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为感知远古人类的生活,寻找远古人类的足迹,小刚准备和同学一起去参观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们要去的是( )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西安 C.云南元谋县 D.浙江余姚
2.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 B.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3.“教民植五谷,造字启民智”,他们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是( )
A.炎帝、黄帝 B.黄帝、尧帝 C.舜帝、炎帝 D.舜帝、禹帝
4.传说炎帝教人们制作陶器等。考古学家在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这些发现说明了( )
A.陶器是炎帝发明的 B.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
C.传说就是历史事实 D.传说中蕴藏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
5.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这种传位的方法是( )
A.等级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6.公而忘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全身心投人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他是( )
A.尧 B.舜 C.鲧 D.禹
7.下图来源于古代一项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8.夏朝修建了城池,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这说明夏朝是( )
A.氏族聚落 B.部落联盟 C.早期国家 D.封建社会
9.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①对应朝代的应该是( )
A.秦朝 B.春秋 C.商朝 D.西汉
10.河南安阳殷墟(殷是商朝都城)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万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该文字是
A.甲骨文 B.陶文 C.玉石文 D.金文
11.某同学去参观历史博物馆,被一件精巧绝伦的商代文物吸引(下图)。请问该文物的主要功能应该是用于( )
A.饮食 B.祭祀 C.军事 D.政治
12.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影响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磨制石器的出现 B.人工取火
C.青铜器大量用于农业生产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13.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周天子失去了政权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诸侯完全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D.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
14.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衰微
②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③争霸的实质是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④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5.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统一趋势增强
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分封制彻底崩溃
16.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 B.大一统 C.民族政权并立 D.专制皇权加强
17.2023年4月5日,都江堰放水节在都江堰景区飞沙堰溢洪道盛大启幕,放水节以“秦汉风仪”再现治水文化。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防洪灌溉发电枢纽工程 B.主要修筑在嘉陵江流域
C.由春秋时期秦国李冰修建 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8.小兰、小黄两位同学就“如何当一位好国君”展开了讨论,他们的观点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 )
小兰:国君要顺应民情,让百姓自由发展,不强行干涉,人民安居乐业。
小黄:国君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如此社会秩序自然稳定。
A.小兰儒家思想,小黄墨家思想 B.小兰儒家思想,小黄法家思想
C.小兰法家思想,小黄道家思想 D.小兰道家思想,小黄法家思想
19.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每年两会,教育议题都是重中之重,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了重点: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在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教育公平”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20.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制定笔画规整的文字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这种文字是( )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2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经济活动的增加促进了货币的使用,但是,币制混乱,而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朝统一全国后,在废止六国货币基础上发行了通行全国的货币——半两钱。秦朝此举( )
A.有利于国内各地区经济联系 B.旨在剥夺和限制贵族的特权
C.展示了青铜制造的最高水平 D.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2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世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秦朝短命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秦的暴政 B.统一六国 C.战争不断 D.大兴土木
23.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领导者是( )
A.周武王 B.陈胜、吴广 C.项羽 D.刘邦
24.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项羽进行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它的性质是( )
A.反对侵略 B.民族解放 C.革命战争 D.争夺帝位
二、材料解析题(36分)
25.我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大放异彩的繁荣局面叫什么?
(2)历史活动课上,四位同学饰演四位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请你用直线将他们与相对应的思想主张连接起来。
韩非 民贵君轻,仁政于民
孟子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庄子 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墨子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3)下图是哪位历史人物?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4)在如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6.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61年,他自魏国入秦,向秦孝公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确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他主持变法。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
材料二:秦灭六国形势图。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推行的改革措施中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的是哪一条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对秦国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国最后灭掉的是哪一诸侯国?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一说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探究题:16分。
27.中国广袤的大地,孕育着早期人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材料三:人类的祖先发现一些谷类可以在土地上栽种,捕获的小动物可以在家中饲养,年深日久,终于进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农业时代,这样,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逐渐开始定居生活、在农闲时改进工具,逐渐跨入文明的大门。所以,农业是文明之母。
(1)结合材料一,完成下表。
图1遗址 图2遗址
主要种植作物 ① ②
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 ③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怎样的特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的主要标志,为什么说“农业是文明之母”?
试卷第2页,共6页
1.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云南元谋县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C项正确;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陕西西安半坡人、浙江余姚河姆渡人均晚于元谋人,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北京人”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是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会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D项正确;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会缝制衣服,排除A项;半坡人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排除B项;河姆渡人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尧、舜和禹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C、D。故选A项。
4.D
【详解】据题干“传说炎帝教人们制作陶器等。考古学家在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发现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等。”可知,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相互印证,说明传说中蕴藏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D项正确;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陶器是炎帝发明的,排除A项;“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传说就是历史事实”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尧舜禹之间传位的方式不是依靠血缘关系,而是依靠个人的品德与才能,这种传位的方式被称为禅让制,D项正确;等级制不属于传位方式,排除A项;世袭制凭借的是血缘关系,排除B项;分封制西周时期开始推行,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中禹吸取其父鲧堵塞之法失败的教训,“三过家门而不入”,专心治水,采用疏导方法,用13年时间成功治理黄河水泛滥。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D项正确;尧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开创禅让制,与题干内容“全身心投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不符,排除A项;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与题干内容“全身心投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联系,排除B项;鲧是传说中禹的父亲,治水失败,与题干内容“全身心投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C项正确;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将君王的位置转给自己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夏朝修建了城池,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这说明夏朝是早期国家。军队、刑法、监狱都是国家机器,体现国家的意志,C项正确;夏朝不是氏族聚落、部落联盟,排除AB项;夏朝是奴隶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C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排除A项;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排除B项;西汉始于公元前206年,建都长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河南安阳殷墟(殷是商朝都城)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万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 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一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A项正确;陶文是古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符号,与“甲骨上的文字”不符,排除B项;玉石文与题干“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不符,排除C项;金文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晚于甲骨文,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B项正确;它用于祭祀,是礼器,不是食器、武器、政治用品,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磨制石器,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先民学会了人工取火,排除B项;青铜器成本高,质地脆弱,不适合作农具,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据图示内容可知,很多诸侯的实力强于周天子,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这说明周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下降,D项正确;周天子还存在,并没有失去政权,排除A项;兼并战争是战国时期的一种战争形式,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排除B项;诸侯并没有完全取代周天子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不在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其实质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而发动的。争霸战争既给社会带来了灾难, 但也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民族大迁徙。据此①③④都对,而②的表述不合史实,因此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大国兼并效果,大国相互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局部统一,即统一趋势增强,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变法、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D;题干强调的是兼并,而不是争霸,排除C。故选B。
1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周王无力控制诸侯,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因此这一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A项正确;大一统和专制皇权加强体现的是秦汉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BD项;民族政权并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A项。
17.D
【详解】根据题干“都江堰”和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D项正确;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没有发电这一功能,排除A项;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排除B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小兰:国君要顺应民情,让百姓自由发展,不强行干涉,人民安居乐业。”体现的是道家思想,道家主张顺应自然;“小黄:国君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如此社会秩序自然稳定。”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法家主张依法治国,D项正确;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C项顺序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体现了“教育公平”思想。C项正确;“仁”的学说、“为政以德”的思想是政治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排除B项;“温故而知新”是教学方法,不能体现教育公平,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这样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ACD与史实不符。故选B。
21.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经济活动的增加促进了货币的使用,但是,币制混乱,而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朝统一全国后,在废止六国货币基础上发行了通行全国的货币—半两钱,这有利于国内各地区经济联系,从而从经济上巩固了统一,A项正确;废止六国货币,发行半两钱,并无法直接剥夺和限制贵族的特权,也无法展示青铜制造的最高水平,排除BC项;秦朝废止六国货币,发行半两钱,是在秦朝完成统一之后实行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22.A
【详解】根据题干“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世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秦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这是因为秦的残暴统治,A项正确;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B项;战争不断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大兴土木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3.B
【详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B项正确;周武王是西周的建立者,排除A项;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秦末农民起义,排除CD项。故选B项。
2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D项正确;楚汉之争与“反对侵略、民族解放、革命战争”都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5.(1)局面:百家争鸣。
(2)
(3)人物:孔子;核心思想:“仁”。
(4)怎么对待: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详解】(1)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所以,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大放异彩的繁荣局面叫百家争鸣。
(2)人物、思想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所以,四位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用直线将他们与相对应的思想主张连接起来为
(3)人物、思想核心: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下图是孔子,其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所以,下图人物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
(4)怎么对待: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辩证对待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在如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去对待传统文化。
26.(1)人物:商鞅。
措施:奖励军功。
(2)意义:秦国的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诸侯国:齐国。
原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远超其他六国,具备了统一条件
(4)意义: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详解】(1)人物、措施:根据材料一“,秦孝公任用他主持变法”“向秦孝公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确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商鞅。“他”推行的改革措施中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的是奖励军功。
(2)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诸侯国:根据材料二“公元前221年,齐”可知,秦国最后灭掉的是齐国。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所以,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远超其他六国,具备了统一条件。
(4)意义:根据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和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所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7.(1)内容:①水稻 ②粟 ③地理环境不同。
(2)特征:多元一体。
(3)主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原因:因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图1、图2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采用木结构的地面建筑;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地穴房屋,来用半地穴的土木合筑。河姆渡居民生活的长江流域,地势低洼,空气潮湿,干栏式房屋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功能;半坡居民生活的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在冬季有较好的保暖效果,在夏季又比较凉爽。由此可知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不同。所以,下表内容①为水稻 ②为粟 ③为地理环境不同。
(2)特征:根据材料二“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可知,,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的特征为多元一体。
(3)主要标志、原因: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的主要标志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农业是文明之母”的原因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