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4 页
2023级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及部分中国近代史;
第1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新石器时期,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陶器精致,白彩内涵丰富;长江中游的高庙文化, 陶器刻画图像繁缛复杂,表现天极宇宙观的主题;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玉器温润, 出现对昆虫羽化蜕变之力的崇拜。由此可知( )
A. 区域间贸易往来促进文化交流
B. 早期文明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C.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 自然神灵崇拜是文明的主题
2. 西周初年,统治者对古帝王之后以及夏商王朝宗室后裔的褒封,本质上是原为“西 土之人”的周族入主中原后,对三皇五帝以来的古史体系及其文化传统的历史认同与 文化认同,强调新兴西周王朝是一脉相袭,直接承继三皇、五帝、夏和商王朝。西周 统治者此举意在( )
A. 推动区域文化的交流认同 B. 彰显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
C. 缓解商代移民的不满情绪 D. 增强各族的家国一体观念
3. 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下图)。这些信
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是( )
A.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民族关系的发展
4. 秦朝建立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对公文的格式、字体、行文规范等都做出了 严格的规定,并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递到全国各 地。这些措施有利于秦朝( )
A. 整顿社会风气 B. 根治腐败现象 C. 提高行政效率 D. 杜绝决策失误
5. 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 关系, “共”天下是这一时期的主流, “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 阀集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门阀政 治 ( )
A. 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 激化了士族之间的矛盾
C. 推动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D. 客观上维护了统治秩序
6. 据《史记》记载: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 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记述南朝刘宋一代的《宋书》对江 南对的描述则是: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
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北方经济落后南方 D. 政治中心转至江南
7. 北宋范祖禹认为: “唯本朝之法……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 则为匹夫”。司马光也写道: “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这说明宋初采取的措施( )
A. 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B. 扩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8.“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为管理辽阔的疆域,元朝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革新。该制度( )
①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实行“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④加强了对吐蕃地区的管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 在古代漫长的封建史中,有一些英明的君主,其执政时期,将国家建设成了一个清 明、富裕、安定的国家,历史学家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将这些君王统治下的繁荣的社 会冠上了治世、盛世等名号,下列的盛世、治世与其出现的背景匹配正确的是( )
A. 东汉初年刘秀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光武中兴
B. 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开元盛世
C. 汉武帝刘彻推行巩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制度,兴建长安城 文景之治
D. 唐玄宗在位期间,选贤举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 贞观之治
A.A B.B C.C D.D
10.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 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
A. 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 D.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1. 唐代击鞠(马球运动)非常盛行,上自君王将相,下到士庶黎民都嗜之若狂,许 多妇女也参与其中。唐代彩绘女马球俑便生动展现了女子打马球的姿态。据此可知, 唐代( )
A. 统治者好恶决定击鞠发展 B. 社会生活风气相对开放
C. 娱乐活动以体育运动为主 D. 男女地位实现彻底平等
12. 北宋中、后期,汴京等都市中出现了表演“说话”的大型固定场所瓦舍。而且, 上到统治阶级,下到普通市民,都能欣赏“说话”这一有趣的艺术。导致“说话”流 行的根本原因是( )
A. 程朱理学的兴起 B. 人们审美情趣的降低
C. 商品经济的繁荣 D. 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13. 宋代诗人把人生中、社会中遇到的种种事情同自然规律相结合,从而悟出人生的 意义与价值。对此,钱钟书曾言:“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这表明宋诗( )
A. 世俗化特征凸显 B. 超越唐诗的地位
C. 政治化倾向明显 D. 深受理学的影响
14. 在唐代,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 玄宗曾赐《毛诗》 《礼记》 《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 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 )
A. 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B. 说明羁縻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
C. 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 D.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15. 中国古代科技世界领先,成就辉煌,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 列关于中国古代重要科技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 授时历》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领先
B. 《唐本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 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最早出现于宋朝时
D. 宋朝活字印刷术已完全取代了雕版印刷术
16.以下改革对应的时代要求正确的是( )
选项 改革 时代要求
A 商鞅变法 缓解因冗官、冗兵造成的财政困难和统治危机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巩固统治,进一步适应民族交往交融发展
C 戊戌变法 以变法实现富国强兵,适应民主共和潮流
D 王安石变法 解决政治经济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目的
A.A B.B C.C D.D
17. 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 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
D. 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18.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至“康乾盛世”时期达到巅峰,下列能够说 明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是( )
①皇帝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不加过问
②思想文化上加强控制,频繁制造文字狱,摧残文化
③形成了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的奏折制
④军机处官员在阁臣的直接监督下工作,仅处理文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9. 奏折在康雍两朝都是皇帝亲笔御批,从不假手于人。到乾隆朝, 一些内容并不十 分重要的奏折,通常先由乾隆帝进行简单的批示,然后再将其发交军机处,由军机处
根据奏折内容草拟具体详细的处理意见。这种变化表明( )
A. 军机处的职权有所扩大 B. 军机处已成为中枢机构
C. 奏折制约官僚作用显著 D. 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20.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 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 ……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 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 B. 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
C. 得益于当时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D.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第 2 页 共 4 页
第 3 页 共 4 页
21. 八年(2)班历史事件拟定一个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①《南京条约》 ②《北京条约》 ③《马关条约》 ④《辛丑条约》 A. 屈辱——一步步走向半殖民的深渊 B. 探索——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C. 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 D. 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22. “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 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
A. 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B. 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C.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23.1863年,李鸿章在苏州成立洋炮局,并购置了汽锅、车床、铸造机、造型机等机 器设备,成为中国第一家使用机械动力的工业企业。李鸿章此举( )
A. 旨在促进“中外和好” B. 表明西方对华经济侵略加剧
C. 开始践行“师夷长技” D. 体现了对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4. 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 败, ‘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二人都认 为甲午中日战争( )
A. 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B. 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C. 是思想近代化的开端 D. 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
25.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 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 戌变法运动( )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第Il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50分,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
26.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政治制度也必须应时而动,方能推动社会发展。阅读材 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曾召集群臣商议治国之策)丞相王绾等言: “诸 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 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 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 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宋史文苑传》
材料三:时上(明成祖朱棣)念机务(机要事务)殷重,欲广聪明,措(治理) 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南门,简诸臣为耳目。复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膝前 (到皇帝面前)密勿谟画(认真谋划),率漏下数十刻(工作到很晚)。诸六部大政, 咸共平章(共同商讨处理)。
——涂山辑《明政统宗》
(1)据材料一指出王绾、李斯争论的焦点 结合所学说明秦始皇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的 措施及其影响。 ( 8 分 )
(2)据材料二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产生 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成祖设置内阁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阁是一个什么性质 的机构 分析这一举措产生的影响。 ( 6 分 )
第 4 页 共 4 页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一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 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 极盛也。
——《宋书》 材料二唐初赋敛之法日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 年),炎建议作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居人之 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
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宗法制 示例:宗法制是西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执政者推行的一项政治 制度。宗法制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其核心为嫡 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有利于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 的冲突与矛盾。
材料三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朝时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6分)
(2)请参考材料二,模仿所给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在农业、手工业、商业领域各举一例,说明明清时期 出现的新现象。(6分)
三、论述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
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学者顾全芳认为: “应当看到北宋轻武
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结束了我国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分裂的局面,使中国大江南北基本
上保持了和平与统一,在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再也不能出现和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无论对当时的人民或是社会生产的发展,都极为有益。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文化圈内不同区域文明具有一定差
异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特征,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贸易往来,且材料表现不同区域文
明的差异性,未能体现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交流的方式有战争、贸易往来、人口迁徙等,排除
A项;材料主要体现文化差异,不能得出多元一体这一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上山文化并未
体现出崇拜自然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西周统治者褒封古帝王之
后以及夏商王朝宗室后裔,是为了对三皇五帝以来的古史体系及其文化传统的历史认同与文化
认同,加强对西周政权的认同,彰显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 B项正确;推动文化交流不是主要
目的,排除A项;材料不只是涉及商代移民,所以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古
帝王之后以及夏商王朝宗室后裔”,不是“各族”,排除D 项。故选 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信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
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体现了社会大变革的阶段特征, A项正确;统一国家
的建立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B 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指的是隋唐时期,排除C 项;材料未涉
及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并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
央的政令能够传递到全国各地”体现的是秦朝文书传递系统的高效性,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项正确:材料与整顿社会风气无关,排除A项;根治腐败现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杜绝决策失误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从材料看,东晋时期门阀政治“‘共’天下是这一时
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团所不容”,表明门阀政治有利于
实现东晋政局的相对稳定,并维系着东晋政权的统治,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门阀士族在统
治秩序上的作用,没有涉及其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士族之间的
矛盾.排除B 项:门阀政治没有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东晋后被刘宋取代,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
南……地广野率,民勤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体现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主要是
因为北方社会环境动乱,北民南迁,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项;魏晋
时期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 项;当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治重心并未转至江南,排
除 D项。故选A 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
答案第1页,共6页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初(中国)。根据材料“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莫敢有异心者”可知,
范祖禹和司马光都在强调宋初采取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权力分
割带来的消极影响,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增加地方长官的
权力,排除B 项;宋初的收精兵的做法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D项。故选C 项。
8. 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度以“犬
牙交错”为划分原则,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也是我国省制的
开端,故①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④不符合题意,
排除 A、B、C 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初年。据所学可知,在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采取诸多措施以加强中
央集权,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社会出现了繁荣景
象,史称“光武中兴”, 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时期,而不是唐太宗,
排除 B 项: “文景之治”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排除C 项;据所学可知,贞观之治出现在唐
太宗年间,与唐玄宗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80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改变
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
输庸代役也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因此C项不是主要的进步之处,排除C 项; 一条鞭法有
利于农产品商品化及催生新的经济因素萌发,排除 B、D项。故选A 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由材料“击鞠(马球运动)非常盛行”“上自君王将相,下
到士庶黎民都嗜之若狂”“许多妇女也参与其中”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风气相对开放,B 项正
确:“统治者好恶”会影响而不是“决定击鞠的发展”,排除A项;唐代娱乐方式多种多样,
材料中未体现娱乐活动以体育运动为主,排除C 项 ;D选项不符合唐朝史实,排除D 项。故选
R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北宋时期。
根据材料“上到统治阶级,下到普通市民,都能欣赏‘说话’这一有趣的艺术”及所学可知,
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推动着市民阶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中“说话”演出的盛行,C 项正
确:“说话”艺术通俗易懂,它的兴起主要得益于经济繁荣,与程朱理学的兴起关系不大,排
除 A 项:“说话”得以流行主要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有关,并不是因为人们审美情趣降低,排除
B 项;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并不是“说话”演出盛行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
根据材料信息“把人生中、社会中遇到的种种事情同自然规律相结合,从而悟出人生的意义与
价值”“以筋骨思理见胜”可知,宋诗呈现出文学哲理化的倾向,通过议论、说理来达到意味
深远、启迪思考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理学兴起,理学提出“格物致知”.
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因此材料反映
出宋诗深受理学的影响, D项正确:世俗化是相对于贵族化来说的,材料没有涉及宋诗的世俗
化特征,排除A 项;材料没涉及唐诗和宋词的比较,排除B 项;材料没体现政治化倾向,排除
答案第2页,共6页
C 项。故选D 项。
1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
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周边邻国和少数民族通过获赐典籍、派人求学等方式学
习中国文化,反映了中华文化对少数民族和邻国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A 项正确;羁縻政策
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
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同材料信
息不符,排除B项: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宗藩关系出现不稳而非“长期稳定”,排除C
项;唐朝时期的吐蕃是独立的政权,不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郭守敬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A项正确:《神农百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
物学专著,排除B 项: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排除C 项;唐代至清末,中国一直以雕版印
刷术为主,并未被活字印刷术取代,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巩固了统治,进一步适
应了民族交往交融发展, B 项正确;缓解因冗官、冗兵造成的财政困难和统治危机的是王安石
变法 .排除A项 ;D项错在“解决”,排除D项;戊成变法是要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而非民
主共和,排除C 项。故选B 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行
政效率,强化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秦朝时期,设立三公九卿制,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B 项;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而非
明太祖,排除D 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本题要求归纳清朝前期君主专制集权
加强的表现。据所学,“康乾盛世”时期,频繁制造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雍
正帝时期,形成了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的奏折制,说法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
据所学,康熙、雍正和乾隆对地方具体事务详加过问,军机处官员在皇帝而非阁臣监督下工作,
说法①④不符合史实.排除与之组合的 A、B、C 项。故本题选D 项。
【点晴】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乾隆朝奏折的数量和涉及的内容远超前朝,
所以乾隆帝在奏折处理过程中多借重军机处,让军机处给出处理意见,体现军机处可以辅助皇
帝处理奏折相关事宜。据此可知,军机处从无权过问奏折,到处理一些奏折,体现其职权有所
扩大, A项正确。在乾隆朝之前军机处就已成为中枢机构,排除B 项;材料的核心不是奏折的
作用,而是皇帝、军机处与奏折的关系,排除C 项;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排除 D 项。故选A项。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
答案第3页,共6页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
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可知,郑
和下西洋,带给世界的不是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而是友好和友谊,说明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
外之间友好交往, B 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并非材料主旨,排
除 A项;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对
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 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及《辛丑条约》等条约的签订,反映的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是一部屈
辱的历史,A项正确;洋务运动、戊成变法、辛亥革命等反映的是近代先进中国人寻求强国御
辱之道,排除B 项:中国人民的抗战如三元里人民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排除 C项:材料
与中华民族崛起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第二次鸦
片战争时期。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及所学可知,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并洗劫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对中华文明
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C 项正确;英军攻陷浙江定海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排除A项;日军
进攻山东威海卫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排除 B项;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期间,排除D项。故选C 项。
2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本质题。材料“1863
年”“并购置了汽锅、车床、铸造机、造型机等机器设备”体现的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和
极推动经济工业化,体现了对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经济工业化的推
动,非旨在促进“中外和好”和践行“师夷长技”,排除AC 项;材料未涉及列强对华的经济侵
略,排除 B项。故选D 项。
2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
末中国。据材料“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大败, ……中国的民族
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可知,梁启超、陈旭麓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加剧了民族危机,
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 D项正确;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
形成,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甲午战争对民族觉醒的影响,而非与洋务运动的关系,排除 B项:
思想近代化在甲午战争前就已经发端,排除C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
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并结合所学可知,戊成变法运动虽
然失败但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
位项正确:戍成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它以失败而告
终,没能阻止中国民族危机继续加深,排除 A 项;戊成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并未改变中国的
君主专制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排除B 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
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
答案第4页,共6页
26. (1)焦点:如何管理地方(或者是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 (2分)
措施: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 2 分 )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4
分)
(2)特点:崇文抑武。 (2分)
影响:
利: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中央集权;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弊: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 “三冗”,积贫(内),积弱(外) (4分)
(3)原因: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通过内阁帮助皇帝分担
工作,为皇帝建言献策,以便皇帝能更好地治国理政。(2分)
性质:无实权的秘书机构(顾问机构) ( 2 分 )
影响: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分)
【 详解】(1)焦点:根据材料“王绾等言: ‘诸侯初破……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 ‘周
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何管理
地方(或者是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泰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影响:结合郡县制的作用可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特点:根据材料“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崇文抑武。
影响:结合所学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辩证分析,可知积极影响:防范地方割据,有利于
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指县
令一级的地方官员),无不擢科(科举登科)”可知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消极影响:结合北宋
中期的社会矛盾可知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加剧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
(3)原因:根据材料“时上(明成祖朱棣)念机务(机要事务)般重,欲广聪明,措(治理)
天下于理也,乃开内阁于东南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工作压力成倍增加,通过内阁帮助皇帝分担工作,为皇帝建言献策,以便皇帝能更好地治国理
政。
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性质是无实权的秘书机构(顾问机构)。
影响:结合所学内阁的影响可知宰相制度的废除。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7 (1)原因:社会安定;兵役德役负担减轻;人口增加。 ( 4 分 )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分)
(2)两税法:唐中期(或780年)宰相杨炎主持的一次税制改革。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按田亩缴纳地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两税法增加了政府的财
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6分)
(3)农业:明清时期, 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
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任答一点)
手工业:出现断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任答一
点)
商业: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以经济功能为主
的工商业市镇活跃。(任答一点) (6分)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
勿用、民不外劳”可知,社会安定;根据材料“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可知,兵役徭
答案第5页,共6页
役负担减轻,人口增加。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
莫定基础。
(2)两税法:根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
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患省”可知,两税法是唐中期(或780年)宰相杨炎主持的一次税
制改革。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缀纳地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取消阻庸调和一
切杂税、杂役。根据材料”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
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可知,两税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3)农业:根据图示可知,明清时期, 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高产粮食作物玉米、
甘薯的推广种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
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根据材料,楷纺织业、丝织业、陶瓷业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说明明代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据所学可知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商业:根据所学可知,明代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根据图中手工业分布情况可知,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活跃。
28. (12分)
示例一:宋代“重文轻式”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2分)
论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
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理学
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8分)
综上所述. “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2
分)
示例二: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
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僚机构越来
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其宋代军事上的失
利、失败有重要关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三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一方面推动了宋代社会繁荣,同时也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兼采观点一与观点二论述。
综上,宋代“重文轻武”国策既有其积极意义,又有社会局限,因此,对国家政策的评价,应
该采取全面辩证的方法,既要看到其积极,又要看到其不足。
【详解】根据材料‘应当看到北宋轻武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结束了我国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分裂
的局面,使中国大江南北基本上保持了和平与统一,在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再也不能出现和
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无论对当时的人民或是社会生产的发展,都极为有益。”可以得出观点
宋代“重文轻式”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论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
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
多自由,推动了理学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
还可从其它方面概括观点,如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宋代“重文轻武”
国策一方面推动了宋代社会繁荣,同时也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总之阐述有理有据即可。
答案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