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答案 2023.11
一、选择题(60分)
1B 2A 3C 4C 5B 6B 7B 8D 9D 10C 11A 12A 13D 14D 15D
16D 17B 18A 19A 20C 21B 22D 23D 24D 25D 26D 27B 28B 29B 30A
二、非选择题(40分)(每小题若作答不清楚不整洁,扣书写分1分)
31.(12分)
(1)特点: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和监督。(2分)
作用: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节制君权,减少行政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两点即可,4分)
(2)特点:继承明朝制度;满汉同时在内阁任职;满官权力大于汉官;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地方设置行省;边疆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蒙藏事务。(三点即可,6分)
32.(16分)
⑴核心思想:材料一:实行君主专制。 材料二: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三:论述了专制君主是天下大害。(6分)
⑵变化过程:①战国时期备受冷落②秦朝遭受压制③西汉武帝时获得独尊(6分)
⑶主要原因:君主专制制度衰落,其弊端日益暴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两点即可,4分)
34.(12分)
(1)表现:粮食产量提高;耕地面积扩大;粮食储藏增多;劳动人口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两点即可,2分)
(2)不同:稻麦轮作制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两点即可,4分)
原因:经济中心南移;政府的劝农政策;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结束,社会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土地买卖及租佃制的发展。(三点即可,6分)
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检测双向细目表2023.11
题号 考查内容 课标要求 分值 题型 考点所在页码 难度
1 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 选择题 p.3 易
2 西周宗法制度 了解宗法制的特点 2 选择题 p.6 易
3 华夏族的发展与华夏认同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变化与华夏族的形成 2 选择题 p.10 易
4 秦的统一 了解秦政治制度皇帝制 2 选择题 p.16 易
5 西汉的建立 认识汉承秦制的意义 2 选择题 p.21 易
6 两汉文化 理解两汉时期南北文化交融 2 选择题 p.24 中
7 东汉兴衰 知道豪强地主与宦官外戚专政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2 选择题 p.26 中
8 魏晋三国南北朝 了解魏晋三国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2 选择题 p.28-p32 易
9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理解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2 选择题 p.30 易
10 隋唐税收制度 知道两税法 2 选择题 p.43 中
11 选官制度的变化 了解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 2 选择题 p.40 中
12 宋元科技明清科技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兴衰原因 2 选择题 p48,p67,p69 中
13 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化深远影响 2 选择题 p48、p49 中
14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了解魏晋时期佛教传入的影响 2 选择题 p.45 易
15 宋初中央集权加强 了解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 选择题 p53 易
16 王安石变法 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 2 选择题 p.55 难
17 辽夏金元的统治 了解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策与统治 2 选择题 p.58-p 62 中
18 宋元文学艺术 了解宋词 2 选择题 p.67 易
19 元朝的地方管理 认识元朝的行省制 2 选择题 p.57 易
20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了解内阁制 2 选择题 p.71 易
21 明朝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 选择题 p.73 易
22 清前中期的鼎盛 了解疆域奠定的相关事实 2 选择题 p.77 易
23 清朝同治危机的初现 了解闭关锁国的影响 2 选择题 p.80 易
24 明至清中叶社会发展与局限 了解明中期后各经济领域出现新气象 2 选择题 p.83 中
25 明至清思想领域的变化 了解陆王心学 2 选择题 p.84 易
26 明清科技 了解明清科举成就 2 选择题 p.85 易
27 诸侯纷争与经济发展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路牛耕 2 选择题 p.11 中
28 19世纪中的世界与中国 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背景 2 选择题 p.90 易
29 两次鸦片战争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经过 2 选择题 p.93 易
30 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影响 2 选择题 p.94 易
31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与康乾时期君主专制 理解三省六部制的实质;了解清强化君主专制和疆域奠定 13 非选择题 p.41,p76,p77 中
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了解法、儒家思想内容及变迁,体悟思想与时代的联系 14 非选择题 p.13,p22,p66, 易
33 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 了解东汉与南朝,宋元农业手工业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 13 非选择题 p.30,p64,p65 易金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题
高一历史(必修上) 2023.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将答题卡有关项目填写清楚。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
2.宗法制中嫡庶尊卑关系的区分,不仅决定着王位继承者,也决定着主持家庭事务的最终裁决者。据此可知,宗法制中政治权力分配的依据是
A.血缘亲疏 B.财产多寡 C.辈分尊卑 D.事务大小
3.春秋初期,管仲曾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至春秋战国之际,北方白狄族建立了中山国(今河北一带),其君主不仅崇尚“贵义重礼”“崇德尚道”的伦理观念,还仿照周王朝建立了一套礼乐制度,并严格遵循。这些史实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凸显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华夏认同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4.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官印制度。皇帝的印章称为“玺”,在少府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的“符节令丞”,规定玉玺为皇帝独有。这体现了秦代
A.官印制度的重要作用 B.政治制度的完备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官僚机构日益庞杂
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6.战国时期以来,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分别流行于我国的南北各地。从西汉开始,他们或被演绎成为兄妹关系,或被演绎成夫妻关系,“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主题成为常见于文人诗赋、砖石和绢画的基本题材。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A.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 B.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C.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 D.文学创作源于神话传说
7.如表所列为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
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3 11 2 8 15 12 14 9
A.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D.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8.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下列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散乱频繁 B.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9.北魏孝文帝非常注重推崇中原的儒家文化,他建立孔子庙,举办祭孔活动。其做法的目的不包括
A.吸收汉族文化以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B.弘扬儒家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C.学习汉族文化以推进其改革的发展 D.传承儒家文化以丰富中原文化的内涵
10.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1.“从历史上看,隋朝呈现出两个面孔:其一,与南北朝相联系,并且结束了南北朝;其二,正如通常人们习惯将隋唐两朝连起来称呼一样,隋代又是唐代的先驱。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时代,隋朝可谓承前启后。”下列举措能说明隋朝“承前启后”的是
A.废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 B.废除郡县制,设立节度使
C.废除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 D.废除募兵制,实行征兵制
12.有学者在谈及中国古代发明时指出:“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因此科技只是停留在经验技术层面,而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思想却使得技术转化为生产动力。同时农耕文明使得指南针运用于海外朝贡贸易,而非西方充满冒险主义的贸易远航。”该学者意在强调
A.科技的实际作用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B.农耕文明下的社会生产力低下
C.中国古代发明推动了世界近代化转型 D.中华文明领先世界具有必然性
13.据考证,东汉时,安息国王向中国献上了第一头狮子,狮子开始被国人认识。同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被尊为佛教圣物的狮子得到了国人的喜爱,宫殿、庙宇、园林、住宅等建筑前守卫着雕刻的石狮,民俗活动中表演舞狮,独特的“狮子文化”在中国兴起并发展起来。据此可知
A.艺术创新推动了文化交流 B.安息文化开始影响中华文化
C.佛教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D.中华文化在吸收中发展升华
1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15.宋王朝吸收了唐代覆亡的历史教训,建立起以分权体制为最大特色的藩镇割据防范体制。这主要表现在
A.分割中枢机构的权力 B.崇武抑文的基本国策
C.参知政事的全面放权 D.事权分离的地方建制
16.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造成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
A.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 B.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
C.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D.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
17.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各个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18.中国古代有一朝代在社会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气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市”已经不再被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该朝代的“新气象”还有
A.人们在井水饮处吟唱柳永歌词 B.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
C.设立内阁以辅助皇帝处理国政 D.转轮排字盘的发明和使用
19.忽必烈改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
A.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B.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C.重视发展农业 D.实行兵民分治
20.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一制度是
A.商代相、卿制度 B.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C.明代的内阁制度 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21.“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材料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
A.拓展贸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B.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
C.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强域 D.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的外销
22.“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康熙“对外抗击外敌入侵”的是
A.平定三藩之乱 B.收复台湾 C.亲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
23.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指定广州、宁波、漳州、云台山四地为通商口岸,进行中外贸易。1757年,乾隆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关闭了宁波等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清廷外贸政策的这一变化
A.阻止了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 B.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进程
C.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防 D.成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24.明代隆庆开海后、洋钱(又称洋银)输入中国。清前中期江南地区洋钱“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江南官民亦追求西方器物,“什物器具,无不贵乎洋者,日洋铜,日洋磁,日洋漆,……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据此可知,清前中期的江南地区
A.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民众的消费习惯渐趋奢靡
C.对外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D.与世界市场存在交流互动
25.儒家伦理的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并不在于外在的事事物物,故而无需由外向内的穷格认识,而是在于人的内心,故而人若要发挥自己先天的善性,就要把自身内在的善性付诸道德实践,外化于心外的事情。做出上述论断的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26.有学者在评论明清时期的某部著作时说:“一百二十多幅图画既说明技术,又描写人物,详细地描绘了农业、手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等各行各业的情景。”这部著作最有可能是
A.《梦溪笔谈》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27.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人们把畜力和农耕技术结合起来,遂发明了牛耕。于是,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民间冶铁业技术较先进 B.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
C.各地农业发展趋于均衡 D.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速
28.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获取战争赔款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控制中国海关
29.1861年3月6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目为“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的报道,文中提到,香港转运的部队天天“无不满载着抢回来的赃物”。这些部队
A.主要来自美国远征军 B.曾经参与洗劫圆明园
C.劫掠了大量敦煌宝藏 D.遭到三元里人民阻击
30.鸦片战争后姚莹考察西藏,编撰了《康輶纪行》,提出要警惕英国对西藏的侵略。张穆撰写的《蒙古游牧记》研究了蒙古各部的地理位置及前代在这一地区的设施,认为中国北部与沙俄接壤,应该有专门著作加以考究。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A.增强士人的务实爱国意识 B.促使清廷推行洋务新政
C.使忧患意识成为时代潮流 D.打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每小题若作答不清楚不整洁,扣书写分1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如右图。
材料二 清朝疆域空前广大,为了对国家进行有效管理,清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中央,内阁仍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职责一如明朝,主要阁员包括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等,满官权力一般高于汉官。雍正时期,为了加强权力,设立军机处。在地方,清朝在内地共设行省18个,此外还有与行省大体相当的边疆特别行政区,例如在西藏地区,地方政教领袖达赖和班禅掌政令、行教化,但中央设置驻藏大臣与其具有同等的权位。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⑴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6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6分)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 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⑴概括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6分)
⑵从韩非子到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儒家思想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6分)
⑶分析材料三中核心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 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2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