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2023-2024聊城市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45分)
1. 下图为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已知的部分“龙”字的写法,其形态如同一只头顶“辛”,兼有着大口长身的神兽。由此可推知,商代“龙”字体现出当时( )
A 王权已实现高度集中 B. 注重彰显专制君权神圣性
C. 文字凸显占卜和祭祀 D. 王权依赖神权以强化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代“龙”字形态如同一只头顶“辛”,兼有着大口长身的神兽。“辛” 据甲骨文,像古代刑刀,“龙”兼有神兽形象,反映了占卜和祭祀的神秘色彩,C项正确;商代和西周时期的王权并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A项;此时还未出现专制君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王权,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2. 《商君书》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并强调了需要记载的强国所需知道的十三类数据。随着秦统一六国,这套户口登记、统计和上报制度随之推行到全国。这有助于( )
A. 贵族控制人口转向国家控制人口 B. 加强政府对社会闲散流民的管控
C. 解决人口隐匿和土地兼并的问题 D. 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被分封的土地和人民归属于诸侯管理,而秦统一六国,编户齐民制度的出现,将百姓的管理权转移到了国家,A项正确;秦朝的户口登记针对的是所有人,并不是只针对社会闲散流民,排除B项;户口登记有利于国家了解基层人口变化,并不能解决人口隐匿和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C项;户口登记属于国家治理的一种手段,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原文记载,“贼入甲室,贼伤甲,甲号寇(大喊),其四邻、典、老(乡官名)皆出不存,不闻号寇,问当论不当(定罪)?审(四邻)不存(在家),不当论;典、老虽不存,当论。”这说明秦朝法律( )
A. 存在着刑罚过度的问题 B. 注重中央集权的特点
C. 已经具备高度完善特征 D. 存在定责失当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有贼入甲家,伤了甲,甲呼喊有贼,其四邻、里典、伍老都外出,没有听到呼喊。在论处的时候,四邻外出,可以不受责罚;里典、伍老即便不在,也不能免责。材料没有强调追究四邻的责任,而是强调里典、伍老维持地方治安的责任,说明秦律存在定责失当的问题,D项正确;材料说明秦朝法律存在定责失当的问题,未体现刑罚过度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说明秦朝法律存在定责失当的问题,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秦朝法律“注重中央集权”的历史结论,排除B项;材料依据不足,不能得出“高度完善特征”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4. 唐代科举分常举与制举,常举设进士、明经等科,读书人可自由报考,制举由皇帝临时设置,有博学鸿词、有道等科,通常需公卿推荐。盛唐时期高适,曾“耻预常科”,由太守张九皋举荐参加有道科考试后中选。这反映出唐代( )
A. 门阀观念依然影响现实政治 B. 科举制本质上是贵族政治
C. 门阀士族政治尚未走向消亡 D. 科举制度选官以制科为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读书人可自由报考常举,制举由皇帝临时设置,通常需公卿推荐。因为高适出身于名门望族,而当时门阀士族政治尚未走向消亡,因此高适“耻预常科”,后由太守张九皋举荐参加有道科考试后中选,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门阀观念对选官的影响,无法说明门阀观念影响现实政治,排除A项;科举制本质上是官僚政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唐代科举分常举与制举,但未体现科举制度选官以制科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
5. 据《明史·奸臣传》记载,嘉靖年间内阁首辅严嵩,通过极言谄媚的形式,先是巴结宦官刘瑾攀上高位,然后通过讨好高忠等宦官,实现了长期秉政,时评“(严嵩)结诸阄人……俨然以丞相自居”。这实质上反映出了明代中后期( )
A. 内阁已成为正式的中枢权力机构 B. 中枢权力机构的运作发生异变
C 丞相制度实际已经恢复 D. 宦官集团掌握着最高决策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内阁首辅严嵩,通过极言谄媚的形式,先是巴结宦官刘瑾攀上高位,然后通过讨好高忠等宦官,实现了长期秉政”可知,内阁首辅巴结讨好宦官以实现长期秉政,内阁与宦官相勾结,内阁权势不断增强,这实质上反映出了明代中后期中枢权力机构的运作发生异变,B项正确;内阁属于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并不是正式的中枢权力机构,排除A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以后丞相制度再未恢复,排除C项;司礼监代行批红权,但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6. 明朝人谢杰认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明中后期,倭患问题在隆庆开关后逐渐解决。这说明倭患问题( )
A. 是国内贸易引发导致 B. 与海禁政策兴废有关
C. 是白银货币化的产物 D. 因西葡两国殖民引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可知,倭寇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海禁政策的实施,由此可知海禁政策的实行加剧了倭患,明中后期,私人海外贸易合法化后,倭患问题基本解决,B项正确;明倭患问题与海禁政策相关,与国内贸易无关,排除A项;解决明倭患问题与政府政策有关,它不是白银货币化的产物,也不是因西葡殖民引起,排除CD项。故选B项。
7. 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国家税地方税法(草案)》,决定实行国地分税制,但在田赋归属问题上中央和地方始终各执一词,最后财政部作出妥协,将田赋分为正税和附加税两部分,正税归为国家,附加税归地方。这反映出当时中国赋税制度发展( )
A. 受到官僚资本主义严重阻碍 B. 是中央权力异化带来的产物
C. 对自然经济依赖性明显减弱 D. 仍然是封建主义性质的税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最后财政部作出妥协,将田赋分为正税和附加税两部分,正税归为国家,附加税归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随着地方专权与自治运动的发展,中央权力逐渐式微,因此,财政部在田赋归属问题上作出妥协,B项正确;此时还未出现官僚资本主义,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央和地方关于田赋归属问题上的矛盾,未体现对自然经济依赖性明显减弱,而且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中央和地方关于田赋归属问题上的矛盾,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41年中共新正县政府进行全县乡选,全县到会议员27人,其中女议员2人,回族议员2人,并聘请10位绅士参加,内有2人系清末秀才,会上选举了县参议会议长、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会。这反映出( )
A.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了国家权力属于广大人民
C. 边区政府确保了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
D. 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共新正县政府议员包括女议员、回族议员、绅士、清末秀才,大会选举了县参议会议长、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会,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共新正县政府,属于抗日民主政权,而不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排除A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此时还未形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C项“确保”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56年,杜勒斯提出:“我们被带到了战争的边缘……到达了这个边缘而又不卷入战争的本领,就是艺术。”。1958年,国民党当局宣布筹措“反攻大陆”。同年,毛泽东作出炮轰大小金门指示,以战争边缘对付战争边缘,炮轰延续近二十余年。这反映出中国外交( )
A. 始终坚持无敌国外交的原则 B. 注重国际形势变化灵活应对
C.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D. 坚持全球战略与美国相抗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至195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我们被带到了战争的边缘……到达了这个边缘而又不卷入战争的本领,就是艺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作出炮轰大小金门指示,以应对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的筹措,反映了中国外交注重国际形势变化灵活应对,B项正确;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外交政策是“无敌国外交”,此时时间还未到,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外交注重国际形势变化灵活应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中国炮轰大小金门针对的是台湾,并不是与美国相抗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0.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从制度层面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其中最大的显著优势是( )
A.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B.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坚持民主集中制度 D.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9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举行。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B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最大的显著优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非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民主集中制度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史 实 结 论
A 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级封建主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 庄园是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B 15世纪晚期,英国王权得到加强,法兰西完成了统一 为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
C 人类最初的文明产生于西亚、北非、南亚和中国的大河流域 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D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要求欧共体减少英国需要给付的预算份额。 体现了英国要求摆脱欧共体控制的政治意图。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晚期(英法)。根据所学可知,15世纪晚期,英国王权得到加强,法兰西完成了统一,这些都为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级封建主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并没有涉及到庄园,因此不能证明庄园是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仅从文明产生地的分布,没有体现文明的具体内容,不能得出文明的多元性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撒切尔夫人要求欧共体减少英国需要给付的预算份额,不代表英国要求摆脱欧共体控制的政治意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孔多塞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吉伦特宪法的起草者,对概率情有独钟,曾发表数学专著《积分论》,用概率论研究选举投票等社会问题,提出著名的孔多塞陪审团定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普通法系得到丰富完善 B. 世界性法律体系走向了成熟
C. 理性思维影响法学发展 D. 正式确立了西方陪审团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孔多塞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吉伦特宪法的起草者,对概率情有独钟,曾发表数学专著《积分论》,用概率论研究选举投票等社会问题,提出著名的孔多塞陪审团定理。”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由于对理性的崇拜和对科学的标榜,数学的思维方式对当时的法学影响深刻,材料中的信息即反映了这种情况,C项正确;“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与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亦称“大陆法系”)存在重大差异,排除A项;当时世界法律体系并未走向成熟,排除B项;早在11世纪,英国就确立了陪审团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俾斯麦指出:“德意志不是寄希望于自由主义而是寄希望于普鲁士的强权。巴伐利亚,符腾堡,或许会沉湎于自由主义之中,但普鲁士必须加强和积蓄其力量以待一个有利的时机。由维也纳会议给他确定的边界对于一个健全的政治生命而言是极为有害的。”这一思想( )
A. 催生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意识 B. 瓦解了传统的维也纳国际体系
C. 消除了德意志邦国的分裂倾向 D. 强化了“强权即公理”的信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德意志不是寄希望于自由主义而是寄希望于普鲁士的强权”、“由维也纳会议给他确定的边界对于一个健全的政治生命而言是极为有害的”可知,俾斯麦认为德意志应寄希望于普鲁士的强权,反对维也纳会议给他确定的边界,这一思想强化了“强权即公理”的信念,D项正确;“催生了”说法不符合史实,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意识在此之前已经产生,排除A项;这一思想反对维也纳会议给他确定的边界,但不能说明瓦解了传统的维也纳国际体系,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在国际联盟的半官方徽章中,五边形象征五大洲,五角星代表五大种族,并以英文和法文书写“国联”字样,但并未获得成员国的广泛认可。联合国章中间是橄榄枝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长期沿用。材料表明,与国联相比,联合国
A. 突出了世界和平与团结 B. 忽略了种族和解重要性
C. 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D. 实际由英法两大国主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联合国章中间是橄榄枝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长期沿用”可知,国联五角星代表五大种族,并以英文和法文书写“国联”字样,但并未获得成员国的广泛认可。但是联合国章中间是“橄榄枝”,寓意是和平;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象征着世界人民的团结,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强调的是人民的团结,而不是忽视,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且C说法不符事实,排除C项;联合国成立之初为美国所控制,后来由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加入,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从20世纪50年代末,美元海外持有者就已经开始抛售美元、购入黄金的行动;1965年,戴高乐迫使美国同意法国换回了15亿美元的黄金,在此影响下,西欧、日本等国纷纷跟进,两年内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了3000吨。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元丧失国际主要货币的地位 B. 美法之间矛盾的激化
C. 世界经济发展及其格局的变动 D. 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日本和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美国霸权地位下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动,而且美元贬值加剧了黄金供求状况的恶化,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C项正确;美元依然是国际主要货币,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及其格局的变动,美法之间矛盾的激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冷战对峙局面在二战后逐渐形成,它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血缘宗族之所以没有解体,也是当时的政治需要。国家私有、严重利益倾斜的政治体制使独裁者一个人无法控制全国。为了维持其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号召同宗亲戚们在祖宗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力量较大的利益集团,以对抗一盘千百万散沙的民众。血缘宗族成员容易联合起来为特殊利益而战的行为倾向与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合拍,他们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使他们不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解体,甚至到了后来的汉朝、唐朝、明朝时依然存在。
——陈忠云《古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原因的考查》
材料二 旧社会中国农村有强大的宗族势力,往往在宗族共有名义下拥有大量族田,其中大公堂一般由族长管理,小公堂一般由农民自己轮流管理,而祠堂则是宗族的标志,是全族立法、司法、行政的机关。除地主土地外,土改中被没收最多的就是由地主乡绅管理的族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祠堂等得由当地政府管理,并充为公用。因为祠堂依然安放着祖宗神牌,曾出现因祠堂拟改做仓库引发群众闹事案件。土改中通过“引苦”“诉苦”“论苦”,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分清宗族内阶级界限,但最初诉苦指向是停留在“生存伦理”层面。农会成立后,通过相关组织规则规定:“农民协会是农村中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农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乡村权力的转移,但领导农会的展贫农们往往“过于老实,自己没有主张,容易被人掌握,做落后群众的俘虏”。
——摘编自何朝银《土地改革与义序宗族乡村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血缘宗族没有瓦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血亲组织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土地改革中瓦解宗族势力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6. 原因:独裁者一个人无法控制全国;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
17. 影响:形成一个力量较大的利益集团;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成为维护统治者统治的工具;维系了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统治。
18. 措施:没收由地主乡绅管理的族田;祠堂等得由当地政府管理,并充为公用;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分清宗族内阶级界限;成立农会。
意义:从根本上铲除了封建制度根基,调动起各方面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历史性胜利。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国家私有、严重利益倾斜的政治体制使独裁者一个人无法控制全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裁者一个人无法控制全国;根据材料一“血缘宗族成员容易联合起来为特殊利益而战的行为倾向与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合拍,他们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可知,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
【小问2详解】
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为了维持其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号召同宗亲戚们在祖宗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力量较大的利益集团,以对抗一盘千百万散沙的民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一个力量较大的利益集团;根据材料一“血缘宗族成员容易联合起来为特殊利益而战的行为倾向与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合拍,他们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可知,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成为维护统治者统治的工具;根据材料一“他们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使他们不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解体,甚至到了后来的汉朝、唐朝、明朝时依然存在。”可知,维系了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统治。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
措施:根据材料二“除地主土地外,土改中被没收最多的就是由地主乡绅管理的族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收由地主乡绅管理的族田;根据材料二“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祠堂等得由当地政府管理,并充为公用。”可知,祠堂等得由当地政府管理,并充为公用;根据材料二“土改中通过‘引苦’‘诉苦’‘论苦’,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分清宗族内阶级界限”可知,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分清宗族内阶级界限;根据材料二“‘农民协会是农村中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农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乡村权力的转移”可知,成立农民协会。
意义:根据材料二“除地主土地外,土改中被没收最多的就是由地主乡绅管理的族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祠堂等得由当地政府管理,并充为公用。......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分清宗族内阶级界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根本上铲除了封建制度的根基,调动起各方面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历史性胜利。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宪政,政治改革被提上日程。统治阶层的想法其实很明确,就是既想迎合人们改革的呼声,又能保证皇权的延续巩固。考察团回国给慈禧报告,当然也尽可能捡好听的话讲,以打消她对立宪的犹疑;为皇家利益计,清政府自然选择德式君主立宪制为模板,开展预备立宪……1908年光绪和慈禧的先后离世,使得这个改革的变数大增……之后登台的载津等人,甫一掌权,就开始自掘坟墓。罢免袁世凯,收军权,就是第一步臭棋。之后跟着上,铁路国有、皇族内阁,终于将清王朝的气数掐断。本来,宪政的方向是要限权、分权,但他们做的却是抓权、集权,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做得火急火燎,极不高明。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使1860年代以来支撑了清王朝半壁江山、一直对清王朝保持忠心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与清廷离心离德了。
——《清末新政与帝国的毁灭》
材料二 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清末新政的最后十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从清末社会改革失败的命运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7. 特点:中央统筹领导;渐进性;改革内容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具有保守性,专制色彩浓厚;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8. 启示:要善于把握时机,及时推进社会改革;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全方位地进行;改革的发展成果应由全体人民共享;改革要破除既得利益,改革者要有牺牲精神。改革必须要上升到制度层次的变革。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宪政,政治改革被提上日程”可知,中央统筹领导;根据材料“统治阶层的想法其实很明确,就是既想迎合人们改革的呼声,又能保证皇权的延续巩固”“ 为皇家利益计,清政府自然选择德式君主立宪制为模板,开展预备立宪”可知,具有保守性,专制色彩浓厚。根据材料“之后登台的载津等人,甫一掌权,就开始自掘坟墓。罢免袁世凯,收军权,就是第一步臭棋。之后跟着上,铁路国有、皇族内阁,终于将清王朝的气数掐断”可知,渐进性;改革内容广泛,涉及各个领域;根据材料“ 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可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小问2详解】
启示: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本来,宪政的方向是要限权、分权,但他们做的却是抓权、集权,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做得火急火燎,极不高明。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使1860年代以来支撑了清王朝半壁江山、一直对清王朝保持忠心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与清廷离心离德了”“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要善于把握时机,及时推进社会改革;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全方位地进行;改革的发展成果应由全体人民共享;改革要破除既得利益,改革者要有牺牲精神。改革必须要上升到制度层次的变革等方面分析。
18. 内部民族关系和外部国家关系的处理,充分展示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标语口号通过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概括浓缩为简明扼要的句子来引领社会发展,从而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20世纪40至50年代 “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50 末至60年代末 “两个拳头打人”“一大片”
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
21 世纪 “全方位”“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整理自韩承鹏《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用图中的字母代替写出新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立的3个省级自治区。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自拟论题,以“口号标语的时代印记”为主题选取两个阶段进行论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1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19.
特点: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或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法制化。
思想原则:“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20.
论题:外交口号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采用“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这是为了在美苏争锋的国际形势中,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或50年代,朝鲜停战,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国内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了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逐步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一大片”的外交口号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美苏关系均十分紧张,需要寻找新的外交突破口;同时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给予了多方面帮助,赢得了这些国家的友谊和信任,出现了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高潮。 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口号反映了中国不仅继续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同时还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交。这主要得益于中国自身的尖端科技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同时美国在美苏争锋中处于守势,急需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推动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建交历程。 21世纪“全方位”“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口号反映了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在不断深化,需要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选取两个阶段进行论述即可) 综上所述,从外交口号的变化中可以发现,我国的外交政策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时俱进、逐步成熟的。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于1958年10月25日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5日。因此,新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立的3个省级自治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小问2详解】
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可分析出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根据材料“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可分析出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或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可分析出法制化。思想原则: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分析出“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即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新中国以来。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40至50年代、20世纪50末至6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几个时期,中国现代外交口号发生了不同变化,由此可拟定论题为:外交口号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给出的四个阶段中,任选两个阶段进行论述。论述时要结合每个时期的国内国际形势,说明这一时期外交口号提出的原因、意义。最后总结升华。 本题为开放试题,还可以拟定其他论题并选取两个阶段进行论述,如:外交口号的变化彰显中国外交成就的辉煌等。
19.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历史大事
1215年,国王签署《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
1265年,召开有僧侣、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英国议会开始,议会决定国家大事。
1628年,国会通过《权利请愿书》,限制国王的征税权。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
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
1836年,洛维特领导成立“伦敦工人协会”。
1836—1848年,宪章运动。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
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
材料二 政治近代化的完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能不能(或能多快)完成向现代化转变这一历史任务,谁先克服个人对国家的专制,谁才能先完成最伟大的变革——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欧洲各国在“起飞”时间上的差异,往往就是由这个因素决定的。
——钱乘旦《思考中的历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用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观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论证:专制王权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阶级利益,要求限制王权,于是在1215年,英国国王签署《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但封建专制王权依然强大,故在1628年,国会通过《权利请愿书》,限制国王的征税权。因为征税问题,在1640年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同时英国确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内政局相对稳定,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另外,对外贸易的扩大,市场需求量增加,需要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工业革命使英国实现了工业化,工业能力位居世界第一,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为适应工业化的发展需要,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
总之,政治近代化的完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能不能(或能多快)完成向现代化转变这一历史任务,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英国。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首先,明确材料二中的观点,根据材料“政治近代化的完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能不能(或能多快)完成向现代化转变这一历史任务,谁先克服个人对国家的专制,谁才能先完成最伟大的变革——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可知,其观点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用英国资产阶级民族政治的思路,去看待提炼出的观点,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的角度进行论证。如:专制王权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阶级利益,要求限制王权,于是在1215年,英国国王签署《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但封建专制王权依然强大,故在1628年,国会通过《权利请愿书》,限制国王的征税权。因为征税问题,在1640年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同时英国确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内政局相对稳定,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另外,对外贸易的扩大,市场需求量增加,需要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工业革命使英国实现了工业化,工业能力位居世界第一,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为适应工业化的发展需要,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
最后,总结升华,再次明确个人观点的准确性,如:总之,政治近代化的完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能不能(或能多快)完成向现代化转变这一历史任务,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45分)
1. 下图为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已知的部分“龙”字的写法,其形态如同一只头顶“辛”,兼有着大口长身的神兽。由此可推知,商代“龙”字体现出当时( )
A. 王权已实现高度集中 B. 注重彰显专制君权神圣性
C. 文字凸显占卜和祭祀 D. 王权依赖神权以强化统治
2. 《商君书》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并强调了需要记载的强国所需知道的十三类数据。随着秦统一六国,这套户口登记、统计和上报制度随之推行到全国。这有助于( )
A. 贵族控制人口转向国家控制人口 B. 加强政府对社会闲散流民的管控
C. 解决人口隐匿和土地兼并的问题 D. 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
3.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原文记载,“贼入甲室,贼伤甲,甲号寇(大喊),其四邻、典、老(乡官名)皆出不存,不闻号寇,问当论不当(定罪)?审(四邻)不存(在家),不当论;典、老虽不存,当论。”这说明秦朝法律( )
A. 存在着刑罚过度的问题 B. 注重中央集权的特点
C. 已经具备高度完善特征 D. 存在定责失当的问题
4. 唐代科举分常举与制举,常举设进士、明经等科,读书人可自由报考,制举由皇帝临时设置,有博学鸿词、有道等科,通常需公卿推荐。盛唐时期的高适,曾“耻预常科”,由太守张九皋举荐参加有道科考试后中选。这反映出唐代( )
A. 门阀观念依然影响现实政治 B. 科举制本质上是贵族政治
C. 门阀士族政治尚未走向消亡 D. 科举制度选官以制科为主
5. 据《明史·奸臣传》记载,嘉靖年间内阁首辅严嵩,通过极言谄媚的形式,先是巴结宦官刘瑾攀上高位,然后通过讨好高忠等宦官,实现了长期秉政,时评“(严嵩)结诸阄人……俨然以丞相自居”。这实质上反映出了明代中后期( )
A. 内阁已成为正式的中枢权力机构 B. 中枢权力机构的运作发生异变
C. 丞相制度实际已经恢复 D. 宦官集团掌握着最高决策权力
6. 明朝人谢杰认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明中后期,倭患问题在隆庆开关后逐渐解决。这说明倭患问题( )
A. 是国内贸易引发导致 B. 与海禁政策兴废有关
C. 是白银货币化的产物 D. 因西葡两国殖民引起
7. 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国家税地方税法(草案)》,决定实行国地分税制,但在田赋归属问题上中央和地方始终各执一词,最后财政部作出妥协,将田赋分为正税和附加税两部分,正税归为国家,附加税归地方。这反映出当时中国赋税制度发展( )
A. 受到官僚资本主义严重阻碍 B. 是中央权力异化带来的产物
C. 对自然经济依赖性明显减弱 D. 仍然是封建主义性质的税法
8. 1941年中共新正县政府进行全县乡选,全县到会议员27人,其中女议员2人,回族议员2人,并聘请10位绅士参加,内有2人系清末秀才,会上选举了县参议会议长、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会。这反映出( )
A.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受到社会广泛欢迎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了国家权力属于广大人民
C. 边区政府确保了工人阶级领导下人民民主专政
D. 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
9. 1956年,杜勒斯提出:“我们被带到了战争的边缘……到达了这个边缘而又不卷入战争的本领,就是艺术。”。1958年,国民党当局宣布筹措“反攻大陆”。同年,毛泽东作出炮轰大小金门指示,以战争边缘对付战争边缘,炮轰延续近二十余年。这反映出中国外交( )
A. 始终坚持无敌国外交的原则 B. 注重国际形势变化灵活应对
C.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D. 坚持全球战略与美国相抗衡
10.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从制度层面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其中最大的显著优势是( )
A.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B.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坚持民主集中制度 D.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史 实 结 论
A 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级封建主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 庄园是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B 15世纪晚期,英国王权得到加强,法兰西完成了统一 为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
C 人类最初的文明产生于西亚、北非、南亚和中国的大河流域 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D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要求欧共体减少英国需要给付的预算份额。 体现了英国要求摆脱欧共体控制的政治意图。
A. A B. B C. C D. D
12. 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孔多塞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吉伦特宪法的起草者,对概率情有独钟,曾发表数学专著《积分论》,用概率论研究选举投票等社会问题,提出著名的孔多塞陪审团定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普通法系得到丰富完善 B. 世界性法律体系走向了成熟
C. 理性思维影响法学发展 D. 正式确立了西方陪审团制度
13. 俾斯麦指出:“德意志不是寄希望于自由主义而是寄希望于普鲁士的强权。巴伐利亚,符腾堡,或许会沉湎于自由主义之中,但普鲁士必须加强和积蓄其力量以待一个有利的时机。由维也纳会议给他确定的边界对于一个健全的政治生命而言是极为有害的。”这一思想( )
A. 催生了德意志民族主义意识 B. 瓦解了传统的维也纳国际体系
C. 消除了德意志邦国的分裂倾向 D. 强化了“强权即公理”的信念
14. 在国际联盟的半官方徽章中,五边形象征五大洲,五角星代表五大种族,并以英文和法文书写“国联”字样,但并未获得成员国的广泛认可。联合国章中间是橄榄枝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长期沿用。材料表明,与国联相比,联合国
A. 突出了世界和平与团结 B. 忽略了种族和解重要性
C. 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D. 实际由英法两大国主导
15. 从20世纪50年代末,美元海外持有者就已经开始抛售美元、购入黄金的行动;1965年,戴高乐迫使美国同意法国换回了15亿美元的黄金,在此影响下,西欧、日本等国纷纷跟进,两年内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了3000吨。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元丧失国际主要货币地位 B. 美法之间矛盾的激化
C. 世界经济发展及其格局的变动 D. 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第Ⅱ卷 非选择题(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血缘宗族之所以没有解体,也是当时的政治需要。国家私有、严重利益倾斜的政治体制使独裁者一个人无法控制全国。为了维持其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号召同宗亲戚们在祖宗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力量较大的利益集团,以对抗一盘千百万散沙的民众。血缘宗族成员容易联合起来为特殊利益而战的行为倾向与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合拍,他们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使他们不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解体,甚至到了后来的汉朝、唐朝、明朝时依然存在。
——陈忠云《古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原因的考查》
材料二 旧社会中国农村有强大的宗族势力,往往在宗族共有名义下拥有大量族田,其中大公堂一般由族长管理,小公堂一般由农民自己轮流管理,而祠堂则是宗族的标志,是全族立法、司法、行政的机关。除地主土地外,土改中被没收最多的就是由地主乡绅管理的族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祠堂等得由当地政府管理,并充为公用。因为祠堂依然安放着祖宗神牌,曾出现因祠堂拟改做仓库引发群众闹事案件。土改中通过“引苦”“诉苦”“论苦”,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分清宗族内阶级界限,但最初诉苦指向是停留在“生存伦理”层面。农会成立后,通过相关组织规则规定:“农民协会是农村中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农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乡村权力的转移,但领导农会的展贫农们往往“过于老实,自己没有主张,容易被人掌握,做落后群众的俘虏”。
——摘编自何朝银《土地改革与义序宗族乡村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血缘宗族没有瓦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血亲组织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土地改革中瓦解宗族势力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宪政,政治改革被提上日程。统治阶层的想法其实很明确,就是既想迎合人们改革的呼声,又能保证皇权的延续巩固。考察团回国给慈禧报告,当然也尽可能捡好听的话讲,以打消她对立宪的犹疑;为皇家利益计,清政府自然选择德式君主立宪制为模板,开展预备立宪……1908年光绪和慈禧的先后离世,使得这个改革的变数大增……之后登台的载津等人,甫一掌权,就开始自掘坟墓。罢免袁世凯,收军权,就是第一步臭棋。之后跟着上,铁路国有、皇族内阁,终于将清王朝的气数掐断。本来,宪政的方向是要限权、分权,但他们做的却是抓权、集权,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做得火急火燎,极不高明。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使1860年代以来支撑了清王朝半壁江山、一直对清王朝保持忠心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与清廷离心离德了。
——《清末新政与帝国的毁灭》
材料二 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清末新政的最后十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从清末社会改革失败的命运中得到的启示。
18. 内部民族关系和外部国家关系的处理,充分展示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标语口号通过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概括浓缩为简明扼要的句子来引领社会发展,从而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20世纪40至50年代 “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50 末至60年代末 “两个拳头打人”“一大片”
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
21 世纪 “全方位”“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整理自韩承鹏《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用图中的字母代替写出新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立的3个省级自治区。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自拟论题,以“口号标语的时代印记”为主题选取两个阶段进行论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9. 世界各国现代化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历史大事
1215年,国王签署《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
1265年,召开有僧侣、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英国议会开始,议会决定国家大事。
1628年,国会通过《权利请愿书》,限制国王的征税权。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
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
1836年,洛维特领导成立“伦敦工人协会”。
1836—1848年,宪章运动。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
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
材料二 政治近代化的完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能不能(或能多快)完成向现代化转变这一历史任务,谁先克服个人对国家的专制,谁才能先完成最伟大的变革——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欧洲各国在“起飞”时间上的差异,往往就是由这个因素决定的。
——钱乘旦《思考中的历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用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45分)
1. 下图为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已知的部分“龙”字的写法,其形态如同一只头顶“辛”,兼有着大口长身的神兽。由此可推知,商代“龙”字体现出当时( )
A 王权已实现高度集中 B. 注重彰显专制君权神圣性
C. 文字凸显占卜和祭祀 D. 王权依赖神权以强化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代“龙”字形态如同一只头顶“辛”,兼有着大口长身的神兽。“辛” 据甲骨文,像古代刑刀,“龙”兼有神兽形象,反映了占卜和祭祀的神秘色彩,C项正确;商代和西周时期的王权并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A项;此时还未出现专制君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王权,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2. 《商君书》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并强调了需要记载的强国所需知道的十三类数据。随着秦统一六国,这套户口登记、统计和上报制度随之推行到全国。这有助于( )
A. 贵族控制人口转向国家控制人口 B. 加强政府对社会闲散流民的管控
C. 解决人口隐匿和土地兼并的问题 D. 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被分封的土地和人民归属于诸侯管理,而秦统一六国,编户齐民制度的出现,将百姓的管理权转移到了国家,A项正确;秦朝的户口登记针对的是所有人,并不是只针对社会闲散流民,排除B项;户口登记有利于国家了解基层人口变化,并不能解决人口隐匿和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C项;户口登记属于国家治理的一种手段,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原文记载,“贼入甲室,贼伤甲,甲号寇(大喊),其四邻、典、老(乡官名)皆出不存,不闻号寇,问当论不当(定罪)?审(四邻)不存(在家),不当论;典、老虽不存,当论。”这说明秦朝法律( )
A. 存在着刑罚过度的问题 B. 注重中央集权的特点
C. 已经具备高度完善特征 D. 存在定责失当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有贼入甲家,伤了甲,甲呼喊有贼,其四邻、里典、伍老都外出,没有听到呼喊。在论处的时候,四邻外出,可以不受责罚;里典、伍老即便不在,也不能免责。材料没有强调追究四邻的责任,而是强调里典、伍老维持地方治安的责任,说明秦律存在定责失当的问题,D项正确;材料说明秦朝法律存在定责失当的问题,未体现刑罚过度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说明秦朝法律存在定责失当的问题,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秦朝法律“注重中央集权”的历史结论,排除B项;材料依据不足,不能得出“高度完善特征”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4. 唐代科举分常举与制举,常举设进士、明经等科,读书人可自由报考,制举由皇帝临时设置,有博学鸿词、有道等科,通常需公卿推荐。盛唐时期高适,曾“耻预常科”,由太守张九皋举荐参加有道科考试后中选。这反映出唐代( )
A. 门阀观念依然影响现实政治 B. 科举制本质上是贵族政治
C. 门阀士族政治尚未走向消亡 D. 科举制度选官以制科为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读书人可自由报考常举,制举由皇帝临时设置,通常需公卿推荐。因为高适出身于名门望族,而当时门阀士族政治尚未走向消亡,因此高适“耻预常科”,后由太守张九皋举荐参加有道科考试后中选,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门阀观念对选官的影响,无法说明门阀观念影响现实政治,排除A项;科举制本质上是官僚政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唐代科举分常举与制举,但未体现科举制度选官以制科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
5. 据《明史·奸臣传》记载,嘉靖年间内阁首辅严嵩,通过极言谄媚的形式,先是巴结宦官刘瑾攀上高位,然后通过讨好高忠等宦官,实现了长期秉政,时评“(严嵩)结诸阄人……俨然以丞相自居”。这实质上反映出了明代中后期( )
A. 内阁已成为正式的中枢权力机构 B. 中枢权力机构的运作发生异变
C 丞相制度实际已经恢复 D. 宦官集团掌握着最高决策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内阁首辅严嵩,通过极言谄媚的形式,先是巴结宦官刘瑾攀上高位,然后通过讨好高忠等宦官,实现了长期秉政”可知,内阁首辅巴结讨好宦官以实现长期秉政,内阁与宦官相勾结,内阁权势不断增强,这实质上反映出了明代中后期中枢权力机构的运作发生异变,B项正确;内阁属于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并不是正式的中枢权力机构,排除A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以后丞相制度再未恢复,排除C项;司礼监代行批红权,但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6. 明朝人谢杰认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明中后期,倭患问题在隆庆开关后逐渐解决。这说明倭患问题( )
A. 是国内贸易引发导致 B. 与海禁政策兴废有关
C. 是白银货币化的产物 D. 因西葡两国殖民引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可知,倭寇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海禁政策的实施,由此可知海禁政策的实行加剧了倭患,明中后期,私人海外贸易合法化后,倭患问题基本解决,B项正确;明倭患问题与海禁政策相关,与国内贸易无关,排除A项;解决明倭患问题与政府政策有关,它不是白银货币化的产物,也不是因西葡殖民引起,排除CD项。故选B项。
7. 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国家税地方税法(草案)》,决定实行国地分税制,但在田赋归属问题上中央和地方始终各执一词,最后财政部作出妥协,将田赋分为正税和附加税两部分,正税归为国家,附加税归地方。这反映出当时中国赋税制度发展( )
A. 受到官僚资本主义严重阻碍 B. 是中央权力异化带来的产物
C. 对自然经济依赖性明显减弱 D. 仍然是封建主义性质的税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最后财政部作出妥协,将田赋分为正税和附加税两部分,正税归为国家,附加税归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随着地方专权与自治运动的发展,中央权力逐渐式微,因此,财政部在田赋归属问题上作出妥协,B项正确;此时还未出现官僚资本主义,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央和地方关于田赋归属问题上的矛盾,未体现对自然经济依赖性明显减弱,而且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中央和地方关于田赋归属问题上的矛盾,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41年中共新正县政府进行全县乡选,全县到会议员27人,其中女议员2人,回族议员2人,并聘请10位绅士参加,内有2人系清末秀才,会上选举了县参议会议长、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会。这反映出( )
A.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了国家权力属于广大人民
C. 边区政府确保了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
D. 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共新正县政府议员包括女议员、回族议员、绅士、清末秀才,大会选举了县参议会议长、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会,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共新正县政府,属于抗日民主政权,而不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排除A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此时还未形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C项“确保”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56年,杜勒斯提出:“我们被带到了战争的边缘……到达了这个边缘而又不卷入战争的本领,就是艺术。”。1958年,国民党当局宣布筹措“反攻大陆”。同年,毛泽东作出炮轰大小金门指示,以战争边缘对付战争边缘,炮轰延续近二十余年。这反映出中国外交( )
A. 始终坚持无敌国外交的原则 B. 注重国际形势变化灵活应对
C.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D. 坚持全球战略与美国相抗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至195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我们被带到了战争的边缘……到达了这个边缘而又不卷入战争的本领,就是艺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作出炮轰大小金门指示,以应对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的筹措,反映了中国外交注重国际形势变化灵活应对,B项正确;八十年代以来的我国外交政策是“无敌国外交”,此时时间还未到,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外交注重国际形势变化灵活应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中国炮轰大小金门针对的是台湾,并不是与美国相抗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0.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从制度层面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其中最大的显著优势是( )
A.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B.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坚持民主集中制度 D.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9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举行。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B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最大的显著优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非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民主集中制度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史 实 结 论
A 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级封建主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 庄园是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B 15世纪晚期,英国王权得到加强,法兰西完成了统一 为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
C 人类最初的文明产生于西亚、北非、南亚和中国的大河流域 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D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要求欧共体减少英国需要给付的预算份额。 体现了英国要求摆脱欧共体控制的政治意图。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晚期(英法)。根据所学可知,15世纪晚期,英国王权得到加强,法兰西完成了统一,这些都为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符合题意,B项正确;材料“封君封臣制度下,各级封建主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并没有涉及到庄园,因此不能证明庄园是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仅从文明产生地的分布,没有体现文明的具体内容,不能得出文明的多元性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撒切尔夫人要求欧共体减少英国需要给付的预算份额,不代表英国要求摆脱欧共体控制的政治意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孔多塞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吉伦特宪法的起草者,对概率情有独钟,曾发表数学专著《积分论》,用概率论研究选举投票等社会问题,提出著名的孔多塞陪审团定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普通法系得到丰富完善 B. 世界性法律体系走向了成熟
C. 理性思维影响法学发展 D. 正式确立了西方陪审团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孔多塞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吉伦特宪法的起草者,对概率情有独钟,曾发表数学专著《积分论》,用概率论研究选举投票等社会问题,提出著名的孔多塞陪审团定理。”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由于对理性的崇拜和对科学的标榜,数学的思维方式对当时的法学影响深刻,材料中的信息即反映了这种情况,C项正确;“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与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亦称“大陆法系”)存在重大差异,排除A项;当时世界法律体系并未走向成熟,排除B项;早在11世纪,英国就确立了陪审团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俾斯麦指出:“德意志不是寄希望于自由主义而是寄希望于普鲁士的强权。巴伐利亚,符腾堡,或许会沉湎于自由主义之中,但普鲁士必须加强和积蓄其力量以待一个有利的时机。由维也纳会议给他确定的边界对于一个健全的政治生命而言是极为有害的。”这一思想( )
A. 催生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意识 B. 瓦解了传统的维也纳国际体系
C. 消除了德意志邦国的分裂倾向 D. 强化了“强权即公理”的信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德意志不是寄希望于自由主义而是寄希望于普鲁士的强权”、“由维也纳会议给他确定的边界对于一个健全的政治生命而言是极为有害的”可知,俾斯麦认为德意志应寄希望于普鲁士的强权,反对维也纳会议给他确定的边界,这一思想强化了“强权即公理”的信念,D项正确;“催生了”说法不符合史实,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意识在此之前已经产生,排除A项;这一思想反对维也纳会议给他确定的边界,但不能说明瓦解了传统的维也纳国际体系,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在国际联盟的半官方徽章中,五边形象征五大洲,五角星代表五大种族,并以英文和法文书写“国联”字样,但并未获得成员国的广泛认可。联合国章中间是橄榄枝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长期沿用。材料表明,与国联相比,联合国
A. 突出了世界和平与团结 B. 忽略了种族和解重要性
C. 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D. 实际由英法两大国主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联合国章中间是橄榄枝绕的世界地图,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长期沿用”可知,国联五角星代表五大种族,并以英文和法文书写“国联”字样,但并未获得成员国的广泛认可。但是联合国章中间是“橄榄枝”,寓意是和平;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象征着世界人民的团结,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地图的纬线由五个同心圆构成”,强调的是人民的团结,而不是忽视,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且C说法不符事实,排除C项;联合国成立之初为美国所控制,后来由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加入,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从20世纪50年代末,美元海外持有者就已经开始抛售美元、购入黄金的行动;1965年,戴高乐迫使美国同意法国换回了15亿美元的黄金,在此影响下,西欧、日本等国纷纷跟进,两年内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了3000吨。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元丧失国际主要货币的地位 B. 美法之间矛盾的激化
C. 世界经济发展及其格局的变动 D. 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日本和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美国霸权地位下降,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动,而且美元贬值加剧了黄金供求状况的恶化,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C项正确;美元依然是国际主要货币,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及其格局的变动,美法之间矛盾的激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冷战对峙局面在二战后逐渐形成,它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血缘宗族之所以没有解体,也是当时的政治需要。国家私有、严重利益倾斜的政治体制使独裁者一个人无法控制全国。为了维持其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号召同宗亲戚们在祖宗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力量较大的利益集团,以对抗一盘千百万散沙的民众。血缘宗族成员容易联合起来为特殊利益而战的行为倾向与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合拍,他们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使他们不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解体,甚至到了后来的汉朝、唐朝、明朝时依然存在。
——陈忠云《古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原因的考查》
材料二 旧社会中国农村有强大的宗族势力,往往在宗族共有名义下拥有大量族田,其中大公堂一般由族长管理,小公堂一般由农民自己轮流管理,而祠堂则是宗族的标志,是全族立法、司法、行政的机关。除地主土地外,土改中被没收最多的就是由地主乡绅管理的族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祠堂等得由当地政府管理,并充为公用。因为祠堂依然安放着祖宗神牌,曾出现因祠堂拟改做仓库引发群众闹事案件。土改中通过“引苦”“诉苦”“论苦”,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分清宗族内阶级界限,但最初诉苦指向是停留在“生存伦理”层面。农会成立后,通过相关组织规则规定:“农民协会是农村中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农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乡村权力的转移,但领导农会的展贫农们往往“过于老实,自己没有主张,容易被人掌握,做落后群众的俘虏”。
——摘编自何朝银《土地改革与义序宗族乡村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血缘宗族没有瓦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血亲组织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中国土地改革中瓦解宗族势力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6. 原因:独裁者一个人无法控制全国;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
17. 影响:形成一个力量较大的利益集团;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成为维护统治者统治的工具;维系了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统治。
18. 措施:没收由地主乡绅管理的族田;祠堂等得由当地政府管理,并充为公用;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分清宗族内阶级界限;成立农会。
意义:从根本上铲除了封建制度根基,调动起各方面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历史性胜利。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国家私有、严重利益倾斜的政治体制使独裁者一个人无法控制全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裁者一个人无法控制全国;根据材料一“血缘宗族成员容易联合起来为特殊利益而战的行为倾向与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合拍,他们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可知,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
【小问2详解】
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为了维持其既得利益,最高统治者号召同宗亲戚们在祖宗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力量较大的利益集团,以对抗一盘千百万散沙的民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一个力量较大的利益集团;根据材料一“血缘宗族成员容易联合起来为特殊利益而战的行为倾向与统治者维持既得利益的需要合拍,他们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可知,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成为维护统治者统治的工具;根据材料一“他们千方百计地发展、壮大本系的血缘宗族,使他们不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解体,甚至到了后来的汉朝、唐朝、明朝时依然存在。”可知,维系了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统治。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
措施:根据材料二“除地主土地外,土改中被没收最多的就是由地主乡绅管理的族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收由地主乡绅管理的族田;根据材料二“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祠堂等得由当地政府管理,并充为公用。”可知,祠堂等得由当地政府管理,并充为公用;根据材料二“土改中通过‘引苦’‘诉苦’‘论苦’,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分清宗族内阶级界限”可知,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分清宗族内阶级界限;根据材料二“‘农民协会是农村中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农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乡村权力的转移”可知,成立农民协会。
意义:根据材料二“除地主土地外,土改中被没收最多的就是由地主乡绅管理的族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祠堂等得由当地政府管理,并充为公用。......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分清宗族内阶级界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根本上铲除了封建制度的根基,调动起各方面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历史性胜利。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宪政,政治改革被提上日程。统治阶层的想法其实很明确,就是既想迎合人们改革的呼声,又能保证皇权的延续巩固。考察团回国给慈禧报告,当然也尽可能捡好听的话讲,以打消她对立宪的犹疑;为皇家利益计,清政府自然选择德式君主立宪制为模板,开展预备立宪……1908年光绪和慈禧的先后离世,使得这个改革的变数大增……之后登台的载津等人,甫一掌权,就开始自掘坟墓。罢免袁世凯,收军权,就是第一步臭棋。之后跟着上,铁路国有、皇族内阁,终于将清王朝的气数掐断。本来,宪政的方向是要限权、分权,但他们做的却是抓权、集权,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做得火急火燎,极不高明。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使1860年代以来支撑了清王朝半壁江山、一直对清王朝保持忠心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与清廷离心离德了。
——《清末新政与帝国的毁灭》
材料二 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清末新政的最后十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从清末社会改革失败的命运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7. 特点:中央统筹领导;渐进性;改革内容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具有保守性,专制色彩浓厚;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8. 启示:要善于把握时机,及时推进社会改革;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全方位地进行;改革的发展成果应由全体人民共享;改革要破除既得利益,改革者要有牺牲精神。改革必须要上升到制度层次的变革。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宪政,政治改革被提上日程”可知,中央统筹领导;根据材料“统治阶层的想法其实很明确,就是既想迎合人们改革的呼声,又能保证皇权的延续巩固”“ 为皇家利益计,清政府自然选择德式君主立宪制为模板,开展预备立宪”可知,具有保守性,专制色彩浓厚。根据材料“之后登台的载津等人,甫一掌权,就开始自掘坟墓。罢免袁世凯,收军权,就是第一步臭棋。之后跟着上,铁路国有、皇族内阁,终于将清王朝的气数掐断”可知,渐进性;改革内容广泛,涉及各个领域;根据材料“ 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可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小问2详解】
启示: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根据材料“本来,宪政的方向是要限权、分权,但他们做的却是抓权、集权,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做得火急火燎,极不高明。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使1860年代以来支撑了清王朝半壁江山、一直对清王朝保持忠心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与清廷离心离德了”“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要善于把握时机,及时推进社会改革;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全方位地进行;改革的发展成果应由全体人民共享;改革要破除既得利益,改革者要有牺牲精神。改革必须要上升到制度层次的变革等方面分析。
18. 内部民族关系和外部国家关系的处理,充分展示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标语口号通过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概括浓缩为简明扼要的句子来引领社会发展,从而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20世纪40至50年代 “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世纪50 末至60年代末 “两个拳头打人”“一大片”
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
21 世纪 “全方位”“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整理自韩承鹏《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用图中的字母代替写出新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立的3个省级自治区。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自拟论题,以“口号标语的时代印记”为主题选取两个阶段进行论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1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19.
特点: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或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法制化。
思想原则:“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20.
论题:外交口号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采用“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这是为了在美苏争锋的国际形势中,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或50年代,朝鲜停战,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国内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了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逐步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一大片”的外交口号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美苏关系均十分紧张,需要寻找新的外交突破口;同时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给予了多方面帮助,赢得了这些国家的友谊和信任,出现了与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高潮。 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口号反映了中国不仅继续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同时还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交。这主要得益于中国自身的尖端科技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同时美国在美苏争锋中处于守势,急需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推动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建交历程。 21世纪“全方位”“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口号反映了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在不断深化,需要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选取两个阶段进行论述即可) 综上所述,从外交口号的变化中可以发现,我国的外交政策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时俱进、逐步成熟的。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于1958年10月25日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5日。因此,新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立的3个省级自治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小问2详解】
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可分析出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根据材料“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可分析出属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或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可分析出法制化。思想原则: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分析出“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即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新中国以来。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40至50年代、20世纪50末至6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几个时期,中国现代外交口号发生了不同变化,由此可拟定论题为:外交口号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给出的四个阶段中,任选两个阶段进行论述。论述时要结合每个时期的国内国际形势,说明这一时期外交口号提出的原因、意义。最后总结升华。 本题为开放试题,还可以拟定其他论题并选取两个阶段进行论述,如:外交口号的变化彰显中国外交成就的辉煌等。
19.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历史大事
1215年,国王签署《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
1265年,召开有僧侣、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英国议会开始,议会决定国家大事。
1628年,国会通过《权利请愿书》,限制国王的征税权。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
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
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
1836年,洛维特领导成立“伦敦工人协会”。
1836—1848年,宪章运动。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
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
材料二 政治近代化的完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能不能(或能多快)完成向现代化转变这一历史任务,谁先克服个人对国家的专制,谁才能先完成最伟大的变革——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欧洲各国在“起飞”时间上的差异,往往就是由这个因素决定的。
——钱乘旦《思考中的历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用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观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论证:专制王权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阶级利益,要求限制王权,于是在1215年,英国国王签署《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但封建专制王权依然强大,故在1628年,国会通过《权利请愿书》,限制国王的征税权。因为征税问题,在1640年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同时英国确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内政局相对稳定,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另外,对外贸易的扩大,市场需求量增加,需要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工业革命使英国实现了工业化,工业能力位居世界第一,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为适应工业化的发展需要,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
总之,政治近代化的完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能不能(或能多快)完成向现代化转变这一历史任务,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英国。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首先,明确材料二中的观点,根据材料“政治近代化的完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能不能(或能多快)完成向现代化转变这一历史任务,谁先克服个人对国家的专制,谁才能先完成最伟大的变革——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可知,其观点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用英国资产阶级民族政治的思路,去看待提炼出的观点,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的角度进行论证。如:专制王权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阶级利益,要求限制王权,于是在1215年,英国国王签署《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但封建专制王权依然强大,故在1628年,国会通过《权利请愿书》,限制国王的征税权。因为征税问题,在1640年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同时英国确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内政局相对稳定,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另外,对外贸易的扩大,市场需求量增加,需要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工业革命使英国实现了工业化,工业能力位居世界第一,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为适应工业化的发展需要,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
最后,总结升华,再次明确个人观点的准确性,如:总之,政治近代化的完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能不能(或能多快)完成向现代化转变这一历史任务,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2023-2024聊城市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