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部分解析)2023-2024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历史第三册堂堂练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20世纪初,清政府统一全国学制,“仍以忠君和尊孔为先,……大幅度增加西方教育中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容”。当时中国教育( )
A.开始出现新式学校 B.呈现出新旧并存特点
C.掀起尊孔复古思潮 D.举起民主、科学旗帜
2.1902年清政府《钦定学堂章程》中规定,京师大学堂入学考试包括史论、政治策、算学策、物理策等科目。这一规定( )
A.体现近代教育理念 B.表明科举制已废除
C.实现学制全国统一 D.侧重培养翻译人才
3.下表是同学整理的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部分史实。据此可以得出的认识为( )
洋务运动期间 兴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甲午中日战争后 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 创办京师大学堂
八国联军侵华后 1901年废除八股文、1905年废除科举制、颁布各级学堂章程
A.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女子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
B.近代教育的发展既受时局的影响又得益于不断的探索
C.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废除了传统教育和学制
D.兴西学、废八股文和科举制,不利于近代人才的培养
4.观察下表中学堂和学生总数变化的情况。对该变化有影响的事件是( )
年份 新式学堂总数(所) 新式学堂的学生总数(人)
1904 4222 92169
1909 52348 1560270
A.科举制度的废除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双百”方针的提出
5.下列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狂人日记》是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B.《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C.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
D.1898年清政府颁布诏书实行变法,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6.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下列人物与其成就的连线,正确的是( )
A.鲁迅——《骆驼祥子》 B.茅盾——《雷雨》
C.徐悲鸿——《愚公移山》 D.聂耳——《黄河大合唱》
7.民国时期创办的报纸中,在延安发行的是( )
A.《解放日报》 B.《申报》 C.《新闻报》 D.《新青年》
8.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抗日救亡 D.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廷设京师同文馆是为当时中外交往形势所迫,其“初意仅仅在于培训中外外交上所需要的翻译人才”。同文馆最早设立的是英文馆,其英语课程的发展是洋务运动由“求强”向“求富”、由为军政外交服务向为“自强”服务思想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文馆除了有大量学生先后担任外交翻译外,还有“28人先后做到驻外公使”,这些涉外人才的培养使得清政府改变了世界观,与西人打交道,了解西方,学习西学,开始置身于世界舞台。
——顾卫星《京师同文馆英语教学历史研究》
材料二: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它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准备设立天学、地学、道学、政学、文学、武学、农学、工学、商学、医学十科。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附设中小学,规模非常有限。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停办。1902年增设预备科及速成科等。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1905年又设政法、文学、格致、工科四科。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同文馆最早设置英文馆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京师大学堂与京师同文馆的异同。
(3)请你另举一例近代中国创办的学校。
10.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下面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经济、文化教育、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荣德生、荣宗敬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两江总督刘坤一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使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得以创办。
材料二 辛亥革命在移风易俗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革命派希望从各方面求得人们身心的解放,因为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的国民是建立和维护乃至巩固共和制度最基本的前提。
——摘自《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三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摘编自《申报》创刊词
材料四 近代中国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日益暴露出通过科举考试所选拔的人才无裨国用,士子们所学的儒家经义不能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因此发生重大变革。与西方入侵同时而来的是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显现陈旧与落后,从而对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式学堂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取得做官资格,这必然损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堂的发展。在时势的危迫下,清政府于1905年宣布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的废除,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1)分析荣氏兄弟创办实业时投资方向的重点,以及荣氏企业得以创办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
化。
(3)据材料三指出哪些内容可以列入《申报》的登载范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的历史地位。
(4)根据材料四,概括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但在教学内容上“仍以忠君和尊孔为先……大幅度增加西方教育中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容”。因此,20世纪初中国教育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B正确。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教育理念的相关史实。据所学知识可知,1902年清政府《钦定学堂章程》中规定,京师大学堂入学考试包括的“算学策、物理策”等科目体现了近代教育理念。故选A。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教育的发展。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题干中的表格说明近代教育的发展既受时局的影响又得益于近代不断探索。故选B。
4.答案:A
5.答案:D
解析: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选项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D。
6.答案:C
解析:徐悲鸿的代表作《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作品,《雷雨》是曹禺的作品,《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代表作品,故选C。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1)英国是最早侵略近代中国的国家。
(2)不同:学习内容不同:京师同文馆是一所培养专业翻译人才为主的学校,京师大学堂是一所综合性学校;办学目的不同:京师同文馆是学习西方,强调向外学习;京师大学堂是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强调培养人才,向内解决实际问题。办学背景不同:京师同文馆是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设,京师大学堂是在洋务运动失败后,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下,变法求新而设。相同: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都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都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都成为近代中国了解世界的途径。
(3)福州船政学堂(南洋公学、北洋西学堂)。
10.答案:(1)轻工业。官僚的支持。
(2)男子剪发辫;废除女子缠足;易服饰;废旧礼;改称呼等。
(3)政治大事;风俗变迁;中外交往;商业贸易;奇闻逸事等。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4)近代的内忧外患局面,科举制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传统教育不能满足国家选拔实用人才的需要;西学的传入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科举制限制新式学堂的发展等。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有利于促进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部分解析)2023-2024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历史第三册堂堂练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