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中学段期中考试二年级历史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此外,武帝还以诸侯王所献“酣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这些措施( )
A 沿袭着秦朝制度 B.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引发了七国叛乱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颁布“左官律”,打压王国任官者;以诸侯王所献助祭“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大量剥夺诸侯王的爵位。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打击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新措施,并不是沿袭秦朝的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打击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加强无关,排除B项;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了“王国”问题,汉景帝削弱诸侯势力,引发了七国叛乱,排除C项。故选D项。
2. 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 )
A. 雅典的城邦民主制 B. 罗马的贵族寡头制
C. 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D. 法国的等级君主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据材料“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和“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早期,王权受到领主的限制,法国通过建立等级君主制极大强化了王权,专制主义成分强化,D项正确;雅典民主制下没有国王,排除A项;罗马的贵族寡头制下没有国王,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加强王权过程中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了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反对,英国建立了议会君主制,议会的权力逐渐加强,不符合材料“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 20世纪初,革命派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指“汉族”。武昌起义成功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于武汉,但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个变化
A. 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
C. 断绝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 标志着汉族政权被五族共和政权所取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五色旗”象征着五族共和,象征着五个大民族的团结,这是针对列强瓜分中国企图的有力反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融合,故本题答案选B项,C项不选;A项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深入人心的;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详解】
4.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14年,《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到2016年各省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我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制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可见
A. 户籍改革推动了管理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B. 建立二元户籍制度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 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主的广泛性 D. 二元户籍制度的消失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户籍制度的改革,最终使“我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制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得出“户籍改革推动了管理一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结论,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二元户籍制退出历史舞台”的表述,排除;取消二元户籍制度与民主的广泛性无关,排除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 《资治通鉴》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据此可知两税法实施( )
A. 扩大了收税对象 B. 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 简化了税收名目 D. 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可知唐两税法每年在夏、秋之际征税,两次征收,根据材料“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可知,两税法规定两税之外不得征收其他杂税,说明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方便征收赋税,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征税对象扩大,排除A项;两税法后政府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排除B项;两税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C项。
6.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主要原因是
A. 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 B. 工商业和城市繁荣兴盛
C. 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D. 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经济得到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A项;秦国的工商业和城市发展并不比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国繁荣兴盛,排除B项;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也推动了其他诸侯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C项;都江堰促进了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但不符合题干中“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D项。
7. 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 )
A. 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已实行1000多年
B. 西欧文言考试制度注重实用性知识,中国科举制八股取士很僵化
C. 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
D. 四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以来(西欧和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促进社会发展,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C项正确;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与新生事物或旧事物无关,排除A项;考试内容的不同也由中西方社会的环境导致,与题意要求无关,排除B项;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排除D项。故选C项。
8. “政治中立”原则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常任文官队伍,使政府有能力实现对文官的依法科学管理,文官也由此摆脱了对个人、政党的依附关系,获得职业保障,专心于公务的执行和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政治中立"原则( )
A. 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影响 B. 杜绝了政府贪污腐败现象
C. 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D. 践行了“分权制衡”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文官也由此摆脱了对个人、政党的依附关系,获得职业保障,专心于公务的执行和效率的提高。”可知,西方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有利于提高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效率,因此在整体上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C项正确;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杜绝了政府贪污腐败现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分权制衡属于政府内部权力的分配与制约,与文官系统的政治中立没有必然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9.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
A. 最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B. 英国政府的推动
C. 工业革命的影响 D. 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主要原因应从经济角度思考,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对政府行政提出了要求,在此背景下确立了文官制度,C项正确;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与文官制度确立时间相隔太远,因此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A;英国政府的推动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B项错误;英国的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但是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不是其建立的主要原因,排除D。
10. 学术界根据大批16世纪西方传教士留下的文字、1570—1870年间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78种英文版论文和专著、以及当时欧洲各国的杂志——如:欧洲主要英文媒体《绅士杂志》《伦敦杂志》《雾杂志》《手艺人》等刊登的关于科举制的大量文章等史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对近代英国乃至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但著名学者侯建新教授却认为:“科举制度后来虽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因此不能得出英国文官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影响的结论”。对此,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A. 侯建新教授是学术权威,我们应该遵从其观点
B. 应该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投票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C. 只要找到更多的一手史料并借助大数据技术,这一问题一定能够解决
D. 研究历史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对材料进行考证和解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学术界和著名学者侯建新教授对于中国的科举制对近代英国乃至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是否产生影响,有截然相反的结论。学术界依据西方传教士留下的文字、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论文和专著、以及当时欧洲各国的杂志等史料,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对近代英国乃至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而侯建新教授却认为科举制度后来虽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因此不能得出英国文官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影响的结论。结合所学可知,研究历史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对材料进行考证和解释,D项正确;学术权威的认知也不一定都科学,排除A项;学术问题要靠科学方法解决,不能用民主投票方式解决,排除B项;一手史料可信度高,但也不一定就可信,需要加以甄别,而且需要与其他史料互证,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如图为《明律》的部分规定。它反映出统治者重视通过立法( )
盗卖、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若系强占,最高可判处杖一百,流三千里“占田过限”“欺隐田粮”者,“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凡伪造宝钞,不分首从及窝主,若知情行使者,皆斩,财产入官,告捕者官给赏很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
A. 加强皇权专制 B. 保护商品经济 C. 打击地方豪强 D. 维护经济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盗卖、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若系强占,最高可判处杖一百,流三千里。占田过限……;凡伪造宝钞……仍给犯人财产”可知,体现了《明律》对经济行为进行立法制约的信息,反映了统治者对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视,D项正确;加强皇权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对于土地私有制的维护,保护商品经济,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打击地方豪强,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乾隆十九年(1755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杀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初劝他们自己调解,后因英国坚决要求,官厅始理问。倘若中国人杀了外国人,官厅绝不偏祖,总是杀人者抵死。这反映了( )
A. 中国司法主权的逐步破坏 B. 政府官员的法权意识淡薄
C. 古代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 D. 清朝维护国家形象的决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面对在中国国土上发生的两种类型的命案,官府表现出对维护主权、行使法权的无知,B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D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B项。
13. 罗马法被称为“世界共同的法律”,是世界性的模范法,后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按照罗马私法的模式建立的自己的法律制度,从而构成了所谓的“罗马法系”或“大陆法系”。这反映了罗马法
A. 是近代民权理论的起源 B. 为近代国家的法律制定所借鉴
C. 具有世界性法律的特点 D. 与欧洲大陆法系互为表里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后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按照罗马私法的模式建立的自己的法律制度”可知,罗马法为近代国家的法律制定所借鉴,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权问题,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大陆法系,不是世界法律,C项错误;罗马法与大陆法系不是互为表里的关系,D项错误。
14. 下表是关于某部法典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此法典出自( )
第二章法的渊源(14) 第一节制定法(14) 法律(Lex) 和平民会决议(plebiscitum) 元老院决定(16) 皇帝谕令(16)
A. 古代希腊 B. 古代中国
C. 古代罗马 D. 古巴比伦王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世界)。由题干目录中的“法的渊源”“平民会决议”和“元老院决议”可以判断这是罗马法。从列举目录可以反映出这是罗马法的完善阶段,由此可推断是《民法大全》,C项正确;古代希腊,实行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不会有“皇帝”,排除A项;材料中有“平民会决议”不符合古代中国的史实,排除B项;“古巴比伦王国”的统治者是“国王”而不是“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54年,是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关键一年,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下关于1954年政治建设叙述正确的有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③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新中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这次会议的核心制定宪法,并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因此①③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②错误,C选项排除;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是在1956年,④错误,AD选项排除。
16. 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宣传画。该活动得到了群众 的广泛响应,“五讲四美”也成了当时人们所传诵的经典口号。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精神文明建设需与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 ②该活动表达了广大群众对“美”的追求
③学生是社会道德教育的主体 ④该活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五讲四美”属于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逐步推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因此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生活,故①正确;材料中说“五讲四美”活动“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故②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学生是社会道德教育的主体,故③错误;④表述不正确,应该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不是“根植于”。故本题选A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员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体系。它的萌芽可以溯源到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君主集权专制和由家臣过渡来的早期职业官僚。春秋末,一部分卿大夫夺取政权,做了新诸侯国君。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们为适应封建经济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全面掌管了土地的征税权及任官赏爵等权,排除贵族对地方的世袭统治。于是,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国君们还沿用和发展春秋中后期部分卿大夫家臣享受俸禄、为主人效力之例,按照“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原则,罗致和组织了一批新的职业官僚队伍。
——摘编自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成熟时期。官僚按职能分工设计、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的特点充分得到体现。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军政和行政分离,设立了财政使司,宰相仅被定位为行政首脑。宋代还建立起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另外,知识阶层成为统治者主要来源,深刻改变了古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官员结构。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萌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官僚制度“成熟”的表现。
【答案】(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铁犁牛耕的推动下,生产力取得较大的发展,逐步确立起男耕女织的封建经济,使得上层建筑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官僚制度逐渐形成。
(2)官僚分工、职务和行动,按规章办事;决策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之上;军事和行政分离;独立的谏官机构;官僚结构的变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们为适应封建经济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全面掌管了土地的征税权及任官赏爵等权,排除贵族对地方的世袭统治”,结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铁犁牛耕的推动下,生产力取得较大的发展,逐步确立起男耕女织的封建经济,使得上层建筑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官僚制度逐渐形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定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官僚按职能分工设计、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的特点充分得到体现”,得出官僚分工、职务和行动,按规章办事;据材料“但其决策都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得出决策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之上;据材料“军政和行政分离,设立了财政使司,宰相仅被定位为行政首脑”,得出军事和行政分离;据材料“宋代还建立起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得出独立的谏官机构;据材料“知识阶层成为统治者主要来源,深刻改变了古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官员结构”,得出官僚结构的变化。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因此,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亦即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正是这种公正和平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平等观点的影响下,通过“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这一现象自然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冲刺科场的热情。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以后,人们对读书做官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古往今来读书做官为人生第一要务,今乃视为畏途”,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敝帚的。现实生活中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是那样地吸引人,连读书人也“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每至归咎读书”,故“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1905年4月19日《中外日报》报道了广东科试情形:“本届科试,广府属各县循例考试,而应试者无不因之大减。其中人数最减少者,以番禺为最。昨该县初复时,与考者不过八百余人,以视往岁人数众多,殆有天壤之别。”
——摘编自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与科举制度的解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人们对科举的态度及形成原因。
【答案】(1)特点:注重才能;科举资格放开;程式完善;科举选拔公正平等;各阶层的广泛参与。(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态度:对科举考试日益冷漠。(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读书信仰体系崩溃;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西方文明传入的影响。(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可知,注重才能;根据材料“亦即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可知,科举资格放开;根据材料“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可知,程式完善;根据材料“正是这种公正和平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可知,科举选拔公正平等;参与的群体看,各阶层的广泛参与。
(2)态度:根据材料“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敝帚的”可知,对科举考试日益冷漠。原因:根据材料“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敝帚的”可知,读书信仰体系崩溃;根据材料“现实生活中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是那样地吸引人”可知,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可知,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明传入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唐朝的“律”基本是刑法,“令”是有关国家各项制度的规定,“格”是将皇帝诏救整理为具有永久法律效力的法规,“式”是政府机关的施政细则,四者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唐高宗永微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解释的《唐律疏议》,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唐律维护等级制和家族制将对官员及其亲属的优待公开清楚地写在法律上;同时,唐律也要求官吏依法行使职权、恪尽职守,违反者要处罚。唐玄宗以后,不再大规模修订律、令、格,式,而是采取颁行《格后敕》的简便立法形式,来应付日益复杂且多变的社会问题。《格后敕》与律、令、格、式并行,地位逐渐重要,最终发展为五代及北宋的《编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1世纪起,西欧的日耳受法和宗教法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纠纷和众多的社会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罗马法体系便在这种情况下复兴起来,罗马法的复兴以注释法学派的形成为开端,该学派采用神学家们的“经院方法”来研究罗马法,对古代罗马法文献进行考证、注释、解说、概括和阐述。13世纪后半叶起还产生了评论法学派,把罗马法的原则运用到现实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转化为现实的法律。他们还把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受习惯法、封建法和城市法等结合起来,形成了欧洲大陆通用的法律。来自欧洲各地的法律学子汇集于注释法学派和评论法学派所在的波伦那大学,这些学生回国后从事罗马法的研究和传授,使罗马法复兴运动扩展到整个西欧,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民法法系。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得以在西欧复兴的原因。
(3)列举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就。
【答案】19. 法律体系相对完整(具备律、令、格、式四种形式)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为核心;对后世影响深远。
20. 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日耳曼法和教会法的局限;大学的兴起;学者对罗马法的注释、研究和实践;王权逐渐强大。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朝时期(中国)。
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根据“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得出是法律体系相对完整;根据“唐高宗永微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解释的《唐律疏议》,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采取颁行《格后敕》的简便立法形式,来应付日益复杂且多变的社会问题”得出是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是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为核心;对后世影响深远。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西欧。
罗马法得以在西欧复兴的原因:根据“西欧的日耳曼法和宗教法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纠纷和众多的社会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得出是日耳曼法和教会法的局限;根据“罗马法的复兴以注释法学派的形成为开端”得出学者对罗马法的注释、研究和实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与当时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兴起和王权的强大有关。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当代中国。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包括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宪政体制,即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与国家生活融为一体,支配着政治权力形成和行使的过程,规范社会各个领域全过程的政治体制。构成宪法的各个部分以其不同的形式规范社会共同体的价值、人权的基本要求、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权力机关构成方式及其运行机制。宪法在社会政治现实中配置政治权力,影响和决定着政党政治的运行方式和机制。在宪法规定的各项内容中,同样的国体,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不同,其政权组织方式不同,由政党组织政府、执掌政权的方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
——摘编自周淑真《宪政体制与政党政治的关系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一:
论题:国情不同造成了西方国家宪政体制具有差异性。
阐述:中世纪的英国有以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宫廷政变,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北美殖民地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自治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北美人民通过独立战争建立美国,但由于邦联制产生了很多问题,美国于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并据此建立联邦制度和总统共和制,秉持三权分立原则,协调了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为美国发展提供了保障。总之,各国的宪政模式是各国根据本国国情积极探索的结果。
示例二:
论题;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和完善彰显了人民政治。
阐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并颁布《共同纲领》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该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宪法依据。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以及国力增强,各种保障条件逐渐具备,于1982年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保障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示例”仅作为参考,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
示例一: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在宪法规定的各项内容中,同样的国体,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不同,其政权组织方式不同,由政党组织政府、执掌政权的方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并结合所学欧美知识得出论题:国情不同造成了西方国家宪政体制具有差异性。其次,结合所学英国、美国的史实分析阐述。如英国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英国有以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宫廷政变,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美国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美人民通过独立战争建立美国,但由于邦联制产生了很多问题,美国于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并据此建立联邦制度和总统共和制,秉持三权分立原则,协调了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为美国发展提供了保障。
最后,总结归纳,各国的宪政模式是各国根据本国国情积极探索的结果。完成表述。
示例二:
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在宪法规定的各项内容中,同样的国体,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不同,其政权组织方式不同,由政党组织政府、执掌政权的方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并结合所学新中国的知识得出论题: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和完善彰显了人民政治。其次,结合所学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和完善的史实分析阐述,如《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依法治国”等,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内容和意义即可。
最后,总结归纳,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保障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完成表述。全南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中学段期中考试二年级历史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此外,武帝还以诸侯王所献“酣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这些措施( )
A. 沿袭着秦朝制度 B.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引发了七国叛乱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2. 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 )
A. 雅典的城邦民主制 B. 罗马的贵族寡头制
C. 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D. 法国的等级君主制
3. 20世纪初,革命派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指“汉族”。武昌起义成功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十八星旗”高高飘扬于武汉,但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个变化
A. 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
C. 断绝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 标志着汉族政权被五族共和政权所取代
4.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14年,《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到2016年各省普遍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我国存在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制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可见
A. 户籍改革推动了管理体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B. 建立二元户籍制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 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主的广泛性 D. 二元户籍制度的消失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5. 《资治通鉴》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 扩大了收税对象 B. 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 简化了税收名目 D. 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
6.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主要原因是
A. 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 B. 工商业和城市繁荣兴盛
C. 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D. 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
7. 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 )
A. 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已实行1000多年
B. 西欧文言考试制度注重实用性知识,中国科举制八股取士很僵化
C. 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
D. 四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
8. “政治中立”原则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常任文官队伍,使政府有能力实现对文官的依法科学管理,文官也由此摆脱了对个人、政党的依附关系,获得职业保障,专心于公务的执行和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政治中立"原则( )
A. 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影响 B. 杜绝了政府贪污腐败现象
C. 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 D. 践行了“分权制衡”理念
9.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
A. 最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B. 英国政府的推动
C. 工业革命的影响 D. 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10. 学术界根据大批16世纪西方传教士留下的文字、1570—1870年间关于中国科举制度的78种英文版论文和专著、以及当时欧洲各国的杂志——如:欧洲主要英文媒体《绅士杂志》《伦敦杂志》《雾杂志》《手艺人》等刊登的关于科举制的大量文章等史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对近代英国乃至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但著名学者侯建新教授却认为:“科举制度后来虽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因此不能得出英国文官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影响的结论”。对此,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A. 侯建新教授是学术权威,我们应该遵从其观点
B. 应该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投票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C. 只要找到更多的一手史料并借助大数据技术,这一问题一定能够解决
D. 研究历史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对材料进行考证和解释
11. 如图为《明律》部分规定。它反映出统治者重视通过立法( )
盗卖、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若系强占,最高可判处杖一百,流三千里“占田过限”“欺隐田粮”者,“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凡伪造宝钞,不分首从及窝主,若知情行使者,皆斩,财产入官,告捕者官给赏很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
A. 加强皇权专制 B. 保护商品经济 C. 打击地方豪强 D. 维护经济秩序
12. 乾隆十九年(1755年),一个法国人在广州杀了一个英国人,广州的府县初劝他们自己调解,后因英国坚决要求,官厅始理问。倘若中国人杀了外国人,官厅绝不偏祖,总是杀人者抵死。这反映了( )
A. 中国司法主权的逐步破坏 B. 政府官员的法权意识淡薄
C. 古代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 D. 清朝维护国家形象的决心
13. 罗马法被称为“世界共同的法律”,是世界性的模范法,后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是按照罗马私法的模式建立的自己的法律制度,从而构成了所谓的“罗马法系”或“大陆法系”。这反映了罗马法
A. 是近代民权理论的起源 B. 为近代国家的法律制定所借鉴
C. 具有世界性法律的特点 D. 与欧洲大陆法系互为表里
14. 下表是关于某部法典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此法典出自( )
第二章法的渊源(14) 第一节制定法(14) 法律(Lex) 和平民会决议(plebiscitum) 元老院决定(16) 皇帝谕令(16)
A. 古代希腊 B. 古代中国
C. 古代罗马 D. 古巴比伦王国
15. 1954年,是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关键一年,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下关于1954年政治建设叙述正确的有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③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③④
16. 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宣传画。该活动得到了群众 的广泛响应,“五讲四美”也成了当时人们所传诵的经典口号。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精神文明建设需与物质文明建设相适应 ②该活动表达了广大群众对“美”的追求
③学生是社会道德教育的主体 ④该活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员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体系。它的萌芽可以溯源到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君主集权专制和由家臣过渡来的早期职业官僚。春秋末,一部分卿大夫夺取政权,做了新诸侯国君。进入战国后,诸侯国君们为适应封建经济和兼并战争的需要,全面掌管了土地的征税权及任官赏爵等权,排除贵族对地方的世袭统治。于是,诸侯国君逐渐演变为集权专制君主。国君们还沿用和发展春秋中后期部分卿大夫家臣享受俸禄、为主人效力之例,按照“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原则,罗致和组织了一批新的职业官僚队伍。
——摘编自李治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成熟时期。官僚按职能分工设计、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的特点充分得到体现。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军政和行政分离,设立了财政使司,宰相仅被定位为行政首脑。宋代还建立起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另外,知识阶层成为统治者主要来源,深刻改变了古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官员结构。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萌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官僚制度“成熟”表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因此,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亦即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正是这种公正和平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平等观点的影响下,通过“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这一现象自然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冲刺科场的热情。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 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以后,人们对读书做官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古往今来读书做官为人生第一要务,今乃视为畏途”,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敝帚的。现实生活中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是那样地吸引人,连读书人也“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每至归咎读书”,故“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1905年4月19日《中外日报》报道了广东科试情形:“本届科试,广府属各县循例考试,而应试者无不因之大减。其中人数最减少者,以番禺为最。昨该县初复时,与考者不过八百余人,以视往岁人数众多,殆有天壤之别。”
——摘编自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与科举制度的解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人们对科举的态度及形成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唐朝的“律”基本是刑法,“令”是有关国家各项制度的规定,“格”是将皇帝诏救整理为具有永久法律效力的法规,“式”是政府机关的施政细则,四者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唐高宗永微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解释的《唐律疏议》,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唐律维护等级制和家族制将对官员及其亲属的优待公开清楚地写在法律上;同时,唐律也要求官吏依法行使职权、恪尽职守,违反者要处罚。唐玄宗以后,不再大规模修订律、令、格,式,而是采取颁行《格后敕》的简便立法形式,来应付日益复杂且多变的社会问题。《格后敕》与律、令、格、式并行,地位逐渐重要,最终发展为五代及北宋的《编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1世纪起,西欧的日耳受法和宗教法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纠纷和众多的社会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罗马法体系便在这种情况下复兴起来,罗马法的复兴以注释法学派的形成为开端,该学派采用神学家们的“经院方法”来研究罗马法,对古代罗马法文献进行考证、注释、解说、概括和阐述。13世纪后半叶起还产生了评论法学派,把罗马法的原则运用到现实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转化为现实的法律。他们还把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受习惯法、封建法和城市法等结合起来,形成了欧洲大陆通用的法律。来自欧洲各地的法律学子汇集于注释法学派和评论法学派所在的波伦那大学,这些学生回国后从事罗马法的研究和传授,使罗马法复兴运动扩展到整个西欧,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民法法系。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得以在西欧复兴原因。
(3)列举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就。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宪政体制,即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与国家生活融为一体,支配着政治权力形成和行使的过程,规范社会各个领域全过程的政治体制。构成宪法的各个部分以其不同的形式规范社会共同体的价值、人权的基本要求、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权力机关构成方式及其运行机制。宪法在社会政治现实中配置政治权力,影响和决定着政党政治的运行方式和机制。在宪法规定的各项内容中,同样的国体,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不同,其政权组织方式不同,由政党组织政府、执掌政权的方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
——摘编自周淑真《宪政体制与政党政治的关系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全南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