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八上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测试卷(答案)

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姓名: 班级: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19世纪70年代,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非孤立之物。洋务派基于这些认识的实践活动包括(  )
A.设立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轮船招商局
C.开办大生纱厂 D.组建北洋海军
2.小华在对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展开研究性学习时,关注的信息有:割台湾全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此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义和团运动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义和团下令直接在北京城杀死外国驻华的使节,号召大家围攻对方的领馆,开出杀死每一个洋人的价码……”材料反映义和团(  )
A.相信降神附体 B.迷信刀枪不入
C.极端盲目排外 D.拥护清朝统治
4.19世纪的60至90年代中期,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一部分封建官僚深刻认识到西方国家技术的高端性和便捷性,于是大力引入西方的工业设备、技术项目、文化内容,以谋求更多的强国机会。他们掀起的这场运动令当时的旧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于这场“运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成功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B.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C.完成了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D.在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5.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他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组织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谭嗣同 D.蔡锷
6.“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丘逢甲写作这首诗《春愁》紧密相关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李鸿章《筹议海防折》中写道:“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到了京城和各省,表面上打着和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材料中“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指的是(  )
A.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太平天国起义爆发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8.“甲午一役,马关痛局,震撼了整个士林,也触痛了麻木不仁的清廷,自此人心思变,不变则亡,成为庙堂与江湖上下一致的政治共识。”基于这一“政治共识”,当时人们进行(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护国运动
9.1943年,中、美、英三国首脑发表《开罗宣言》。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与日本占领上述地区相关的事件有 (  )
A.《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B.《南京条约》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和九一八事变
D.《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和九一八事变
10.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对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这一条豪言壮语说于(  )
A.鸦片战争 B.百团大战 C.黄海大战 D.解放战争
11.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自救运动,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改变中国落后局面 B.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
C.维护清王朝统始 D.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12.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第一年课程只设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第二年增设化学、英文、德文等课程,另设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
A.实现了维新派的改革愿望
B.开创了近代教育的新体制
C.成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
D.反映了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13.“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民用轮船公司,承揽朝廷‘官货’一半的运输量,其发展的客运业甚至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这表明轮船招商局的设立(  )
A.有利于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
B.推动中国教育文化的繁荣
C.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入侵
D.促进了洋务运动走向成功
14.近代以来列强通过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是 (  )
A.《马关条约》 B.《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15.观察表格,可推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
建厂时间 厂名 建厂官员 主要产品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小火炮、炸弹
1865年 江南制造局 李鸿章、曾国藩 来福枪、重型海防炮、轮船等
1890年 汉阳枪炮厂 张之洞 来福枪、轻型迫击炮、子弹等
A.洋务派打造近代化武器装备
B.维新派组建训练新式的军队
C.清朝内部达成学习西方共识
D.中国成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16.著名学者姜铎说:“洋务派所进行的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旨在说明洋务运动(  )
A.抵御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B.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引进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D.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1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里说道:“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这种局面始于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1894﹣1895年间陆续翻译出版的《泰西新史揽要》,因介绍欧美各国的变革,受到上自光绪皇帝、各地总督,下至普通士人的热烈追捧。《泰西新史揽要》热是由于(  )
A.革命活动风起云涌 B.军事近代化的需要
C.戊戌变法正式开始 D.对现状不满和反思
19.在福州船政局创立之始,左宗棠十分重视培养制造和驾驭船舰的人才,积极倡导创立船政学堂。前后共培养“艺童艺徒三百余人”,他们在前学堂学船舶制造,在后学堂学航海驾驶。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实现了近代中国的转型 B.完成了我国工业化
C.培育了专业的技术人才 D.废除了传统科举制
20.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道:“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该言论可以用来(  )
A.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
C.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D.彻底阻止了列强的对华侵略
21.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陆续采取了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办民用企业、筹建新式海陆军、举办新式学堂、外派留学生等措施。该运动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扶清灭洋” D.“振兴中华”
22.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3.传统士人向来“重理义,轻艺事”,但在西方器物刺激下,被轻视的“艺事”逐渐受到重视。这一变化开始于(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24.由于中国和外国的“语言不通,文字难辨”。1862年,清政府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选拔14岁以下的八旗子弟进馆学习。后又招满汉学员。课程初设英、法、俄文,后又增添算学、天文等。与这一新式学堂创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6分)
25.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并推行“百日维新”的皇帝是    ,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是    。
26.   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引发了之后的瓜分中国狂潮。
27.   是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   。
三、材料解析及探究题 (共20分)
28.下面是关于公车上书的研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到北京,我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举人,上书拒和议。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都察院以光绪帝已经批准和约,无法挽回,拒绝收(万言书)。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近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教授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宫廷档案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书或发电报上书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拒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材料一二中关于“公车上书”的史实叙述有什么不同?
(2)如果把材料一作为研究公车上书的资料,有什么局限性?
(3)我们认为材料二结论更可信为什么?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长期征战,造成中原统治集团以大海为屏障,“历代备边,多在西北边陲”的防御战略格局。清朝只有近海和长江水师,其目的是巡查河海、抓捕海盗,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来华访问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看到中国的帆船与兵器与二百年前并无变化,认为只需要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大清帝国的海岸舰队。这个封建的传统农业国家,缺乏近代工业基础,百余年间里先后遭到列强从海上入侵几十次,屡屡战败。
——摘编自周仕德《近代西方列强屡次从海上侵略中国原因管见》
材料二:“日本觊觎高丽之心有年矣。兹值土匪作乱,高兵大败,将至王城,危在旦夕,高王请救兵于中国,中国兴兵靖难。日本乘此机会亦兴兵,名为保商,实为蚕食……以儿愚见……海战只操三成之权,盖日本战舰较多,中国只有北洋数舰可供海战,而南洋及各省差船,不特无操练,且船如玻璃也。兹际国家有事,理应尽忠,此固人臣之本分也,况大丈夫得死战场幸事而(耳)……但尽忠不能尽孝,忠虽以移孝作忠为辞,而儿不孝之罪,总难逃于天壤矣!”
——陈京莹给父亲的家书(节选)
注:陈京莹,经远舰驾驶二副。管带林永升、帮带大副陈荣牺牲后,陈京莹接替指挥,不久中炮阵亡,时年32岁。
材料三: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结合所学,列举两例19世纪“列强从海上入侵”的史实。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海防薄弱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趁机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陈京莹认为可供海战的北洋数舰诞生于哪一历史事件?在这场战争中还有很多像陈京堂这样英勇抗争,不惜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请你再举一例。
(3)1901年签定的条约中哪一条款最能说明材料三中“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上述材料所涉及的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0.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请结合下列材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
材料二:
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三:一个悲壮的故事。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现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
材料四 一个时代责任。一位中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中国政府和人民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是铮铮铁骨。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1)解读材料一中的场景,说出“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中任一签订的条约并写出对应的侵略战争。
(2)材料二中李鸿章举办“洋务”的口号是什么?对于李鸿章如此推崇的梁启超领导的运动是什么?拉开该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甲午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4)综上所述,中华儿女应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什么。
1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八上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测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