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01(江苏专用)
七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上第1-15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29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自周口店的电报称:“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后来这一头骨被证实是我国某古人类的化石,这一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周口店”可知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B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排除A项;蓝田人生活在陕西,排除C项;山顶洞人是在1930年发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某校举办文物图片展,如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推测( )
A.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 B.河姆渡居民会制作磨制石器
C.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 D.河姆渡居民已经能烧制陶器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和所学可知,河姆渡人距今约 7000 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他们学会饲养猪、狗和水牛,制造陶器,D项正确;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排除A项;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材料中没有体现河姆渡居民会制作磨制石器,排除B项;河姆渡人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3.七年级的同学在复习时制作了如下历史思维导图。据此可知,其空白处应填入的是( )
A.禅让制 B.等级制 C.奴隶制 D.私有制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世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A项正确;等级制度,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按血缘关系、财产关系、政治地位等将居民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用以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制度,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奴隶制开始于我国的夏朝,排除C项;私有制,指相对于公有制的经济制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1976年,山西省临潼县出土的青铜器“利簋”,腹内底部铸有铭文33字,记载了周武王征商,击败商王军队的史实。该史实在历史上被称为( )
A.涿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C项正确;涿鹿之战是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之间的战争,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战争,排除B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5.观察《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封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主要体现出西周分封制有利于( )
A.稳定周初政治形势 B.扩大中原文化影响
C.促进各民族间交融 D.减弱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封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 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A项正确;扩大中原文化影响、促进各民族间交融,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C项;西周分封制实行之初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6.南京博物馆收藏的殷墟甲骨文共有3000余片,经古文字专家辨认考证,上面所记载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中的相关记载基本一致。这表明( )
A.出土文物可检验传世文献的信度
B.传世文献的价值远高于出土文物
C.考古界对商王世系的研究无价值
D.出土文物能全面揭示历史的真相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上面所记载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中的相关记载基本一致”表明文物和文献相互印证,A项正确;传世文献的价值远高于出土文物表述不正确,排除B项;考古界对商王世系的研究无价值表述错误,排除C项;出土文物能全面揭示历史的真相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7.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诸侯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混乱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B.百家争鸣出现
C.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D.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卓有成效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生产力的变革促成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而生产工具的改变是生产力变革的标志,C项正确;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并不能推动社会的根本变革,排除A项;百家争鸣出现、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卓有成效是社会变革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D项。故选C项。
8.“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中的“政由方伯”是指( )
A.齐、楚、秦、晋相继成为霸主 B.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国家政治
C.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 D.周王室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春秋时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材料中的“政由方伯”是指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国家政治,B项正确;这时期各霸主相继称霸中原的顺序依次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排除A项;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实力大减,诸侯崛起,不再听从王命,但材料中“政由方伯”指的是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国家政治,而不是强调不再听从王命,排除C项;这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以来诸侯国的经济支持,但材料中“政由方伯”强调的是政治层面,排除D项。故选B项。
9.据学者统计,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140余个,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原先诸侯国已经大量减少,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十几个,上述材料说明了( )
A.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B.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
C.政治局面趋于稳定 D.统一趋势日益明显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140余个,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原先诸侯国已经大量减少,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十几个”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爆发兼并战争,社会动荡,大国兼并小国,国家数量减少,说明国家统一趋势加强,D项正确;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地位,观点正确,材料不涉及,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诸侯国数量的变化,无法体现战争不断,排除B项;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政局不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0.商鞅变法期间,土地占有权扩展至庶(平)民,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数量庞大且独立的自耕农。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D.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土地占有权扩展至庶(平)民”可知是关于土地方面的措施,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A项正确;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是政治上的措施,排除B项;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是军事上的措施,排除C项;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是政治上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11.如表为孔子所收部分弟子的家庭情况,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上主张( )
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
学生 孟懿子 南宫敬叔 端木赐 颜回 冉雍
家庭情况 鲁国贵族 鲁国贵族 富商 “居陋巷” “贱人之子”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启发诱导 D.学思结合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孔子的弟子的来源包括贵族、富商、“居陋巷”、“贱人之子”等,这说明孔子主张各个阶层均有受教育的权利,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B项正确;表格无法体现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诱导,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下表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学派名称与其言论对应正确的是( )
思想主张 无为而治 仁政 兼爱非攻 以法治国
学派 儒家 墨家
A.道家学派、儒家学派 B.法家学派、兵家学派
C.道家学派、法家学派 D.兵家学派、墨家学派
【答案】C
【详解】据材料“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可知,此学派是道家主张;据材料“思想主张--依法治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法家的主张,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依法治国”是法家主张,而不是儒家,排除A项;“无为而治、依法治国”分别是道家和法家的主张,与兵家无关,排除B项;“无为而治、依法治国”分别是道家和法家的主张,与“兵家和墨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如表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陇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 今甘肃临洮
辽东郡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辽宁辽阳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A.设立了中央权力机构 B.地方权力不断加强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消除了地域之间差异
【答案】C
【详解】依据表格中郡名和建置时代中的“始皇因之”“始皇置”,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见该表反映的是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郡县制度,C项正确;题干表格只能说明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与设立中央权力机构无关,也不能说明地方权利是否加强,排除AB项;题干表格没有体现地方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14.汉字书法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秦王统一全国后留的这种文字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帛书 D.金文
【答案】B
【详解】秦朝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后来又改为隶书),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B项正确;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排除A项;帛书是指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秦朝之前已经存在,排除C项;金文是刻在青铜上的文字,秦朝之前已经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15.以下图示中能正确反映秦朝疆域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A项正确;BCD项与事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据《史记》记载,有人进言“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与这一记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楚汉战争 D.秦末农民起义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乃立为王”“张楚”,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了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这是秦末农民起义的一部分,D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朝末期,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大战的一次重大战役,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后,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之间争夺帝位的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
17.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及继任统治者实行( )
A.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 B.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由此可知,汉高祖及继任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项正确;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没有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排除A项;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排除B项;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是汉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8.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题干材料与“提升儒学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监察地方势力”,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拓展统治范围”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9.汉初宽松的文化政策为诸子百家之学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百家异论,指意不同,常常有学者以本学派思想批评国家政策。为此,汉武帝( )
A.设置刺史,监视地方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盐铁专卖,打击商贾 D.推恩封国,削弱诸侯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汉初宽松的文化政策为诸子百家之学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百家异论,指意不同,常常有学者以本学派思想批评国家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B项正确;设立刺史制度,目的是监视地方官吏、豪强,与题干信息“汉初宽松的文化政策为诸子百家之学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百家异论,指意不同,常常有学者以本学派思想批评国家政策”没有联系,排除A项;盐铁专卖,打击商贾,目的是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与题干信息“汉初宽松的文化政策为诸子百家之学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百家异论,指意不同,常常有学者以本学派思想批评国家政策”没有联系,排除C项;推恩封国,削弱诸侯,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题干信息“汉初宽松的文化政策为诸子百家之学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百家异论,指意不同,常常有学者以本学派思想批评国家政策”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0.关于汉代官营手工业的作用,当时人颇多论及者,以官营的采矿、煮盐、铁器制作等手工业来说,有人认为“总一盐铁”,除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外,还是“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手段。由此可见,汉代官营手工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增加财政收入
C.抑制土地兼并 D.杜绝奢侈浪费
【答案】A
【详解】根据“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可得出,官营手工业发展,可以限制地方的经济实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A项正确;从材料来看,增加收入、抑制土地兼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C项;禁淫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
21.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该皇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督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东汉光武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可知,光武帝刘秀颁布诏书,以为今边郡盗谷五十斛即定为死罪,是开酷吏妄杀之路,故宣布废除此法,与内地郡国相同。因此,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废除酷法,减轻刑罚,D符合题意;ABC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22.“一图胜千言”,示意图简洁直观,形象易懂,可以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绘制示意图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和理解历史现象蕴含的发展规律或特点,是理解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对如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解释准确的是( )
A.诸侯强大威胁到中央 B.帝后之间的矛盾激化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母后主政皇帝无实权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题干图片反映的是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C项正确;诸侯强大威胁到中央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帝后之间的矛盾激化和母后主政皇帝无实权与题意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23.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B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材料没有体现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排除C项;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正式开启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以丝绸为主要商品的贸易往来,材料体现不出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4.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B.它的经典是《古兰经》
C.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晚的宗教 D.创始人是如来佛祖
【答案】A
【详解】据题干“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有了很大发展,并向外传播。向北,经中亚传到中国大部分地区,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和我国境内的傣族地区。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我国,A项正确;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阿拉伯半岛,其经典是《古兰经》,排除B项;佛教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宗教,排除C项;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 悉达多,排除D项。故选A项。
25.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学者认为这些传说( )
A.纯属后人主观想象 B.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
C.是司马迁自己编造的 D.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说明司马迁《史记》中的这些传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D项正确;远古传说是对远古历史的夸张描述,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不完全是后人的主观想象,排除A项;“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说明学者认为司马迁记载的这些传说不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排除B项。从传说的概念上说,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传说不是司马迁自己编造的,而是从远古时期逐渐流传下来的,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3分,共3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11分)七年级某班老师为了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对历史人物及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组织同学展开如下丰富多彩的探究体验活动,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制作年代尺】
任务二【图片解读】
任务三【史料解析】
“(帝封)好酒淫乐……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出自《史记·殷本纪》
(1)学会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请你完善任务一年代尺的内容。(3分)
(2)指出任务二图1中人物有哪些主要贡献?他取得部落联盟的首领依据的哪一制度?(3分)
(3)观察任务二图2、图3,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任务二图3的青铜器在世界上具有怎样的地位。(3分)
(4)任务三史料反映商纣王实行什么样的统治?这一统治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2分)
【答案】(1)①:元谋人;②:河姆渡人;③:距今约6000年。(3分)
(2)主要贡献:治理洪水;建立夏朝。制度:禅让制。(3分)
(3)图2:四羊方尊;图3:司母戊鼎。地位: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3分)
(4)统治:实行暴政,荒淫无度。结果:商朝灭亡。(2分)
【详解】(1)完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生活于云南省元谋县,是目前已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因此,①应为:元谋人。河姆渡人生活于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他们会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因此,②应为:河姆渡人。半坡人生活于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粟,其房屋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因此,③应为:距今约6000年。
(2)主要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曾经带领人们治理洪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因此,大禹的主要贡献是:治理洪水;建立夏朝。
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是通过禅让制的方式,接替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是一种原始的民主选举制度,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
(3)名称:分析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是四羊方尊,图3是司母戊鼎。
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4)统治:从“‘好酒淫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可知,史料反映了纣王实行暴政,荒淫无度。
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纣王的残暴统治,荒淫无度,最终商朝在公元前1046年被西周所灭亡,纣王也成为商朝的亡国之君。
27.(11分)中国文明史历经近5千年的发展,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当时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当时实行的目的及作用。(5分)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两项内容?这一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4分)
(3)依据材料三的图示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名称。图示中①指的是中央政府的哪一官职?(2分)
【答案】(1)制度: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5分)
(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丞相。(2分)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左图图例“四个等级”和右图“诸侯国国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因此,材料一说明中国当时实行了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稳定政局,巩固疆土,西周实行了分封制。
(2)内容:根据材料二“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制度:根据材料三的图示可知,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名称叫中央集权制度。图示中①指的是丞相。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8.(13分)某校七年级(3)班同学以“两汉:大一统王朝”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缔造鼎盛王朝】
材料一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摘编自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对外交往频繁】
材料二 丝绸之路示意图
【科技文化繁荣】
材料三 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了纸,东汉蔡伦对造纸术进行改进,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开始代替竹帛……
——摘编自刘燕华主编《生存与科技》
张仲景像及其所著《伤寒杂病论》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和汉武帝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王朝利用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所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对外交往方面的特征。(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张仲景在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影响。(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两汉大一统王朝的发展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答案】(1)问题:诸侯国势力强大,中央集权面临威胁。方法:“推恩令”。积极作用: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治,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4分)
(2)条件:西汉国力强大;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发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政府的政策等。特征:以友好往来为主;到达的国家多;到达的地方远;以陆路为主。(4分)
(3)地位:被称为“医圣” 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3分)
(4)启示:政治稳定是国家强大的前提;要加强对外交流才能不断发展;重视科技的力量等。(2分)
【详解】(1)问题:根据图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知,封国辖郡的个数、人口都比中央多,诸侯国势力强大,中央集权面临威胁。方法:根据所学知识,为解决诸侯国力量过于强大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实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治,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2)条件: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国力强大,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政治基础;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达为丝绸之路提供了运输的物品;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政府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政策支持,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特点:根据图示可知,汉朝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到达的国家很多,到达的地方很远,最远到达了古罗马;当时丝绸之路以商贸为主,以友好往来的方式为主。
(3)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誉为“医圣”。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蔡伦改进造纸术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启示: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从材料一推恩令的实施可知,政治稳定是国家强大的前提;从材料二的丝绸之路可知,要加强对外交流才能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三张仲景对医术的发展和造纸术的改进可知,要重视科技的力量。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01(江苏专用)
七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上第1-15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929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自周口店的电报称:“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后来这一头骨被证实是我国某古人类的化石,这一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2.某校举办文物图片展,如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推测( )
A.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 B.河姆渡居民会制作磨制石器
C.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 D.河姆渡居民已经能烧制陶器
3.七年级的同学在复习时制作了如下历史思维导图。据此可知,其空白处应填入的是( )
A.禅让制 B.等级制 C.奴隶制 D.私有制
4.1976年,山西省临潼县出土的青铜器“利簋”,腹内底部铸有铭文33字,记载了周武王征商,击败商王军队的史实。该史实在历史上被称为( )
A.涿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
5.观察《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封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主要体现出西周分封制有利于( )
A.稳定周初政治形势 B.扩大中原文化影响
C.促进各民族间交融 D.减弱对地方的控制
6.南京博物馆收藏的殷墟甲骨文共有3000余片,经古文字专家辨认考证,上面所记载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中的相关记载基本一致。这表明( )
A.出土文物可检验传世文献的信度
B.传世文献的价值远高于出土文物
C.考古界对商王世系的研究无价值
D.出土文物能全面揭示历史的真相
7.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诸侯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混乱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B.百家争鸣出现
C.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D.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卓有成效
8.“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中的“政由方伯”是指( )
A.齐、楚、秦、晋相继成为霸主 B.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国家政治
C.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 D.周王室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9.据学者统计,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140余个,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原先诸侯国已经大量减少,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十几个,上述材料说明了( )
A.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B.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
C.政治局面趋于稳定 D.统一趋势日益明显
10.商鞅变法期间,土地占有权扩展至庶(平)民,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数量庞大且独立的自耕农。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D.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11.如表为孔子所收部分弟子的家庭情况,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上主张( )
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
学生 孟懿子 南宫敬叔 端木赐 颜回 冉雍
家庭情况 鲁国贵族 鲁国贵族 富商 “居陋巷” “贱人之子”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启发诱导 D.学思结合
12.下表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学派名称与其言论对应正确的是( )
思想主张 无为而治 仁政 兼爱非攻 以法治国
学派 儒家 墨家
A.道家学派、儒家学派 B.法家学派、兵家学派
C.道家学派、法家学派 D.兵家学派、墨家学派
13.如表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陇西郡 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 今甘肃临洮
辽东郡 古燕置,始皇因之 今辽宁辽阳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A.设立了中央权力机构 B.地方权力不断加强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消除了地域之间差异
14.汉字书法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秦王统一全国后留的这种文字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帛书 D.金文
15.以下图示中能正确反映秦朝疆域的是( )
A. B.
C. D.
16.据《史记》记载,有人进言“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与这一记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楚汉战争 D.秦末农民起义
17.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及继任统治者实行( )
A.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 B.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休养生息政策
18.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19.汉初宽松的文化政策为诸子百家之学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百家异论,指意不同,常常有学者以本学派思想批评国家政策。为此,汉武帝( )
A.设置刺史,监视地方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盐铁专卖,打击商贾 D.推恩封国,削弱诸侯
20.关于汉代官营手工业的作用,当时人颇多论及者,以官营的采矿、煮盐、铁器制作等手工业来说,有人认为“总一盐铁”,除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外,还是“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手段。由此可见,汉代官营手工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增加财政收入
C.抑制土地兼并 D.杜绝奢侈浪费
21.毛泽东在《后汉书光武帝纪》批注中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该皇帝曾诏令说:“今边郡盗谷五十斛(hú),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juān)除此法,同之内郡。”这道诏令所反映的统治措施是( )
A.释放奴婢,缓和矛盾 B.监督官吏,惩处贪官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废除酷法,减轻刑罚
22.“一图胜千言”,示意图简洁直观,形象易懂,可以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绘制示意图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和理解历史现象蕴含的发展规律或特点,是理解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对如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解释准确的是( )
A.诸侯强大威胁到中央 B.帝后之间的矛盾激化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母后主政皇帝无实权
23.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24.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B.它的经典是《古兰经》
C.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晚的宗教 D.创始人是如来佛祖
25.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学者认为这些传说( )
A.纯属后人主观想象 B.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
C.是司马迁自己编造的 D.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3分,共3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11分)七年级某班老师为了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对历史人物及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组织同学展开如下丰富多彩的探究体验活动,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制作年代尺】
任务二【图片解读】
任务三【史料解析】
“(帝封)好酒淫乐……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出自《史记·殷本纪》
(1)学会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请你完善任务一年代尺的内容。(3分)
(2)指出任务二图1中人物有哪些主要贡献?他取得部落联盟的首领依据的哪一制度?(3分)
(3)观察任务二图2、图3,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任务二图3的青铜器在世界上具有怎样的地位。(3分)
(4)任务三史料反映商纣王实行什么样的统治?这一统治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2分)
27.(11分)中国文明史历经近5千年的发展,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当时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当时实行的目的及作用。(5分)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两项内容?这一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4分)
(3)依据材料三的图示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名称。图示中①指的是中央政府的哪一官职?(2分)
28.(13分)某校七年级(3)班同学以“两汉:大一统王朝”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缔造鼎盛王朝】
材料一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摘编自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对外交往频繁】
材料二 丝绸之路示意图
【科技文化繁荣】
材料三 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了纸,东汉蔡伦对造纸术进行改进,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开始代替竹帛……
——摘编自刘燕华主编《生存与科技》
张仲景像及其所著《伤寒杂病论》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和汉武帝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王朝利用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所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得以开辟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对外交往方面的特征。(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张仲景在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影响。(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两汉大一统王朝的发展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