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科试卷答案
--5 B B B D C 6---10 C B A A A 11---15C B D D C 16---20 C A D D B
21---25 D A C A C 26---30 A B A C C
31(1)背景:科举制度发展;理学的形成;“礼”在民间的渗透与普及;国家权力在乡村的缺失,乡里社会承担的教化功能日渐丧失;士大夫的推动;宋代书院的繁荣。
影响:有利于完善基层治理,稳定地方秩序;减轻了政府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官民矛盾);推动了乡村文化发展和风气转变;削弱了传统宗法势力对乡村的影响,加强了对乡村的控制管理。 (10分背景6分影响4分)
不同:强调法治;自治水平相对较高;村民主体性较强;重视保护村民切实利益(4分回答两点即可)
32.(1)特点:多种选官制度并存;由重视家族血缘到重视德才兼备;选官标准逐渐完善;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上逐渐以考试为主,减少官员个人意志的影响。(6分回答三点即可)
(2)差异:西方:文官政治中立;重视公正和平等;重视实际能力。(6分回答三点即可)
33.(1)特点:政府主导 ; 法律保障 ; 扶贫开发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 ; 手段和方式多样 ; 政府救助和民间互 助相结合 。(8分回答四点即可)
(2)意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丰富和发展了党的贫困治理理念 ; 为推 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 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 ;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 ; 创造了贫困治理的中国样本 , 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6分 , 回答三点即可)滦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科试卷
一、单选题(30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世间一切。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这一变化( )
A.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 B.体现了治国思想进步
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
2.商朝建立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西周时期,天子控制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了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商与西周地方制度的主要区别是( )
A.王畿所在方位 B.诸侯权力范围
C.王位产生方式 D.封国面积大小
3.西汉武帝时开始置司隶校尉、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东汉复置司隶校閑。此时的司隶校尉内察京师百官,并领一州,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这可用于说明东汉时期( )
A.监察制度的完善B.专制皇权的加强C.地方权力的膨胀D.士族门阀的崛起
4.北魏确立了“存留养亲"条款:死罪之人 , 若家中有七十以上的祖父母或父母无人照顾 , 而犯
罪者又是家中的独子“单丁" , 律则网开一面 , 可奏请皇帝予以宽宥:《唐律)对存留养亲制度
又作了详细规定 , 该制度一直保留到清代 。“存留养亲" 的规定( )
A.凌驾于国家的法律之上 B.开创了律例合编新体例
C.标志着法律开始儒家化 D.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5.自公元前242年起,罗马政府专门设立“外事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通过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取得一些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这一举措( )
A.破坏了法律至高无上原则 B.促进了罗马成文法的产生
C.增强了罗马法的灵活实效 D.标志着罗马法学高度成熟
6.美国费城制宪会议的部分代表提出了一系列立宪设计的规范性原则:不能做自己利益的裁判者;以野心对抗野心;控制和利用党争;减少制度挑战良心的机会;限制政治决策的范围等。这些原则旨在( )
A.支持赋予联邦政府广泛的权力 B.运用理性追求理想政治
C.赞同实行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D.调和大小州之间的矛盾
7.公元1314年。元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色日、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这一措施( )
A.体现人才选拔的地域公平B.加速元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C.终结了蒙古贵族特权政治D.促进元初文化学术的繁荣
8.20世纪30年代、鄂豫皖苏区的各级苏维埃权力机关是区、乡、村代表大会。其人员构成的原则为.区苏维埃工人每30 人中、农民每500 人中、士兵每40人中各选代表Ⅰ人;乡苏维埃工人每5人中、农民每50人中、士兵每10人中各选代表1人; 村苏维埃是全村人中选出若干代表。上述规定( )
A.体现了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性质 B.贯彻了“三三制”的原则
C.表明了农民是政权构成的主体 D.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巩固
9.乾隆后期,官府从原先直接控制的粮食调运、仓储、赈济等地方事务中逐渐退出,乡绅地主在基层社会开始把持水利工程修筑、维护管理,漕粮运输,地方赋税征收,“竞成规例”。这种变化导致( )
A.政府行政负担得以减轻 B.中央集权制度渐趋瓦解
C.传统社会开始走向没落 D.政府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10.洋务派从京师到地方兴办了30多所培养外语、水师、船舰、兵工、铁路、电报、测绘等人才的新式学校、同时派遣幼童出国留学,培养了大量的外交翻译人才、科技人才、军事人才和师资人才。这说明当时( )
A.近代化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B.选官的主要方式发生改变
C.洋务运动得到士人阶层普遍支持 D.洋务派注重笼络外来人才
11.“ 民法系"是世界上影响最大、分布最广、历史悠久的法系 。该法系起源于罗马法 。罗马法主 要是关于人、家庭、继承、财产、侵权行为、不等得利、契约等民事法律方面的规范 , 也有一些 刑事和诉讼程序方面的规范 。关于“ 民法系"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②法官地位突出 ③代表有德国、日本 ④明确立法和司法 的分工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④
12.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终。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关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表述正确的是( )
A.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B.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原则
C.标志着近代外交制度的最终建立D.将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等地
13.《大清律例》规定:“凡官吏(因枉法、不枉法事)受财者,计赃科断,无禄人,各减一等;官追夺除名,吏罢役(赃止一两)。俱不叙用”“各省有犯贪、酷官员,该督抚随时访察,题参革审,永不叙用”。这表明清朝( )
A.实行严刑峻法治国 B.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C.中央监察功能丧失 D.官员管理制度严格
14.19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届执政之际,“从不更迭幕后的政府”,使得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效地治理社会。这一状况主要得益于( )
A.政党政治的发展 B.阶级矛盾的缓和
C.议会权力的扩张 D.文官制度的推行
15.对于向中国朝贡的东南亚各国,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或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由此可推知,明代( )
A.对外政策进行了调鉴 B.朝贡贸易迎来转机
C.实行和平的对外政策 D.海上丝绸之路受阻
16.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明确载入宪法;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这反映了我国( )
A.立法制度逐渐走向完善 B.民族平等观念不断得到加强
C.民族政策得到有效保障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确立
17.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形势变化对外交政策作出了三次大调整,先后实行联合苏联“一边倒”、反帝反修“两条线”、反对苏联“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策略。“一条线、一大片”外交策略的突破性事件是( )
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与日本正式建交 D.全方位外交布局的形成
18.如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连珠纹边饰。关友惠先生在《敦煌隋代图案初探》中指出:“它(环形连珠纹)原是流行于波斯的一种纹样。……外来输入的工艺品与纺织品中的纹样也被我们所吸收。”这一纹饰在中国的流行说明( )
A.中国的本土文化深受外来宗教的影响 B.波斯纺织技术高于中国
C.丝绸之路开启东西方技术交流之先河 D.隋朝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19.唐太宗李世民选拔和任用人才不拘一格、他曾多次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他手下,既有尉迟敬德这样出身敌营的将领;也有魏征这样的东宫旧仇;既有像马周这样的落魄文人;也有贵如皇亲国戚的长孙无忌。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社会矛盾基本消除
C.官僚体制的形成 D.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20.1915年的民国政府《文官高等考试令》所附科目表中,文官高等考试共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造船、土木工、建筑、电工、医学、制药、农艺化学、林学、兽医等21个专门学科。这说明当时( )
A.政府着眼于选拔全能型的人才 B.高等专业人才的选拔受到重视
C.文官考试制度已形成完整体系 D.袁世凯加紧了独裁专制的步伐
2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在其所订立的盟约中规定了部分禁止战争;1928年的《巴黎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权具有重要的意义;1945年缔结的《联合国宪章》则全面禁止使用武力。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 )
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已实现 B.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
C.集体安全机制的完全确立 D.国际安全机制的不断强化
22.南朝宋文帝时期,为了改变“用弥广而货愈狭”的状况,始“立钱署,铸四铢钱”。宋孝武帝初年,便铸行“孝建四铢”钱,但“所铸钱形式薄小,轮郭不成就。于是民间盗铸者云起”。这一现象( )
A.造成了商业秩序的混乱 B.开始打破朝廷对铸币的垄断
C.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强化了政府对于市场的管理
23.秦简中的《傅律》规定:百姓傅籍时,“匿敖童"“占癃不审”“不当老"等弄虚作假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则更是明显的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铁证。这表明秦朝( )
A.法家思想指导司法实践 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 D.地方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24.1980年我国开征个人所得税,“因为实行低工资制度,居民的收入不高,以往没有开征个人所得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高的居民将会逐渐增多,他们应当对国家多作些贡献。”由此可见,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 )
A.顺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 B.实现了个人收入的增长
C.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D.解决了贫富差距的问题
25.1968年 .由于各成员国不愿充分合作 .将市场价格维持在美国金价水平 .黄金储备崩溃 。随 后比利时和荷兰都用美元兑换黄金 .德国和法国也表达类似意图 。1971年 .英国要求用黄金支付 .迫使尼克松出手正式关闭黄金窗口 。这一局面( )
A.说明各国与美国关系急剧恶化 B.推动汇率自由化市场化的实现
C.促使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 D.使美元失去了世界货币的地位
26.通观东汉迄于唐中叶600余年间客与部曲的演变过程 .始终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基本矛盾 呈现出来 .即逃亡农民依托豪强充当佃客、佃家、私属等 .而国家又企图使他们复归为编户。 这一矛盾( )
A.推动了赋税征收标准的变革 B.成为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
C.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 D.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27.1928年12月7日 .国民政府决定 .自1929年2月1日起 。公布实施《国定进口税则》和国定 税率 .同时由外交部照会各国 。《国定进口税则》平均税率为 8.5% .比起协定税率提高许 多 。税则的颁布( )
A.表明中国已完全实现关税的自主化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说明国民政府已主导了海关管理权 D.使中国摆脱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28.乾隆年间 .西巡抚塔永宁奏称 .编查保甲.务令穷乡僻壤处处周到" : 保甲实行得好坏.全在牌 头、甲长、保正等役" .保甲人役.务令择本处务农经营之人充当" : 设立保甲循环册 : 每月上交 州县查验 。意在( )
A.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B.加强朝廷的垂直管理
C.保障赋税徭役征发 D.推行.兵农合一"制度
29.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 中国共产党带领团结全 国各族人民 ,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 , 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 2021年一季度 , 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这充分体现出我国( )
A.救助体系的及时有效 B.医疗科技水平的领先
C.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D.经济修复能力的增强
30.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由强调个人自助发展到过分强调政府责任;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则开始强调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这一理念的变化( )
A.有助于建立国家福利制度 B.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依赖
C.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D.反映出人们担忧未来生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 ,第33题14分 ,共3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以后,以礼为主的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因此,“礼”作为人们取得功名利禄的必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北宋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范围继续扩大,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借着科举考试选拔范围的扩大,“礼”到宋代已基本完成了向民间的渗透,为乡规民约的产生奠定了民间基础。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之后,乡里领袖已由原来的乡官沦为州县官任意驱使的差役,其在乡里社会中承担的教化功能也日渐丧失,这使得一些士大夫们试图重新以儒家的礼治观念重整乡里社会的秩序。吕大钧创建《吕氏乡约》,并将其在家乡推行,目的就是将自己的儒家思想付诸实践,且以此来弥补国家权力在乡村缺失的空白,并号召乡绅们自觉地以儒家的礼治思想来组织和治理乡里社会。
材料二 从根本上说,宋代乡约构建起来的是一种民间基层教化组织,其目的在于树立共同的道德标准和习俗标准,使乡约成员的个人行为有所遵守。中世纪,英国村庄共同体成员参与村规、村法的制定,他们不将统治者的意志或规定认定为法律,而是认同在长期的村庄共同体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法。从村规、村法的制定来看,英国村庄共同体成员对村庄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主要通过立法来实现。村规、村法的制定不仅是村民法律权利的体现,而且在内容上更多地维护了村民利益。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翟秀娟《宋代乡约制度研究——兼与中古英国乡村共同体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乡约组织相比,中世纪英国乡村共同体不同。(4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夏商周的统治基础是内外贵族的联合,重要的辅助大臣都由宗亲贵族担任。官员世袭作为古老的选官方式,并未随社会进步销声匿迹,汉代“任子”、唐宋“恩荫”、清代“荫典”均为其遗存。汉代以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然而,举荐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凭意志取人成为定式,举荐者与被举荐者之间往往体现为官宦之亲、门生故吏等特殊关系。隋唐五代的科举选官,受选地域由城市趋向广大乡村,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同时,限制条件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西方国家参考和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制定了近代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活动,文官自身更不能组织党派或政治组织,使政府工作在政党轮流执政时可以稳定运行。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制定不同职务的具体选拔标准。晚清选官制度,虽模仿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皇权统治需要,而不是整个社会需要。在官员选拔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中国自古就是儒家思想与教育体系和选官制度合而为一,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与近代西方在文官选拔上的差异。(6分)
33.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 , 创造了全球范围内的"扶贫奇迹,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利用行政手段对生产资料进行再分配 , 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 彻底铲断了造成贫困的经济根源 , 为农民摆脱贫困创造了物质条件 。通过开展农业合作化 运动 , 使亿万农民走上合作经济发展道路 , 建立起以农业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农村公有制经 济体制 。 同时在农村建立"五保,供养制度、储备粮制度等初步的社会救助体系 , 缓解了农村 地区极度贫困的局面。
__摘编自白晋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 升的贫困问题 , 致力于解决过往扶贫过程中存在的识别对象不准、后续动力不足、到户困难、 机制不顺等问题 , 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精准扶贫, 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新理 念新战略 , 形成独特的习近平贫困治理观。
__摘编自李文《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理论渊源与实践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建国初期开展扶贫工作的特点 。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时代意义 。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