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华伊高中联盟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华伊高中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15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这一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一遗址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这一遗址”可能是( )
A.河姆渡文化遗址 B.半坡文化遗址 C.大汶口文化遗址 D.龙山文化遗址
2.商代远离王畿地区的一些“方”或“国”,如“盂方”、“多方”或“四土”,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统治者,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完全被统治的关系,但要向商王室纳贡以及承担政治和军事上的义务。材料叙述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内外服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
3.考古显示,在各地的西周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金属农具。如河南洛阳下瑶村西周早期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铜镈,江苏仪征破山口的西周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铜镰。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重视对农业的管理 B.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C.金属冶炼技术先进 D.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4.下表所示是战国时期部分国家的变法措施。由此可推知,这些措施( )
魏国李悝变法 废除世袭制、井田制
韩国中不害变法 鼓励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
秦国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巩固了法家地位 C.推动了社会转型 D.完善了基层治理
5.孔子认为,各国的君主和贵族,只要把对自己亲属的爱推施于人民,那么理想的盛世就会到来,各国内部的矛盾和各国之间的残酷斗争就会消除。这说明孔子主张( )
A.“非攻” B.崇礼尚贤 C.“亻一” D.阶级平等
6.“(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
A.对外战争较为频繁 B.实现了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稳定
C.重视基层官员选拔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7.汉代的冶铁遗址中,河南郑州巩县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巩县生铁沟遗址发现炼炉、熔炉、煅炉共20座,附近还有开采矿石的竖井和矿石加工场、配料地。这表明,汉代冶铁业( )
A.民营手工业较发达 B.生产分工较为明确 C.北方技术领先南方 D.管理体系相对完备
8.下图所示是魏晋时期北方民族流动形势(部分)。这一形势的直接影响是( )
A.加速了南北统一 B.推动了农业开发 C.形成了三国鼎立 D.促进了民族交融
9.永嘉之乱后,流民南奔,东晋政府在皖南沿江一带设置了许多侨郡县来安置这些流民,并由侨郡县授予流民表示侨人身份的特殊户籍,持此籍者可以免税、免役。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10.史书记载,隋朝广置义仓,“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这可用于说明隋朝(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粮食储备制度完备 C.人口数量的增长 D.民众消费水平低下
11.唐朝将此前各种各样的税种统一划入田税之中并以货币形式缴纳,一年中只在夏秋收税。这种做法减少了百姓交税次数,省去了“旬输月送”的麻烦。下列与材料内容相符的是(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均田制 D.井田制
12.下图所示是唐章怀太子墓的壁画《客使图》局部,壁画中,在前导引的是三位鸿胪寺(主掌外宾,朝会仪节的机构)的官员,他们身穿中原官服,头戴高帽,脚穿黑靴,人物形象高大,神态自然大方,三人气度沉稳,雍容自如,神情肃穆。后面三位为外国使节,拱手躬身,毕恭毕敬。该壁画内容可反映出唐朝( )
A.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B.厚重殷实的丧葬风格
C.大一统局面日益巩固 D.繁盛大气的王朝气象
13.“从宋代开始,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经处于绝对的上风。从地方行政规划的设置和地方官员的管理体系中,可直接窥见其端倪。”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论断的是( )
A.州一级设通判制约知州 B.设置刺史巡视监察全国
C.设参知政事分宰相之权 D.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14.在西夏尚未建国时,党项首领李继迁“潜设中官,全异羌人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夏毅宗即位后,用本土的马匹换取中原的《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正至朝贺仪等儒家典籍,重新修订国家礼乐。这反映了西夏( )
A.扩大汉族官比例 B.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C.与北宋友好往来 D.借鉴西周礼乐制度
15.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两到三个省,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 )
A.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B.民族征服的特殊背景
C.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D.地方割据势力较强大
16.据统计,北宋官方漕运粮食每年约600万石,其中绝大部分经大运河运入开封。到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南方人口达5600万,占北宋总人口的69%。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北方农业的衰退 D.宋辽战争的频繁
17.1993年和2013年在河北宣化考古挖掘的辽代墓葬中发现了大量壁画,这些壁画有描绘茶道、散乐演奏等内容,其中出现了“左衽”、“右衽”和“髡首”的服饰和发式。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少数民族和汉人杂居 B.汉族政权的日益强大
C.辽宋民族矛盾的加剧 D.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
18.在郑和船队拓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外交关系过程中,周边国家纷纷上表归附,造使来朝,要求册封。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明朝( )
A.边疆地区的稳定 B.对外关系的突破 C.中外交往的频繁 D.综合国力的强大
19.清初沿袭明朝旧制,置内阁大学士“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一度使内阁起到了中枢机构的作用。但自“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一变化旨在( )
A.强化君主专制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完善中央机构 D.健全官员管理体系
20.下图所示是莆田籍地方官在乾隆时期编成的《敕封天后志》中的插图《澎湖助战》,其中描绘了在施琅率清军与郑氏集团在澎湖海战一役中,被清廷封为“天后”的妈祖前来助战的民间传说。该书的刊印( )
A.旨在散布封建迷信思想 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
C.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D.利于增进两岸精神认同
21.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专门描写商人形象的商贾小说。在一些作家的笔下,商人既有正面的形象、也有负面的形象,他们有的唯利是图,有的讲究诚信,无论哪一种.大都被作家刻画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心学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22.下表所示为1760-1833年英国对华贸易统计(单位:两)。这可用于解释( )
时间 输出 输入 逆差
1760年 470000 970000 500000
1833年 7330000 9950000 2620000
A.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中国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C.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D.英国社会生产力的落后
23.1854年,英国政府要求与清政府修约,主要内容包括“广泛地进入中国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等。这表明英国( )
A.对华侵略政策发生了变化 B.开始以经济手段控制中国
C.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主张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24.徐继畬在西洋地图集的基础上,于1845年撰成《瀛环志略》二卷,后又广泛“荟萃采择”中西文献资料,并于1848年在福州刊刻了《瀛环志略》十卷。在著书过程中,他通过广泛接触外国传教士、外交官、医生等,并询问福建当地航行外洋的舵工,掌握了大量资料。据此可知,徐继畲(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B.践行“师夷之长技以自夷”
C.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D.推动了西方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文帝、景帝时期,西汉王朝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水旱之灾,百姓基本可以实现温饱,国库也囤积了钱财和粮食。汉初建立了严格的马匹驯养和管理制度,并制定法律加以约束,如实施“马复令”。在与匈奴贸易往来愈加频繁后,汉朝还从匈奴那里大量购买战马,以充军用。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大量生产铁器作为武器。
材料二 公元前133年,马邑的富商聂壹向王恢献策以马邑假献来诱敌深入,以此伏击匈奴。汉武帝采用了王恢的献计,发动了马邑之围。这场战争中聂壹假投降,以此来吸引匈奴进入汉朝的伏击圈。匈奴单于本来轻信,却不料在率大军赶往马邑城的途中知晓了此计划,故仓皇撤退。马邑之围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体现了匈奴对汉王朝的松懈心理,这也是汉王朝对匈奴政策由和亲转为战争的标志,为后来几十年汉匈间大规模战争拉开了序幕,汉匈战争从此全面爆发。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匈奴的战争大大小小有十余次,其中决定性的战争有三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芯雨《西汉初至武帝时期汉对匈奴政策转变及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对匈奴政策转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主要战果。(2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主要意义。(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朝,三省六部制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中书省的职权比隋代中书省的职权更为明确。中书省作为中央政策、文书的制定机构,负责以皇帝名义草拟、制定官方文书。门下省在唐代成为中央最为重要的文书审核机构,主要负责对诏敕进行审核,纠正朝政得失,同时审阅各地与各部门汇报上来的上行文书,并提供批复的意见,再交给皇帝作出最终决定。尚书省是中央最高的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六部作为具体政策执行部门,隶属于尚书省。尚书省和中书省、门下省一样,其最高长官有权参与朝廷中最高级别的军国大事,在职能上主要是下发中央最高政令,并监督各地实施各项中央政策。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
材料二 明朝初期承袭元朝制度,以中书省总领政务,以左右相国为丞相。丞相统辖六部,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相权较大。随着皇权与君权矛盾的加剧,明太祖朱元璋于1380年废除了丞相,六部事务均由皇帝直接管理。后明成祖朱棣设内阁辅政,内阁权力逐渐扩大,成为重要的行政机构。
——摘编自鲍麒方《论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说明其运作过程。(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代中枢机构的变化,并分析其反映的实质。(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代以前,中国茶叶外销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主要销售对象是周边的朝鲜、日本等国及各少数民族政权,但外销数量有限。明代后期开始,中西海上交通连通,茶叶开始输往欧洲,只是数量有限。但是清中叶以后,伴随着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茶叶作为“战略物资”的政治性地位下降。政府逐步放松对茶叶“专营专卖”的垄断,开始允许部分个人性质的民间“资本”介入茶叶的销售与运输。茶叶贸易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茶叶商帮。于是,外销茶商迅速崛起,内销及边销茶商力量也得以快速壮大。各类茶商如鱼得水,驰骋于各种茶叶市场上,获取了丰厚利润。
——摘编自刘业翔、章传政《明清时期茶叶商帮的诞生》
材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的茶叶商帮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经营区域,而且大多以著名产茶省份为支撑。他们进行大规模长途贩运,拓宽了茶叶市场空间,满足了茶叶市场需求,推动了茶叶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陶德臣《中国茶叶商帮群体产生条件及其异同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代后期至清朝中叶茶叶商帮兴起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明代后期至清朝中叶茶叶商帮兴起的影响。(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学术思想的兴起得益于相对独立的儒家士大夫群体,宋学首先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民间学术和民间教育(如书院)形成的,其思想资源是《四书》,重心已经从汉代的“外王”转向“内圣”。宋代儒学在兴起的过程中不仅批判汉学,还着力批判并吸取佛老思想,以建构新的学术体系,将天理引入儒家人伦,强化了儒家伦理的绝对地位,推动了儒家人伦本体化、哲理化。
——摘编自朱汉民等《宋代士大夫与唐宋学术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宋代儒学”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华伊高中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A 【解析】据材料信息“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遗址可能是河姆渡文化遗址,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2.B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对王畿地区之外的一些方国和部落进行间接控制,这一制度是内外服制,故选B项;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3.D 【解析】西周时期出现了金属农具,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工具得到了改进,这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管理的信息,故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仅凭出土的青铜农具不能判断西周时期的金属冶炼技术水平是否先进,故排除C项。
4.C 【解析】材料中的变法措施有利于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转型,故选C项;A项“实现了”说法错误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出法家地位的巩固,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基层治理的信息,故排除D项。
5.C 【解析】孔子认为只要统治者关爱人民,把“爱”给予人民,就能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迎来盛世局面,这说明孔子主张“仁”,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6.D 【解析】秦统一六国以后,又征服了南越地区,并在这些地区设置行政机构,委派官员进行统治和管理,这说明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了发展,故选D项;材料反映不出秦朝对外战争较为频繁,故排除A项;B项“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基层官员选拔的信息,故排除C项。
7.B 【解析】根据材料“炼炉”“竖井”“矿石加工场、配料地”等信息可知,汉代冶铁业分工较为明确,故选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明确这些冶铁业是民营手工业,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技术的对比,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管理体系方面的信息,故排除D项。
8.D 【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民族不断内迁,这一形势的直接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D项;A、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C两项;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
9.D 【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晋政府在皖南沿江地区设置侨郡县来安置流民,并给予他们免税、免役的特权,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维持统治秩序的稳定,故选D项;这一做法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江南士族特权的维护,故排除B项;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
10.A 【解析】据材料“隋朝广置义仓”“天下义仓又皆充满”“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等信息可知,隋朝义仓粮食储备相对丰厚,这说明隋朝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故选A项;B项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隋朝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无法体现其人口数量的增长,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D项。
11.B 【解析】据材料“以货币形式缴纳”“夏秋收税”等信息可知,这一赋税制度是两税法,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12.D 【解析】据材料可知,《客使图》中鸿胪寺官员人物形象高大、气度沉稳、雍容自如,这一风格可以折射出唐代繁盛大气的王朝气象,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往,而不是国内民族关系,故排除A项;该绘画内容与丧葬风格和大一统格局无关,故排除B、C两项。
13.A 【解析】宋代设置通判,加强了对知州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刺史是在汉代设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参知政事是中央官员,与地方事务无关,故排除C项;澎湖巡检司设立于元代,故排除D项。
14.B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夏采用了汉人的制度并引进中原典章书籍,这表明这一时期西夏已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信息未体现西夏扩大汉族官比例,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西夏与两宋友好往来,故排除C项;当时中原礼乐制度不是西周礼乐制度,故排除D项。
15.B 【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的行省权力相对集中,这主要源于民族征服的特殊背景下,元朝以适应对疆域广阔、民族成分复杂的大一统国家进行有效管辖和统治,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C、D三项。
16.B 【解析】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南方地区向首都开封供应了大部分漕粮,而且南方人口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北方,这说明当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江南地区开发的信息,故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D项。
17.A 【解析】据材料可知,辽代墓葬中出现了描绘汉人和少数民族生活情况的壁画,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少数民族和汉人杂居,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18.D 【解析】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周边国家纷纷上表归附,遣使来朝,要求册封,主要是希望从中获取经济、政治等利益,其前提条件是当时明朝综合国力强大,故选D项;周边国家与明朝关系的发展不能体现边疆地区的稳定情况,故排除A项;B项中的“突破”与C项中的“频繁”均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排除B、C两项。
19.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强化君主专制,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20.D 【解析】清政府地方官编写的《敕封天后志》将妈祖这一形象融入统一台湾的过程中,这有利于增进两岸精神认同,故选D项;该书刊印的根本目的不是散布封建迷信思想,故排除A项;地方官编写《敕封天后志》并不是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故排除B项;C项“削弱了”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
21.B 【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日趋丰富。随着商人群体的不断涌现,商人也逐渐成为作家描写的对象,故选B项;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和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不是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C项。
22.A 【解析】据材料可知,1760—1833年,英国对华贸易出现巨大逆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了寻求贸易平衡,不顾中国禁令,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双方矛盾激化,最终于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故选A项;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不具有优越性,故排除B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C项;英国通过“光荣革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故排除D项。
23.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政府希望通过与清政府修约,将侵略触角深入中国内地,这表明英国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英国对华侵略政策出现了变化,故排除A项;B、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D两项。
24.C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徐继畬编撰《瀛环志略》,有助于让人们广泛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说明徐继畲具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故选C项;A、B两项均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A、B两项;《瀛环志略》是一部地理学著作,“广泛传播”西方思想表述过于夸大,故排除D项。
25.(1)原因:经济实力的增强;军备物资充足;军队建设富有成效;中央集权的加强。(6分,点出三点即可)
(2)战果: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2分,答出一点即可)
(3)意义:有利于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为汉朝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环境;保障了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开拓;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6分,答出三点即可)
26.(1)特点: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互相牵制与监督;分化相权,集中皇权。(4分,答出两点即可)
运作过程: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可驳回;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执行。(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皇帝执掌六部;明成祖时期设置内阁,内阁权力日增,成为重要辅政机构。(4分)
实质:君主专制的强化。(2分)
27.(1)条件:国家的统一,社会秩序的稳定;农产品(茶叶)商品化的发展;政府茶叶贸易政策的变化;海外贸易的扩展;交通条件的改善;长途贸易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影响:促进了制茶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外经济联系;促进了长途贸易和区域贸易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8.示例
论题:宋代儒学体现了兼容并包、不断发展的特征。(2分)
阐述: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走向僵化,社会影响力总体上不及佛教和道教。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士大夫阶层的壮大,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广泛吸取佛老思想,并力图挖掘儒家经书中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程朱理学”。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8分)
综上所述,宋代儒学体现了兼容并包的特征,进而推动了儒学体系的发展,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华伊高中联盟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