涉及到为解决工业革命对于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且作为统治阶层,资本主义政权通过培养童工是解决生产问题的方式而非目的,排除C项。
30.【答案】A【解析】据材料“不但能轻易查阅……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可知,20世纪90年代,二战后信息技术得以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得以进一步发展,它促进了史料的电子化保存,推动人们在短时间内查阅史料,实现了“史料大爆炸”,故选A项;史学理论取得突破可以促进史学发展,但无法让史料得以轻易查阅,排除B项;史料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是研究史学一直强调的,但它无法推动史料在短时间内出现“大爆炸”,排除C项;历史研究的协作性提升可以促使史料在小范围内流传,无法实现“大爆炸”,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14分)
(1)工业革命的开展;启蒙思想的传播;工人运动的推动;政府立法(政府颁布《十小时工作法》);成年男工的支持;社会竞争;女工自身的斗争。(每点2分,共6分)
(2)工业革命后,妇女地位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2分)增加了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高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有利于妇女独立意识增强;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实现男女平等,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1)由材料一“1847年”、“1842年”等时间和材料二“英国工厂法”可得,工业革命的开展;结合所学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可得,启蒙思想的传播使得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结合所学工人运动的相关史实可得,工人运动的推动;由材料一“英国颁布《十小时工作法》”、“1842年通过的《煤矿法》”、“英国工厂法”可得,政府立法(政府颁布《十小时工作法》等);由材料二“成年男工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可得,成年男工的支持;由材料二“工厂主之间、工厂主与农场主之间的竞争在保护女工中的作用”可得,社会竞争;由材料二“女工的斗争在工厂法保护自身中的作用”可得,女工自身的斗争。
(2)首先,要对妇女地位提高作出定性分析,即工业革命后,妇女地位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然后,对妇女地位提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逐一分析。具体来说,由材料三“以前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妇女从这狭小的天地中解脱了出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可得,增加了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由材料三“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可得,提高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有利于妇女独立意识增强;由材料三“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增加了她们的阅历,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可得,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实现男女平等,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32.【答案】
(1)(6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科学研究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美国、德国等国家率先进行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农史研究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社会转型的依据和经验;近代学术刊物和学会组织的推,动。(答对3点得6分)
(2)(8分)
阶段特征:从初创到20世纪末,主要特征是农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20世纪末到现在,主要研究集中于农业历史研究和人才培养。(4分)
发展走向:未来的农史研究应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如乡村生态农业研究,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城乡一体化互动研究,中西农业发展比较研究等等。(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农史研究作为一种学科化的努力始于20世纪初期”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科学研究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据材料一“......在德国出版......在德国宣告成立”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德国等国家率先进行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据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美国历史的农业阐释’......美国成立农业历史学会”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农史研究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社会转型的依据和经验;据材料“创办了《农业历史》杂志......历史农场与农业博物馆协会”可知近代学术刊物和学会组织起了推动作用。
(2)第一小问阶段特征,据材料二“‘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农史文献梳理转向全方位的农业历史研究......诸多成果”可知从初创到20世纪末主要特征是农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据材料二“是农史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育了数百位农业史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可知20世纪末到现在,主要研究集中于农业历史研究和人才培养。第二小问发展走向,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可以从未来的农史研究应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的角度进行说明,例如乡村生态农业研究,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城乡一体化互动研究,中西农业发展比较研究等。
33.【答案】
(1)过程:工业革命前(或18世纪60年代前),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传递信息主要靠原始手段;工业革命时期(或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电的广泛应用,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成为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以原子能、计算机技术为主的通讯手段越来越便捷,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极大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6分)
(2)看法:积极方面:人们之间的交流、交通出行更方便快捷,休闲娱乐,更丰富多彩,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4分)
消极方面:造成网络不良信息传播、信息诈骗层出不穷、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2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谈,如科技对人与人的交流、休闲娱乐、交通出行或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双重影响,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据图一“烽火台、飞鸽传书、驿站”可得工业革命前(或18世纪60年代前),受技术条件限制,传递信息主要靠原始手段;据图一“电话、电报”可得工业革命时期(或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电的广泛应用,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成为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据图一“手机、邮件等”可得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以原子能、计算机技术为主的通讯手段越来越便捷,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极大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据图二“无人驾驶车、社交网络”等,可得积极方面:人们之间的交流、交通出行更方便快捷,休闲娱乐,更丰富多彩,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结合所学并联系现实,可得消极方面:造成网络不良信息传播、信息诈骗层出不穷、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一定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谈看法,如科技对人类交流、休闲娱乐、交通出行或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双重影响,言之成理即可)
34.【答案】
(1)经济因素:陶瓷产业的发展;都城人口的增加。
问题:粗略估算木材消耗,与实际森林消失情况相差过大。
(2)原因:现代机器/产生与使用;人类活动密集、交往更为频繁等。
【解析】
(1)第一小问经济因素,据材料一“宋代陶瓷产地广泛,产量巨大……烧掉的林木不在少数”可知宋代陶瓷业发达,需要大量的木材作为燃料,使当时的能源消耗较大;据材料一“拥有百万人口的首都汴京每年消耗木材2000万斤”可知当时都城人口总量较大,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第二小问问题,据材料一“烧掉的林木不在少数”可知当时陶瓷消耗的木材数量缺乏准确数据,只是粗略估算;据材料一“若按每亩伐木10立方米,每立方米重约1000斤,出炭率20%计”可知当时消耗木材的计算只能从理论上推算,与实际森林消失情况相差过大。
(2)据表格信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均能源的使用量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工业社会的增长幅度最大,因为现代机器的产生与使用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从狩猎和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人均能源的使用量缓慢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区域人类活动进一步密切和交往的增加频繁,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所导致的。
35.【答案】(12分)
示例:
论题: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变迁。(2分)
阐述: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轮船和火车的发明大大缩短了交通时间,拓宽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同时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电话、电报、互联网等通信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8分)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快速变迁。(2分)
其他示例:交通工具的更新拓宽了人类的活动空间;通信技术的发展密切了世界的联系。(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和问题的要求,材料呈现的是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从整体或者细节入手,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进行阐述。本题最好从整体角度入手,可以拟定论题: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变迁。这样的大角度,更容易展开论证。其次,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例如:工业革命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轮船、火车和飞机的发明大大缩短了交通时间,拓宽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同时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电报、电话、互联网等新的通信手段的发明,则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最后,简单总结,回扣论题,再次强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如科技的发展,加强了世界联系,改变了人们观念,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快速变迁。
36.【答案】
示例
观点:工业化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
评析:材料认为工业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并为世界开放创造了条件,这较客观地说明了工业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工业化使人类社会由手工劳动飞跃到了大机器生产,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生活;工业化所带来的交通变革,大大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为世界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工业化使欧洲国家增强了征服世界的能力,随着殖民扩张,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
总之,工业化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使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还可从“工业化为向世界开放创造了最佳条件”“被欧洲人新发现的领土——主要在非洲”等角度概括观点并进行评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首先,选择观点,据材料“工业化为向世界开放创造了最佳条件……扩大霸权”得出工业化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其次,进行评析,结合材料从内容和影响两方面展开即可,内容方面,据材料“工业化为向世界开放创造了最佳条件”得出材料认为工业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并为世界开放创造了条件,这较客观地说明了工业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得出工业化使人类社会由手工劳动飞跃到了大机器生产,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生活;据材料“欧洲各国可以利用商业、文化与外交影响而扩大霸权”得出工业化所带来的交通变革,大大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为世界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据材料“在19世纪最后25年,新领土被纳入现有的帝国……主要在非洲”得出工业化使欧洲国家增强了征服世界的能力,随着殖民扩张,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最后总结,如工业化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使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第1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