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版)

镇江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试卷
历史参考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 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图为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平面图据此可知,当时( )
A. 神权凌驾王权之上 B. 统治集团高度集权
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 城市功能趋于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根据题干在二里头文化遗址都城中心由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包括手工业作坊区等,由此可知,二里头文化具有早期国家特征,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神权色彩浓厚,但神权并未凌驾于王权之上,排除A项;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二里头文化遗址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但不能说明其城市功能趋于完备,排除D项。故选C项。
2. 元始五年(公元5年)高都里的老妇朱氏病重将死,因此请来县乡的三老、都乡的官吏等人,立下《先令券书》分配田产。这说明当时( )
A. 政府限制民间土地买卖 B. 百姓有权处置私有财产
C. 商业契约应用较为广泛 D. 社会人身控制相对松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通过制定文书分配田产,并且重视乡间名望人士共同见证,说明西汉时期百姓有权处置私有财产,B项正确;材料强调处置私产,未体现政府限制土地买卖,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百姓分配财产,并不涉及商业活动,无法说明商业契约应用较为广泛,排除C项;西汉时期征税仍然以人丁为主,社会人身控制并不松弛,排除D项。故选B项。
3. “关公信仰”是中原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时更是恢复故土的精神象征。2023年在北京发现的金中都皇家寺院遗址中也供有陶塑关公像。这体现出( )
A. 关公崇拜逐渐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 B. 民众认识支配统治者治国思想
C. 统治者借助民间信仰强化基层控制 D. 少数民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金朝遗址中出土了关公像,说明女真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当时中国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民主认识并不会支配统治者治国思想,排除B项;陶塑关公像出土于金中都皇家寺院遗址,无法说明统治者借助民间信仰强化基层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4. 清朝在地方行政区划上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思想,将毗邻四川的汉中地区划归陕西省。此外,清朝还将岭南分为广西和广东两省,并把与两广文化、地理接近的文山地区划给云南。清朝这些做法旨在( )
A. 推动区域平衡 B. 强化政治认同
C. 维护地方稳定 D. 促进边疆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思想,将毗邻四川的汉中地区划归陕西省。此外,清朝还将岭南分为广西和广东两省,并把与两广文化、地理接近的文山地区划给云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犬牙交错、以北至南的思想,在地方行政规划上打破了地理界限,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出现,从而维护地方政治稳定,C项正确;推动区域平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强化政治认同的最终目的还是维护地方稳定,排除B项;促进边疆发展属于影响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下图中对轮船的描绘变化凸显了( )
A. 救亡图存的时代探索 B. 中国造船技术的进步
C. 民族意识的全面觉醒 D. 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民族危机的加深,有志之士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造船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A项正确;没有同中国原有造船技术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国造船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仅从对轮船技术的学习,不能得出“民族意识全面觉醒”的历史结论,排除C项;从图示当中,并不能对政府对科技的态度作出判断,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下表为1910年——1918年期间天津市场上日本糖类占有率,导致表格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输入糖类总量(担) 日糖输入量(担) 日糖占比
1910 673267 46047 67%
1911 843332 52975 6.25%
1916 746816 159298.97 21%
1917 763311 190224.77 25%
1918 927390 195948.91 22%
A. 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B. 国际局势的剧烈变化
C. 民族工业发展的需求 D. 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0年—191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10年—1918年天津市场上日本糖类占有率不断增加,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局势剧烈变化,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项正确;当时中国主要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排除A项;民族工业发展会促使日本糖类占有率下降,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国人饮食结构并未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42年,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这表明历史研究应该重视( )
A. 史料收集与整理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多学科综合研究 D. 整体研究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毛泽东强调相关事件的内在联系,整体研究原则,D项正确。史料收集与整理属于方式,无法体现中国共产党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联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历史研究,并未涉及其他学科,排除C项。故选D项。
8. 193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小学地理课本教学法》,在“中华民国”部分, 建议教师课前准备“中华民国地图,割地民族的照片,植物挂图——秋海棠”。此举意在( )
A. 强化领土主权观念 B. 传播近代地理知识
C.抗议日本全面侵华 D. 完善初等教育体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3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华民国地图,割地民族的照片,植物挂图--秋海棠”可知,中华书局出版的《小学地理课本教学法》中,建议教师课前准备“中华民国地图,割地民族的照片,植物挂图--秋海棠”,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的版图类似秋海棠,所以秋海棠寓意着强烈的民族主权意识,即强化领土主权观念,A项正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地图,割地民族的照片,植物挂图--秋海棠”与近代地理知识无关,排除B项;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于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中华书局出版的《小学地理课本教学法》,无法体现完善初等教育体系,而且完善的说法也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9. 1953年10月我国的粮食收购计划只完成了百分之三十八,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这一应对举措( )
A. 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 B. 有利于土地改革的实施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保障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积累大量资金,而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国家实行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有利于筹集工业化建设资金,从而保障工业化的进行,D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是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完成于1952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我国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时间不符,排除B项;伴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下图为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柱状图,对1953年“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明显下降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 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C. 冷战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D.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49—1956年(中国)。据图示信息可知,1953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发展成低频率,由于建国初期,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下,我国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外交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A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才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排除B项;1953年冷战正处于上升期,排除C项;1972年2月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下表为建国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统计,据此可知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 )
年代 1949 1957 1962 1965 1978 2008
我国公共图书馆个数 55 400 541 577 1218 2819
A. 率先实现服务职能的拓展 B. 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C. 坚持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 D. 旨在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建国以来(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建国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不断增加,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图书馆的数量,并未涉及服务职能的拓展,排除A项;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C项;公共图书馆并不能保护自然遗产,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从公元前2千纪开始的印欧人大迁徙冲击了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迁徙图示如下。印欧人的迁徙( )
A. 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B. 形成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C. 促使大河文明向海洋文明转变 D. 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以来世界。据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印欧人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A项正确;印欧人的迁徙不属于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排除B项;印欧人的大迁徙虽然对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并没有促使大河文明向海洋文明转变,排除C项;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的不是印欧人的迁徙而是日耳曼人的迁徙,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地心说是中古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天文学观点,但是自15世纪起,以波兰人哥白尼为首一批天文学家先后勇敢地挑战地心说,提出了全新的日心说。日心说的提出( )
A. 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人性 B. 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
C. 冲击了基督教教神学体系 D. 形成重视实验的研究方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打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思想束缚,冲击了基督教教神学体系,C项正确;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人性,排除A项;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物理学和力学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伽利略形成重视实验的研究方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世纪晚期,当西方主要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它们利用亚洲国家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兴办种植园、工厂、银行、保险、贸易公司等企业,发展铁路、海港、航运等现代交通业。这给亚洲国家经济结构带来的客观变化是( )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 出现近代机器工业 D. 沦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晚期(世界)。据本题材料“19世纪晚期,当西方主要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它们利用亚洲国家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兴办种植园、工厂、银行、保险、贸易公司等企业,发展铁路、海港、航运等现代交通业”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对亚洲国家的资本输出,使其沦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D项正确;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就开始解体,排除A项;外国资本的介入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中国洋务运动时期就出现了近代机器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造成德国企业停工,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大企业不得不动用火车发工资,孩子们把一捆捆马克当积木玩。由此可知( )
A. 德国反战和平运动高涨 B. 协约国企图瓜分德国
C. 强权政治孕育国际冲突 D. 凡尔赛体系维护和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23年(法国、比利时和德国)。据材料“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造成德国企业停工,资金大量外流”,可知,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动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属于强权政治的表现,而这一行为给德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孕育着国际冲突,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德国反战和平运动的信息,排除A项;此时一战已经结束,材料也未提及对德国的瓜分,排除B项;凡尔赛体系实质是帝国主义实行强权政治的工具,并未真正维护和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由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冲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土地面积经历了如图的变化。这说明当今世界( )
A. 南北差距在不断扩大 B. 冷战催生地区冲突
C. 国际法发展日益式微 D. 全球治理仍需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当今世界,地区冲突不断,说明全球治理仍需完善,D项正确。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都属于北半球,无法说明南北差距扩大,排除A项;冷战1991年已经结束,无法说明冷战催生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冲突,排除B项;本题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法相关内容,不能得出“国际法发展日益式微”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 文物是历史写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70年发掘的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被称为20世纪隋唐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以下是何家村出土的一件珍贵文物:
文物 简介
鸳鸯莲瓣纹金碗 它用纯金打造,碗壁上有两层凸瓣纹,这种凸瓣纹实际上受典型的波斯文化的影响。……鸳鸯与莲花同出,表示着一种夫妻好和、永结同心和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通体采用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捶操技术制作成型,代表了唐代工艺的最高水平。——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贺达炘 “王源中,(唐)文宗时为翰林承旨学士。……(上)遂赐酒两盘,每盘贮十金碗,每碗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 ——《唐摭言》卷十五
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这件文物写一段解说词。(要求:体现历史视角,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凸瓣纹受典型的波斯文化的影响,造型稳重典雅、纹饰华美多变,体现了对佛教的尊崇。唐代,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密切,大量工艺精良的西方金银器的传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金银加工工艺的发展。中国金银器皿上也接受了这种凸凹多瓣的作风。同时加入了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元素,如鸳鸯与莲花同出,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夫妻好和、永结同心和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使之更具有中国本土的特点。鸳鸯莲瓣纹金碗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唐人的创新精神,是我国珍贵的国家文物。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述题。时空是:唐朝(中国)。首先,仔细阅读问题可知,为鸳鸯莲瓣纹金碗撰写解说词。
根据材料“它用纯金打造,碗壁上有两层凸瓣纹,这种凸瓣纹实际上受典型的波斯文化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凸瓣纹受典型的波斯文化的影响,造型稳重典雅、纹饰华美多变,体现了对佛教的尊崇。唐代,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密切,大量工艺精良的西方金银器的传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金银加工工艺的发展。根据材料“鸳鸯与莲花同出,表示着一种夫妻好和、永结同心和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可知中国金银器皿上也接受了这种凸凹多瓣的作风。同时加入了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元素,如鸳鸯与莲花同出,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夫妻好和、永结同心和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使之更具有中国本土的特点。
最后归纳总结。鸳鸯莲瓣纹金碗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唐人的创新精神,是我国珍贵的国家文物。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惨败刺痛了这位总督。应康有为的要求,张之洞允诺在他下辖的上海成立进步团体、发行报纸,并表示在财政上提供支持。……但是这些报纸着力介绍和宣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代表的“康学”,这是张之洞在学术上极为反感的儒学主张,更让张之洞不能容忍的是,报纸偏离了他心里划定的底线,介绍和宣传起平等、民权和议院思想来。……百日维新开始后,面对接二连三的急功近利和毫无头绪之举,张之洞对维新派也大失所望,撰写《劝学篇》,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摘编自王人博《张之洞:一个法政改革者的行动逻辑》
材料二 1901年,张之洞在《致刘坤一等》的函札中进一步明确了“西用”的外延:“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实为诸法之根,言之骇人耳。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随着立宪派推动的国会请愿运动的展开,张之洞力主必须确定开国会年限,以适应民意潮流。1909年,张之洞在病重之际,仍上奏折说:“当此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百废待兴,朝廷方宵旰忧勤,预备立宪,但能自强不息,终可转危为安。”
——摘编自王焱《张之洞与中体西用》
(1)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对维新变法态度前后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初张之洞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
【答案】1. 变化:从支持变法到反对维新。
2. 政治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预备立宪。
实践:明确“西用”的外延;力主确定开国会年限;上奏朝廷,主张预备立宪。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应康有为的要求,张之洞允诺在他下辖的上海成立进步团体、发行报纸”,“百日维新开始后,面对接二连三的急功近利和毫无头绪之举,张之洞对维新派也大失所望”,得出从支持变法到反对维新。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材料“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朝廷方宵旰忧勤,预备立宪”,得出学习西方的议会制度,预备立宪。
实践:据材料“张之洞在《致刘坤一等》的函札中进一步明确了西用的外延”,得出明确“西用”的外延;据材料“张之洞力主必须确定开国会年限,以适应民意潮流”,得出力主确定开国会年限;据材料“张之洞在病重之际,仍上奏折说”,得出上奏朝廷,主张预备立宪。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4年,(党中央)又提出了“三线建设”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是由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局势,使中国领导人考虑到需要加强战备,以便应对敌对势力对中国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毛泽东提出:所谓三线,是按地区划分的。第一线是沿海,第二线是中部地区,第三线是后方地区。新疆属于第一线。
材料二 1999年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确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新中国成立后,“三线建设”,为西部开发创造了重要条件。但总的说来,西部在全国地区经济格局中仍处在严重落后的地位,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还在不断扩大。邓小平曾在1988年说:“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现在,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机已经成熟。
——以上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指出下图中与“第三线”地区对应的序号,并结合所学分析“严峻的国际局势”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国家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答案】1. 序号:B;表现:60年代面临中苏关系恶化;美苏战争威胁的紧张国际形势。
2. 原因: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
3. 因素:国际环境;国家战略;政府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因素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序号:根据材料“第三线是后方地区”可知为西南地区,因此为B;表现:根据材料“是由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局势,使中国领导人考虑到需要加强战备,以便应对敌对势力对中国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并结合中苏关系和冷战可知,60年代面临中苏关系恶化,美苏战争威胁的紧张国际形势。
【小问2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99年(中国)。原因:根据材料“西部在全国地区经济格局中仍处在严重落后的地位,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
【小问3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因素:根据材料中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相关知识可知,影响国家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又国际环境;国家战略;政府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因素等。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动力的角度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技术的新发现一般出现在长周期的下降阶段,其大规模地应用推动下一个大的上升阶段。工业革命以来的三轮康波周期如下:
长波周期 繁荣期 衰退期 萧条期 回升期
第一轮(63年) 1782—1802年(20年) 1815—1825年(10年) 1825—1836年(11年) 1836—1845年(9年)
第二轮(47年) 1845—1866年(21年) 1866—1873年(7年) 1873—1883年(10年) 1883—1892年(9年)
第三轮(56年) 1892—1913年(21年) 1920—1929年(9年) 1929—1937(8年) 1937—1948(11年)
——摘编自周金涛等《涛动周期论》
材料二 管理与组织变革贯穿于历次长波当中。18世纪90年代,工厂制凭借资本集中、企业内部分工、再生产及严格的劳动纪律,成为纺纱业的主流生产组织方式。诸多行业纷纷效仿。蒸汽动力代替水力、风力等自然力,为工厂的选址带来更大的自由度,也促进了工厂制的流行。……(19世纪下半叶)在制造业电气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市场一体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工业领域内出现了最早的跨国公司,工业生产组织方式出现了新的形式。以专业管理团队为基础的“泰勒制”发展起来,企业管理逐渐从车间上移至管理团队。
——摘编自黄阳华《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历史考察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轮和第三轮长波周期的标志性创新技术并分析这两轮经济发展的共同点。
(2)据材料二指出工厂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下半叶企业管理与组织形式变化的原因
【答案】1. 标志性创新技术:第一轮:蒸汽机的改良;第二轮:电力的广泛使用。共同点:经济繁荣期持续时间久;经济衰退期较短;技术发明对经济的贡献大。
2. 特点:工厂选址自由;机械力取代自然力;资本集中、企业内部分工,再生产及劳动纪律严格。
原因: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列举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18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世界)。第一小问,关于第一轮和第三轮长波周期的标志性创新技术,据材料时间可知,第一轮和第三轮长波周期涉及时间主要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因此标志性创新技术分别是蒸汽机的改良和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二小问,关于两轮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据材料可知,两轮经济繁荣期分别是20年和21年,说明两轮经济繁荣期持续时间久;两轮经济衰退期分别是10年和9年,说明经济衰退期较短;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技术方面对经济的贡献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下半叶世界。第一小问,关于工厂制的特点,由材料“工厂制凭借资本集中、企业内部分工、再生产及严格的劳动纪律,成为纺纱业的主流生产组织方式”可知,资本集中、企业内部分工,再生产及劳动纪律严格;由材料“蒸汽动力代替水力、风力等自然力,为工厂的选址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可知,工厂选址自由;机械力取代自然力。
第二小问,关于19世纪下半叶企业管理与组织形式变化的原因,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下半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这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密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点睛】
1镇江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试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 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图为距今3800—3500年的二里头遗址平面图据此可知,当时( )
A. 神权凌驾王权之上 B. 统治集团高度集权
C. 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 城市功能趋于完备
2. 元始五年(公元5年)高都里的老妇朱氏病重将死,因此请来县乡的三老、都乡的官吏等人,立下《先令券书》分配田产。这说明当时( )
A. 政府限制民间土地买卖 B. 百姓有权处置私有财产
C. 商业契约应用较为广泛 D. 社会人身控制相对松弛
3. “关公信仰”是中原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时更是恢复故土的精神象征。2023年在北京发现的金中都皇家寺院遗址中也供有陶塑关公像。这体现出( )
A. 关公崇拜逐渐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 B. 民众认识支配统治者治国思想
C. 统治者借助民间信仰强化基层控制 D. 少数民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4. 清朝在地方行政区划上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思想,将毗邻四川的汉中地区划归陕西省。此外,清朝还将岭南分为广西和广东两省,并把与两广文化、地理接近的文山地区划给云南。清朝这些做法旨在( )
A. 推动区域平衡 B. 强化政治认同
C. 维护地方稳定 D. 促进边疆发展
5. 下图中对轮船的描绘变化凸显了( )
A. 救亡图存的时代探索 B. 中国造船技术的进步
C. 民族意识的全面觉醒 D. 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
6. 下表为1910年——1918年期间天津市场上日本糖类占有率,导致表格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输入糖类总量(担) 日糖输入量(担) 日糖占比
1910 673267 46047 67%
1911 843332 52975 6.25%
1916 746816 159298.97 21%
1917 763311 190224.77 25%
1918 927390 195948.91 22%
A. 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B. 国际局势的剧烈变化
C. 民族工业发展的需求 D. 国人饮食结构的改变
7. 1942年,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这表明历史研究应该重视( )
A. 史料收集与整理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多学科综合研究 D. 整体研究原则
8. 193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小学地理课本教学法》,在“中华民国”部分, 建议教师课前准备“中华民国地图,割地民族的照片,植物挂图——秋海棠”。此举意在( )
A. 强化领土主权观念 B. 传播近代地理知识
C. 抗议日本全面侵华 D. 完善初等教育体系
9. 1953年10月我国的粮食收购计划只完成了百分之三十八,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这一应对举措( )
A. 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 B. 有利于土地改革的实施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保障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10. 下图为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柱状图,对1953年“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明显下降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 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C. 冷战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D.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1. 下表为建国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统计,据此可知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 )
年代 1949 1957 1962 1965 1978 2008
我国公共图书馆个数 55 400 541 577 1218 2819
A. 率先实现服务职能拓展 B. 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C. 坚持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 D. 旨在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
12. 从公元前2千纪开始的印欧人大迁徙冲击了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迁徙图示如下。印欧人的迁徙( )
A. 促进了区域文化形成和发展 B. 形成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C. 促使大河文明向海洋文明转变 D. 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3. 地心说是中古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天文学观点,但是自15世纪起,以波兰人哥白尼为首一批天文学家先后勇敢地挑战地心说,提出了全新的日心说。日心说的提出( )
A. 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人性 B. 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
C. 冲击了基督教教神学体系 D. 形成重视实验的研究方法
14. 19世纪晚期,当西方主要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它们利用亚洲国家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兴办种植园、工厂、银行、保险、贸易公司等企业,发展铁路、海港、航运等现代交通业。这给亚洲国家经济结构带来的客观变化是( )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 出现近代机器工业 D. 沦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15.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造成德国企业停工,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大企业不得不动用火车发工资,孩子们把一捆捆马克当积木玩。由此可知( )
A.德国反战和平运动高涨 B. 协约国企图瓜分德国
C. 强权政治孕育国际冲突 D. 凡尔赛体系维护和平
16. 由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冲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土地面积经历了如图的变化。这说明当今世界( )
A. 南北差距在不断扩大 B. 冷战催生地区冲突
C. 国际法发展日益式微 D. 全球治理仍需完善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 文物是历史的写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70年发掘的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被称为20世纪隋唐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以下是何家村出土的一件珍贵文物:
文物 简介
鸳鸯莲瓣纹金碗 它用纯金打造,碗壁上有两层凸瓣纹,这种凸瓣纹实际上受典型的波斯文化的影响。……鸳鸯与莲花同出,表示着一种夫妻好和、永结同心和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通体采用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捶操技术制作成型,代表了唐代工艺的最高水平。——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贺达炘 “王源中,(唐)文宗时为翰林承旨学士。……(上)遂赐酒两盘,每盘贮十金碗,每碗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 ——《唐摭言》卷十五
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这件文物写一段解说词。(要求:体现历史视角,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惨败刺痛了这位总督。应康有为的要求,张之洞允诺在他下辖的上海成立进步团体、发行报纸,并表示在财政上提供支持。……但是这些报纸着力介绍和宣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代表的“康学”,这是张之洞在学术上极为反感的儒学主张,更让张之洞不能容忍的是,报纸偏离了他心里划定的底线,介绍和宣传起平等、民权和议院思想来。……百日维新开始后,面对接二连三的急功近利和毫无头绪之举,张之洞对维新派也大失所望,撰写《劝学篇》,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摘编自王人博《张之洞:一个法政改革者的行动逻辑》
材料二 1901年,张之洞在《致刘坤一等》的函札中进一步明确了“西用”的外延:“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实为诸法之根,言之骇人耳。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随着立宪派推动的国会请愿运动的展开,张之洞力主必须确定开国会年限,以适应民意潮流。1909年,张之洞在病重之际,仍上奏折说:“当此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百废待兴,朝廷方宵旰忧勤,预备立宪,但能自强不息,终可转危为安。”
——摘编自王焱《张之洞与中体西用》
(1)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对维新变法态度前后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初张之洞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4年,(党中央)又提出了“三线建设”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是由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局势,使中国领导人考虑到需要加强战备,以便应对敌对势力对中国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毛泽东提出:所谓三线,是按地区划分的。第一线是沿海,第二线是中部地区,第三线是后方地区。新疆属于第一线。
材料二 1999年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确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新中国成立后,“三线建设”,为西部开发创造了重要条件。但总的说来,西部在全国地区经济格局中仍处在严重落后的地位,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还在不断扩大。邓小平曾在1988年说:“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现在,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机已经成熟。
——以上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指出下图中与“第三线”地区对应的序号,并结合所学分析“严峻的国际局势”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国家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动力的角度提出,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45—60年的长期波动,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技术的新发现一般出现在长周期的下降阶段,其大规模地应用推动下一个大的上升阶段。工业革命以来的三轮康波周期如下:
长波周期 繁荣期 衰退期 萧条期 回升期
第一轮(63年) 1782—1802年(20年) 1815—1825年(10年) 1825—1836年(11年) 1836—1845年(9年)
第二轮(47年) 1845—1866年(21年) 1866—1873年(7年) 1873—1883年(10年) 1883—1892年(9年)
第三轮(56年) 1892—1913年(21年) 1920—1929年(9年) 1929—1937(8年) 1937—1948(11年)
——摘编自周金涛等《涛动周期论》
材料二 管理与组织变革贯穿于历次长波当中。18世纪90年代,工厂制凭借资本集中、企业内部分工、再生产及严格的劳动纪律,成为纺纱业的主流生产组织方式。诸多行业纷纷效仿。蒸汽动力代替水力、风力等自然力,为工厂的选址带来更大的自由度,也促进了工厂制的流行。……(19世纪下半叶)在制造业电气化浪潮的推动下,全球市场一体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工业领域内出现了最早的跨国公司,工业生产组织方式出现了新的形式。以专业管理团队为基础的“泰勒制”发展起来,企业管理逐渐从车间上移至管理团队。
——摘编自黄阳华《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历史考察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轮和第三轮长波周期的标志性创新技术并分析这两轮经济发展的共同点。
(2)据材料二指出工厂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下半叶企业管理与组织形式变化的原因
1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