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朝鲜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
(统编版上下册及选择性必修1)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 共48分)
1.下表为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反映了 ( )
时代 部落 语言方言
黄帝 万国 万语
夏代 诸侯三千 地域性方言
西周 诸侯八百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春秋战国 列国几十 秦代“书同文”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建“四夷馆”接待各国归附之人;西魏宇文泰定都长安,建“六官”,仿儒家经籍书写公牍;北齐官修前朝历史《魏书》。上述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 ( )
A.民族交融消除了文化隔阂 B.洛阳古都的地理优势明显
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 D.少数民族政权已完成封建化
3.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元朝时期,八思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这说明 (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了 B.佛教文化成为中原文化主流
C.汉字逐步地向字母文字发展 D.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
4.自康熙朝开始,清廷实行粮价奏报制度,规定粮价由省级相关官员单独向中央奏报,不与他事混淆;在奏报时间和格式上,定每月一次,由专人专职负责。据此可知清代 ( )
A.市场流通体系发达 B.政府重视粮食安全
C.中央控制地方财权 D.公文流转程序简化
5.《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这说明 ( )
A.洋务运动依然维护封建统治 B.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C.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D.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6.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称“国民党根本就是帝国主义压迫屠杀中国民众的保镖”;1936年9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据此可知( )
A.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初步实现 B.抗日统一战线的目标更加明确
C.中国共产党重视整合社会力量 D.国共两党之间矛盾正逐步消失
7.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这说明中国的社会保障 (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B.成为基本的社会制度和公共品
C.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完成 D.确立了中国“福利国家”制度
8.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
古代中国  青铜器、都江堰
古代埃及  太阳历、金字塔
古代西亚  《吉尔伽美什》、60进制
古代印度  种姓制度、创造从1到9的数字
古代希腊  城邦民主政治、帕特农神庙
A.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B.早期各区域文明是同时产生的
C.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D.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9.下表内容为大航海时代以中国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线。其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
航线1  澳门——马六甲(马来西亚)——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
航线2  澳门——长崎(日本)
航线3  澳门——马尼拉(菲律宾)——阿卡普尔科(墨西哥)
航线4  澳门——东南亚
A.已被卷入世界经济贸易网络 B.位居全球经济发展中心
C.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D.以澳门为唯一对外窗口
10.1926—1931年,苏联的进口额中90%左右是机器设备的进口。至1937年,除了一些起样品作用的设备外,苏联几乎不再进口一般的机器设备。这一变化表明苏联 ( )
A.独立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B.新经济政策取得很大成效
C.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已跃升为世界工业的头号强国
11.下表所示为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 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
1948年 397 582
1949年 145 765
1950年1—6月 41 268
从上表可以断定 ( )
A.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已经形成 B.战后西欧各国唯美国马首是瞻
C.贸易出口受到美苏冷战的影响 D.美苏冷战局限在经济贸易领域
12.汉唐时期,对内陆边疆地区主要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元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辽阳、云南、甘肃、岭北等行省,边疆地区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领直接隶属于行省,“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一变化 ( )
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政治理念
C.强化了元朝君主专制统治 D.推动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13.下表为东汉获乡论支持者入仕途径表。这些史实可用来说明,东汉时期( )
姓名 乡论事迹 入仕途径
赵宣 乡邑称孝 州郡数礼请之
张霸 年数岁而知孝让 举孝廉光禄主事
江革 乡里称之曰“江巨孝” 举孝廉为郎
朱儁 以孝养致名 为县门下书佐
A.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 B.察举制度得到了完善
C.乡论支配国家统治秩序 D.社会阶层间流动固化
14.英国学者珍妮·克莱格在其著作《中国的全球战略:走向一个多极世界》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此处的“开花结果”指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 D.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
15.下面所示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知识要点。下列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趋势的概括,准确的是 ( )
秦汉:“泰半之赋”与轻徭薄赋
隋唐:实行租庸调制与推行两税法
明清:赋役合并与“摊丁入亩”
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转向土地和财产
B.人头税从秦朝占较大比重到明朝被废除
C.征收形式从以纸币为主到以白银为主
D.百姓的赋役负担呈现越来越轻的趋势
16.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唐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 )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4分 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饮食文化在11—19世纪期间,经历了从农业饮食体系向工业饮食体系转变的历程。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冲破了区域性的限制,从而消除了各地区饮食内容的差别,打破了食物原料的短缺状况,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形成了营养饮食和科学饮食的新观念,使饮食更讲究食品质量与文化品味;新航路的开辟,使饮食礼仪进一步规范化,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饮食消费文化,进而揭开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崭新篇章。
材料二 明末,美洲作物的引进,产生了一个重大后果,那就是清代的人口爆炸。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1600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1700年约1.5亿,1800年达到3亿,1850年达到4.3亿。在25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到4倍多,仅靠传统粮食作物是绝对无法支撑的,幸好这批强壮的新作物及时出现,将深山老林和不毛之地,尽数化为粮田。同治年间,湖北《宜都县志》说:“山田多种玉黍(玉米),俗称包谷。其深山苦寒之区,稻麦不生,即玉黍亦不殖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
(1)根据材料一,回答美洲新物种外传到欧洲,给欧洲饮食带来哪些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末美洲作物的引进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所示是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一组中国古钱币。
图(a) 龟兹五铢钱
图(b) 开元通宝钱
图(c) 永乐通宝钱
图(a):铸行于西域古龟兹国的一种通用货币,发现地在今新疆库车一带。一面有汉文篆体“五铢”、一面有龟兹文字,或“五铢”汉字与龟兹文字同铸于一面,又称为“汉龟二体五铢”钱。
图(b):考古人员在新疆北庭古城的外城墙南门遗址发现。实际重量不再以锱、铢、两的二十四进制计量,开始以厘、分、钱、两的十进制去计量,启用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
图(c):近代以来在南海和国外很多国家、地区不断有永乐通宝钱的大宗发现。钱面文字“永乐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从右而左直读,其文字笔画清秀,制作上铸工精湛,整齐划一,钱文秀逸。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a)、图(b)、图(c)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史料价值。(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来自西方的冲击带给他们新的视野和人生体验……他们的责任与担当,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等
选取你熟悉的一位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4分)
朝鲜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
答 案
1.A [解析] 根据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部落和语言方言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从“万语”到最后秦代“书同文”,反映出国家统一的趋势加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语言的统一,而不是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排除C项;贵族等级体系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
2.C [解析] 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以华夏自居,学习汉文化,这些现象体现了华夏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C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北齐、西魏都城不在中原地区,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少数民族政权已经完成了封建化,排除D项。
3.D [解析] 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八思巴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和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说明我国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故选D;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佛教文化的信息,排除B;八思巴关于汉语拼音化的尝试,不能说明汉字出现逐步地向字母文字发展的趋势,排除C。
4.B [解析] 根据“清廷实行粮价奏报制度,规定粮价由省级相关官员单独向中央奏报,不与他事混淆”“由专人专职负责”可得出,清代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对粮食的管理,反映出清代统治者重视粮食安全,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的重视,而不是市场流通体系发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粮食管理,不是地方财政,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公文流转程序方面的简化,排除D项。
5.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发起了由维护封建专制的改良运动到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但是革命尚未成功,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项正确;洋务运动依然维护封建统治的说法断章取义,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革命,而辛亥革命是武装斗争,排除D项。
6.B [解析] 根据“目前的主要敌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可得出,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一致抗日成为主要目标,反映出抗日统一战线的目标更加明确,B项正确;A项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力量的整合,排除C项;“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7.B [解析] 材料“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现的是中国的社会保障是为经济发展及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成为基本的社会制度和公共品,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当时中国尚未建立“福利国家”制度,排除D项。
8.D [解析] 题干表格中的信息显示古代中国、埃及、西亚、印度和希腊成就各异,所以这说明古代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且折射出不同地区人类社会生活各具特色,D项正确;城邦国家是古代希腊的典型特点,但是不适用于其他地区,排除A项;早期各区域文明产生时间是不同的,且题干根本没有体现各地区文明的产生时间,排除B项;表格中显示古代希腊城邦是民主政治,所以不能说各地区都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
9.A [解析] 表格内容主要反映了大航海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通过澳门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联系,故A项正确;B、D两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具体数据对比,无法得出“出超”的结论,排除C项。
10.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26—1931年,苏联的进口额90%左右是机器设备,但是到了1937年,苏联不再进口一般的机器设备,说明到了1937年,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独立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8年已经结束,排除B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排除C项;已跃升为世界工业的头号强国,不符合史实,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排除D项。
11.C [解析]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48—1950年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大幅度减少;西欧虽然对苏联、东欧国家先增加后减少,但总体趋势上也是在减少。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美国、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出口都受到了冷战的影响,C项正确。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排除A项;从1948—1949年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增加来看,B项说法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美苏冷战绝不是仅仅局限在经济贸易领域,排除D项。
12.D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汉唐时期,中央政府主要是通过“册封和朝贡”来治理边疆地区,边疆地区独立性较强,元朝时期在边疆地区设置行省,其治理方式与内地完全相同,以致“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领直接隶属于行省”“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这种治理方式的变化,推动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进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故选D项。元朝通过行省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会激化边疆地区与中央的矛盾,而不是“缓和”,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元朝时期的“四等人制”之下,各民族之间并没有实现平等,排除B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不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
13.A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东汉赵宣、张霸等获乡论支持而入仕,说明地方舆论影响人才选拔,故选A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支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固化”说法错误,材料中现象有利于社会阶层间流动,排除D项。
14.A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及所学可知,中国得到了亚非国家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项正确;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与万隆会议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促成的,排除C项;中国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排除D项。
15.A [解析] 秦汉时期赋税征收的标准是以人丁税为主,到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再到清朝时期“摊丁入亩”,将存在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人头税到清朝时期被废除,排除B项;征税形式从以实物地租为主向货币地租转变,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
16.C [解析] 根据“汉代将政府救助……列入律法;唐代经常遣使……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可以看出,不同朝代的扶贫都以政府为主导,并且每个朝代扶贫方式都不一样,手段多样,故选C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扶贫工作在每个朝代之间的延续,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扶贫因地制宜的特点,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扶贫成效显著,排除D项。
17.(1)材料一着眼于思想观念,认为戊戌变法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材料二着眼于政治体制,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封建专制体制,为建立现代国家作出了有益尝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2)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爱国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经济、政治的近代化;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8.(1)欧洲饮食文化由农业饮食体系转变为工业饮食体系;消除地区饮食内容的差别,解决食物短缺问题,形成了科学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饮食礼仪更加规范,形成了全新的饮食消费文化。
(2)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增强了人们抗饥荒能力;使得以前不能耕种的不毛之地得以利用,扩大耕地面积;但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19.(1)特征:形制稳定,圆形方孔;以金属货币为主,铜为主要材质;铸造技术不断进步;使用范围不断拓展。
(2)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民族间交流融合;计量单位的变化;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景象(或古代对外交往状况);冶金铸造技术的发展;文字艺术的演变。
20.示例:近代知识分子于内忧外患中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加紧资本输出,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清政府统治腐朽没落。由此可见,康有为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局势,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托古改制,借助儒家思想宣扬维新思想,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等。康有为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康有为用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