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一下·宾县期末)正像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的泛滥不可预知、来势凶猛,从而促成了苏美尔人的不安全感和悲观那样,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可以预知、趋势平缓,从而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苏美尔人把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作恶神,而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神。这主要反映了( )
A.大河流域文明的差异性 B.宗教观念对文明的影响
C.大河流域文明的封闭性 D.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两河流域及尼罗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两地区民族性格产生了深刻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D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材料不涉及宗教问题;
C错误,材料不涉及大河流域的封闭性;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2.(2022高二下·佛山期中)共建“一带一路”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精神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亚历山大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文明的交流与冲突,A正确;
B错误,“亚历山大远征”不涉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错误,佛教传入中国与帝国的扩张不相符;
D错误,“亚历山大远征”不涉及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冲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3.(2022高一下·期中)古希腊艺术“常见的主题来自神话传说,并且是那些特别家喻户晓的”,它的展示场所是城邦公共场所而非私人宅邸或专家俱乐部,观众与评判者是广大城邦公民而非艺术家或批评家。由此可见,古希腊艺术( )
A.利于培养公民对城邦的认同 B.维护了神的绝对权威
C.促使民主政治在希腊的普及 D.呈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古希腊艺术主题来自于公民熟悉的神话,在公共场所展示,公民参观和品评。这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共同文化,利于共同认同,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培养公民对城邦的认同,而非维护神的绝对权威,排除B项;
“在希腊的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材料内容么有体现希腊艺术的风格流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希腊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古希腊艺术通过公民熟悉的神话展现,有利于培养文化认同感,强化公民对城邦的认同。
4.(2022高一下·期中)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由这一记录可以了解到庄园( )
A.内部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B.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C.是封君封臣制度的经济基础 D.对农奴进行残酷剥削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分析可知:领主建立磨坊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身及庄园佃户的需要,因此属于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了佃农受到领主的严格管理和控制,不能看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
C错误,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
D错误,材料涉及佃户,不是农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世纪西欧的庄园经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欧庄园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君封臣制度的经济基础。
5.(2023高一下·定远月考)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邮政总局,曾编制了许多旅行指南,指南中记载了各驿站的名称和各站之间的距离,许多驿站位于今叙利亚、伊朗、中亚等地。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
A.鼓励长途贩运活动 B.重视交通工具的革新
C.开辟了亚欧新商路 D.注重传播本民族文化
【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邮政总局编制的旅行指南中记载的驿站许多在今天的叙利亚、伊朗和中亚等地,这说明该旅行指南指导人们进行长途贩运活动,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交通工具的革新和亚欧新商路的开辟,B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鼓励长途贩运活动,“注重传播本民族文化”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邮政总局,曾编制了许多旅行指南,指南中记载了各驿站的名称和各站之间的距离,许多驿站位于今叙利亚、伊朗、中亚等地”及阿拉伯帝国的商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6.阿兹特克神圣历是一种为期260天的宗教历法,与太阳历服务农业不同,它最大的用途,便是用来占卜天象,预知吉凶。但是普罗大众却并不知晓其具体用法,只有阿兹特克祭司才知晓如何运用历法来行事、预知吉凶。这说明( )
A.太阳历在国家中地位要更加重要
B.阿兹特克历法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C.神圣历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文化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答案】C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未比较太阳历和神圣历的地位,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阿兹特克历法包括太阳历和神圣历,太阳历用于农业,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神圣历是宗教历法,为政治、宗教活动服务,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证明阿兹特克文化发展水平领先世界,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阿兹特克文明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022高三下·湖北开学考)“人的自由、人的独立、人的尊严”在 15 至 18 世纪逐渐成为西欧社会的共识,但无论葡萄牙、西班牙还是荷兰、英国,却都以野蛮的方式屠杀和奴役殖民地人民,在美洲建立起新型的奴隶制度并以法律为保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的扩张特性 B.西欧人文精神的发展
C.殖民地经济水平落后 D.古代奴隶制度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5—18 世纪人文主义的发展使尊重人权和尊严成为西欧社会的共识,但却在对外殖民扩张中,屠杀和奴役殖民地人民,这是资本主义为追逐利润和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的必然结果,故A正确。
材料中的这一现象是指双重标准问题,B不能解释对外扩张中对殖民地人权的践踏。
C不是列强殖民扩张的理由。
列强建立的是新型的奴隶制度,与古代奴隶制度不同,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
8.(2023·南海三模)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蛋壳、西西里岛、白、红几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
A.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B.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C.改变了殖民扩张的手段 D.保障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物种传播是为了殖民活动服务,而不是改善土著居民的生活,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近代化一般是指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殖民扩张的手段是暴力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与材料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物种的洲际传播为西方殖民者进行殖民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航路开辟以来物种交流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下表是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建立的特许商业殖民公司的代表。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时间 公司名称 目标
1555年 莫斯科公司 以俄国为目标,后扩展到中亚、波斯
1588年 几内亚公司 以劫运黑人、黄金为目标
1597年 勒几特公司 以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为目标
1600年 东印度公司 以印度、东南亚、中国为目标,拥有在东印度的政治统治权、贸易垄断权等
A.延缓了西欧封建贵族的衰落
B.促进了世界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C.推动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发展
D.加速了欧洲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旧有的封建贵族们的衰落,且材料主旨是欧洲的“商业革命”,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反映世界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英国东印度公司拥有东印度区域的商业贸易垄断权说明此时自由贸易并未实现,直到工业革命前后自由贸易才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表格信息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引起英国等欧洲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西欧一些专制王权国家,从增加国库财源和巩固自己专制统治的角度出发,纷纷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重要表现就是大力创办特许对外贸易的殖民公司,给予这些公司种种特权,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0高二上·成都月考)"没有丰富多彩、全面发展的人格,就没有文艺复兴时期灿烂的文化。个人主义造成了高度和谐的个性,给文艺复兴运动以一种光辉……另一方面这种个人主义又确实从一开始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它一切丑恶的方面。”材料主要表明( )
A.个人主义是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源
B.文艺复兴最早提出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C.个人主义对文化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D.文艺复兴带来了个人主义思潮的泛滥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个人主义造成了高度和谐的个性,给文艺复兴运动以一种光辉……另一方面这种个人主义又确实从一开始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它一切丑恶的方面”可以看出一方面强调个人主义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强调个人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C正确;
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源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产生人文主义思想,排除B;
D项只是体现了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给文艺复兴运动以一种光辉……展现出它一切丑恶的方面”反映了个人主义的双重作用。
11.宗教改革是基于宗教的一场运动,但是这个过程仍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统治精英各具宗教倾向,常常依据个人的偏好推行新教或天主教,一些野心勃勃的地方领主也会通过吸引某些宗教团体来树立自己的权力基础。据此推知,从长远的角度看,宗教改革( )
A.否定了教会等级制度 B.推动了新教改革运动
C.有利于集权国家形成 D.促进了人文主义传播
【答案】C
【知识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否定教会等级的问题,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新教改革主要矛头是天主教,因此统治阶级对天主教的推行不利于新教改革运动的推进,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统治精英各具宗教倾向,常常依据个人偏好推行新教或天主教,一些野心勃勃的地方领主也会通过吸引某些宗教团体来梳理自己的权力基础”体现的是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各国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来强化自身的权力,有利于集权国家的形成,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促进人文主义的传播属于宗教改革的影响,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在英国第一次宪政改革过程中,当宪法危机产生时,威廉四世(1830—1837年在位)和他的父辈们一样,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频繁更换首相的人选,挑选自己满意的内阁首领。这表明英国( )
A.责任内阁集体对君主负责 B.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待于完善
C.《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 D.宪章运动导致君主权力扩大
【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英国责任内阁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内阁不对君主负责,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威廉四世(1830—1837年在位)……频繁更换首相的人选”可知,当时国王仍有较大权力,君主立宪制仍需要不断完善,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无法体现《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宪政改革并未扩大君主的权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2022高三上·本溪月考)20世纪以前美国的立法权基本掌握在国会手中,总统主要以使用否决权的方式参与立法,牵制立法部门。20世纪后,罗斯福经常通过频繁提交国情咨文的方式,来干预国会通过的由他建议的社会立法。由此参与、干涉立法,扩大政府的权力。由此可知,美国( )
A.三权体制下权力分配比重变化 B.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C.分权与制衡原则遭到了破坏 D.国会政治权力逐渐被总统限制
【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总统主要以使用否决权的方式参与立法,牵制立法部的”“罗斯福……来干预国会通过的由他建议 的社会立法”“参与干涉立法,扩大政府的权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统堂握行政权,但通过不同的手段 以干涉立法权,这体现了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对权力分配比重的变化,即体现了三权体制下权力分配比重变化,A 项正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现象不违背宪法,不是对总统与国会之间平衡的打破,排除 B 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总统通过不同的手多以干涉立法权,体现了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对权力分配比重的变 化,不是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破坏,排除 C 项;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总统通过不同手段和措施参与、干涉立法,扩大 政府的权力,体现了三权体制下权力分配比重变化,国会政治权力被总统限制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 D 项:
故选 A 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总统主要以使用否决权的方式参与立法,牵制立法部门”、“罗斯福……干预国会通过的由他建议的社会立法”、“参与、干涉立法,扩大政府的权力”,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19世纪末,一位德国建筑学家表达了深深的忧虑:“祖国正在变成荒凉寂寞之地,城市和乡村很快就会变成毫无差别的无产者聚居区,其建筑风格将像监狱一样,再也不会有让人愉悦畅叙的花园和小桥流水。”这折射出( )
A.浪漫主义为文学主流形式 B.城乡贫富差距迅速缩小
C.人们复苏乡村经济的要求 D.工业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体现“文学主流形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工业化造成城乡贫富差距拉大,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人们复苏乡村经济的要求 ”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快速进步,相伴而来的还有现代与传统剧烈碰撞所引发的诸如传统乡土衰落等各种问题,这种“现代化危机”在德国引起一场广泛的精神和社会运动——乡土运动,折折射出工业化价值观念的冲突,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上述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促进手工工场的建立 B.加快了农业的发展
C.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D.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促进手工工场的建立”与题干不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对农业的影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是指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这将极大地推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2018高三上·正阳月考)《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说明科学社会主义( )
A.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B.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各种设想
C.用统一的社会生产代替私人生产
D.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本题材料“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因此选D。
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 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 ,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进而得出结论。
17.在解释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话可理解为( )
A.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
B.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
C.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作保障
D.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答案】C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否定条件成熟前的革命斗争,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来看,材料表述的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即条件不成熟,因此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条件来保证,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1871年是巴黎公社政权建立的时间,对革命条件成熟与否,无分水岭含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巴黎公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葡属巴西由于最初没有发现贵金属矿藏,于是以发展出口农业经济为主,先后经历了“巴西红木周期”“蔗糖周期”。1693年在米纳斯地区发现了黄金富矿后,巴西进入了“黄金周期”。上述“周期”的变动反映了当时( )
A.巴西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迈进 B.巴西经济结构的单一化
C.葡属巴西殖民政策的不稳定性 D.葡萄牙殖民势力日益衰弱
【答案】B
【知识点】殖民者入侵对美洲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693年尚未发生工业革命,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出每个周期是先后出现的,且都是单一的农矿产品,这说明巴西经济结构的单一化,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葡属巴西殖民地始终推行单一经济,政策十分稳定,这适应了葡萄牙殖民掠夺的需要,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看不出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衰弱,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殖民者对巴西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2019高一下·息县期中)19世纪末欧洲人在印度被恭敬地称为“大人”,在中东被称为“先生”,在非洲被称为“老爷”,在拉丁美洲则被称为“恩主”这表明( )
A.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B.欧洲通过殖民扩张超越其他地区
C.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
D.亚非拉地区的人民深受欧洲迫害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解析】【分析】19世纪末欧洲国家已经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发展水平高,确立了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从材料反映的“大人”“先生”“老爷”和“恩主”的称呼来看,说明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B项说法片面,欧洲国家并非仅靠殖民扩张超越其他地区,排除。
D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西欧殖民扩张的准确把握,19世纪末欧洲国家已经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发展水平高,确立了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从材料反映的“大人”“先生”“老爷”和“恩主”的称呼来看,说明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
20.学者郑昌发指出,西属拉美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如果从世界全局来考察,它不仅打击和彻底冲垮了西班牙的封建殖民主义体系,而且对欧洲、美洲的封建制度也是猛烈的冲击。这表明西属拉美独立运动( )
A.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C.有利于世界近代社会的转型 D.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答案】C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了西属拉美人民独立运动的影响,没有体现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西属拉美独立运动与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西属拉美人民独立运动的胜利,冲击了殖民主义,动摇了欧洲、美洲的封建制度,有利于世界近代社会的转型,从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政治上、经济上还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20世纪初期的德国宣称,“我们是所有民族中的精华……最有资格统治其他民族”“要在旧欧洲狭窄的边界之外完成重要任务”。与此同时,俄国也急欲完成“占领海峡,控制君士坦丁堡这样的大斯拉夫主义的‘历史任务’”。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欧洲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C.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盛行 D.列强结盟导致国际局势的紧张
【答案】B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但材料并未体现各国的经济情况,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一战前,德国、俄国都在积极宣传或者践行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一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泛滥,加速了一战的爆发,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法西斯主义盛行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的形成与军备竞赛加速了一战的爆发,但材料并未涉及列强结盟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在一战后的停战纪念日里,英国政府主导着社会记忆的重构,哀悼战争死难者在较长时间内成为纪念活动的主题。后来在以退伍军人为代表的公众推动下,这一主题由庆祝军事胜利逐渐转向多重性,在他们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再是光荣和正义的战争。这表明当时英国( )
A.政府主导着民间舆论的走向 B.公众的价值观念趋向务实
C.民众对一战的反思趋于理性 D.政府与民众矛盾渐趋尖锐
【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主导的作用,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职能体现反思的理性,而不能说明是“务实”,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由庆祝军事胜利逐渐转向多重性,在他们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在是光荣和正义的战争”可知英国民众对于一战的看法更加趋于实际,说明民众对一战的反思趋于理性,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政府和民众矛盾尖锐的说法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一战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1920年,苏维埃政府撤销了人民银行,职工可以免费从国营和合作社分配点凭证领取食品、日用品和燃料,经济生活几乎完全实物化。苏维埃政府的做法( )
A.得到下层民众的普遍赞同 B.服务于特殊时期经济需要
C.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D.导致当时国内的局势失控
【答案】B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使广大农民利益受到损坏,故并非受下普遍认可,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凭证领取生活用品及经济生活的实物化反映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实物配给制的规定,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与1939年,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当时国内的局势失控”表述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4.积累率是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五”计划前,苏联的积累率为19%,“一五”计划后提高到了 33%。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率为15%。这反映出“斯大林模 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答案】D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高积累而非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忽视民生而非牺牲农业,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高积累而非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下注重高积累而忽视了改善民生的问题,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5.“爱只有施舍,而无所求。爱只有宽恕,而从不怨恨和报复。”“用爱的方式而非暴力的方式去感化和唤醒人的内在善性,从而使恶人改恶从善,使犯错误者改邪归正。”持有此观念的政治家应是( )
A.苏加诺 B.桑迪诺 C.扎格鲁尔 D.甘地
【答案】D
【知识点】甘地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苏加诺致力于民族独立斗争,历任印度尼西亚民族政治联盟主席,印度尼西亚党主席,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等职务,被称为“印尼国父”。一贯主张执行反帝反殖的不结盟外交政策,促进亚非人民的团结合作,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桑迪诺是尼加拉瓜反美游击战的领袖。他反对美国的战斗精神至今一直鼓舞着拉丁美洲人民,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扎格鲁尔是埃及独立运动领袖,华夫脱党创始人 ,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甘地领导的运动是非暴力不合作,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这场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6.1948年,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指出,“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成为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该学者意在( )
A.反思大战爆发的教训 B.鼓吹对苏联实行冷战
C.明确战争的主要责任 D.呼吁重建国际新秩序
【答案】A
【知识点】“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可知,该学者在反思二战爆发的原因,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对苏联政策,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战争的主要责任,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得出新秩序的重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二战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7.在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上,巴拿马、智利和古巴的代表提议除《宪章》外,大会还应当另行通过一项关于“人的基本权利”的法案。“1300个美洲非政府组织联合刊登广告,呼吁人权成为未来任何国际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求联合国宪章包括一项明确的和基本的人权义务。”这些呼吁的目的是( )
A.民族歧视与压迫引发世界警惕 B.承认所有主权国家都拥有人权
C.人人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 D.防止种族歧视和战争灾祸重演
【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民族歧视与压迫引发世界警惕是呼吁产生的原因,而非目的,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巴拿马、智利和古巴的代表呼吁人权成为未来任何国际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代表呼吁的目的是承认所有主权国家都拥有人权,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人人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二战结束后,美洲一些国家代表和非政府组织呼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都要有专门的“人权”法案,目的在于吸取二战教训,通过国际合作防止种族歧视和战争灾祸重演,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二战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8.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三条规定,中、法、美、英、苏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国可以联合其他成员国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这五国中的任何一国也可以一票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联合国这一设计 ( )
A.奠定了两极格局基本框架 B.有利于大国维护世界和平
C.侵犯了弱小国家民族利益 D.制约了安理会效用的发挥
【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基本框架,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材料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一项表决原则,即大国一致原则,它有利于大国维护世界和平,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联合国成立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这一设计有利于大国维护世界和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联合国这一设计能够有效发挥安理会效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联合国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9.1945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针对当时的国际局势提出两点建议:利用威慑制服威胁;修复紊乱且低迷的西方国家体系。他认为相比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他更担心欧洲的沉沦对全球势力均衡所造成的破坏,使得美国不得不回到一战和二战时那种以武力应对威胁的老路。艾奇逊意图是( )
A.重新塑造欧洲均势 B.稳定欧洲社会秩序
C.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D.保证美国国家安全
【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重新塑造欧洲均势”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稳定欧洲社会秩序”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他认为相比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他更担心……”可知,艾奇逊并非强调遏制共产主义扩张,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他更担心……使得美国不得不回到一战和二战时那种以武力应对威胁的老路”可知,艾奇逊提出建议的目的是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冷战时期美国的政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0.(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20世纪80年代,西欧坚持认为,同苏联相处,不能长期依靠军事力量进行对抗,而要发挥西欧技术、资金的优势,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来维持和平局面。因此,西欧对苏实施“防务加缓和”的战略。西欧对苏联战略的调整反映出当时( )
A.欧洲走上一体化发展道路 B.西方国家放弃冷战政策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西欧调整对苏战略,强调发“挥资金的优势”“维持和平局面“,促进双方关系“缓和”,体现了当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故C正确。
一体化发展并不包括当时的苏联,故排除A。
西欧对苏战略中仍包括“防务”,并未放弃冷战对峙政策,故排除B。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与苏联关系演变情况。依据材料“而要发挥西欧技术、资金的优势,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来维持和平局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1.1946年2月,杜鲁门签署《1946年就业法》。根据此法,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政策、职能和资源,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寻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这表明杜鲁门政府( )
A.力图扭转经济的颓势 B.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C.加强经济的宏观调控 D.延续以工代赈的政策
【答案】C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二战结束时美国经济一派繁荣,不存在颓势,但由于二战刺激经济的动力消失,杜鲁门政府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施政目标,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开始实施,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政策、职能和资源”可知,强化就业与培训,这反映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涉及这一具体的措施,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2021高二上·大庆开学考)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把开矿、公共交通、邮电等原属国家垄断的部门交由私人资本去经营。同时,把学校、市政维护、收运垃圾、道路修整等公共事业交给私人“承租”。这反映了英国( )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D.力求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依据“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把开矿、公共交通、邮电等原属国家垄断的部门交由私人资本去经营……”和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爆发滞胀危机,这表明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面临挑战,为了应对危机,英国等西方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如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削减公共事业的开支等,从而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力求激发市场经济活力,D正确,A排除;
题干没有体现社会保障体系,而是英国将国有部门和和公共事业私营化,B排除;
题干反映了英国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但不是行政能力的削弱,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经济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70年代后,英国为了应对滞胀问题,放弃了凯恩斯主义,减少对对经济的干预,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力求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33.美国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硅谷”,集中了1700多家电脑、半导体的生产厂家,占美国同类工业产值的96%。美国西部、南部的人口随着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而猛增,1980年第一次超过了原来经济先进的北部和东部。这说明( )
A.科技革命引起经济布局的变化 B.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C.美国实现战后经济的持续增长 D.发达国家增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A
【知识点】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关键语句为“电脑、半导体”“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西部、南部的人口猛增”“超过了原来经济先进的北部和东部”,人口的变化、新兴产业区的发展都代表着经济布局的变化,电脑、半导体则代表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没有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速度与过去比较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战后经济持续增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布局的变化是由于政府干预的信息,而且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减少了干预,美国也不能代表所有的发达国家,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4.(2022高三上·朝阳期中)赫鲁晓夫时期经济理论讨论十分活跃,特别在商品货币关系等主要问题上,苏联学者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尽管受历史条件的影响,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毕竟让人们有可能根据实际已变化了的情况去探索理论和发展理论。由此可见,赫鲁晓夫改革:( )
A.引发了苏联思想大解放 B.否定了计划经济模式
C.冲击了斯大林经济理论 D.认可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讨论“商品货币关系”且提出“新的看法”,让人们有可能根据实际已变化了的情况去探索理论和发展理论,必然冲击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即斯大林经济理论,故答案为C;
A夸大了改革的影响,排除;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否定计划经济模式而是改革计划经济模式,排除B;
D发生在苏联解体后,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战后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显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没有避免解体的命运。
35.(2022高一下·昭阳期末)1982年,波兰政府在苏联的压力下取缔了国内最大的反对派组织——团结工会后,美国总统里根迅速宣布对波兰实行经济制裁,并秘密向团结工会提供了100万美元的活动经费,1984年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89年团结工会赢得波兰议会大选。材料表明东欧剧变( )
A. 是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结果
B.根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是东欧国家争取独立自主的产物
D.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必然结果
【答案】A
【知识点】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欧剧变中波兰政府的倒台背后是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包括美国的经济制裁与秘密资助,诺贝尔和平奖的授予等非暴力的经济文化措施。故选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
东欧剧变并不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争取独立自主斗争的结果,美苏冷战也不必然会引发东欧剧变,美苏冷战的根源是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欧剧变,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东欧剧变的背景来分析。要搞清楚东欧剧变的背景,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36.近代以来,非洲岛国赤道几内亚首都的名称发生多次变更。1827年,英国人将其命名为“克拉伦斯城”;1843年,西班牙人以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的名字命名该地;1968年,赤道几内亚以民族英雄马拉博的名字重新命名该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英国与西班牙在地名问题上存在分歧
B.地名的变更常与殖民侵略和民族意识有关
C.欧洲国家习惯于通过奴化手段对外扩张
D.不严谨的人为因素往往造成地名变化无常
【答案】B
【知识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原因与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英国与西班牙在地名问题上存在分歧”不符合题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赤道几内亚首都名称的数次变更的历史看,英国和西班牙先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命名这一地点,这是殖民扩张的反映,最后该国以民族英雄的名字命名该地,这体现了该国的民族意识,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欧洲国家习惯于通过奴化手段对外扩张”并不是题干反映的本质,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不严谨的人为因素往往造成地名变化无常”与题干反映的本质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殖民扩张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7.如表是1947~1967年联合国会员国数目的变化表。表中1958~1963年间会员国数目暴增的原因是( )
时间 1947年 1955年 1958年 1963年 1967年
数目 57 76 82 113 123
A.巴尔干半岛国家分裂产生许多国家
B.联合国放松了对会员国条件的限制
C.美国鼓励中南美洲国家加入联合国
D.民族解放运动使非洲国家大量独立
【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巴尔干半岛国家分裂产生许多国家”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联合国放松了对会员国条件的限制”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美国鼓励中南美洲国家加入联合国”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非洲国家大量实现民族独立,因此联合国的会员数量增加,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二战后殖民体系崩溃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8.推动下表所列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成立时间 名称
1962年 中美洲共同市场
1967年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74年 西非经济共同体
1975年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
1983年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A.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逐步瓦解
B.新兴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一体化开始影响发展中国家
D.南北合作推动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
【答案】B
【知识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经济秩序,一直存在,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表格显示的都是亚非拉地区成立的经济组织,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全球化下国际经济秩序不利局面而设置,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经济一体化最早开属于欧共体,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南北合作指的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经济合作,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9.有学者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在加大
C.国际格局的发展完全由大国操控
D.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多极化仍然是一个趋势并未形成,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世界各地发展不均衡的相关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国际格局的发展完全由大国操控”表述不准确,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多个中心国家和地区,向多元多体方向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0.(2017高一下·青冈期末)新加坡《海峡时报》提到:“全球化”这个词在上世纪90年代,被看作精英对穷人的剥削。到21世纪以后,“全球化”开始带有半积极性的意味。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认为,对于“全球化”,既不需要对抗,也不需要叫好。”材料表明( )
A.全球化消除了文明对抗
B.全球化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加强
C.对全球化关注日益淡泊
D.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程度逐渐深入
【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解析】【分析】从材料反映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人们对“全球化”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说明人们的认识更为客观和全面,表明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全球化的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材料反映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而不是淡泊,排除C项。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美、德民主化道路
美国 德国
1775年,莱克里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独立;
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向丹麦发动战争,即第一次王朝战争;
1866年,普鲁士对奥地利开战,即第二次王朝战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即第三次王朝战争;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称帝,宣告德意志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摘编自乔明顺《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关于西方近代化特征有不同的看法。第一,近代化是一种革命进程。现代性与传统的尖锐冲突,现代性对传统的破坏将贯穿近代化的全过程。……第三,近代化是一种系统进程。都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民主化、教育以及传播媒介的参与等,并不是零乱、偶然地发生的,某一因素的变化总会影响到另外一些因素的变化。第四,近代化是一个全球过程。它在空间上始于西欧,后来扩展到全球。……第九,近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近代化所带来的创伤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但在长期发展中,近代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摘编自[美]塞缪尔 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美国和德国是如何确立政治近代化道路的。
(2)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 对材料二中“近代化是一种革命进程”这一看法加以说明。
【答案】(1)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民族独立,颁布1787宪法,确立总统共和制政体。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2)说明:政治上,英国通过“光荣革命”,法国通过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经济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展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科技上,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等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点】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1)设问是分别说明美国和德国是如何确立政治近代化道路的。美国:根据“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通过独立战争,赢得民族独立,颁布1787宪法,确立总统共和制政体。德国:根据“第一次王朝战争”“第二次王朝战争”“第三次王朝战争”“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2)设问是说明“近代化是一种革命进程”。根据所学可知,分别从政治上,英国通过“光荣革命”,法国通过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经济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展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科技上,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等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说明近代化是一种革命进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内容,识记德意志统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8年,天花传入加勒比海地区,此后不久又进入墨西哥与南美洲,无数人被夺去生命。疫情波及到的人数约占1492年(印第安)人口总数的90%。
——摘自《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二: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1843年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因此,英国在1848年后通过《公共卫生法》,公共卫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强制性责任。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材料三:19世纪中期,李斯特发明消毒灭菌法,使术后死亡率下降到原来的1/3。普法战争中德国军医用此法挽救了很多军人的生命。1928年,英国医生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但缺乏医界支持得不到应用。1941年12月,因大量战伤感染,美军宣布青霉素为优先的军需品,药剂得到快速开发和生产。
——摘编自《剑桥插图医学史》等
材料四: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当地时间22日告诫,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不会马上结束。新冠肺炎大流行已经在全球造成近260万人感染,超过18万人死亡,疫情已影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向参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呼吁,对待当前疫情要有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只有遏制病毒传播才能拯救生命和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各国要加强团结,共享经验、专业知识以及其他资源,共同努力保持供应链畅通,并为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最大程度支持。
——《参考消息网》2020年4月23日报道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近现代疫病蔓延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疫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抗击疫情的认识。
【答案】(1)主要原因:新航路开辟和全球殖民扩张(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客观上扩大了疫病蔓延的可能;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人口聚集和城市贫困现象,成为疫病流行蔓延的温床;战争中人员聚集、环境恶劣,以及伤亡,加剧疫病传播;科技落后或观念保守,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近现代疫病流行与蔓延;当今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加剧疫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蔓延。
(2)影响:一方面,疫病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冲击和灾难;另一方面又促使人类文明的自我完善和升级,倒逼人类文明的进步。
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务之急;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携手抗疫,方能共克时艰。
【知识点】古代西方国家的疫病防治;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1)设问是分析世界近现代疫病蔓延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根据“1518年,天花传入加勒比海地区,此后不久又进入墨西哥与南美洲”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和全球殖民扩张(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客观上扩大了疫病蔓延的可能;根据“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得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人口聚集和城市贫困现象,成为疫病流行蔓延的温床;根据“普法战争中德国军医用此法挽救了很多军人的生命。1928年,英国医生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但缺乏医界支持得不到应用。”得出战争中人员聚集、环境恶劣,以及伤亡,加剧疫病传播;结合所学可从科技因素、全球化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2)设问是概括疫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抗击疫情的认识。影响:根据“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得出一方面,疫病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冲击和灾难;根据“因此,英国在1848年后通过《公共卫生法》,公共卫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强制性责任。”得出另一方面又促使人类文明的自我完善和升级,倒逼人类文明的进步。认识: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务之急;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携手抗疫,方能共克时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世界近现代疫病蔓延的主要原因,理解疫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3.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稳定的社会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的“乡村自治”,实际上主要存在于王朝国家的乡里控制制度所不能及的领域。中国历史上的“乡村自治”,就是在这种王朝国家行政管理的“局部真空”里存在的,而这种“局部真空”,就是王朝国家权力所不及的领域——既包括王朝国家权力所不能及的地域,也包括其所不能及的经济与社会领域。虽然历史上存在着诸种形式的“乡村自治”,但“乡村自治”却并非王朝国家的一种统治政策,至多表现为某种“统治策略”。
——摘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材料二:(英国)出生:贫困的母亲可获得附加补助加上一次性补助;每个婴儿出生,医药费平均为1150英镑,全免。儿童时代:(16岁以前)每个儿童每星期得6.85英镑津贴。贫苦失业家庭11岁以下儿童每星期得9.60英镑津贴;*未失业贫困家庭可获得家庭收入补助;小学和中学教育免费;*有的儿童可享受免费牛奶、午餐。(注:带*的为英国政府打算取消的项目)
——摘自洪江《从摇篮到坟墓》,载《欧洲研究》1986年第1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清朝基层治理制度说明中国古代王朝占据乡村自治的“局部真空”。结合所学,简述古希腊时期在“乡村自治”方面的“统治策略”。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实行的儿童保障措施,结合所学,说明英国政府打算取消一些项目的原因。
【答案】(1)说明:所谓的局部真空就是王朝权力所不能调节的领域,这一领域既包括政治经济上的不能达到,也包括在空间层面的无法到达。其自治方式主义包括保甲制度、宗族制度、士绅阶层。本质上是封建王权与家族纽带相结合的一种自治方式,是王权不到县原则的体现。
古希腊统治策略:实行公民大会制度、开设五百人会议、设立十将军委员会,设立行政官。
(2)措施:贫困母亲获得附加补助及一次性补助;婴儿出生医药费全免;16岁儿童获得补助;11岁以下贫苦失业家庭获得津贴;中小学教育免费;未失业家庭获得收入补助;部分儿童获得免费牛奶、午餐。
原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基本完善,在20世纪七十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开始出现滞涨危机,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取消部分福利政策。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分析】(1)设问是说明中国古代王朝占据乡村自治的“局部真空”,简述古希腊时期在“乡村自治”方面的“统治策略”。说明:根据材料“实际上主要存在于王朝国家的乡里控制制度所不能及的领域”“既包括王朝国家权力所不能及的地域,也包括其所不能及的经济与社会领域”等信息可得出所谓的局部真空就是王朝权力所不能调节的领域,这一领域既包括政治经济上的不能达到,也包括在空间层面的无法到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王朝通过乡村自治来实现对基层的控制和管辖,入通过保甲制度、宗族制度、士绅阶层等方式,其本质是封建王权与家族纽带相结合的一种自治方式,是王权不到县原则的体现。统治策略: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时期,随着民主政治建立和发展,通过实行公民大会、设立五百人会议和十将军委员会等方式加强对其管理。
(2)设问是概括英国实行的儿童保障措施,说明英国政府打算取消一些项目的原因。措施:根据材料“贫困的母亲可获得附加补助加上一次性补助”可得出贫困母亲获得附加补助及一次性补助;根据材料“每个婴儿出生,医药费平均为1150英镑,全免”可得出婴儿出生医药费全免;根据材料“(16岁以前)每个儿童每星期得6.85英镑津贴”可得出16岁儿童获得补助;根据材料“贫苦失业家庭11岁以下儿童每星期得9.60英镑津贴”可得出11岁以下贫苦失业家庭获得津贴;根据材料“小学和中学教育免费”可得出中小学教育免费;根据材料“未失业贫困家庭可获得家庭收入补助”可得出未失业家庭获得收入补助;根据材料“有的儿童可享受免费牛奶、午餐”可得出部分儿童获得免费牛奶、午餐。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英国政府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福利制度的基本完善使得英国政府考虑取消材料所述一些措施和项目;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逐渐进入滞胀时期,凯恩斯主义失灵,这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朝基层治理的相关内容,理解古希腊乡村自治的相关内容,理解英国实行的儿童保障措施,理解英国政府打算取消一些项目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高一下·宾县期末)正像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的泛滥不可预知、来势凶猛,从而促成了苏美尔人的不安全感和悲观那样,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可以预知、趋势平缓,从而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苏美尔人把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作恶神,而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神。这主要反映了( )
A.大河流域文明的差异性 B.宗教观念对文明的影响
C.大河流域文明的封闭性 D.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2.(2022高二下·佛山期中)共建“一带一路”成为社会热点。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3.(2022高一下·期中)古希腊艺术“常见的主题来自神话传说,并且是那些特别家喻户晓的”,它的展示场所是城邦公共场所而非私人宅邸或专家俱乐部,观众与评判者是广大城邦公民而非艺术家或批评家。由此可见,古希腊艺术( )
A.利于培养公民对城邦的认同 B.维护了神的绝对权威
C.促使民主政治在希腊的普及 D.呈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4.(2022高一下·期中)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由这一记录可以了解到庄园( )
A.内部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B.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C.是封君封臣制度的经济基础 D.对农奴进行残酷剥削
5.(2023高一下·定远月考)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邮政总局,曾编制了许多旅行指南,指南中记载了各驿站的名称和各站之间的距离,许多驿站位于今叙利亚、伊朗、中亚等地。据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国( )
A.鼓励长途贩运活动 B.重视交通工具的革新
C.开辟了亚欧新商路 D.注重传播本民族文化
6.阿兹特克神圣历是一种为期260天的宗教历法,与太阳历服务农业不同,它最大的用途,便是用来占卜天象,预知吉凶。但是普罗大众却并不知晓其具体用法,只有阿兹特克祭司才知晓如何运用历法来行事、预知吉凶。这说明( )
A.太阳历在国家中地位要更加重要
B.阿兹特克历法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C.神圣历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文化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7.(2022高三下·湖北开学考)“人的自由、人的独立、人的尊严”在 15 至 18 世纪逐渐成为西欧社会的共识,但无论葡萄牙、西班牙还是荷兰、英国,却都以野蛮的方式屠杀和奴役殖民地人民,在美洲建立起新型的奴隶制度并以法律为保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的扩张特性 B.西欧人文精神的发展
C.殖民地经济水平落后 D.古代奴隶制度的影响
8.(2023·南海三模)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蛋壳、西西里岛、白、红几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
A.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B.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C.改变了殖民扩张的手段 D.保障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9.下表是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建立的特许商业殖民公司的代表。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时间 公司名称 目标
1555年 莫斯科公司 以俄国为目标,后扩展到中亚、波斯
1588年 几内亚公司 以劫运黑人、黄金为目标
1597年 勒几特公司 以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为目标
1600年 东印度公司 以印度、东南亚、中国为目标,拥有在东印度的政治统治权、贸易垄断权等
A.延缓了西欧封建贵族的衰落
B.促进了世界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C.推动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发展
D.加速了欧洲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10.(2020高二上·成都月考)"没有丰富多彩、全面发展的人格,就没有文艺复兴时期灿烂的文化。个人主义造成了高度和谐的个性,给文艺复兴运动以一种光辉……另一方面这种个人主义又确实从一开始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它一切丑恶的方面。”材料主要表明( )
A.个人主义是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源
B.文艺复兴最早提出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C.个人主义对文化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D.文艺复兴带来了个人主义思潮的泛滥
11.宗教改革是基于宗教的一场运动,但是这个过程仍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统治精英各具宗教倾向,常常依据个人的偏好推行新教或天主教,一些野心勃勃的地方领主也会通过吸引某些宗教团体来树立自己的权力基础。据此推知,从长远的角度看,宗教改革( )
A.否定了教会等级制度 B.推动了新教改革运动
C.有利于集权国家形成 D.促进了人文主义传播
12.在英国第一次宪政改革过程中,当宪法危机产生时,威廉四世(1830—1837年在位)和他的父辈们一样,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频繁更换首相的人选,挑选自己满意的内阁首领。这表明英国( )
A.责任内阁集体对君主负责 B.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待于完善
C.《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 D.宪章运动导致君主权力扩大
13.(2022高三上·本溪月考)20世纪以前美国的立法权基本掌握在国会手中,总统主要以使用否决权的方式参与立法,牵制立法部门。20世纪后,罗斯福经常通过频繁提交国情咨文的方式,来干预国会通过的由他建议的社会立法。由此参与、干涉立法,扩大政府的权力。由此可知,美国( )
A.三权体制下权力分配比重变化 B.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C.分权与制衡原则遭到了破坏 D.国会政治权力逐渐被总统限制
14.19世纪末,一位德国建筑学家表达了深深的忧虑:“祖国正在变成荒凉寂寞之地,城市和乡村很快就会变成毫无差别的无产者聚居区,其建筑风格将像监狱一样,再也不会有让人愉悦畅叙的花园和小桥流水。”这折射出( )
A.浪漫主义为文学主流形式 B.城乡贫富差距迅速缩小
C.人们复苏乡村经济的要求 D.工业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15.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上述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促进手工工场的建立 B.加快了农业的发展
C.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D.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16.(2018高三上·正阳月考)《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本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如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们虽然曾经看出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说明科学社会主义( )
A.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B.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各种设想
C.用统一的社会生产代替私人生产
D.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17.在解释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说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的这段话可理解为( )
A.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
B.在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以前不能进行革命斗争
C.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主客观条件作保障
D.1871年是革命条件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18.葡属巴西由于最初没有发现贵金属矿藏,于是以发展出口农业经济为主,先后经历了“巴西红木周期”“蔗糖周期”。1693年在米纳斯地区发现了黄金富矿后,巴西进入了“黄金周期”。上述“周期”的变动反映了当时( )
A.巴西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迈进 B.巴西经济结构的单一化
C.葡属巴西殖民政策的不稳定性 D.葡萄牙殖民势力日益衰弱
19.(2019高一下·息县期中)19世纪末欧洲人在印度被恭敬地称为“大人”,在中东被称为“先生”,在非洲被称为“老爷”,在拉丁美洲则被称为“恩主”这表明( )
A.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B.欧洲通过殖民扩张超越其他地区
C.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
D.亚非拉地区的人民深受欧洲迫害
20.学者郑昌发指出,西属拉美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如果从世界全局来考察,它不仅打击和彻底冲垮了西班牙的封建殖民主义体系,而且对欧洲、美洲的封建制度也是猛烈的冲击。这表明西属拉美独立运动( )
A.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C.有利于世界近代社会的转型 D.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21.20世纪初期的德国宣称,“我们是所有民族中的精华……最有资格统治其他民族”“要在旧欧洲狭窄的边界之外完成重要任务”。与此同时,俄国也急欲完成“占领海峡,控制君士坦丁堡这样的大斯拉夫主义的‘历史任务’”。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欧洲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C.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盛行 D.列强结盟导致国际局势的紧张
22.在一战后的停战纪念日里,英国政府主导着社会记忆的重构,哀悼战争死难者在较长时间内成为纪念活动的主题。后来在以退伍军人为代表的公众推动下,这一主题由庆祝军事胜利逐渐转向多重性,在他们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再是光荣和正义的战争。这表明当时英国( )
A.政府主导着民间舆论的走向 B.公众的价值观念趋向务实
C.民众对一战的反思趋于理性 D.政府与民众矛盾渐趋尖锐
23.1920年,苏维埃政府撤销了人民银行,职工可以免费从国营和合作社分配点凭证领取食品、日用品和燃料,经济生活几乎完全实物化。苏维埃政府的做法( )
A.得到下层民众的普遍赞同 B.服务于特殊时期经济需要
C.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D.导致当时国内的局势失控
24.积累率是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五”计划前,苏联的积累率为19%,“一五”计划后提高到了 33%。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率为15%。这反映出“斯大林模 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25.“爱只有施舍,而无所求。爱只有宽恕,而从不怨恨和报复。”“用爱的方式而非暴力的方式去感化和唤醒人的内在善性,从而使恶人改恶从善,使犯错误者改邪归正。”持有此观念的政治家应是( )
A.苏加诺 B.桑迪诺 C.扎格鲁尔 D.甘地
26.1948年,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指出,“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成为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该学者意在( )
A.反思大战爆发的教训 B.鼓吹对苏联实行冷战
C.明确战争的主要责任 D.呼吁重建国际新秩序
27.在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上,巴拿马、智利和古巴的代表提议除《宪章》外,大会还应当另行通过一项关于“人的基本权利”的法案。“1300个美洲非政府组织联合刊登广告,呼吁人权成为未来任何国际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求联合国宪章包括一项明确的和基本的人权义务。”这些呼吁的目的是( )
A.民族歧视与压迫引发世界警惕 B.承认所有主权国家都拥有人权
C.人人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 D.防止种族歧视和战争灾祸重演
28.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三条规定,中、法、美、英、苏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国可以联合其他成员国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这五国中的任何一国也可以一票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联合国这一设计 ( )
A.奠定了两极格局基本框架 B.有利于大国维护世界和平
C.侵犯了弱小国家民族利益 D.制约了安理会效用的发挥
29.1945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针对当时的国际局势提出两点建议:利用威慑制服威胁;修复紊乱且低迷的西方国家体系。他认为相比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他更担心欧洲的沉沦对全球势力均衡所造成的破坏,使得美国不得不回到一战和二战时那种以武力应对威胁的老路。艾奇逊意图是( )
A.重新塑造欧洲均势 B.稳定欧洲社会秩序
C.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D.保证美国国家安全
30.(2021高三上·河南月考)20世纪80年代,西欧坚持认为,同苏联相处,不能长期依靠军事力量进行对抗,而要发挥西欧技术、资金的优势,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来维持和平局面。因此,西欧对苏实施“防务加缓和”的战略。西欧对苏联战略的调整反映出当时( )
A.欧洲走上一体化发展道路 B.西方国家放弃冷战政策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31.1946年2月,杜鲁门签署《1946年就业法》。根据此法,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政策、职能和资源,为那些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和正寻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这表明杜鲁门政府( )
A.力图扭转经济的颓势 B.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C.加强经济的宏观调控 D.延续以工代赈的政策
32.(2021高二上·大庆开学考)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把开矿、公共交通、邮电等原属国家垄断的部门交由私人资本去经营。同时,把学校、市政维护、收运垃圾、道路修整等公共事业交给私人“承租”。这反映了英国( )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D.力求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33.美国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硅谷”,集中了1700多家电脑、半导体的生产厂家,占美国同类工业产值的96%。美国西部、南部的人口随着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而猛增,1980年第一次超过了原来经济先进的北部和东部。这说明( )
A.科技革命引起经济布局的变化 B.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C.美国实现战后经济的持续增长 D.发达国家增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34.(2022高三上·朝阳期中)赫鲁晓夫时期经济理论讨论十分活跃,特别在商品货币关系等主要问题上,苏联学者出了不少新的看法。尽管受历史条件的影响,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毕竟让人们有可能根据实际已变化了的情况去探索理论和发展理论。由此可见,赫鲁晓夫改革:( )
A.引发了苏联思想大解放 B.否定了计划经济模式
C.冲击了斯大林经济理论 D.认可了市场经济体制
35.(2022高一下·昭阳期末)1982年,波兰政府在苏联的压力下取缔了国内最大的反对派组织——团结工会后,美国总统里根迅速宣布对波兰实行经济制裁,并秘密向团结工会提供了100万美元的活动经费,1984年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89年团结工会赢得波兰议会大选。材料表明东欧剧变( )
A. 是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结果
B.根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是东欧国家争取独立自主的产物
D.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必然结果
36.近代以来,非洲岛国赤道几内亚首都的名称发生多次变更。1827年,英国人将其命名为“克拉伦斯城”;1843年,西班牙人以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的名字命名该地;1968年,赤道几内亚以民族英雄马拉博的名字重新命名该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英国与西班牙在地名问题上存在分歧
B.地名的变更常与殖民侵略和民族意识有关
C.欧洲国家习惯于通过奴化手段对外扩张
D.不严谨的人为因素往往造成地名变化无常
37.如表是1947~1967年联合国会员国数目的变化表。表中1958~1963年间会员国数目暴增的原因是( )
时间 1947年 1955年 1958年 1963年 1967年
数目 57 76 82 113 123
A.巴尔干半岛国家分裂产生许多国家
B.联合国放松了对会员国条件的限制
C.美国鼓励中南美洲国家加入联合国
D.民族解放运动使非洲国家大量独立
38.推动下表所列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成立时间 名称
1962年 中美洲共同市场
1967年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74年 西非经济共同体
1975年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
1983年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A.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逐步瓦解
B.新兴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一体化开始影响发展中国家
D.南北合作推动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
39.有学者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在加大
C.国际格局的发展完全由大国操控
D.国际体系正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40.(2017高一下·青冈期末)新加坡《海峡时报》提到:“全球化”这个词在上世纪90年代,被看作精英对穷人的剥削。到21世纪以后,“全球化”开始带有半积极性的意味。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认为,对于“全球化”,既不需要对抗,也不需要叫好。”材料表明( )
A.全球化消除了文明对抗
B.全球化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加强
C.对全球化关注日益淡泊
D.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程度逐渐深入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美、德民主化道路
美国 德国
1775年,莱克里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独立;
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向丹麦发动战争,即第一次王朝战争;
1866年,普鲁士对奥地利开战,即第二次王朝战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即第三次王朝战争;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称帝,宣告德意志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摘编自乔明顺《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关于西方近代化特征有不同的看法。第一,近代化是一种革命进程。现代性与传统的尖锐冲突,现代性对传统的破坏将贯穿近代化的全过程。……第三,近代化是一种系统进程。都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民主化、教育以及传播媒介的参与等,并不是零乱、偶然地发生的,某一因素的变化总会影响到另外一些因素的变化。第四,近代化是一个全球过程。它在空间上始于西欧,后来扩展到全球。……第九,近代化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近代化所带来的创伤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但在长期发展中,近代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摘编自[美]塞缪尔 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美国和德国是如何确立政治近代化道路的。
(2)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 对材料二中“近代化是一种革命进程”这一看法加以说明。
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8年,天花传入加勒比海地区,此后不久又进入墨西哥与南美洲,无数人被夺去生命。疫情波及到的人数约占1492年(印第安)人口总数的90%。
——摘自《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二: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1843年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因此,英国在1848年后通过《公共卫生法》,公共卫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强制性责任。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材料三:19世纪中期,李斯特发明消毒灭菌法,使术后死亡率下降到原来的1/3。普法战争中德国军医用此法挽救了很多军人的生命。1928年,英国医生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但缺乏医界支持得不到应用。1941年12月,因大量战伤感染,美军宣布青霉素为优先的军需品,药剂得到快速开发和生产。
——摘编自《剑桥插图医学史》等
材料四: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当地时间22日告诫,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不会马上结束。新冠肺炎大流行已经在全球造成近260万人感染,超过18万人死亡,疫情已影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向参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呼吁,对待当前疫情要有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只有遏制病毒传播才能拯救生命和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各国要加强团结,共享经验、专业知识以及其他资源,共同努力保持供应链畅通,并为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最大程度支持。
——《参考消息网》2020年4月23日报道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近现代疫病蔓延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疫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抗击疫情的认识。
43.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稳定的社会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的“乡村自治”,实际上主要存在于王朝国家的乡里控制制度所不能及的领域。中国历史上的“乡村自治”,就是在这种王朝国家行政管理的“局部真空”里存在的,而这种“局部真空”,就是王朝国家权力所不及的领域——既包括王朝国家权力所不能及的地域,也包括其所不能及的经济与社会领域。虽然历史上存在着诸种形式的“乡村自治”,但“乡村自治”却并非王朝国家的一种统治政策,至多表现为某种“统治策略”。
——摘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材料二:(英国)出生:贫困的母亲可获得附加补助加上一次性补助;每个婴儿出生,医药费平均为1150英镑,全免。儿童时代:(16岁以前)每个儿童每星期得6.85英镑津贴。贫苦失业家庭11岁以下儿童每星期得9.60英镑津贴;*未失业贫困家庭可获得家庭收入补助;小学和中学教育免费;*有的儿童可享受免费牛奶、午餐。(注:带*的为英国政府打算取消的项目)
——摘自洪江《从摇篮到坟墓》,载《欧洲研究》1986年第1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清朝基层治理制度说明中国古代王朝占据乡村自治的“局部真空”。结合所学,简述古希腊时期在“乡村自治”方面的“统治策略”。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实行的儿童保障措施,结合所学,说明英国政府打算取消一些项目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两河流域及尼罗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两地区民族性格产生了深刻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D正确;
A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B错误,材料不涉及宗教问题;
C错误,材料不涉及大河流域的封闭性;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2.【答案】A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精神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根据“亚历山大远征、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文明的交流与冲突,A正确;
B错误,“亚历山大远征”不涉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错误,佛教传入中国与帝国的扩张不相符;
D错误,“亚历山大远征”不涉及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冲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3.【答案】A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古希腊艺术主题来自于公民熟悉的神话,在公共场所展示,公民参观和品评。这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共同文化,利于共同认同,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培养公民对城邦的认同,而非维护神的绝对权威,排除B项;
“在希腊的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材料内容么有体现希腊艺术的风格流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希腊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古希腊艺术通过公民熟悉的神话展现,有利于培养文化认同感,强化公民对城邦的认同。
4.【答案】B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分析可知:领主建立磨坊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身及庄园佃户的需要,因此属于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了佃农受到领主的严格管理和控制,不能看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
C错误,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
D错误,材料涉及佃户,不是农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世纪西欧的庄园经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欧庄园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君封臣制度的经济基础。
5.【答案】A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邮政总局编制的旅行指南中记载的驿站许多在今天的叙利亚、伊朗和中亚等地,这说明该旅行指南指导人们进行长途贩运活动,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交通工具的革新和亚欧新商路的开辟,B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鼓励长途贩运活动,“注重传播本民族文化”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邮政总局,曾编制了许多旅行指南,指南中记载了各驿站的名称和各站之间的距离,许多驿站位于今叙利亚、伊朗、中亚等地”及阿拉伯帝国的商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未比较太阳历和神圣历的地位,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阿兹特克历法包括太阳历和神圣历,太阳历用于农业,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神圣历是宗教历法,为政治、宗教活动服务,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证明阿兹特克文化发展水平领先世界,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阿兹特克文明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A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5—18 世纪人文主义的发展使尊重人权和尊严成为西欧社会的共识,但却在对外殖民扩张中,屠杀和奴役殖民地人民,这是资本主义为追逐利润和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的必然结果,故A正确。
材料中的这一现象是指双重标准问题,B不能解释对外扩张中对殖民地人权的践踏。
C不是列强殖民扩张的理由。
列强建立的是新型的奴隶制度,与古代奴隶制度不同,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
8.【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物种传播是为了殖民活动服务,而不是改善土著居民的生活,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近代化一般是指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殖民扩张的手段是暴力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与材料无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物种的洲际传播为西方殖民者进行殖民活动提供了物质保证,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航路开辟以来物种交流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旧有的封建贵族们的衰落,且材料主旨是欧洲的“商业革命”,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反映世界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英国东印度公司拥有东印度区域的商业贸易垄断权说明此时自由贸易并未实现,直到工业革命前后自由贸易才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表格信息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引起英国等欧洲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西欧一些专制王权国家,从增加国库财源和巩固自己专制统治的角度出发,纷纷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重要表现就是大力创办特许对外贸易的殖民公司,给予这些公司种种特权,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个人主义造成了高度和谐的个性,给文艺复兴运动以一种光辉……另一方面这种个人主义又确实从一开始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它一切丑恶的方面”可以看出一方面强调个人主义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强调个人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C正确;
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源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产生人文主义思想,排除B;
D项只是体现了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给文艺复兴运动以一种光辉……展现出它一切丑恶的方面”反映了个人主义的双重作用。
11.【答案】C
【知识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否定教会等级的问题,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新教改革主要矛头是天主教,因此统治阶级对天主教的推行不利于新教改革运动的推进,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统治精英各具宗教倾向,常常依据个人偏好推行新教或天主教,一些野心勃勃的地方领主也会通过吸引某些宗教团体来梳理自己的权力基础”体现的是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各国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来强化自身的权力,有利于集权国家的形成,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促进人文主义的传播属于宗教改革的影响,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英国责任内阁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内阁不对君主负责,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威廉四世(1830—1837年在位)……频繁更换首相的人选”可知,当时国王仍有较大权力,君主立宪制仍需要不断完善,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无法体现《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宪政改革并未扩大君主的权力,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总统主要以使用否决权的方式参与立法,牵制立法部的”“罗斯福……来干预国会通过的由他建议 的社会立法”“参与干涉立法,扩大政府的权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统堂握行政权,但通过不同的手段 以干涉立法权,这体现了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对权力分配比重的变化,即体现了三权体制下权力分配比重变化,A 项正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现象不违背宪法,不是对总统与国会之间平衡的打破,排除 B 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总统通过不同的手多以干涉立法权,体现了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对权力分配比重的变 化,不是分权与制衡原则的破坏,排除 C 项;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总统通过不同手段和措施参与、干涉立法,扩大 政府的权力,体现了三权体制下权力分配比重变化,国会政治权力被总统限制不是材料主旨内容,排除 D 项:
故选 A 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总统主要以使用否决权的方式参与立法,牵制立法部门”、“罗斯福……干预国会通过的由他建议的社会立法”、“参与、干涉立法,扩大政府的权力”,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体现“文学主流形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工业化造成城乡贫富差距拉大,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人们复苏乡村经济的要求 ”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快速进步,相伴而来的还有现代与传统剧烈碰撞所引发的诸如传统乡土衰落等各种问题,这种“现代化危机”在德国引起一场广泛的精神和社会运动——乡土运动,折折射出工业化价值观念的冲突,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促进手工工场的建立”与题干不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对农业的影响,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是指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这将极大地推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本题材料“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这些体系的发明家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因此选D。
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 他们没有看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 ,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进而得出结论。
17.【答案】C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革命”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否定条件成熟前的革命斗争,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来看,材料表述的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即条件不成熟,因此革命的成功需要成熟的条件来保证,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1871年是巴黎公社政权建立的时间,对革命条件成熟与否,无分水岭含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巴黎公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B
【知识点】殖民者入侵对美洲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693年尚未发生工业革命,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出每个周期是先后出现的,且都是单一的农矿产品,这说明巴西经济结构的单一化,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葡属巴西殖民地始终推行单一经济,政策十分稳定,这适应了葡萄牙殖民掠夺的需要,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看不出葡萄牙殖民势力的衰弱,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殖民者对巴西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C
【知识点】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解析】【分析】19世纪末欧洲国家已经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发展水平高,确立了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从材料反映的“大人”“先生”“老爷”和“恩主”的称呼来看,说明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B项说法片面,欧洲国家并非仅靠殖民扩张超越其他地区,排除。
D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西欧殖民扩张的准确把握,19世纪末欧洲国家已经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发展水平高,确立了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从材料反映的“大人”“先生”“老爷”和“恩主”的称呼来看,说明欧洲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
20.【答案】C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了西属拉美人民独立运动的影响,没有体现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西属拉美独立运动与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西属拉美人民独立运动的胜利,冲击了殖民主义,动摇了欧洲、美洲的封建制度,有利于世界近代社会的转型,从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政治上、经济上还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西属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答案】B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但材料并未体现各国的经济情况,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一战前,德国、俄国都在积极宣传或者践行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一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泛滥,加速了一战的爆发,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法西斯主义盛行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的形成与军备竞赛加速了一战的爆发,但材料并未涉及列强结盟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主导的作用,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职能体现反思的理性,而不能说明是“务实”,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由庆祝军事胜利逐渐转向多重性,在他们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在是光荣和正义的战争”可知英国民众对于一战的看法更加趋于实际,说明民众对一战的反思趋于理性,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政府和民众矛盾尖锐的说法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一战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答案】B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使广大农民利益受到损坏,故并非受下普遍认可,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凭证领取生活用品及经济生活的实物化反映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实物配给制的规定,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与1939年,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当时国内的局势失控”表述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4.【答案】D
【知识点】“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高积累而非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忽视民生而非牺牲农业,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高积累而非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下注重高积累而忽视了改善民生的问题,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5.【答案】D
【知识点】甘地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苏加诺致力于民族独立斗争,历任印度尼西亚民族政治联盟主席,印度尼西亚党主席,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等职务,被称为“印尼国父”。一贯主张执行反帝反殖的不结盟外交政策,促进亚非人民的团结合作,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桑迪诺是尼加拉瓜反美游击战的领袖。他反对美国的战斗精神至今一直鼓舞着拉丁美洲人民,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扎格鲁尔是埃及独立运动领袖,华夫脱党创始人 ,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甘地领导的运动是非暴力不合作,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这场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6.【答案】A
【知识点】“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可知,该学者在反思二战爆发的原因,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对苏联政策,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战争的主要责任,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得出新秩序的重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二战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7.【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民族歧视与压迫引发世界警惕是呼吁产生的原因,而非目的,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巴拿马、智利和古巴的代表呼吁人权成为未来任何国际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代表呼吁的目的是承认所有主权国家都拥有人权,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人人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二战结束后,美洲一些国家代表和非政府组织呼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都要有专门的“人权”法案,目的在于吸取二战教训,通过国际合作防止种族歧视和战争灾祸重演,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二战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8.【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基本框架,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材料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一项表决原则,即大国一致原则,它有利于大国维护世界和平,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联合国成立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这一设计有利于大国维护世界和平,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联合国这一设计能够有效发挥安理会效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联合国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9.【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重新塑造欧洲均势”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稳定欧洲社会秩序”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他认为相比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他更担心……”可知,艾奇逊并非强调遏制共产主义扩张,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他更担心……使得美国不得不回到一战和二战时那种以武力应对威胁的老路”可知,艾奇逊提出建议的目的是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维护美国的根本利益,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冷战时期美国的政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0.【答案】C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20世纪80年代,西欧调整对苏战略,强调发“挥资金的优势”“维持和平局面“,促进双方关系“缓和”,体现了当时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故C正确。
一体化发展并不包括当时的苏联,故排除A。
西欧对苏战略中仍包括“防务”,并未放弃冷战对峙政策,故排除B。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与苏联关系演变情况。依据材料“而要发挥西欧技术、资金的优势,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来维持和平局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1.【答案】C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二战结束时美国经济一派繁荣,不存在颓势,但由于二战刺激经济的动力消失,杜鲁门政府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施政目标,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开始实施,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政策、职能和资源”可知,强化就业与培训,这反映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涉及这一具体的措施,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解析】【分析】依据“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把开矿、公共交通、邮电等原属国家垄断的部门交由私人资本去经营……”和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爆发滞胀危机,这表明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面临挑战,为了应对危机,英国等西方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如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削减公共事业的开支等,从而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力求激发市场经济活力,D正确,A排除;
题干没有体现社会保障体系,而是英国将国有部门和和公共事业私营化,B排除;
题干反映了英国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但不是行政能力的削弱,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二战后经济政策的调整,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70年代后,英国为了应对滞胀问题,放弃了凯恩斯主义,减少对对经济的干预,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力求激发市场经济活力。
33.【答案】A
【知识点】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关键语句为“电脑、半导体”“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西部、南部的人口猛增”“超过了原来经济先进的北部和东部”,人口的变化、新兴产业区的发展都代表着经济布局的变化,电脑、半导体则代表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没有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速度与过去比较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战后经济持续增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布局的变化是由于政府干预的信息,而且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减少了干预,美国也不能代表所有的发达国家,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4.【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讨论“商品货币关系”且提出“新的看法”,让人们有可能根据实际已变化了的情况去探索理论和发展理论,必然冲击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即斯大林经济理论,故答案为C;
A夸大了改革的影响,排除;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否定计划经济模式而是改革计划经济模式,排除B;
D发生在苏联解体后,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战后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显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没有避免解体的命运。
35.【答案】A
【知识点】东欧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欧剧变中波兰政府的倒台背后是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包括美国的经济制裁与秘密资助,诺贝尔和平奖的授予等非暴力的经济文化措施。故选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
东欧剧变并不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争取独立自主斗争的结果,美苏冷战也不必然会引发东欧剧变,美苏冷战的根源是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排除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欧剧变,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东欧剧变的背景来分析。要搞清楚东欧剧变的背景,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36.【答案】B
【知识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原因与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英国与西班牙在地名问题上存在分歧”不符合题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赤道几内亚首都名称的数次变更的历史看,英国和西班牙先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命名这一地点,这是殖民扩张的反映,最后该国以民族英雄的名字命名该地,这体现了该国的民族意识,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欧洲国家习惯于通过奴化手段对外扩张”并不是题干反映的本质,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 不严谨的人为因素往往造成地名变化无常”与题干反映的本质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殖民扩张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7.【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巴尔干半岛国家分裂产生许多国家”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 联合国放松了对会员国条件的限制”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美国鼓励中南美洲国家加入联合国”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非洲国家大量实现民族独立,因此联合国的会员数量增加,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二战后殖民体系崩溃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8.【答案】B
【知识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经济秩序,一直存在,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表格显示的都是亚非拉地区成立的经济组织,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全球化下国际经济秩序不利局面而设置,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经济一体化最早开属于欧共体,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南北合作指的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经济合作,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9.【答案】D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多极化仍然是一个趋势并未形成,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世界各地发展不均衡的相关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 国际格局的发展完全由大国操控”表述不准确,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多个中心国家和地区,向多元多体方向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0.【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解析】【分析】从材料反映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人们对“全球化”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说明人们的认识更为客观和全面,表明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全球化的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材料反映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而不是淡泊,排除C项。
41.【答案】(1)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民族独立,颁布1787宪法,确立总统共和制政体。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2)说明:政治上,英国通过“光荣革命”,法国通过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经济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展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科技上,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等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点】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意大利、德意志的统一
【解析】【分析】(1)设问是分别说明美国和德国是如何确立政治近代化道路的。美国:根据“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通过独立战争,赢得民族独立,颁布1787宪法,确立总统共和制政体。德国:根据“第一次王朝战争”“第二次王朝战争”“第三次王朝战争”“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2)设问是说明“近代化是一种革命进程”。根据所学可知,分别从政治上,英国通过“光荣革命”,法国通过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经济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展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科技上,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等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说明近代化是一种革命进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内容,识记德意志统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答案】(1)主要原因:新航路开辟和全球殖民扩张(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客观上扩大了疫病蔓延的可能;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人口聚集和城市贫困现象,成为疫病流行蔓延的温床;战争中人员聚集、环境恶劣,以及伤亡,加剧疫病传播;科技落后或观念保守,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近现代疫病流行与蔓延;当今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加剧疫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蔓延。
(2)影响:一方面,疫病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冲击和灾难;另一方面又促使人类文明的自我完善和升级,倒逼人类文明的进步。
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务之急;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携手抗疫,方能共克时艰。
【知识点】古代西方国家的疫病防治;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1)设问是分析世界近现代疫病蔓延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根据“1518年,天花传入加勒比海地区,此后不久又进入墨西哥与南美洲”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和全球殖民扩张(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客观上扩大了疫病蔓延的可能;根据“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得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人口聚集和城市贫困现象,成为疫病流行蔓延的温床;根据“普法战争中德国军医用此法挽救了很多军人的生命。1928年,英国医生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但缺乏医界支持得不到应用。”得出战争中人员聚集、环境恶劣,以及伤亡,加剧疫病传播;结合所学可从科技因素、全球化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2)设问是概括疫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抗击疫情的认识。影响:根据“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得出一方面,疫病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的冲击和灾难;根据“因此,英国在1848年后通过《公共卫生法》,公共卫生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强制性责任。”得出另一方面又促使人类文明的自我完善和升级,倒逼人类文明的进步。认识: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务之急;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携手抗疫,方能共克时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世界近现代疫病蔓延的主要原因,理解疫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3.【答案】(1)说明:所谓的局部真空就是王朝权力所不能调节的领域,这一领域既包括政治经济上的不能达到,也包括在空间层面的无法到达。其自治方式主义包括保甲制度、宗族制度、士绅阶层。本质上是封建王权与家族纽带相结合的一种自治方式,是王权不到县原则的体现。
古希腊统治策略:实行公民大会制度、开设五百人会议、设立十将军委员会,设立行政官。
(2)措施:贫困母亲获得附加补助及一次性补助;婴儿出生医药费全免;16岁儿童获得补助;11岁以下贫苦失业家庭获得津贴;中小学教育免费;未失业家庭获得收入补助;部分儿童获得免费牛奶、午餐。
原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基本完善,在20世纪七十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开始出现滞涨危机,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行改革,取消部分福利政策。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分析】(1)设问是说明中国古代王朝占据乡村自治的“局部真空”,简述古希腊时期在“乡村自治”方面的“统治策略”。说明:根据材料“实际上主要存在于王朝国家的乡里控制制度所不能及的领域”“既包括王朝国家权力所不能及的地域,也包括其所不能及的经济与社会领域”等信息可得出所谓的局部真空就是王朝权力所不能调节的领域,这一领域既包括政治经济上的不能达到,也包括在空间层面的无法到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王朝通过乡村自治来实现对基层的控制和管辖,入通过保甲制度、宗族制度、士绅阶层等方式,其本质是封建王权与家族纽带相结合的一种自治方式,是王权不到县原则的体现。统治策略: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时期,随着民主政治建立和发展,通过实行公民大会、设立五百人会议和十将军委员会等方式加强对其管理。
(2)设问是概括英国实行的儿童保障措施,说明英国政府打算取消一些项目的原因。措施:根据材料“贫困的母亲可获得附加补助加上一次性补助”可得出贫困母亲获得附加补助及一次性补助;根据材料“每个婴儿出生,医药费平均为1150英镑,全免”可得出婴儿出生医药费全免;根据材料“(16岁以前)每个儿童每星期得6.85英镑津贴”可得出16岁儿童获得补助;根据材料“贫苦失业家庭11岁以下儿童每星期得9.60英镑津贴”可得出11岁以下贫苦失业家庭获得津贴;根据材料“小学和中学教育免费”可得出中小学教育免费;根据材料“未失业贫困家庭可获得家庭收入补助”可得出未失业家庭获得收入补助;根据材料“有的儿童可享受免费牛奶、午餐”可得出部分儿童获得免费牛奶、午餐。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英国政府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福利制度的基本完善使得英国政府考虑取消材料所述一些措施和项目;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逐渐进入滞胀时期,凯恩斯主义失灵,这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朝基层治理的相关内容,理解古希腊乡村自治的相关内容,理解英国实行的儿童保障措施,理解英国政府打算取消一些项目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