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宁省六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辽宁省六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可以用来说明中国早期文明(  )
时期 西部 东部
公元前2500年 陕西龙山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
公元前32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 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5000年 仰韶文化 青莲岗文化
A.相互之间交流频繁 B.呈现多元化分布格局
C.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发展具有均衡性特征
2.下图是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斗牛画像砖,画中斗牛士拿着器械斗牛。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并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据此可知(  )
A.文人画创作蕴含农本观
B.铁犁牛耕的推广推动斗牛活动产生
C.中原民间盛行尚武之风
D.民俗文化发展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3.(2022·丰台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将统治者认为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称“重罪十条”。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这一规定(  )
A.反映了法家赏罚分明、以法治国的思想
B.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
C.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终完成
D.首创了律例合编的国家法典编纂体例
4.(2022·昌平模拟)《新唐书》写道:“自天宝以来,大盗屡起,方镇数叛,兵革之兴,累世不息,而用度之数,不能节矣。加以骄君昏主,奸吏邪臣,取济一时,屡更其制,而经常之法,荡然尽矣……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至于盐铁、转运、屯田……无所不为矣。盖愈烦而愈弊,以至于亡焉。”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藩镇割据的现象 B.两税法实施的结果
C.唐朝灭亡的原因 D.宦官专权的危害性
5.金世宗(1123-1189年)视《贞观政要》为治国的镜鉴。其在位时期,金国出现繁荣盛景象,因其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这说明 (  )
A.虚怀纳谏是国家治理的根本 B.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
C.儒家思想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6.清代乾隆年间,在广东的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庶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由此可见当时 (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7.(2023高三上·辽宁开学考)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文中认为文化发达、科学普及“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他主张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梁启超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 B.倡导进行文学革命
C.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 D.宣扬民主革命思想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很快波及其他城市……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上述材料说明该运动中(  )
A.中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B.工入阶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C.马克思主义思想行得到广泛传播
D.爱国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9.(2022高三上·辽阳月考)如表是七七事变前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主要抗日文献。这说明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  )
时间 文献
1931年9月 《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1932年4月 《对日战争宣言》
1933年1月 “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抗日统一战线
1935年8月 《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5年12月 《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建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一直把日本帝国主义作为主要敌人
B.始终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C.为民族大义与国民党既斗争又团结
D.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积极开辟敌后战场
10.(2023高三上·辽宁开学考)从1964年开始,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三线建设部署的项目便涉及钢铁、石油、农业、林业等300多个。同时,中央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立特区制,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集中会战等以保证三线建设。这些措施(  )
A.体现了“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
B.开始了设立经济特区的探索
C.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11.如图为中国“1952~201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变化”, 据此可知,我国 (  )
A.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迅猛 B.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提高
C.农产品生产结构得到优化 D.农村经济实现服务性转型
12.(2023高三上·辽宁开学考)有法国历史学家写道:“这是近东历史上第一次,从爱琴海到印度河,从中亚到波斯湾和红海,所有疆域都被统一在同一个国家政体内”“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帝国政体,并存续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该帝国的统治(  )
A.促进了各区域文化的交流 B.推动了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
C.有利于民主法治思想传播 D.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13.(2020高三上·呼玛月考)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14.(2022高二下·可克达拉月考)1838年4月4日,“天狼星号”汽船从爱尔兰的科克港出发,于18天后驶入纽约港,《纽约先驱报》用令人欢欣鼓舞的大标题报道:“广阔的大西洋上终于架起了桥梁。时间与空间湮灭了!”随后,“大西部号”用15天横渡大西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快的汽船只需不到6天就可以轻松横渡大西洋。这反映出(  )
A.交通领域开始了革命性变化 B.技术进步使全球联系更紧密
C.远洋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D.英国工业生产领先西方世界
15.1960年起,法国先后与十二个原属法国殖民地的非洲国家签订了涉及外交、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合作”协定,如外交上经常互通情况和磋商;法国允诺向缔约对方提供经济援助;应缔约国政府邀请进行军事干预;承诺对组建当地军队、警察提供顾问和装备等。这种合作(  )
①延缓了非洲国家独立的进程 ②以新形式维护传统殖民利益
③冲击了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 ④反映了非洲国家的现实需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2023高三上·辽宁开学考)冷战时期,奥地利、芬兰和瑞典曾不得不离开西方,成为中立国家;后来他们顺利加入欧盟。前华沙条约组织的天主教和新教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也成为欧盟成员国,而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多次申请加入欧盟,却总因多数成员国反对而遭拒绝。材料意在说明(  )
A.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困难重重
B.文化认同对区域经济政治合作的意义
C.冷战思维阻碍了经济全球化
D.欧盟的内部矛盾影响土欧关系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口述历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建国后工人的口述史
口述内容 口述人
那个时候宣传我们是主人……那个时候干活不是谋生,是一心为把鞍钢、把国家的企业、把国家的事办好。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MCX
班长可以当一日制的厂长,你对厂子有什么要求、合理化建议,你可以提,比如说生产上存在问题,技术上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TCK
基本上拖厂职工的孩子都要在拖厂,从哺育室、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比较齐全。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一拖工人DJT
当时市里面来人给我们开动员大会,号召我们现在要备战备荒为人民。毛主席说三线建设去的是好人好马好设备。 1964年启动的“三线建设”贵州工人YFY
——摘编自周晓虹主编《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建国后初期工人的身份地位,并加以解读。
(2)研究新中国工业建设时,你如何看待工人口述史的史料价值。
18.(2023高三上·辽宁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亡。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王旭东的《世界瘟疫历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面对各种严重流行的疫病,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发动群众,配合生产,深入宣传,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1953年12月,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新中国“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地方政府对于组织群众,说服教育,以及开展各项防疫具体工作,均予以积极推动。在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地消灭或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和蔓延,为以后新中国的防疫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大大推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卫生防疫事业探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绩的意义。
19.(2023高三上·辽宁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摘编自帕尔默的《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二: 边疆省区面积占我国领土面积的50%到60%,边疆省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1952年,《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移民”。1954年8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下辖10个农业师,总人口17.5万,其中职工10.5万人,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由内地到边疆的集体移民。1956年,从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和上海移往黑龙江、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的移民有43万余人。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包括工人、干部、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学生、转业官兵在内的4万余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大庆。据统计,1961年黑龙江双鸭山市的人口较1954年增加了36万人。20世纪60年代,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云南和海南等地普遍地建立起来。
——摘编自赵入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大规模向边疆移民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体制,从建立、稳国到裴落,中经六朝动荡分裂,最后重归一统,形成隋唐帝国,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而典型的循环。关于汉唐相似性的考察,进一步确认了“朝代循环”现象的客观存在。汉唐之前的秦隋,在结束长期分裂建立统一王朝后,均二世而亡,西汉建立后,亦经过高祖灭异姓诸侯王,吕氏之乱,景帝平同姓诸侯王之乱的严峻考验后才稳定下来。唐朝在高宗时亦遭遇皇后专权及武周代唐的考验。不仅仅秦汉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在开国皇帝之后的第二第三代皇帝统治时,大抵王朝建立后三四十年左右,会出现一次政治危机,或称之为“瓶颈危机”。汉唐历史进程中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又有内在的连续,更有显著的差异。其断续异同之间,在不少方面遮露出秦汉隋唐阔乃至整个帝制时代历史演进的特点及规律。
——摘编自牟发松《汉唐异同论》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东西部都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这说明中国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分布格局,B项正确;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对比中国早期文明与世界早期文明,无法得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C项错误;
材料只是反映了东西部都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看不出各文明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具有均衡性特征”的结论,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结合中华文明多元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画中斗牛士拿着器械斗牛”“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并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可知,汉代斗牛活动的产生与农业生产的实践有关,反映出民俗文化发展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D项正确;
文人画重在写意,该画不是文人画,A项错误;
材料只体现了牛踩踏的场景,没有体现铁犁的信息,不能得出“铁犁牛耕的推广”的结论,B项错误;
斗牛活动是民俗活动,并不是尚武之风,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画中斗牛士拿着器械斗牛”“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并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可知,重罪十条制定于法典之中,目的是维护皇权,既可以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还可以树立封建伦理道德的权威性,维护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关系,使得封建礼教与法律进一步融合,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B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排除C项;
《大明律集解附例》开律例合编的先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魏晋时期的法律,解答本题根据材料“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根据“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至于盐铁、转运、屯田……无所不为矣。盖愈烦而愈弊,以至于亡焉”可知这段材料认为因为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导致唐朝走向灭亡,C项正确;
材料说明的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不是藩镇割据现象、两税法的实施结果和宦官专权的危害性,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中央集权,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朝的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与大臣间的对话和重大政治、经济措施。女真皇帝金世宗通过学习《贞观政要》,推动金国的社会进步,出现了盛世局面,这反映出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B项错误;
A项错在“根本”,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对社会矛盾的影响,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的影响,而非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金朝的统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金朝学习汉族文化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在广东的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庶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可以看出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B项正确;
材料中只是涉及私营手工业,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主导地位”的结论,A项错误;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C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在广东的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庶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材料的能力。
7.【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主张“民间俗语写文著书,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这样便于普通民众接受西方思想,进而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A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文学革命,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排除BC;
梁启超主张改革的方式,而非宣扬革命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以及特点。
8.【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运动是五四运动,从材料“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可以看出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D项正确;
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就已经觉醒,“开始”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工人阶级,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而且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才广泛传播,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结合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作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到1935年这段时间是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是中共的主要敌人,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对国民党的斗争,C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还没有敌后战场,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救亡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及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1964年开始,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三线建设部署的项目便涉及钢铁、石油、农业、林业等300多个。同时,中央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立特区制,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集中会战等以保证三线建设”可知,1964年开始,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三线建设部署的项目便涉及钢铁、石油、农业、林业等300多个.同时,中央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立特区制,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集中会战等以保证三线建设。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才可以做到,D项正确;
一五计划在1957年就已经结束,排除A项;
经济特区建立于1978年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
协调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三线建设的目的是巩固国防,但客观上促进了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三线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由此即可得出结论,本题难度适中。
11.【答案】C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与1952年相比,201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其中农业、畜牧业、渔业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这说明农产品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总产值结构的变化,看不出总产值的增长速度,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总产值结构的变化,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提高,B项错误;
农村经济服务型转型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服务业的比重上升,材料不能体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图示信息,注意1952与201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农产品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波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近东历史上第一次”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波斯帝国,材料“从爱琴海到印度河,从中亚到波斯湾和红海,所有疆域都被统一在同一个国家政体内”体现了波斯帝国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
亚历山大帝国推广了希腊文化,波斯帝国并没有推广希腊文化,排除B项;
波斯帝国推行的是专制独裁统治,排除C项;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波斯帝国建立于公元前550年,当时基督教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波斯帝国统治的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故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意义进行分析即可。
14.【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838年可知这一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基本完成,结合材料“‘天狼星号’汽船从爱尔兰的科克港出发,于18天后驶入纽约港……广阔的大西洋上终于架起了桥梁。时间与空间湮灭了!”可分析出交通工具的进步使得全球联系更加紧密,B项正确;
交通领域开始了革命性变化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提到远洋贸易,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英国工业生产领先西方世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工具的改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15.【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协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法国在原有殖民地国家的利益,也体现了非洲国家在独立后可能在某些领域出现困难,需要与法国“合作”,因此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协作表明此时非洲国家已经实现独立,因此①与题意不符,A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合作过程无法冲击当时的冷战格局,因此③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960年起,法国先后与十二个原属法国殖民地的非洲国家签订了涉及外交、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合作’协定”及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6.【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冷战时期,奥地利、芬兰和瑞典曾不得不离开西方,成为中立国家;后来他们顺利加入欧盟。前华沙条约组织的天主教和新教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也成为欧盟成员国,而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多次申请加入欧盟,却总因多数成员国反对而遭拒绝”可知,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多次申请加入欧盟,却总因多数成员国反对而遭拒绝因为欧洲国家信仰基督教,因此文化冲突是土耳其被欧盟拒绝的主要原因,材料表明文化认同对区域经济政治合作的意义,B项正确;
材料意在说明文化认同对区域经济政治合作的意义,排除A项;
材料强调文化认同对区域经济政治合作的意义,未涉及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
欧盟的内部矛盾与土欧关系的发展无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冷战时期欧洲的发展状况。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1)身份地位:国家主人翁、工业建设者。
解读:新中国成立,新政权赋予了工人阶级领导者地位,工人成为国家主人翁。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过渡时期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于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国家重点建设重工业,需要通过政治宣传及社会保障措施,建构工人工业建设者身份,提升了工人群体的认同感和满足感。工人建设者们以忘我的工作热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新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口述内容是亲历者叙述的历史,是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口述史料主观性较强,还应多角度搜集运用史料,注意史料互证。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身份地位:依据材料“我们是主人”可以得出国家主人翁;依据材料“一心为把鞍钢、把国家的企业、把国家的事办好”“三线建设去的是好人”可以得出工业建设者。解读:结合所学从工人身份地位形成的背景和影响等方面分析。背景方面,新中国成立,工人成为国家主人翁,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业建设的要求建构工人工业建设者身份。影响方面,提升了工人群体的认同感和满足感,工人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新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价值:结合所学从口述史料的特点和运用等方面分析,口述内容是亲历者叙述的历史,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但也存在主观性较强等局限,因此还应多角度搜集史料,注意史料互证等进行总结。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第一问,身份地位:依据材料信息,从主人公和建设者角度分析;解读:结合第一问的身份地位和所学从背景和影响角度分析;第二问,结合口述史料的价值和史学研究的方法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答案】(1)影响: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2)意义:遏制了疫病的流行,减少了人口死亡,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增强了人民的防疫意识;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为以后疫病防控提供了借鉴。
【知识点】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1)影响:根据材料“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根据材料“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可知,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根据材料“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可知,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2)意义:根据材料“加强领导,发动群众,配合生产,深入宣传,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遏制了疫病的流行,减少了人口死亡,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根据材料“制定了新中国‘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可知,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根据材料“成功地消灭或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和蔓延,为以后新中国的防疫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大大推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可知,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增强了人民的防疫意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为以后疫病防控提供了借鉴。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即可知中古西欧发生的黑死病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造成了灾难,另一方面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取得巨大发展,本题难度适中。
19.【答案】(1)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 量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 政策支持;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
(2)原因: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巩固国防的需要;工业化建设的推动;人们建设边疆, 振兴祖国的热情高涨;国家政策的指引。(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知识点】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的影响;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根据“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可概括出为移民提供了政策的支持;根据材料时间“1864年”“1850”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在内战之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劳动力紧缺,社会相对稳定;1864-1940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本土没收到冲击,而欧洲受到冲击比较大,推动了欧洲移民美国。
(2)根据材料“边疆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0%-60%,边疆省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出边疆地区位置重要,边疆移民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巩固国防;根据材料“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移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大庆石油会战”得出工业化建设推动了移民;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员向边疆移民体现了人们的建设热情高涨;《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体现了国家政策的指引推动了边疆移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现代中西方移民的背景、原因。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示例1:观点:汉唐的历史进程存在相似性。
论述:汉唐都在前代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大一统的王朝,在王朝初期分别继承和发展前朝的制度。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制度;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汉唐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在王朝初期都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都出现政治清明,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兼收并蓄。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和亲政策等)。最后都因政治黑暗、宦官专权、土地兼并等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致使王朝灭亡。
综上所述,汉唐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相当重要的历史时期,都为璀璨的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社会继续向前发展。
示例2:观点:汉唐历史进程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论述:在政治方面:汉朝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时期,而唐朝是官僚政治的成熟时期;汉朝实行察举制标准为德行和才能,到后期演变为门第望族,士族政治开始形成;唐朝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与做官相结合,使士族政治走向衰落。经济方面:汉朝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对外贸易海陆并重并范围较广。思想方面:汉初实行黄老学说,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权威受到挑战,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综合上述,汉唐历史发展进程虽然出现差异性,却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示例3:观点:汉唐历史的断续异同体现了朝代循环的历史规律。
论述: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先后平定异姓王、吕氏之乱,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征讨匈奴,开疆拓土,使汉王朝到达顶峰。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豪强地主分裂割据,东汉王朝走向灭亡。
唐初发生“玄武门之变”后稳定了政局,逐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最终导致王朝走向灭亡。
综上所述,汉唐历史是由乱到兴,由兴到乱的历史进程,两代王朝治乱兴衰,体现了朝代循环的历史规律。
示例4:汉唐历史进程既有相似性,又有显著的差异性。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5:汉唐历史进程具有内在的连续性。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察举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农业发展;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材料“汉唐历史进程中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又有内在的连续,更有显著的差异”可以得出观点有汉唐的历史进程存在相似性;汉唐历史进程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述。观点“汉唐的历史进程存在相似性”,结合汉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盛世局面、正统思想、民族政策以及灭亡原因等方面的相同点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汉唐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相当重要的历史时期,都为璀璨的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社会继续向前发展。观点“汉唐历史进程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结合汉朝和唐朝的官僚政治、选官制度、经济状况以及治国思想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汉唐历史发展进程虽然出现差异性,却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和唐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汉朝和唐朝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的异同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辽宁省六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可以用来说明中国早期文明(  )
时期 西部 东部
公元前2500年 陕西龙山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
公元前32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 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5000年 仰韶文化 青莲岗文化
A.相互之间交流频繁 B.呈现多元化分布格局
C.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发展具有均衡性特征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东西部都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这说明中国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分布格局,B项正确;
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各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对比中国早期文明与世界早期文明,无法得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C项错误;
材料只是反映了东西部都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看不出各文明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具有均衡性特征”的结论,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表格信息,结合中华文明多元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下图是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斗牛画像砖,画中斗牛士拿着器械斗牛。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并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据此可知(  )
A.文人画创作蕴含农本观
B.铁犁牛耕的推广推动斗牛活动产生
C.中原民间盛行尚武之风
D.民俗文化发展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画中斗牛士拿着器械斗牛”“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并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可知,汉代斗牛活动的产生与农业生产的实践有关,反映出民俗文化发展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D项正确;
文人画重在写意,该画不是文人画,A项错误;
材料只体现了牛踩踏的场景,没有体现铁犁的信息,不能得出“铁犁牛耕的推广”的结论,B项错误;
斗牛活动是民俗活动,并不是尚武之风,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画中斗牛士拿着器械斗牛”“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并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2·丰台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将统治者认为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称“重罪十条”。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这一规定(  )
A.反映了法家赏罚分明、以法治国的思想
B.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
C.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终完成
D.首创了律例合编的国家法典编纂体例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可知,重罪十条制定于法典之中,目的是维护皇权,既可以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还可以树立封建伦理道德的权威性,维护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关系,使得封建礼教与法律进一步融合,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B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排除C项;
《大明律集解附例》开律例合编的先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魏晋时期的法律,解答本题根据材料“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4.(2022·昌平模拟)《新唐书》写道:“自天宝以来,大盗屡起,方镇数叛,兵革之兴,累世不息,而用度之数,不能节矣。加以骄君昏主,奸吏邪臣,取济一时,屡更其制,而经常之法,荡然尽矣……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至于盐铁、转运、屯田……无所不为矣。盖愈烦而愈弊,以至于亡焉。”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藩镇割据的现象 B.两税法实施的结果
C.唐朝灭亡的原因 D.宦官专权的危害性
【答案】C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根据“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至于盐铁、转运、屯田……无所不为矣。盖愈烦而愈弊,以至于亡焉”可知这段材料认为因为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导致唐朝走向灭亡,C项正确;
材料说明的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不是藩镇割据现象、两税法的实施结果和宦官专权的危害性,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中央集权,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朝的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5.金世宗(1123-1189年)视《贞观政要》为治国的镜鉴。其在位时期,金国出现繁荣盛景象,因其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这说明 (  )
A.虚怀纳谏是国家治理的根本 B.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
C.儒家思想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答案】B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与大臣间的对话和重大政治、经济措施。女真皇帝金世宗通过学习《贞观政要》,推动金国的社会进步,出现了盛世局面,这反映出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B项错误;
A项错在“根本”,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对社会矛盾的影响,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的影响,而非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金朝的统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金朝学习汉族文化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清代乾隆年间,在广东的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庶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由此可见当时 (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在广东的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庶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可以看出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B项正确;
材料中只是涉及私营手工业,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主导地位”的结论,A项错误;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C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在广东的制糖业中,商人往往预先向庶农发放糖本,冬天则收取糖利;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材料的能力。
7.(2023高三上·辽宁开学考)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文中认为文化发达、科学普及“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他主张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梁启超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 B.倡导进行文学革命
C.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 D.宣扬民主革命思想
【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主张“民间俗语写文著书,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这样便于普通民众接受西方思想,进而促进民众的思想启蒙,A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文学革命,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排除BC;
梁启超主张改革的方式,而非宣扬革命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以及特点。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很快波及其他城市……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上述材料说明该运动中(  )
A.中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B.工入阶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C.马克思主义思想行得到广泛传播
D.爱国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运动是五四运动,从材料“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可以看出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D项正确;
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就已经觉醒,“开始”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工人阶级,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而且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才广泛传播,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结合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作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2高三上·辽阳月考)如表是七七事变前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主要抗日文献。这说明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  )
时间 文献
1931年9月 《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1932年4月 《对日战争宣言》
1933年1月 “一·二六指示信”,首次提出在东北组织抗日统一战线
1935年8月 《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1935年12月 《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建立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一直把日本帝国主义作为主要敌人
B.始终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C.为民族大义与国民党既斗争又团结
D.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积极开辟敌后战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到1935年这段时间是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是中共的主要敌人,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对国民党的斗争,C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还没有敌后战场,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救亡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及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10.(2023高三上·辽宁开学考)从1964年开始,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三线建设部署的项目便涉及钢铁、石油、农业、林业等300多个。同时,中央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立特区制,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集中会战等以保证三线建设。这些措施(  )
A.体现了“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
B.开始了设立经济特区的探索
C.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答案】D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从1964年开始,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三线建设部署的项目便涉及钢铁、石油、农业、林业等300多个。同时,中央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立特区制,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集中会战等以保证三线建设”可知,1964年开始,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三线建设部署的项目便涉及钢铁、石油、农业、林业等300多个.同时,中央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立特区制,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集中会战等以保证三线建设。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才可以做到,D项正确;
一五计划在1957年就已经结束,排除A项;
经济特区建立于1978年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
协调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三线建设的目的是巩固国防,但客观上促进了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三线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由此即可得出结论,本题难度适中。
11.如图为中国“1952~201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变化”, 据此可知,我国 (  )
A.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迅猛 B.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提高
C.农产品生产结构得到优化 D.农村经济实现服务性转型
【答案】C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图示信息可知,与1952年相比,201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其中农业、畜牧业、渔业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这说明农产品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总产值结构的变化,看不出总产值的增长速度,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总产值结构的变化,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提高,B项错误;
农村经济服务型转型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服务业的比重上升,材料不能体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图示信息,注意1952与201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农产品生产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2.(2023高三上·辽宁开学考)有法国历史学家写道:“这是近东历史上第一次,从爱琴海到印度河,从中亚到波斯湾和红海,所有疆域都被统一在同一个国家政体内”“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帝国政体,并存续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该帝国的统治(  )
A.促进了各区域文化的交流 B.推动了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
C.有利于民主法治思想传播 D.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答案】A
【知识点】波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近东历史上第一次”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波斯帝国,材料“从爱琴海到印度河,从中亚到波斯湾和红海,所有疆域都被统一在同一个国家政体内”体现了波斯帝国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
亚历山大帝国推广了希腊文化,波斯帝国并没有推广希腊文化,排除B项;
波斯帝国推行的是专制独裁统治,排除C项;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波斯帝国建立于公元前550年,当时基督教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波斯帝国统治的影响,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0高三上·呼玛月考)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答案】C
【知识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故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 ”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意义进行分析即可。
14.(2022高二下·可克达拉月考)1838年4月4日,“天狼星号”汽船从爱尔兰的科克港出发,于18天后驶入纽约港,《纽约先驱报》用令人欢欣鼓舞的大标题报道:“广阔的大西洋上终于架起了桥梁。时间与空间湮灭了!”随后,“大西部号”用15天横渡大西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快的汽船只需不到6天就可以轻松横渡大西洋。这反映出(  )
A.交通领域开始了革命性变化 B.技术进步使全球联系更紧密
C.远洋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D.英国工业生产领先西方世界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838年可知这一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基本完成,结合材料“‘天狼星号’汽船从爱尔兰的科克港出发,于18天后驶入纽约港……广阔的大西洋上终于架起了桥梁。时间与空间湮灭了!”可分析出交通工具的进步使得全球联系更加紧密,B项正确;
交通领域开始了革命性变化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提到远洋贸易,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英国工业生产领先西方世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工具的改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15.1960年起,法国先后与十二个原属法国殖民地的非洲国家签订了涉及外交、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合作”协定,如外交上经常互通情况和磋商;法国允诺向缔约对方提供经济援助;应缔约国政府邀请进行军事干预;承诺对组建当地军队、警察提供顾问和装备等。这种合作(  )
①延缓了非洲国家独立的进程 ②以新形式维护传统殖民利益
③冲击了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 ④反映了非洲国家的现实需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协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法国在原有殖民地国家的利益,也体现了非洲国家在独立后可能在某些领域出现困难,需要与法国“合作”,因此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协作表明此时非洲国家已经实现独立,因此①与题意不符,A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合作过程无法冲击当时的冷战格局,因此③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1960年起,法国先后与十二个原属法国殖民地的非洲国家签订了涉及外交、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合作’协定”及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6.(2023高三上·辽宁开学考)冷战时期,奥地利、芬兰和瑞典曾不得不离开西方,成为中立国家;后来他们顺利加入欧盟。前华沙条约组织的天主教和新教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也成为欧盟成员国,而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多次申请加入欧盟,却总因多数成员国反对而遭拒绝。材料意在说明(  )
A.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困难重重
B.文化认同对区域经济政治合作的意义
C.冷战思维阻碍了经济全球化
D.欧盟的内部矛盾影响土欧关系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冷战时期,奥地利、芬兰和瑞典曾不得不离开西方,成为中立国家;后来他们顺利加入欧盟。前华沙条约组织的天主教和新教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也成为欧盟成员国,而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多次申请加入欧盟,却总因多数成员国反对而遭拒绝”可知,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多次申请加入欧盟,却总因多数成员国反对而遭拒绝因为欧洲国家信仰基督教,因此文化冲突是土耳其被欧盟拒绝的主要原因,材料表明文化认同对区域经济政治合作的意义,B项正确;
材料意在说明文化认同对区域经济政治合作的意义,排除A项;
材料强调文化认同对区域经济政治合作的意义,未涉及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
欧盟的内部矛盾与土欧关系的发展无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冷战时期欧洲的发展状况。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口述历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建国后工人的口述史
口述内容 口述人
那个时候宣传我们是主人……那个时候干活不是谋生,是一心为把鞍钢、把国家的企业、把国家的事办好。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MCX
班长可以当一日制的厂长,你对厂子有什么要求、合理化建议,你可以提,比如说生产上存在问题,技术上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鞍钢工人TCK
基本上拖厂职工的孩子都要在拖厂,从哺育室、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比较齐全。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一拖工人DJT
当时市里面来人给我们开动员大会,号召我们现在要备战备荒为人民。毛主席说三线建设去的是好人好马好设备。 1964年启动的“三线建设”贵州工人YFY
——摘编自周晓虹主编《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建国后初期工人的身份地位,并加以解读。
(2)研究新中国工业建设时,你如何看待工人口述史的史料价值。
【答案】(1)身份地位:国家主人翁、工业建设者。
解读:新中国成立,新政权赋予了工人阶级领导者地位,工人成为国家主人翁。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过渡时期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于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国家重点建设重工业,需要通过政治宣传及社会保障措施,建构工人工业建设者身份,提升了工人群体的认同感和满足感。工人建设者们以忘我的工作热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新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口述内容是亲历者叙述的历史,是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口述史料主观性较强,还应多角度搜集运用史料,注意史料互证。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身份地位:依据材料“我们是主人”可以得出国家主人翁;依据材料“一心为把鞍钢、把国家的企业、把国家的事办好”“三线建设去的是好人”可以得出工业建设者。解读:结合所学从工人身份地位形成的背景和影响等方面分析。背景方面,新中国成立,工人成为国家主人翁,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业建设的要求建构工人工业建设者身份。影响方面,提升了工人群体的认同感和满足感,工人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新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价值:结合所学从口述史料的特点和运用等方面分析,口述内容是亲历者叙述的历史,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但也存在主观性较强等局限,因此还应多角度搜集史料,注意史料互证等进行总结。
【点评】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第一问,身份地位:依据材料信息,从主人公和建设者角度分析;解读:结合第一问的身份地位和所学从背景和影响角度分析;第二问,结合口述史料的价值和史学研究的方法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2023高三上·辽宁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亡。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摘编自王旭东的《世界瘟疫历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面对各种严重流行的疫病,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发动群众,配合生产,深入宣传,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1953年12月,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新中国“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地方政府对于组织群众,说服教育,以及开展各项防疫具体工作,均予以积极推动。在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地消灭或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和蔓延,为以后新中国的防疫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大大推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
——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卫生防疫事业探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绩的意义。
【答案】(1)影响: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2)意义:遏制了疫病的流行,减少了人口死亡,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增强了人民的防疫意识;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为以后疫病防控提供了借鉴。
【知识点】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1)影响:根据材料“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根据材料“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可知,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根据材料“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可知,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2)意义:根据材料“加强领导,发动群众,配合生产,深入宣传,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遏制了疫病的流行,减少了人口死亡,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根据材料“制定了新中国‘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可知,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根据材料“成功地消灭或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和蔓延,为以后新中国的防疫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大大推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可知,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增强了人民的防疫意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为以后疫病防控提供了借鉴。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即可知中古西欧发生的黑死病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造成了灾难,另一方面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取得巨大发展,本题难度适中。
19.(2023高三上·辽宁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摘编自帕尔默的《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二: 边疆省区面积占我国领土面积的50%到60%,边疆省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1952年,《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移民”。1954年8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下辖10个农业师,总人口17.5万,其中职工10.5万人,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由内地到边疆的集体移民。1956年,从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和上海移往黑龙江、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的移民有43万余人。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包括工人、干部、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学生、转业官兵在内的4万余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大庆。据统计,1961年黑龙江双鸭山市的人口较1954年增加了36万人。20世纪60年代,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云南和海南等地普遍地建立起来。
——摘编自赵入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大规模向边疆移民的原因。
【答案】(1)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 量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 政策支持;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
(2)原因: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巩固国防的需要;工业化建设的推动;人们建设边疆, 振兴祖国的热情高涨;国家政策的指引。(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知识点】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的影响;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1)根据“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可概括出为移民提供了政策的支持;根据材料时间“1864年”“1850”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在内战之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劳动力紧缺,社会相对稳定;1864-1940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本土没收到冲击,而欧洲受到冲击比较大,推动了欧洲移民美国。
(2)根据材料“边疆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0%-60%,边疆省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出边疆地区位置重要,边疆移民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巩固国防;根据材料“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移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大庆石油会战”得出工业化建设推动了移民;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员向边疆移民体现了人们的建设热情高涨;《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体现了国家政策的指引推动了边疆移民。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现代中西方移民的背景、原因。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体制,从建立、稳国到裴落,中经六朝动荡分裂,最后重归一统,形成隋唐帝国,构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而典型的循环。关于汉唐相似性的考察,进一步确认了“朝代循环”现象的客观存在。汉唐之前的秦隋,在结束长期分裂建立统一王朝后,均二世而亡,西汉建立后,亦经过高祖灭异姓诸侯王,吕氏之乱,景帝平同姓诸侯王之乱的严峻考验后才稳定下来。唐朝在高宗时亦遭遇皇后专权及武周代唐的考验。不仅仅秦汉隋唐,中国历代王朝在开国皇帝之后的第二第三代皇帝统治时,大抵王朝建立后三四十年左右,会出现一次政治危机,或称之为“瓶颈危机”。汉唐历史进程中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又有内在的连续,更有显著的差异。其断续异同之间,在不少方面遮露出秦汉隋唐阔乃至整个帝制时代历史演进的特点及规律。
——摘编自牟发松《汉唐异同论》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观点:汉唐的历史进程存在相似性。
论述:汉唐都在前代的基础之上建立起了大一统的王朝,在王朝初期分别继承和发展前朝的制度。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制度;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汉唐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在王朝初期都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都出现政治清明,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兼收并蓄。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和亲政策等)。最后都因政治黑暗、宦官专权、土地兼并等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致使王朝灭亡。
综上所述,汉唐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相当重要的历史时期,都为璀璨的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社会继续向前发展。
示例2:观点:汉唐历史进程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论述:在政治方面:汉朝是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时期,而唐朝是官僚政治的成熟时期;汉朝实行察举制标准为德行和才能,到后期演变为门第望族,士族政治开始形成;唐朝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与做官相结合,使士族政治走向衰落。经济方面:汉朝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对外贸易海陆并重并范围较广。思想方面:汉初实行黄老学说,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权威受到挑战,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综合上述,汉唐历史发展进程虽然出现差异性,却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示例3:观点:汉唐历史的断续异同体现了朝代循环的历史规律。
论述: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先后平定异姓王、吕氏之乱,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征讨匈奴,开疆拓土,使汉王朝到达顶峰。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豪强地主分裂割据,东汉王朝走向灭亡。
唐初发生“玄武门之变”后稳定了政局,逐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最终导致王朝走向灭亡。
综上所述,汉唐历史是由乱到兴,由兴到乱的历史进程,两代王朝治乱兴衰,体现了朝代循环的历史规律。
示例4:汉唐历史进程既有相似性,又有显著的差异性。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5:汉唐历史进程具有内在的连续性。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察举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农业发展;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材料“汉唐历史进程中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又有内在的连续,更有显著的差异”可以得出观点有汉唐的历史进程存在相似性;汉唐历史进程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述。观点“汉唐的历史进程存在相似性”,结合汉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盛世局面、正统思想、民族政策以及灭亡原因等方面的相同点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汉唐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相当重要的历史时期,都为璀璨的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社会继续向前发展。观点“汉唐历史进程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结合汉朝和唐朝的官僚政治、选官制度、经济状况以及治国思想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是汉唐历史发展进程虽然出现差异性,却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和唐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解题的关键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汉朝和唐朝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的异同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辽宁省六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