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集训(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集训08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专练50题)(含解析)

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分析题专练50题
1.(1)清朝闭关锁国时期。
待遇:(任意写3点)。
外国人在华的人身自由遭到限制,不能随意出游、不得购买中国书籍、外国妇女不得入城等。
(2)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签订国门被打开后。
特权:(任意写2点)
在通商口岸设立租界、军舰自由航行、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关税协商、领事裁判权
(3)(任意写2点)
①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列强通过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附庸。
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在通商口岸获得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特权。
③租界称为“国中之国”中国人没有管辖权,外国人拥有领事裁判权。
④列强通过工业革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建立殖民地,殖民全球。
⑤列强相继通过资本主义革命,确立并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实力强大。
(4)(任意写3点)
①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②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③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发展。
⑤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⑥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⑦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主义革命。
【详解】(1)时期:根据材料一中“在广州,外国人不自由的”“可以住在十三行,买卖结束必须要到澳门去过冬”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描写的现象发生在鸦片战争前,实行闭关锁国的清朝时期。待遇:根据材料一中“在广州,外国人不自由”“不能随便出游”“不得买中国书、学中文”“‘夷妇’也不许进城”可知,外国人在华的人身自由遭到限制,不能随意出游、不得购买中国书籍、外国妇女不得入城等。
(2)时期:根据材料二中“每个通商口岸都以租界为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描写的现象出现在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签订后。待遇:根据材料二中“每个通商口岸都以租界为中心”“租界由各国领事管理,并受到停泊在江上或海边的粗短炮艇的保护”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外国人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租界、军舰自由航行、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还有关税协商、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3)原因: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国际、国内多个角度分析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待遇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获得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特权,租界称为“国中之国”,外国人拥有领事裁判权,列强相继通过资本主义革命,确立并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大工业革命壮大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列强实力强大,在世界范围争相建立殖民地。
(4)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革命阶段等方面分析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有所发展,西学东渐进程得到发展,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中国由此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1)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统治阶级高层仍旧封闭、愚昧。名字及其代表作: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共同主张:向西方学习。
(2)年份:1915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内容: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反对礼教;提倡文学革命。重要意义:推动思想文化革新;解放思想。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从鸦片战争中警醒”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阶级高层仍旧封闭、愚昧。名字及其代表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共同主张:根据材料“这些心怀社稷者,以自己的学时和素养,比常人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开眼看世界。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在这些开眼者的影响下,表面平静下隐藏着的变革因子在不断萌生、不断酝酿”可知,向西方学习。
(2)年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年份是1915年。主要阵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内容:根据材料“余辈对于科学之信仰,以为将来人类达于觉悟获享幸福必由之正规,尤为吾国目前所急需,其应提倡尊重之也”并结合所学可知,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根据材料“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并结合所学可知,反对礼教;根据材料“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并结合所学可知,提倡文学革命。重要意义: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意义包括推动思想文化革新;解放思想等等。
3.(1)趋势:1846年前呈上升趋势,1846年后呈下降趋势。根本原因: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2)原因:鸦片战争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影响:使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可归纳出1846年前呈上升趋势,1846年后呈下降趋势。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2)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鸦片战争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其他答案均不得分)
目标:自强、求富。 (仅写出一点得分)
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写出一位人名即可)
意义:促进近代中国相关工业的发展;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意思相近即可)
(2)共同点:结果都失败。(意思相近即可)
观点: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在于缺少一个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与社会环境。(意思相近即可)
原因:(考生若有自己合理的思考,其他合理的答案均可酌情给分)
其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单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购买外洋器物”可分析出洋务运动。
目标:结合洋务运动的史实可分析出自强、求富 。
人物:结合洋务运动的史实可分析出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意义:根据材料“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分析出促进近代中国相关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可分析出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技术;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共同点: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结果都失败。
观点:根据材料“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可分析出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在于缺少一个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与社会环境。
原因:结合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可分析出其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结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分析出单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5.(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的签订)
关键:变革官制(或变革政治制度)。
(2)阶级:资产阶级;内容:发展农工商业。
(3)原因:不符合中国国情;没有学到关键没有掌握实权。
(4)贡献: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或变革中国政治制度;或主张君主立宪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事件:本题属于依据材料一“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的信息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关键:根据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得出,梁启超认为变法成功的关键是变革官制。
(2)本题属于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阶级: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结合课本所学,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主张:根据材料“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的愿望与要求,其中发展农工商业是最能体现这一阶级经济利益的主张。
(3)本题属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三“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变法,结果失败了”的信息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不符合中国国情、没有学到关键、没有掌握实权。
(4)本题属于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上述材料的内容可知,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最大贡献是戊戌变法主张在中古建立君主立宪制,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客观上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中国传统的思想和制度起到了冲击的作用。
6.(1)内容:北防、南融、西通(或重视陆地地缘安全战略)。
阐释:北防: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修筑长城);移民戍边;屯田防御。
南融:人口南迁(或经济重心南移);文化融合;经济开发;民族交融。
西通:经贸往来(或陆上丝绸之路、西南丝路);政治外交活动;设置机构管理(如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等)。(本问按北防、南融、西通三个方面给分:每个方面2分,考生指出具体历史史实,每点;或考生概括性指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措施,每点)
(2)调整:晚清:海防(沿海)与塞防(西北)并重。
民国:加强对华北及东南沿海的防御。
20世纪60年代:沿海及三北地区成为防御重点,中西部地区成为战略纵深(或三线地区建设成为重点)。(考生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不超过6分)原因:晚清:列强侵华(或俄国蚕食中国北部边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上入侵、两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民族危机加剧)。
民国: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本帝国主义的海上入侵)。
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封锁;中国外交环境恶劣;三线地区有足够的战略纵深。
【详解】(1)内容:据材料“在地缘安全战略布局上,多数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可知古代中原王朝在地缘安全的战略上主要体现在:“北防、南融、西通”;阐释:结合所学知识,“北防”主要体现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秦代和明代都修筑了长城,汉代、唐代和明清时期对北方民族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册封、互市、和亲甚至使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曹魏和宋代还实行了屯田和移民戍边的政策;“南融”主要体现在魏晋以来,北民南迁促进民族融合,加速江南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西通”主要是指汉代以来,通过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和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汉代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唐代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等。
(2)阶段性调整:据材料“鸦片战争后,海防和塞防(陆上边疆)争论不断”“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可知晚清时期主要体现在海防和塞防之争,最终清政府采纳左宗棠的建议,实行海陆并举的政策;据材料“黄河以北为第一防卫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第二防卫区”,可知民国时期为了应对来自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列强侵略,加强了对东南沿海和华北地区的防御;据材料“东部沿海大量的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涌向了中西部地区”,可知20世纪60年代国家强化了沿海、沿边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三线建设”,通过对战略纵深的建设来确保国家边疆地区的稳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晚清时期中国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同时遭遇了沙俄和日本、英法等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国时期主要是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侵略的加剧,需要加强对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军事防御;20世纪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恶化,在两极格局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加强国防建设,通过扩大战略纵深来确保边疆地区的国防安全。
7.(1)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交通便利之地;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分布吻合度较高。
影响:直接影响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分布;进一步瓦解了当地自然经济;为近代中国工业布局奠定了基础。
(2)因素:封建势力的压迫;官僚资本的压榨;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变化。
【详解】(1)根据材料一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大中城市,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地区开埠通商早,交通便利,便于设厂,后来的民族资本企业也主要分布于此,所以洋务企业的分布特点是: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交通便利之地;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分布吻合度较高。结合所学知识,从直接影响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分布、进一步瓦解了当地自然经济、为近代中国工业布局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分析洋务企业创办产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由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建筑还是封建性的,虽然从外国搬来了机器设备,办了资本主义企业,但社会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却完全是为封建阶级服务的……”,可得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根据材料二“……尽管如此,仍然是大官压小官,大鱼吃小鱼……”,可得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官僚资本的压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和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变化等。
8.(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政治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事件:新文化运动。
影响: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3)大事: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理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4)理论:邓小平理论。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近现代中国的探索道路充满艰辛曲折,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奋斗;学习外来思想文化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不能照抄照搬;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理论也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能墨守成规。
【详解】(1)战争:根据材料“中国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划分势力范围”可知,材料一中“中国的战败”指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政治运动:根据材料“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另一部分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满族王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政治运动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解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因此,《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有关。影响:根据材料“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发生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可知,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3)大事:根据图片内容可知,所反映的历史大事是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理论: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
(4)理论:根据材料“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知,它反映的是我国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这一理论被称为邓小平理论。目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4)根据上述材料的内容,从近现代中国百年来的探索道路中,谈谈所得到的历史启示,可从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近现代中国的探索道路充满艰辛曲折,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奋斗;学习外来思想文化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不能照抄照搬;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理论也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能墨守成规等方面归纳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9.(1)争执内容:中英双方商谈时双方的座位、方向、次序(孰为上席)。
心态:天朝上国。
(2)《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3)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4)屈辱的服从地位。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
【详解】(1)争执内容:根据材料“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可知,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中英双方商谈时双方的座位、方向、次序(孰为上席)。心态:根据材料“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可知,这体现了清代官员天朝上国心态。
(2)条约:根据材料“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可知,这一条约是《马关条约》。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中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3)影响:根据材料“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可知,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4)地位:根据材料“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团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可知,当时清政府处于屈辱的服从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外交地位的主要因素是综合国力,国际环境等。
10.(1)《南就条约》《马关条约》
(2)重要史实: 洋务运动、戊成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中国小农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占据主流地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实行“自由主义”政策;中国农耕文明,英国工业文明。
(4)认识: 从主观上讲,中国向近代化迈进是一种主动反应,其逐渐涌现的知识分子发挥自己的能力,调动主观能动性,改变国家现状,促使国家向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变;从客观上讲,西方是中国向近代化转型的直接推动者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促使中国人民不得不做出改变以应对,从而向对中国近代化转型的探索。
【详解】(1)本问是列举类的题目。根据所所学,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南就条约》《马关条约》等。
(2)本题是列举类的问题。重要史实: 根据所学可得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戊成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它们从不同的层面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是“将古老的中国改造成近代民族国家”的尝试。
(3)本题是原因类的问题。根据所学可从中国小农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占据主流地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英国实行“自由主义”政策;中国农耕文明,英国工业文明等方面概括。
(4)本题是认识类的问题。认识: 结合所学,可主要概括得,以下几个方面,如从主观上讲,中国向近代化迈进是一种主动反应,其逐渐涌现的知识分子发挥自己的能力,调动主观能动性,改变国家现状,促使国家向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变;从客观上讲,西方是中国向近代化转型的直接推动者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促使中国人民不得不做出改变以应对,从而向对中国近代化转型的探索。
11.(1)专制君主与天主教会压迫民众,社会矛盾比较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英国启蒙思想向法国等地传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初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发展推动了思想启蒙。(任答四点即可)
(2)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助推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推动了翻译出版事业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助于启迪民智;总体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任答三点即可)
【分析】本题为综合性试题,体现中外关联,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涉及的主干知识为启蒙运动以及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努力。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7世纪末至18世纪前半期(法国)。据材料一“路易十四强化封建等级制度,并且加强天主教神学的反动统治,大肆迫害新教徒”可得出“专制君主与天主教会压迫民众,社会矛盾比较尖锐”;“18世纪初,法国已是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人们把眼光投向英国,发现了鼓舞人心的事情:霍布斯否定了“君权神授”,洛克提出了分权理论”可得出“英国启蒙思想向法国等地传播”;“17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现象的热潮,一些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可得出“近代科学发展推动了思想启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初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二“严复翻译的孟德斯鸠《法意》,杨廷东翻译的卢梭《民约论》,蔡元培翻译的柯培尔《哲学要领》等书。这些译著广为流传,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传统思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可得出“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助推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助于启迪民智”;“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借助卢梭等人的自然人性论、社会契约理论确立了中国现代新文化”可得出“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知识界还掀起了创办革命报刊、建立印书馆的热潮”可得出“推动了翻译出版事业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总体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点睛】认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解读历史信息并作答。
12.(1)①戊戌变法;②1861—1895年;③民族资产阶级。
(2)近代前期中国各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
(3)启示:爱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主题;面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各阶级阶层不断起来进行抗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史(中国)。据表格“1895—1898年……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以失败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戊戌变法;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861—1895年;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都是民族资产阶级。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史(中国)。从中国近代史进程中,不同阶级所做出的努力分析,得出近代前期中国各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史(中国)。从救亡图存角度分析,得出爱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历史主题;面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各阶级阶层不断起来进行抗争;从他们最终的结果分析,得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中国历史的选择分析,得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3.(1)特征:主张多元化;彼此分歧、冲突;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
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实质:近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影响:抨击了天主教会的封建神学统治;肯定人的价值,发展了人文主义;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3)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可知主张多元化、彼此分歧、冲突;根据材料“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可知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实质:由材料“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可知近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影响:由材料“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可知抨击了天主教会的封建神学统治;由材料“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可知肯定人的价值,发展了人文主义;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可知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3)原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根据材料“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14.(1)事件: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2)概况: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发展最快。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壮大,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3)核心主张:民主;科学。意义: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伟大意义。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孙中山”“民报”可推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概况:根据材料二“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 500元。”可推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根据材料二“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可推出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发展最快。影响:根据材料二“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并结合所学可推出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壮大,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或可表述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3)核心主张:根据材料三“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可推出民主;科学。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伟大意义。
15.(1)哲学学派:①儒家学派②法家学派
治国主张:儒家主张仁政,提倡“礼制”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提倡君主使用“法”“术”“势”管理臣下。
(2)“复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利用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新生”:资产阶级文化发展
(3)“《新青年》卷起的运动”指新文化运动
影响: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条件④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详解】 (1)学派:根据题意列举东周时期两例哲学学派,这个时期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所以可以列举儒家和法家。
治国主张:儒家是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创立的,政治思想为“仁政”,和“礼制”。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政治的代言人,主张严刑峻法,提倡君主使用“法”“术”“势”管理臣下。
(2)内涵: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17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世俗人生的享乐,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天主教文化的反抗,他们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化运动。所以“复生”是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利用了古希腊罗马文化,“新生”是指资产阶级文化发展。
(3)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所以“《新青年》卷起的运动”指新文化运动。
影响:新文化运动冲击批判了封建思想,传播了民主与科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使语言和文字更容易被接受,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16.(1)程颢、程颐兄弟、朱熹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
(2)①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自然科学的发展冲破了教会的束缚;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④启蒙思想的追求等。
(3)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1)根据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程颢、程颐兄弟、朱熹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
(2)根据“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进展”可得出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自然科学的发展冲破了教会的束缚;根据“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启蒙思想的追求等。
(3)影响:根据“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得出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根据“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得出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7.(1)来源:生物进化论。
来源:吸收古代民本思想;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学说。
不同:严复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制。
(2)过程: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核心内容:民主和科学。
(3)主张:向俄国学习。
目的:救亡图存
【详解】(1)来源:依据材料“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得出生物进化论。民权主义来源:依据材料“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得出吸收古代民本思想;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学说。不同:结合所学可知,严复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制。
(2)过程:依据材料“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得出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核心内容:结合所学,民主和科学。
(3)主张:依据材料“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得出向俄国学习。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救亡图存。
18.(1)事件: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2)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3)民主共和思潮。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任答2点给满分)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和所学知识可知,“皇帝被打倒”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意义:根据材料“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和所学知识可知,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根据材料“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和所学知识可知,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可知,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根据材料“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可知,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意义;根除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可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根据材料“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可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3)根据材料“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及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共和思潮。根据材料“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及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根据材料“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
19.(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
(2)特点:学习内容: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呈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趋势; 学习对象:从西化到师俄或走日本之路——走美国之路——走俄国之路学习方式,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有选择性学习学习手段:从借鉴外国的经验,到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学习目的:中国人民开展救亡图存运动,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目标。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91年至1910年的中国。第一问历史事件:由材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所学可知,指的是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中国的政治制度,反映的是地主阶级兴起的洋务运动;由材料“1891—1900”“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及所学可知,严复的《天演论》借用进化论的思想为中国变革提供理论支持,严复是维新派代表,维新派兴起了戊戌变法。第二问阶级: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农民阶级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及所学可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孙中山提出的同盟会的纲领。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91年至1930年的中国。由材料口号及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国共对峙。结合所学可知,从学习内容上看,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呈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趋势;从学习对象上看,经历了从西化到以俄为师;在学习主动性上:经历了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到有选择性学习学习手段,从借鉴外国的经验,到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学习目的来看,中国人民从开展救亡图存运动,到以实现民族独立富强的目标。
20.(1)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在中心城市发动暴动,遭遇失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其他地区也建立起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特点:主要分布在南方,多省交界处,农村,山区。
原因:南方经历了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的洗礼,人民群众的思想较为偏向革命,群众基础好,党的力量较强;多省交界处、农村是国民党力量薄弱地区,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有利于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壮大;山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打退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3)使革命中心逐渐转向农村,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0年中国。背景:据所学知识,从国民革命失败,城市暴动受挫,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等方面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0年中国。特点:据题干图片可知,国共对峙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多省交界处,农村,山区。原因:据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南方、多省交界处、农村、山区所具有的有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存在、发展的条件。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0年中国。意义:据所学可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革命中心逐渐转向农村,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1.(1)辛亥革命;孙中山。
(2)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
(3)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详解】(1)根据材料一“清朝皇帝溥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点明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孙中山领导。
(2)结合所学知识点明,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要答积极的,可以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思考作答。由材料二中的“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可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由材料二中的“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可得,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由材料二中的“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可得,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2.(1)先觉者: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后果:《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事件:戊戌变法运动。
(2)关系: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理由: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详解】(1)先觉者: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人主张“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技术。后果:根据“我想甲午中日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可得出是《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事件:根据所学,甲午战后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救亡图存。
(2)关系:根据“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先进知识分子成长为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可得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根据“此外,还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团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理由: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即可,即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23.(1)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2)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详解】(1)会议及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为遵义会议;结合长征的过程可知还有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
(2)结合长征的艰难历程和长征胜利的原因可知需要弘扬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24.(1)时间:1921年。
地点:从上海到嘉兴南湖的红船上。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任答一点即可)
(2)难处:中国特殊的国情;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困难:行程远、战斗频繁、自然环境恶劣、敌我力量悬殊等。
(4)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实事求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等。
【详解】(1)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地点:根据材料“正是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上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上海到嘉兴南湖的红船上。意义:根据材料“中共一大最终完成了全部重要议程,中国共产党才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革命的航船才在新的起点扬帆启航”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难处:根据材料“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政治发展很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农业大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在共产党的导师著作里没有现成答案”可知,中国特殊的国情;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道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困难:根据材料“长征跨越了中国14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可知,行程远;根据材料“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斗”可知,战斗频繁;根据材料“长征翻越了4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可知,自然环境恶劣根据材料“中国工农红军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可知,敌我力量悬殊等。
(4)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包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实事求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等。
25.(1)特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的比例少、规模小(民族资本力量薄弱);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基础薄弱。
(2)1912~1925年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l925~1949年呈现出下降趋势。
上升原因:辛亥革命的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了一些奖励实业发展的措施;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下降原因:中国长期的战乱;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苛捐杂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3)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缓慢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等。
【解析】(1)特点:从图片中的比例数据可得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的比例少、规模小(民族资本力量薄弱);从产业结构的比重可得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基础薄弱。
(2)根据“ 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可得出1912~1925年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可得出l925~1949年呈现出下降趋势。上升原因:结合短暂春天的原因可得出辛亥革命的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了一些奖励实业发展的措施;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下降原因:结合国民党统治后期的内容可得出中国长期的战乱;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苛捐杂税(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3)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缓慢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等。
26.(1)变化:从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到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主要原因: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2)意义: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可知,从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到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但在日本促略者步步进逼、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开始了党的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可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2)意义:根据材料“各解放区普遍深入展开斗争恶霸地主和没收、分配地主的土地。至1948年底,大约有1.5亿人口地区完成土改任务,使得1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一胜利,大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鼓母了解放军指导员的士气”,可从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简析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意义。
27.(1)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斯大林模式)。
内容: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
(2)措施:颁布《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规定生产规模、公平竞争、实行蓝鹰计划等)。
影响: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特征: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4)共同: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详解】(1)根据材料一“苏联就形成了两种所有制,而国家所有制又得以紧紧控制住集体所有制”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斯大林模式)。根据材料一“在农业方面,为了发展工业,为了使国家能够掌握必需的粮食和农产品”可知苏联工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
(2)关于措施,根据材料二“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可从颁布《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回答措施即可。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方面思考作答。
(3)结合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的经济建设举措,可知该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4)材料一反映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材料二体现罗斯福新政对国家经济的干预,材料三体现国民政治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以上内容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8.(1)时间:1931年9月18日。
标志性事件:九一八事变。
(2)原因: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的主要兵力,对侵略者的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后方、军事和情报基地,直接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反法西斯斗争。
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藥、浴火重生的新征程。(言之成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31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可知时间:1931年9月18日。标志性事件:九一八事变。
(2)本题是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作战。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并结合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可知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的主要兵力,对侵略者的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后方、军事和情报基地,直接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反法西斯斗争。
第二小问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并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藥、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29.(1)史实: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发动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鲸吞蚕食中国领土。
领土: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
地位: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背景:抗日战争胜利,西南联合大学使命完成,人民渴望民主。
贡献:保存科研学术力量;培养卓越抗战人才;支援全国抗战;逐渐成为重要的民主堡垒。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史实: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发动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鲸吞蚕食中国领土。
领土: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
地位: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分析出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背景:根据材料“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可分析出抗日战争胜利,西南联合大学使命完成,人民渴望民主。
贡献: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保存科研学术力量;结合人才的培养可分析出培养卓越抗战人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支援全国抗战;根据材料“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可分析出逐渐成为重要的民主堡垒。
30.(1)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2)原因: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意义: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35年中国。据材料一“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可知,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据材料一“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这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可知,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2)本题是原因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49年中国。第一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七届二中全会作为一次城市工作会议,解决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后的思路和发展途径”可知,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第二小问是意义,据材料二“即开展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可知,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材料二“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可知,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
31.努力: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认识: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中国的国情,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引领中国人民走上幸福的道路。
【详解】努力: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五四运动具有里程碑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的努力有五四运动。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产物。”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根据材料“党领导发起和组织的工农运动,显示出中国工人阶级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根据材料“并为党同其它革命力量合作、掀起全国规模的大革命准备了一定条件。”可知国民大革命。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使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荣誉。”可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可知人民解放战争。
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历史呼唤着真正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使命的承担者。”“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产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据材料“党领导发起和组织的工农运动,显示出中国工人阶级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国共合作实现后,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可知符合中国的国情,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中国共产党踏上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征程。”可知引领中国人民走上幸福的道路。
32.(1)原因: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需与国民党合作;当时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政党;两党实行党内合作。
(2)统治阶级:南京国民政府。原因:它镇压革命,屠杀人民,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3)事件:国共第二次合作。积极作用:国共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全民族抗战形成,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4)背景:此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基本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关系问题上已经掌握了主动权。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据材料一“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结合所学,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革命实践的教训、共产国际的指示、国民党的特点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方式等角度分析可得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当时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政党,两党实行党内合作。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小问统治阶级,据材料二中“1928年”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革命要推翻的“统治阶级”是南京国民政府,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革命而失败,因此材料中指出要推翻。第二小问原因,综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革命而失败,即从南京国民政府的倒行逆施和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等角度思考可得出,南京国民政府镇压革命,屠杀人民,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事件,由材料三“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等信息可知,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1937年9月正式合作,随后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因此材料所述事件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4)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由材料四出处“1949年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人民解放军已经基本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材料四内容发布的主要背景。
33.(1)背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威胁沿海工业;国民政府组织实施工业内迁。
(2)特点:以战备为中心;集中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由国家计划主导;持续时间长、建设规模大;注意照顾人民利益。(任答4点可)
(3)共同意义:提高国防能力;改善工业布局;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彰显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任答3点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一中“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工业建立在沿海地区”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背景一在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由材料一中“这种畸形布局,使上海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受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可知,背景二为沿海工业受到日本侵华的威胁;由材料一中“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内迁计划”可知,背景三在于国民政府组织实施工业内迁。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二中“从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可知,三线建设的特点有:以战备为中心;集中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由材料二中“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可知,由国家计划主导;由材料二中“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可知,持续时间长、建设规模大;由材料二中“中央还注意到照顾人民的利益”可知,注意照顾人民利益。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一中“内迁的工厂多是重要的企业,是中国工业的精华”“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以及材料二中“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共同意义,可以从国防事业、工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民族精神的培养等角度进行分析。
34.(1)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2)方式: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详解】(1)经济:根据材料“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可以举例: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军事:根据材料“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可以举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2)方式: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和胜利的原因”分析得出中国共产党人采取的方式有: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5.历史信息:
图1:根据地图中卢沟桥、宛平城等重要地理位置,可知此图为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
图2:根据地图中台儿庄、徐州、第五战区驻地等重要历史信息,可知此图为国民党正面战场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
图3:根据地图中延安、陕甘宁边区、冀鲁豫、晋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信息,可知此图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说明: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党派都投入了抗战。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对外,抗日救国,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阻击日本侵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努力发动和组织了广大民众,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使抗日战争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是真正的全民族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详解】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图1......卢沟桥、宛平城......日军集结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图中卢沟桥、宛平城、日军集结位置等重要地理位置,可以判定此图为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根据材料“图2......台儿庄、徐州、第五战区驻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台儿庄、徐州、第五战区驻地等重要历史地理位置,可以判定此图为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组织的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根据材料“图3......延安、陕甘宁边区、冀鲁豫、晋冀鲁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图中延安、陕甘宁边区、冀鲁豫、晋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信息,可判定此图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说明:根据图1、图2、图3提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党派都投入了抗战。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对外,抗日救国,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阻击日本侵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努力发动和组织了广大民众,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使抗日战争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是真正的全民族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6.(1)发表文章;组织研究会;组建共产主义者团体;翻译和宣传学说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3)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详解】(1)根据材料一“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北京发起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李达、陈望道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等信息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发表文章;组织研究会;组建共产主义者团体;翻译和宣传学说。
(2)根据材料二“而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可知,“正确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3)关于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等方面思考作答。
37.(1)①政治: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胜利;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外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③经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示例:③④;新中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详解】(1)本题是内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3-1956年(中国)。据材料中的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和⑦属于经济角度,②和⑤属于政治角度,③、④和⑥属于外交角度,再按题目要求从政治、外交、经济角度概况、整合为:政治:1950--1953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胜利;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外交: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经济: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概况过程中若标注了时间要按事件发生的先后进行表述。)
(2)本题是提炼主题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3-1956年(中国)。因材料中的大事年表列举的事件涉及政治、外交等领域,故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基本的解题思路是任选两个事件必须要有关联性,再提炼出共同主题。示例1:③④;新中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示例2:⑤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38.(1)因素:冷战对抗趋向缓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东西方经济的互补﹔意识形态外交的淡化。
(2)原因;中美关系仍然低持、中苏关系出现裂痕;中法建交与欧共体崛起的影响;中国与西欧国家彼此要求发展贸易关系的意愿。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一“西方国家两次缩减战略物资禁运单,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呈现上升趋势”可知,冷战对抗趋向缓和,意识形态外交淡化;据材料一“东欧许多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及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经济的互补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增长;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也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2)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10世纪60年代,美国仍旧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同时中苏关系恶化,是中国重视与西欧国家发展贸易的重要原因;据材料二“法国, 在 1964 年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在西欧引起较大的反响”可知,中法建交与欧共体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与西欧国家贸易的发展;且据材料中国意大利、中法贸易数据可知,中国与西方贸易的增加对两国经济均有促进,中国与西欧国家彼此要求发展贸易关系的意愿。
39.(1)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国民党反动派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失去民心。
(2)结束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国家;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极大的改变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详解】(1)本题是背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国民党反动派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失去民心。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根据材料“结束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国家;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极大的改变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束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国家;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极大的改变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
40.(1)历史事件:开国大典 (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措施:①“银元之战”。②“米棉之战。
影响:①全国物价趋于稳定。②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说明:答出其中任意 2 点即可。
(3)英雄模范和功臣: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
历史意义: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志愿军英雄模范和功臣集体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开国大典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措施:据材料二“投机资本疯狂操纵黄金、银元,在私营百货公司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私营商店的产品都以银元标价”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采取了“银元之战”。据材料二“同时投机资本势力还掀起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可知新中国采取“米棉之战。
影响:据材料二“投机资本势力还掀起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及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米棉之战”全国物价趋于稳定。据材料二“投机资本疯狂操纵黄金、银元,在私营百货公司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私营商店的产品都以银元标价”及所学知识可知,“银元之战”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得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和功臣有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
历史意义: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可以从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41.(1)事件:开国大典。
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措施:剿匪镇反;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年(中国)。
事件:根据材料“首都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紧接着他按动了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时,乐队奏起代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国大典。
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1952年底(中国)。
措施: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可知,剿匪镇反;根据材料“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可知,土地改革;根据材料“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可知,稳定物价;根据材料“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可知,抗美援朝。
42.(1)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中苏关系友好,中国实施一边倒政策,苏联从物力、人力、科技等方面给中国以巨大援助,并积极同中国建交。②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对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敌视态度,企图加以扼杀,加上抗美援朝战争,因而中美关系对抗。
(2)①背景:70年代美苏争霸优势在苏联方面,中苏关系继续恶化;美国受滞胀危机冲击,侵越战争挫折,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受到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与第三世界国家一起开展反霸斗争。②意义:中美、中日结束了长期敌对孤立的状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壮大了第三世界阵营的力量,中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国际上形成了与中国建交的新高潮,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提出了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方针,确立了新政权的外交大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中苏关系友好,中国实施一边倒政策,苏联从物力、人力、科技等方面给中国以巨大援助,并积极同中国建交。根据材料中的“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美国决策者实施扶蒋反共政策。……1950年中美先后卷入朝鲜战争,两国对抗的格局就定了下来。”可得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对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敌视态度,企图加以扼杀,加上抗美援朝战争,因而中美关系对抗。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苏联、美国、中国的国情进行分析,可得出70年代美苏争霸优势在苏联方面,中苏关系继续恶化;美国受滞胀危机冲击,侵越战争挫折,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受到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与第三世界国家一起开展反霸斗争。意义:根据材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美、中日结束了长期敌对孤立的状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壮大了第三世界阵营的力量,中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国际上形成了与中国建交的新高潮,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
43.(1)闭关锁国政策
(2)①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断绝外交关系。
②1972年后,中国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两点)
(3)参加和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言之有理即可)(两点)
【详解】(1)根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闭关锁国政策。
(2)根据材料“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由于美国等对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政策,中国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断绝外交关系二十多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断绝外交关系;根据材料“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后,中国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3)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辉煌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参加和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言之有理即可。
44.(1)成就: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转变:“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2)标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名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成就: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成就:根据材料“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可知,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根据材料“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45.(1)措施:恢复发展经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一五”计划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新的革命:改革开放。看法: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没有变,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向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
【详解】(1)本题是列举类的问题。措施:根据所学,主要从经济角度概括,包括恢复发展经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一五”计划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
(2)本题是说明、认识类的问题。新的革命:根据“《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可得出是改革开放。看法:结合改革的内容可得出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没有变,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可得出,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向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
46.(1)原因: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推进;
(2)经验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平发展理念;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等。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史(中国)。
原因:根据材料“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可知,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行不通;根据材料“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可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据材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改革开放的推进。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史(中国)。
经验启示: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根据材料“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材料“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坚持和平发展理念,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等。
47.(1)代表性事件: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
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
(2)“大胆选择”:苏联模式。成就: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3)原因: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分析题专练50题
1.外国人在通商口岸。
西潮涌来前后,外国人在华地位大相径庭,这充分反映于他们在通商口岸的境遇之中。
材料一 在广州,外国人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十三行,买卖结束必须要到澳门去过冬。在广州期间,外国人不能随便出游,“夷妇”也不许进城。外国人不得买中国书、学中文。传教士马礼逊的中文教师为他授课时,一定携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做买卖的,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材料二 各主要通商口岸在外观和制度上都非常相似。每个通商口岸都以租界为中心。这些租界设立在人烟稠密的中国城市旁边,那里高耸着领事馆的白旗杆,友俱乐部、跑马厅和教堂。租界由各国领事管理,并受到停泊在江上或海边的粗短炮艇的保护。中国买办在外国大班的领导下办事。
(1)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存在于什么时期?外国人受到怎样的待遇?
(2)材料二所描述的现象存在与什么时期?外国人在通商口岸享有哪些特权?
(3)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试分析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境遇变化的原因。
(4)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外国人在中国境遇变化,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2.社会剧烈变革引发思想文化革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中警醒,这些心怀社稷者,以自己的学时和素养,比常人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开眼看世界。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在这些开眼者的影响下,表面平静下隐藏着的变革因子在不断萌生、不断酝酿……
材料二 汤伏祥《船政与民族复兴》
文章(文学作品) 摘录
《再论孔教问题》 余辈对于科学之信仰,以为将来人类达于觉悟获享幸福必由之正规,尤为吾国目前所急需,其应提倡尊重之也
《复辟与尊孔》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狂人日记》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文学革命论》 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摘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文章(文学作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心怀社稷者开眼看世界”的背景,写出三位“心怀社稷者”的名字及其代表作。用一句话指出他们的共同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年份、主要阵地及内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意义。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053万元。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织品销路不广……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间,除了1851年、1852年两年外,始终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 伦敦和利物浦的商界……希望:自1842——1844年签订的条约应予修订……中国关税应予重订;另外,所有的外国人均可进入大多数的港口,甚至可以沿河道和运河深入中国的内地。
——《两个世界杂志的年鉴》第7期(1856——1857)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2—1855年间英国输华商品量变化的趋势,说明一个商品在华“销路不广”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4.近代中国道路坎坷,中华民族却始终在为出路而不断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材料二: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1)材料一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事件目标是什么?请你再说出一位除“曾国藩”以外与这场事件相关的人物,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这次事件的意义。
(2)请你说出两则材料所指事件在结果方面上的共同点,概括材料二李喜所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认为造成材料一所指事件结果的原因。
5.百年匆匆过,天地又戊戌。让我们回顾一下120年前的那场戊戌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书
材料三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变法,结果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导致中国人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梁启超认为变法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主要反映了哪一阶级的愿望与要求?这些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阶级经济利益的主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地缘安全战略的演变
古代 在地缘安全战略布局上,多数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据赵莎莎《中国地缘环境新态势及其战略选择》
晚清 鸦片战争后,海防和塞防(陆上边疆)争论不断。李鸿章认为:“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一国生事,诸国相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 ——据张璐漫《晚清国防战略转型研究》
民国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就把中国划分为四个防卫区。黄河以北为第一防卫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第二防卫区;长江以南及浙闽两省的第三防卫区;两广为第四防卫区。“应将防区内兵力集结,以便与暴日周旋。” ——据谭备战《南京国民政府国防军备建设研究(1931~1937)》
20世纪60年代 1964年开始,东部沿海大量的工厂、工人、干部、资金、设备等涌向了中西部地区,并形成了1965年前后三线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古代中原王朝地缘安全战略的内容,并结合史实予以阐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地缘安全战略作出了哪些阶段性调整,并结合史实说明调整的原因。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地理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由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建筑还是封建性的,虽然从外国搬来了机器设备,办了资本主义企业,但社会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却完全是为封建阶级服务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人,除了商人和买办外,绝大部分是地主和官僚,非朝廷命官,即地方士绅,总之都是封建制度的代表人物。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中的“商”,并不是普通商人,而是有官僚身份的大地主大买办和特权商人,并都是与洋务派官僚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尽管如此,仍然是大官压小官,大鱼吃小鱼。如投资上海织布局的郑观应、龚寿图、蔡鸿仪、经元善等人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员,而仍不免为李鸿章所宰割。
——摘编自李宝珠《论障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原因一傅筑夫教授的谈话追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企业的分布特点及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因素。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加紧扩张使中国陷入更深重的半殖民地状态。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挽救中国。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另一部分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满族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发生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
材料三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材料一中“中国的战败”与哪一场战争有关?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的中国出现了哪两次政治运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其对当时的青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上面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所反映的历史大事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在哪些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这一成果?
(4)材料四所反映的是我国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这一理论被称为什么?在其指导下,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5)综上,从近现代中国百年来的探索道路中,你得到哪些历史启示?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条约原文:“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三 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四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团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自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指出材料一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代官员怎样的心态?
(2)指出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一条约?此款条约还包括哪些内容?(列举2个内容即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你认为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10.西方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近代中国”,辨析历史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相。
(1)列举在列强“冲击”下,近代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两例。
(2)列举 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初,“将古老的中国改造成近代民族国家”的重要史实两例。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造成两国礼单差异的主要历史因素有哪些?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视角(动机与后果、主观与客观等),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主题,谈谈你的认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至18世纪前半期,法国是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的典型,“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强化封建等级制度,公然宣称“朕即国家”,并且加强了天主教神学的反动统治,大肆迫害新教徒。18世纪初,法国已是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但资产阶级作为第三等级的成员,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人们把眼光投向英国,发现了鼓舞人心的事情:霍布斯否定了“君权神授”,洛克提出了分权理论。17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现象的热潮,一些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
——摘编自朱建国《法国启蒙运动》等
材料二 20世纪初,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译著有严复翻译的孟德斯鸠《法意》,杨廷东翻译的卢梭《民约论》,蔡元培翻译的柯培尔《哲学要领》等书。这些译著广为流传,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传统思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同时,知识界还掀起了创办革命报刊、建立印书馆的热潮,如1903年出版的《革命军》风行海内外,销售逾百十万册。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借助卢梭等人的自然人性论、社会契约理论确立了中国现代新文化。
——摘编自胡燕《法国启蒙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思想传播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
12.阅读下面表格,回答问题。
历史事件 时间 阶级属性 结果及局限性
洋务运动 ②________ 地主阶级 只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修修补补
清末新政 1901—1905年 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年 农民阶级 不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义和团运动 1898—1900年 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深渊
①________ 1895—1898年 ③________ 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以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1)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完成①②③处内容。
(2)根据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为表格拟定一个题目。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的启示。
13.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而孟子和荀子也都把墨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论敌;至于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呈现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 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图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并分析其重大意义。
15.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时争取各国(诸侯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种哲学学派。当时思想十分活跃,以致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 —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另一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代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自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运动狂飆,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东周时期两例哲学学派及其治国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复生”和“新生”的内涵。
(3)材料三中“《新青年》卷起的运动”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到了明朝后期,一些思想家又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进展,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
材料三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北宋掀起“儒学复兴”和明朝“提倡个性自由”的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7.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悄忧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材料三 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先指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再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和孙中山在政体主张上的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后的觉悟”的核心内容。
(3)据材料三,指出李大钊的政治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胡绳武、金冲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依据材料一,指出“皇帝被打倒”的历史事件及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概括20世纪初期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9.学习与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1—1930年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时期(年) 口号
1891—1900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901—1910 扶清灭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1—1920 尊孔复古;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新旧调和”论
1921—1930 以俄为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891—1900年间,材料中的口号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1901—1910年间,哪些阶级提出了材料中的口号?
(2)根据材料中口号的变化,归纳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有哪些特点?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革命根据地形势图(1930年夏)
(1)如图中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逐渐建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这些革命根据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这些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二: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什么革命推翻君主专制?这次革命领导人是谁?
(2)根据材料二,回答五四运动是什么革命的开端?哪个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觉醒”理论为解读近代中国文化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我想甲午中日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被毛泽东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先进知识分子成长为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1919年5月,李大钊把《新青年》六卷五号编辑为“马克思研究”专刊……此外,还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团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
——摘编自李步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1)鸦片战争后初期中国产生了哪些“先觉者” 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带来的严重后果,说出“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的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并分析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理由。
23.探究题
材料一
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引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节选自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名称。另举两例红军长征在四川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今天的“长征”路上,需要弘扬哪些长征精神
24.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和价值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凝聚和锤炼出的浩然正气,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正是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上召开最后一次会议,中共一大最终完成了全部重要议程,中国共产党才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革命的航船才在新的起点扬帆启航。而“红船”在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涵之后,就成了一个有着特殊寓意和政治意涵的象征性的政治符号。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灵魂。
——高凡夫《“红船精神”提出的考察与认识》
材料二 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历史证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政治发展很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农业大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在共产党的导师著作里没有现成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国国情出发,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郭亚丁《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材料三 长征跨越了中国14个省份,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斗,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4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除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白云涛《长征精神与长征文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和地点,并阐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困难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革命道路。
(3)据材料三,归纳红军长征所面临的困难。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王敬虞《中国近代工业资料》中的图表
材料二 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绽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绽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材料三 瑞蚨祥是中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如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材料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2)材料三中所示公司经营销售额在1912—1925年、1925—1949年分别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分别指出其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革命战争的推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在日本促略者步步进逼、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开始了党的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
-摘编自柳礼泉《抗战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普遍深入展开斗争恶霸地主和没收、分配地主的土地。至1948年底,大约有1.5亿人口地区完成土改任务,使得1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一胜利,大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鼓母了解放军指导员的士气。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土地政策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战时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意义。
27.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改革时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0年苏共中央正式作出决定,在农业方面,为了发展工业,为了使国家能够掌握必需的粮食和农产品,只好通过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在很短时期内,把农村千百年来的个体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国家对集体农庄实行监督、管理和控制。这样,苏联就形成了两种所有制,而国家所有制又得以紧紧控制住集体所有制
——徐春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评价》
材料二 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列举发展经济的八条纲要,即“振兴实业”“鼓励垦牧”、“开发矿产”“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节消费”“流畅货运”“调查金融”。此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挽救国难”的十项措施,目的是为了“尽人力、辟地利、均供求、畅流通,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
——摘编自周绍英《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描述评》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指出该体制下苏联工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罗斯福总统在复兴工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他的政策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呈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美、苏三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共同特点?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摘自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作战。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十四年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及标志性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原因,并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9.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揭幕于1946年5月,它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群学人的精魂,更是一个民族在患难中所迸发的精神与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材料二 (联合大学)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以上材料均摘自冯友兰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举凡五十年间”日本侵华的史实,结合所学,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悉备图籍献还”的中国领土,并用一句话概述“全胜之局”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纪念碑树立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联合大学”在抗战时期的贡献。
30.回首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党的一个又一个重要会议,作为奋斗的证言,作为信仰的烙印,作为前进的里程碑,铺就了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的路程。历史证明,党的会议尤其是重要会议与党的事业关系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云在1935年10月15日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报告遵义会议情况时就明确地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与此同时,在长征途中和毛泽东一起劈波斩浪的一批领袖人物,也在这危难时刻的风头浪尖上经受了锤炼,得到全党全军的拥护和认可,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这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蒋建农《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材料二 七届二中全会作为一次城市工作会议,解决了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后的思路和发展途径。即开展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恢复和发展生产主要依靠工人阶级来完成,完成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途径是城乡统筹,恢复和发展生产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利润、税收、农业增产、举债和节约等。从历史上来看,这四个问题有效指导了中国共产党进入城市后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遵义会议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届二中全会是党的一次“城市工作会议”的原因,该会议有何意义。
31.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历史呼唤着真正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使命的承担者。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五四运动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产物。党领导发起和组织的工农运动,显示出中国工人阶级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并为党同其它革命力量合作、掀起全国规模的大革命准备了一定条件。国共合作实现后,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使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中国共产党踏上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根据材料,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的努力。对此你有何认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在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中共三大
材料二 本党应经常不断地对工人及一般劳动民众解释,中国人民要全面成胜帝国主义,只有推翻统治阶级,才能建立新的革命政权。
——1928年《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
材料三 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材料四 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喘息的机会,使已经受伤的野兽养好创伤,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1949年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决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2)材料二所要推翻的“统治阶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推翻它?
(3)材料三指什么事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材料四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布的?
33.20世纪中国出现过两次西部地区的工业建设高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工业建立在沿海地区。这种畸形布局,使上海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受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内迁计划。虽然内迁的工厂只占1937年全国工厂总数的11%,大量工厂因种种原因滞留沿海等地,受到战火破坏或沦入敌手,但内迁的工厂多是重要的企业,是中国工业的精华。这批骨干企业迁往大后方,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机械和纺织工业在西南西北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重庆、昆明、桂林、西安、宝鸡、兰州、汉中、衡阳、邵阳等城市,都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
——摘编自张宪文《试论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经济战略的转变》
材料二 从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中央还注意到照顾人民的利益,将基建投资从最初的1000亿元压缩到850亿元。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意义。
34.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据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总结
(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2)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图3
提取图1、图2、图3的历史信息,说明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发起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李达、陈望道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大革命遭到失败、敌我力量对比极端悬殊的情况下, 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53-1956)
序号 时间 事件
① 1953年 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② 1953年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③ 1953年 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 1954年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⑤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⑥ 1955年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⑦ 1956年底 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外交、经济角度概括新中国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两个事件,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
38.[二战后东西方经贸的发展]
材料一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 东西方经贸情况开始慢慢好转。1954 年和1958 年, 西方国家两次缩减战略物资禁运单,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呈现上升趋势。东欧许多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与西方贸易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不是偶然的, 有多个因素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主编《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以后,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重点之一便是西欧。在西方世界中比较强调独立性的法国, 在 1964 年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在西欧引起较大的反响。许多西欧国家要求同中国建交和发展贸易关系的呼声愈来愈高。在 1964年中国与意大利、奥地利达成互设商务代表处的协议, 这对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60年中法之间的贸易额为5991 万美元, 到 1965 年时中法贸易额已达12092 万美元。同期, 中国与意大利的贸易额也从4565 万美元增加至8573万美元。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东西方贸易得以发展的因素(要求:符合史实, 列举两个因素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中国重视与西欧国家发展贸易的原因。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它结束了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它表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已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新中国的诞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片所示事件的历史意义。
40.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人齐聚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必修一 )
材料二旧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解放后,投机资本疯狂操纵黄金、银元,在私营百货公司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私营商店的产品都以银元标价。同时投机资本势力还掀起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天津、上海带头,华中、西北跟进,波及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据程中原、夏杏珍《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
材料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 )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新中国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英雄模范和功臣,并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都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紧接着他按动了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时,乐队奏起代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辞: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请简述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着很多困难。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巩固政权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美国决策者实施扶蒋反共政策。为打破美国的孤立与封锁,中国提出了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方针,确立了新政权的外交大格局。1950年中美先后卷入朝鲜战争,两国对抗的格局就定了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9年 中美建交
(1)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不同。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外交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
材料二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美国等对中国实行遏制和孤立政策,中国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断绝外交关系二十多年。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从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①》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辉煌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推行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取得了辉煌成就。
44.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1956年1月15日,距农历春节差不多还有一个月,天安门广场却显得比春节还要热闹。首都数十万人在这里举行集会,庆祝北京率先进入社会主义。随即,全国各大中城市也相继举行同样的集会,宣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这意味着,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序幕即将拉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下表是根据《中外历史纲要》教材整理的“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部分)。
时间 进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0年 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1987年 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2010年 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伟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的历史性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和1980年设立的四大经济特区的名称,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45.通过观察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顺利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1)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这场新的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摘编自高尚全《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2)结合所知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新的革命”指什么,并结合史实对“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46.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不断探索发展中,虽艰苦备尝但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
——摘编自张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
材料二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小康社会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于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自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式现代化”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
47.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现代化浪潮,时间是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这一巨大的社会变动不是现代生产力自发推动的,而是史无前例的双元革命,即经济大革命与政治大革命共同推动的。第二次大浪潮的物质基础是电与钢铁。世界经济在19世纪后期出现了爆炸性的大增长。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当世界其它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的时候,斯大林的计划在市场资本主义之外提供了一个大胆选择……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首先重视工业的生产,然后才是消费品的生产。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衰落相比,中央计划经济有能力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因而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三 短短70多年,中国的现代化成就令世界瞩目。从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中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突破;2013—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30%以上;2021年,现行标准下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摘编自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方国家“双元革命”的代表性事件。“第二次大浪潮”出现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2)材料二中“大胆选择”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现代化成就令世界瞩目的原因。
48.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不断探索发展中,虽艰苦备尝但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
——摘编自张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
材料二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小康社会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于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脉络、科学内涵及世界意义》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自陈金龙《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前提。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式现代化”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
49.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会议及主要内容
时间 地点 会议 内容
1921年 上海-嘉兴 中共一大 确定党的名称,明确党的奋斗目标等
1923年 广州 A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B 遵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1949年 西柏坡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提出促进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及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党的工作重心 C ;毛泽东提醒全党坚持“两个务必”等。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材料二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到1992年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 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
——摘自李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三大历史性突破》
(1)根据材料一,写出表中A、B、C对应的内容。结合所学,概括中共一大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四大为“松绑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第一大突破”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新格局?指出2001年中国“借力发展”的重大举措。
50.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全球华人共同守岁祈愿的一场文化盛宴,反映了百姓的鲜活人生和时代的发展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1998年春晚歌曲《好日子》
材料二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题(节选)
年份 主题
1983年 举国除夕万家欢,共品春晚头道餐
1993年 欢乐、祥和、自豪、向上
2002年 祖国颂、社会主义颂、改革开放颂
2018年 喜庆新时代,共筑中国梦
2021年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精准扶贫,全面小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党和政府为了让城乡群众过上“好日子”所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
(2)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01年我国为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对外开放方面有何重大突破?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集训(中外历史纲要上、下) 集训08 中国近现代史(材料分析题专练50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