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昆山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考试历史卷(答案)

江苏省昆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这个早期人类遗址出土的猿人化石、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数量之多,以及用火遗迹之丰富,都是同时代其他遗址所无法相比的。出现这段参观导词的旅游景点是在(  )
A.云南元谋县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余杭 D.陕西西安
2.原始社会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可以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下列远古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是(  )
A.山顶洞人 B.半坡人 C.元谋人 D.北京人
3.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如图三个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
A.人类的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的传说 D.早期国家产生
5.“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6.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天水秦安)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该遗址发掘房址241座,还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据此推断,大地湾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集体群居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7.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盘古和蚩尤
8.《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法国学者格扎维埃 瓦尔特评价他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只要借助他,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这道“光华”就能超越国家的疆界,肩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据此判断“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9.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10.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
11.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
12.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13.《史记》记载:秦朝的主要道路有两种,直道主要用于军事,从咸阳出发通往九原郡,是为了防御匈奴;驰道主要用于交通,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由此可知,秦朝修建交通的目的是(  )
A.维护国家统一 B.促进民族交融
C.扩大城市规模 D.解决王国问题
14.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裁 C.世袭传承 D.言即法律
1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16.“短短15年的秦朝,把全国的人力财力,榨取尽了,无数血汗生命,造成许多事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灭六国 B.焚诗书 C.行郡县 D.筑长城
17.汉武帝统治时期,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他为削弱诸侯王势力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县制 B.实施“推恩令”
C.设立宣政院 D.设置驻藏大臣
18.如图为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图文信息反映汉武帝时(  )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禁锢人们思想言行
C.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19.如图文物中可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纸币铜板拓片
20.图1至图3所示内容共同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书法艺术的发展 B.雕刻技艺的流传
C.数学知识的拓展 D.科技文化的璀璨
21.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使“民勤本业”的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B.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地区引种
C.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D.北方民众南迁推动生产技术传播
2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此处“流亡政府”“战争”分别是(  )
A.东汉 楚汉之争 B.西晋 官渡之战
C.东晋 淝水之战 D.北魏 赤壁之战
23.泰始元年(公元266年),曹奂禅让帝位于司马炎,曹魏灭亡。司马炎称帝后,改国号为晋,以(  )为都城,史称西晋,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来源:参见《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A.洛阳 B.西安
24.小李为某改革设计了思维导图(如图),其改革者是(  )
A.汉武帝 B.汉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二、填空题
25.公元前356年,   在秦国主持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4世纪后期,   族建立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汉化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6.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北朝    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7.西晋的“   ”(事件)促使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形成;南朝时的    (城市),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三、综合题
28.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发展时期。张老师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1)观察下面示意图,分别简述两次人口迁徙带来的影响。
(2)阅读下面材料,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并概括材料中提到的改革措施。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3)下面呈现的实物史料从哪些方面再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现象?
(4)综上所述,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并简述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9.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也深刻影响王朝的兴衰,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改革中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该国历史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魏主”是谁?材料二中的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其改革具有什么意义?
(3)请结合以上改革,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30.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州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chóu)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méng),阡陌如绣”(水泽宽间、良田广茂、柘美遍野,田地与沟渠绵延相望,房屋相连,高脊碧瓦,田间小路好像美丽的刺绣错落有致),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材料一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写出序号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出现材料二中所描述景象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趋势,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着哪些统一的因素?
参考答案
1-10 BBCBA CABDA
11-20 AAABA DBDAD
21-24 DCAC
25.商鞅;鲜卑
26.司母戊鼎;贾思勰
27.八王之乱;建康
28.(1)北方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中原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背景:北方出现民族交融趋势,鲜卑族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旧俗。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
(3)经济上,少数民族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在社会生活上,汉族学习接受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用具。
(4)方式:民族迁徙、少数民族改革;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的繁荣和发展。
29.(1)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汉姓;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等。
30.(1)政权:①。
(2)原因: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3)举措:迁都洛阳。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4)因素: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昆山市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考试历史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