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1-5 CBDDC 6-10 CDADB 11-16 BCCCBB
17.(14分)
(1)变化:从和亲(或:和)到战争(或:战;北击匈奴)。(2分)
原因: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2分)
(2)措施: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册封靺鞨族首领;政治和亲;武力征服突厥。(4分,任答两点4分)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设立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4分,任答两点4分)
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2分)
18.(12分)
(1)该史料从经济总量的角度说明了西汉时期的经济重心尚在北方关中地区,这就为后期的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比较对象。(4分)
(2)新视角:人口、人才、赋税(粮食产量)等角度。(3分)
说明: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人口增加,才会带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必然导致南方赋税(粮食产量)的增加及文化南移带来的人才增加。(或者:人口、人才、赋税(粮食产量)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所以它们可以做为该主题研究的史料。)(5分)
19.(14分)
(1)背景:①玄宗后期起,租庸调制瓦解(破坏)。②苛捐杂税繁多,百姓负担沉重。③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3分)
内容:①量出制入(中央先预算开支,确定赋税总额,再向各地摊源征收);②户无主客(主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缴纳赋税);③人无丁中(收税时不看每家的人口数量,只是根据每家财产的多少确定征税的数目);④行商三十税一;⑤一年夏、秋两征。(5分)
(2)影响:积极: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征税对象;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③一定程度上减轻百姓的负担;④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消极:推行过程中存在不合理性,损害农民利益。(积极任答两点4分,消极2分,共计6分)
20.(12分)
【示例】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繁盛时期。(2分)
阐述:两宋时期,我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以及科学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坊与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商业交易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和不再受到时间上的限制,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在四川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两宋的儒学家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融合了佛道义理,创造了新儒学——理学,从而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适合市民口味的宋词、话本小说等文学体裁走向繁荣。(8分)
综上所述,宋代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元明清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惠来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西周时期,秦人的祖先非子为周孝王“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周孝王给非子的酬劳是“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号曰秦嬴”。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袭制 B.内外服制 C.分封制 D.嫡长子继承制
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都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都维护了封建统治
3.西汉初年,不仅王国内的群臣对诸侯王自称“臣”,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自称“臣”。汉武帝时期,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汉武帝这一规定意在( )
A.制衡丞相的权力 B.构建以礼入法的体制
C.提高儒臣政治地位 D.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
4.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门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B.出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
C.门阀政治确保皇权,政权稳固 D.世家大族专权的政治局面
5.唐玄宗诏令僧尼“见天子必拜”“兼拜父母”,断然废除僧尼不称臣子不拜君的特权:唐宪宗时期,百丈怀海禅师成立丛林制度,提出农禅并重,严格规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再“不蚕而衣,不田而食”。据此可推知唐朝时期(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 B.佛教寺院经济实现完全独立
C.佛教的传播进一步深入民间 D.佛道相互交流融汇不断创新
6.如果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空海和尚”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7.中华民族历史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尽管历史出现过国家分裂,但是总的趋势是统一的,是交往交流交融的,各民族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相互成长,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下列关于民族交融的史实表述错误的是( )
A.辽朝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B.西夏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C.元朝时形成回族的前身——回回 D.唐朝学习少数民族设立三省六部制
8.《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629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唐太宗此言意在说明( )
A.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 B.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
C.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 D.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
9.下列史料反映的是( )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0.北宋中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体现出当时( )
A.守内虚外 B.崇文抑武
C.藩镇割据 D.地方机构人浮于事
11.宋代蔡襄担任三司使后,曾做过一次统计:若按照禁军一人每年耗费五十贯、厢军二十贯计算,军队每年总支出高达四千八百余万贯,占整个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这表明宋朝( )
A.军队管理混乱 B.军费开支的庞大
C.官僚队伍膨胀 D.军队战斗力较强
12.“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上述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东汉洛阳 B.唐代长安 C.宋代开封 D.元代大都
13.1004年,辽宋签订协议,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方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加强商业往来。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来看,其价值在于( )
A.北宋丧失政权尊严 B.北宋守内虚外的后果
C.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辽获得发展所需的财富
14.金朝在攻灭北宋的过程中因为金的都城距离中原太远,于是在开封设立行台尚书省。后为对付蒙古与南宋,又在山西、山东和河北二带设立行台尚书省。蒙古沿用金朝的做法,在新征服地区陆续设置行省,作为因军事行动需要而代表中央的机构。关于行省制度说法有误的是( )
A.前朝制度提供了直接来源 B.机构性质由临时变为常设
C.成为统领汉地的最高机构 D.制度定型与军政因素相关
15.《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中道:“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明太祖( )
A.废除行省,权分三司 B.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C.加强皇权,设置内阁 D.强化君权,设军机处
16.在我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14分)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
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分布图
材料三
元朝形势图(133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处理与匈奴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个时期管理边疆的措施,并概括两个时期边疆治理的共同特点。(10分)
18.(12分)主题探究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小明在历史学习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为探究该主题,小明首先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三
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
——宋人笔记《曲消旧闻》
材料四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890307石,北方5224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
(1)谈谈材料一对于研究该主题的意义。(4分)
(2)材料二至四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探究该主题?并简要说明材料二至四为何能用来证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这一结论?(8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赋税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上用其言,因赦令行之。
——《资治通鉴》卷226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集》卷2《重赋》
(1)据材料一,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和内容。(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税法的影响。(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对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存在不同看法。或认为宋朝是“积贫积弱”的王朝,并非盛世;另则认为宋朝虽非盛世,但其社会是继盛世而又有所发展的。或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在唐朝;另则认为是在宋朝。或认为宋朝政策因循保守,无大作为;另则认为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其社会发展演变多多,如水之澜。
——摘编自胡昭曦《我对宋朝历史地位的认识》
围绕“宋朝的历史地位”,选取材料中一种观点或自拟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