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考古发现,四川营盘山、波西等遗址的先民已经发展出原始种植业,以种植粟和黍等旱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发现了类似情形。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四川地区( )
A.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 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形成
C.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往来 D.商品交换促进农业发展
2、
据上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3、晚商时期商朝在对东土各族持续进行军事征服的同时,还在东土一带设置军事据点,屯驻师旅,抵御外族入侵,加强军事防御。这表明晚商( )
A.巩固天下共主的局面 B.初具捍卫领土主权的意识
C.形成浓厚的尚武氛围 D.已经对中原地区完成统一
4、公卿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重臣,下表是商、西周姓氏可考之公卿数量变化表,这种变化体现了( )
商、西周同姓或异姓公卿数量表
商、西周同姓或异姓公卿数量表
时代 公卿总数 同姓公卿数 异姓公卿数
商代 19 4 15
西周 46 30 16
A.家国同构色彩的强化 B.西周加强了中央集权
C.王权得到大大的提升 D.商代重视与异姓联盟
5、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6、战国时期,可经过他人推荐给诸侯王上书或进行游说,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取得其信任,进而被擢用为大臣,商鞅、李斯、苏秦等人就是通过这种途径得到国君重用或赏识的。这一现象( )
A.证明了贵族政治的消亡 B.体现了法家思想的流行
C.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反映 D.表明了礼乐制度的瓦解
7、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
C.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 D.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8、西汉时期,皇帝的诏书通过御史大夫起草并下发丞相,再由丞相下达地方,重大案件由御史大夫出面组织并处理。汉武帝以后,全国分为十三个州,各州设刺史一名,州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监督和制约郡守权力。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国家的治理体系有所完善
C.行政决策权力受到制约 D.行政与监察部门相互制衡
9、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10、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在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为北方流民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始于东晋初年,历经宋、齐、梁、陈,前后共二百余年。这一措施的实施( )
A.主要是为了应对少数民族的内迁 B.促进了南北双方的经济交流
C.扩大了南方完成国家统一的优势 D.有利于南方社会秩序的稳定
11、隋文帝时期一面崇儒,一面兴学,自京都至州县均设学校,又令所有学校都要勤训导、严考课。同时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使儒学中的“南人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的不同特点逐渐融合。这主要是因为隋朝( )
A.新交通运输方式开创 B.商业贸易不断发展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D.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12、唐时将封还改为封驳权,由门下省的给事中专门负责封还皇帝的失宜诏书和驳正臣下奏章违误。皇帝赋予门下省给事中的职掌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这一做法( )
A.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B.有利于降低决策失误风险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3、盛唐边塞诗是唐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该诗派或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或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如“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丈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这反映出当时( )
A.重武轻文的社会思想 B.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
C.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主流价值观发生改变
14、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
A.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
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 D.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15、有学者指出,两宋都亡于国内的少数民族,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宋朝政治制度的“成功”,这与唐末以来的战乱摧毁了世家大族密切相关。这里的“政治制度”是指( )
A.削弱地方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B.多次推行变法加重财政负担
C.沿用唐朝藩镇以加强地方控制 D.实行平民政治提升皇权专制
16、《清明上河图》中有不少招牌清晰的店铺,如著名的酒楼“十千脚店”,除设立招牌外,还在酒店门两边墙上书有“天之”“美禄”(开封本地名酒之一)四字,横头有“稚酒”(意为酒醇、新酒)的字样。该店的彩门欢楼上高挑一大幅酒招,还写有“新酒”二字。这从侧面反映了北宋( )
A.绘画再现日常生活 B.书法艺术走向自觉
C.市民生活丰富多样 D.城市商业活力凸显
17、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说明( )
A.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B.租佃关系的发展导致政府税源锐减
C.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D.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
18、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饮品。陆羽在《茶经:》里曾对茶具“三才杯”做过描述,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其寓意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在社会中影响甚广。由此可知,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是( )
A.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市民阶层扩大推动茶文化普及
C.符合了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D.与儒道思想交融蕴含东方哲学
19、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已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并扩展至城墙外,连城墙外的附郭草市也被纳入城市市场之中。由此,不少附郭草市脱离了乡村管辖制度,并入以坊、厢管辖的城市体例。这表明宋代( )
A.城乡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B.官府对商业的管控更加严厉
C.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巨变 D.城市交易活动突破时间限制
20、明代自永乐年间开始派遣宦官到地方或“监军”或“抚夷”,名为镇守中官,到正德年间,势力膨胀。从景泰时起,一些中央和地方官员就不断要求收回内地镇守中官。嘉靖年间镇守中官制度被皇帝废除。这说明明代( )
A.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B.专制体制成熟稳定
C.宦官专权现象严重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1、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22、明初珠江三角洲一带“果基鱼塘”繁荣,在鱼塘周围种植果树,用鱼的排泄物做果树的肥料。明末开始出现大量的“桑基鱼塘”,即基种桑,塘蓄鱼,桑饲蚕,再以蚕屎饲鱼,塘泥肥桑。这反映出当地( )
A.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特色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C.粮食生产出现不断萎缩的现象 D.土地集中的趋势明显
23、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汉民增加到五十五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加八十八万人,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一变化反映了清代( )
A.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 B.民族交融出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C.精耕细作农业传播到边疆 D.传统的游牧经济开始出现衰败
24、以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学者为代表的一批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他们把人的幸福还原为平等的个体诉求,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不再把幸福的维度局限于封建道德的枷锁之内。这表明明清早期启蒙思想(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凸显了经世致用的治学之风
C.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D.以理性主义精神为核心内涵
25、清朝中后期盐税的收入愈加重要。全国大部分食盐商人会以各种承包的方式,将自己的食盐经营资格承包给地方的食盐商,从中赚取差价,获取新的财富来源,国家又在其中授予垄断资格支持盐商进行垄断,小盐商生意也得到了国家的物价保护,盐商在垄断了营销道路的同时也依附于政府的保护。清朝的这一做法( )
A.改变了传统的重抑商政策
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加深了封建政府与民间资本的矛盾
D.维护了国家政权对社会资源的掌控
二、论述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到底何时进入了封建社会?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算法。一种,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另一种,从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即公元前365年算起;还有一种,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即公元前221年算起。应当说,三者都是言之有理各有依据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有的历史学家持西周封建说的观点,认为西周时期为中国标准的封建社会。原因是西周、春秋时期作为主要生产者的“民”和“庶人”是农民而不是奴隶,井田制是领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存在着迫使农民集体耕作的“公田”和按家分配的“私田”(即份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谈谈你的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另有观点予以阐释,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分别为战国、唐朝、清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对战国时期,唐朝和清朝商业城市分布的变化趋势。从三幅图中任选一个城市,说明其当时在全国商业中的地位,并论证当时该城市商业繁荣的原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柳孜隶属安徽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据濉溪县志记载位于该县境内的大运河故道。1999年初,在柳孜段公路裁弯取直降坡施工中发现陶瓷器等文物和其他遗迹的现象。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次大发现。罕见的宋代货运码头……石构建筑砌体依河道南岸堤坡而建,所使用的石料质地不同,大小厚薄不一致,形状各异的石料均为使用过的旧料,在砌体中还夹杂使用一定数量的汉代墓葬石构件画像石石料。石砌体的基础,采用瓦砾层与黄黏土层间隔夯实处理,共4层,厚75厘米左右,基础大于石砌体,北部向河道内延伸。珍贵的唐宋沉船1号沉船为木板结构,平面呈长方形,船身存长9.6米,包括拖舵共存残长12.6米。现存船体长度由两段木板拼接而成,用双排铁铆钉固定,缝隙间填以油灰。尾舱横梁上有三档舵杆限位木椿,可调节船的航向。2号沉船是一艘独木舟,由一根硕大的原木整体雕凿而成,长10.6米。船体两头窄中间宽,呈大半个圆弧形,头和尾部上收,面部稍上翘。6号沉船为木板结构,残存长23.6米。从这段立于壁板之上的底板结构情况来看,船底为平底。船壁板特别巨大,木质坚硬,板面向内呈弧形,舱中间存有13根空梁方孔,空梁尚残存三根。丰富的古陶瓷经初步鉴定,能确认窑口的有安徽寿州窑,浙江的越窑,江西的景德窑,福建的建阳窑陕西的耀州窑,河北的磁州窑、定窑等20余座全国各地窑口烧制的产品,窑口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实为罕见。
——摘编自阚绪杭《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一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面世》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大运河故道有哪些史料价值。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清时期的商业广告
材料一:
招幌广告
材料二:
市声广告
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弄碗尝一尝——酸梅的汤儿勒,另一个味儿勒!
——商贩吆喝
材料三:
楹联广告
东不管西不管,我管酒管:兴也罢衰也罢,请罢喝罢。——祝枝山题
生意如春草,财源似水泉。
——唐伯虎题
材料四:
印刷广告
材料五:
公关广告
清朝时期的很多老字号店铺已经有了公关意识,通过为百姓办实事博得认可,如同仁堂用免费赠药的义举招徕顾客、张一元的品茶服务、正明斋的送货上门等。
结合材料和所学,对明清时期的广告加以阐释。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四川营盘山、波西等遗址的先民已经发展出原始种植业,以种植粟和黍等旱地农作物为主。营盘山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家畜,在大渡河上游的哈休遗址也发现了类似情形”可知,四川地区的原始先民可以培育出农作物,进行家畜的驯养,说明原始农业得到初步发展,A正确;B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2、答案:C
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青铜器铸造中心主要集中在北方,但重要铜矿集中在南方,青铜铸造的繁荣必然会促使南北方联系的加强,故选C项。据所学,商周时期,青铜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兵器,很少用于制作农具,因此青铜铸造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作用不明显,排除A项。据所学,商周时期大规模的工商业活动主要是官方主持,实行工商食官制,原料主要是官方供给,而非商业贸易;而且商、西周时期,大规模商业活动和大规模长途贩运尚未出现,排除B项。图片中的主要铜矿位于荆楚地区,但这一地区并非商周直接统治区域,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晚商已经初具捍卫领土主权的意识,在对东土各族持续进行军事征服的同时,还在东土一带设置军事据点,屯驻师旅,抵御外族入侵,加强军事防御,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天下共主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晚商形成浓厚的尚武氛围,排除C项;“已经对中原地区完成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西周时期同姓公卿的占比很大,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统治,这体现了家国同构色彩的强化,故选A项;中央集权强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材料中并未反映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周时期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重臣多是同姓,与王权提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D项材料依据不足,可排除。
5、答案:C
解析:孔子主张“贵贱有序”“爱有差等”并没有淡化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故A项错误;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以血缘亲情为基点,强调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使礼制与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相适应,而不是为了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故B项错误,C项正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墨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根据“商鞅、李斯、苏秦等人就是通过这种途径得到国君重用或赏识的”可得出,战国时期用人强调个人的才华与人能,而不是贵族的世袭,这有利于社会底层的有才华的人进入上层,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消亡”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家思想的流行,排除B项;材料现象反映了社会阶层流动,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使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国家统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A项正确;材料讲国家分裂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而非农业发展与商业发展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秦朝军事情况,看不出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阶级情况,看不出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皇帝的诏书通过御史大夫起草并下发丞相,再由丞相下达地方,重大案件由御史大夫出面组织并处理”“州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监督和制约郡守权力”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做法反映出西汉时期国家的治理体系有所完善,故选B项。A、D两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行政决策权力属于皇帝,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说明此时王国的势力较为强大。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体现在“裁撤”“减秩”等方面,说明西汉统治者通过裁撤王国机构、降低官员品级来削弱王国势力,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故C项正确。调整王国职官设置并不意味着精简地方行政机构,A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因此与节省中央财政支出无关,B项排除;削弱王国力量,但王国依然存在,郡国并行体制依然实施,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侨州郡县是东晋南朝政府按其原籍郡县地名另设立的州郡县地方政府,这项措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项正确;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南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并不是应对少数民族的内迁,排除A项;侨州郡县不会促进南北双方的经济交流,排除B项;侨州郡县的主要作用是稳定南方社会秩序,不会扩大南方完成国家统一的优势,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再度完成了国家统一,其崇儒兴学、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是顺应国家统一与发展的需要,故D正确;隋朝虽开凿大运河,但在交通运输方式上并非开创,故排除A;材料中的做法有助于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B项说法倒因为果,故排除B;商业贸易不断发展与材料中的做法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故选:D。
12、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由门下省的给事中专门负责封还皇帝的失宜诏书和驳正臣下奏章违误”“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等信息可以得出,门下省的封驳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B正确;唐朝仍是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故排除A;材料体现的决策,而不是行政,故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相权对君权的制约,而不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故排除D。故选:B。
13、答案:B
解析:盛唐边塞诗是唐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该诗派或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或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如“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丈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这反映出当时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B正确;ACD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4、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分餐制,出现“同桌群聚,同盘而食”的现象,这显然体现了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C项正确;A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材料反映的不光是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与新型的义利观无关,排除D项。故选:C。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两宋都亡于国内的少数民族,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宋朝政治制度的‘成功’”及所学知识,宋朝吸取前代弊病,从政治到军事,从中央到地方,逐步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所以宋代成为了中国帝王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亡于内乱的朝代,A项正确;宋朝并没有沿用唐朝藩镇,而是崇文抑武,排除C项;材料所指宋朝政治制度指的是宋初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变法运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制度是削弱地方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不是皇权专制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
16、答案:D
解析:材料“天之”“美禄”“稚酒”“新酒”等体现的是商家店铺为自己的货物做广告宣传,体现了当时商业竞争的现象,而商业竞争激烈则反映了当时商业活力凸显,D正确;A项“再现”的说法绝对,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走向自觉,而且材料没有体现书法艺术,排除B项;仅从酒店打广告不能得出市民生活丰富多样,排除C。故选:D。
1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导致土地集中,但也促进了租佃关系的发展,“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则表明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故C正确。土地兼并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减轻之间没有必然关系,而且土地兼并更可能会加重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故排除A。B、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故选:C。
1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体现了道家思想,“以茶敦亲、以茶为媒、以茶敬客、以茶睦邻、以茶交友”体现了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这说明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道等思想交融,故D正确;A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市民阶层扩大”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材料未反映士大夫对茶的推崇,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C。故选:D。
19、答案:C
解析:根据“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已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并至城墙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宋代的商品交易市场突破了空间限制,说明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C项正确;城乡经济一体化就是把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发展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一同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而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变化,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官府对商业的管控有所松弛,而非更加严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交易动的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B
解析:宦官集团包括镇守中官在内,只是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受着其他各种力量的有效制约,这也说明明代专制体制的稳定性和成熟性,B项正确;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A项;材料体现宦官权力受到制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地方权力被中央收回,排除D项。故选B项。
21、答案:A
解析:朝廷严格监督监察御史的目的在于保证监察御史对地方的监察规范有效,故选A项。这些规定并没有限制监察御史的权力,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不是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即基种桑,塘蓄鱼,桑饲蚕,再以蚕屎饲鱼,塘泥肥桑”可知,明朝形成的“桑基鱼塘”将种植、渔业、养殖相结合,多种经营方式并存,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农业的经营方式,不属于农产品商品化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粮食生产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到经营方式,与土地集中程度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
23、答案:B
解析:材料指出,长城沿边地区汉民的数量从无到不断增加,到形成蒙汉杂处,经济上形成了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反映了蒙汉民族之间的人口融合、经济融合,故选B项。精耕细作农业在清朝之前就已经传播到边疆。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重心是否北移的问题,排除A项;北方边疆出现农业经济,并不能反映传统游牧经济衰败,排除D项。故选:B。
24、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是明清之际的新儒学,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学家纯粹道义论幸福观的同时,还重构了幸福的内涵,并且倡导重欲、尚利、贵私的价值取向,说明明清启蒙思想丰富并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C项正确;明清时期理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与经世致用的学风无关,排除B项;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C。
25、答案:D
解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一直没有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根据题干中材料“国家又在其中授予垄断资格支持盐商进行垄断,小盐商生意也得到了国家的物价保护,盐商在垄断了营销道路的同时也依附于政府的保护”可知,国家通过加强对盐商的保护和控制,进而维护了国家政权对社会资源的掌控;B.材料内容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无关,排除;C.材料说的是盐商受到政府的保护,但不能说明封建政府与民间资本的矛盾加深,排除。故选:D。
26、答案:观点: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阐释:人类社会形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公元前476年,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它是春秋是奴隶制瓦解的时代,也是战国是封建制形成的时代。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有了发展,逐渐建立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周天子实力衰微,奴隶阶级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兴起发展。变法成为时代潮流,各诸侯国进行变法逐渐废除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由此来看,春秋战国之交经历了大变革、大动荡导致了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是一个历史转型期。
解析:观点:根据材料中所列的三种观点,选择其中任意一种,自圆其说,以选择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从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6年算起为例阐释:根据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分析,即人类社会形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公元前476年,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它是春秋是奴隶制瓦解的时代,也是战国是封建制形成的时代。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有了发展,逐渐建立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周天子实力衰微,奴隶阶级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兴起发展。变法成为时代潮流,各诸侯国进行变法逐渐废除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后得出结论:由此来看,春秋战国之交经历了大变革、大动荡导致了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是一个历史转型期。
27、答案:趋势:战国时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唐朝及清朝江南及东部沿海地区商业城市明显增多(或答由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向东、向南扩展);最初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后来北部边境地区商业城市逐步增多;最初商业中心依托于政治中心,后来脱离政治中心的工商业城市逐步增多。示例一:地位:唐朝时“雄富冠天下”的扬州。原因: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扬州等南方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成为长江与运河航运的交通枢纽;唐朝海外贸易发达,扬州是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示例二:地位:清朝的商业都会广州。原因:自唐朝以来广州就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国内的出口货物、国外的进口货物云集广州;江南的开发,尤其是广州外围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为广州商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解析:第一小问的趋势,依据材料中三幅图示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唐朝及清朝江南及东部沿海地区商业城市明显增多;最初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后来北部边境地区商业城市逐步增多;最初商业中心依托于政治中心,后来脱离政治中心的工商业城市逐步增多。第二小问,首先从三幅图示中任选一个,说明其地位及其商业发展的原因,如唐朝的扬州,其地位是雄富冠天下,原因结合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开通以及唐朝海外贸易发达及其影响分析。又如清朝的广州,地位是商业都会,原因结合广州贸易港口的地位、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以及明清时期市镇发展及其影响分析。
28、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一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 柳孜发现的古陶瓷,发现的古代木质沉船和一石构建筑遗迹等是研究大运河历史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石构建筑砌体依河道南岸堤坡而建、使用的石料质地不同,石砌体的基础,采用瓦砾层与黄黏土层间隔夯实处理反映了当时码头建设情况 对研究的漕运制度和运河设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从货运码头、造船、制瓷三方面反映运河故道当时的漕运、交通史、造船技术陶瓷业以及商品流通等情况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柳孜遗址的考古发掘是隋唐宋运河发展的一个缩影。
用双排铁铆钉固定,缝隙间填以油灰、由一根硕大的原木整体雕凿而成反映了唐宋时期造船业的情况。 为研究船的时代、种类、用途以及造船技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
安徽寿州窑、江西景德窑、河北的定窑等各地窑口烧制的产品。反映了当时制瓷业的情况。 为研究该遗址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解析:本小问的史料价值,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来源、材料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材料的史料价值。材料来源方面:根据材料“摘编自阀绪杭《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一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面世》”、“1999年初,在柳孜段公路裁弯取直降坡施工中发现陶瓷器等文物和其他遗迹的现象。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次大发现”可知,柳孜发现的的古陶瓷,发现的古代木质沉船和一石构建筑遗迹等是研究大运河历史的一手史料。材料内容方面:根据材料涉及的码头建设、造船业情况以及陶瓷业情况分别根据材料涉及内容分析其具有的史料价值,如石构建筑砌体依河道南岸堤坡而建、使用的石料质地不同,石砌体的基础,采用瓦砾层与黄黏土层间隔夯实处理反映了当时码头建设情况,其主要的史料价值是对研究的漕运制度和运河设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同样的思路说明造船、陶瓷相关材料的史料价值。最后对三个领域的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其史料价值,运河考古的首次大发现从货运码头、造船、制瓷三方面反映运河故道当时的漕运、交通史、造船技术陶瓷业以及商品流通等情况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柳孜遗址的考古发掘是隋唐宋运河发展的一个缩影。
29、答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商业竞争加剧;工商业市镇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传统轻商思想受到冲击;社会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社会对各种书籍等文化需求量不断增大,印刷术进步。在这一背景之下,为扩大商品影响,在竞争中取胜,招幌广告、市声广告、印刷广告等形式多样的广告应运而生;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产品的广告宣传上也各有特点,通俗性、趣味性、思想性共存(雅俗共赏等);极为重视产品特色和商业文化形象的树立、注重名人的广告效应等。这些广告有利于宣传产品、塑造形象、促进竞争、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也传递了商业理念,展现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后世广告创作提供借鉴。
解析: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史实可以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商业竞争加剧;工商业市镇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传统轻商思想受到冲击;社会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社会对各种书籍等文化需求量不断增大,印刷术进步等方面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广告的背景。根据材料“明清商家重视利用招牌、招幌来做广告宣传”并结合所学得出在这一背景之下,为扩大商品影响,在竞争中取胜,招幌广告、市声广告、印刷广告等形式多样的广告应运而生;根据材料“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弄碗尝一尝——酸梅的汤儿勒,另一个味儿勒!”得出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产品的广告宣传上也各有特点,通俗性、趣味性、思想性共存(雅俗共赏等);根据材料“祝枝山题、唐伯虎题”得出极为重视产品特色和商业文化形象的树立、注重名人的广告效应等。根据材料“清朝时期的很多老字号店铺已经有了公关意识,通过为百姓办实事博得认可,如同仁堂用免费赠药的义举招徕顾客、张一元的品茶服务、正明斋的送货上门等”得出这些广告有利于宣传产品、塑造形象、促进竞争、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也传递了商业理念,展现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后世广告创作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