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异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音乐发展迅速 D.宗法等级森严
2.(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 B.表明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C.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3.(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 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 ”这反映出顾炎武( )
A.萌发民本思想 B.倡导工商皆本
C.提倡轻徭薄赋 D.主张经世致用
4.(2017·江西模拟)(清)刘蓉在论述义理与考据的关系时指出义理之学“其高可至于圣贤,最下亦不失为善人君子”,汉学家“不惟正鹄之求,则且弯弓终日而莫知的之所向,况望其有一中之得哉?”刘蓉意在强调( )
A.经世致用思想观念 B.两汉经学专事考据
C.儒者都是圣贤君子 D.宋明理学高明广大
5.(2017高三上·铜梁月考)“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但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前者在政治制度设计上与后者不同的是( )
A.实行责任内阁制 B.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议会行使立法权 D.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
6.(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读下图。这件反映中国青铜铸造超高工艺水平的国宝级文物曾被称为司母戊鼎,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最新展出时却被专家命名为后母戊鼎。导致这一名称变化的原因解释中,最合理的应当是( )
A.对文物的解读必须得到考古证实
B.对相关史料的解读形成了新认识
C.原先的命名是没有依据的
D.原先的命名者不够权威
7.(2017高一上·唐山月考)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所说的“转折点”是指(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中国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C.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中日建交
8.(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1789年,英国人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主张通过饥饿、限制婚姻和战争等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1957年,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马寅初的理论( )
A.与马尔萨斯的理论本质一致 B.符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趋势
C.有助于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 D.与国家的管理体制不符被否定
9.(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而在曹魏时的《新律》中则首次入律了所谓“八议”(亲,故,贤,能,功,贵,勤,宾),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上八种人犯罪,—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須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供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十二铜表法》与《新律》的最大区别在于( )
A.是否注重君主权力 B.是否重视纲常伦理
C.是否注重公平公正 D.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10.(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英国工业家弗莱尔说:“五十年:“五十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材料说明( )
A.工业革命的进行使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B.工业资产阶级需要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耍求
C.议会中的议员已经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企图控制议会瓜分世界市场
11.(2017·盘山模拟)罗斯福总统认为:“民主政府就其本质来讲能够帮助人民抵御过去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灾害,能够解决过去被认为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所采取的最能体现“民主政府本质”的举措是( )
A.政府干预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B.提倡职工入股,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C.完善福利制度,建设福利型国家
D.建立国有企业,实行垄断经营
12.(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 )
A.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
B.改革忽视优先发展重工业
C.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D.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二、非选择题
13.(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9世纪大西洋两岸贸易图
材料二:从19世纪初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棉花退居次要位置,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正好这一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棉花,印度棉花于是大量运至英国。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英国将印度的鸦片出口到中国,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到本国,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到印度。这个路线图的要点是,每个环节都由英国人控制。
——仲为民《茶叶与贸易: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15-19世纪大西洋两岸贸易和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的异同。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经济影响。
14.(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即接受了统制经济学的主张,开始筹划建立国有经济体系。1928年11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建设大纲草案》,规定:“凡关系全国之交通事业……有独占性质之公共事业……关系国家前途之基本工业及矿业……悉由国家经营之。”30年代初“统制经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支持……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中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由蒋介石等四名委员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实行计划经济,其宗旨就是扩大国家资本,垄断全国的经济命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5.(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邮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律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间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数据表格可以看出天子、诸卿、大夫、士悬挂的乐器逐渐减少,说明当时的乐器使用存在明显的等级划分,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贵族生活腐化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血缘色彩;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等级差异,进而得出结论。
2.【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中“生产出卖”得出面向市场的特点,根据题目中“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得出立体化的经营农场,其发展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据题目中“生产出卖”,不符合自给自足,故A项错误;
材料谭晓的农业经营属于个案,故B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与精耕细作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不相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可得出商品经济带来收益,难度中等。
3.【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 取之商也”可以看出商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 ”说明顾炎武认为不应该束缚商业的发展,倡导工商皆本,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材料讨论的是经济问题,与民本思想无关;
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赋税的态度;
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经世致用的思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 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可以看出商业的发展和作用,难度中等。
4.【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批评汉学家经学家的考据没有针对具体的目标,主张义理之学的具体目标“善人君子”和“至于圣贤”,可见讲求学问的具体效果,故选A;材料的主旨不是批评两汉经学,排除B;不能以学术确定人品,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宋明理学问题,排除D。
5.【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
B二者都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
C两者议会均实行立法权,故C项错误;
D二者的法院均独立实行司法权,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学习美国的体制,颁布了约法。虽然最终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也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
6.【答案】B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对于传统司母戊鼎的修改体现出考古学家对于史料解读有了新的认识,故B项正确;
A中必须得到说法绝对;
司母戊鼎当时命名有一定依据,故C错误;
当时命名有一定权威,只是考古挖掘推动了这一权威改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难度中等,答题时主要思考新的史学观点。
7.【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据题干“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可知考查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联系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与联合国无关,故A项错误;
中国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也不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故B项错误;
据材料“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的影响,故C项正确;日本不是反西方国家,故D项错误。
【点评】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主张通过饥饿、限制婚姻和战争等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与“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等信息可得出两者的理论本质上不是一致的,故A项排除;
由“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等信息可看出马寅初的人口理论是基于国情而提出的,符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趋势,故B项正确;
人口理论不可能克服经济困难,故C项排除;
“与国家的管理体制不符被否定”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957年,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可以看出随着形势的发展,政策进行调整,难度中等。
9.【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十二铜表法》
【解析】【分析】由“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是注重公平公正的;而“法律规定的以上八种人犯罪,—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須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供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是使封建贵族官僚的司法特权得到公开的、明确的、严格的保护,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
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没有体现君主的权力;
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没有体现纲常伦理;
D项错误,与“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以看出制定法律的原则是公平,难度中等。
10.【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下,英国议会进行了改革,让工业资产阶级能获得更多的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B;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无产阶级的问题,故可排除A;
在英国的议会改革之前,议会可能会有议员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其数量是非常少的,不足以通过议会来保障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英国工业家弗莱尔便发表了这番言论,故C项不符材料的意思,可排除;
垄断资产阶级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而材料抽体现的是第一工业革命,故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是英国议会改革之际。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自然也就需要有相应的政治地位为其服务,所以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下,英国议会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更多的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1.【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罗斯福”“民主政府”“抵御……灾难”可知这应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时期,国家一改自由放任的政策,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本题应选A项;B项不是罗斯福的措施;C项完善福利制度是在二战后;D项是二战后出现的,不是罗斯福时期的措施。
12.【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放弃苏联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AB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主要是因为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而失败,故本题答案选C项。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形势下才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政治领域,D表述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和评价。
13.【答案】(1)同:都是三角贸易;英国都居于支配地位,是最大的受益者;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早期经济全球化);都是当时世界市场的一部分;都给落后地区带来灾难;都用残暴的手段如贩卖黑奴、走私鸦片积累资本;都产生了一定的客观进步性。异:大西洋两岸贸易比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历时长,涉及的地区广、国家多;大西洋两岸贸易兴起的背景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出现的背景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大西洋两岸贸易主要存在于重商主义时代、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主要存在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2)变化:中国由广州一地对英贸易到沿海沿江多口岸对英贸易;中国方面的关税由中国自主(自定)到中英协商确定(协定关税);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英国输到中国的主要商品由棉花变为鸦片.影响:中国由广州一地对英贸易到沿海沿江多口岸对英贸易;中国方面的关税由中国自主(自定)到中英协商确定(协定关税);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英国输到中国的主要商品由棉花变为鸦片。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15-19世纪大西洋两岸贸易和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的异同点以及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的变化状况,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15-19世纪大西洋两岸贸易和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的相同点,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英国在两者中的地位、对英国及贸易相对方的影响、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以及在所采用方式、具有一定的客观进步性等方面来分析说明。两者的不同点,可以联系所学,从规模、背景、贸易活动的不同时代来说明。
(2)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的变化,应当根据时间信息“19世纪上半期”,联系教材所学,从鸦片战争对中英贸易带来的影响来分析说明。这种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同样应当联系所学,从对中国关税主权、清政府财政、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以及对农产品商品化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说明。
故答案为:(1) 同:都是三角贸易;英国都居于支配地位,是最大的受益者;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早期经济全球化);都是当时世界市场的一部分;都给落后地区带来灾难;都用残暴的手段如贩卖黑奴、走私鸦片积累资本;都产生了一定的客观进步性。异:大西洋两岸贸易比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历时长,涉及的地区广、国家多;大西洋两岸贸易兴起的背景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出现的背景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大西洋两岸贸易主要存在于重商主义时代、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主要存在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2) 变化:中国由广州一地对英贸易到沿海沿江多口岸对英贸易;中国方面的关税由中国自主(自定)到中英协商确定(协定关税);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英国输到中国的主要商品由棉花变为鸦片.影响:中国由广州一地对英贸易到沿海沿江多口岸对英贸易;中国方面的关税由中国自主(自定)到中英协商确定(协定关税);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英国输到中国的主要商品由棉花变为鸦片。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时结合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重要从商路、商品、中心等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以看出贸易内容、贸易范围,贸易地位的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关税,资金等角度分析,难度较大。
14.【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示例如下:观点一:“统制经济”符合国情,利于社会的发展。论证:(1)、1929的经济大危机席卷全球,我国作为世界市场的参与者之一,也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统制经济”的实施有利于民国政府更好地应对危机,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是对西方经济政策经验的吸收和总结;(2)、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日益严重,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侵略东三省,1935年爆发“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制经济”有利于国民政府为抵抗日本侵略做经济上的准备,有利于全面抗战爆发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结论:“统制经济”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观点二:“统制经济”加剧了社会经济危机,不利于民族资本发展。论证:(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通过种种手段,巧取豪夺,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统制经济”政策的出台后,官僚资本则借“统制经济”为护符,进一步大肆扩张,严重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集中全国力量抗战,“统制经济”愈发成为国民政府筹集资源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也伴随了官僚资本的掠夺与侵占,造成民族经济的日益萎缩,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结论:“统制经济”的实施严重影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官僚资本压榨的手段。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由材料中概括观点,该观点一定要明确;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述,要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由材料信息“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即接受了统制经济学的主张,开始筹划建立国有经济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统制经济”利于社会的发展、“统制经济”不利于民族资本发展两个观点。“论述”,结合时代背景从“统制经济”有利于国民政府更好地应对危机、有利于国民政府为抵抗日本侵略做经济上的准备等角度分析前者;从“统制经济”严重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日战争官僚资本的掠夺与侵占造成民族经济的日益萎缩等角度分析后者。
故答案为:示例如下:观点一:“统制经济”符合国情,利于社会的发展。论证:(1)、1929的经济大危机席卷全球,我国作为世界市场的参与者之一,也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统制经济”的实施有利于民国政府更好地应对危机,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是对西方经济政策经验的吸收和总结;(2)、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日益严重,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侵略东三省,1935年爆发“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制经济”有利于国民政府为抵抗日本侵略做经济上的准备,有利于全面抗战爆发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结论:“统制经济”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观点二:“统制经济”加剧了社会经济危机,不利于民族资本发展。论证:(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通过种种手段,巧取豪夺,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统制经济”政策的出台后,官僚资本则借“统制经济”为护符,进一步大肆扩张,严重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集中全国力量抗战,“统制经济”愈发成为国民政府筹集资源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也伴随了官僚资本的掠夺与侵占,造成民族经济的日益萎缩,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结论:“统制经济”的实施严重影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官僚资本压榨的手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观点问题的能力,答题时首先阅读材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史论结合论证自己的观点,注意观点明确,史论一致。
15.【答案】(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以仕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内容、主体、主要目的等方面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科举制、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等方面简析其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危机、新式传媒、西学传播、知识分子等方面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再据材料二“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阅读内容、目的、影响等方面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故答案为:(1) 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以仕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
(2)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得出阅读内容的特点,由材料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得出阅读权力的扩大,由材料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得出阅读目的的特点,第二小问由材料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得出经济、科技和取士政策的原因,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得出内容、目的、作用的不同,难度中等。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异的规模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人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人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人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人
A.贵族生活腐化 B.血缘色彩浓厚
C.音乐发展迅速 D.宗法等级森严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数据表格可以看出天子、诸卿、大夫、士悬挂的乐器逐渐减少,说明当时的乐器使用存在明显的等级划分,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贵族生活腐化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血缘色彩;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等级差异,进而得出结论。
2.(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 B.表明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C.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中“生产出卖”得出面向市场的特点,根据题目中“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得出立体化的经营农场,其发展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据题目中“生产出卖”,不符合自给自足,故A项错误;
材料谭晓的农业经营属于个案,故B项错误;
根据题目中“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与精耕细作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不相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可得出商品经济带来收益,难度中等。
3.(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 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 ”这反映出顾炎武( )
A.萌发民本思想 B.倡导工商皆本
C.提倡轻徭薄赋 D.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 取之商也”可以看出商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今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 ”说明顾炎武认为不应该束缚商业的发展,倡导工商皆本,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材料讨论的是经济问题,与民本思想无关;
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赋税的态度;
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经世致用的思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 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可以看出商业的发展和作用,难度中等。
4.(2017·江西模拟)(清)刘蓉在论述义理与考据的关系时指出义理之学“其高可至于圣贤,最下亦不失为善人君子”,汉学家“不惟正鹄之求,则且弯弓终日而莫知的之所向,况望其有一中之得哉?”刘蓉意在强调( )
A.经世致用思想观念 B.两汉经学专事考据
C.儒者都是圣贤君子 D.宋明理学高明广大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材料批评汉学家经学家的考据没有针对具体的目标,主张义理之学的具体目标“善人君子”和“至于圣贤”,可见讲求学问的具体效果,故选A;材料的主旨不是批评两汉经学,排除B;不能以学术确定人品,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宋明理学问题,排除D。
5.(2017高三上·铜梁月考)“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但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前者在政治制度设计上与后者不同的是( )
A.实行责任内阁制 B.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议会行使立法权 D.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
B二者都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
C两者议会均实行立法权,故C项错误;
D二者的法院均独立实行司法权,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学习美国的体制,颁布了约法。虽然最终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也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
6.(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读下图。这件反映中国青铜铸造超高工艺水平的国宝级文物曾被称为司母戊鼎,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最新展出时却被专家命名为后母戊鼎。导致这一名称变化的原因解释中,最合理的应当是( )
A.对文物的解读必须得到考古证实
B.对相关史料的解读形成了新认识
C.原先的命名是没有依据的
D.原先的命名者不够权威
【答案】B
【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解析】【分析】对于传统司母戊鼎的修改体现出考古学家对于史料解读有了新的认识,故B项正确;
A中必须得到说法绝对;
司母戊鼎当时命名有一定依据,故C错误;
当时命名有一定权威,只是考古挖掘推动了这一权威改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难度中等,答题时主要思考新的史学观点。
7.(2017高一上·唐山月考)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所说的“转折点”是指(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中国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C.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中日建交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据题干“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可知考查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联系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与联合国无关,故A项错误;
中国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也不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故B项错误;
据材料“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的影响,故C项正确;日本不是反西方国家,故D项错误。
【点评】故答案为C。
8.(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1789年,英国人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主张通过饥饿、限制婚姻和战争等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1957年,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马寅初的理论( )
A.与马尔萨斯的理论本质一致 B.符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趋势
C.有助于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 D.与国家的管理体制不符被否定
【答案】B
【知识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主张通过饥饿、限制婚姻和战争等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与“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等信息可得出两者的理论本质上不是一致的,故A项排除;
由“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等信息可看出马寅初的人口理论是基于国情而提出的,符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趋势,故B项正确;
人口理论不可能克服经济困难,故C项排除;
“与国家的管理体制不符被否定”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1957年,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节制生育,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可以看出随着形势的发展,政策进行调整,难度中等。
9.(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而在曹魏时的《新律》中则首次入律了所谓“八议”(亲,故,贤,能,功,贵,勤,宾),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上八种人犯罪,—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須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供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十二铜表法》与《新律》的最大区别在于( )
A.是否注重君主权力 B.是否重视纲常伦理
C.是否注重公平公正 D.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十二铜表法》
【解析】【分析】由“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是注重公平公正的;而“法律规定的以上八种人犯罪,—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須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供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是使封建贵族官僚的司法特权得到公开的、明确的、严格的保护,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
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没有体现君主的权力;
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没有体现纲常伦理;
D项错误,与“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不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以看出制定法律的原则是公平,难度中等。
10.(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英国工业家弗莱尔说:“五十年:“五十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材料说明( )
A.工业革命的进行使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B.工业资产阶级需要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耍求
C.议会中的议员已经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企图控制议会瓜分世界市场
【答案】B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分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下,英国议会进行了改革,让工业资产阶级能获得更多的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B;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无产阶级的问题,故可排除A;
在英国的议会改革之前,议会可能会有议员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其数量是非常少的,不足以通过议会来保障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英国工业家弗莱尔便发表了这番言论,故C项不符材料的意思,可排除;
垄断资产阶级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而材料抽体现的是第一工业革命,故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是英国议会改革之际。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自然也就需要有相应的政治地位为其服务,所以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下,英国议会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更多的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1.(2017·盘山模拟)罗斯福总统认为:“民主政府就其本质来讲能够帮助人民抵御过去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灾害,能够解决过去被认为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所采取的最能体现“民主政府本质”的举措是( )
A.政府干预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B.提倡职工入股,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C.完善福利制度,建设福利型国家
D.建立国有企业,实行垄断经营
【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罗斯福”“民主政府”“抵御……灾难”可知这应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时期,国家一改自由放任的政策,加强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本题应选A项;B项不是罗斯福的措施;C项完善福利制度是在二战后;D项是二战后出现的,不是罗斯福时期的措施。
12.(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 )
A.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
B.改革忽视优先发展重工业
C.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D.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放弃苏联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AB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主要是因为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而失败,故本题答案选C项。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形势下才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政治领域,D表述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和评价。
二、非选择题
13.(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9世纪大西洋两岸贸易图
材料二:从19世纪初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棉花退居次要位置,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正好这一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棉花,印度棉花于是大量运至英国。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英国将印度的鸦片出口到中国,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到本国,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到印度。这个路线图的要点是,每个环节都由英国人控制。
——仲为民《茶叶与贸易: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15-19世纪大西洋两岸贸易和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的异同。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经济影响。
【答案】(1)同:都是三角贸易;英国都居于支配地位,是最大的受益者;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早期经济全球化);都是当时世界市场的一部分;都给落后地区带来灾难;都用残暴的手段如贩卖黑奴、走私鸦片积累资本;都产生了一定的客观进步性。异:大西洋两岸贸易比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历时长,涉及的地区广、国家多;大西洋两岸贸易兴起的背景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出现的背景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大西洋两岸贸易主要存在于重商主义时代、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主要存在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2)变化:中国由广州一地对英贸易到沿海沿江多口岸对英贸易;中国方面的关税由中国自主(自定)到中英协商确定(协定关税);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英国输到中国的主要商品由棉花变为鸦片.影响:中国由广州一地对英贸易到沿海沿江多口岸对英贸易;中国方面的关税由中国自主(自定)到中英协商确定(协定关税);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英国输到中国的主要商品由棉花变为鸦片。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15-19世纪大西洋两岸贸易和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的异同点以及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的变化状况,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15-19世纪大西洋两岸贸易和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的相同点,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英国在两者中的地位、对英国及贸易相对方的影响、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以及在所采用方式、具有一定的客观进步性等方面来分析说明。两者的不同点,可以联系所学,从规模、背景、贸易活动的不同时代来说明。
(2)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的变化,应当根据时间信息“19世纪上半期”,联系教材所学,从鸦片战争对中英贸易带来的影响来分析说明。这种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同样应当联系所学,从对中国关税主权、清政府财政、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以及对农产品商品化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说明。
故答案为:(1) 同:都是三角贸易;英国都居于支配地位,是最大的受益者;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早期经济全球化);都是当时世界市场的一部分;都给落后地区带来灾难;都用残暴的手段如贩卖黑奴、走私鸦片积累资本;都产生了一定的客观进步性。异:大西洋两岸贸易比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历时长,涉及的地区广、国家多;大西洋两岸贸易兴起的背景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出现的背景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大西洋两岸贸易主要存在于重商主义时代、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主要存在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2) 变化:中国由广州一地对英贸易到沿海沿江多口岸对英贸易;中国方面的关税由中国自主(自定)到中英协商确定(协定关税);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英国输到中国的主要商品由棉花变为鸦片.影响:中国由广州一地对英贸易到沿海沿江多口岸对英贸易;中国方面的关税由中国自主(自定)到中英协商确定(协定关税);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英国输到中国的主要商品由棉花变为鸦片。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答题时结合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重要从商路、商品、中心等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以看出贸易内容、贸易范围,贸易地位的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关税,资金等角度分析,难度较大。
14.(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即接受了统制经济学的主张,开始筹划建立国有经济体系。1928年11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建设大纲草案》,规定:“凡关系全国之交通事业……有独占性质之公共事业……关系国家前途之基本工业及矿业……悉由国家经营之。”30年代初“统制经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支持……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中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由蒋介石等四名委员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实行计划经济,其宗旨就是扩大国家资本,垄断全国的经济命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示例如下:观点一:“统制经济”符合国情,利于社会的发展。论证:(1)、1929的经济大危机席卷全球,我国作为世界市场的参与者之一,也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统制经济”的实施有利于民国政府更好地应对危机,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是对西方经济政策经验的吸收和总结;(2)、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日益严重,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侵略东三省,1935年爆发“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制经济”有利于国民政府为抵抗日本侵略做经济上的准备,有利于全面抗战爆发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结论:“统制经济”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观点二:“统制经济”加剧了社会经济危机,不利于民族资本发展。论证:(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通过种种手段,巧取豪夺,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统制经济”政策的出台后,官僚资本则借“统制经济”为护符,进一步大肆扩张,严重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集中全国力量抗战,“统制经济”愈发成为国民政府筹集资源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也伴随了官僚资本的掠夺与侵占,造成民族经济的日益萎缩,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结论:“统制经济”的实施严重影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官僚资本压榨的手段。
【知识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由材料中概括观点,该观点一定要明确;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述,要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由材料信息“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即接受了统制经济学的主张,开始筹划建立国有经济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统制经济”利于社会的发展、“统制经济”不利于民族资本发展两个观点。“论述”,结合时代背景从“统制经济”有利于国民政府更好地应对危机、有利于国民政府为抵抗日本侵略做经济上的准备等角度分析前者;从“统制经济”严重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日战争官僚资本的掠夺与侵占造成民族经济的日益萎缩等角度分析后者。
故答案为:示例如下:观点一:“统制经济”符合国情,利于社会的发展。论证:(1)、1929的经济大危机席卷全球,我国作为世界市场的参与者之一,也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统制经济”的实施有利于民国政府更好地应对危机,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是对西方经济政策经验的吸收和总结;(2)、20世纪30年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日益严重,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侵略东三省,1935年爆发“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制经济”有利于国民政府为抵抗日本侵略做经济上的准备,有利于全面抗战爆发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结论:“统制经济”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观点二:“统制经济”加剧了社会经济危机,不利于民族资本发展。论证:(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通过种种手段,巧取豪夺,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统制经济”政策的出台后,官僚资本则借“统制经济”为护符,进一步大肆扩张,严重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集中全国力量抗战,“统制经济”愈发成为国民政府筹集资源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也伴随了官僚资本的掠夺与侵占,造成民族经济的日益萎缩,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结论:“统制经济”的实施严重影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官僚资本压榨的手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观点问题的能力,答题时首先阅读材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史论结合论证自己的观点,注意观点明确,史论一致。
15.(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邮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律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间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答案】(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以仕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内容、主体、主要目的等方面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科举制、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等方面简析其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危机、新式传媒、西学传播、知识分子等方面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再据材料二“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阅读内容、目的、影响等方面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故答案为:(1) 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以仕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
(2)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得出阅读内容的特点,由材料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得出阅读权力的扩大,由材料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得出阅读目的的特点,第二小问由材料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得出经济、科技和取士政策的原因,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得出内容、目的、作用的不同,难度中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