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卓越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
高二年级 历史 期中考试
(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长: 75 分钟)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16小题,总分48分)
1.秦代法律禁止子告父,而父对子所犯的过错则不予惩罚或减轻惩罚;若父告子不孝,则要处以重罪。这说明秦代( )
A.法家思想主导家庭关系 B.道德观念因法治得到强调
C.援礼入法成为治国思想 D.血缘亲情因法治逐渐淡化
2.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虽然时间很短并且很快就失败了,但其历史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 )
A.对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3.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 )
A.邓小平理论
B.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主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我朝指的是(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
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 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 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6.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攻打匈奴 B.焚书坑儒 C.推行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
7.图2和图3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两次历史性巨变。其共同点是( )
A.摆脱了中国屈辱的命运 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8.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这反映出该制度( )
A.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B.扩大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
C.受到两党或多党政治制度的影响 D.赋予移民和妇女公平竞争的权利
9.宋朝时,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央集权逐步削弱 B.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C.等级差别已经消失 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1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我国确保“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的前提是( )
A.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B.扩大录用规模和范围
C.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D.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1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3年的普选,妇女参政人员逐步增多,参加机关工作的女干部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从1952年到1953年,区级以上专职妇女工作干部,由634名增加到1189名。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 )
A.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B.真正地实现了男女平等
C.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2.《法国民法典》颁布以来,修改过一百多次。法典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巩固法国革命的成果
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确立大陆法系的基础
13.19世纪中期,首先建立文官制度的是( )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14.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
A.君主独裁
B.世俗王权占主导
C.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权力长期并立
D.教会具有绝对权威
15.下表是汉代统治者的一些举措或主张。这表明当时( )
A.察举已是较成熟的选官制度
B.统治者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的经济政策
C.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D.统治者注重教化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6.下图为1978年出版的宣传画《高速度地前进!——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宣传画,画面人物手擎象征工业的齿轮和象征农业的麦穗,远处火箭发射塔矗立,战斗机在天空翱翔,列车在田野上飞驰。该作品( )
A.为开展三线建设做了充分的准备
B.有助于引导民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C.彰显新时期妇女经济地位的提高
D.再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时代风貌
二、 材料题 (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52分)
17.(20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材料一 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摘编自[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性质,并简析实行“三三制”原则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一党体制”是现代中国的什么制度,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其作用。
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败绩,证明了自强运动有不足之处。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意识到这场运动的局限性,认为必须扩大现代化的纲领,把政治改革也包括进去。自信的思想家康有为和他著名的弟子梁启超,鼓动皇帝遵循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方式,实行维新变法。然而,即使在后期阶段,维新分子也并不倡导完全西化,而只是鼓吹建立一种融中西诸因素于一体的混合政体……康有为改革方案的结果,是1898年的“百日维新”,但却突然地以失败而告终。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和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中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建立的“混合政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维新变法的影响。从维新变法的失败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材料二中民国政府“从国外移来”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是如何“模仿抄袭外国现成制度的”?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明政府开始废除世袭土官,代之以由中央任命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即所谓的“改土归流”。清朝雍正时期,全国统一基本实现,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盛世局面正在形成。同时,内地人民逐渐南迁,西南地区和内地经济上互通有无,民族融合日益加强。但各土司辖地如同一个个封闭王困,土司对上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压迫,有的其至拥兵反叛。因此,有识之士改流的呼声日益强烈。雍正帝委任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改流工作。鄂尔泰采取“剿抚并用”、以剿为主的方针,在大规模用兵告一段落后,进行了大量的善后工作:妥善安置被革上司,慎重选任新设流官:解放奴仆,推行保甲制度,禁革各种旧制陋规,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等。
——摘编自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雍正时期改土归流能够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意义。
答案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16小题,总分48分)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C
12.【答案】C
13.【答案】D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B
二、 材料题 (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52分)
17.(20分)(1)性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作用:为党外人士参与抗日民主政权提供了制度保障;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民主政权建设的重要探索。
(2)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用:避免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是形成稳定的关键。
18.(20分)(1)“混合政体”:君主立宪制。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仪的发展。
认识:维新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2)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模仿抄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19.(12分)(1)土司统治腐朽落后,清政府国家统一,国力增强,出现盛世局面,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正确的改流策略与方针,“剿抚并用”、以剿为主。
(2)打破了西南地区封闭状态,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