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提分集训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专练100题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通过分封同姓诸侯或异性诸侯的方式建立起天子与地方的联系,C项正确;禅让制是部落时代推举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礼乐制是等级制度,排除B项;井田制是土地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图中展示的甲骨文,出土自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遗址,D项正确;据所学,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为盘庚迁殷至纣王间270年之卜辞,排除A项;据所学,甲骨文出土自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而非浙江良诸古城遗址,排除B项;据所学,世界上最古老的的文字是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来的诸侯国,是周王室在地方上的代言人,对周王室承担军事等义务,形成“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局面,B项正确;据所学,自夏朝创立王位世袭制开始,已由“天下为公”发展成为了“天下为家”,排除A项;据所学,“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的体现,排除C项;据所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反映的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除了都出土精美的玉器,还祭坛与神庙,D项正确;当时仍然是石器,排除A项;玉米是在明中叶后传入中国的,排除B项;中国的马拉战车最早出现于夏王启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星罗棋布。”可知,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早期国家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助于了解石器时代的相关信息,但无法说明石器时代发展的全貌,排除B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所学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是西周时期,C项正确;由于何尊是西周时期的祭器,所以不是夏朝,商朝和东周时期的,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商朝中央的官员负责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可知,商朝在中央和地方的官职有明确的分工,这说明国家管理体制已日益成熟,D项正确;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已十分细致明确”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宗教色彩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排除A项;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C项;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加强了君主权威,强化了对官员的和人民的管理,“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政治最为清明的诸侯国”,A项正确;儒家思想注重教化,排除B项;战国时期秦国采用法家思想而非道家思想治国,排除C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主要是经济措施,而材料强调“政治清明”,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嫡长子继承制同样也遭到破坏,而非被严格遵循,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义,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在局部负担起周天子的责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分封制遭到破坏,封建体制正处于崩溃之中,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反对‘恬淡之学’,而致力于成‘耕战’之术”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法家主张通过变法富国强兵的思想,D项正确;儒家强调德治,不致力于“耕战”,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尚贤等,也不致力于“耕战”,排除B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也不强调“耕战”,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时期(中国)。孔子认为周朝是借鉴于夏礼和殷礼,并在两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制度完备,因此孔子称赞周礼。这说明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礼乐制度,B项正确;孔子代表的是守旧的奴隶主贵族,而非改革派,排除A项;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其主张恢复周礼,这是保守的表现,并不反对制度束缚,排除C项;注重修正统治者的修养,与材料的主张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战国)。商君死而秦法存的根本原因是有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及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B项正确;剥夺和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是商鞅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但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C项秦统一法律奠定基础的说法错误,秦的统一为法律统一提供条件,排除C项;商君死说明统治者不支持,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制度逐渐瓦解,礼崩乐坏,社会局势混乱,A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政局混乱,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礼崩乐坏的局势,未体现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其确立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选官制无关,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强化封建等级秩序”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国家开疆拓土的手段”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可知,秦朝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即秦统一的意义,D项正确;秦统一的背景有: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各地域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公元前230一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排除B项;秦统一的方式是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大一统在中国之所以一成不变”、“从古至今,一直有许多中国人热爱、推崇大一统”可知,秦始皇被后人尊崇的重要因素是其一统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A项正确;首称皇帝是皇帝制度的表现,与大一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是巩固统一的方式,并非后人因为“大一统”推崇秦始皇的原因,排除C项;秦始皇并非开创郡县制,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的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百官和执掌群臣奏章,A项正确;太尉负责的是军事,排除B项;丞相负责的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C项;郡守属于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实现统一、定都咸阳”“设置郡县,拘泥统一文字”“北击匈奴,修长城”的信息综合思考,可直接得出反映的历史时期是秦朝,B项正确;西周、唐朝、明朝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在称呼、服饰、宫殿、宗庙、陵寝等方面都有相关规定,只许皇帝专用,禁止他人使用,说明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D项正确;帝位世袭继承指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帝位的独尊性,未体现皇帝极端残暴,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帝位的独尊性,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强调“文化方面”的举措,“统一车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均不属于“文化方面”的举措,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A项正确。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是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排除B项;推恩令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设立中朝属于对秦朝专制主义的延续,并非重大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2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可知董仲舒将灾异与上天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天人感应学说,C项正确;将灾异与上天联系是天人感应学说的内容,不是独尊儒术、大一统学说和君权神授思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体制,B项正确;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是在秦朝彻底废除分封制,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公元前119年的汉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盐官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其根本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B项正确;汉武帝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平抑物价和提高煮盐质量,排除AD项;盐铁官营是政府控制商业,排除C项。故选B项。
2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有效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B项正确;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不属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开辟丝绸之路属于对外交往,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二者都不属于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措施,排除CD项。故选B项。
2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及《妇病行》中的描述可知,汉乐府诗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关,这反映出汉乐府诗有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D项正确;讲究铺陈排比、善于歌功颂德、体现浪漫主义,与材料中描述的汉乐府诗的特点不符,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2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图文信息可知,《汉西域诸国图》详细描绘了关于西域诸国及其交通,说明汉朝时期加强了和西北地区的联系,B项正确;西藏地区位于西南、海上丝绸之路位于东南,排除A、C项;《汉西域诸国图》发展了与中亚和西亚各国的贸易,而不是东亚,排除D项。故选B项。
29.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材料中的“巡幸鲁地”“祭祀孔子”“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等信息表现了汉光武帝尊孔崇儒的态度,这是对西汉时期对独尊儒术传统的继承,由此可见,材料体现了政府文化导向,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孔子的倚重,不是对山东,排除A项;C、D两项夸大了材料举措的影响,排除CD项。故选B项。
3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等,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符合材料中的描述,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司马氏代魏、王安石变法均没有“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通婚”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
3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呈现相互影响,说明的是当时民族交融加强,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趋势加强,非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恢复及社会分工扩大,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民族纷争,社会动荡,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进,北方各民族纷纷内迁,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这些因素共同引发了北民南迁的现象。因此,上图体现的政治趋势,其主题是民族人口迁移,D项正确;我国古代政治重心主要是自西向东转移,不是由北向南,排除A项;政府职能扩大指的是政府管控的范围等扩大,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B项;国家走向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是常态,南北局部统一很少,排除C项。故选D项。
3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全国统一的准备了条件。其中一为皇帝实行改革,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逐渐强大,孝文帝实行改革,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项正确;氐族、羌族和匈奴的历史史实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3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D项正确;A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北方人口的南迁,使得土地被开垦,因此这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带去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排除B项;江南经济发展与民族交融无关,南北民族交融是北人南迁的影响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3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称帝,建立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3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材料表明,经学在魏晋南北朝备受冷落,儒学面临危机,说明价值取向深受时代变化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社会阶层流动情况,再结合所学魏晋时期社会阶层流动性不强,排除A项;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社会主流思想地位,不能说公卿好恶左右主流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社会主流思想地位,不能说儒学地位趋向动摇,排除C项。故选D项。
3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将唐朝推向历史的全盛时期”说明是唐朝的“开元盛世”,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期间,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项正确;唐高祖、唐高宗统治时期,并未出现盛世局面,排除A,C两项;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是“贞观之治”,并非唐朝的全盛时期,排除B项。故选D项。
38.D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反向题。时空是:唐朝。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没有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改革,与题意相符,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平高昌,唐廷在西州建立都护府,同年9月又在交河城建安西都护府。属于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民族关系融洽。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属于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武宗三年,对回鹘仁至义尽、忍无可忍的唐军发起了自卫反击战,利用地道战袭击了回鹘乌介可汗的牙帐,回鹘兵被斩首万人,投降2万余人,乌介可汗负伤逃走,至此,回鹘灭亡,属于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代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抢夺枉杀,无复人理”可知,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社会政局动荡不安,B项正确;藩镇称雄一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阶级矛盾尖锐、官员贿赂成风都与题意记载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4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隋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隋两个王朝虽然统治时间短,但都开创了为后世沿袭继承的重要制度,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度,这些制度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A项正确;隋朝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的水上运输通道—大运河,秦开凿的灵渠只沟通了漓水和湘水,排除B项;秦朝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隋朝并未修筑,排除C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推行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隋朝未采取此类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4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抚鸿勋......万族咸宁。革故维新,五刑不用,润玉律而含元气,轮金浑而调顺晷(天地顺遂)。”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之时处于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的承前启后时期,C项正确;建立唐朝的李渊才是开邦建国的皇帝,排除A项;“拓展疆土”的说法没有材料依据,排除B项;将唐朝推向全盛的应该是唐玄宗,排除D项。故选C项。
42.B
【详解】据题意可知,唐代中后期节度使在属地内拥有任免官吏、世袭统治的特点,形成了独立的割据势力,史学界将此现象称为藩镇割据,故选B;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为首的叛乱,排除A;朋党之争是不同利益集团间的斗争,排除C;五代十国局面出现在唐朝灭亡以后,排除D。
4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商贾至京师,委钱进奏院,以轻装趋四方”可知,唐代商品经济发展,飞钱业务繁盛,为增加财政收入,唐宪宗下令垄断飞钱业务,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唐朝政府对飞钱采取的措施,并没有反映垄断了货币业务,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强调飞钱业务发生的范围,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唐代区域长途贸易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
4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选人不论出身”说明科举考试扩大了选官范围,让不同门第、地域、行业的人都有机会入仕,扩大了统治基础,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科举制的选官范围,而非选官标准,排除A项;“避免了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消除了弊病”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代(中国)。据题干可知,门下省的职责是对各部奏抄的审核和驳回,B项正确;中书省职责是草拟诏令,排除A项;尚书省职责是执行政令,排除C项,门下省无统领六部职资,排除D项。故选B项。
4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赋税,按田亩缴纳地租,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及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简化了税收的名目,A项正确;唐朝并未废除人丁税,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后废除人丁税,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税收明目的简化,没有体现对农民人身限制和税收的标准,排除CD项。故选A项。
4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汉代“分散储粮”到唐代“集中储粮”,说明唐较汉加强了对粮税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租庸调制是唐前中期的赋役制度,排除A项;均田制是唐前中期的土地制度,排除B项;两税法是唐后期的赋役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48.D
【详解】根据“皇帝所下的诏令是在与三省长官商量之后做出的决定。形成决策之后,需要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这三个步骤。”可得出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的运行形成了一套体系,使其更加完善,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效率提高,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但并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C项。故选D项。
4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中的四项标准可知,唐代对官员的选拔除有样貌要求外,还注重口头的表达能力、书法的工整美观和法律等综合知识,这反映了当时对官员综合能力的重视,A项正确;注重家世门第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排除B项;语言表达只是四项标准之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品德,排除D项。故选A项。
5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南北朝时期出现胡人穿汉服、汉人奏胡乐等现象,是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同汉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反映,B项正确;中国古代汉服之美、古代民族器乐两个说法都只对材料部分信息进行了解读,过于片面,排除A、C项;南方经济的开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材料中的唐朝壁画涉及当时的曲辕犁,曲辕犁反映出唐朝农业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涉及唐朝农业信息,与商业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农业技术信息,不涉及农民地位,排除C项;敦煌莫高窟壁画本身是艺术品,但是据材料中的莫高窟的壁画仅涉及农业技术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5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被世人称为“书圣”,其代表作有《兰亭集序》、《丧乱帖》、《姨母帖》等,B项正确;《杨大眼造像记》是北魏时期的石刻,排除A项;《自叙帖》是唐代怀素的代表作,排除C项;《金刚经碑》是唐代柳公权所作,排除D项。故选B项。
5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C项正确;《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农学著作,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崔寔创作的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农书》是元代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一部农学著作,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
5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到唐朝(中国)。据材料“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作品,大多呈现出阴森凄厉、鲜血淋淋、悲惨痛苦的景象。而唐代的佛教艺术作品大多呈现出庄严肃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期,处于社会动荡时期,唐朝处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时期,所以佛教艺术作品呈现的景象不同,说明艺术作品受社会局势的影响,A项正确;仅从景象的不同,无法判定社会的主要宗教信仰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的发展,并未提及道教和儒家的信息,排除C项;儒学自汉朝后,在封建社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5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发达,对外开放,外来蔬菜的大量传入说明当时对外交流繁荣,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对外交流繁荣,而唐朝农业生产发达的标志是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与应用,排除A项;西域都护设置于西汉时期,排除B项;通商口岸指的是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的商埠,排除D项。故选C项。
5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可知当时佛、儒、道三教和谐相处,B项正确。材料强调三人友好对话,没有突显或者贬斥儒学的地位,排除A、C项;据所学,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材料并没有涉及理学,且理学形成于北宋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7.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B项正确;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5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为解决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B项正确;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排除C项;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是在元朝时期,与题干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5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在地方设置了转运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北宋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权力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朝中央集权强化,地方不敢违抗中央,没有体现出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没有涉及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
6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五,五分养兵”可知,北宋实行募兵制政策,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大部分用来养兵,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财政危机,D项正确;北宋时期经济发展繁荣,而不是匮乏,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情况,排除A项;材料描写的是募兵制带来的财政危机,没有体现军队的强大,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军队腐败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6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由地图可知,方框所在区域的都城是临安,结合所学可知,南宋都城是临安,B项正确;北宋都城是东京,排除A项;南朝时期是420年-589年,东晋时间是317年-420年,而西夏1038年建立,南朝、东晋不可能与西夏并立,排除CD项。故选B项。
6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图示信息可知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结合所学可知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并不是唐朝,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并不是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分割宰相的权力,说明宰相权力得到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
63.C
【详解】北宋统治者从宿将手中收回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地位等措施,反映出其崇文抑武的治国特点,C项正确;无为而治与“扩大科举规模”等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统治者戒奢从简的做法,排除B项;严刑峻法与“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4.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因此,张以宁用“英雄已尽中原泪”来纪念他;而绍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偏安东南,无心统一,所以张以宁用“臣主元无北渡心”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安,C项正确;重文轻武,三衙分权属于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澶渊之盟,辽宋和议为北宋与辽关系,排除B项;南宋灭亡,国家一统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6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夏、金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制,而参加科举制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这说明科举制推动了文化认同,强化了“大一统”的思想,D项正确。这一时期文化重心在南方,排除A项;各民族之间矛盾仍然存在,B项错在“化解”,排除B项;科举制并不能促进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6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建立驿站制度,便于政务信息的传递的和提高政策落实的速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驿站制度有利于政务信息的传递,并不会缓和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驿站制度有利于政务信息的传递,不会扩大地方权力,排除C项;驿站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未涉及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B项。
6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都以正统自居,并重视学习中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说明宋朝时民族融合加深,A项正确;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并立关系,并非中原王朝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排除B项;北宋时期积贫积弱,与少数民族政权相比,国力并不强大,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制度,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上是否摒弃了游牧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
68.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汉族、畏兀儿人、阿拉伯人、波斯人、蒙古人以及其它民族的融合下,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C项正确;准噶尔部是清朝时期的蒙古部落,排除A项;维吾尔族是唐代回鹘人的后裔,与材料所列民族无关,排除B项;女真人是满族的先民,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中元朝时期的宣政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因此D项正确;枢密院管军事,排除A项;宣慰司是明代介于省与州之间的军事监司机构,掌管军民之事,排除B项;巡检司在元朝,明朝与清代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排除C项。故选D项。
7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结束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全国大统一,首创行省制度,A项正确;北宋完成的局部统一,并没有完成全国的大统一,排除B项;明朝和清朝并没有首创行省制度,排除CD项。故选A项。
7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辽朝时期,汉人与契丹人杂居,汉人可以担任辽朝官员并受到重用,且出现“汉官不思归”的现象,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趋势逐渐加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辽朝的文字体系,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度初步确立不符合提干时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辽宋经济交流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7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犁、楼、耙、锄、镰等工具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进而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通过农具的种类不能体现自耕农的数量和农民的劳动强度,排除BC项;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据此无法判断荆州地区的粮食总产量是否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7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苏浙一路的上供便超过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可知宋朝丝织物的消耗仰仗东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A项正确;宋朝时期全国的绢帛消耗多仰仗东南,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非商业市镇的兴起和赋税制度的改革,排除BD项;宋朝时期并没有取消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故选A项。
7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代(中国)。根据题干可知,宋代人们的择偶观念发生变化,表现在门第观念淡化。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不仅原则上面向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因此科举制的发展影响到婚姻的观念关注政治、经济地位,故B项正确;A项是“婚姻不问阀阅”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现象的原因是科举制,而与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7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朝确立科举制后,经过唐朝、宋朝的不断发展,科举制在选拔官员的公平性上不断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不断完善,A项正确;材料内容为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并非军事制度、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排除BCD项。故选A项。
7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得出主要结论:宋代商业发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也非常繁荣,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市舶司,所以材料的主题是宋代商业,B项正确;唐朝的金融、元朝的外贸和明朝的经济均与材料“出现最早的纸币”不符,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7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朝。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宋朝民间土地买卖、典当业务基本不受官府的干预。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国家放松对社会控制,土地买卖、典当仅办理法律手续,交纳交易税即可,D项正确;材料中是土地买卖和典当,不涉及门第观念、社会成员身份平等,排除A、B项;“已彻底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7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中国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瓷器是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大宗商品,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7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代(中国)。据题干“明代出现过很多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他们也必须讨好善于揣摩皇帝旨意的司礼监的太监,并受其掣肘”可知,明代内阁首辅受制于司礼监的太监。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首辅要讨好代表皇权的太监,说明皇权的强大,D项正确;明代六部掌握行政权,宦官是内廷人员,排除A项;明朝君权得到强化,排除B项;内阁是皇帝设立的非正式机构,首辅权力大是君权强化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8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元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元代以后,北京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显著,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以北京为核心的华北地区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及所学可知,元明清三朝北京及河北地区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元明清三朝时期的都城均为北京,其政治中心地位重要,C项正确;清朝前期并未受到西方殖民侵略的影响,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并不是经济影响力,排除B项;明清时期我国对外贸易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并不是日益活跃,排除D项。故选C项。
8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根据“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摄之”可知,明朝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耀兵异域扩大影响力以建立宗藩关系,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以政治目的为主,并不是为了经贸往来和扩大疆土,排除AD项;文化交流只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故选C项。
8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势上升,位居六部之上,而内阁是皇权不断强化的结果,内阁势力的上升说明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内阁并不是皇帝内侍机构,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不可能失控,排除B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能取代六部,排除C项。故选D项。
8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瓦剌、鞑靼、奴儿干都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明朝时期,鞑靼和瓦剌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并且明朝还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地区进行管理,所以材料中的地图是明朝形势图,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8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在云南部署大量的军事卫所,在西藏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并利用当地的“土达”维护统治,表明明朝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C项正确;明朝此举旨在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并不是保障对外交往路线畅通,排除A项;明朝此举旨在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并不是为了促进农耕游牧文明融合,排除B项;材料涉及西藏和云南地区,其主要目的是加强边疆管理,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85.C
【详解】根据题干“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相敢忘忧“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可知,材料与戚继光抗倭有关。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C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澳门在明朝中后期慢慢地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直到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收回澳门,排除A项;B项是郑成功的贡献,不是戚继光,排除B项;D项是明朝于谦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
8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可知,乾隆的言论体现出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清朝对应这一特点的核心史实是雍正为强化皇权增设军机处辅政,C项正确;废丞相、设内阁和重用宦官都是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不符合材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
8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可知,清朝嘉庆皇帝强调天朝物产丰富,拥有大量的奇珍异宝,不需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体现了闭关自守的对外特点,B项正确;“宽容开放”与题干信息相悖,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清朝与外国经贸频繁的信息,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并不是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清朝。表中信息表明清朝通过捍卫国家权益和加强稳定边疆的措施,开拓和巩固了国家版图,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民族关系,排除A项;海禁政策在明朝就开始实施,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只是巩固边疆的措施,无法体现统治危机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8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物详加过问,先后形成了奏折制度、设立了军机处,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达到顶峰,A项正确;材料中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涉及到中央官制的演变,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国家疆域、商品经济发展和文学成就,排除BCD项。故选A项。
9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据题干郑成功收复台湾、《尼布楚条约》、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国家的巩固与统一,C项正确;专制集权多指皇权的集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文明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为划定边界和对边疆进行管理,得不出统治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9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并将其纳入版图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D项正确;设立奴儿干都司是在明朝,排除A项;签订《尼布楚条约》针对的是东北地区,排除B项;建立金瓶掣签制度针对的是西藏,排除C项。故选D项。
9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新疆、回部、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D项正确;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的军务事务机构,排除A项;军机处是清代雍正设立的处理机要的中枢机构,排除B项;台湾府是清朝统治台湾时设置的府级行政区划,排除C项。故选D项。
9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思想产生于明清时期,属于宋代以后儒家思想新发展,A项正确;春秋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并非宋代以后儒家思想新发展,排除B项;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并非宋代以后儒家思想新发展,排除C项;仁者爱人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并非宋代以后儒家思想新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9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明朝后期,江南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江湾等丝绵制造中心发展成为了大型城镇,B项正确;据所学,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据所学,明朝后期,雇佣劳动远未普及,排除C项;据所学,明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并不鼓励民间丝绵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9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朝中期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小,说明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项正确;清朝中期没有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排除A项;人地矛盾日渐尖锐,而不是得到有效缓解,排除B项;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农业技术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9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均未农业方面的著作,B项正确;材料中基本著作均为农书,并非关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的著作,排除ACD项。故选B项。
9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贸易往来频繁,这使得明朝中后期以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适应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对白银货币的需求,所以明朝中后期开始,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外市场联系加强,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明朝仍旧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排除A项;白银成为货币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并没有国家法令的强制推行,排除B项;“近代经济”比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9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中国)。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传至中国,C项正确;中国很早就种植水稻,不是明朝时期传入的,排除A项;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种植小麦,排除B项; 粟是中国远古传统的农作物,并非是明朝后期外传至本土的农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
9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水浒传》的情节,《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并非隋唐时期、五代时期、清代,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0.D2024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提分集训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专练100题
1.商代的方国与商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纽带,有很强的独立性。为解决这一问题,西周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推行( )
A.禅让制 B.礼乐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2.下图是一片刻有文字的龟腹甲,上面刻写了一些有关占卜的内容。对这一实物史料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记内容为盘庚迁殷以前的占卜辞 B.出土自浙江良诸古城遗址
C.所刻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D.出自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3.西周时,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是王室的地方代言人,代行周王的统治。在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的义务中,最重要的是在军事上形成对王朝的护卫。这反映了( )
A.“天下为公” B.“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4.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精选260多件文物进行对比展示,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这两种文化的相似处除了精美的玉器,还有( )
A.采用青铜农具劳作 B.种植玉米和南瓜
C.使用马拉战车作战 D.建有祭坛与神庙
5.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星罗棋布。这些考古成就能说明( )
A.早期国家发展的程度 B.石器时代发展的全貌
C.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D.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6.如下图所示的“何尊”出自于中国古代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7.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中记载,商朝中央的官员负责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 )
A.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B.王权摆脱了对神权的依附
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成熟
8.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老子
C.墨子 D.荀子
9.有学者从秦执政者自我宣传的言辞分析,发现秦国通过若干措施“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政治最为清明的诸侯国”,这说明秦国( )
A.采用法家思想治国 B.注重基层百姓教化
C.坚持道家治国理念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10.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主持葵丘之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盟约的重要内容规定了要“诛不孝”,不得随便废立太子,不可“以妾为妻”,应得天子许可才能杀大夫,不许擅自封赏而不报告天子,不可阻止粮食外销邻国等。由此对当时情形推论不正确的是( )
A.周天子仍具有天下共主的名义 B.嫡长子继承制被严格遵循
C.霸主局部负担起周天子的责任 D.封建体制正处于崩溃之中
11.先秦时期有位思想家明确提出反对“恬淡之学”,而致力于成“耕战”之术。这位思想家是( )
A.儒家学派 B.墨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法家学派
12.《论语·八佾》中有一段话,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大意是说,周朝是借鉴于夏礼和殷礼,并在两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多么丰富完备啊?我遵从周礼。由此可知,孔子( )
A.具有改革精神 B.主张恢复周朝礼乐制度
C.反对制度束缚 D.注重修正统治者的修养
13.《韩非子·定法》曰:“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商君死而秦法存的根本原因是,变法( )
A.剥夺和限制了贵族的特权 B.顺应了历史潮流
C.为秦统一法律奠定了基础 D.得到统治者支持
14.春秋战国时期,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礼崩乐坏 B.百家争鸣 C.政治稳定 D.民族融合
15.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16.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西至临逃,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寨,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A.秦统一的背景 B.秦统一的过程 C.秦统一的方式 D.秦统一的意义
17.大一统在中国之所以一成不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古至今,一直有许多中国人热爱、推崇大一统。明朝的李贽在《藏书》中尊始皇为“千古一帝”。这表明秦始皇被后人尊崇主要是因为他( )
A.一统天下 B.首称皇帝 C.统一度量衡 D.开创郡县制
18.张苍曾位列秦朝三公之一,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当时他所担任的这一职位是( )
A.御史大夫 B.太尉 C.丞相 D.郡守
19.下面是某学生历史笔记的内容,它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明朝
20.秦朝皇帝制度规定,皇帝的命令叫“制”或“诏”,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大印叫“玺”,皇帝的服饰、宫殿、宗庙、陵寝等也都有相关规定,只许皇帝专用,禁止他人使用,违者罪在不赦。这反映了( )
A.帝位世袭继承 B.皇帝极端残暴
C.皇权的神秘性 D.帝位的独尊性
21.秦朝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下列属于文化方面的是( )
A.统一车轨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22.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 )
A.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尊崇儒术
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设立中朝
23.汉代董仲舒认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若“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这体现出董仲舒的( )
A.独尊儒术思想 B.大一统学说 C.天人感应学说 D.君权神授思想
24.周行分封制,国祚延续 800 年, 但周末中央太弱;秦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加强, 但仅历二世而亡。汉高祖有鉴于此, 兼采两代政治体制之长。这表明在西汉初年( )
A.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B.郡国并行制得到实施
C.郡县制不利于维护皇权 D.郡县制开始全面推行
2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各盐产区设盐官,负责组织盐业生产,将产品统一收购发卖。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平抑市场物价 B.加强中央集权 C.推动商业发展 D.提高煮盐质量
26.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的政治举措是( )
A.推崇黄老之学 B.颁布“推恩令” C.开辟丝绸之路 D.实行察举制
27.汉乐府诗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如《妇病行》中写道:“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管答,行当折摇,思复念之!”据此可知,汉乐府诗的特点是( )
A.讲究铺陈排比 B.善于歌功颂德 C.体现浪漫主义 D.反映社会现实
28.如图为《汉西域诸国图》,该图是目前所见绘制时间最早的关于西域诸国及其交通的地图,由此可知汉朝( )
A.明确了对西藏地区的主权 B.加强了和西北地区的联系
C.初步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发展了与东亚各国的贸易
29.汉光武帝巡幸鲁地时,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光武帝此举( )
A.表现出对山东的倚重 B.体现了政府文化导向
C.实现了光武中兴局面 D.掀起了民间向学之风
30.“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通婚。”这反映了( )
A.秦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司马氏代魏 D.王安石变法
31.对如图所示的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
32.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体现某时代特征的简图(局部),该时代特征是( )
A.政治重心南移 B.政府职能扩大
C.国家走向统一 D.北方人口南迁
33.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全国统一的准备了条件。其中一为皇帝实行改革,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位皇帝所属的部落或民族是( )
A.拓跋 B.氐 C.羌 D.匈奴
34.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利于农业发展 B.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C.南方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D.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35.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中符合公元222年中国局势的是( )
A.B. C. D.
36.魏晋以前高门世族是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却是“高门子弟,耻非其伦”。魏晋以前是公卿士大夫靡不“穷经”,而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这反映了( )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公卿好恶左右主流思想
C.儒学地位趋向动摇 D.时代变化影响价值取向
37.“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 改革吏治, 发展生产大兴文治, 改革兵制, 将唐朝推向历史的全盛时期。”“他”指的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38.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以下不属于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措施的是( )
A.设置都护府 B.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C.进行反击战争 D.少数民族首领改革
39.清朝赵起翼记载:五代乱世“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抢夺枉杀,无复人理”。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 )
A.藩镇称雄一方 B.社会混乱动荡 C.阶级矛盾尖锐 D.官员贿赂成风
40.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建立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 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的水上运输通道
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推行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
41.诗人宋之问在《早秋上阳宫待宴序》中称赞武则天:“…抚鸿勋…万族咸宁。革故维新,五刑不用,润玉律而含元气,轮金浑而调顺晷(天地顺遂)。”武则天对于唐代的主要贡献是( )
A.开邦建国 B.拓展疆土 C.承前启后 D.开创盛世
42.唐朝中后期,节度使的权力愈发扩大,他们自行任免下属文武官员,地方官吏几乎成了节度使的家臣,士兵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武装。节度使一旦死去,或由子嗣继任,或由部下接班。朝廷委派的继承人选往往无法立足,朝廷也无可奈何。史学界对以上现象称之为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朋党之争 D.五代十国
43.《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进秦院,以轻装趋四方,合卷乃得取之。号曰飞钱”。元和七年(812年),唐宪宗下令,飞钱业务由朝廷的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统一经营,收取手续费,定每飞钱千贯(一贯一千文)付费一百文。这些记载( )
A.说明唐政府垄断了货币业务 B.反映了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C.印证了唐代汇兑业务的普及 D.体现了区域长途贸易的繁荣
44.隋唐时期科举考试设科招考,不论门第、地域、行业等出身,开创了选人不论出身的传统。这( )
A.开启了以才选人制度 B.避免了任人唯亲的腐败
C.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D.消除了怠于政事的弊病
45.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对各部门奏抄“凡是诏敕有不便者,涂而奏还”,称之“涂归”。据此可知,门下省的职责是( )
A.草拟诏令 B.审核驳回 C.执行政令 D.统领六部
46.唐朝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赋税,按田亩缴纳地租,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据此可知,两税法( )
A.简化了税收的名目 B.废除了人丁税 C.加强了对农民控制 D.提高了税收标准
47.通过考古及文献查证,西汉能够观察到的储粮状态与方式是“分散储粮”,而在唐代则更多表现为以巨型窖穴为代表的“集中储粮”形式。这说明( )
A.租佣调制的持续实施 B.均田制的有效推行
C.两税法减轻了农民负担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48.隋唐时期,皇帝所下的诏令是在与三省长官商量之后做出的决定。形成决策之后,需要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这三个步骤。由此可知,“三省”制度(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限制了皇帝权力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完善了运行机制
49.如表所示为唐代科举考试制度中由吏部主办“释褐试”的四项标准,“释褐试”中的通过者被授以官职,不及格者须三年后再试。可见,当时选官制度侧重于( )
“身” 观考生的样貌,必须仪表端正
“言” 观考生的言辞,必须善于辞令
“书” 观考生的书法,为官常书写公文,故文笔及书法须佳
“判” 凭案例考识见,因地方官要兼理狱讼,故须有判断能力
A.综合素质 B.家世门第 C.能言善辩 D.德才兼备
5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参观博物馆后,以南北朝时期胡人穿汉服陶俑、汉人奏胡乐陶俑为研究对象拟订了一个研究题目,该题目最有可能是( )
A.中国汉服之美 B.南北朝民族的交融
C.古代民族乐器 D.南方经济的开发
51.下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这种犁操作灵活,既节省畜力,又便于深耕。通过这幅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唐朝( )
A.农业技术的改进 B.商业贸易的繁荣
C.农民地位的提升 D.思想文化的发展
52.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被世人称为“书圣”的他,有许多令今人感叹的作品。以下作品为之所作的是( )
A. B.
C. D.
53.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 )
A.《氾胜之书》 B.《四民月令》 C.《齐民要术》 D.《农书》
54.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作品,大多呈现出阴森凄厉、鲜血淋淋、悲惨痛苦的景象。而唐代的佛教艺术作品大多呈现出庄严肃穆、温柔妩媚、雄健威武的生活气息。这体现出( )
A.艺术作品受社会局势的影响 B.佛教成为社会主要宗教信仰
C.三教合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D.儒学彻底失去文化主流地位
55.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这一情况反映出唐朝(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对外交流的繁荣 D.通商口岸的开放
56.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说明当时( )
A.儒学独尊 B.三教并行 C.儒学式微 D.理学形成
57.唐代有一位诗人一生创作大量诗歌,忧国忧民,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与赞颂,抒发了高度的爱国情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58.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在这一压力下,宋神宗( )
A.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 B.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C.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D.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
59.有学者指出某一朝代“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这表明该朝代( )
A.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B.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60.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五,五分养兵”。这反映了( )
A.北宋时期经济极度匮乏 B.北宋时期军队强大
C.北宋时期兵内腐败 D.北宋时期募兵政策是朝廷负担的主要来源
61.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政治形势图,图中方框内应填( )
A.北宋 B.南宋 C.南朝 D.东晋
62.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中央机构示意图:这一机构的设置( )
A.反映了唐朝三省六部制完善 B.体现了北宋中央权力的分配
C.说明北宋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表明宋代宰相权力得到强化
63.北宋初年统治者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戒奢从简 C.崇文抑武 D.严刑峻法
64.明朝诗人张以宁《过辛稼轩神道吊以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渡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重文轻武,三衙分权 B.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南宋灭亡,国家一统
65.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 )
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
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
66.元朝在地方广设行省,并建立了“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驿站制度。这( )
A.缓和了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扩大了地方权力易导致分裂割据 D.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紧密结合
67.宋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都以正统自居,并实行中原地区早已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这说明( )
A.各民族的交往日益深入 B.中原王朝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理
C.宋朝国力强大影响加深 D.北方民族政权摒弃了游牧生活
68.如图是某学生就我国元朝民族融合所作的示意图,据此可知,经历图中的融合后形成了( )
A.准噶尔部 B.维吾尔族 C.回回 D.女真人
69.清朝颁布过一部《钦定历代职官表》,力图表明本朝各项制度都有传统的法度或成例可依,以此来论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但它为理藩院溯源时,却发现理藩院在明朝和两宋都无迹可寻。理藩院这一中央机构的前世身影,在元代可以是( )
A.枢密院 B.宣慰司 C.巡检司 D.宣政院
70.结束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全国大统一,首创行省制度,辽阔的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据此判断这一王朝( )
A.元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71.燕云十六州长期被辽占领,众多汉人生活于此,其中一些还在辽担任官职,受到重用,甚至出现了“汉官不思归”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辽朝文字体系已经成熟 B.三省六部制度初步确立
C.民族交融趋势逐渐加强 D.辽宋经济交流十分密切
72.据考古发掘, 在湖北荆州地区的北宋墓葬中, 发现成组的铁制农具, 有犁、楼、把、锄、镰等, 其中把、锄等农具较多。这说明当时荆州地区( )
A.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 B.自耕农的数量增加
C.农民劳动强度的加大 D.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73.宋朝绢帛织锦的消耗多仰仗东南,其中苏浙一路的上供便超过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商业市镇的兴起 C.重农抑商的取消 D.赋税制度的改革
74.宋朝“婚姻不问阀阅”,人们的婚姻择偶观念,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这是由于( )
A.门阀政治的终结 B.科举制的发展 C.地方割据的结束 D.中央集权加强
75.依据“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北宋朝廷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的史实,你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
A.科举制的形成与发展 B.军事制度的历史沿革
C.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D.土地制度的不断完善
76.如表内容摘自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唐朝的金融 B.宋代的商业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
77.宋朝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体现了当时( )
A.门第观念日趋强化 B.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C.农民已彻底摆脱国家束缚 D.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78.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大宗商品是( )
A.白银 B.棉布
C.木材 D.瓷器
79.明代出现过很多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如严嵩、张居正等。但很多时候,他们也必须讨好善于揣摩皇帝旨意 司礼监的太监,并受其掣肘。这主要是由于( )
A.宦官掌握了行政权 B.皇权逐渐趋于衰落
C.内阁首辅权力失控 D.君主专制高度集权
80.元代以后,北京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显著,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以北京为核心的华北地区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主要是因为( )
A.抗击西方殖民侵略的需要 B.华北经济地位愈加重要
C.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D.对外经济贸易日趋活跃
81.《明通鉴》记载:“(上)乃命和及其王景弘等……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摄之。”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经贸往来 B.文化交流 C.耀兵异域 D.扩大疆土
82.明朝中后期,内阁大臣的工作不再是简单地接收皇帝的任务安排。内阁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六部尚书也在内阁的监管之下。这一变化表明( )
A.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 B.内阁首辅权力失控
C.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 D.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83.观察下面地图,根据所学知识推知该地图应该是( )
A.唐朝形势图 B.元朝疆域图 C.明朝形势图 D.清朝疆域图
84.1382年,朱元璋平定云南之后,为了巩固云南,明朝开始在云南部署大量的军事卫所,从而把云南彻底纳入到版图中;在西藏,则大力扶持藏传佛教,稳定当地藏族部众,积极利用这一地区忠于明朝的“土达”,让其拥兵管束。明朝此举旨在( )
A.保障对外交往路线畅通 B.促进农耕游牧文明融合
C.多措并举加强边疆管理 D.控制西藏地区宗教事务
8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这些是明朝军事家戚继光的著名诗句。从诗句可以看出他为巩固边疆作出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 )
A.打击葡萄牙,收复澳门 B.打败荷兰,收复台湾
C.重创倭寇,稳定东南沿海 D.打败瓦剌,守卫北京
86.乾隆帝曾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下列能印证乾隆帝观点的措施是( )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增设内阁辅政
C.增设军机处辅政 D.重用宦官
87.清朝嘉庆皇帝对外国使臣说:“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此言论说明清朝对外政策的特点是( )
A.宽容开放 B.闭关自守 C.经贸频繁 D.平等友好
88.清政府的下列举措( )
年份 举措
1689年 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的叛乱
1762年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1793年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A.落实了民族平等原则 B.开拓和巩固了国家版图
C.导致海禁政策实施 D.表明统治危机初显
89.某学生梳理明清政治制度的知识时,记录了“废丞相制”“设立内阁制”“形成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其梳理的知识主题是( )
A.君主专制加强 B.国家疆域奠定
C.商品经济发展 D.文学成就显著
90.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下表所示清朝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时 间 事 件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年 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D.统治危机的初现
91.下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清朝加强边疆治理措施的示意图(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中▲处应该填入的是( )
A.设立奴儿干都司 B.签订《尼布楚条约》
C.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D.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92.清朝时专设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军机处 C.台湾府 D.理藩院
93.儒家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差异较大。属于宋代以后儒家思想新发展的有( )
A.经世致用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仁者爱人
94.明朝后期,江南农村涌现出许多人口有500——2000人的小镇。盛泽、江湾等丝绵制造中心发展为有2万——5万人口的大型城镇。这些市镇崛起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雇佣劳动趋于普及 D.政府鼓励民间丝绵业发展
95.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表。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时间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1753年 1.84 约4902 0.27
1784年 2.86 约5071 0.18
1812年 3.34 约5260 0.16
1851年 4.32 约5042 0.12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农业技术改进提高了粮食产量 D.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9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就斐然。《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代表了某一领域的成就,这一领域是( )
A.医学 B.农学
C.数学 D.天文学
97.自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白银市场崛起,白银从非法货币成为合法货币,这主要是因为( )
A.闭关自守政策的松动 B.国家法令的强力推行
C.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D.国内外市场联系加强
98.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新的农作物包括( )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粟
99.如图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插图。包含这一插图故事情节的小说创作于( )
A.隋唐时期 B.五代时期 C.元末明初 D.清代中期
100.明中后期以来,苏州、松江等地民多“取办于木棉,以花织布,以布贸银,以银籴米,以米兑军运(粮赋)”,当地食用粮反要依赖进口,这说明当地( )
A.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 B.自然经济已完全解体
C.政府大力扶植棉纺织业 D.民生与市场联系紧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集训(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集训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专练100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