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历史)
时间:90 分钟 总分: 100分
一 单项选择题(共15道小题,每题4分,共计60分)
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2.某老师讲解下边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出的认识是( )
A.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C.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局面形成
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
3.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其主要目的是( )
A.传播神学思想 B.禁绝百家思想
C.加强专制主义 D.发展文化教育
4.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 )
A.设置丞相 B.设立御史大夫
C.推行郡国并行 D.实行推恩令
5.如图为某个老师上课时绘制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趋势图,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A.a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 B.b是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C.c是唐朝时期,佛道思想成为主流 D.d是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渐趋没落
6.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7.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8.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客户(非土著住户)大量增加,以户税和地税为主要内容的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地税按亩征纳,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为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这一措施( )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消除了土地兼并
C.有助于社会公平 D.抑制了人口增长
9.宋太祖赵匡胤道“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
A.文臣出任知州 B.实行更戍法
C.设立参知政事 D.设立转运使
10.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导致了文化重心南移
C.造成官僚机构急剧膨胀 D.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
11.在宋代以前,市面上几乎是没有书店的,书籍为手抄本,无法成为普通的商品。宋朝以来,民间出版事业十分发达,大量图书得到及时出版。民间版业的兴起和书籍交易市场的发达让书籍出版更加富。宋代图书市场的活跃得益于( )
A.大一统的社会局势 B.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C.雕版印刷术的普及 D.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12.辽朝立国初期,契丹贵族迁徙掳掠来的汉人、渤海人在西北草原上建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冶矿业生产。这一举措(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C.推动了先进生产方式传播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13.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14.元代杂剧通常在城市勾栏或乡村神庙等固定的场所演出,演出前先以“招子”或“纸榜”等形式向观众预告,它们主要悬挂或张贴在勾栏、茶肆、通衢大道上或神庙前,预告伶人姓名、演出时间、演出剧目、收费标准等内容。据此可知,元代( )
A.文艺演出具有商业化特征 B.民间通过杂剧创新祭祀仪式
C.市民阶层呼唤通俗性文学 D.统治者以文化消弭民族隔阂
15.元朝行中书省最初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行省权力逐渐强化,可以制定包括核定行省官制及轮区、授权行省总领管内政务、并行枢密院于行省等规定。这反映出元代行省( )
A.是专门治理汉地的机构 B.演化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C.已具备地方割据的实力 D.与中书省形成了制衡关系
二 材料分析题(共3道小题,共计40分)
16.(本题12分)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馆曰:“近场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推动了文化的普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和秦朝所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延续上千年的历史合理性。
17. (本题14分)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华夷往往存在联系。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软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秋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8. (本题14分)材料一 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北人南移,不仅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更是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自从十世纪后,北方屡次遭到践踏,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北宋南渡,它标志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我国经济中心也完成了南移这一过渡……高宗即位初年,南宋就开始采用“免耕牛税”的办法,来奖励农民归田,同时还进行了军屯、民屯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南方农业获得了大发展。
——王松苗《关于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二 (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马端临《文献通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 / 5
重庆市合川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历史)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答案】A 2. 【答案】B 3. 【答案】C 4. 【答案】D 5. 【答案】B
6. 【答案】B 7. 【答案】D 8. 【答案】C 9. 【答案】A 10. 【答案】A
11. 【答案】C 12. 【答案】C 13. 【答案】D 14. 【答案】A 15. 【答案】B
16. 【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分封制之下官位可以世袭,郡县制由皇帝任命;分封制之下周王不能直接控制地方,郡县制是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2)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合理性: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17. 【答案】(1)变化: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逐步交融。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华夏认同感增强;促进少数民族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2)作用:促进了当地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18. 【答案】(1)原因:北人南移给南方带去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宋南渡,临安成为政治中心;统治者奖励农耕。(答“南方劳动人民的作用”“统治者的重视”也可)
(2)影响:带动南方文化进步;(或答“促进南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文化重心南移”也可)朝廷采用南北分卷制度;自南宋起,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地区。
过程: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唐朝中后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北宋,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答案第2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