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初三年级 历史学科 2023年11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所有的答案均应书写在答题卷上,按照题号顺序答在相应的位置,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书写在试题卷上、草稿纸上的答案无效;
3.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保持答题纸卷面清洁。
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南京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不奇怪了……中国遭受的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其中“第三次失败”使得中国( ▲ )
A.领土、关税、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被迫允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C.签订了《马关条约》开放苏州等商埠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说:“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这五十年”政治方面进化的是( ▲ )
A.总统取代皇帝 B.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民主取代专制 D.新学堂取代旧私塾
3、毛泽东说:“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定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的历史事件是指( ▲ )
A.八七会议举行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C.遵义会议召开 D.西安事变实现和平解决
4、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1933年更加多样(如右图所示)。出现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国共关系的逐步缓和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D.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
5、世界古代文化中有两部著名的史诗,一部被称为“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另一部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它们诞生的区域位于图中(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若干散落居住的家庭组成小群体,处于某个领主保护和控制之下,便形成了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社会单位。”“基本社会单位”指的是( ▲ )
A.行会组织 B.西欧庄园
C.自由城市 D.基督教会
7、大学是西欧中世纪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阅读右面“大学兴起”的示意图,其中“?”处应填( ▲ )
A.专制王权的加强 B.城市的兴起发展
C.市民文学的产生 D.民族国家的统一
8、恩格斯说:“意大利人是现代欧洲各个民族中间的长子,是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这主要是指意大利( ▲ )
A.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B.率先开辟了新航路
C.首先倡导复兴人文主义 D.最先开展技术革新
9、下面是某航海家呈给西班牙国王王后的奏书(节选),据此推断这位航海家是( ▲ )
一四九二年,二位陛下……决意派臣前往上述印度各地……还令臣一反昔日之旧径……专取海路西行,即沿直至目前臣等尚不知是否有人经过之路线航行。
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10、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这部法律意义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英国的发展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由此可知该法律( ▲ )
A. 引发英国史上的“光荣革命” B. 使国王成为彻底无权的虚君
C. 使国王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D. 为英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保障
11、有学者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引发“历史性变革”思想因素是( ▲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12、历史学家帕尔默说,在18世纪后期的40年中,整个大西洋文明都受到了具有相同目标的一场革命运动的涤荡。“相同目标”是( ▲ )
A. 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B. 实现民族独立
C. 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 废除君主专制
13、13世纪到19世纪期间,教会、国王、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变革,下列能典型地反映这一时期王权权势变化趋势的是( ▲ )
14、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
A.来源于科学家们的实验发现 B.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得益于英国良好的社会环境 D.受到了市场需求扩大的影响
15、下图为某课学习小结的部分内容。该课的主题应该是( ▲ )
经济: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A.工业革命的出现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产生
C.马克思主义诞生 D.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6、据统计,19世纪60年代,俄国有工厂工人和矿工80万,19世纪70年代,这一数字达95万左右,19世纪80年代,进一步达到165万。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俄国( ▲ )
A.民主制度得到了确立 B.政策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对外扩张拓展了海外市场
17、读右图,直接引发1865—1880年美国工业产量变化的政治因素是( ▲ )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南北战争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18、林肯政府1863年颁布的《大赦与重建宣言》中指出,一切参加叛乱的人,只要宣誓忠诚并捍卫美国宪法和联邦政府,遵守和支持国会和总统所颁发的关于奴隶制问题的法律和宣言,将一律获得总统的赦免。林肯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
A.谋求国家独立 B.确立共和制度
C.解放黑人奴隶 D.维护国家统一
19、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它首先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其做法反映了( ▲ )
A. 手工工场的消失 B. 工厂制度的出现
C. 垄断组织的发展 D. 跨国公司的衰落
20、19世纪晚期,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用“适者生存”来解释社会历史;法国哲学家孔德提出了社会有机体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发表了《进化与伦理》。这说明进化论( ▲ )
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B.理性地解释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C.在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D.掀起生物科学领域的伟大革命
21、某历史宣传栏的内容分别为《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社员墙、十月革命。请判断此宣传栏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B.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 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D. 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
22、一战后,美、英等国从支持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到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该转变反映了( ▲ )
A.美英尊重维护中国主权 B.日本的国力走向衰落
C.美英不愿日本独霸中国 D.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23、下图为苏联部分农产品产量示意图(单位:百万吨/头)据此图可以得出( ▲ )
新经济政策导致生产结构失衡
B.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停滞不前
C.斯大林模式阻碍了农业现代化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生产积极性
2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共有将近16个国家参与。其中,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埃及通过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墨西哥通过民主改革来进行,影响深远,颇具特色。这体现出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 )
A.参与国家多,斗争方式多样 B.涉及范围广,爆发原因复杂
C.持续时间长,斗争过程曲折 D.社会影响大,斗争结果相同
二、填空题:共3题,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5、英雄是时代的精神坐标,是危急时刻国家和民族的守护者。 ▲ 领导虎门销烟,当众销毁了收缴的鸦片,显示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领导军民,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促进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6、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历史文化剪影的投射。穆罕默德创立了 ▲ ,使阿拉伯半岛居民有了统一的社会信仰,客观上推动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 ▲ ,提出了“众生平等”的主张,得到了印度民众广泛的支持。
27、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牵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1777年,华盛顿指挥大陆军在 ▲ 取得战役胜利,该战役改变了战场局面,是整个北美独立战争的重要转折点;1917年11月,列宁秘密亲自领导了 ▲
武装起义,并取得最终胜利,世界迎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共3题,其中第28题6分,第29题7分,第30题7分,共20分。
28、(6分)城市是文明的载体。不同地域的城市依循自身发展逻辑,在转型中呈现出时代性与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末到19世纪30世纪,英国许多新城市并不是在原有的封建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工业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一批像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这样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英伦大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则为城市化推波助澜。蒸汽力与机器的应用,成为18世纪中叶起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伟大的动力。
——摘编自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城市发展特点。(2分)
(3)英国城市发展与明清时期苏州城市发展相比存在巨大差异。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文明发展的类型,比较差异出现的原因。(1分)
29、(7分)法律是文明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成果。法律文明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内在赓续,批判继承,富于创新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法的历史传统、法的外部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主要划分为两大法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英美法系又可称为英国法系,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两大法系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张翔《资本主义国家两大法系之比较》
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制定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一方面,从历史渊源上英国的法制原则对美国宪法的制定存在影响。另一方面,美国宪法的制定又存在其独特性。美国的代表制民主是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因地制宜、因时而设的创新性设计,带来了以自治为基础的联邦制和总统制。
——摘编自康晓、谭君久《英美法三国政体的异同及其文化成因比较》
材料三 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两大法律传统之一的渊源——罗马法,它对现代资产阶级各国的法律制度仍然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拿破仑法典》作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就是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制定的,上承了罗马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精神,保证了资本主义财产的私人化,为后续资本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制度基础。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但在欧洲君主眼中,他仍然是革命的后继者。
——摘编自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等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属于“大陆法系”和属于“英美法系”的法律文件。(2分)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两国关系角度,说明英国对美国宪法制定存在影响的“历史渊源”。回答美国进行“创新性设计”时所依据的原则。(2分)
据材料三,指出罗马法对《拿破仑法典》的影响。并概括“在欧洲君主眼中,他仍然是革命的后继者”的原因。(2分)
综合上述材料,总结欧美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所采取措施的相同之处。(1分)
30、(7分)人口是历史学科研究的要素之一。人口时刻处在变动之中,这种变动是由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决定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江户时代,日本经历了从前期“人口爆炸”到中期以后人口停滞的转变过程,反映出人口“多生多死”及大起大落的特征,这是经济状况与文化背景的综合产物。明治时代通过建立近代医疗制度,培养近代医护队伍创建生命保障事业,改善公共卫生环境,彻底扭转了“多生多死”的局面,实现了人口快速增长。
——摘编自郑亚楠《近代日本人口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1913—1920年欧洲部分国家的总人口
(单位:百万人)
国家 1913年 1920年
俄国 175.1 126.6
德国 66.9 42.8
奥匈帝国 52.1 —
法国 39.7 39.0
英国 45.6 44.4
(1)据材料一,回答1750—1850年美洲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该变化出现的外部因素。(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江户时代日本人口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回答明治时代采取一系列措施,扭转局面的时代背景。(2分)
(3)据材料三,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加以说明。(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影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1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评分标准
初三年级 历史学科 2023年11月
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D D B B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D C B B D C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C D A
填空题:
25、 林则徐 章西女王
伊斯兰教 佛教
萨拉托加 彼得格勒
三、材料问答题:
28、
变化: 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大上海的“卫星城”。(1分)
原因: 外国商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经济;(1分)
上海成为通商口岸。(1分)
特点: 工业化的促进;(1分)
技术进步的推动。(1分)
原因:苏州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英国进入工业文明阶段。(1分)
29、
法律文件:大陆法系:《十二铜表法》、《拿破仑法典》;(1分,任答一点即可)
英美法系:《权利法案》、1878年美国宪法。(1分,任答一点即可)
历史渊源:北美大陆曾是英国殖民地。(1分)
原则:分权制衡。(1分)
影响: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制定,上承了罗马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精神。(1分)
原因:拿破仑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1分)
相同之处:以法律形式,巩固革命成果。(1分)
30、
(1) 趋势:美洲人口占世界总人数的比率不断上升。(1分)
因素:三角贸易、殖民扩张。(1分,任答一点即可)
特点:人口“多生多死”及大起大落。(1分)
背景:明治维新促进日本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1分)
示例一:信息:欧洲主要国家人口下降。(1分)
说明:一战造成欧洲大量人员伤亡。(1分)
示例二:信息:奥匈帝国在1920年没有人口统计数据。(1分)
说明: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1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因素:人口迁移;经济发展;国家政策;战争冲突等。(1分,任答一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2023-2024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