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北斗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Ⅰ
1. 有学者将参与中国文明形成总进程的主要地方社会绘制成如图,其中以黑陶为主要器物的文化遗址位于图中的哪一个文化区?( )
A. 燕辽文化区 B. 中原文化区 C. 山东文化区 D. 江浙文化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据本题材料“以黑陶为主要器物”并结合所学,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的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C项正确;燕辽文化区主要是红山文化,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排除A项;中原文化区主要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陶寺文化、王湾三期文化,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是彩陶,排除B项;江浙文化区主要是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的代表器物是打磨石器、骨器等,排除D项。故选C项。
2. 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湘西里耶秦简中有一枚木牍,其内容为“迁陵以邮行洞庭”(迁陵是洞庭郡的属县),这一发现说明( )
①推动中外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秦朝推行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有较为发达的信息传递系统,据材料“迁陵以邮行洞庭”,说明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②③正确,D项正确;秦朝建立文书传送系统与推动中外贸易发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①错误;材料并未对交通与君主专制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④错误,排除A、B、C项。故本题选D项。
3. 如表是秦至元的地方行政区划统计。由此可知古代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 )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 / / 36 756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0 183路 / 97 1425
①行政区划由两级制发展到三级制 ②地方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
③边疆内地的管理渐趋一体化 ④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至元朝的中国。据材料“省、道、州变动比较大,而郡县基本稳定,县则最稳定”可得出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④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州、道一开始是监察区,后面演变为行政区,可得出地方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 ②符合题意,C项正确;行政区划由两级制发展到三级制、四级制等不同的级别,①不符合题意,仅据该表格不能得出边疆内地的管理渐趋一体化 ,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4. “光荣革命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以下可以论证此观点的是( )
①19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②1689年《权利法案》和一系列法案的颁布,英国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③光荣革命继承了《大宪章》以来的“王在法下”(“法律至上”,或“有限王权”)的传统
④国王与贵族、教士、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英国。《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排除①;1689年《权利法案》和一系列法案的颁布,英国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②正确;光荣革命继承了《大宪章》以来的“王在法下”(“法律至上”,或“有限王权”)的传统,③正确;法国国王与贵族、教士、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排除④。故②③正确,选B选项。
5. 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它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时间流变反映在具象的平面上。下列标题最为贴切的是( )
A. 《民国初年形式上统一与实质分裂》 B. 《民国初年共和与帝制的斗争历程》
C. 《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状况》 D.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材料中有国民党、民主党、共和党等并且国民党占据了国会的优势,在此背景下宋教仁被刺杀,可知这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D项正确;材料中宋教仁被刺杀后还是袁世凯当政,不能看出民国初年形式上统一与实质分裂,排除A项;材料中重点体现的是政党政治,不是共和和帝制的斗争,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下列说法与如图所体现的政权建设理念相符合的是( )
A.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C.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D.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图片可知,在人民政权中,非党左派、中间分子、共产党员各占三分之一,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三三制。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体现,对于孤立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打败日本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大胆探索与尝试,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排除C项;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49年9月,民盟主席张澜在某次会议中提及“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讲话中的“新制度”指的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各民主党派和中共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以下会议按召开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③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④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A. ①③④② B. ①④②③ C. ①③②④ D. ①④③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的中国。①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③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④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故顺序为①③②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9. 有人在研究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的过程中用“除旧立新”、“新陈代谢”、“崭新特色”三个词来概括,其中属于“除旧立新”措施的是( )
A. 清政府废科举,实行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B. 北洋政府的考试、甄别
C. 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的过程中用除旧立新……”并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取士,实行学堂考试录用人才制度,规定学堂考试合格者,均相应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实行留学有成者入仕为官,符合除旧布新,A项正确;北洋政府的考试、甄别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属于是新陈代谢的措施,初步建立起文官任用制度的法律规范,对于规范用人程序、提高文官素质、增强政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排除BC项;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属于崭新特色,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0. 考核是一个制度体系,也是一个治理体系。张居正在《请稽查章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提议:“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该提议在当时采用的配套措施是( )
A. 上计制 B. 九品官人制 C. 考课制度 D. 考满与考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可知,张居正认为,如果不对官员进行考核,即使是贤能的君主,也难以成就功业,体现的是明朝时期,对官员的考满和考察,D项正确;上计制,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对中央承诺、担负、履行赋税义务的制度,也是中央政府用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督和政绩考课的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九品官人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考课制度是秦汉时期的官吏考核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官员的监督都是非常重视的,以下监察制度按出现的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
②“居无常治”,“以卑临尊”
③“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④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A. ②③①④ B. ②③④① C. ①③②④ D. ①④③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①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②西汉刺史制度“居无常治、以卑临尊”,③唐代“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④元朝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故监察制度按出现时序正确排列是②③④①,B项正确;ACD项排序不完全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 如图是为清人李来章《圣谕图像衍义》中清朝乡约仪式图,画中上方的案上正中放置的叫“圣谕牌”,上面写着清朝康熙皇帝要求宣讲的内容,讲乡约的时候要对着圣谕牌行礼。“康熙皇帝要求宣讲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
A. “圣谕十六条” B. 《圣谕广训》 C. 《问刑条例》 D. 《吕氏乡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康熙皇帝要求宣讲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帝颁布“圣谕十六条”,强调“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训子弟以禁非为”“联保甲以弥盗贼”等,要求在乡约仪式中宣讲,以教化百姓,A项正确;《圣谕广训》是雍正二年(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训谕世人守法和应有的德行、道理,排除B项;《问刑条例》是《大明律》的子法律,排除C项;《吕氏乡约》为北宋蓝田吕大钧所创,以推行礼仪教化乡民为主、以乡邻救恤互助为辅,力图构建起一种乡村礼仪教化的规范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3. 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给民族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以下关于不同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朝——小行人——羁縻之州
B. 唐朝——鸿胪寺——册封谯国夫人
C. 明朝——宣政院——设置土司
D. 清朝——理藩院——进行改土归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清朝时期设立理藩院,强化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并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D项正确;小行人是周朝的官制,排除A项;册封谯国夫人,属于隋朝时期,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朝的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356年,伦敦市长宣布法庭诉讼使用英语;1362年,英国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用英语宣布议会开幕,爱德华三世首次用英语致辞,以便让平民院的议员听懂。应平民院的请求,爱德华颁布了关于法庭审讯必须用英语的法令。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世俗王权得到强化 B. 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
C. 大学教育得到普及 D. 区域文明的多元共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世界)。据材料“1356年”英国“法庭诉讼使用英语”“用英语宣布议会开幕”“用英语致辞”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社会出现三种文字共用现象:王室及政府机构撰写文书使用法文和拉丁文,教会使用拉丁文,民众使用英文,英法百年战争大大提高了英格兰人的民族认同感,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多的人排斥法国文化,不愿讲法语,英语被逐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这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B项正确;英语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是针对'“国外因素干预”而言的,可以加强民族凝聚力,但是就国内而言,国内都说英语不一定会减少国内地方封建主的分裂,A项与材料关系不大,另外“强化”这个程度不太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英国大学教育得到普及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英国,不涉及其他文明,并不体现文明多元并存,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结合如图所示,图中的自治区按照成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④③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①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25日,②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③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9月9日成立,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5日,故自治区按照成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是②④①③,C项正确;ABD项排序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二、选择题Ⅱ
16.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下列史实无法论证该观点的是( )
A.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B.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
C.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
D. 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可知作者强调权力的开放,知识分子可以通过努力加入仕途。分封制和宗法制属于贵族政治,强调血缘关系,不符合作者意图,A项正确。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唐朝存在封驳制度,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唐朝机构运行机制比秦汉更为先进,排除B项;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体制和观念比秦汉更为先进,排除C项;秦汉时期实行军功爵制和察举制,选拔标准分别为军功和孝廉品德,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选拔标准为才能,让更多知识分子有机会加入仕途,选拔标准比秦汉更为科学,排除D项。故选A项。
17. 有学者对发生于20世纪初的某个历史事件给予“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的评价,下列有关“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B. 编练新军,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C.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设经济特科,改试策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关键词“20世纪初”、“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可知是清末新政内容。设经济特科,改试策论属于1898年戊戌变法内容,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为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A项;编练新军,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发生在1904年,排除B项;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8. 中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有三种模式,下列政权与这三种模式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A. 北魏唐朝清朝 B. 北魏西汉元朝 C. 宋辽金夏北魏清朝 D. 宋辽金夏后梁元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至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图片信息“模式一,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并立”,“模式二,少数民族迁徙进入内地建立政权”,“模式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兼有内地和边疆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金夏时期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北魏时期少数民族鲜卑族内迁黄河流域建立政权,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是兼有内地和边疆的全国性政权,故与模式一二三对应最准确的历史时期分别是宋辽金夏、北魏、清朝,C项正确;北魏时期少数民族鲜卑族内迁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应该对应模式二,排除A项;西汉并不是少数民族迁徙进入内地建立政权,排除B项;唐天祐四年四月,梁王朱晃受唐哀帝李柷禅让,称帝建国,国号大梁,为与南朝梁(萧梁)相区别史称后梁,后梁并不是少数民族迁徙进入内地建立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9. “基督教从一开始就以博爱人类为教旨,并以全人类的宗教自命,因而有一种强烈的使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要求,即使使用武力在所不惜……1500年前后完成地理大发现的航海家们从事于海上冒险活动的动机之一、便是宏扬基督教于海外诸国。”以上材料反映出( )
A. 基督教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B. 基督教的伦理道德直接促使地理大发现
C. 基督教的宗教伦理深刻影响欧洲人民的思想意识
D. 传统基督教提倡节俭,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的世界。据材料“基督教有一种强烈的使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要求,即使使用武力在所不惜”“地理大发现动机之一便是宏扬基督教于海外诸国”并结合所学,基督教主张到处传播福音,新航路开辟时期的资本主义需要通过国内外贸易、掠夺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两者在支持对外扩张方面相适应,A项正确;直接促使地理大发现的并不是基督教的伦理道德,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包括孝敬父母、不许偷盗、杀人等等,材料强调基督教的扩张性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不仅仅是宗教伦理内容,排除C项;传统基督教反对人们追求发财致富,排除D项。故选A项。
20. 时间轴是辅助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学生在研究近代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时候绘制的一张时间轴,有关空白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1:战争与和平法——英国人格劳秀斯编撰
B.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C. 3:维也纳体系——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D.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问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结合所学可知,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C项正确;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A项;1648年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外交制度的建立关系不大,排除B项;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国际联盟强调政治性,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1. 解释唐代士族衰弱的原因时,许多学者认为是由于科举的兴起所致。然而美国的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认为,这是倒果为因。虽然进士举越来越重要,但是旧的家族娴熟地掌握了这种考试,以至于进士举成为大家族确保自身永久地位的一条新途径。不同于后来中国朝代科举以笔试为主、考官无从知晓答题人身份的规定,唐代的科举要求主考人和应试者之间、应试者们自身之间一种广泛的、遵照礼仪的互动。科举过程中强烈的社会因素也总是优惠士族的子孙。关于这一史学争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历史研究虽然鼓励百家争鸣,但不必立异以为高,应诉诸公论
B. 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新的历史解释不能脱离新史料的发掘
C. 历史学追求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家国情怀却常影响价值判断
D. 历史学家需要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唐代士族衰弱与科举制的关系,陆威仪结合当时隋唐时期的相关社会环境得出结论,说明历史学家需要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D项正项;陆威仪的认识不属于“立异以为高”,排除A项;新的角度也能够提供新的历史解释,“新的历史解释不能脱离新史料的发掘”说法错误,排除B项;“历史学追求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家国情怀却常影响价值判断”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三、非选择题
22. 考试选官是历史的进步,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是隋唐时期以来新兴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前后施行了1300年之久。这一制度曾经长期影响着帝制时期文官队伍的建设,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知识分子对于生活道路的选择,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风习和情感形态。……“开放性”与“严密化”是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主要趋势。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深入、全面地改革文官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格莱斯顿执掌内阁后,于1870年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建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所确立的原则依然没有过时,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等
材料三 我国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创立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情的发展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等问题逐渐显露。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其内容规定,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摘编自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以唐宋时期科举制为例,各举一个相关史实来说明科举制度运行中的“开放性”与“严密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出现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实行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进步性。
【答案】22. 影响:加强帝制时期文官队伍的建设;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知识分子对于生活道路的选择;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风习和情感形态。
开放性:唐:投牒自进;宋:取士不问家世
严密化:唐: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宋:誊录、糊名、锁院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3.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渐进改革,日益完善;趋于法制化,专业化;原则具有延续性和普适性。
积极影响:文官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4. 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扩大的需要;传统干部制度的局限;党和政府对改革人事制度的重视;学习借鉴西方制度。
进步性: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这一制度曾经长期影响着帝制时期文官队伍的建设”可知科举制加强帝制时期文官队伍的建设;根据材料“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可知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根据材料“也影响着知识分子对于生活道路的选择”可知也影响着知识分子对于生活道路的选择;根据材料“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风习和情感形态”可知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风习和情感形态。
本题第二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限制要求降低,唐朝:投牒自进;宋朝:取士不问家世严密化;严密性主要体现在流程制度规范,考生投机机会较少,宋:誊录、糊名、锁院。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英国。根据材料“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知英国文官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根据材料“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可知英国文官制渐进改革,日益完善,趋于法制化,专业化;根据材料“建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所确立的原则依然没有过时”可知英国文官制原则具有延续性和普适性。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官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小问3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随着国情的发展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等问题逐渐显露”可知传统干部制度的局限;根据材料“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知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扩大的需要;根据材料“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可知是学习借鉴西方制度。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采用公务员制度后,经过选拔考试,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23. 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中西方法律虽然有各自的发展路径,但是又相互学习和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提出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的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法学总论》对物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它将物权分为了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对每一项物权进行了以篇为框架的阐述,而《唐律疏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其广度仅涉及契约、侵损等领域。
——摘编自陆涵缘《浅析<法学总论>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律疏议》与《法学总论》的不同之处。《法学总论》是《罗马民法大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律疏议》和《罗马民法大全》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陆法国家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体系:一是罗马式民法典体系,其编纂体系被《法国民法典》接受,将民法典分为人法、财产法、财产权取得法三编。二是德国式民法典体系,该体系把民法典分为五编:总则、债法、物权、亲属、继承。但在《德国民法典》颁布不久,德国学者索姆巴特就提出《德国民法典》存在着“重财轻人”的偏向,这种重财轻人的特色使关于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的法大大退缩于财产法之后。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颁布的时间,它所代表的大陆法系法律制度有什么特征?
材料三 一百多年来,科技日新月异,适应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的发展,强化对名誉、肖像、隐私、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已经成为民事立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从民法典编纂开始,就确立了“编纂一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的法典”。我国民法典一共分为七编,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编,共计1260条。与五编制的《德国民法典》相比较,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体例有三大创新,即人格权独立成编、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以及合同编通则发挥债法总则的功能。一方面,我国民法典更突出了对人的保护,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这一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回应了时代之问。
——王利明《体系创新: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与贡献》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中国民法典与大陆法系民法典的不同点。
【答案】(1)不同之处:《唐律疏议》注重法律与儒学结合;《法学总论》注重法律与宗教结合。《唐律疏议》既强调法律规定又强调法律责任;而《法学总论》只强调法律规定。《唐律疏议》侧重公法,物权法简洁;而《法学总论》更侧重私法,物权法发达。
历史地位:《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法学总论》是《罗马民法大全》的组成部分之一、《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2)时间:1804年。
特征:从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权力制衡、三权分立;从法律内容上:保护个人权利;在司法实践中:程序公正、无罪推定。
(3)不同点:体例不同,法德民法典分别是三、五编制,中国民法典是七编制,将人格权、侵权责任独立成编;编撰时代不同,前者编纂于近代,后者编纂于21世纪;性质不同,前者是近代资本主义民法典,后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法典;特点不同,前者是“重财轻人”,后者是以人为本。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唐朝和东罗马帝国。差异:根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唐律疏议》注重法律与儒学结合,根据“《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可知《法学总论》注重法律与宗教结合;根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可知《唐律疏议》既强调法律规定又强调法律责任,根据“《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可知《法学总论》只强调法律规定;根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可知《唐律疏议》侧重公法,物权法简洁,根据“详细阐述了物法,它将物权分为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可知《法学总论》更侧重私法,物权法发达。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唐朝和东罗马帝国。历史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法学总论》是《罗马民法大全》的组成部分之一,《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罗马法系统化),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民法典》颁布的时间是1804年。
本题第二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法国。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陆法系特点:从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权力制衡、三权分立;从法律内容上:保护个人权利;在司法实践中:程序公正、无罪推定。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的中国和近代的世界。不同点:根据材料“我国民法典一共分为七编,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编,共计1260条。与五编制的《德国民法典》相比较,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体例有三大创新即人格权独立成编、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以及合同编通则发挥债法总则的功能”可知体例不同,法德民法典分别是三、五编制,中国民法典是七编制,将人格权、侵权责任独立成编;根据材料“《德国民法典》颁布不久,德国学者索姆巴特就提出《德国民法典》存在着‘重财轻人’的偏向”、“我国民法典更突出了对人的保护,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可知特点不同,前者是“重财轻人”,后者是以人为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法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法典,而大陆法系法典属于近代资本主义民法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编撰时代不同,大陆法系法典编纂于近代,中国《民法典》编纂于21世纪。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两幅图片,获取相关信息,自拟一个题目,结合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范例一:沟通东西、继往开来的古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跨越不同文明,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汉王朝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贯通了中原至西域的通道。公元97年,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并抵达波斯湾沿岸的道路。与此同时,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可航行到印度南部。
古丝绸之路推动了文化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唐朝在与大食国的接触中,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近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古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宋时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元朝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扬帆9万里,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中华文明远播四海
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互动,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相伴始终,丝绸之路在把多种文化、多种文明紧紧连接起来的同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丝路文化和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不朽贡献。
范例二:新时期下中国构建特色大国外交。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中国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妥善处理分歧。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中共十九大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共积极推动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共二十大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当今国际社会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特点,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安全层面,丝路沿线国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沿线各国政府需要不断加强政策沟通,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共同构建多层次沟通交流机制,共同维护好丝绸之路沿线和平与稳定,共同打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解析】
【详解】这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古代、现代中国。
题目:审问题“观察两幅图片,获取相关信息,自拟一个题目”“结合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相关史实”,据材料“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题目一“沟通东西、继往开来的古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跨越不同文明,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是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题目二“新时期下中国构建特色大国外交”。
论述:
范例一:可按朝代顺序结合与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展开论述。可从背景、内容或过程、影响等角度展开论述。如“汉王朝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贯通了中原至西域的通道。公元97年,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并抵达波斯湾沿岸的道路。与此同时,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可航行到印度南部”是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过。“古丝绸之路推动了文化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是影响之一,“唐朝在与大食国的接触中,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近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是其具体史实,做到史论结合。“古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文化交流,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经济往来、文化交流”是影响之二,“宋时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开辟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元朝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扬帆9万里,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中华文明远播四海”是其具体史实,史论结合。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如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互动,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相伴始终,丝绸之路在把多种文化、多种文明紧紧连接起来的同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丝路文化和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不朽贡献。
范例二:可按照时间顺序结合现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史实展开论述。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中国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妥善处理分歧。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中共十九大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共积极推动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共二十大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如当今国际社会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特点,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安全层面,丝路沿线国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沿线各国政府需要不断加强政策沟通,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共同构建多层次沟通交流机制,共同维护好丝绸之路沿线和平与稳定,共同打造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023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北斗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Ⅰ
1. 有学者将参与中国文明形成总进程的主要地方社会绘制成如图,其中以黑陶为主要器物的文化遗址位于图中的哪一个文化区?( )
A. 燕辽文化区 B. 中原文化区 C. 山东文化区 D. 江浙文化区
2. 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湘西里耶秦简中有一枚木牍,其内容为“迁陵以邮行洞庭”(迁陵是洞庭郡的属县),这一发现说明( )
①推动中外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秦朝推行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3. 如表是秦至元的地方行政区划统计。由此可知古代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 )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 / / 36 756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0 183路 / 97 1425
①行政区划由两级制发展到三级制 ②地方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
③边疆内地的管理渐趋一体化 ④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4. “光荣革命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以下可以论证此观点的是( )
①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②1689年《权利法案》和一系列法案的颁布,英国逐步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③光荣革命继承了《大宪章》以来的“王在法下”(“法律至上”,或“有限王权”)的传统
④国王与贵族、教士、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5. 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它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时间流变反映在具象的平面上。下列标题最为贴切的是( )
A. 《民国初年形式上统一与实质分裂》 B. 《民国初年共和与帝制的斗争历程》
C. 《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状况》 D.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
6.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下列说法与如图所体现的政权建设理念相符合的是( )
A.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C.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D.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7. 1949年9月,民盟主席张澜在某次会议中提及“我们的新制度,自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讲话中的“新制度”指的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以下会议按召开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③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④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A. ①③④② B. ①④②③ C. ①③②④ D. ①④③②
9. 有人在研究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的过程中用“除旧立新”、“新陈代谢”、“崭新特色”三个词来概括,其中属于“除旧立新”措施的是( )
A. 清政府废科举,实行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B. 北洋政府的考试、甄别
C. 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
10. 考核是一个制度体系,也是一个治理体系。张居正在《请稽查章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提议:“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该提议在当时采用的配套措施是( )
A. 上计制 B. 九品官人制 C. 考课制度 D. 考满与考察
11. 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官员的监督都是非常重视的,以下监察制度按出现的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
②“居无常治”,“以卑临尊”
③“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④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A. ②③①④ B. ②③④① C. ①③②④ D. ①④③②
12. 如图是为清人李来章《圣谕图像衍义》中的清朝乡约仪式图,画中上方的案上正中放置的叫“圣谕牌”,上面写着清朝康熙皇帝要求宣讲的内容,讲乡约的时候要对着圣谕牌行礼。“康熙皇帝要求宣讲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
A. “圣谕十六条” B. 《圣谕广训》 C. 《问刑条例》 D. 《吕氏乡约》
13. 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给民族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以下关于不同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朝——小行人——羁縻之州
B 唐朝——鸿胪寺——册封谯国夫人
C. 明朝——宣政院——设置土司
D. 清朝——理藩院——进行改土归流
14. 1356年,伦敦市长宣布法庭诉讼使用英语;1362年,英国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用英语宣布议会开幕,爱德华三世首次用英语致辞,以便让平民院的议员听懂。应平民院的请求,爱德华颁布了关于法庭审讯必须用英语的法令。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世俗王权得到强化 B. 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
C. 大学教育得到普及 D. 区域文明的多元共存
15.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结合如图所示,图中的自治区按照成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①③ D. ④③②①
二、选择题Ⅱ
16.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下列史实无法论证该观点的是( )
A.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B.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
C.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
D. 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
17. 有学者对发生于20世纪初的某个历史事件给予“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的评价,下列有关“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 B. 编练新军,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C.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设经济特科,改试策论
18. 中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有三种模式,下列政权与这三种模式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A. 北魏唐朝清朝 B. 北魏西汉元朝 C. 宋辽金夏北魏清朝 D. 宋辽金夏后梁元朝
19. “基督教从一开始就以博爱人类为教旨,并以全人类的宗教自命,因而有一种强烈的使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要求,即使使用武力在所不惜……1500年前后完成地理大发现的航海家们从事于海上冒险活动的动机之一、便是宏扬基督教于海外诸国。”以上材料反映出( )
A. 基督教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B. 基督教的伦理道德直接促使地理大发现
C. 基督教的宗教伦理深刻影响欧洲人民的思想意识
D. 传统基督教提倡节俭,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20. 时间轴是辅助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学生在研究近代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时候绘制的一张时间轴,有关空白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1:战争与和平法——英国人格劳秀斯编撰
B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C. 3:维也纳体系——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D.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问世
21. 解释唐代士族衰弱的原因时,许多学者认为是由于科举的兴起所致。然而美国的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认为,这是倒果为因。虽然进士举越来越重要,但是旧的家族娴熟地掌握了这种考试,以至于进士举成为大家族确保自身永久地位的一条新途径。不同于后来中国朝代科举以笔试为主、考官无从知晓答题人身份的规定,唐代的科举要求主考人和应试者之间、应试者们自身之间一种广泛的、遵照礼仪的互动。科举过程中强烈的社会因素也总是优惠士族的子孙。关于这一史学争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历史研究虽然鼓励百家争鸣,但不必立异以为高,应诉诸公论
B. 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新的历史解释不能脱离新史料的发掘
C. 历史学追求史实的纯粹与客观,而家国情怀却常影响价值判断
D. 历史学家需要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证与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实
三、非选择题
22. 考试选官是历史的进步,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是隋唐时期以来新兴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前后施行了1300年之久。这一制度曾经长期影响着帝制时期文官队伍的建设,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知识分子对于生活道路的选择,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风习和情感形态。……“开放性”与“严密化”是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主要趋势。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深入、全面地改革文官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格莱斯顿执掌内阁后,于1870年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建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所确立的原则依然没有过时,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等
材料三 我国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创立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情的发展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等问题逐渐显露。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其内容规定,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摘编自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以唐宋时期科举制为例,各举一个相关史实来说明科举制度运行中的“开放性”与“严密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出现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实行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进步性。
23. 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中西方法律虽然有各自的发展路径,但是又相互学习和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疏议》提出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的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法学总论》对物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它将物权分为了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对每一项物权进行了以篇为框架的阐述,而《唐律疏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其广度仅涉及契约、侵损等领域。
——摘编自陆涵缘《浅析<法学总论>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律疏议》与《法学总论》的不同之处。《法学总论》是《罗马民法大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律疏议》和《罗马民法大全》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陆法国家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体系:一是罗马式民法典体系,其编纂体系被《法国民法典》接受,将民法典分为人法、财产法、财产权取得法三编。二是德国式民法典体系,该体系把民法典分为五编:总则、债法、物权、亲属、继承。但在《德国民法典》颁布不久,德国学者索姆巴特就提出《德国民法典》存在着“重财轻人”的偏向,这种重财轻人的特色使关于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的法大大退缩于财产法之后。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颁布的时间,它所代表的大陆法系法律制度有什么特征?
材料三 一百多年来,科技日新月异,适应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的发展,强化对名誉、肖像、隐私、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已经成为民事立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从民法典编纂开始,就确立了“编纂一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的法典”。我国民法典一共分为七编,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编,共计1260条。与五编制的《德国民法典》相比较,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体例有三大创新,即人格权独立成编、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以及合同编通则发挥债法总则的功能。一方面,我国民法典更突出了对人的保护,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这一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回应了时代之问。
——王利明《体系创新: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与贡献》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中国民法典与大陆法系民法典的不同点。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两幅图片,获取相关信息,自拟一个题目,结合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