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新疆专用)
七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部编版七上第1—15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果要考察“来自元谋”且“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你认为最应该去
A.云南省 B.陕西省 C.浙江省 D.北京市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考古学家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正确;BCD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影视作品 C.学者推断 D.考古挖掘
【答案】D
【详解】考古发掘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属于第一手资料,D项正确;神话传说是没有可靠的来源,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A项;影视作品也是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项;学者推断,毕竟是一种推断而已,不能算是一手资料,排除C项。故选D 项。
3.考古工作者在半坡遗址除发掘出大量房屋、圈栏、窖穴外,还发现了大量磨制石器以及石制研磨器。人们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远古传说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答案】B
【详解】原始社会打制石器成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故B符合题意;A是打制石器为标志;远古传说时代不符合材料中生产工具分类,排除C项;金石并用时期是新石器时代之后,排除D。故选B。
4.下列选项中与“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关键词相关的历史信息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半坡居民是北方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生活在今陕西西安地区,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最早种植粟,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D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今云南,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地区,他们还没有过上原始农耕生活,排除AB项;河姆渡居民是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居住干栏式房屋,最早种植水稻,排除C项。故选D项。
5.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说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A.夸父 B.黄帝 C.蚩尤 D.舜帝
【答案】B
【详解】远古时代,黄帝与炎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此后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夸父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人物之一,相传夸父族的人帮助蚩尤部落对抗黄帝部落,但是后来被黄帝打败,故A不符合题意。舜帝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考古发现能为传说提供佐证。根据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如图),我们能推断出下列炎黄传说中,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是
A.炎帝教民种植五谷 B.炎帝能制作陶器
C.黄帝能制造船只 D.黄帝时期乐官制作音律
【答案】D
【详解】骨笛属于乐器,故说明D具有一定可信度。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所以D符合题意;五谷、陶器、造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7.人类最初并没有自私心理,自私观念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产生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说明
A.分封制代替禅让制 B.分封制代替世袭制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禅让制仍在继续
【答案】C
【详解】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他的位置,“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C正确;ABD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故选C。
8.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年代尺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D项正确;大禹建立夏朝的时间约为公元前207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600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9.周天子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通过分封诸侯,开发边远地区 B.拢络人心
C.奖励其亲属,功臣 D.巩固其统治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是为了巩固政权,众诸侯拱卫周王室,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又能开拓疆土,故选D;ABC表述都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10.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其中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秦穆公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代表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由此可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齐桓公,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排除。
11.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育家兼思想家,在东亚一直被视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确实是再合适不过了。”该材料说的是下列哪位人物
A.孟子 B.老子 C.墨子 D.孔子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育家。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故D符合题意;孟子、老子、 墨子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是解题的关键,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万世师表。
12.“为什么能推动秦国壮大的商鞅,自己却不能趋利避害,最终被车裂?”下列对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B.改革违背历史潮流
C.秦孝公不再重用之 D.推行法令流于形式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打击了、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被害,故A符合题意;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故B不符合题意;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故C不符合题意;推行法令雷厉风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修建于战国时期的岷江上,“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长城 C.郑国渠 D.灵渠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修建于战国时期的岷江上”“天府”可知,战国时期修建于岷江之上的水里工程是都江堰,战国时期的秦国郡守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A项正确;长城是军事防御工事,排除B项;郑国渠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C项;灵渠是秦始皇为开发岭南修建的,不是修建于战国时期的岷江上,排除D项。故选A项。
14.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秦长城从西到东的起止点分别是
A.临洮 南海 B.辽东 临洮 C.陇西 东海 D.临洮 辽东
【答案】D
【详解】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秦朝时期秦始皇派蒙恬在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15.“楚河汉界”,是秦朝灭亡后的楚汉争新时期的历史典故。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从前205年到前202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从词条得到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楚汉争霸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 B.楚汉争霸的双方是陈胜吴广
C.仍属于农民起义的性质 D.胜利者建立了东汉
【答案】A
【详解】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帝位,双方的阶级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因此楚汉之争的性质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A项正确;楚汉争霸的双方是刘邦和项羽,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排除C项;楚汉之争的胜利者是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描写了哪一朝代的建立?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西晋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首诗描述了刘邦推翻暴秦统治,建立汉朝的史实。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A项正确;刘秀建立东汉,排除B项;刘备建立蜀汉,排除C项;司马炎建立西晋,排除D项。故选A项。
17.汉高祖为了稳固政权和社会局势,吸取了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的政策是
A.奖励耕战 B.休养生息 C.创立郡县制 D.焚书坑儒
【答案】B
【详解】根据文景之治的内容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B项正确;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排除A项;秦朝时期推行郡县制,排除C项;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排除D项。故选B项。
18.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光武中兴
【答案】A
【详解】根据“文帝和景帝”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是“文景之治”,A项正确;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时期,排除B项;贞观之治出现在唐太宗时期,排除C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9.某校七年级(6)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同学扮演的角色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甲同学扮演秦穆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地主卖土地时被政府抓获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丁同学扮演商鞅年老时享受天伦之乐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是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C项正确;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排除A项;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因此不会被政府抓获,排除B项;商鞅最终被杀,年老时无法享受天伦之乐,排除D项。故选C项。
20.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初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战国初年的诸侯国只有十几个,其中最强的有“战国七雄”。这说明
A.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 B.兼并战争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
C.兼并战争加强了民族交融 D.兼并战争促进了国家统一趋势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大部分小诸侯国初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战国初年的诸侯国只有十几个,其中最强的有‘战国七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称霸兼并战争,大部分诸侯被兼并,战国时期只剩“战国七雄”,在兼并战争过程中秦国脱颖而出统一全国,说明兼并战争促进了国家统一趋势,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主要以称霸战争为主,战国时期主要以兼并战争为主,并且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A项;兼并战争会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但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兼并战争的灾难,排除B项;兼并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民族交融,但这也没有在材料内容中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21.针对汉初王国问题,政治家贾谊提出“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下列措施与该主张相吻合的是
A.削夺王国封地 B.夺去王侯爵位
C.颁布“推恩令” D.继承西周分封制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相关知识内容。材料中引文的大意为要想天下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分割王国封地以削弱其实力,联系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王国问题逐渐突出,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贾谊提出对策,即削弱王国的实力,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选项中C符合题意你,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22.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巩固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A.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B.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争霸称雄与民族交融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最突出的功绩是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统治时期,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指的是夏商周时期,排除;B项指的是战国时期,排除;D项指的是春秋时期,排除。故选C。
23.汉武帝统治时期,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承担这一艰巨使命的人是
A.卫青 B.霍去病 C.蒙恬 D.张骞
【答案】D
【详解】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西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D项正确;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将,但没有通西域,排除AB项;蒙恬是秦朝的人,排除C项。故选D项。
24.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的陆上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答案】D
【详解】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西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张骞通西域的路线是长安出发—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最远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D项正确;丝绸之跌开通于西汉,排除A项;路线是长安出发—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最远到达欧洲。排除B项;世界没有因此成为一个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
25.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人们能用到便宜且好用的纸要追溯到
A.商 B.西汉 C.东汉 D.北宋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降低了纸的成本,易于纸的推广,C项正确;商朝时期纸张还未出现,排除A项;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方法,但未改进,排除B项;东汉改进造纸术,人们已经能够用到便宜且好用的纸张了,并非到北宋,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改错题(共10分)
26.(10分)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元谋人的脑容量及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判断: 改正:
(2)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
判断: 改正:
(3)传说中黄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发明纺织。
判断: 改正:
(4)周文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判断: 改正:
(5)西周时期贵族享有各种特权,周代贵族中等级最低的是卿大夫。
判断: 改正:
【答案】(1)错误;“元谋人”改为“山顶洞人”。
(2)正确。
(3)错误;“黄帝”改为“炎帝”。
(4)错误;“周文王”改为“周武王”。
(5)错误;“卿大夫”改为“士”。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京人的脑容量及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题干说法错误,应该将“元谋人”改为“北京人”。
(2)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题干说法正确。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传说中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发明纺织的是炎帝。题干说法错误,应该将“黄帝”改为“炎帝”。
(4)建立周朝,定都镐京的是周武王。所以题干说法错误,应该将“周文王”改为“周武王。
(5)西周时期贵族享有各种特权,周代贵族中等级最低的是士。所以题干说法错误,应该将“卿大夫”改为“士”。
三、综合题(共32分)
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采用了哪一制度管理国家。该制度的受封对象有哪些人?受封对象有哪些权力?概括该制度的特点。(6分)
材料二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摘编自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对周王朝的积极影响。(4分)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社会变化,并说明该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4分)
材料四 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企图通过兼并战争争得霸主地位。但客观上也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兼并战争对当时社会有何意义。(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请归纳一个恰当的主题。(2分)
【答案】(1)分封制度。(1分)对象:宗亲、功臣和先代贵族。(1分)权力:管理土地和人民。(2分)特点: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继承权的一种制度。(2分)
(2)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分)
(3)变化: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2分)根本原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分封制逐步瓦解。(2分)
(4)兼并战争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民族交融,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2分)
(5)分封制度的发展演变。(2分)
【详解】(1)制度:依据材料一图片上“同姓的封国”“异姓的封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采用了分封制度管理国家。
受封对象:依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分封制度下的受封对象主要是宗亲、功臣和先代贵族。
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故这种制度的突出特点是根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继承权的一种制度。
(2)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二“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变化:依据材料三“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可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威望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根本原因: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变化,旧的分封制逐步瓦解,新的封建制度初步建立。
(4)意义:依据材料四“诸侯征战不断,企图通过兼并战争争得霸主地位。但客观上也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兼并战争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民族交融,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5)主题: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是西周实行分封制以及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材料三、材料四则与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有关,因此归纳一个恰当的主题是“分封制度的发展演变”。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姓名:_ _ 身份:郎官 人生经历:公元前138年,他率领随从踏上了西行的征程,在途中被匈奴扣留,13年后回到阔别已久的都城。公元前119年,又率领300多人的使团走访了许多国家……
材料二 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摘自万翰等编著《世界五千年》
材料三
(1)写出材料一中人物的姓名: 。(2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商贸大道”后来被称作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条通道在东西方交流中的意义。(4分)
(3)根据所学,完成材料三“路线图”的填空。① ② (2分)
(4)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今新疆设置了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写出该机构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4分)
(5)西汉时期,通过图示路线传入中国的宗教是什么?(2分)
【答案】(1)人物:张骞。(2分)
(2)名称:丝绸之路。(2分)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2分)
(3)西安。(1分)西域。(1分)
(4)机构:西域都护。(2分)
意义: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2分)
(5)宗教:佛教。(2分)
【详解】(1)人物:根据材料一“姓名:__身份:郎官人生经历:公元前138年,他率领随从踏上了西行的征程,在途中被匈奴扣留,13年后回到阔别已久的都城。公元前119年,又率领300多人的使团走访了许多国家”可知,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
(2)名称:根据材料二“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可知,材料二的“商贸大道”后来被称作丝绸之路。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条通道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3)地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经过玉门关、阳关,一直向西经过安息,到达大秦。故①处为长安;②处为西域。
(4)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设立。西域都护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人员均由中央任免。西域的一切事务均由都护去处理,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而且西域都护府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在西域的权限已经超过了国内的一般地方行政,似乎拥有与诸侯相等的权力,其权力最大的表现就是行使中央对于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西域都护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5)宗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宗教是佛教
四、论述题(共8分)
29.(8分)学以致用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美丽的校园,可是总有一些同学不能自觉地保护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上已经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上黏上了口香糖等。作为一名中学生,请用儒家道德教育、法家规章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建议。
要求:题目自拟,结合儒家、道家和法家的观点,有理有据,写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答案】题目:不同学派保护校园有不同的方法。(2分)
论述:针对“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已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粘上了口香糖。”这些现象,运用儒家思想的观念进行剖析可知,儒家强调“仁”和“礼”,“以德教化人民”。对学生主张说服、教育。针对“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已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粘上了口香糖。”这些现象,运用法家思想的观念进行剖析可知,法家主张用“刑罚”加强统治,主张强化专制统治,强化中央权力。对学生主张实行严厉的惩戒、甚至处罚等纪律约束。(6分)
【详解】题目:根据“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上已经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上黏上了口香糖等。作为一名中学生,请用儒家道德教育、法家规章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建议。”可归纳出题目为:不同学派保护校园有不同的方法。
论述:针对“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已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粘上了口香糖。”这些现象,运用儒家思想的观念进行剖析可知,儒家强调“仁”和“礼”,“以德教化人民”。 对学生主张说服、教育。针对“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已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粘上了口香糖。”这些现象,运用法家思想的观念进行剖析可知,法家主张用“刑罚”加强统治,主张强化专制统治,强化中央权力。对学生主张实行严厉的惩戒、甚至处罚等纪律约束。运用儒家思想的观念进行剖析可知,儒家强调“仁”和“礼”,“以德教化人民”。对学生主张说服、教育。运用法家思想的观念进行剖析可知,法家主张用“刑罚”加强统治,主张强化专制统治,强化中央权力。对学生主张实行严厉的惩戒、甚至处罚等纪律约束。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新疆专用)
七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部编版七上第1—15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果要考察“来自元谋”且“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你认为最应该去
A.云南省 B.陕西省 C.浙江省 D.北京市
2.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影视作品 C.学者推断 D.考古挖掘
3.考古工作者在半坡遗址除发掘出大量房屋、圈栏、窖穴外,还发现了大量磨制石器以及石制研磨器。人们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远古传说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4.下列选项中与“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关键词相关的历史信息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5.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传说中华文明的创始者、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A.夸父 B.黄帝 C.蚩尤 D.舜帝
6.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考古发现能为传说提供佐证。根据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如图),我们能推断出下列炎黄传说中,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是
A.炎帝教民种植五谷 B.炎帝能制作陶器
C.黄帝能制造船只 D.黄帝时期乐官制作音律
7.人类最初并没有自私心理,自私观念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产生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说明
A.分封制代替禅让制 B.分封制代替世袭制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禅让制仍在继续
8.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9.周天子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通过分封诸侯,开发边远地区 B.拢络人心
C.奖励其亲属,功臣 D.巩固其统治
10.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其中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秦穆公
11.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育家兼思想家,在东亚一直被视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确实是再合适不过了。”该材料说的是下列哪位人物A.孟子 B.老子 C.墨子 D.孔子
12.“为什么能推动秦国壮大的商鞅,自己却不能趋利避害,最终被车裂?”下列对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B.改革违背历史潮流
C.秦孝公不再重用之 D.推行法令流于形式
13.修建于战国时期的岷江上,“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长城 C.郑国渠 D.灵渠
14.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秦长城从西到东的起止点分别是
A.临洮 南海 B.辽东 临洮 C.陇西 东海 D.临洮 辽东
15.“楚河汉界”,是秦朝灭亡后的楚汉争新时期的历史典故。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从前205年到前202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从词条得到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楚汉争霸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 B.楚汉争霸的双方是陈胜吴广
C.仍属于农民起义的性质 D.胜利者建立了东汉
16.“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描写了哪一朝代的建立?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西晋
17.汉高祖为了稳固政权和社会局势,吸取了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的政策是
A.奖励耕战 B.休养生息 C.创立郡县制 D.焚书坑儒
18.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光武中兴
19.某校七年级(6)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同学扮演的角色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甲同学扮演秦穆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地主卖土地时被政府抓获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丁同学扮演商鞅年老时享受天伦之乐
20.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初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战国初年的诸侯国只有十几个,其中最强的有“战国七雄”。这说明
A.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 B.兼并战争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
C.兼并战争加强了民族交融 D.兼并战争促进了国家统一趋势
21.针对汉初王国问题,政治家贾谊提出“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下列措施与该主张相吻合的是
A.削夺王国封地 B.夺去王侯爵位
C.颁布“推恩令” D.继承西周分封制
22.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巩固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A.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B.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争霸称雄与民族交融
23.汉武帝统治时期,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承担这一艰巨使命的人是
A.卫青 B.霍去病 C.蒙恬 D.张骞
24.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的陆上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25.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人们能用到便宜且好用的纸要追溯到
A.商 B.西汉 C.东汉 D.北宋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改错题(共10分)
26.(10分)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元谋人的脑容量及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判断: 改正:
(2)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
判断: 改正:
(3)传说中黄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发明纺织。
判断: 改正:
(4)周文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判断: 改正:
(5)西周时期贵族享有各种特权,周代贵族中等级最低的是卿大夫。
判断: 改正:
三、综合题(共32分)
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采用了哪一制度管理国家。该制度的受封对象有哪些人?受封对象有哪些权力?概括该制度的特点。(6分)
材料二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摘编自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对周王朝的积极影响。(4分)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社会变化,并说明该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4分)
材料四 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企图通过兼并战争争得霸主地位。但客观上也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摘编自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兼并战争对当时社会有何意义。(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请归纳一个恰当的主题。(2分)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姓名:_ _ 身份:郎官 人生经历:公元前138年,他率领随从踏上了西行的征程,在途中被匈奴扣留,13年后回到阔别已久的都城。公元前119年,又率领300多人的使团走访了许多国家……
材料二 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摘自万翰等编著《世界五千年》
材料三
(1)写出材料一中人物的姓名: 。(2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商贸大道”后来被称作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条通道在东西方交流中的意义。(4分)
(3)根据所学,完成材料三“路线图”的填空。① ② (2分)
(4)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今新疆设置了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写出该机构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4分)
(5)西汉时期,通过图示路线传入中国的宗教是什么?(2分)
四、论述题(共8分)
29.(8分)学以致用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美丽的校园,可是总有一些同学不能自觉地保护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上已经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上黏上了口香糖等。作为一名中学生,请用儒家道德教育、法家规章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建议。
要求:题目自拟,结合儒家、道家和法家的观点,有理有据,写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