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海南省文昌市、澄迈县两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段考历史试题(答案)

文昌市、澄迈县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段考
历史科段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A C A C C A D
题号 11 12 13
答案 A A C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题号 14 D B C A 15 D A C B
答案 3分 1分 1分 0分 3分 1分 1分 0分
二、材料阅读题:共55分。
16.(1)儒家:仁、仁政、民本、礼治;
墨家: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法家: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8分,每个学派写到1点即可)
(2)意义:推动了认识领域的活跃;奠定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改革方案;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7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17.(1)“ 盛世”:西汉时“文景之治”;东汉时“光武中兴”;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6分,任答3点即可)
(2)因素: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吸取以往的历史教训;
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制度;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或君主的开明);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18.(1)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2分)
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2分)
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2分)
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2分)
(2)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
19.示例:论题: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
论述: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民族交融中逐渐形成的。夏商周时期在中原地区就形成了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并逐渐融入华夏族,为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和汉族的形成创造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推动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统治者在对周边民族武力征服的同时,也实施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首领因此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此外,文成公主入藏等也推动中原与边疆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联系。以往的“胡”“汉”观念在此时日益淡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巩固。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是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结果,各种生产生活方式族群的交流互补、迁徙汇聚、冲突融合,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评分标准:论题2分、论述9分(一个史论结合的论据3分)、结论1分文昌市、澄迈县两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段考
历史科段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已有1万多处,其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A.早期人类的单一性 B.中华文明的多源性
C.国家起源的复杂性 D.远古传说的神秘性
2.上海良渚文化墓葬群出土了许多玉饰品,如T27M2墓墓主几乎从头到脚都被玉饰品包裹起来了。但是大量同时期的成年死者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阶级分化明显 B.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
C.社会经济繁荣 D.正处于母系社会早期
3.郭希汾在《中国体育史》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最为发达,“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郭希汾认为当时体育发达的主要原因是(  )
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C.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 D.诸侯王重视体育娱乐
4.秦朝完成统一后,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往燕、齐之地,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此后又陆续建成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西南地区的五尺道、翻越五岭地区的新道。秦朝修建道路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巩固国家统一 B.加强经济交流
C.促进边疆开发 D.提高行政效率
5.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秦朝为避始皇名讳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特征是(  )
A.君权神授 B.中央集权
C.皇帝独尊 D.皇位世袭
6.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  )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儒学的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下列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图所示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A.东汉、西晋 B.东汉、南宋
C.蜀、西晋 D.蜀、西夏
8.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地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  )
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 B.意在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
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 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
9.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白教授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  )
A.江南已得到开发,需要加强南北联系与经济交流
B.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的需要运输军粮
C.农民起义爆发需要派军队镇压
D.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10.史载,唐永徽元年(650年),雍州等地爆发蝗灾后,按制,“里正需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尚书省)”,经门下省“取裁”,上报皇帝,再经“细勘”“检覆”,最后于永徽二年才颁旨“以正、义仓赈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唐朝(  )
A.救灾体系规范严谨 B.三省六部职责分明施政规范
C.义仓设置以民为本 D.决策体制存在效率欠佳隐患
11.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唐世科举之柄,颛(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故取其人也,多公而审。唐世科举主考官取人,不能不顾众望所归者,以示“得人之盛”。于是,应试以前,士子们往往漫游天下,交结名流,激昂身价,从而形成一股漫游之风”。该学者意在说明唐朝(  )
A.科举选官制度尚需完善 B.中央尚未掌握选官主动权
C.地方豪强势力依然强大 D.士人具有昂扬进取的风貌
12.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13.北宋前期,中枢机构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局面。这说明,当时北宋(  )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曹植由于出身高贵,故其少年时创作的诗赋,极富文采地描述了斗鸡走马、饮宴游乐的闲适生活;曹植成年后,曹操偶尔会带着他行军作战,故其青年时期作品中不乏慷慨激昂,渴望力挽狂澜,建功立业之作。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曹植的诗歌创作走向功利化 B.曹植的社会阅历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C.曹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曹植的诗歌创作受到生活环境影响
15.打马球兴起于唐代初期,唐代文献称作击球。一般认为马球运动源自波斯,经西域地区传入中国。唐代的许多皇帝喜欢打马球,长安城内的达官显贵和宫中侍女也击球成风。参赛者在马球场上相互配合、驰骋拼搏,无疑是体力、技能与智谋的综合竞争。由此可知马球运动(  )
唐 马球图(局部)
A.是富有挑战性的娱乐活动 B.是唐代贵族生活腐化的写照
C.为艺术创作提供真实情境 D.是唐代社会繁荣开放的体现
二、材料阅读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兴盛于战国的百家争鸣导致了古代中国思想界认识领域的全面活跃,为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特有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在争鸣中形成的儒、墨、法、道等学派,影响了后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和社会生活。直到近代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之前,这些学派的思想一直为后来者所继承。……为了给统治阶级提供改革方案,寻求出路,百家争鸣的思想家纷纷用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的眼光,深入探究各种政治原理,并将思维的角度置于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这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觉醒。
——摘编自杨俊明《百家争鸣与古代中国人类精神的觉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儒、墨、法、道学派的核心思想。(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百家争鸣的意义。(7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朝历代, 统治者向往出现盛世,老百姓也企盼“盛世”。盛世的标志,包括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古代盛世最有代表性的,出现在汉唐两朝。西汉盛世,从文帝即位起,到景帝去世为止。由于西汉王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期,这一盛世不仅时间较长,而且给后代的统治者留下一个值得效仿的范例。东汉初年,中国又一次出现盛世局面。唐代的盛世是由贞观年间开始的。经过过渡,到开元年间再度出现盛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唐出现的“盛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唐“盛世”出现的因素。(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自《宋书》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8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并简述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8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地指出,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围绕“民族交融”或“统一多民族国家”,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海南省文昌市、澄迈县两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中段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