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贵州省三新联盟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保密★启用前
贵州省三新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D D C C D B C D A C B D B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
17.(20分)
(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每点2分,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分封制在当时作用:①有利于疆域扩展,加强统治,文化认同②诸侯独立性大,容易出现分裂割据。(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秦汉: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唐:发展和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中央官制方面确立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方面发展了科举制。(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2分)
积极作用: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18.(20分)
(1)特点:体育活动以礼、义、仁为核心;仁武并行,文武并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体育的教化功能,以礼乐制度规范社会关系,以稳定社会秩序。(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2)表现:体育活动范围广;体育项目多样;体育项目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民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原因:唐代经济繁荣;国家统一稳定;文化开放;民族融合加强;中外交流频繁;统治者的推动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3)影响:有利于民众身心健康;有利于维护统治;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19.(12分)(示例略)
评分标准:
(1)论题:简洁清晰、观点明确可得2分;有论题,但不明确可得1分;没有论题0分。
(2)论证:需两个史实作为论据展开论证,史实准确,表述清晰,逻辑清楚,每个史实4分,满分8分(如有两个以上史实,可以分数较高但史实论证为准);史实错误、表述不明、逻辑混乱,酌情扣分。
(3)结论:紧扣论题,简洁明确,或有所升华,可得2分;结论与论题无关,或结论知识论题的简单重复,可得1分;无结论不得分。
(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保密★启用前
贵州省三新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
历史学科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指出,新石器时代的花瓣纹彩陶的流行范围,已经涵盖了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同时,各地区的花瓣纹彩陶又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整个文化区就像一朵由花心和多重花瓣组成的史前中国之花。这说明早期中国( )
A.早期人民的审美趋于统一 B.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当时中国手工业水平世界领先 D.文明时代始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2.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表中空白处应填入( )
原因 结果
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社会转型
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
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小农破产,经济衰退 B.匈奴南迁,农民起义频繁
C.铁器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D.中央集权,民族交融
3.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又征发罪犯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秦始皇的这些举措( )
A.促进了民族交往交融 B.均衡了社会人口分布
C.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 D.解决了匈奴南下侵扰
4.下图是战国和西汉时期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图中农牧界限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B.南方地区土地大量开垦
C.土地私有制度不断推广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5.率先举起反晋大旗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其建立的政权也以“汉”为国号。此后建立的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也多为谁是正统而激烈争执,一些臣僚甚至以东晋为“华夏正朔所在”为由劝谏君主慎重考虑南征行动。这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基本完成 B.中原文化长期领先
C.民族矛盾得以消除 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6.在唐代,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礼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 )
A.见证了民族交融步伐加快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C.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D.说明了羁縻政策的巨大成功
7.据下表可知,当时( )
表: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户籍年代均 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A.中央政府权力增强 B.耕地面积减少
C.赋税制度有待调整 D.人地矛盾突出
8.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的祭祖大节,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从南北朝到隋唐,形成了儒家秋尝(缅怀先人庆贺收成)、佛教盂兰(尊长孝道)、道教中元(天地人和)并行的祭祀活动,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
A.儒学已经丧失正统地位 B.外来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C.王权与神权的不断融合 D.国人特有的伦理道德及文化心理
9.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宋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安者。其中“不能自安”和“大不可安者”指( )
A.朋党之争和积贫积弱 B.藩镇割据和边防危机
C.暴政政策和军备废弛 D.农民起义和财政危机
10.《宋史》载:“天圣中,及元昊(西夏统治者)反,即诏令陕西、河东等绝其互市,罢保安军榷场;后又禁令陕西并边主兵官与属羌交易。久之,元昊请称臣,数遣使求复互市。”由此可知( )
A.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 B.宋朝掌控着西夏的经济命脉
C.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 D.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
11.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北方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C.地方教育重视程度差异 D.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12.行省最早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遇到一个地方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处理,中书省派人到该地行使中书省的职权,事情处理结束以后,行省也随之取消。到了忽必烈统一全国之后,行省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这反映出行省( )
A.具有中央和地方的双重属性 B.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C.与中书省形成了制衡关系 D.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
13.崇祯九年四月,武生李班上疏,请搜括江南富户以资国用,阁臣钱士升分到此票,票拟旨意为“下刑部提问”。崇祯帝否定了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钱士升与首辅温体仁商议再次拟票,改拟为“姑不究”。材料反映( )
A.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君权与相权冲突加剧
C.内阁只是加强皇权的工具 D.内阁逐渐丧失票拟权
14.雍正朝开辟贵州东南苗疆后,当地人开始以汉族“六礼”的程序来实现婚姻的缔结,且逐渐形成“文字凭据”的观念。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的代理人,积极参与人们婚姻的缔结与变动,婚姻监督与监管权从亲属向政府地方代理人转换。这一现象表明( )
A.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国家权力渗入边疆治理
C.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得以确保 D.少数民族拥有较大自治权
15.有学者认为,明清中国社会,人均耕种面积不足,缺乏集约式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既不能为工业和城镇发展提供资金和食粮,也不能将多余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上解放出来而成为工业发展的劳力后备军。该学者意在强调明清时期( )
A.封建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B.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C.城镇兴起助推工业发展 D.小农经济阻碍社会转型
16.明清商书非常注重规范和引导从业者。商书倡导艰苦创业、节俭为本,指出“贸易之道,勤俭为先,谨言为本”“富从勤得,贫系懒招”。在个人修养方面,一要勤,“做事须向人前,不可偷懒”;二要谨,“谨则事事小心,不敢妄为”。这说明明清时期( )
A.商人弃儒从商成为社会风气 B.商业伦理体系逐渐完善
C.工商皆本思想取代重农抑商 D.商人地位受到各方优待
二、非选择题:第17题20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共52分。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17.制度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创新,是中华民族国家治理智慧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代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有哪些?概括这些机制对当时的作用。(6分)
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8分)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图反映了元朝的哪一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体育活动中强调思想以礼.义、仁为核心,在六艺之教中强调礼乐的教育,强调文武并堡,在孔子思想中,仁、武二者并行不悖,武是行仁的前提,仁是行武的归(少宿)。孔子对射礼推崇备至,《礼记射义》记载,孔子曾对围观射礼的民众提出要求:不忠不孝者不得入内,尊老爱幼和好学上进者可以就坐。
——摘编之薛文传《从先秦时期体育思想史演进视角看中国体育文化发展》
材料二 唐代是封建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高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体育活动都处处可见。从体育项目看,唐代不仅传承了蹴鞠、緣竿、马术、摔跤(相扑)、棋类......而且还出现了马球、象棋等新的体育项目,据文献记载,太宗皇帝是引进马球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民俗体育方面,如秋千、斗鸡、踏春、赛龙舟也在城乡蓬勃开展......有些项目远播朝鲜、日本、东亚、西亚,甚至欧洲,出现了以唐朝为文化中心的传播流。
——摘编自王俊齐《唐代体育文化史》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体育运动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并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别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强调的是自家的切身体会,不需要别人去评判,无论老的少的、强的弱的,都可以身体力行。
——摘编自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体育思想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体育文化发展高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意义。(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他提出的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其内容主要为:首先,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中华民族是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包括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统一体,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频繁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战争、通婚以及地理条件的差异、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往等多种因素,形成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洽的民族关系。其次,承认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渊源,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民族特征,显示出多元性质。在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内部,应当承认各民族部分的特殊性,并以此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整理自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 “Tanner 演讲”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贵州省三新联盟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