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初有三公辅佐天子,“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三公为最高国策顾问,在特殊时期代天子行政,如武王末年,太公、周公、召公皆执政务,武王死、成王幼,“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摄行政事。师保有限制王权、勿使过度的职责。这说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 )
A.皇权和神权相结合 B.蕴含着原始民主因素
C.注意倾听民众声音 D.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2.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度。内外朝也叫内廷、外廷。外廷指的是正式的国家政府机构,由丞相领导。内廷指的是由皇帝的私人随从组成的机构。汉武帝时期设置内外朝制度旨在( )
A.促进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开发边远地区 D.加强皇帝权力
3.贞观初年,唐太宗进行选官活动,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将其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最后收回了成命,并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这可用于说明( )
A.官员言谏有利于正确决策 B.唐朝是一个法治社会
C.唐朝审案官员素质非常高 D.皇权受到官员的制约
4.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在《骑士》中将象征雅典人民的德谟斯描述成一个年老体衰、性情反复无常的聋子,且被煽动家们的花言巧语给弄得稀里糊涂。“臭皮匠”则影射当时雅典激进党首领克勒翁,专门欺骗主人德谟斯。该作品意在说明( )
A.雅典民主衰落的趋势 B.古希腊民主意识丧失殆尽
C.雅典民主原则遭破坏 D.古希腊贵族寡头权势显赫
5.罗马共和国时期执政官选自贵族,元老院也被贵族把持。平民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但他们享受的政治权利是不完全的。一般情况下,平民不能进入元老院和出任国家高级官职。这说明罗马共和国( )
A.其实质是贵族共和国 B.限制了贵族的权利
C.平民没有任何参政权 D.精英集团受到保护
6.法兰西王国是法兰克王国分裂的产物,加佩王朝延续了340多年。起初,加佩国王本应享有的权利很多都被地方上的大封建贵族篡夺。后来,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常常美化、神化法国国王,甚至说他能显灵治病、妙手回春。这说明法国( )
A.国王获得市民的支持 B.王权与贵族矛盾减少
C.世俗王权得到了强化 D.民族意识在不断加强
7.从1937年5月至1946年3月,陕甘宁边区共进行了3次民主选举。下图中,一张大桌子上摆着8个碗,桌后站着一队老乡,老乡手里握着粮食豆 ,大家按顺序投进碗中。由此可知,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 )
A.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B.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C.为建立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D.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对象
8.在秦国商鞅变法中,商鞅宣布废除维护旧贵族利益的世卿世禄制,宣告以往凭借贵族身份即可安享富贵的时代已经结束。与此同时,他分颁行军功爵制,根据所立的战功,授予个人不同等级的爵位,赏赐的田宅、劳动人口也各有不同。这些措施( )
①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②打击了旧贵族势力的特权
③促使统治集团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④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1901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命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并任命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清政府军队的主要力量逐渐被袁世凯等地方大员掌控。“新军”多为军校毕业生,士兵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这为革命思想在军队传播提供了条件。下列关于清政府编练“新军”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政治的现代化
C.维护了清王朝统治 D.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10.名臣狄仁杰,在唐高宗时任大理丞,一年断案17800件,无一人诉冤,年终考核经历一番波折获得了上下考。唐高宗永徽年间,滕王李元婴任金州刺史,骄纵逸游、不理政事,考核时被定为下上考。李元婴虽属唐高宗皇叔,且在宗室中地位尊贵,但也难以获宽纵。这说明唐朝对官员的考核措施( )
A.保证了科举公平公正 B.利于筛选真才实学者
C.完全解决了社会矛盾 D.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
11.1870年英国枢密院命令规定,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担任任何行政职务。此后,常务次官以下官员都由考试录用。该规定( )
A.使政府工作效率得到保证 B.有利于扩大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
C.保证了政府工作的持续性 D.解决了英国政党制度存在的弊端
12.用什么手段有效地治理国家是历代统治者不断思考的问题。《汉书·元帝纪》中曾经记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下列观点中,其治国手段或理念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 )
A.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礼法立教,出礼入刑
13.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此可知,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
14. 1215年,《大宪章》规定:“凡在上述征收范围之外,余等(国王)如欲征收贡金与免役税,应用加盖印信之诏书指明时间与地点召集会议……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的审批,(国王)不得将任何人逮捕监禁。”《大宪章》( )
A.完成了国家的民主改造 B.倡导了王权有限的原则
C.颠覆了封建王权的权威 D.剥夺了国王征税的权力
15.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独立和中立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 )
A.维护公民权利 B.坚持权力制衡
C.遵循法律程序 D.保护私有财产
16.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简称婚姻法),1950年至1953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掀起贯彻婚姻法运动浪潮。该法的颁布( )
A.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B.使妇女获得选举权利
C.体现了广大人民意志 D.杜绝了买卖妇女现象
1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模范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如“九天揽星人”孙泽洲式的科技型劳模;“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式的工匠型劳模;“贫困群众的亲闺女”刘双燕式的服务型劳模。以下是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精神”,与上述劳模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相吻合的是( )
A.开拓创新、人民至上 B.无私奉献、集体至上
C.创先争优、实干至上 D.艰苦奋斗、爱国至上
18 .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置羁縻府州,并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率原来的部众,同时允许世袭其职,羁縻府州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这一做法( )
A.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B.扩大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
C.利于维系多元一体格局 D.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直接管辖
19. 唐朝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聚集长安城,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也有许多来自西亚的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地定居。这反映了唐朝( )
A.民族之间交往交融 B.对外经济贸易的繁荣
C.深受外域文化影响 D.具有强大文化吸引力
20.下表为古罗马时期的相关立法。据此可知( )
A.罗马法注重保护公共利益 B.罗马的公民权不断扩大
C.罗马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强 D.罗马法的法律体系完备
21. 在中世纪,条约的缔结常要教会的高级代表直接参加或事后确认,并进行宗教宣誓;而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条约的必须遵守以及违反处罚作了成文规定,如和约第97条规定:“努力使任何人不以任何借口予以违反。”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世界近代外交制度的确立 B.印证国家统一发展的时代趋势
C.使得解决国际争端更具可操作性 D.表明天主教会权力的彻底丧失
22. 国际法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法律,是为了维持国际社会的秩序,维持世界的和平稳定,满足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下列有关国际法的发展史实错误的是( )
A.荷兰人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维也纳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
C.《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23.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国统治阶层和民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使用的语言,法语成为“敌人”和“他者”的语言并在使用上受到抑制,英语作为维持统治阶层和民众内部认同的纽带日益受到重视和广泛使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 B重商主义的发展需要
C宗教神权遭到了挑战 D封建专制制度的解体
24. 1957年3月周恩来发表关于民族问题的谈话:“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周恩来谈话旨在( )
A.强调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指出各民族间存在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
C.阐明历史地理因素影响政治制度的选择
D.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及其风俗习惯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适于明清,制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材料二 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但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藏盗及有关帮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据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与明朝立律侧重点有何不同,(2分)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朝立律侧重点变化的原因。(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4分)
26.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逐步展开,中国在国际社会、国际关系体系中赢得了应有的一席之地,为以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大、更积极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政权从国民党政权手中接管经济已到崩溃边缘的烂摊子:从人口、国土面积看是个大国,从国力看是名副其实的弱国。在两极对峙的国际形势下,不加入某个阵营是不现实的。
——摘编自杨泽喜《建国初期中国现实主义外交战略选择》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国际形势的客观限制和新中国外交经验缺乏的制约,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社会主义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外交。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多边外交实践,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局面。
—摘编自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以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为例》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外交以传统外交为主,偏重于政治和安全领域,外交决策权高度集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适应全球化、区域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形势,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和整体性外交的模式。
——摘自杨洁勉《新中国外交60年:实践特点和理念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确立的背景(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发点(2分)及原则(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取得的成就(6分)并分析其影响(4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与新时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外交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柘城县德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A A C B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B B A C A C D A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B A C
25.(18分)【答案】(1)体系完备;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6分)
(2)不同:《唐律》重礼乐教化,《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2分)
原因: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6分)
(3)稳定社会秩序(或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或维护统治)。(4分)
26.(22分)【答案】(1)背景:在国内,经济濒临崩溃;国际上,两极对峙格局。(4分)
出发点:维护国家利益。(2分)
原则:独立自主。(2分)
(2)成就
双边外交: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
多边外交:参加日内瓦会议,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万隆会议,加强同亚非各国友好关系。(6分)
影响:政治上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主权不受侵犯;经济上争取外援,争取和平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国际方面,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4分)
(3)特点:偏重于政治和安全领域。(2分)
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谅互让、以睦邻友好的方式解决边界问题;“求同存异”方针亦可)。(2分)
27.(12分)【答案】示例一 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2分)
阐述:1949—1956年间,即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正处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期;“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最终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因此,该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特征。
1978—1992年间,即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使社会发展从“文化大革命”的无序状态重回正轨。这一时期经济不断发展,民主法制得以重建与完善,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所出现的新问题,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传入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8分)
总之,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特征的结晶与反映,也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2分)
示例二 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2分)
阐述:1956—1966年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突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时代精神,展现榜样示范性的作用。这些核心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工农群众和科技工作者。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达到新水平。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通过现代化、综合化、信息化的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动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正在形成。(8分)
总之,不同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