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B C D D A B D 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C A B A C A D
选择题
选择题
17.(18分)
(1)特点:以官营(官府专卖)为主;盐业政策在继承中有发展创新;逐步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盐法体系。(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划分阶段:秦汉以前,以民营或商营为主;汉至明代,官营与民营并存,以官营为主;明后期至清代,以商营、民营为主。(其他划分方法,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答案必须包括时期和理由)(4分)
(2)直接作用:保证食盐专卖制度的贯彻执行。(2分)
背景:明初边境危机;边境军需补给困难;南北方物产不均衡;政府食盐专卖。(任答2点计2分)
积极影响:保证了边关军镇的粮食供应、储备,有利于边防的巩固;平抑了边地粮价,充实了边疆人口,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开发;减少财政支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晋商商帮的发展)。(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得4分)
18.(16分)
第一等级 14~16 将争议置于近代中国大变局背景下,认识到争议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不同群体面对革命基于自身利益和立场所提出的不同观点碰撞的产物。结合中国近代国情进行辩证思考,指出争议各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对争议观点概括准确,分析条理清晰,逻辑思维严密,语言流畅
第二等级 10~12 将争议的产生放在20世纪初的时空背景下,认识到争议双方是分别站在不同立场展开争论,运用辩证思维对双方观点进行较合理的评价,对争议观点概括比较准确,分析有条理,逻辑性强,语言比较流畅
第三等级 6~8 未能结合时空背景,只对争议观点进行简要概括和简单评价,条理较清晰,逻辑较严密,语言基本流畅
第四等级 0,2,4 未能结合时空背景,对争议观点概括不准确,评价不全面,条理性差,缺乏逻辑,语言不流畅
19.(18分)
(1)三则史料都是文献史料,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说,史料一、二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史料,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直接相关,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第一手史料;史料三是现代学者观点,属于第二手史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1分)
史料一概述了18世纪的法国学者马布利有关共和国的思想,他主张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和谐的社会,废除私有制,勾画了未来的理想社会蓝图,这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具有空想性,属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该史料有助于解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基础。(2分)
史料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和“群众”关系的论述,他们提出历史是人的活动,群众活动决定历史发展,这些论述蕴含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已在酝酿形成。(2分)
史料三是西方经济学家对《共产党宣言》意义的评价。该评价指出《共产党宣言》是1848年后马克思诸多著作的思想发端,根据史料二可知,这一评价有待商榷,因为实际上《神圣家族》一文就已经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内容了。(2分)
三则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其彰显了人民性,构成了完他的理论体系。(1分)
(2)示例
论题:欧洲视野下近代拉美国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分)
论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与发展时期,先进生产方式从欧美地区不断扩展到拉丁美洲,拉美工业化获得了一定发展,拉美工人阶级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在拉美诞生了一批与工人阶级联系密切的进步知识分子;第一国际成立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拉美也成立了国际支部,这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起义失败,由于法国本土远离拉美,又是拉美移民来源地,一批革命者进入拉美,领导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这一时期,独立后的拉美各国仿照欧洲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政党政治的理念也传人拉美,工人阶级成立政党参与政治斗争,马克思主义成为他们斗争的武器。(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总之,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拉美的发展与欧洲历史进程紧密联结。(2分)邵东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
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新石器时代晚期,牛梁河文化墓葬遗址出土的有随葬镯环类佩饰、随葬镯环与动物形玉及复杂造型玉佩三类且呈现不同组合方式,并与墓葬形制、规模及位置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这说明牛梁河文化时期( )
A.开始出现等级分化 B.礼器制度逐渐形成
国家权力趋于集中 D.阶级社会发展迅速
2.春秋后期,晋国执政范宣子向来访的鲁国上卿叔孙豹夸耀,自己的家族从唐尧以来一直位居要职,是为“不朽”。叔孙豹则认为“立德、立功、立言”才是“不朽”。二人的对话折射出这一时期()
A.著书立言受到部分贵族的重视 B.儒家思想对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C.新兴士阶层的崛起 D.思想领域的活跃
3.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官方简牍记载:“臣邦人不安其主长,而欲去夏者,勿许。可(何)谓‘夏’?欲去秦属,是谓(去)‘夏’。”材料说明( )
A.秦国尚未完成全国统一 B.荆楚之地推行了郡县制
C.秦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D.政府力图维护国家统一
4.武则天在《臣轨·利人章》中说:“夫黔首苍生,天之所甚爱也。为其不能自理,故立君以理之。为君不能独化,故为臣以佐之。夫臣者,受君之重位,牧天之甚爱。焉可不安而利之,养而济之哉!”这体现出武则天( )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强调君臣之间的同体关系
C.重视官员道德的培养 D.重视臣属治国安民的能力
5.宋代福州一带平地“可以种粟麦者”而今“种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一家之有,至于万株”;苏州洞庭山“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材料反映出宋代东南地区( )
A.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B.耕地面积缩减影响粮食安全
C.区域贸易网络仍然有待完善 D.经济作物种植占据主导地位
6.研讨会上,学者争论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有两类解释: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包括新疆、西藏、蒙古、关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形成统一多民族帝国。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 )
A.第一类解释的证据是实施八旗制度、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B.第二类解释的证据是动员学者编纂《四库全书》,开科取士
C.第一类学者采取多元主义观点,解释较空疏,不具学术意义
D.第二类学者站在华夏中心主义,立场相对客观,解释较可靠
7.1897年,本着“与洋争利”“夺取英法等银行的商股”的目的,在盛宣怀的推动下,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效仿西方各国印发、筹缴债券,并在上海承办股票市场,成为华资银行的开拓者。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新旧观念碰撞激烈 B.洋务运动路线发生改变
C.实业救国思潮达到高潮 D.西方列强侵华方式转型
8.1920年7月,谭平山等人组织成立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成立,支部先后吸收阮啸仙、杨匏安等人入党。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广东与北京、上海成为当时党团组织活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金三角。这( )
A.为国民大革命奠定政治基础 B.使党团组织实现思想和组织统一
C.使广东革命斗争进入新时期 D.为开辟革命新道路提供实践基础
9. 1957年,湖南部分企、事单位私自招工9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邵东县杉树坪乡150多个农民到湖北要求加入当地的建筑队。同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劝止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的指示》。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合作化运动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B.农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C.二元制经济结构带来的客观差异 D.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
10.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有学者认为,“有法制才能有法治,有法制为了要法治”。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该举措(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恢复了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的法制
C.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D.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11.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附近有很多广场,是开展贸易的集市场所。城北有一个大集市,每天参与交易的有6000多人,贸易大都是以物换物,交易货物有金银珠宝、石器、贝壳、羽毛、粮食、蔬菜、水果、酒、糖、木炭、陶罐、陶壶、花瓶、鸟皮等。这可以用于说明阿兹特克人国家( )
A.农业和手工业商品化生产具有一定规模
B.都城是全国经济和交通中心
C.耕地面积的扩大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收益
D.广场兼具政治与经济的职能
12.16世纪末,郁金香传入荷兰,因其娇美的外形和艳丽的颜色受到宠爱。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能换取一辆马车、几匹马等;1637年,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出现“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商业贸易范围不断扩大 B.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C.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D.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13.意大利诗人但丁曾在神曲《炼狱》篇中说道:“来跟从我,让世界嚼舌去吧”;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论法的精神》中说道:“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种能做法律许可的任何事的权力”。他们的著作及其言论反映出( )
A.思想文化日趋为政治服务的特征 B.理性主义取代人文主义深入民心
C.新兴资产阶级对现实利益的渴望 D.思想解放运动斗争方式趋于稳健
14.20世纪初,罗斯福总统时期美国先后通过了《工厂检查法》《童工法》《纯净食物和药品法》《肉食检查法》《赫伯恩法》(禁止铁路公司擅自定价,授权州际商务委员会确定铁路最高运费)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的制定颁布( )
A.旨在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B.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
C.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 D.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15.在斯大林与布哈林围绕着新经济政策的斗争中,斯大林取胜的直接原因是当时的政治体制使他拥有组织上的优势。但是,他终究是得到了中央全会多数领导人的拥护。这说明他的胜利背后有其社会基础,这样的社会基础不利于推行新经济政策,而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这说明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主要原因是( )
A.俄国历史传统的影响 B.缺乏相应的政治改革
C.建设理论未得到发展 D.急于发展的赶超心理
16.图2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周期示意图(1700—1975年)其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图2
A.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民族自决原则已经确立
C.启蒙思想指导各殖民地争取独立 D.战争削弱了宗主国力量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根据《中国滋味:盐与文明》整理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简况
时期 简况
夏商周 “盐虽入贡,未尝有禁法”
春秋战国 有私商以盐致富,如猗顿以贩卖河东池盐发财。齐国管仲提出“官山海”的盐法,主张国家垄断专卖。商鞅变法主张“壹山泽”,国家控制盐的生产和流通,商人分销需交重税。
西汉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卖,设置盐官,尽收盐利。
东汉 光武帝废除食盐专卖之法,听民制盐,自由贩运。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取盐税。汉章帝时期恢复汉武帝时期的官营办法。
三国两晋 南北朝 多实行专卖,南方对食盐实行征税制。
唐 唐代盐业政策继承前代的征税制,官营制度、无税制(对盐池、盐井),也有创新,例如盐的代租制、租佃制。各地盐法有不同且有变化。
五代 盐法逐年严密,期间也一度松弛盐禁。
宋 建立完备的食盐专卖制度。初期实行官卖法(官运官销),后主要实行通商法(官府把官盐卖给商人销售)。
元 盐法逐渐严密,官盐渐贵,强配民食引起民怨。
明 前期主要实行开中法,实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明神宗时期,政府将食盐收买运销之权都交给商人,从此开中法废止,民制、商收、商卖的纲法兴起。
清 由户部管理全国盐务,盐政之权分与各省。食盐销售主要实行官督商销,使专业盐商垄断了盐的收买、运输和销售。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的特点。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古代的盐业经营变化进行阶段划分,并简要说明划分依据。(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蔡京创行“盐引”的直接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开中制实施的背景及影响(10分)
18.(16分)
材料
1927年,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并逼近上海,上海一跃成为中外关注的重点城市,对上海问题的探讨引起了相当的争议。
1927年6月4日,在欧洲知识分子中很有影响的报纸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发表署名为“中国之友”的来稿,认为上海的建设都是外侨的成果(即为有外国国籍的华人),同时为“上海问题”设计了一个解决方案,即仿照波兰港口城市但泽,建立国联监管下的“上海自由市”。认为只有中外合作,才能确保上海的世界性商业和工业领导城市和远东贸易中心的地位。
一位署名吉尔伯特的外侨在《字林西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上海是纯粹的外国人的创造,“在1861年前,这块由中国人的‘上海城’(按,指上海县城)管理之下的地方只有一些破烂的茅草房”,上海的中心区域外滩“原是废弃的不能种植庄稼的土地”。但是这里在几十年间却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原因是“外国人投入的精力、勇气、信念和希望把这里变成了10层的高楼,这里的地价是上海城的100倍”。“外国人花了五十多年时间把这块沼泽变成了一座令人赞叹的城市。很清楚的是,他们被限定住在那里,也就是说那里是他们的聚居地,事实也正是这样,没有人管他们。这座令人赞叹的城市的建成,中国当局并未出过力。”
7月,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纳税华人会议主席王晓籁在接受美国记者代表团采访时表示:中国应该完全收回租界司法权,并称“(在上海)公共租界,华人占总人口数的96%,所纳市政捐税在55%以上,但是华人在租界市政管理中的地位与权利与此极不相称。统治这座城市的西方人将中国人视为劣等民族”。此外,华人教育经费很低,只相当于工部局乐队每年的经费。上海租界华人的不平等地位与民主精神背道而驰。
——摘编自《1927—1931年:围绕上海租界出路的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开发中华人的贡献问题所引发的争论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史料一: 1776年,法国学者马布里在《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一文中,指出必须建立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里,“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是兄弟,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条法律就是禁止财产私有。”
史料二: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文中强调: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 ‘任务’ 和它的 ‘业务’。”
史料三:现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通过论证《共产党宣言》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指出: “我们可以把《宣言》称作马克思后来全部著作——不包括1848年以前出版的任何其他著作的序曲。它不仅预示了要发挥的课题和遵循的路线,而且预示了他必将遇到许多困难。
材料二:
1870年,墨西哥的马克思主义者创立了第一国际墨西哥支部。1871年以后,许多法国革命者到拉丁美洲寻求政治避难,他们来到拉美后就与拉美的工人结合起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古巴的巴利尼奥等人于1900年建立了古巴第一个劳动者的政党——人民党,1905年改名为社会主义工人党,公开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流亡阿根廷的法国人多马士于1872年首先建立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后来相继建立了意大利和西班牙支部,并得到马克思的亲自关怀和通讯指导。1919年,巴西爆发了6万工人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干涉苏俄的罢工。乌拉圭的社会党于1920年决定改名为共产党,同时加入共产国际。在20世纪20年代古巴、尼加拉瓜、厄瓜多尔、洪都拉斯、秘鲁、萨尔瓦多、巴拿马和哥伦比亚等国家先后成立了共产党。
——摘编自程洪《试论俄国十月革命与拉丁美洲》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分析。(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