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8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1.在福州一纪念馆的檐柱上,挂着一幅楹联:“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楹联歌颂的是
A.林则徐 B.道光帝 C.关天培 D.邓世昌
2.下列城市中不是《南京条约》里规定的通商口岸的是
A.广州 B.福州 C.上海 D.南京
3.1841年林则徐有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最能证明林则徐预言的是
A.逼迫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B.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C.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D.割占辽东半岛,索银二亿两
4.以下所示为某中学校园宣传栏的内容。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福建名人名言录(节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严复: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己 陈嘉庚:应该广泛地团结和组织归侨、侨眷和华侨,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鼓励他们参加祖国建设事业
A.民族团结 B.政治变革 C.实业救国 D.爱国主义
5.1843年,中国茶叶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48%,南京棉布的出口关税降低了约75%;英国棉花、白洋布的进口关税则降低了约77%。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五口通商 B.闭关锁国 C.协定关税 D.战后赔款
6.史学家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其中“内部事务”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7.“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主张此观点的派别是(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8.这场战争,是一次没有代差(巨大差距)的实力对决,而且中国的实力相对日本总体还有一些优势,但是最终却失败了,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这场战争导致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B.沙俄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C.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岛给日本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9.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发起“公车上书”。从此揭开了( )
A.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B.五四爱国运动的序幕
C.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D.变法维新的序幕
10.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9年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一变化( )
A.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B.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C.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 D.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11.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承认:“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瓦德西报告中评述的事件是
A.火烧圆明园
B.金田起义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义和团运动
12.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的现象。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 )
A.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13.1898年清政府发布谕令:“图治之法,以农为体,以工商为用……兼采中西各法,讲求利弊,有能创制新法者,必当立于优奖。”清政府在这一谕令中
A.提倡发展工商业 B.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 C.主张重农抑商 D.否定洋务运动
14.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C.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15.他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愿以自己的流血牺牲来唤醒民族觉醒。他在场上悲愤地朗诵了自己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战!”后慷慨就义,他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康广仁
16.“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17.“1860年,大火烧透了北京的天空,中西文明相结合的象征被付之一炬,只给百年后的世界留下了断壁残垣和不绝于书的愤怒。”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
C.八国联军屠杀劫掠 D.日本实施报复性“扫荡”
18.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国曾经发动或参与过三次侵略中国的战争。请问这“三次战争”应该是(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②④ D.①③④
19.1905年中国曾有三个人各自做出了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决定,詹天佑决定开建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洋务派地方代表之一的张之洞决定奏请清朝停止科举考试;而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这一年选择了( )
A.成立兴中会 B.组建中国同盟会
C.发动武昌起义 D.成立中华民国
20.据1895年《纽约时报》报道,恭亲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抑或日本人想从战争中获得什么。他说,“难道日本人能侵占我们所有的省份吗?他们这样做苍花天会答应吗?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会坐视不管吗?”上述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清军战斗力不强 B.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C.日本军事力量非常强大 D.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
2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是:立法、司法与行政权三权分立。这部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理念,在中国近代也有一份体现相同理念的文件是
A.“明定国是”诏书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2.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 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23.十九世纪60年代,浙江流传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曾在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统领华尔。该事件发生在(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广州湾人民抗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五四爱国运动期间
24.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反封建不彻底
B.没有唤醒民众
C.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5.《这才是晚清》中记述:“历史不因大清帝国的孤傲和拒绝改变进程,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千年未遇的大变局。”“大变局”是指(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沦为大英帝国殖民地
26.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量变”,而辛亥革命则是一次“巨变”。“巨变”是指辛亥革命
A.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促进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C.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D.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7.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中山的形象由原来的“犯上作乱者”,变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侵略的加剧 B.革命思想不断传播
C.清政府日益腐朽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28.1912年2月英国《泰晤士报》评论道:“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已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文中的“共和国”指的是( )
A.太平天国 B.中华民国 C.中华帝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
29.辛亥革命给长期黑暗无际的中国带来一线光明,但转瞬之间,中国又被重新投入黑暗的深渊。其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C.黄花岗起义失败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0.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炮轰广州
B.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侵占我国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
D.1900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二、材料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8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材料二: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
材料三: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纪年方法,如:“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几个连续的年份,李希圣著《庚子国难记》写的就是上述庚子年发生的事……其中“联军司令瓦德西甚至说,如果清朝再不提出令各国满意的决定,联军就要进攻陕西,去捉拿真正的祸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认为鸦片“流毒于天下”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2)材料二中提及了哪些屈辱的事件?(至少举出2例)
(3)根据材料二“五口通商香港失”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推断,这里说的“庚子国难”具体是指什么?此事件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初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是岁,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二十世纪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文领导惠州起义,不克。同年,锡麟、秋瑾举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民报》相对峙,公开论战…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一危局与变革》等
材料二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 5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
7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1世纪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并归纳革命党人为救亡图存所采取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33.中国近代史是一段探索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探索过程中不断破旧立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发展新教育】
材料一:以下为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计划表。
首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
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备注: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
【传播新思想】
材料二: ……“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诞生新力量】
材料三: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朱海《信念永恒》
(1)阅读材料一,从学科设置看,常设“练习译书”课,体现了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办学目的是什么?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是为什么运动而服务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场运动有何积极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归纳促进近代中国破旧立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试卷第6页,共7页
1.A
【详解】根据材料“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结合所学知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A正确;BCD与题干“焚毒冲云霄”不符,排除。故选A。
2.D
【详解】英国政府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所以不是《南京条约》里规定的通商口岸的是南京,D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
3.C
【分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C项符合题意;1901年清政府同英、法、美、俄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焙偿白银4.5亿两。A项不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抢夺了里面的奇珍异宝,并放火烧圆明园。B项不合题意;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符合题意,故选择C。点睛:“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是解题的关键,其意是俄罗斯是中国的忧患。找出答案中对俄罗斯对中国产生的危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先后占领了中国150多片平方千米领土。
4.D
【详解】根据材料,林则徐、严复、陈嘉庚都强调爱国,因此他们的共同思想是爱国主义,D项正确;民族团结、 政治变革 、实业救国都涉及一方面,不是他们共同的思想,排除ABC项。故选D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有: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因此,《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大大降低,C项正确;五口通商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排除A项;闭关锁国、战后赔款与题干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内部事务万分火急……’”结合所学知识,其中“内部事务”是指太平天国运动。这场农民起义战争中使清政府受到沉重的打击,威胁清政府统治,A正确;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排除B;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排除C;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排除D。故选A。
7.B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于是他们掀起洋务运动。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是奕 ,地方是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企业。故此题选择答案B。
8.C
【详解】由题干中的“而且中国的实力相对日本总体还有一些优势,但是最终却失败了,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岛给日本,所以C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康有为联合考试的举子一百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存,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意味着维新派由原来的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展到政治运动,从而解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本题选D。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学生的识记能力,公车上书为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教材中的公车上书是基础知识,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就能回答问题,属于送分题。
10.A
【详解】根据材料“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1859年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文献从《天朝田亩制度》变成了《资政新篇》,《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体现了当时的时代发展的潮流,A项正确;《资政新篇》没有实施,也就没有挽救太平天国的危机,太平天国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适应了农民阶级的需要,《资政新篇》并没有,排除C项;《资政新篇》因为没有得到实施,所以并没有打击清王朝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德西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候德国的侵略头子,在八国联军侵略的过程中,遭到了中国义和团的攻击,因此瓦德西提到的“拳民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选项D符合题意;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法国联军;金田起义是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左宗棠收复新疆,抗击沙俄;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B
【详解】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对“西学”由19世纪80年代“耻言”,到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竟言西学”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B项正确;中国的社会性质在鸦片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未改变,A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自强”“求富”理念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19世纪末洋务运动破产,D项错误。故选B项。
13.A
【详解】依据题干“图治之法,以农为体,以工商为用……兼采中西各法,讲求利弊,有能创制新法者,必当立于优奖”可知此时清政府在坚持以农为本的情况下也强调了工商业的重要性,提倡发展工商业,并提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A正确,C排除;依据题干可知清政府在这一谕令中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是主张西方思想,B排除;依据题干可知这一谕令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一脉相承,并没有否定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排除。故选A。
14.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历史地瓦解了清朝的统治,A项正确;“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是说,产生和封建社会不同的因素,也就是产生资本主义,不是说近代企业、 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5.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但是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下,变法失败,谭嗣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愿以自己的流血牺牲来唤醒民族觉醒,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A项正确;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下,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排除BC项;康广仁和谭嗣同一起被杀,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D项正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与“社会文化运动”关联不大,排除A项;戊戌变法并未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排除B项;维新派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材料“1860年,大火烧透了北京的天空,中西文明相结合的象征被付之一炬,只给百年后的世界留下了断壁残垣和不绝于书的愤怒。”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和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无关,排除B项。八国联军屠杀劫掠是在1900年,C项错误;日本实施报复性“扫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8.A
【详解】根据题干的“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国曾经发动或参与过三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900年英国等八个国家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①②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排除③,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B项正确;成立兴中会是在1894年,排除A项;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排除C项;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根据材料“恭亲王自己并不了解日本人发动战争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则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对形势认识不清,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项。
21.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以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2.D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分析可知,这情形出现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1900年6月,英美俄日等八国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在北京城烧杀抢掠,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至西安,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1860年,太平军在李秀成的领导下,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了华尔,严惩了洋枪队,C项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与材料“红关军”等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广州湾人民抗法发生在1898——1899年,与材料时间“十九世纪60年代”不符合,排除B项;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引发了五四运动,与材料时间“十九世纪60年代”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24.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可知,此内容反映了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辛亥革命没有唤醒民众、没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5.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和领土完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D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排除A;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排除B;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排除C。故选D。
27.C
【详解】根据“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土人加人了孙中山的事业,孙中山的形象由原来的‘犯上作乱者’,变为爱国志士。”及所学知识可知,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清廷日益腐朽反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C项正确;列强侵略的加剧, 革命思想不断传播,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都是孙中山最初开展革命活动的因素,但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8.B
【详解】根据题干“1912”“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因此材料中“共和国”指的是中华民国,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间为1851年一186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袁世凯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于194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但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给长期黑暗无际的中国带来一线光明,但转瞬之间,中国又被重新投入黑暗的深渊。其原因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B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革命活动,排除A项;黄花岗起义失败是辛亥革命爆发前,排除C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0.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发生的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是对“义和团运动”历史事件的的理性认识,D项正确;ABC项均属于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31.(1)危害:①经济上银荒: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②军事上兵弱:军队战斗力削弱;③政治上:清朝统治者更加腐败。(或者:中国将没有可以御敌之兵,也没有可以充响之银)
(2)①《南京条约》的签订;②火烧圆明园;③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或黄海战役失败)至少举出2例)
(3)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详解】(1)根据材料一“鸦片流毒于天下”、“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可知,林则徐认为鸦片流毒于天下”会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是造成银荒兵弱,中国将没有可以御敌之兵,也没有可以充响之银,即经济上银荒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军事上兵弱军队战斗力削弱;政治上:清朝统治者更加腐败。(或者:中国将没有可以御敌之兵,也没有可以充响之银)
(2)根据材料二“五口通商香港失”可得出是《南京条约》的签订;根据材料二“圆明园中尽烈火”可得出是火烧圆明园;根据材料三“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可得出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或黄海战役失败),《马关条约》签订等。
(3)根据材料二“五口通商香港失”可得出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庚子国难记》”、“如果清朝再不提出令各国满意的决定,联军就要进攻陕西,去捉拿真正的祸首。”可得出“庚子国难”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32.(1)革命思想:“三民主义”。方式:创办革命报刊;建立革命组织,提出革命思想;举行武装起义。
(2)共同之处:都是正面积极评价;都注重辛亥革命的政治影响,君主专制结束,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3)历史结论:辛亥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解】(1)革命思想:根据材料一“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可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是“三民主义”。
方式:根据材料一“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可知创办革命报刊;由“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可知建立革命组织,提出革命思想;由“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可知举行武装起义。因此革命党人为救亡图存所采取的方式有创办革命报刊;建立革命组织,提出革命思想;举行武装起义。
(2)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二“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北洋政府时期,“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帝制告终,民治开始”;21世纪,“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可知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正面积极评价;都注重辛亥革命的政治影响,君主专制结束,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3)结论:根据材料一“《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一危局与变革》”、根据材料二“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辛亥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3.(1)目的:培养翻译人才。运动:洋务运动。
(2)目的: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中国人民的探索意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详解】(1)目的及运动:依据材料信息“练习译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初期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后来为了支持军事企业创办了民用企业,为了和外国交涉和为洋务运动培养人才,开办了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才,故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办学目的是培养翻译人才。
(2)目的:根据材料信息“‘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康有为、梁启超进行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因素: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只要是促进近代中国破旧立新的主要因素即可。如民族危机的加深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中国人民的探索意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