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科期中教学调研测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要获得他们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小明同学在复习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
A.商朝建立 B.平王迁都 C.武王伐纣 D.东周开始
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该材料的大意是(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B.交通便利是华夏民族形成的主因
C.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
D.华夏民族是由各族杂居交融而成
4.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有关舜和禹的传说“舜孝感动天,禹无私奉献”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C.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 D.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5.下列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情况相符( )
A.原始人群时期 B.山顶洞人时期
C.半坡原始居民时期 D.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6.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说明(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国家特征明显
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7.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中国的帝王继承制度演变为( )
A.禅让制 B.奴隶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8.《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该材料主要反映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是( )
A.分封制诸侯的义务 B.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C.分封制的主要对象 D.分封制带来的后果
9.观察图片,三个文物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殷商文化,独特魅力 B.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C.中原文化,历史悠久 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10.元谋人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专属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张历史名片。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该远古人类( )
A.生活在中国云南元谋县 B.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C.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 D.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11.诸侯国势力崛起,各自为政,不再听从王命,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的“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这反映了( )
A.周王室势力大减 B.周朝即将灭亡
C.分封制得到巩固 D.周朝政局稳定
12.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13.《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水利兴修 B.诸侯征战 C.儒学兴起 D.私学发展
14.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 )
A.长城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
15.商鞅变法造就了以军工和才干上升的官僚功勋系统,使秦国社会的动力驱动系统焕然一新。推动这一驱动系统建立的变法措施是( )
A.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C.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D.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16.他的思想包含了对世界本原的认识、朴素的辩证法,以及“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等。“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主父偃 D.董仲舒
17.有人称他为“千古一帝”有人称他为“暴君”。在西方人看来他是东方世界的凯撒大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他”的主要贡献是( )
A.统一中国 B.焚书坑儒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18.下图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采取的一项措施。该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经济的交流 B.巩固国家的统一
C.促使书写更加简便 D.推动书法艺术发展
19.《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记载的是秦朝修筑的( )
A.灵渠 B.阿房宫
C.骊山陵墓 D.万里长城
20.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资治通鉴》的记载
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
21.一个朝代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从下列表格可以看出: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政策因素是
统治者 商纣王 秦始皇 隋炀帝
政策 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 对农民征收服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 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的劳动力,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
A.实行残暴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文化专制
2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期 C.秦二世统治时期 D.西汉建立初期
23.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24.《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重文轻武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25.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C.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D.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
26.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嬴政 B.刘邦 C.刘秀 D.杨坚
27.给下面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8.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西汉时期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最重要的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这条“大通道”的起点是( )
A.刘家港 B.玉门关 C.阳关 D.长安
29.以下食物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最初都以“胡”字命名。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30.胡适说:“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属于孔子教育主张的是( )
A.“无为而治” B.“有教无类”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二、综合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
31.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下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 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 推论
图①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②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③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 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历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32.物久测度,器久见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则例。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卫秋曰:“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舌(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式不循(遵循)古而王,夏腹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庄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税列传》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大措施是什么?
材料二:下图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3)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画面?
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材料三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他的教育贡献主要有哪些?
33.我国历史悠久,面积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禹传子,“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2)材料二中“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事情?你认为这件事与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相比,有什么进步意义?
材料三: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3)根据材料三,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频繁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在中央创立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
材料四:历史学家周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的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时代。
(4)根据材料四指出,周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试卷第2页,共9页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他们生活的时代没有文字记载历史,所以想要得到了解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就要靠考古发掘,D项正确;神话传说是世世代代先人口口相传下来的,经过了人们的旁张与神话,不能成为研究原始人类的第一手资料,排除A项;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还没有文字,所以没有能够作为第一手资料的史书记载,排除B项;学者推断是后人根据已有资料,对原始人类的生活的推断,是第二手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年代尺”上②处显示的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夏桀的暴政使夏朝衰落,这时商的国君汤起兵攻夏,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因此题干年代标尺中②处建立的朝代应该是商朝,A项正确;平王迁都是公元前770年,排除B项;武王伐纣是公元前1046年,排除C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为“东周”,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和所学知识可知,是众多民族杂居交融而成的华夏族,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交融性,没有涉及发祥地,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交融性,没有涉及交通便利,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交融性,没有涉及黄帝,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两则故事中兼有的内容都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品质,舜体现的是孝的品质,禹体现的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集体主义精神,D项正确;材料中的事件与原始农业无关,排除A项;只有大禹才能体现与洪水作斗争,舜不能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世袭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禅让制。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D项正确;原始人群时期、山顶洞人时期、半坡原始居民时期都没有实行禅让制,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等内容可知,夏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国家特征很明显,B项正确;秦朝统一后才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夏朝国家特征明显,无法表明夏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禹死后,启继承王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C项正确;禅让制是尧、舜、禹之间的部落联盟首领传位方式,排除A项;奴隶制不属于帝王继承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西周时期推行,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依据材料“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依据的分封标准,被分封对象主要是先代贵族、亲戚和功臣,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先代贵族、亲戚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诸侯的义务”,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带来的后果”,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三件青铜文物都是古代文明的代表,且出土年代久远,从而得出主题是青铜文明,灿烂辉煌,B项正确;青铜礼器尊是商周时期的,排除A项;三星堆不属于中原文化,排除C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能紧扣主题,体现太过宽泛,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这是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D项正确;生活在元谋地区不是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因为元谋地区在元谋人之后还有人类生存,排除A项;元谋人不会种植水稻,排除B项;元谋人之后也出现了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会直立行走和使用打制石器的原始人,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诸侯国势力崛起,各自为政,不再听从王命,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和所学可知,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周王室势力大减,并未说明其即将灭亡,排除B项;周王室势力减弱,说明分封制遭到瓦解,排除C项;各诸侯竞相争霸,周朝政局不可能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新兴地主的崛起,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排除B项;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表明地形对军事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诸侯征战频繁,因此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诸侯征战,B项正确;“兵法”的应用与水利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止儒学,排除C项;私学发展与地理知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建成之后,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根据题意,C项正确;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排除A项;隋炀帝时,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排除B项;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河漓江,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知,这是奖励军功,这样,就造就了以军工和才干上升的官僚功勋系统,使秦国社会的动力驱动系统焕然一新,C项正确;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促进农业的发展,排除A项;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样增加了户口,排除B项;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这样,就减少了私斗,有利于公战,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A项正确;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排除B项;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的建议,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项;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千古一帝”“暴君”“在西方人看来他是东方世界的凯撒大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和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他”指的是秦始皇,秦的统一是中国统一封建王朝的开始,并以此奠定大一统的根基,A项正确;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短期内维持了秦朝的统治,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限制人民思想,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排除B项;秦朝赋税沉重,徭役繁多,本项与史实不符合,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史实。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因此,统一文字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统一文字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秦统一后的文字,笔画并不简便,排除C项;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东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故D符合题意。ABC和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故应选D。
20.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与材料中“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标准相吻合,属于原始史料,故选A;《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的史学研究著作,孟姜女哭长城是传说,《大秦帝国》属于艺术作品,三者均与“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不相符合,故排除BCD。
21.A
【详解】根据“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等信息可知,这三个王朝的灭亡主要是统治者过度使用民力,采取了残暴的统治,A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加速三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的残暴,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民族压迫和文化专制,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22.C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陈胜王”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题干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二世统治时期,C项正确;秦王嬴政建立秦朝,排除A项;秦始皇统治时期,没有爆发农民起义,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末,排除D项。故选C项。
2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在刘邦项羽争霸过程中,项羽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符合题意要求,故选A项;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
24.D
【详解】由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重文轻武政策是北宋时期实施的,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面对经济萧条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文化专制无关,排除B项;闭关锁国是清朝实施的对外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25.D
【详解】据题干“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可知,汉武帝将铸币权,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对经济的控制,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汉朝达到鼎盛,排除A项;题干措施有利于打击地方豪强,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经济措施,与文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白处的朝代是东汉,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C项正确;嬴政建立秦朝,排除A项;刘邦建立西汉,排除B项;杨坚是隋朝的建立者,排除D项。故选C项。
27.B
【详解】观察题干方框内的内容可知,第9课到第15课的内容与秦汉时期有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故最合适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主题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8.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开通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丝绸之路的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因此西汉首都长安是这条“大通道”的起点,D项正确;刘家港是明朝郑和下西洋出发的地点,排除A项;玉门关、阳关是丝绸之路所经的地区,但不是起点,排除BC项。故选D项。
29.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通西域,沟通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从此西域等地的物种传入中原,如黄瓜、蚕豆、核桃等,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A项正确;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排除B项;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排除C项;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
3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可知,孔子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在此以前,由于学在官府,平民子弟无权进入官府的学校学习,孔子创办私学,才使平民子弟有机会上学,因此,“有教无类”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思想,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与题干“孔子”不符,排除A项;“兼爱”“非攻” 是墨子的思想,排除C项;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31.(1) A B
(2)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位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A处就是元谋人被发现地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B处是北京人被发现地点。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北京门头沟遗址出土的东西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和骨耜对比,可以得出推论3出当时已经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图2得出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干栏式建筑对比,可以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根据图3半坡遗址的陶瓷和江西仙人洞的陶罐、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可以得出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3)共同点: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陶寺都城遗址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外”“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可知,共同点是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陶寺都城遗址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二里头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可知,共同点是都发现了墓葬。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陶寺都城遗址,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可知,共同点是都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证明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根据上述材料关于我国早期人类起源可拟定一个主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或中华文明探源等。
32.(1)目的:富国强兵。措施:在地方推行县制。
(2)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作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百家争鸣。
(4)孔子。贡献: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等。
【详解】(1)目的: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舌(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措施: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推行县制”这一措施,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它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秦朝实行的郡县制,至今为止,仍然有“县”这一行政单位,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
(2)信息: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
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画面: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促进了文化领域的发展。
(4)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这些都是孔子的言论主张。贡献: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等,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33.(1)由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
(2)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 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分封制;三公九卿的中央集权制。
(4)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详解】(1)变化:据材料“禹传子,“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事件:“扫六合”指的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关东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帝国。
意义: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制度:从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可知,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诸侯势力不断壮大,相互攻伐,从而导致战争变多。
制度: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集权制度,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管政事;太尉掌管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职,掌管图籍秘书,监察百宫,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由皇帝裁决。
(4)评价:据材料“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可知,周伯赞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依据:据材料“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时代。”可知,其依据是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时代。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