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三晋名校联盟
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期中)
历 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2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类逐渐定居下来。下列可用来作为原始人类定居有力证据的是
A.鄂西鲢鱼山一洞穴遗址发现了距今年代为9万~12 万年的用火遗迹
B.西安早期遗址出土磨制的石斧、石镰、蚌镰及陶罐中的粟与菜籽
C.《庄子·盗趾篇》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D.考古发现一墓葬中有50 条铜链、200 个铜珠、5个吊坠和1 个铜冠等铜器
2.汉初思想家、政治家陆贾在《新语·道基》中指出:“君子握道而治,依德而行……虚无寂寞,通动无量。”这一思想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顺应了汉初的社会需要
C.促成了西汉国力的鼎盛 D.消除了法家思想的影响
3.河西走廊地区发现了数千座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图1 和图2 是这些壁画墓中出土的两幅壁画。两幅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A.庄园式劳作的出现 B.铁犁牛耕全国普及
C.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D.稻麦复种得以推广
4. 表 1
白居易《重赋》 租庸者,谷帛而已……(今)国家定两税(指户税和地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旧唐书·宪宗传》 元和六年(811年),注意维护宦官神策中尉之权,但拒绝接受处州刺史进贡的助军钱绢,并颁布抚恤百姓德音以革弊立防
唐文宗(809—840年)《南郊赦文》 (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文宗颁诏令)天下除二税外,不得辄有科配,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
表1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后期的历史叙述。对此解读准确的是,唐后期
A.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B.政府重视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政治斗争加剧农民起义 D.土地兼并盛行威胁租庸调制
5.有学者说:“过去的诗人所忽视的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或者事情本身不应被忽视,但因为是普遍的、日常的和人们太贴近的生活内容,因而没有作为诗的素材,这些宋人都大量地写成诗歌。”该描述反映出,宋代
A.文学通俗化趋势明显 B.多种文学种类纷呈
C.诗歌创作形式较丰富 D.总结以往文学成就
6.宋真宗曾下诏:“自今御史须文学优长、政治优异者,特加擢拜。”明代规定:“今后选用御史,于在京各衙门办事进士与夫曾经一考称职行人博士及进士举人出身推官知县内……谙晓刑名堪任御史者,本部奏请照缺铨补。”这表明宋明两朝
A.监察官员选任走向制度化 B.清明的政治氛围得以营造
C.司法官员的法律素养提高 D.中央集权的程度日益强化
7.清代,许昌尚家集“其地以毯业者,凡所制造之红毯、白毯久畅销于各地。而毯毛之产出尤为其他各地所不及。当其盛时,秋冬两季,羊毛之客,贩毛之大,辐辏于道,络绎不绝,而毛之行销已达河南半者。且南推及湖广”。这表明当地
A.商帮推动了长途贸易发展 B.农村专业市场辐射力较强
C.商业资本主导手工业生产 D.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切
8.1839年,林则徐组织翻译了1839年伦敦出版的英人所著《对华鸦片贸易罪过论》,“从中得知英国人也有反对鸦片贸易的,坚定了他对‘良夷’‘奸夷’加以区别对待,分化瓦解敌营的政策”。据此可知,译书活动
A.吸引了人们关注西方 B.引发了国内士大夫阶层强烈反响
C.有助于国内抗英斗争 D.为国人维护主权提供国际法支持
9.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的《日本变政考》中指出,甲午败后,对西方列强之强“在政体之善也”。“心思者主谋议,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视听,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举”。据此可知,康有为
A.对三权分立的西方政体有一定认知 B.主张“将全国制度全行变革”
C.倡导顺应世界大趋势建立法治国家 D.宣传维新主张照搬日本政制
10. 表2 1907 年、1909年各级各类学堂教师来源构成(单位:人)
本科毕业生 留学生 旧学教师 外国教习
1907年 1909年 1907年 1909年 1907年 1909年 1907年 1909年
专门学堂 212 379 159 370 251 297 79 122
实业学堂 311 748 69 243 176 445 43 108
师范 优级 91 152 52 144 66 80 69 91
初级 739 876 347 349 39 27
中学 1 266 2 108 817 1 107 28 51
高小 5 249 10 039 5 261 7 005 19 53
表2中的变化体现了当时
A.人才观念发生了巨变 B.教育在变革中求发展
C.传统的教育体制瓦解 D.西方文化受到了抵制
11.有学者这样评论五四后的学生社团:“新潮社一派,隐然以胡适之先生为首领;国民杂志社一派,隐然以陈独秀先生为首领。前派渐渐倾向于国故整理运动。……陈独秀先生的一派,现在在做实际的社会革命运动。”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B.新文化运动中心变化
C.学者大都不看好国故整理 D.新思想精神得以传承
12.图3为1946 年创作的漫画《当众表演》。该作品
A.讽刺国民党“行宪”的虚假性 B.揭露国民党“和平建国”真面目
C.谴责了蒋介石专制独裁的行径 D.批判重庆谈判代表来源的狭隘性
13.1956年,毛泽东说:“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中央、省市和工厂的权益究竟应当各有多大才适当,我们经验不多,还要研究。”由此可见,毛泽东
A.肯定宏观调控的作用 B.主张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
C.重视发挥企业积极性 D.认可对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每个阶段的社会面貌在《人民日报》标题词汇中均有所体现。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面貌的标题词汇包括
A.抗美援朝 八荣八耻 人民代表大会 融资
B.氢弹爆炸 中美联合公报 经济实体 股份制
C.八字方针 东方红一号 农业合作化 中国梦
D.一国两制 希望工程 信用卡 科技扶贫
15.有学者指出:“尽管中国(入关)谈判者为保护本国的利益艰苦地进行讨价还价,但争论的领域并没有超出我们预料的任何一个经济大国所要求的范围,他们并未打算推翻现在国际体系的规范。”其强调的是,中国
A.加入世贸使经济发展遇到阻力 B.调整自身以适应国际贸易体制
C.为维护国际秩序贡献自身力量 D.以积极姿态参加多边外交活动
16.就波斯帝国皇帝冈比西斯二世(公元前530—前522年在位)征服埃及事件,希罗多德曾直白地说:“与大军同行的一部分希腊人是来做生意的。”据此可得出的认识是,波斯帝国的征战
A.促进了文化交流 B.扩大了疆域版图
C.增强了经济实力 D.拓展了贸易范围
17.马里征服加纳后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1324年,马里国王曼萨·穆萨带领一支庞大的商队前往麦加,大批商人、学者跟随穆萨返回马里。穆萨在马里建造了人类历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桑科尔大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到此讲学交流。据此可知
A.西非国家对外交流频繁 B.伊斯兰教开始传入非洲
C.教育发展利于社会稳定 D.国力强盛促进文化交流
18.英王亨利八世(1509—1547 在位)时就开始大肆掠夺教会地产,“1558—1640年,英国王室共处置了价值超过400 万镑的地产,其中大部分由地方乡绅所购买。到1640年,在大约8000座庄园中,乡绅拥有80%,贵族拥有不到7%,而王室仅拥有2%”。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社会结构发生巨变 B.圈地运动蓬勃开展
C.国王权力得到强化 D.民主政治初步确立
19.“当葡萄牙接手贸易时,埃及就束手无策。在1660—1798 年的238 名大商人中,122 名即2/5是非埃及的穆斯林。18 世纪,埃及商人活动很少超越他们的边境。”这一现象表明
A.世界贸易格局改变 B.埃及沦为了殖民地
C.宗教是殖民的动力 D.穆斯林垄断了商路
20.由于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哲学家们仍相信“自然法则”,它不仅如牛顿所说可以影响宇宙,而且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由此,他们在寻求自然法则的过程中发展了一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体系。据此可知,这些哲学家们
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B.领导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C.倡导以理性推动社会发展 D.摆脱了基督教会精神束缚
21.1861 年12月,俄国陆军大臣米留金说:“必须形成一种力量或党派,用议会的话说叫中间力量,现在这个因素我们还没有,但显然是需要的。”1863 年4 月,他又指出:“对于俄国来说,没有比倡导出自政府更不幸的事了。”这说明米留金认识到
A.俄国无产阶级的力量 B.沙皇专制政权的腐败
C.实现政治民主的必要 D.议会制度改革的紧迫
22.1870年,第一国际巴黎支部发展到20多个,并建立了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后成为巴黎公社的领导核心,在巴黎公社64 名委员中,第一国际巴黎支部联合会的成员占37名。 由此可知,第一国际为巴黎公社
A.准备了指导思想 B.奠定了组织基础
C.指明了正确方向 D.提供了工人政党
23.1922 年10 月11日,苏俄人民委员会授权国家银行以黄金和外汇担保发行银行券——切尔文。切尔文直接与黄金挂钩,一个切尔文含纯金7.742 34 克,等于旧俄10 个金卢布。切尔文的发行
A.冲击了世界货币金本位制度 B.保障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
C.有利于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 D.意在统一财经保证战争的胜利
24.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出现了不再战争运动联合会、和解联谊会、和平军、和平誓约协会、议会和平主义小组等一系列的社会组织。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间矛盾的消失 B.民众要求和平的愿望
C.战争引发精神危机 D.和平主义已成为主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国在公元前221 年的统一,是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的重要标志。秦武力扫平作为宗法政制之承担者的周朝诸侯之后,建立了郡、县、乡、里的垂直型行政系统,“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原六国的贵族被废为平民,秦始皇按军功等能力任用官吏,士兵按征兵的程序入伍。
春秋战国的儒家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法家则基于治野人的办法,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倡行“集权”“法治”。秦选择立足国家之维而攻击儒学为“六虱”的法家,“举事实,去无用,不道仁义”,把君主的意志作为法律,以秦篆的形式“颁行天下”,不分畛域地强制实施。夏商周形成的“华夏”“诸夏”的“文化共同体”的意识,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变成了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的政治意义上的紧密共同体。
—摘编自陈明《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在政治方面的体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变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意义。(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3
记述 文献
史料一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 《后汉书·东夷传》
史料二 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又船行两个多月,至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汉书·地理志》
史料三 九年(公元97年),徼外蛮及掸国(今缅甸)王雍由调遣使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 《后汉书·西南夷传》
史料四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武帝)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支、身毒国 《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二 中国丝织品的西传,在元代又出现了一个热潮。早在蒙古西征时期,就把一些中国织匠带到伊斯兰世界。元朝初年,我国就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专门掌管海外贸易。元朝政府于1284年在杭州和泉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由政府出船只和本钱,招人前往海外经商,然后分成。14世纪上半叶,大旅行家汪大渊从泉州出发,两次乘海舶周游世界。元代中西往来活动的高峰,当推马可·波罗的访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人头脑中的“西方”概念,已从两汉与唐宋时期的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实实在在地扩展到了欧洲。欧洲使者不断东来,蒙古也派使者西去。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解读材料一中文献记述蕴含的有关汉代对外交往的历史信息,并阐释这些文献记述的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对外交往的特点。(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整理自[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5 世纪中叶,欧洲总人口为4.5 千万或5千万(即相当于瘟疫前人口高峰值的2/3)。1800 年,欧洲人口已增至近2亿。 到1850年为止,半数以上的居民居住在2 000人以上的城镇,到1900 年这个比例上升到3/4。19 世纪欧洲人口是以前的两倍多,而其他地区仅增加了近20%。20世纪,情况则相反,欧洲人口增长放慢,而世界其他地区人口却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加速增长。
—摘编自[美]尤多·卡龙梅等著《世界经济简史》
(1)指出材料一中欧洲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说明导致其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历史因素。(6分)
(2)概括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Ⅰ.文献 创作者 Ⅱ.相关历史事件
A.《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 陈独秀 ①西安事变
B.《自卫抗战声明书》 国民政府 ②遵义会议
C.《第三国际的历史使命与中国共产党》 马林 ③井冈山根据地
D.《东望》杂志王以哲将军题词(民国25年12月20日) 东北军67军参谋处 ④国民大革命
E.《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粉碎五次“围剿”战争中经验教训决议大纲》 中共中央政治局 ⑤抗日战争
F.《在国民党一大上的发言》 李大钊 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G.《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罗家伦 ⑦新文化运动
H.《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 ⑧五四运动
(1)从表4的Ⅰ栏中选出三项信息与Ⅱ栏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配对。(参照示例如:B—⑤,示例不得作为答案)(3分)
(2)从已配对的三组信息中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达清晰)(9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西省临汾市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