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市弘文中学2023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48小题72分
1-5BBCAA6-10DCCDC11-15CACDC16-20DBBDB21-25BDBAB26-30ABCBA31-35CABCD36-40DCBAC41-45DCBCC46-48BDC
49.【答案】阐释的角度:14分
背景角度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的民族交融;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太宗时期的治世局面。4分两点即可
内容角度有:军事上平定东突厥;设管理机构(安西、北庭、安北、安东都护府、渤海、黑水都督府羁縻州);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会盟(长庆会盟)。6分三点即可
从影响角度有:推动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华夏一体文明的繁荣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4分两点即可
50.14分【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北魏礼仪兴盛。2分
原因: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2分
(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进步2分,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2分
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3分
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3分新泰市弘文中学2023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题1.5分共72分
1.先秦时期,儒家崇尚“伦理”,认为“伦理”蕴含了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秩序。儒家伦理思想以血缘家族为表现,故又可称之为血缘家族伦理,主要体现为以亲属、辈分为表征的等级关系和人伦常道。由此可知,先秦儒家思想( )
A.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着眼于规范社会关系
C.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D.致力于协调民众利益
2.孔子曰:“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这体现了孔子( )
A.注重协调与缓和阶级关系 B.恢复等级秩序的诉求
C.意图确立儒学的主流地位 D.主张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3.汉武帝时期将以前郡国每年对皇帝贡献的土产,不再直运京师,专门设官经理,运去行市最高的地方售卖,得钱归公,这叫做“均输”。在长安设了一所可以叫做“国立贸易局”的机构,网罗天下货物,“贱则买,贵则卖”,这叫做“平准”。这一政策的实行( )
A.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致使地方官员的特权消失
C.体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阻碍了商品的全国性流通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王导、王敦、王旷皆善书,至王羲之成为集大成者。王羲之七子,也多为名家,后世有书名者达数十人,最终形成了琅琊王氏书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士族文化垄断式积累 B.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C.齐鲁儒家文化的传承 D.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5.宋代诗人留下众多对乡村田园生活吟咏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史料。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岀的结论是( )
杨万里 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
陈造 半夜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曹勋 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
陆游 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A.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B.理学思想影响文学创作
C.农业生产技术有重大革新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6.忽必烈即位后,定国号大元、年号中统,并为辽、宋、金修史,“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这表明元朝( )
A.开创了少数民族修史的先例 B.形成了开放平等的民族观念
C.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D.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7.明人王世贞(1526—1590)认为: “高皇帝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即狼戾如(王)振、(刘)瑾者,一颦而忧,再颦而危,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不鸟散兽窜,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这说明,明代( )
A.初期制度设计缺乏对宦官的制约 B.内阁行政高效有力地牵制了宦官.
C.宦官政治势力依附和借助于君权 D.灭亡教训催生出反专制进步思想
8.1936年,在云南玉溪县郑和十七世孙郑绍明家里发现了《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特选皇廷……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 B.拓展海洋的政治愿望
C.冲击传统对外贸易政策 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9.表1所示为康熙时期的资料。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表1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谕荆州将军噶尔汉,令其自将领到兵丁,都要严行禁止侵占市肆要地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 谕大学士等,财赋出于百姓,凡钱粮查核必须彻底澄清,不额外科派
康熙二十四年 (1680年) 议政王会议议决,今海内一统,实现了和平,满汉人民,俱同一体,应令出洋贸易,以彰庶富之治
A.政府倾力发展小农经济 B.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D.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10.于逢春认为:“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清朝( )
A.国力强大使得四海臣服 B.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C.主权意识具有近代特征 D.对外政策以消极防御为主
11.清代年画《女十忙》(图1)描绘了当时妇女将棉花制成布的情景。这一作品( )
图1
A.呈现了手工工场的雇佣关系 B.表明了劳动妇女地位的提高
C.体现了家庭式手工业的特征 D.描绘了市井女子生活的艰难
12.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词藻,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证明( )
A.南北民族交融的情形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C.南方统一北方的趋势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13.南宋时期,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之说。在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北人吃笼饼的习惯南方人也跟着学。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
A.中原地区经济萧条 B.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C.经济政治重心南移 D.南宋重视民众教育
14.明清时期,文人创作了许多英雄传奇小说。明代木的《杨家将传》、清代钱彩编次的《说岳全传》,以宋代史事为题材,虚实结合,大胆虚构和夸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爱国英雄形象。此类小说(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开启了文学创作的全新潮流
C.体现了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 D.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
15.中国古代文明绚烂多彩,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华美文物揭开神秘面纱。如图,长江流域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和黄河流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二者不仅“撞脸”,且均属仪仗用具。这反映了( )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早期文明交流较为频繁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高超
16.西汉时期宫殿壁画兴盛,文帝时在未央宫承明殿,画诽谤木、敢谏鼓等,藉以激励吏治清明;宣帝时在麒麟阁绘制包括霍光等十一人的功臣图像壁画。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
A.壁画创作依傍政权力量 B.经济繁荣助推文化发展
C.儒家思想影响绘画风格 D.借助艺术开展政治教化
17.整个西周社会组织是“以宗族为经,家族为纬”,“国”和“家”紧密结合,这是西周社会组织的特点。......周天子与绝大多数的诸侯都是亲戚关系,同姓诸侯不是他的兄弟就是他的子侄,异姓诸侯通过婚姻与他形成甥舅之亲。这表明( )
A.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B.西周通过分封制强化国与家的联系
C.宗法制度是分封制实行的重要保障 D.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18.商朝青铜器纹饰以幻想的动物形象为主,尤其是代表凶恶野兽的饕餮纹。西周青铜器主流纹饰是龙纹、凤鸟纹,纹饰排列也由商的中轴对称转为序列化。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 )
A.青铜神秘色彩削弱 B.礼乐制度强化
C.现实主义风格兴起 D.地方统治加强
19.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最大的特点可以归结为“简、速、密”三个字。“简”指机构人员简单;“速”指办事效率高;“密”指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该机构( )
A.设立于清朝康熙帝时期 B.替皇帝浏览奏章并草拟处理意见
C.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D.体现了专制集权的空前强化
20.明清之际出现新的思想因素,在学术研究方面注重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的问题上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在经济发展方面产生“工商皆本”。这些新思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打破思想专制藩篱的现实需要 B.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新的经济要素
C.反思明清政权易代的历史教训 D.早期“西学东渐”传入了新的思想
21.如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什么现象有关?( )
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 B.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八股取士
22.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仿照汉族社会的士族制度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费族定为第等的高门士族,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一举措( )
A.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 B.奠定了唐盛世的经济基础
C.彻底消除了民族矛盾 D.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23.易中天评价中国隋唐时期某一制度“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君臣共治的 理想得以提出和实践”。这一制度( )
A.分权制衡保障了民主 B.分散相权又制约皇权
C.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 D.设立中朝阻碍君主集权
24.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南北面官制 B.募兵制 C.猛安谋克制 D.均田制
25.元代马致远在杂剧《荐福碑》中借落魄书生 张镐之口写道:“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这折射了当时( )
A.城市经济繁荣 B.文人地位低下
C.君主专制强化 D.民族矛盾尖锐
26.600多年前,明成祖曾多次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与此“壮举”相符合的表述有( )
①和平友好、文明交流 ②开拓疆土、万国来贺
③经济至上、扩大市场 ④耀兵异域、宣扬国威
A. 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7.“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上谕由军机处拟给皇帝看,皇帝看过以后,盖“办理军机处”的印,直接发给受命令的人,谁也不能看。 “寄信上谕”的实行说明( )
A.军机处掌握一定的决策权 B.清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C.清朝重视军事行动的保密 D.清代加强对地方有效管辖
28.明太祖朱元璋屡次颁布“通番禁令”,清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迁海令”,其共同目的是( )
A.实行“闭关锁国”加强专制巩固皇权
B.施行“一口贸易”扩大外贸增加财收
C.维护“朝贡”体制防范海患巩固统治
D.废止“海禁”政策农商并重增强国力
29.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 )
A.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 B.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
C.体现经济繁荣与局限 D.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
30.顾炎武《日知录》批评明末心学“不综当代之务”,以致终日闲谈,贻误国事。因此,他在治学过程中特别强调( )
A.经世致用 B.忠君爱民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31.下面漫画反映的是明朝时期统治状况,其中“皇帝的‘望远镜’指的是( )
A.三司 B.五军都督府 C.锦衣卫 D.六部
32.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A.①——西晋 B. ②——前秦 C. ③——唐 D. ④——后汉
33.下表是唐代部分出身可考的地方官员司法参军与司户参军的来源统计,据表可知唐代选官( )
出身 科举 门荫(凭借祖先功勋循例做官) 其他 总计
司法参军 65人 47人 9人 121人
53.7% 38.9% 7.4% 100%
司户参军 24人 39人 13人 76人
32% 51% 17% 100%
A. 科举出身占绝对主导 B. 方式上的多元化倾向
C. 仍为门阀士族所垄断 D. 立足于强化中央集权
34.据《贞观政要》记载: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以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魏)徵执奏以为不可,德彝重奏太宗怒,乃出敕:“中男以上,岁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徵又不从,不肯署敕乃停中男。由此可见( )
A. 门下省把持中枢决策权 B. 尚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
C. 当时皇权受程序的约束 D. 太宗干预了政令的执行
35.宋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的局面,但也出现了“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的状况。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
A. 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 B. 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分割相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 分割相权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
36.《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菩提祖师学的。“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既体现了佛法无边又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观念。这从侧面折射出魏晋隋唐时期( )
A. 佛教开始传入 B. 佛道教广泛传播
C. 儒学正统丧失 D. “三教合一”趋势
37.“两税法之所以从唐朝开始延续使用八百年之久,是因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下史实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劳动时间B. 国家一年按照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
C. 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D. 赋役合并折银征收彻底废除人头税
38.有学者评价九品中正制时说:“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反映了九品中正制( )
A. 是选官制度的重大倒退 B. 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家世是评定人才的唯一标准
39.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权力运作模式( )
A. 强化了封建专制皇权 B. 完善了对地方的控制
C. 实现了权力的民主化 D. 强化了对皇帝的监督
40.《辽史·百官志》载:“至于太宗,兼治中国(中原),官分南北,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番不治汉,汉不治番,番汉不同治”,“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种二元化的行政体系( )
A. 促进了文化心理的认同 B. 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C. 适应了民族发展的差异 D. 维系了政权的长治久安
41.《哈佛中国史:元与明》一书中强调元明两代正值气候异常时期,历史学家称之为小冰河期。1368年,元朝衰亡,明朝建立,处于小冰河期第一阶段的极寒期;1644年,明朝灭亡,正值这400年历史上记载的最漫长的严寒期的尾声。据此可以推断( )
A. 气候异常是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 B. 气候异常对朝代更替无实质影响
C.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D. 气候变化对历史进程有一定影响
42.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 )
A. 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 B. 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
C. 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 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
43.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反映了
A. 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 B. 儒家民本思想不断丰富
C. 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 D. 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
44.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在此,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A. 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B. 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45. 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杜甫恋君爱民、关怀社会;李白痴想神仙、梦为王佐;王维淡漠世情、静观自适。这体现出唐诗
A. 实现了三教合一 B. 服务于儒学主流地位
C. 风格多元化 D. 具有极强的世俗性
46.近年来汉代出土文物有相似的发现: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了“滇王之印”金印;新疆拜城喀拉克达格山口崖壁有“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作亭诵”刻铭;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一座汉代匈奴墓出土的一方铜印上,阴刻篆文“汉匈奴归义亲汉长”。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
A. 各民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B. 汉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C.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 汉族借鉴少数民族的治理经验
47.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上述做法体现了
A. 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 B.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C. 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D.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48.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4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唐太宗在位期间的部分为政举措
措施 出处
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新唐书》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背景、4分内容、6分影响角度4分对唐太宗的上述为政举措作出合理解释。
50.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陈庆之在宴会上振振有词:“魏朝甚盛,犹日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他在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回到梁朝对人说:“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4分你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你如果不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新泰市重点中学 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