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历史五年真题三年模拟汇编专题:0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五年真题
1.(2023·广州)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出土了一扁球形的银盒(如下图)。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该银盒反映了当时( )
A.中外交流的现象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宦官专权的局面 D.儒家学说的兴盛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项:根据题干信息“汉代南越王墓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材料说明汉代银盒明显受到了波斯银器风格的影响,体现了中外交流现象,故选A项。
B项: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交流,体现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交流,没有体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交流,与儒家学说的兴盛无关联,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汉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朝中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2.(2023·广州)汉代某皇帝统治时期,陆续下诏“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这些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该皇帝统治的时期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汉代某皇”“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汉代文帝景帝时期,以农为本,减轻赋役,以德化民,废除苛法,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治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光武帝时期,多次下令释奴婢,减轻田税,三十税一,合并郡县,裁减官员,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年间形成的治世局面,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开元盛世是唐玄宵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光武中兴。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的光武中兴相关历史知识。
3.(2023·深圳)“短短15年的秦朝,把全国的人力财力,榨取尽了,无数血汗生命,造成许多事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灭六国 B.焚诗书 C.行郡县 D.筑长城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短短15年的秦朝,把全国的人力财力,榨取尽了,无数血汗生命,造成许多事功”,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是历史贡献,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焚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地方上实行行郡县制,使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不合题干信息,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材料“短短15年的秦朝,把全国的人力财力,榨取尽了,无数血汗生命,造成许多事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修筑长城大量役使民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导致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暴政,滥用民力,激化矛盾,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秦朝暴政的相关体现,以此结合材料分析解读,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4.(2023·广东)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对地方郡县官员的职责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治理,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由材料信息可知,题干主要是强调秦朝对地方的管理,并没有体现南方的开发信息,没有体现社会矛盾关系,没有反映中央机构的完善等信息,故排除BC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郡县制度与地方治理,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准确把握材料关键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读。
5.(2023·广东)如图为江苏、山西等地出土汉代文物的相关图片。据此可知,汉代( )
齿轮铜锁 铜制轴承 齿轮残件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推行盐铁官营
C.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D.思想领先世界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评价汉武帝;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材料信息“齿轮铜锁”“铜制轴承”“齿轮残片”可知,汉代出土的文物采用齿轮机械技术与轴承技术,体现了制作精良、构思巧妙,水平高超的特色,说明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汉代手工技术水平高,并没有涉及休养生息政策,排除A;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汉代手工技术水平高,与盐铁官营没有联系,排除B;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汉代手工技术水平高,没有体现思想变化,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意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图片类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汉代手工业发展,解答此题主要是读懂图片内容,提取出准确知识信息,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分析理解。
6.(2022·深圳)如果没有秦统一战争这种特殊的历史手段,东方六国由分封到郡县的过渡恐怕就要拖几 个时代,才能慢慢完成社会转型。此观点认为秦统一( )
A.有利于民族融合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推动了经济发展 D.促进了文化交流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如果没有秦统一战争这种特殊的历史手段,东方六国由分封到郡县的过渡恐怕就要拖几个时代,才能慢慢完成社会转型。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了加强中央集权加速了统一,B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A;
题干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题干与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1·广东)《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 )
A.《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 B.出土文献更可信
C.《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D.秦始皇刚愎自用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由材料“《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可知,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故答案选:C;
《史记》和《赵正书》均属于文献史料,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此,AB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题干材料无法说明秦始皇刚愎自用,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2020·广东)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慕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推行
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分析,出土竹简为秦朝时期,而材料描述的是地方乡村里长发展麻风病向上汇报的事情,这反映的是秦朝地方管理制度。
A项休养生息的政策是西汉时期实行的,不符合题意;
B项分封制度的推行是西周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法律制度的严酷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D项基层管理的状况通过题干材料可以了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秦统一六国后,建立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设立郡县制,由皇帝直接派人治理,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9.(2020·广东)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一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脆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据题干可知,题干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外戚势力膨胀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的兴衰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0.(2020·广东)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 B.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
C.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分析,商朝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与新疆和田玉成分一致,可表明商朝时期中原地区就和西域地区存在联系。
A项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推测合理,符合题意;
B项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推测不合理,丝绸之路开辟是在汉朝,不符合题意;
D项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推测不合理,商朝统治中心是镐京,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促进中国同沿线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11.(2020·深圳)秦统一后,李斯等人制定文字,主要采用古文,力求笔画简洁。制定出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大篆 D.小篆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统一后制定出的文字的相关史实。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我国文字的演变。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秦统一后,李斯等人制定文字,主要采用古文,力求笔画简洁。制定出的文字是小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统一后制定出的文字的相关史实。
12.(2020·深圳)从现有史料来看,深圳市南头古城一带是汉武帝时期番禺盐官的驻地。由此可印证汉武帝( )
A.实施“推恩令” B.实行盐铁专卖
C.铸造五铢钱 D.建立刺史制度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在经济上,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据“盐官”及所学知识可知,从现有史料来看,深圳市南头古城一带是汉武帝时期番禺盐官的驻地,由此可印证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3.(2019·深圳)在西安北郊的一座秦朝墓葬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一批圆形方孔铜钱。该铜钱是( )
A.和同开宝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半两钱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发行的官方货币是半两钱,D选项符合题意。
和同开宝属于日本的货币,A选项排除。
五铢钱是在汉武帝时期发行的,B选项排除。
开元通宝是在唐朝时期发行的货币,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秦统一全国措施的准确把握,秦朝发行的官方货币是半两钱。
二、三年模拟
14.(2023·惠东二模)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的睡虎地秦竹简中《戍律》、《司空律》规定:“在播种与耘苗季节,凡以劳役抵债者,可给假二十天归家农忙。一户农家不得同时征调两人以上的劳动力服杂役,违反者,县啬夫、尉及士吏费二甲。”这可以说明秦朝( )
A.实行严刑峻法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统治者爱惜民力 D.地方统治根基不稳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给假二十天归家农忙”“一户农家不得同时征调两人以上的劳动力服杂役”可知,秦朝的《戍律》会在农忙时节给士兵放假,《司空律》注意征调人数,以免一户农家没有劳动力耕作,这说明秦朝政府注重农业生产,B项正确;
秦朝的确实行严刑峻法,但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
秦朝因暴政而灭亡,并不爱惜民力,且材料只是说注意徭役不要耽误农忙,无法说明统治者爱惜民力,排除C项;
材料只是在说秦朝法律的规定,无法看出秦朝对地方统治的根基是否稳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重视发展农业的措施。
15.(2023·惠城一模)秦始皇生于正月,名为政(通“正”);称帝以后,把“正”改为“端”,成为“秦讳正,谓之端”。全国人名、地名等,用政(正)者,亦要相应避讳,如“正月”改为“端月”。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
A.重建社会的礼乐文化 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宣扬皇帝的历史功绩 D.凸显皇帝的至高无上
【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材料是要强调不能用皇帝的名字来命名月份、人名、地名等,只有皇帝自己可以用,这体现出皇帝至尊、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D项正确;
避讳的出现是为了凸显皇帝的至高无上,并不是要重建社会的礼乐文化和宣扬皇帝的历史功绩,排除AC项;
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题干“秦始皇”无关,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
16.(2023·黄埔一模)“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材料描述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期,经历了秦始皇以来连年战争和过重的徭役,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为了维护统治,稳定民心,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点发展农业生产,A项符合题意;
目的、内容和意义与题意不符,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识记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17.(2023·海珠一模)以下考古出土文物与历史解释对应准确的是( )
选项 考古出土文物 历史解释
A 汉文帝霸陵出土了半塑陶俑,其颈部戴一刑具,又称“刑徒俑” 汉文帝推崇严刑峻法
B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书写在帛书上的《老子》 汉代道教兴起
C 河南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有穿皮裘和持钱袋的西域人形象 西汉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 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的麻纸 西汉时己能生产纸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 D、 多地发现了西汉的麻纸 说明西汉时能产纸,D正确。
A、汉文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A错误;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而不是道教,B错误;
C、西域人形象证明民族交融频繁,C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对于汉朝情况的熟悉程度:文景帝时期的治国措施、造纸术的发明、道教的兴起;同时分清楚什么是民族交往与中外交往。
18.(2023·光明二模)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人在芝罘刻石立碑,碑文中的他是以“圣贤”姿态出现的,“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宣告即将发动统一战争 B.表明秦朝崇尚儒家仁政
C.肯定法家主张的重要性 D.强调统一天下的正义性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词“公元前218年”“‘圣贤’秦始皇”“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东灭六国,统一中国,故“宣告即将发动统一战争”不合题干材料时间信息,排除;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故“表明秦朝崇尚儒家仁政”错误;
C项:从材料信息中读不出秦始皇“肯定法家主张的重要性”,不合题意,排除;
D项: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圣贤’秦始皇”“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 可知,秦始皇的出发点是突出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正义性。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能力与历史知识识记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认识,解题关键是运用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相关基础史实,结合材料分析解读,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9.(2023·光明二模)东汉时,有官方记载的传染病爆发就有11次,其中发病于寒冷季节的就有9次。张仲景所在的南阳,在10年间,大宗族因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达三分之二,其中因伤寒而死的竟占十分之七。严峻的疫情促使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说明了( )
A.季节交替与疾病爆发相互影响 B.医学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C.宗族关系与疾病预防密不可分 D.人口减少与疾病爆发存在联系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东汉时,有官方记载的传染病爆发就有11次,其中发病于寒冷季节的就有9次。张仲景所在的南阳,在10年间,大宗族因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达三分之二,其中因伤寒而死的竟占十分之七”反映了东汉时期,疫情形势严峻,信息核心是“严峻的疫情促使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说明“医学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季节交替与疾病爆发相互影响、宗族关系与疾病预防密不可分、人口减少与疾病爆发存在联系”并不是材料信息主旨,排除AC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理解运用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写成的时代背景,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信息,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作答,做到准确无误。
20.(2023·深圳模拟)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封制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C正确;
A项和B项知识错误,排除AB;
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1.(2023·汕尾二模)它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水利工程是( )
A.永济渠 B.邗沟 C.灵渠 D.都江堰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统一东南、岭南地区的时候,为了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故C项正确;
永济渠属于大运河的一部分,连接海河、黄河,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邗沟沟通的是淮河和长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需要掌握水利工程的修建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22.(2023·汕尾二模)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 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这表明(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改善 D.东西方的交流日趋频繁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选项B符合题意;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
盐铁专营和统一铸币使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改善,排除C;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东西方的交流日趋频繁,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3.(2023·珠海模拟)中医是中国“国粹”之一,中国古代中医学人才辈出。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成就有( )
①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②发明了“麻沸散”
③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
④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下药;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①④正确,故C符合题意;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是扁鹊,排除①③,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24.(2023·珠海模拟)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官僚任免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
A.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是指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来历代王朝加以沿用,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故C符合题意;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故A不符合题意;
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未体现阶级矛盾,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5.(2023·怀集一模)下列是汉朝某次政策颁布前后对比图。据此可知,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是( )
A.实现民族交融 B.巩固分封制
C.维护边疆稳定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题干中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汉王朝统治。故D符合题意;
题干中反映的是“推恩令”,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诸侯王势力,与民族交融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中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目的是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避免诸侯王威胁中央统治,真实目的并不是巩固分封制和维护边疆稳定,故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推恩令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6.(2023·怀集一模)秦汉时期,如遇大疫之年,官府必须开仓放粮、减免租税,地方官员还要巡视散药、赐棺埋瘗(埋葬)。此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对日常卫生环境的整治,如汉灵帝下令制造出专门的洒水工具“渴乌”,“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些措施意在( )
A.稳定社会秩序 B.增强公共卫生意识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社会救济体系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灾疫年间,政府采取开仓放粮、减免租税、巡视散药、赐棺埋葬、清洁道路等措施,有助于安定民心、控制疫病传播,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
开仓放粮、减免租税与增强公共卫生意识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此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对日常卫生环境的整治与社会救济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治措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体的关键重在理解题意。
27.(2023·大埔模拟)有“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公布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已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坚持参加冰雪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意义。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一位名医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这位名医是( )
A.华佗 B.蔡伦 C.张仲景 D.司马迁
【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创制麻醉剂“麻沸散”,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华佗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东汉名医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28.(2023·番禺一模)如表是东汉部分年份的人口与垦田变化情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东汉初年( )
年份 户数(万) 口数(万) 垦田数(顷)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4279634 21007820 /
汉章帝章和二年 7456784 43356367 /
和帝元兴元年 9237112 53256229 7320170
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人地矛盾极为突出
C.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 D.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材料提供的是东汉部分年份的人口与垦田变化情况,根据表格信息:一是户数、人口数都呈现增加趋势,二是垦田数量也增加,说明人口增多了,社会劳动力增多,开垦出更多的土地,粮食总产量也就会增加,社会经济就能得到恢复发展,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东汉时期还未出现人地矛盾问题,人地矛盾主要是在后来,尤其是明清时代突出,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人口与垦田变化,不能说明流动人口的增加,排除C;
仅从垦田数量无法来解释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表格类材料选择题材,解题关键是以表格中数据为基点,根据数据升降变化来理解分析。
29.(2023·佛山二模)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封 郡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 为君主管理地方
划定疆域
驻军守土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地方管理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封’的释义为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可知分封政治,易造成地方割据,“‘郡’的释义为君主管理地方”可知,郡县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故B项表述正确;
题干信息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集权与分权问题,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
从材料信息中解读不出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C;
“封”“郡”是古代中国两类不同的地方管理体制,材料中体现不出郡县制是借鉴了分封制,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表格材料与图片材料结合,考查的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由分封到郡县的变化,突出的是郡县取代分封的意义,解题既有基础史实的识记,也有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分析。
30.(2023·广东模拟)如题表所示,这表明当时该地( )
表:陕西汉中龙岗寺遗址某处(距今约4000年)出土农作物比例表
出土种类 百分比/%
粟 56.2
黍 40.6
水稻 0.7
大豆 2.5
A.农作物结构多元 B.最早种植农作物
C.出现了贫富分化 D.忽视畜牧业发展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可知农作物出土种类多样,结构多元,A符合题意;其它三项在表格中没有体现,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农业的发展,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1.(2023·东莞模拟)经过考古发掘,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力保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了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在新疆设立官僚机构和军队进行屯田,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西汉政府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A项西汉政府力保丝绸之路畅通题干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了西域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中的“交往”错误,当时西汉是对西域管辖不是交往,不符合题意;
D项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是题干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作用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政府有效管理新疆地区的措施。
32.(2023·广州模拟)考证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从如图所示两枚钱币的考证中我们能够获取正确的信息是( )
秦惠王开始铸造,秦始皇全国推广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开始铸造并推广
A.铜钱是秦汉时唯一货币 B.青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
C.秦汉时期商业快速发展 D.统治者加强经济上控制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题干两张图片均反映铸币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汉武帝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二者均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
A项题干材料信息无法印证,不符合题意;
B项青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是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秦汉时期商业快速发展题干未反映,不符合题意;
D项统治者加强经济上控制从题干图片所示两枚钱币的考证中能够获取正确的信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盐铁专卖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记忆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3.(2023·东莞模拟)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上级对下级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郡县制的设立( )
A.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
B.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为历代地方行政模式提供了典范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题干“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上级对下级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郡县制的设立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秦始皇把全国划分成36郡,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总管一郡的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郡下设县,县的长官叫县令,是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下还设有亭、里等等,构成了一套系统而严密的地方机构。郡县官吏和中央官吏一样,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的旨意可以从中央直达地方,从上到下地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A项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主要措施与影响。
34.(2023·东莞模拟)与如图所示的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B.诸侯争霸,铁犁牛耕
C.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D.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据题干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①相关史实是秦朝,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完成了统一。上承夏商,创立分封的是西周;诸侯争霸,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国变法的是战国时期。
ABC三项和示意图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结束分裂,完成统一是题干图片所示的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的统一的历史意义及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判断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一的相关史实。
35.(2023·东莞模拟)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针对上述言论反映的问题,西汉统治者为此( )
A.实行盐铁专卖 B.北击匈奴解除威胁
C.设立西域都护 D.实行“推恩”削藩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分封诸侯国,但是后来却成了威胁君主统治的因素,分封诸侯国的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统治,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A项实行盐铁专卖解决的是经济问题,题干展示的是政治问题,不符合题意;
B项北击匈奴解除威胁理解错误,抗击匈奴是军事措施,题干没有涉及抗击匈奴的历史事件,不符合题意;
C项设立西域都护与题干无关,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不符合题意;
D项实行“推恩”削藩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措施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的推恩措施,重点掌握推恩令的实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36.(2023·深圳模拟)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置刺史一人。刺史的职权:一、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二、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三、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平的行为……由此可见,刺史的职责是( )
A.负责地方赋税征收 B.协助丞相处理政务
C.监察地方官和诸侯 D.镇压地方诸侯叛乱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说明刺史的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和诸侯。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三、论述题
37.(2022七上·光明期中)我国疆域辽阔,历代王朝通过不断创新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姜尚于营丘,建立齐国……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建立鲁国……
——《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周为了巩固疆土,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建立的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答案】(1)分封制;郡县制。
(2)论点:制度创新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论证: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为了避免再次分裂,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结论:综上所述,国家的统一需要不断创新制度,所以,今天也需要不断创新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知,这是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将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可知,这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论点必须正确,论据充分、有力。如论点:制度创新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论证: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为了避免再次分裂,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综上所述,国家的统一需要不断创新制度,所以,今天也需要不断创新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故答案为:
(1)分封制;郡县制。
(2)论点:制度创新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论证: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为了避免再次分裂,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结论:综上所述,国家的统一需要不断创新制度,所以,今天也需要不断创新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影响、秦朝的郡县制以及意义等知识 ,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广东省中考历史五年真题三年模拟汇编专题:0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五年真题
1.(2023·广州)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出土了一扁球形的银盒(如下图)。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该银盒反映了当时( )
A.中外交流的现象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宦官专权的局面 D.儒家学说的兴盛
2.(2023·广州)汉代某皇帝统治时期,陆续下诏“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这些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该皇帝统治的时期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2023·深圳)“短短15年的秦朝,把全国的人力财力,榨取尽了,无数血汗生命,造成许多事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灭六国 B.焚诗书 C.行郡县 D.筑长城
4.(2023·广东)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5.(2023·广东)如图为江苏、山西等地出土汉代文物的相关图片。据此可知,汉代( )
齿轮铜锁 铜制轴承 齿轮残件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推行盐铁官营
C.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D.思想领先世界
6.(2022·深圳)如果没有秦统一战争这种特殊的历史手段,东方六国由分封到郡县的过渡恐怕就要拖几 个时代,才能慢慢完成社会转型。此观点认为秦统一( )
A.有利于民族融合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推动了经济发展 D.促进了文化交流
7.(2021·广东)《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 )
A.《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 B.出土文献更可信
C.《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D.秦始皇刚愎自用
8.(2020·广东)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慕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分封制度的推行
C.法律制度的严酷 D.基层管理的状况
9.(2020·广东)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一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脆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0.(2020·广东)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 B.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
C.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
11.(2020·深圳)秦统一后,李斯等人制定文字,主要采用古文,力求笔画简洁。制定出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大篆 D.小篆
12.(2020·深圳)从现有史料来看,深圳市南头古城一带是汉武帝时期番禺盐官的驻地。由此可印证汉武帝( )
A.实施“推恩令” B.实行盐铁专卖
C.铸造五铢钱 D.建立刺史制度
13.(2019·深圳)在西安北郊的一座秦朝墓葬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一批圆形方孔铜钱。该铜钱是( )
A.和同开宝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半两钱
二、三年模拟
14.(2023·惠东二模)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的睡虎地秦竹简中《戍律》、《司空律》规定:“在播种与耘苗季节,凡以劳役抵债者,可给假二十天归家农忙。一户农家不得同时征调两人以上的劳动力服杂役,违反者,县啬夫、尉及士吏费二甲。”这可以说明秦朝( )
A.实行严刑峻法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统治者爱惜民力 D.地方统治根基不稳
15.(2023·惠城一模)秦始皇生于正月,名为政(通“正”);称帝以后,把“正”改为“端”,成为“秦讳正,谓之端”。全国人名、地名等,用政(正)者,亦要相应避讳,如“正月”改为“端月”。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
A.重建社会的礼乐文化 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宣扬皇帝的历史功绩 D.凸显皇帝的至高无上
16.(2023·黄埔一模)“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材料描述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
17.(2023·海珠一模)以下考古出土文物与历史解释对应准确的是( )
选项 考古出土文物 历史解释
A 汉文帝霸陵出土了半塑陶俑,其颈部戴一刑具,又称“刑徒俑” 汉文帝推崇严刑峻法
B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书写在帛书上的《老子》 汉代道教兴起
C 河南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有穿皮裘和持钱袋的西域人形象 西汉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 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的麻纸 西汉时己能生产纸
A.A B.B C.C D.D
18.(2023·光明二模)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人在芝罘刻石立碑,碑文中的他是以“圣贤”姿态出现的,“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宣告即将发动统一战争 B.表明秦朝崇尚儒家仁政
C.肯定法家主张的重要性 D.强调统一天下的正义性
19.(2023·光明二模)东汉时,有官方记载的传染病爆发就有11次,其中发病于寒冷季节的就有9次。张仲景所在的南阳,在10年间,大宗族因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达三分之二,其中因伤寒而死的竟占十分之七。严峻的疫情促使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说明了( )
A.季节交替与疾病爆发相互影响 B.医学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C.宗族关系与疾病预防密不可分 D.人口减少与疾病爆发存在联系
20.(2023·深圳模拟)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封制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1.(2023·汕尾二模)它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建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水利工程是( )
A.永济渠 B.邗沟 C.灵渠 D.都江堰
22.(2023·汕尾二模)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 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这表明(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改善 D.东西方的交流日趋频繁
23.(2023·珠海模拟)中医是中国“国粹”之一,中国古代中医学人才辈出。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成就有( )
①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②发明了“麻沸散”
③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
④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24.(2023·珠海模拟)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官僚任免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的创立( )
A.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25.(2023·怀集一模)下列是汉朝某次政策颁布前后对比图。据此可知,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是( )
A.实现民族交融 B.巩固分封制
C.维护边疆稳定 D.加强中央集权
26.(2023·怀集一模)秦汉时期,如遇大疫之年,官府必须开仓放粮、减免租税,地方官员还要巡视散药、赐棺埋瘗(埋葬)。此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对日常卫生环境的整治,如汉灵帝下令制造出专门的洒水工具“渴乌”,“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些措施意在( )
A.稳定社会秩序 B.增强公共卫生意识
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社会救济体系
27.(2023·大埔模拟)有“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公布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已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坚持参加冰雪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意义。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一位名医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这位名医是( )
A.华佗 B.蔡伦 C.张仲景 D.司马迁
28.(2023·番禺一模)如表是东汉部分年份的人口与垦田变化情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东汉初年( )
年份 户数(万) 口数(万) 垦田数(顷)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4279634 21007820 /
汉章帝章和二年 7456784 43356367 /
和帝元兴元年 9237112 53256229 7320170
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人地矛盾极为突出
C.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 D.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29.(2023·佛山二模)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封 郡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 为君主管理地方
划定疆域
驻军守土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地方管理
30.(2023·广东模拟)如题表所示,这表明当时该地( )
表:陕西汉中龙岗寺遗址某处(距今约4000年)出土农作物比例表
出土种类 百分比/%
粟 56.2
黍 40.6
水稻 0.7
大豆 2.5
A.农作物结构多元 B.最早种植农作物
C.出现了贫富分化 D.忽视畜牧业发展
31.(2023·东莞模拟)经过考古发掘,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力保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了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
32.(2023·广州模拟)考证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从如图所示两枚钱币的考证中我们能够获取正确的信息是( )
秦惠王开始铸造,秦始皇全国推广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开始铸造并推广
A.铜钱是秦汉时唯一货币 B.青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
C.秦汉时期商业快速发展 D.统治者加强经济上控制
33.(2023·东莞模拟)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上级对下级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郡县制的设立( )
A.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
B.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为历代地方行政模式提供了典范
34.(2023·东莞模拟)与如图所示的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上承夏商,创立分封 B.诸侯争霸,铁犁牛耕
C.百家争鸣,诸国变法 D.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35.(2023·东莞模拟)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针对上述言论反映的问题,西汉统治者为此( )
A.实行盐铁专卖 B.北击匈奴解除威胁
C.设立西域都护 D.实行“推恩”削藩
36.(2023·深圳模拟)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置刺史一人。刺史的职权:一、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二、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三、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平的行为……由此可见,刺史的职责是( )
A.负责地方赋税征收 B.协助丞相处理政务
C.监察地方官和诸侯 D.镇压地方诸侯叛乱
三、论述题
37.(2022七上·光明期中)我国疆域辽阔,历代王朝通过不断创新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武王封功臣谋士,封姜尚于营丘,建立齐国……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建立鲁国……
——《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周为了巩固疆土,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建立的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项:根据题干信息“汉代南越王墓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材料说明汉代银盒明显受到了波斯银器风格的影响,体现了中外交流现象,故选A项。
B项: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交流,体现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
C项: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交流,没有体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交流,与儒家学说的兴盛无关联,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点是汉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朝中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汉代某皇”“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可知,汉代文帝景帝时期,以农为本,减轻赋役,以德化民,废除苛法,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治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光武帝时期,多次下令释奴婢,减轻田税,三十税一,合并郡县,裁减官员,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恢复发展,出现“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故选B项。
C项:根据所学可知,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年间形成的治世局面,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可知,开元盛世是唐玄宵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光武中兴。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的光武中兴相关历史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信息“短短15年的秦朝,把全国的人力财力,榨取尽了,无数血汗生命,造成许多事功”,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是历史贡献,不合题干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焚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不合题干信息,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地方上实行行郡县制,使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不合题干信息,排除C项。
D项:根据题干材料“短短15年的秦朝,把全国的人力财力,榨取尽了,无数血汗生命,造成许多事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修筑长城大量役使民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导致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故D项正确;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暴政,滥用民力,激化矛盾,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关键要掌握秦朝暴政的相关体现,以此结合材料分析解读,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4.【答案】A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对地方郡县官员的职责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治理,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由材料信息可知,题干主要是强调秦朝对地方的管理,并没有体现南方的开发信息,没有体现社会矛盾关系,没有反映中央机构的完善等信息,故排除BC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郡县制度与地方治理,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准确把握材料关键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读。
5.【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评价汉武帝;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材料信息“齿轮铜锁”“铜制轴承”“齿轮残片”可知,汉代出土的文物采用齿轮机械技术与轴承技术,体现了制作精良、构思巧妙,水平高超的特色,说明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汉代手工技术水平高,并没有涉及休养生息政策,排除A;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汉代手工技术水平高,与盐铁官营没有联系,排除B;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汉代手工技术水平高,没有体现思想变化,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意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图片类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汉代手工业发展,解答此题主要是读懂图片内容,提取出准确知识信息,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分析理解。
6.【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如果没有秦统一战争这种特殊的历史手段,东方六国由分封到郡县的过渡恐怕就要拖几个时代,才能慢慢完成社会转型。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了加强中央集权加速了统一,B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A;
题干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题干与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由材料“《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可知,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故答案选:C;
《史记》和《赵正书》均属于文献史料,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此,AB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题干材料无法说明秦始皇刚愎自用,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8.【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分析,出土竹简为秦朝时期,而材料描述的是地方乡村里长发展麻风病向上汇报的事情,这反映的是秦朝地方管理制度。
A项休养生息的政策是西汉时期实行的,不符合题意;
B项分封制度的推行是西周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法律制度的严酷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D项基层管理的状况通过题干材料可以了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秦统一六国后,建立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设立郡县制,由皇帝直接派人治理,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开创了此后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9.【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据题干可知,题干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外戚势力膨胀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的兴衰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0.【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通过题干分析,商朝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与新疆和田玉成分一致,可表明商朝时期中原地区就和西域地区存在联系。
A项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推测合理,符合题意;
B项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推测不合理,丝绸之路开辟是在汉朝,不符合题意;
D项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推测不合理,商朝统治中心是镐京,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相关知识及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促进中国同沿线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11.【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统一后制定出的文字的相关史实。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我国文字的演变。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秦统一后,李斯等人制定文字,主要采用古文,力求笔画简洁。制定出的文字是小篆。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统一后制定出的文字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在经济上,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据“盐官”及所学知识可知,从现有史料来看,深圳市南头古城一带是汉武帝时期番禺盐官的驻地,由此可印证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13.【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发行的官方货币是半两钱,D选项符合题意。
和同开宝属于日本的货币,A选项排除。
五铢钱是在汉武帝时期发行的,B选项排除。
开元通宝是在唐朝时期发行的货币,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秦统一全国措施的准确把握,秦朝发行的官方货币是半两钱。
14.【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给假二十天归家农忙”“一户农家不得同时征调两人以上的劳动力服杂役”可知,秦朝的《戍律》会在农忙时节给士兵放假,《司空律》注意征调人数,以免一户农家没有劳动力耕作,这说明秦朝政府注重农业生产,B项正确;
秦朝的确实行严刑峻法,但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
秦朝因暴政而灭亡,并不爱惜民力,且材料只是说注意徭役不要耽误农忙,无法说明统治者爱惜民力,排除C项;
材料只是在说秦朝法律的规定,无法看出秦朝对地方统治的根基是否稳固,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重视发展农业的措施。
15.【答案】D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材料是要强调不能用皇帝的名字来命名月份、人名、地名等,只有皇帝自己可以用,这体现出皇帝至尊、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D项正确;
避讳的出现是为了凸显皇帝的至高无上,并不是要重建社会的礼乐文化和宣扬皇帝的历史功绩,排除AC项;
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题干“秦始皇”无关,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点。
16.【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期,经历了秦始皇以来连年战争和过重的徭役,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为了维护统治,稳定民心,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点发展农业生产,A项符合题意;
目的、内容和意义与题意不符,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识记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17.【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 D、 多地发现了西汉的麻纸 说明西汉时能产纸,D正确。
A、汉文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A错误;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而不是道教,B错误;
C、西域人形象证明民族交融频繁,C错误;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对于汉朝情况的熟悉程度:文景帝时期的治国措施、造纸术的发明、道教的兴起;同时分清楚什么是民族交往与中外交往。
18.【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解题关键词“公元前218年”“‘圣贤’秦始皇”“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东灭六国,统一中国,故“宣告即将发动统一战争”不合题干材料时间信息,排除;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故“表明秦朝崇尚儒家仁政”错误;
C项:从材料信息中读不出秦始皇“肯定法家主张的重要性”,不合题意,排除;
D项: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圣贤’秦始皇”“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 可知,秦始皇的出发点是突出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正义性。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能力与历史知识识记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认识,解题关键是运用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相关基础史实,结合材料分析解读,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9.【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东汉时,有官方记载的传染病爆发就有11次,其中发病于寒冷季节的就有9次。张仲景所在的南阳,在10年间,大宗族因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达三分之二,其中因伤寒而死的竟占十分之七”反映了东汉时期,疫情形势严峻,信息核心是“严峻的疫情促使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说明“医学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季节交替与疾病爆发相互影响、宗族关系与疾病预防密不可分、人口减少与疾病爆发存在联系”并不是材料信息主旨,排除AC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理解运用性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写成的时代背景,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信息,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作答,做到准确无误。
20.【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C正确;
A项和B项知识错误,排除AB;
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1.【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统一东南、岭南地区的时候,为了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故C项正确;
永济渠属于大运河的一部分,连接海河、黄河,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邗沟沟通的是淮河和长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需要掌握水利工程的修建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22.【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选项B符合题意;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
盐铁专营和统一铸币使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改善,排除C;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东西方的交流日趋频繁,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3.【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下药;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①④正确,故C符合题意;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是扁鹊,排除①③,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24.【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材料中“体制”是指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来历代王朝加以沿用,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故C符合题意;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故A不符合题意;
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未体现阶级矛盾,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5.【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题干中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汉王朝统治。故D符合题意;
题干中反映的是“推恩令”,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诸侯王势力,与民族交融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中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目的是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避免诸侯王威胁中央统治,真实目的并不是巩固分封制和维护边疆稳定,故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推恩令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汉武帝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6.【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灾疫年间,政府采取开仓放粮、减免租税、巡视散药、赐棺埋葬、清洁道路等措施,有助于安定民心、控制疫病传播,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
开仓放粮、减免租税与增强公共卫生意识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此外政府还十分重视对日常卫生环境的整治与社会救济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治措施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体的关键重在理解题意。
27.【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创制麻醉剂“麻沸散”,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华佗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东汉名医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28.【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材料提供的是东汉部分年份的人口与垦田变化情况,根据表格信息:一是户数、人口数都呈现增加趋势,二是垦田数量也增加,说明人口增多了,社会劳动力增多,开垦出更多的土地,粮食总产量也就会增加,社会经济就能得到恢复发展,A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东汉时期还未出现人地矛盾问题,人地矛盾主要是在后来,尤其是明清时代突出,排除B;
材料反映的是人口与垦田变化,不能说明流动人口的增加,排除C;
仅从垦田数量无法来解释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表格类材料选择题材,解题关键是以表格中数据为基点,根据数据升降变化来理解分析。
29.【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封’的释义为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可知分封政治,易造成地方割据,“‘郡’的释义为君主管理地方”可知,郡县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故B项表述正确;
题干信息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集权与分权问题,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
从材料信息中解读不出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C;
“封”“郡”是古代中国两类不同的地方管理体制,材料中体现不出郡县制是借鉴了分封制,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表格材料与图片材料结合,考查的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由分封到郡县的变化,突出的是郡县取代分封的意义,解题既有基础史实的识记,也有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分析。
30.【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可知农作物出土种类多样,结构多元,A符合题意;其它三项在表格中没有体现,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农业的发展,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1.【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在新疆设立官僚机构和军队进行屯田,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西汉政府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A项西汉政府力保丝绸之路畅通题干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了西域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中的“交往”错误,当时西汉是对西域管辖不是交往,不符合题意;
D项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是题干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作用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政府有效管理新疆地区的措施。
32.【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题干两张图片均反映铸币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汉武帝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二者均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
A项题干材料信息无法印证,不符合题意;
B项青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是商周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秦汉时期商业快速发展题干未反映,不符合题意;
D项统治者加强经济上控制从题干图片所示两枚钱币的考证中能够获取正确的信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盐铁专卖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记忆秦始皇、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3.【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据题干“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上级对下级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郡县制的设立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秦始皇把全国划分成36郡,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总管一郡的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郡下设县,县的长官叫县令,是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下还设有亭、里等等,构成了一套系统而严密的地方机构。郡县官吏和中央官吏一样,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的旨意可以从中央直达地方,从上到下地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A项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主要措施与影响。
34.【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据题干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知,①相关史实是秦朝,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完成了统一。上承夏商,创立分封的是西周;诸侯争霸,铁犁牛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国变法的是战国时期。
ABC三项和示意图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结束分裂,完成统一是题干图片所示的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的统一的历史意义及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判断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一的相关史实。
35.【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分封诸侯国,但是后来却成了威胁君主统治的因素,分封诸侯国的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统治,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A项实行盐铁专卖解决的是经济问题,题干展示的是政治问题,不符合题意;
B项北击匈奴解除威胁理解错误,抗击匈奴是军事措施,题干没有涉及抗击匈奴的历史事件,不符合题意;
C项设立西域都护与题干无关,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不符合题意;
D项实行“推恩”削藩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措施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的推恩措施,重点掌握推恩令的实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36.【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说明刺史的职责是监察地方官和诸侯。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7.【答案】(1)分封制;郡县制。
(2)论点:制度创新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论证: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为了避免再次分裂,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结论:综上所述,国家的统一需要不断创新制度,所以,今天也需要不断创新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知,这是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将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可知,这是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论点必须正确,论据充分、有力。如论点:制度创新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论证: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为了避免再次分裂,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综上所述,国家的统一需要不断创新制度,所以,今天也需要不断创新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故答案为:
(1)分封制;郡县制。
(2)论点:制度创新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论证:西周建立后,周武王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为了避免再次分裂,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结论:综上所述,国家的统一需要不断创新制度,所以,今天也需要不断创新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影响、秦朝的郡县制以及意义等知识 ,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