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历 史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正是基于良渚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辽河流域等同时代遗址所反映的文明成就、社会发展状况、区域间的文化互动,考古学家得以确定中华文明形成于5000多年前。这主要说明我国(  )
A.有文字的历史超过5000年 B.远古文明呈现出中外交融性
C.早期国家的形成比较久远 D.考古成果利于提升文明认知
2.隶书出现在秦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据此可知,隶书在秦代的出现(  )
A.受到“书同文”政策的影响 B.是基于政治形势和实用的需要
C.是基于其特有的审美价值 D.是文化专制政策的必然产物
3.扬州城内出土有宜兴窑、越窑、定窑、巩县窑、寿州窑、景德镇窑等全国各地名窑烧造的瓷器,同时扬州城还有诸多波斯釉陶、胡人俑等外来器物及外国人的墓葬。这主要得益于(  )
A.扬州是重要的制瓷中心 B.海上丝绸之路延伸
C.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南迁 D.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4.下表为北魏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四位膏腴子弟降等拜谒的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人物 家世背景 世资均值 理论起家 起家官 起家官品
穆绍 祖、父皆一品公爵 一品 五品 太子舍人 七品
杨元让 祖一品公爵,父一品仪同三司 一品 五品 太学博士 六品
李挺 曾祖、祖皆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 一品 五品 奉朝请 六品
王偃 祖、父皆二品侯爵 二品 五品 奉朝请 六品
A.经济发展冲击了士庶界限 B.九品中正制开始走向没落
C.身份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D.凭君臣之义易获晋升捷径
5.“五德终始”为传统中国构建王朝合法性的学说。下表是金章宗时期(1189~1208年)关于金朝德运的讨论,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的金朝(  )
金朝之德运 继承关系 提出者 金章宗态度
金 无 开国女真勋贵 质疑,废弃
木 承辽水德 少数汉人官员 不认可,否决
土 承宋火德 多数汉人官员 认可,采纳
A.民族歧视突出 B.摒弃草原旧俗
C.沿袭唐宋官制 D.汉化程度加深
6.面对新冠疫情,进食方式也成了一个公众关注的卫生话题。溯源中国人传统的餐饮习惯,经历了一个从分餐到会食聚餐的历史过程。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逐渐被“同桌群聚,同盘而食”的会食制取代,会食聚餐满足了亲朋联谊、商业联系、官场交往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
A.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B.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D.商品经济发展和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7.明代中后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在纹饰设计中不再以“官样”为模仿对象,而是从日常生活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设计、装饰市民阶层所喜爱的图案、纹样。如《长物志》中所描述的案几(瓷器)“今人制作,徒取雕绘文饰,以悦俗眼,古制荡然”。据此可知,明朝中后期(  )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手工业产品渐趋雅俗共赏
C.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手工业 D.传统审美观念基本被抛弃
8.清代雍正帝时,开始实行廷寄制度。凡有关机要谕旨,如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等,不便由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大臣用寄信的形式,直接传达给受命的执行部门,取消了传统行政中的封驳权、副署权等。由此可知,实行廷寄制度的实质在于(  )
A.提高行政效率 B.消弭失密环节
C.强化皇帝集权 D.削弱内阁职权
9.
史料内容 来源
(一) 李鸿章以儒臣起家军旅,早膺疆寄,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嗣在北洋三十余年,办理交涉,悉协机宜。……该大学士忠诚坚忍,力任其难,宗社复安,朝野攸赖。 光绪帝光绪二十五年九月上谕,收入清史馆臣撰《清史列传·李鸿章》
(二) 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仅折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 梁启超语,收入梁启超1901年撰《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
(三) 汉奸者,引满人之媒介也咸同间,洪杨光复一帜,十三省皆还汉族衣冠。然李鸿章残杀同种之功,致令百战,疆土不旋踵仍返之虏廷汉族又再次告失败。 锄非《驱满酋必先杀汉奸论》,刊载于《汉帜》1907年第1号
上表关于李鸿章评价的三则史料中(  )
A.史料一全面评述了人物的是非功过 B.所有信息皆可以相互证实
C.史料三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主义思潮 D.出现较晚的最为客观准确
10.如表为鸦片战争前夕至1894年土丝出口量、内销量、总产量表。(单位:千关担),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土丝 出口量 % 土丝内销量 土丝 总产量 %
出口绸 (折丝) 内销绸 (折丝) 合计 %
战前 9.00 14.06 4.34 50.63 55.00 85.94 64.00 100
1894年 60.68 44.07 22.09 54.91 77.00 55.93 137.68 100
增加 51.68 30.01 17.72 4.28 22.00 —30.01 73.68
A.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农业地位随着列强侵略而改变
C.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D.农产品日益受到国际市场影响
11.1920年,针对当时社会上的留学潮流,有人评论: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要占半壁,而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研究吾国学说制度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尽一点力,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该观点(  )
A.扭转了全盘西化的局面 B.思考了国家出路的正确方向
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 D.强调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12.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颁布的《挑选幼童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十二岁至十六岁之间,不限学历,只要聪颖,并稍通中国文理者”。清末新政期间,外务部于1902年规定:出国前必须有中学文化程度,以备出国后“精求专门之学”。这一变化说明清政府(  )
A.以留学生作为选官的基础 B.开始推行留学救国的路线
C.调整留学政策以维护统治 D.中体西用思想出现新变化
13.1930年3月召开的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政府工作人员惩办条例》中规定,有下列行为者撤职:(1)怠工放弃职责者;(2)侵越职权者;(3)行动乖张为群众所厌恶者;(4)违反决议案者。这说明(  )
A.中华苏维埃政权代表工农利益 B.惩治腐败有利于调动抗日积极性
C.苏区政府依法开展反腐败斗争 D.反帝反封建斗争在苏区广泛开展
14.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央造纸厂、纺织厂、织布厂、通讯材料厂、卫生材料厂,以及由盘古山、上坪、小龙等矿场合组而成的中央钨砂公司等。这些厂矿的工人多的达500余人,少的也有100人。这一系列举措(  )
A.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 B.为战略转移提供了条件
C.扩大了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D.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15.如表为陕甘宁地区(根据地)没收地主等阶级财产收入简况表(1936~1937年),表中数据变化(  )
1936年 1937年
总额(单位:万元) 65.3 2.3
占财政收入比重 55% 4.41%
A.说明国民政府战时经济的实行 B.折射敌后战场的困境
C.体现中共推动统一战线的努力 D.源于日军掠夺的加剧
16.有学者指出,20世纪四十年代,在京派、海派文学之外又兴起了一个新的文学派别——渝派文学,他们面对现实苦难和自身命运理性思考,为生存而呐喊、为生命而讴歌,表现出鲜明的生存体验意识与生命主体意识。渝派文学兴起的主要因素是(  )
A.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 B.日本推行奴化教育
C.全面抗战的文化诉求 D.京沪文化日渐衰落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春秋战国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唐蕃之间和亲,还数次会盟,唐朝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元朝在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地区设置行省,实行与中原一样的管理体制,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邻近内地的藏汉区,仿内地制度设立路、府、州、县。西域设置了宣慰司,普遍任用土官,可管理由地方民族组成的土军,但朝廷也可调用土军。在南方,委任少数民族首领,肯定其利用资源的合法性,同时官府掌握收回资源占有的权力。
——摘编自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材料三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
中央 设立理藩院,主管蒙古、藏族等民族事务。
东北 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城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北方 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蒙古地区设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西北 打敗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 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东南 打败郑氏政权,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包括唐朝与元朝边疆治理的异同之处。(4分)
(2)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的特点。(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同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4分)
19.近年来,历史学家注重从长时段出发、运用多种类别史料深入研究鸦片战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收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
东印度公司及其后继者有权在15年的任期内,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可以自由在东印度的所有岛屿、港口、城市、城镇进行贸易。
——摘译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1600年12月31日)
材料二 过去英国的东方贸易由东印度公司独占,当英王给予特许状时,尚无大异议。18世纪遭抨击,印度的散商同声应和,主张自由贸易。因工业革命而新兴的工商城市反对尤力,经济学家亦高唱放任论。1813年,政府取消了公司在印度的专利权,仍保留对华贸易特权。工商城市继续指责公司未能适应新工业产品的销售。1831年国会改选,工商业城市获胜。1832年新国会成立,决定自1834年起废止公司的在华专利权,并设商务监督管理在华英商,有裁判权与征税权。
——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整理
材料三
《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钤印
《<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钤印》描绘了签约场景和出席仪式的中英官员,几乎是中国读者了解签约现场的唯一图像资料。现存于布朗大学的版画原件,由英国陆军中校普拉特绘制、伦敦市议员穆恩爵士出版,他们的身份暗示着该图与英国军方、政府的紧密联系。选取的都是极容易引发观者共鸣的场景,最终使观众服膺于英国的统治。因此,《签订图》可视作典型的政治宣传画,而其美化鸦片战争的功能,与英国政府主导的一系列“对华作战记”异曲同工。时至今日,西方依然有人仍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贸易战争。这种观念的产生与存续,与此类服务于政治需求而被构建的历史叙事和图像亦有不可忽视的关联。
——摘编自王亚楷、李骛哲《图像中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中英交涉史实新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剥夺的手段,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性质。(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废止东印度公司“在华专利权”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5分)
(3)仔细阅读材料三,从史料载体的角度,写出《<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钤印》的史料类别,分析该论文在史料运用方面值得借鉴的方法。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鸦片战争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分别是国民党、共产党的机关报。下面是《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关于重庆谈判的报道概括:
《中央日报》 大约30篇。毛泽东抵渝前,抓住蒋介石发电报三邀毛泽东一事进行大力报道,如《美报再责中共不应存心捣乱》《蒋主席三电毛泽东促行》等。毛泽东抵渝后,除发表国共两党代表人会晤协商的消息外,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报道几乎没有,并且新闻稿也力求简单,排在要闻版中不重要的位置,着重强调蒋介石的领导核心地位
《新华日报》 不下60篇。在毛泽东去渝之前,在舆论压力下积极回应,如《应蒋主席之邀商团结大计 毛泽东同志将来渝》等;毛泽东在渝期间,报道集中于毛泽东一行人抵渝引发了热烈反响、国共两党代表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这三方面,如《建立和平团结民主的新中国欢迎毛泽东先生》《蒋主席前晚欢宴毛泽东同志 国共领袖昨日晤谈》等
——摘编自许爱超《多方媒体视角下的重庆谈判研究》
注:漫画上方是由喜庆的灯笼组成的“双十”字样,灯笼上写着“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等字样。漫画下方的人物,一手拿着笔、尺和圆规,一手拿着镰刀、锤子和铲。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赏析如图漫画《庆祝后该是努力建设的开始》。(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0分)
历史答案及解析
1.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正是基于良渚遗址……遗址所反映的……得以确定中华文明”可以看出,考古的新发现有利于人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认识的完善和提高,故选D项;考古确定中华文明形成于5000多年前,但无法确认我国有文字的历史超过5000年,排除A项;这是中国国内古代文明的特征,不能反映中外交融,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材料中的遗址所处时期我国还没有形成早期国家,排除C项。
2.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可知,秦朝时用隶书取代小篆,是基于政治形势和实用的需要,故选B项;“书同文”政策指的是秦朝统一了字体,但该措施与题干“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无关,排除A项;据题干可知,隶书出现的原因在于“以趋约易”,与审美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文化专治政策指的是“焚书坑儒”,与隶书的出现无关,排除D项。
3.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扬州城内出土……全国各地……的瓷器”、“还有诸多波斯釉陶……及外国人的墓葬”可知,扬州城与国内外很多地区存在经济交流,这主要得益于扬州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因而吸引了很多中外客商等前来,故选D项;扬州本身不是制瓷中心,只是有各地名窑烧造的瓷器运至此地,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延伸”体现的是中外经济交流,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项;“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南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4. 【答案】D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北魏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四位膏腴子弟按照家世理论上起家的官品为五品,但是实际上的起家官品却是六品或七品,起家官品虽不高,但地位显要,与皇帝可以经常接触,更易获得政治提升,故选D项;据表格信息可知,体现了士族子弟的可以直接入仕为官,这说明北魏时期门第观念的浓厚,经济发展冲击了士庶界限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士族子弟的起家官品虽然低,但其家族地位显赫,九品中正制开始走向没落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表格信息可知,体现了士族子弟可以依据家世门第直接出任官职的现象,并未涉及士族身份阻碍了社会进步,排除C项。
5.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金朝统治者对“五德终始”说已有所了解,并采用“五德终始”说来构建本朝合法性,说明当时金朝汉化程度加深,故选D项;材料强调金朝统治者采用汉人的“五德终始”说,这是民族交融的体现,与民族歧视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金朝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但并无摒弃草原旧俗的信息,排除B项;“五德终始”说不属于官制,排除C项。
6.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分餐制逐渐被……会食制取代”可知,宋代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分餐制,出现“同桌群聚,同盘而食”的现象,这体现了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故选D项;宋代传统的义利观是重义轻利,随着理学的兴起,传统的义利观得以巩固,新型义利观冲击传统的礼制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唯物史观可知,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坊市制度瓦解,而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说法因果倒置了,排除B项;社会习俗的改变是受整个时代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影响,商业发展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排除C项。
7.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可知,在明朝中后期,手工业产品的设计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手工业产品的设计风格问题,并没有将民营与官营进行的对比,排除A项;题干所述现象体现出明朝中后期瓷器生产风格出现世俗化倾向,而不是“雅俗共赏”,排除B项;“古制荡然”指的是瓷器制作风格有很大变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并不能扩大为传统审美观念的“被抛弃”,排除D项。
8.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廷寄制度是将关键的谕旨直接送达执行机构,执行的是皇帝的指令,其实质是强化皇帝集权,故选C项;据材料“直接传达给受命的执行部门”可以得出提高行政效率,但这是作用并非本质,排除A项;廷寄制度有利于保密性,但“消弭”的表述过于绝对,且并非是实质,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内阁的职权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
9.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三是清末革命派站在革命的立场上对李鸿章的评论,即出于排满兴汉的目的提出的,虽然并不完全客观公正,但体现了当时的民族主义思潮,故选C项;材料一是清政府立于维护统治立场上的评价,未能全面评述其是非功过,排除A项;三则材料所述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故不能全部互证,排除B项;出现最晚的材料三从革命的立场否定李鸿章,并不是最为客观准确,排除D项。
10.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鸦片战争前夕至1894年,土丝大量出口、内销量较少,说明晚清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受到国际市场影响,故选D项;中国的经济体制仍然为小农经济占主导,排除A项;近代中国农业仍然占主导地位,农业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商品经济发展,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排除C项。
11.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针对社会上的留学潮流,有人主张在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结合所学近现代的史实可知,该观点是国家出路的正确方向,故选B项;材料强调有人认为要在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扭转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体西用强调用西方科学技术维护儒家思想,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要了解中国国情,并未肯定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
12.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不限学历……文理者”“必须有中学文化程度”可知,清政府对出国留学的幼童由不限学历到必须具有中学文化程度,以便能学到真才实学,为新政服务,即调整留学政策以维护统治,故选C项;1904年,清政府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留学救国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B项;中体西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3.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政府工作人员惩办条例》……撤职”可知,地方的红色政权颁布惩办条例为反腐败斗争提供法律依据,故选C项;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当时中华苏维埃政权还没有成立,排除A项;当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日本还没有开始局部侵华,谈不上调动抗日积极性,排除B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是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中共并没有广泛开展反帝斗争,排除D项。
14.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成立了中央造纸厂……中央钨砂公司等”可知,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多个工厂和公司,集中力量从事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过渡性经济),故选D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些举措为根据地发展和反“围剿”提供了物质保障,与战略转移无关,排除B项;这些举措都是在根据地范围内进行的,没有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范围,排除C项。
15.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根据地从1936到1937年没收地主收入大幅下降,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中共为争取全民族抗战而改变了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故选C项;材料强调中共在根据地的土地政策,与国民政府无关,排除A项;与1936年相比,中共没收地主阶级收入明显下降,这说明中共在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不能说明敌后战场的困境,排除B项;根据地没收地主财产收入减少是中国的政策选择,与日军无关,排除D项。
16. 【答案】C
【解析】由材料“面对现实苦难和自身命运理性思考,为生存而呐喊、为生命而讴歌”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兴起的渝派文学,反对日本的侵略,表达对抗日战争的文化诉求,故选C项;国民党的腐朽统治不符合材料中“为生存而呐喊、为生命而讴歌”,排除A项;日本在日占区奴化教育,而渝派文学兴起于重庆,排除B项;渝派文学兴起,并不代表京沪文化日渐衰落,排除D项。
17.(14分)
【答案】
(1)特点:使用范围扩大;推广程度不平衡;数量增多;类型较为齐备;初耕农具为主。(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制铁业的发展;政府重视;铁农具自身具有的优势;社会经济发展。(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造成了农业的区域不平衡。(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结合所学得出秦汉时期铁农具出土省份多达25个,比春秋时期多8个,即使用范围扩大;据材料二“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只有1件”结合所学得出推广程度不平衡;据材料二“全国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铁农具数量”结合所学得出数量增多;据材料二“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结合所学得出有初耕、播种、中耕、收获农具,即类型较为齐备;据材料二“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结合所学得出初耕农具占61%,即初耕农具为主。
(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制铁业的发展、政府重视、铁农具自身具有的优势、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入手。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据材料二“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只有1件”结合所学得出造成了农业的区域不平衡。
18.(14分)
【答案】
(1)相同:设置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每点1分,共2分。)
异:唐朝,和亲、会盟;册封;元朝,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唐朝、元朝分别答出1点,每点1分,共2分。)
(2)特点:经略边疆的方式多样;对边疆民族因地制宜的管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防止内部叛乱与打击外来侵略相结合。(每点2分,任意3点即6分。)
(3)意义: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开发;形成了追求国家(民族)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每点2分,任意2点即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相同,由材料一“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和材料二“设置行省”可得,设置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由材料一“各民族首领担任”、“和亲”等和材料二“普遍任用土官”、“委任少数民族首领”可得,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第二小问异,由材料一“唐蕃之间和亲”、“数次会盟”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可得,唐朝有和亲、会盟、册封;由材料二“实行与中原一样的管理体制”可得,元朝实行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
(2)由材料三中央和地方各区域的措施看,经略边疆的方式多样;由材料三“打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打败并收降”、“平定”、“册封”、“实行金瓶掣签制度”、“改土归流”以及在各地设机构等可得,对边疆民族因地制宜的管理;材料三“签订《尼布楚条约》”、“打败并收降”、“实行金瓶掣签制度”等属于创新性措施,其他则属于继承性的措施,所以可以得出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由材料三“打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和其他平叛内乱、设机构管辖的措施可得,防止内部叛乱与打击外来侵略相结合。
(3)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国家治理、统一、民族关系、边疆开发及观念变化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国家统一层面讲,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从民族关系看,促进了民族交融;从边疆开发看,促进了边疆开发;从价值观看,形成了追求国家(民族)统一的价值观;从边疆治理看,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
19.(14分)
【答案】
(1)手段:直接抢掠、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经营垄断贸易等。(每点3分,任答3点3分,答殖民掠夺亦可得1分)
性质:股份公司(或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2分,若答特权垄断贸易公司等给1分)
(2)原因: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英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强烈;自由主义的思潮;拓展世界市场的需要;英国议会改革。(每点1分,任答4点4分)(关键词: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原料、自由主义或自由贸易、英国议会改革)
地位:世界贸易中心。(1分)
(3)类别:图像史料。(1分)
方法:考辨作者的意图;综合运用多种类别的史料;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不仅整理和辨析史料,还判断其价值。(每点1分,任答2点2分)
地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手段,据材料一“有权拥有……财产继承权”“自由……贸易”结合所学得出直接抢掠、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经营垄断贸易等。第二小问性质,据材料一“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结合所学得出股份公司(或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因工业革命……放任论”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英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强烈等角度入手;据材料二“18世纪……主张自由贸易”结合所学得出自由主义的思潮;结合所学得出拓展世界市场的需要;据材料二“1831年国会改选,工商业城市获胜”结合所学得出英国议会改革。第二小问地位,结合所学得出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贸易中心。
(3)第一小问类别,据材料三“《<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钤印》……唯一图像资料”结合所学得出图像史料。第二小问方法,据材料三“由英国陆军中校……政府的紧密联系”结合所学得出考辨作者的意图;据材料一“《伊丽莎白……特许证》”“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王亚楷、李骛哲《图像……新释》”结合所学得出综合运用多种类别的史料、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据材料三“《签订图》可视作典型的政治宣传画”结合所学得出不仅整理和辨析史料,还判断其价值。第三小问地位,结合所学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0.(10分)
【答案】
示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共商国计。共产党《新华日报》的积极宣传报道、国民党右识之士的积极推动,使民众看到“团结民主,和平建国”的希望;漫画中“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反映了作者在抗战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重庆谈判成功充满了信心;“笔、尺和圆规”“镰刀、锤子和铲”,说明作者对建设一个新中国充满热情。(5分)但从国民党《中央日报》对中共努力的消极报道、极力凸显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可以看出,蒋介石政府缺少诚意,坚持独裁。重庆谈判后不久,蒋介石便发动了内战,致使作者“和平民主建国”的愿望破灭。(5分)
【解析】
首先,分析漫画的时代背景,据材料“重庆谈判的报到……‘庆祝胜利’……等字样”可知,国人寄希望于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国共两党能达成一致,建立一个新中国;其次,结合画面信息,分析漫画的内容,漫画中“庆祝胜利”“联合国胜利”“中华民国万岁”,反映了作者在抗战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重庆谈判成功充满了信心;“笔、尺和圆规”“镰刀、锤子和铲”,说明作者对建设一个新中国充满热情;最后,分析漫画的主题与现实的差距,重庆谈判后不久,蒋介石为了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由此可知,该漫画未能准确预判时局的变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