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下表是先秦史籍中对周王朝部分政治事件的记载,这说明,周王朝( )
《周礼·司寇》 国有大事,则集万民于王门。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左传·哀公元年》 吴之入楚也,使人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
《国语》 (周)厉王虐,国人谤王,王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A. 最高王权未能实现绝对集中 B. 政权的贵族色彩较为浓厚C. 中央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加深 D. 天子的行政大权日渐衰落
唐朝在门下省侍中侍郎之下,设有若干第三级官,谓之“给事中”。给事中官位不高,但对皇帝诏书亦得参加意见。这说明唐朝( )
A. 门下省的权力最大 B. 三省可以压制皇权
C. 重视决策的正确性 D.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有学者认为,宋夏战争中,虽然西夏军队在战争中大败宋军,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关闭了榷场,不准青白盐进入宋境,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物价飞涨,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 B. 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C. 经济的互补性制约战和关系 D. 经贸往来影响政权关系
明代吏部六部之首,下设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司。每司有主事、员外郎、郎中各一员,文选、考功二司主事又各多一员,共计 14 员。明中后期,14 名司官分别对应一个或两个省份,某省司官升转出部或请假归家,接任递补者仍是该省籍贯。吏部司官分省选任主要是( ) A. 朝廷对边远地区的扶持 B. 平衡地域政治利益的需要
C. 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D. 为了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
《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 坚守儒家礼法 B. 辅助君主统治 C. 德治代替法制 D. 强化法治威严
维新变法前,康有为从《公羊》“三世”学说出发,宣扬“据乱世”就是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是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是民主共和时代,人类社会必然沿着“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向前发展。其主要目的是( )
A. 游说光绪帝进行变法 B. 批判旧思想、旧礼教
C. 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 D. 反驳守旧势力的攻击
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了学堂选官制度的基本操作: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对于成绩优秀的举人、进士再进行考试,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由此可见,当时的学堂选官制度( )
A. 体现了中体西用 B. 能有效选拔人才
C.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保留了封建残余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下列关于人民政权,叙述正确的是( )
A.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B.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建立的联合政府C. 解放区行政区的设置是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的成功实践D. 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9.1954 年 9 月 20 日,“当大会宣读了修改过的宪法草案全文后,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都兴奋不已,场面非常热烈。全场代表都站起来,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这则记载反映了( )
A. 人民当家作主的热情 B. 人民民主原则的落实
C.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10.表 2 所示为两位外国学者关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研究成果。这可用于说明( )
表 2
学者 结论
俄罗斯东方学家雅科夫列夫 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前较为落后的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口数量和人均寿命均大幅提升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问 题专家盖里雄.伊基亚拉 中国政府为西藏引入了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使西 藏成为一个享有自治权的地区,几十年来当地发生了巨变
A.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B. 新中国在西藏最先建立民族自治区C. 西藏社会变迁完全依靠国家支持 D. 民族平等成为民族自治的核心内容
11.1982 年,我国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从 1954 年宪法的第三章改为第二章。2004 年修宪,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这体现了( )
A.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 B. 民法体系的日益完善
C. 公民权利开始受到重视 D.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有学者指出,古代雅典喜剧清晰地反映出公民气质上的变异:旧的喜剧完全属于政治性,批评、讽刺城邦国家的生活;但新的喜剧则在私人和家庭生活里寻找资料,表现在烹调、鱼、价格、悍妻和庸医这些材料上。该学者旨在说明( )
A. 新喜剧更加具有人文精神 B. 雅典喜剧具有讽刺批判的精神C. 雅典城邦的衰落并非偶然 D. 雅典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基督教会为了进一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在 11 世纪提出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谓“七圣事”,包括洗礼、忏悔、婚姻、生产、终付、圣职和坚仰。这反映了基督教会( )
A. 保存了古典文化 B. 主导了基层治理
C. 强化了服务意识 D. 承担了教化功能
百年战争时期,英国的城市和商人为国王提供了大量的贷款支持国王的战争,国王也给予他们不少的利益,如免征关卡税、摊位税等市场特权,授予城市自治特许状等。在王权与教权对抗的过程中,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国王有力的支持者。这说明,中世纪后期的英国( )
A. 解决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B. 国王与城市相互支持C. 统治者支持民主化的进程 D. 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15.1648 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 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 )
A. 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 B. 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C. 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 D. 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16.郭素萍在《论西方文官的职业化》中认为西方文官制度要求文官对政党必须是公正超然的,不得公开参加党派之争和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保持缄默,忠诚地为政府服务。这一规定有利于( ) A. 实现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B. 杜绝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C. 避免争权夺利现象出现 D. 提高政府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非选择题(52 分)
17.(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对“三公”进行了改制:一是尚书令由从前单纯为皇帝管理奏章文书发展到有权处理政务,出纳掌奏,操持机柄;二是侍从、散骑、常侍、给事中等加官,有权出入禁中,随从皇帝,以备“顾问应对”;三是一些皇帝的心腹大臣,如大司马、前后左右大将军等,因得到宠信,也被加上侍中或给事中的头衔,参与中枢决策。到光武帝时期,“三公”有事反借尚书以达上,“三公”举荐的官吏反要由尚书“澄洗清浊,覆实虚滥,以定取舍”。这样,尚书台实际上取代了三公府的地位,“三公但受成事而已”。——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 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之身份。……但到开元以后,即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如是则他们只有执行命令之权,而无发布命令及参与决定命令之权。……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三公”改制的措施和唐代尚书省的职权变化。(8 分)
(2)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趋势及其积极影响。(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克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
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12 分)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8 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6 分)
材料一:西欧最初的民族主义以反对分裂、鼓吹统一,反对教权、尊奉王权为主要内容,提出建 立民族国家的要求,可以称之为“民族国家主义”。民族国家主义首先是以理论的形式在 14—16 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中出现的。卢梭以民主及共和理论为基础的民族主义思想富有建设性,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激发出全体法国人高昂的爱国热情,显示出巨大的革命意义,可以称之为“民主民 族主义”。19 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从意识形态领域进入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领域,争取民主和民族平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欧洲几乎所有处于政治分裂状态或异族压迫下的民族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 动。——摘编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日益深重的民族压迫,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不仅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也激起了中华民族誓死抗击外族入侵,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和信心,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民族国家在中国一步步地建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国家成为了人民的国家,国家获得了全民族的认同。这样的国家,已经是标准的民族国家了。——摘编自周平《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8 分)雷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B B C D A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D B B D
1.【答案】A【解析】据材料“集万民于王门”“怀公朝国人而问焉”等可知,西周和春秋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反映了当时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一定制约作用,故选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贵族色彩较为浓厚,但材料强调“国人”的作用,与贵族政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统治者向国人征求意见,“国人莫敢出言”也反映了当时“国人”作用有限,远远达不到“民主化”的程度,排除C项;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渐丧失,但在自己统治的范围内,行政大权依然在发挥作用,该说法错误且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据材料给事中官位不高,但对皇帝诏书亦得参加意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因此给事中可以对皇帝的诏书提出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这说明唐朝比较重视决策的正确性,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门下省,并没有把三省之间的权力进行比较,缺乏对比,因而无法得出门下省的权力最大,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门下省,且据材料门下省官员给事中对皇帝的诏书亦得参加意见,并不是压制皇权,该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材料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得不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据材料“但由于北宋停止了岁赐……导致……”“引起各族不满,最终促成和谈”等可知,北宋阻断宋夏贸易,导致西夏物资缺乏,物价飞涨,引发各族不满,促使西夏同意与宋和谈,可见经贸往来会影响政权关系,故选D项;材料仅提及“导致西夏粮食、布帛、茶叶及日用品供给奇缺”,可推知其余所需西夏尚能自给,“宋朝控制着西夏的经济命脉”表述过于绝对,只能说宋夏贸易对于西夏比较重要,排除A项;西夏的经济实力不如北宋,但在宋夏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材料无法证明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排除B项;材料仅提及西夏需要从宋夏贸易中获得所需的粮食、布帛等物质,但并没有体现宋朝对西夏物资的需求,无法得出“经济互补”,排除C项。
4.【答案】B【解析】据材料“分别对应一个或两个省份……接任递补者仍是该省籍贯”可知,吏部司官分省选任、接任、递补在推行过程中尽力保持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明朝政府为巩固统治而平衡地域政治利益所采取的措施,故选B项;据材料“14名司官分别对应一个或两个省份”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吏部14员管的是全国地区,而没有突出对边远地区的照顾,排除A项;据材料“分别对应一个或两个省份……”可知,材料仅呈现了吏部司官的管理范围和递补规则,并没有体现突出南方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据材料“某省司官升转出部或请假归家,接任递补者仍是该省籍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吏部司官任命要求,而非官员选拔问题,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据材料“开国承家,有法有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可知,这些治理方式都是以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为主,主要服务于国家治理,有利于辅助君王统治,强化统治者权威,故选B项;“有法有制”说明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德治和法治的相辅相成,选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体现的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而不是德治代替法制,排除C项;“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说明材料不仅强调法治威严,也强调儒家礼治教化的重要性,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利用中国传统思想同西方的政治学说相结合,宣扬变法的合理性,减少变法的阻力,故选C项;材料强调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并未提及对光绪帝的游说,排除A项;批判旧思想、旧礼教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此项是次要目的,而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
7.【答案】D【解析】据材料“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可知,晚清时期虽进行了教育改革,推行学堂选官制度,但依然以科举制下排名进行奖励,体现了一定的封建残余,故选D项;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体,以西方科技之术为用,学堂选官制度体现的是选官制度改变,并非学习西方科技,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学堂选官制度的“基本操作”,没有涉及学堂选官制度的结果,不能反映能够“有效”选拔人才,排除B项;据材料“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及所学知识可知,学堂选官制度选拔的人才仍以读书人为主,并没有扩大统治基础,排除C项。
8.【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故选A项;结合所学可知,边区政府是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而设立,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并非国共两党建立的联合政府,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解放区行政区的设置是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但当时社会主义尚未建立,并不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据材料“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可知,人民进行表决后非常的激动,说明人民参政积极性高,具有当家作主的热情,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民主原则体现为由人民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政府,并且推行决策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而材料中强调的是“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这属于人民参政的积极性,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排除C项;据材料“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可知,其强调的是会场上代表们投票表决后的激动反应,而不是强调国家层面的依法治国,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据材料“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前较为落后的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口数量和人均寿命均大幅提升”可知俄罗斯东方学家雅科夫列夫认为西藏自治区的设立,使西藏地区较之以前得到了长足发展;据材料“中国政府为西藏引入了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使西藏成为一个享有自治权的地区,几十年来当地发生了巨变”可知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问题专家盖里雄·伊基亚拉认为因为政府使西藏享有自治权,所以西藏发生了巨变;由此可知两位外国学者关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研究成果,这可用于说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故选A项;1965年,西藏自治区建立,是五大民族自治区中最晚建立的,排除B项;“西藏社会变迁完全依靠国家支持”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两位外国学者关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研究成果都反映了西藏自治区的设立后西藏得到发展,并未涉及民族平等,无法得出民族平等成为民族自治的核心内容,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据材料“第三章改为第二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可知,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在宪法中不断得到保障,这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故选D项;据材料“1982年......改为第二章......修宪”可知,这体现了对宪法中某项具体内让的完善,不代表整个法律体系,而且1982年宪法和其他法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形成,排除A项;民法是调整社会生活中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的权利就受到了重视,排除C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旧的喜剧彻底地属于政治性……烹调、鱼、价格、悍妻和庸医这些材料上”可知,雅典公民从关心城邦政治转向自私的生活琐事,人民群众普遍追求安逸生活,不再把效命城邦作为人生理想,雅典公民意识衰落,故选C项;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与“烹调、鱼、价格、悍妻和庸医这些材料上”不符,排除A项;雅典旧喜剧具有讽刺批判的精神,只是材料的部分意旨,排除B项;雅典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指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机构行使权力,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包括洗礼、忏悔、婚姻、生产、终付、圣职和坚仰”可知,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基督教会都要介入,且几乎所有的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结合所学宗教伦理与教化可知,基督教的宗教伦理不仅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中古时期基督教教士们搜集和抄录经典,保存了一些宝贵的古典文化,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可知,西欧封建社会中,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虽发挥重要作用,但“主导”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教会介入人们的基本生活,控制人民,“强化了服务意识”说法错误,排除C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英国的城市和商人为国王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国王也给予他们不少的利益……授予城市自治特许状等”可知,中世纪后期,英国城市和商人支持国王的对外战争,且支持国王与教权对抗,与此同时,国王也给予城市和商人不少利益,促进了城市自治和经济发展,体现了英国国王和城市相互支持,故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解决了”说法绝对且错误,排除A项;国王给予城市和商人的利益多涉及经济方面和给予城市自治权,不涉及民主权利,且“民主化进程”说法错误,排除C项;古代中国实行君主专制,英国并未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且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据题干“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等内容可知,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欧洲国家的主权意识不断增强,故选B项;在题干内容中虽然述及了国际协调,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但是这仅是题干的表象所在,与题干设问“反映”不符,排除A项;题干虽然述及了瑞士、荷兰等国家,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各国”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由大国所主导的国际法是在20世纪,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据材料“对政治问题保持缄默,忠诚地为政府服务”可知西方文官制度要求文官保持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活动,这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故选D项;“对政治问题保持缄默,忠诚地为政府服务”文官保持政治中立的原则,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分离,排除A项;“杜绝”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避免”一词过于绝对,文官制度容易出现争权夺利,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52分)
17.【答案】(16分)
(1)措施:君主重用身边信任的宠臣和侍从,将权力转移到侍中、尚书令、大司马等中朝官员手中。(4分)
变化:从可以参与决策到只行使执行之权。(4分)
(2)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4分)
积极影响:能够使权力归于一体,有利于君权稳固及社会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4分)
18.【答案】(20分)
(1)措施:设行省管理边疆事务;建立驿站制度配合管理;因俗而治(对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西南地区采取“土司制度”);在中央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民族事务。(3点6分)
政治智慧: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政策的灵活多变(因俗而治);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构建边疆防御体系。(3点6分)
(2)认识:以维护国家主权为核心;立于国情,因地制宜;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共同发展;边疆观念要与时俱进。(4点8分)
19.【答案】(16分)
(1)主要内容:反对分裂、主张统一;反对教权、尊奉王权;反对专制,追求民主、平等、自由;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平等。(4点8分)
(2)因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民族经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引和领导。(4点8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