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山东龙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灰陶、蛋壳陶等;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了泥质陶、文字纹夹砂陶、玉器等,还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些文化遗存处于(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奴隶社会时期 D. 封建社会时期
2. 商朝的统治区域包括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和间接控制的畿外两大部分。如图显示了畿外主要方国和部族的分布状况。由此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是( )
A 内外服制 B. 分封制 C. 中央集权制 D. 行省制
3. 下列思想家中,第一次把“道”作为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提出来,并提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恶)”等命题的是( )
A 墨子 B. 孔子 C. 孟子 D. 老子
4. 汉武帝时期,大的王国被分成几个小的侯国。诸侯王的势力被削弱,失去对抗中央的实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郡县制的确立 B. “推恩令”的实行 C. 中朝的建立 D. 疆域的开拓
5. 西晋时期,裴秀在某著作中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指出绘图要考虑比例、方位、里程、高低等要素。据此可知,该著作是( )
A. 《禹贡地域图》 B. 《齐民要术》 C. 《海国图志》 D. 《瀛寰志略》
6. 东晋南朝时期,朝廷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地区,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也成为南方的粮仓。这说明( )
A. 甘薯种植得以推广 B. 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C. 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D.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7. 如图是出土于唐朝章怀太子墓中的《礼宾图》壁画(局部)。作为史料,它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唐朝的( )
A. 朋党之争 B. 对外交往 C. 赋税制度 D. 藩镇割据
8. 唐朝的文艺作品洋溢着大唐之美。如,《霓裳羽衣曲》既重视宫廷音乐,也不排斥民间音乐,还广纳胡乐,是体现大唐之美的代表作之一。由此可知,“大唐之美”在于( )
A. 婉约细腻、吏治清明 B. 思想活跃、三教并行
C. 气象宏大、兼收并蓄 D. 市井气息、西学东渐
9. 辽朝的职官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为此后的国家管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符合这一特点的辽朝制度是( )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猛安谋克制 D. 南北面官制
10. 南宋都城临安万物汇集,各行各业热闹非凡。相同行业,往往集中于一条街巷之中,以致于这些街巷有了类似今天的“珠宝巷”“米市巷”等称谓。这反映了( )
A. 门第观念淡化 B. 小农经济瓦解 C. 人身控制加强 D. 城市商业繁荣
11. 明代,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白银输入剧增。万历以后,每年输入的西班牙银币达数百万元之多,在海外贸易比较兴盛的闽、广等地,墨西哥银币更是广为流通。这有利于( )
A. 抑商政策的产生 B. 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C. 商业资本的集聚 D. 棉花的种植和普及
12. 明朝思想家李贽蔑视权威和教条,反对用“德礼”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期待人们能够“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据此可知,他提倡( )
A. “格物致知” B. 隆礼重法 C. 个性自由 D. “存天理,灭人欲”
13. 下列历史信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 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B. 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发展
C. 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
14. 下列两则史料均指向同一历史现象。这两则史料分别属于( )
A. 图像史料、文献史料 B. 民间器物、地方史志
C. 音像史料、实物史料 D. 历史遗址、口述回忆
15. 1859年6月,英法联军兵败大沽口。为报复中国,他们叫嚣要“攻占北京”,于1860年再次出兵,美俄尾随其后,充当战争帮凶。这些侵略行为发生于(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法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 1901年,留日学生发表的《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认为,义和团运动代表了“中国民气”,其反抗列强侵略的英勇行为“振刷”了中国的国民精神。据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 振奋了中国人民反帝精神 B. 促使大批的学生留学日本
C. 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 导致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二、非选择题
17.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大变局是在世界潮流的激荡下逐渐显现的,在全球化贸易浪潮频频袭来之际,大明王朝沿袭着海禁政策。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在东南沿海的港口,设立海关,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各种力量的作用,铸就了晚明对外贸易的辉煌。正如全汉异所说:“中国的丝织工业,因为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背景,技术比较先进,成本比较低廉,产品比较丰富,故各种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卖,连原来在那里独霸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要大受威胁。”
——摘编自樊树志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辉煌!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这是值得探究的历史课题,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中国江南的经济水平是领先于欧洲的,至少并不比欧洲落后。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大变局”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明大变局”对江南地区产生的重大影响。
19. 【近代西书阅读】
材料一 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
材料二 维新前后,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成长。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阅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化的原因并予以评价。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山东龙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灰陶、蛋壳陶等;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了泥质陶、文字纹夹砂陶、玉器等,还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些文化遗存处于(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奴隶社会时期 D. 封建社会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结合所学,“龙山文化、辽河文化、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即蛋壳陶,“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B项正确;材料中的文化遗存处于新石器时代,不是旧石器时代、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排除ACD项。故选B项。
2. 商朝的统治区域包括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和间接控制的畿外两大部分。如图显示了畿外主要方国和部族的分布状况。由此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是( )
A. 内外服制 B. 分封制 C. 中央集权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商朝的统治区域包括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和间接控制的畿外两大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缺乏维持庞大行政系统的经济基础,需借助附属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从而维护商的统治,A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排除C项;元朝开创了行省制,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下列思想家中,第一次把“道”作为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提出来,并提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恶)”等命题的是( )
A 墨子 B. 孔子 C. 孟子 D. 老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道”,“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恶)”,可知,老子的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D项正确;墨子的思想是兼爱、非攻、节俭和尚贤,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孟子提倡仁政,民贵君轻,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 汉武帝时期,大的王国被分成几个小的侯国。诸侯王的势力被削弱,失去对抗中央的实力。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郡县制的确立 B. “推恩令”的实行 C. 中朝的建立 D. 疆域的开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大的王国被分成几个小的侯国。诸侯王的势力被削弱,失去对抗中央的实力。”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权力,颁行了推恩令。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对抗,B项正确;秦朝推广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排除A项;中朝又称内朝,是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与疆域的开拓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 西晋时期,裴秀在某著作中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指出绘图要考虑比例、方位、里程、高低等要素。据此可知,该著作是( )
A. 《禹贡地域图》 B. 《齐民要术》 C. 《海国图志》 D. 《瀛寰志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晋(中国)。据主题干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18篇,它是中国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并在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A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海国图志》,作者魏源,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排除C项;《瀛环志略》是在19世纪中叶由清朝的徐继畲所编纂,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东晋南朝时期,朝廷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地区,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也成为南方的粮仓。这说明( )
A. 甘薯种植得以推广 B. 孝文帝改革成效显著
C. 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D.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朝廷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吴(吴兴、吴郡、会稽)地区,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也成为南方的粮仓。”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劳动力、生产经验和技术等,南方经济获得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甘薯种植的推广,未体现具体农作物的种植,且甘薯是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7. 如图是出土于唐朝章怀太子墓中的《礼宾图》壁画(局部)。作为史料,它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唐朝的( )
A. 朋党之争 B. 对外交往 C. 赋税制度 D. 藩镇割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中的壁画《礼宾图》既有唐王朝的官员三人,也有不同着装风格的异域人士三人,结合标题可知,这应当描绘的是唐朝接待访唐异域宾客情形,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唐朝的对外交往,B项正确;朋党之争和赋税制度均是唐朝国内政治方面的现象,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章怀太子是武则天时期人物,藩镇割据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8. 唐朝的文艺作品洋溢着大唐之美。如,《霓裳羽衣曲》既重视宫廷音乐,也不排斥民间音乐,还广纳胡乐,是体现大唐之美的代表作之一。由此可知,“大唐之美”在于( )
A. 婉约细腻、吏治清明 B. 思想活跃、三教并行
C. 气象宏大、兼收并蓄 D. 市井气息、西学东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霓裳羽衣曲》既重视宫廷音乐,也不排斥民间音乐,还广纳胡乐,是体现大唐之美的代表作之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在重视宫廷音乐的同时,也不排斥民间音乐,同时广纳胡乐,兼收并容,《霓裳羽衣曲舞》成为当时最有名的乐舞,也标志着唐代音乐审美的最高成就,堪称唐代精神的代表之一。这体现出“大唐之美”在于气象宏大、兼收并蓄,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吏治清明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佛道儒的内容,无法得出思想活跃、三教并行,排除B项;材料虽提及不排斥民间音乐,但不能等同于“市井气息”,且未看到西学东渐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9. 辽朝的职官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为此后的国家管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符合这一特点的辽朝制度是( )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猛安谋克制 D. 南北面官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辽朝的职官制度实行南北面官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加强了对国家的管理和控制,D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汉时期的制度,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南宋都城临安万物汇集,各行各业热闹非凡。相同的行业,往往集中于一条街巷之中,以致于这些街巷有了类似今天的“珠宝巷”“米市巷”等称谓。这反映了( )
A. 门第观念淡化 B. 小农经济瓦解 C. 人身控制加强 D. 城市商业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南宋都城临安万物汇集,各行各业热闹非凡。相同的行业,往往集中于一条街巷之中,以致于这些街巷有了类似今天的‘珠宝巷’‘米市巷’等称谓。”可知,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市场活跃,交易频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婚姻不问家世,取士不问阀阅”的内容,无法得出门第观念的淡化,排除A项;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就是小农经济,商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小农经济的瓦解,排除B项;宋朝时期,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力减弱,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明代,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白银输入剧增。万历以后,每年输入的西班牙银币达数百万元之多,在海外贸易比较兴盛的闽、广等地,墨西哥银币更是广为流通。这有利于( )
A. 抑商政策的产生 B. 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C. 商业资本的集聚 D. 棉花的种植和普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代,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白银输入剧增,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C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重农抑商的政策信息,排除A项;纸币的出现是在北宋时期,排除B项;棉花的种植和普及是在宋元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明朝思想家李贽蔑视权威和教条,反对用“德礼”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期待人们能够“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据此可知,他提倡( )
A. “格物致知” B. 隆礼重法 C. 个性自由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C项正确;朱熹提出“格物致知”,排除A项;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排除B项;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下列历史信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 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B. 边疆地区各族社会经济发展
C. 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在西藏派遣驻藏大臣,这些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D项正确;A项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排除B项;C项是宋朝,材料信息所处的清朝是统一的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下列两则史料均指向同一历史现象。这两则史料分别属于( )
A. 图像史料、文献史料 B. 民间器物、地方史志
C. 音像史料、实物史料 D. 历史遗址、口述回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军占领广州期间到乡下劫掠的情形”出自1845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这是图像史料;《广东军务记》中所记载的 “初九、初十日,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萧冈各乡,复行扰害。” 属于文献史料。两者都提及了英军对中国的侵略,A项正确;民间器物即在民间流传的,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物件;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音像史料以磁性材料、光学材料等为记录载体,利用专门的机械装置记录与显示声音和录像;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历史遗址是古代人类各种活动留下的遗迹;口述回忆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来描绘人物、事件和环境,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故事背后的情感内涵。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5. 1859年6月,英法联军兵败大沽口。为报复中国,他们叫嚣要“攻占北京”,于1860年再次出兵,美俄尾随其后,充当战争帮凶。这些侵略行为发生于(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法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1859年6月,英法联军”“于1860年再次出兵,美俄尾随其后,充当战争帮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并且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城,烧毁了圆明园,B项正确;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1842年,排除A项;中法战争是发生于1883年至1885年清政府与法国之间的战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1901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6. 1901年,留日学生发表《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认为,义和团运动代表了“中国民气”,其反抗列强侵略的英勇行为“振刷”了中国的国民精神。据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 振奋了中国人民反帝精神 B. 促使大批的学生留学日本
C. 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 导致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01年,留日学生发表的《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认为义和团运动反抗列强侵略的英勇行为“振刷”了中国的国民精神,表现出中国人民反帝精神,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义和团运动促使大批的学生留学日本,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没有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排除C项;材料强调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精神,未涉及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7.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
流派:儒家
(2)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特点:考试选官;择优入取
(3)新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
作用:一定程度解决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问题。
(4)价值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解析】
【详解】(1)朝代:依据所学可知察举制出现于西汉;流派:依据察举制标准孝顺属于儒家。
(2)制度:依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属于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特点:依据材料二“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信息可知是考试选官以及择优入取
(3)新规定:依据材料三“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可知是分地录取。作用:依据所学可知是一定程度解决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价值取向结合所学可知是以德取人、自由开放以及公平公正。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大变局是在世界潮流的激荡下逐渐显现的,在全球化贸易浪潮频频袭来之际,大明王朝沿袭着海禁政策。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在东南沿海的港口,设立海关,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各种力量的作用,铸就了晚明对外贸易的辉煌。正如全汉异所说:“中国的丝织工业,因为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背景,技术比较先进,成本比较低廉,产品比较丰富,故各种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卖,连原来在那里独霸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要大受威胁。”
——摘编自樊树志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辉煌!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这是值得探究的历史课题,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中国江南的经济水平是领先于欧洲的,至少并不比欧洲落后。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大变局”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明大变局”对江南地区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全球化时代的降临;“开放”外贸政策的实行;君主专制的加强;纺织业的发展;商业经济的繁荣。
(2)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使江南地区市场机制日益走向完备;促进了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促使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1)背景:根据“在全球化贸易浪潮频频袭来之际”,结合所学得出新航路开辟,全球化时代的降临;根据“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得出“开放”外贸政策的实行;根据“中国的丝织工业……技术比较先进”得出纺织业的发展;根据所学明朝的时代特征,还可从君主专制的加强、商业经济的繁荣分析总结。
(2)影响:根据“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得出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使江南地区市场机制日益走向完备;根据所学明朝经济发展的史实,还可从工商业市镇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等角度分析对江南地区的影响。
【点睛】
19. 【近代西书阅读】
材料一 西学书籍规模化与市场化流通,意味着19世纪80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西书阅读人群。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民间书肆的西书发售与西书阅读市场相互作用,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田涛《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流通》
材料二 维新前后,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各种西书通过亲友之间的赠阅和邮递,在地方社会形成新的阅读圈层,促进“阅读共同体”的空间成长。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
——摘编自蒋建国《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以日记史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时期天津的西书阅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前后士人西书阅读出现变化的原因并予以评价。
【答案】(1)阅读主体:由洋务人士、士大夫群体向民间扩散,呈现多元化;
阅读内容:算学等科学技术为主的西方时务书籍为主;
阅读背景:西学书籍的市场化和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阅读的影响:推动读书风气的变化和都市知识变迁。
(2)变化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甲午战后民主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西学东渐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患的推动性作用。
评价:为近代救亡图存提供力量;提升资产阶级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维新思想传播,为维新变法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并未找到真正的救国道路,对整体社会的影响有限。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对天津的洋务人士而言,西学与时务书籍为其常备之书。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可知阅读主体由洋务人士、士大夫群体向民间扩散,呈现多元化;根据材料一“一个对算学和西学充满兴趣的小型知识群体多为功名在身的士人”可知阅读内容是算学等科学技术为主的西方时务书籍为主;根据材料一“表明西学在天津士大夫阶层和民间社会广为扩散与渗透”可知阅读背景是西学书籍的市场化和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根据材料一“当时天津的西书流通与阅读不仅象征着当地士人读书风气的变动,也可视为晚清沿海都市知识变迁的一个缩影。”可知阅读的影响推动读书风气的变化和都市知识变迁。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维新前后,西学书籍广为发行的背景下,不少士人能够博览群书,结合中西学术源流和思想谱系,进行‘跨文化对话’”和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派推动等方面分析作答。评价:根据材料二“新学吸引开明官绅的阅读目光,突破帝制时代原有的封闭阅读系统。在新旧冲突加剧的过渡社会,士人通过对西书的集体选择和整体阐释,形成了更为庞大的‘阅读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变革的步伐。”可知,为近代救亡图存提供力量;提升资产阶级的社会影响力;推动维新思想传播,为维新变法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并未找到真正的救国道路,对整体社会的影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