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五县联考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75 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时期治玉的工艺,有切割、打样、钻孔等多道工序,而凌家滩出土的玉器更让人匪夷所思,如出土玉芯的直径仅有0.05 毫米,则管钻的直径比人的毛发还细。这表明当时 ( )
A.技艺与审美观相互结合 B.治玉技术已领先世界
C.玉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 D.区域间文化联系密切
2.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形成的以“国”为中心的地域组织逐渐取代传统的氏族群体,“邦”“国”“邦族”“国族”等地域组织概念已没有明确的界限。这表明 ( )
A.宗法观念瓦解 B.礼乐文化鼎盛
C.国家制度成熟 D.族群融合加强
3.“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这一说法体现的先秦思想来自 ( )
A.阴阳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4.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中提到,为官应“敬长兹(慈)少”“忠信敬上”;治民则强调“均徭赏罚”“兴徭勿擅”。这反映出秦的统治理念是 ( )
A.外儒内法 B.以法为教 C.存礼尚法 D.崇德任善
5.汉武帝从中朝官中选拔了一批官吏,出任外朝的大臣,这些人既是中朝的侍从顾问,又同时出任外朝官,代皇帝巡行各地。该项措施 ( )
A.便利了中央加强集权 B.改变了选拔官员的制度
C.完善了监察谏议体系 D.提升了地方行政的效率
6.广西北海合浦的汉墓群地下墓葬多达1万座,是目前我国保存较好的大型墓葬群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波斯陶壶(如图)是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对该陶壶的合理解释是 ( )
A.两汉时期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B.中外存在经济文化交流
C.外来文化改变了汉代社会生活 D.丝绸之路贸易发展极盛
高一期中·历史 第 1页(共4页)
7.北魏孝文帝曾经下诏曰:“哀贫恤老,王者所先,鳏寡六疾,尤宜矜愍(mǐn,同悯)。”针对七十以上、六十至七十及不满六十岁的老、贫、病且无法生存之人,不仅给以衣食,还派遣医师加以救治,配以药物,使其得到治疗。这一举措 ( )
A.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 B.是维系政治统治的血缘纽带
C.弘扬了华夏传统的礼仪文化 D.传承了游牧民族的优秀传统
8.近代以来,受制于传世史料稀缺,五代十国史一直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通常被认为是隋唐史的延续。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学者将五代十国作为一个特殊的变革时代进行研究,出土文献整理和对原有史料的甄别等促进了五代十国的研究,国外新潮史学理论的传入也开阔了五代十国历史研究的视野。这能体现出 ( )
A.打开思路利于历史研究开展 B.脱离史料也可进行历史研究
C.传世文献价值低于出土文献 D.今人的研究成就远高于古人
9.下图反映了西晋到唐朝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
A.传统门第观念颠覆 B.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
C.官员素质全面提高 D.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10.日本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年)制定的《养老令》共十卷三十篇九百三十二条,与唐令作一比较可知是从一千五百多条的贞观令中拣抄出来的。又据《续日本纪》卷二十记载,公元8世纪中叶,天皇下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由此得出 ( )
A.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B.对外交流丰富了日本文化
C.大唐文化的兼收并蓄 D.中华文化是日本社会主流
11.宋开国伊始四处用兵,皆置随军转运使掌行军供馈,且为临时设置,与行政并无关系。开宝九年(公元 976年),太祖下诏令诸转运使“察举部内知州、通判、监临物务京朝官,以三科第其能否”。 由此可知,转运使 ( )
A.实现了行政权力分化 B.职能架构兼具监察职能
C.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D.改变了武人当政的格局
12.元朝在建立行省制度的基础上,为“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在全国共设驿站 1 500余处,加上西域、西藏等边远地区共1600多处,达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的效果。据此可推知,元朝驿站的设置 ( )
A.促使民族矛盾得以有效解决 B.维持了各族间经济发展的平衡
C.充分发挥了汉人的核心作用 D.适应了元辽阔疆域的统治需要
13.《通志》中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薄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两宋时期,尤其是在南宋,聘礼、嫁奁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当时社会上“婚嫁失时”者不乏其人。这一现象可以用来研究 ( )
A.择偶的功利化和世俗化 B.理学思想渗透基层社会
C.社会风气转向重利轻义 D.经济发展瓦解封建等级
高一期中·历史 第2页(共4页)
14.明代自仁宗、宣宗以后,宦官逐渐参与到诸如经筵日讲、章奏批答等事务中,和内阁一起瓜分了部分议政权和决策权,正如监察御史陈玫所说,“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明代当时 ( )
A.宦官专权局面逐渐形成 B.内阁与司礼监主导决策权
C.司礼监与内阁平分政务 D.宦官成为权力制约的工具
15.清代因康熙皇帝酷爱董其昌书法,遂出现了许多专学董字的书法家;后来因为乾隆皇帝喜爱赵孟頫的书法,朝野人士便从尚董其昌书法转为崇赵孟頫书法。据此可推知 ( )
A.皇帝好恶决定艺术作品价值 B.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C.专制集权体制制约社会发展 D.经济繁荣安定导致社会颓废
16.山东运河地区地处山东西部,自古交通闭塞,重农抑商思想浓厚,讲求“文不经商,士不言利”。但至明清之际.山东运河地区市民竞相以经商致富为荣,社会逐利重商风气盛行。这反映了 (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经济发展导致道德沦丧严重 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汉初,郡国并行,郡的权力不算太大,对地方的监察只是由丞相不定期派使者到各地巡察。 惠帝时,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豪强地主、官吏多行不法之事。 于是,惠帝三年(公元前 192 年),相国曹参请派御史监察三辅郡,部分地区恢复御史监郡制。文帝十三年(公元前 167年),丞相遣使分刺各地。 文帝还时常亲自派御史到各地巡视,但至武帝以前仍未形成固定的制度。 朝廷派出的监察官既有御史,又有丞相史;他们的监察地区亦无固定划分。
材料二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年),“初置部刺史”,正式设置刺史制度。 朝廷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监察区),即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交趾、朔方。 每州派部刺史一人,负责监视州部内之郡县。刺史秩仅六百石,却有权监察二千石的郡守和王国相.后来甚至可以督察诸侯王。这些秩低权重之刺史是皇帝的代表,每年八月巡视郡国,其主要任务是监视地方官和“强宗豪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以前汉代中央对地方监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大变迁的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处在急剧的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唐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首要标志。唐代的犁已由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 曲辕犁结构完备,装有犁壁便于深耕,配有犁评,可调节犁锋入土的深浅度,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提高了耕作速度和质量。
高一期中·历史 第3页(共4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隋唐时期的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宋朝·流动的王朝
材料一 百物周流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两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72 家……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四民流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代汪洙《神童诗》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
——摘编自(宋)朱彧《萍州可谈》
释其耒耜(指农具)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开封)的经济景观。(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呈现的新变化并简单分析原因。 (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二 为满足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 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南方的双季稻及北方的两年三熟制逐渐成为常态,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386亿斤。然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却由明朝的1 193 斤/人下跌至晚清的737斤/人。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朝到晚清时期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演变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提升粮食产量的举措,并简析当时人均粮食占有量严重下降的原因。(10分)
高一期中·历史 第 4 页(共 4 页)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的中国。良渚文化中的治玉工序较多,而凌家滩出土的玉器管钻的直径比人的毛发还细,这说明当时玉器制作技术较高,而多道工序以及小孔径也出于审美的考量,这也说明当时技艺和审美观相互结合,A项正确;材料仅仅列举了中国两个地方的玉器制作代表,没有其他地区的对比,不能证明治玉技术已经领先世界,排除B项;玉器较为稀缺,并非日常生活用品,排除C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出良渚地区和凌家滩地区之间玉器制作技术方面有交流,排除D项。
2.【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地域组织逐渐取代传统氏族群体,邦、国等地域组织概念已没有明确的界限,体现出在春秋战国时期氏族群体之间的融合,即族群融合加强,D项正确;宗法观念在宗法制瓦解后长期影响中国古代甚至现代社会,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排除B项;西周时期就有相对成熟的国家机构,排除C项。
3.【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土气胜”“木气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先秦时期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说”,A项正确;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也是其代表,孟子主张“仁政”“性善论”等,荀子主张“性恶论”等,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和尚贤,排除C项;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D项。
4.【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忠信敬上”“均徭赏罚”“兴徭勿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注重礼教的同时也注重严刑峻法,统治理念是存礼尚法 ,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排除A项;材料不仅体现了法治,还有礼教,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崇德任善,排除D项。
5.【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中朝官员中选拔官吏,出任外朝官,代皇帝巡行各地,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监督,从而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官员选拔制度的改变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谏议”是臣下对君主直言规谏论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C项;提升了地方行政效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理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从材料可知,在广西地区出土了波斯的陶壶,说明中外存在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出土的波斯陶壶有可能是外传而来,并不能代表汉代的手工业水平,排除A项;“改变”的说法太绝对与夸大,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的陶壶并不能说明“发展极盛”,排除D项。
7.【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哀贫恤老,王者所先,鳏寡六疾,尤宜矜愍。’针对七十以上、六十至七十及不满六十岁的老、贫、病且而无法生存之人,不仅给以衣食,还派遣医师加以救治,配以药物,使其得到治疗”可知,孝文帝下诏要求对于社会上的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要给以衣食,加以救治,这一举措体现了对于华夏尊老爱幼的传统礼仪文化的弘扬,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鲜卑族的改革措施,所以无法得出是否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照顾,并非是维系政治统治的血缘纽带,排除B项;根据“哀贫恤老,王者所先,鳏寡六疾,尤宜矜愍”可得出怜贫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好的君主往往能认识到体恤百姓的重要性,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孝文帝是在向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们学习,排除D项。
8.【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代十国时期。根据“出土文献整理和对原有史料的甄别等促进了五代十国的研究,国外新潮史学理论的传入也开阔了五代十国历史研究的视野”可知,出土文献的整理、原有史料的甄别和国外新潮史学理论的传入都促进了五代十国历史的研究,说明思路的打开有利于历史研究的开展,A项正确;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材料并没有体现脱离史料可以进行历史研究,排除B项;传世文献的价值并不一定低于出土文献,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进行比较,不能说明今人的研究成就高于古人,排除D项。
9.【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到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制以来,打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提高,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B项正确;A项错在“颠覆”,排除A项;官员素质不会因为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上升而全面提高,排除C项;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是材料现象的原因,不是本质,排除D项。
10.【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至8世纪(日本)。据本题材料“与唐令作一比较可知是从一千五百多条的贞观令中拣抄出来的”“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律令借鉴了唐朝贞观令,国家治理方面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这是对外交流的结果,由此可知对外交流丰富了日本文化,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不能体现双向性,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日本深受唐朝影响,并未体现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不能涵盖日本的整体文化状况,排除D项。
11.【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转运使初期为临时设置,与行政并无关系,后来负责监察“知州、通判、监临物务京朝官”,反映了转运使职能架构兼具监察职能,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转运使兼具监察职能,未涉及行政权力分化,排除A项;“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表述绝对,并且转运使不能解决地方割据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仅说明转运使兼具监察职能,未体现改变了武人当政的格局,宋朝时期主要通过重文轻武的方式改变武人当政的格局,排除D项。
12.【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材料中提到“在全国共设驿站1 500余处,加上西域、西藏等边远地区共有1 600多处”“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见元代驿传的设置,将全国各地、各民族通过四通八达的驿传网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密切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D项正确;A项中“有效解决”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夸大了史实,故排除;材料主旨是关于元朝的驿站,汉人是否发挥了核心作用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3.【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古代择偶及婚姻从重谱系,到重“聘礼、嫁奁”等物质需求,一些没有达到要求的人则错过婚嫁的时间,出现“婚嫁失时”的现象,说明当时择偶的功利化和世俗化,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理学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婚姻择偶,并不能体现整个社会风气,排除C项;封建等级并没有因此而瓦解,排除D项。
14.【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材料反映了明代宦官参与内阁事务,与内阁一起分享部分决策权,这说明宦官成为皇帝控制内阁的工具,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宦官权力的扩大,但不能说明宦官专权局面逐渐形成,排除A项;明代皇权不断加强,宦官与内阁都是皇权加强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司礼监与内阁共同处理政务,并未涉及平分政务,排除C项。
15.【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康熙皇帝酷爱董其昌书法,遂出现了许多专学董字的书法家”和“后乾隆皇帝喜爱赵孟頫的书法,朝野人士便从尚董其昌书法转为崇赵孟頫书法”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反映专制皇权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连书法风格也无法避免,C项正确;皇帝的好恶影响了社会上对艺术的评价,但不会“决定”艺术作品价值,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康熙和乾隆的个人爱好影响了艺术评判,此期间并没有朝代更替,排除B项;社会喜欢董其昌的书法还是赵孟頫的书法都不能说明社会颓废,且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乾隆时期,社会并不颓废,排除D项。
16.【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山东。根据材料信息“明清之际,山东运河地区市民竞相以经商致富为荣,社会逐利重商风气盛行”可知市民阶层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商致富、逐利重商观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的政治地位没有提高,排除B项;“以经商致富为荣,社会逐利重商风气盛行”不是道德沦丧,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答案】(1)变化:对地方的监察频率逐渐增多;监察范围逐渐扩大;监察官由丞相派出变为皇帝和丞相均有派出。
原因:豪强地主和地方官吏违法现象频发;社会矛盾激化;地方势力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受到威胁。
(2)意义:促进了地方监察制度的发展;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有利于改善地方社会秩序等。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
第一问,根据材料“不定期派使者到各地巡察”“相国曹参请派御史监察三辅郡,部分地区恢复御史监察制”得出对地方的监察频率逐渐增多,监察范围扩大,监察官由丞相派出变为皇帝和丞相均有派出。
第二问,根据材料“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豪强地主、官吏多行不法之事”得出豪强地主和地方管理违法现象频发,社会矛盾激化。根据所学知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势力膨胀,中央统治受到威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
根据材料“负责监视州部内之郡县”“主要任务是监视地方官和‘强宗豪右’”得出促进了地方监察制度的发展,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有利于改善地方社会秩序。
18.【答案】示例1:
论题:隋唐时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阐释:政治上,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备,被历朝沿用。经济上,曲辕犁的出现和推广,唐三彩的出现。文化上,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占绝唱。医学家孙思邈完成的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呈现出新气象。
示例2:
论题:隋唐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阐释: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备,被历朝沿用;唐初,实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隋唐时期制度不断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主要介绍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着重介绍了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题干要求围绕“隋唐时期的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因此可以就整体拟定论题:隋唐时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也可以突出隋唐在政治制度上的贡献,拟定论题:隋唐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本题主要分析隋唐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其次,结合史实阐述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情况,具体阐述如下: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备,被历朝沿用;唐初,实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最后,强调隋唐时期制度不断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19.【答案】(1)景观: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商业贸易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措施。
(2)新变化:社会阶层流动增强;传统的伦理纲常的社会观念受到冲击。
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景观:根据材料一“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两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可知,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商业贸易繁荣;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根据材料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可知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措施。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新变化:根据材料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知社会阶层流动增强;根据材料二“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可知传统的伦理纲常的社会观念受到冲击。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
20.【答案】(1)演变趋势:人口和耕地面积在波动中增长;魏晋南北朝到晚清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且增幅较大。(言之成理即可)
(2)举措:统治者加强社会治理(或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重视农业发展(或采取重农政策);大面积垦荒;广泛种植多熟制作物;引进、推广番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人口迅速膨胀;乾隆后清廷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频发;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
根据材料一中图片信息可知商朝到晚清时期人口和耕地面积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人口增幅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较缓慢,魏晋南北朝以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增幅较大。
(2)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
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二“清朝农业开发的范围和幅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朝代,山林湖泊悉数被垦辟为农地。多熟制也成为农业生产的首选”可知大面积垦荒;广泛种植多熟制作物;根据材料二“番薯和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入也进一步提升了‘地’的供应能力”可知引进、推广番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了社会治理,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增加至3 386亿斤。然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却由明朝的1 193斤/人下跌至晚清的737斤/人”可知人口迅速膨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天灾人祸(自然灾害、农民起义)对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影响;加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等这些都是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