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02(广东专用)
七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8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上第1-15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人遗址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约10万件石器,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些考古成果可以推断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包括( )
①使用石器 ②烧制陶器 ③学会用火 ④群体生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半坡居民会制作精美的生产工具,种植粟、白菜,饲养猪、狗等家畜。河姆渡人用耒耜耕地,人工栽培水稻,过定居生活。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
A.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B.已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
C.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D.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3.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
A.炎黄联盟 B.一族所成 C.诸族错居 D.多元一体
4.《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调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民主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
5.周礼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这说明西周礼乐制度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B.西周贵族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C.西周青铜器铸造业规模宏大,分工细致
D.西周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
6.对下图所示器物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迄今已知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 B.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物
C.内壁铸刻的文字为甲骨文 D.大量应用于百姓日常生活
7.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深耕细作,山林大量开发,耕地面积扩大。促使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周王朝统治区域的扩大 B.统治者抑商观念的淡化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D.诸侯王农本思想的强化
8.对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小国被灭,出现了一些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9.《华阳国志》有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那么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主要原因是( )
A.都江堰的修建 B.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C.商鞅变法的实施 D.秦朝统一的完成
10.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11.中国传统文化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孙武
12.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下面是孔子部分弟子的家庭情况:孟懿子、南宫敬叔是鲁国贵族;端木赐是富商:颜回家居“陋室”;冉雍是“贱人之子”。材料说明了孔子( )
A.“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B.“无为而治”的思想境界
C.“尚贤任能”的治国理念 D.“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13.战国时期,有人提出:“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该思想属于(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14.下列三幅地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分封制度趋于完善 B.向大一统国家发展
C.兼并战争连绵的不断 D.国家不断分裂
15.当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就割据一方,成为一种离心力,加之地方诸侯之间的兼并和冲突,就出现了地方势力坐大,威胁到中央统治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现象重现,秦初实行了( )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皇帝制度 D.郡县制
16.“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zhòu)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反映的是李斯建议( )
A.罢免不作为官员 B.实行中央集权制
C.统一文字 D.统一度量衡
17.秦朝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败,是这套制度没有可以约束它的力量,导致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最能说明秦朝灭亡原因是( )
A.法家思想影响 B.中央集权制度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朝残暴统治
18.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汉语中的许多成语来自历史故事。下列成语中,与“楚汉战争”相关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卧薪尝胆 D.退避三舍
19.自古至今有“先富民,再强国”之说。基于此认识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大兴文治 B.力倡节俭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20.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
A.北击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实行“推恩令”
21.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学说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在思想上采取的统一措施是( )
A.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B.行推恩令, 加强集权
C.罢黜百家, 尊崇儒术 D.组建骑兵, 北击匈奴
22.下表所示内容历史作用的共同之处是( )
郡县制 刺史制度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全国初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地方
A.维护了领土完整 B.促进了文化传播
C.推动了经济发展 D.实行了中央集权
23.汉武帝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开展均输平准等经济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
A.控制经济命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为北击匈奴奠定物质基础
C.稳定社会,巩固汉王朝的封建统治
D.加强中央集权,有效控制地方
24.东汉初期,光武帝曾下令“益州和凉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地官府申请的人,都可以恢复平民的身份。”光武帝的这一政策有利于( )
A.减轻农民负担 B.恢复社会生产 C.完善地方法规 D.发展商业贸易
25.下列是东汉中期以后皇帝继位时的年龄。下列现象的出现与皇帝继位年龄幼小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岁)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A.经济文化更加繁荣 B.政治更加清明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出现了光武中兴
26.邮票是国家的一张名片,也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下图是我国2022年发行的4枚邮票,其纪念的历史事物( )
A.强化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B.给政府造成沉重经济负担
C.保证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D.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象征
27.经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词。这表明( )
A.贸易交往促进文化发展 B.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
C.中文国际地位受到挑战 D.英语语言传播促进教育发展
28.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都护的职责是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等。设立西域都护府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确立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C.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9.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灾荒不断。一些本来散在的疾病出现了爆发流行,中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由此问世的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30.《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约3000年的史事,以下篇目不可能出现在《史记》目录中的是( )
A.“高祖本纪” B.“陈涉世家”
C.“老子韩非列传” D.“光武帝本纪”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14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制度变革的依据,社会制度的变革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形式。
材料一 观察以下工具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打制石器 骨耜 青铜铲 铁制农具
材料二 商鞅两次游说秦孝公失败后,终以“霸道”学说(即法家学说)得到秦孝公的支持。以法家学说作为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这既是秦国君主的选择,又是秦国文化的选择,同时也是商鞅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秦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改革路线,从而为变法的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材料三 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材料一所示工具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再列举两例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的措施。(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2分)
32.(14分)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巩固统治是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材料一 如表为我国部分省份的简称
省份 简称
山西 晋
山东 鲁
陕西 陕或秦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三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四 “车涂异轨,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1)材料一中各省简称源自于周朝的什么制度?周初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有什么样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设立了哪种制度?(2分)
(4)为解决材料四中出现的这种情况,秦始皇采用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4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了外交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商人们除了将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方外,我国的冶铁技术、漆器、井渠法等也传入大宛、安息等国。与此同时,我国的穿井术也传入大宛。而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如毛布、毛毡、汗血马以及大夏的石榴,大宛的葡萄、苜蓿、芝麻,安息的胡桃等植物也相继传入中国。此外,中亚的箜篌、琵琶、胡笳、胡角、胡笛等乐器和乐曲、舞蹈也传入中国,给中国的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声律,古典歌舞场面为之一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的历史人物。(2分)
(2)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0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卷02(广东专用)
七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8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上第1-15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人遗址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约10万件石器,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些考古成果可以推断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包括( )
①使用石器 ②烧制陶器 ③学会用火 ④群体生活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约10万件石器”“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考古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过着群体生活,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烧制陶器与这些考古成果不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半坡居民会制作精美的生产工具,种植粟、白菜,饲养猪、狗等家畜。河姆渡人用耒耜耕地,人工栽培水稻,过定居生活。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
A.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B.已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
C.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D.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的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是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他们会种植农作物,会养殖牲畜,已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B项正确;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排除A项;五六千年前,中国在经历了部落战争与融合的发展后,逐渐形成了华夏族,排除C项;建立夏朝之后,中国结束了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步入了文明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3.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
A.炎黄联盟 B.一族所成 C.诸族错居 D.多元一体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D项正确;“炎黄联盟”是华夏族形成的主体,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一族所成”与材料“非一族所成”不相符合,排除B项;“诸族错居”是太古以来,部族分布特点,不是华夏族形成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4.《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调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民主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天下为家”体现了我国古代王位继承制的政治制度,即世袭制,C项符合题意;最初的民主制是指古希腊雅典施行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始于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5.周礼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这说明西周礼乐制度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B.西周贵族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C.西周青铜器铸造业规模宏大,分工细致
D.西周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的信息可知,材料表明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礼乐待遇,这说明西周的王公贵族之间存在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B项正确;西周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西周青铜器铸造业规模宏大,分工细致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西周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6.对下图所示器物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迄今已知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 B.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物
C.内壁铸刻的文字为甲骨文 D.大量应用于百姓日常生活
【答案】A
【详解】据题干中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图片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A项正确;司母戊鼎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文物,排除B项;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金文,排除C项;司母戊鼎是古人用来祭祀先祖的,排除D项。故选A项。
7.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深耕细作,山林大量开发,耕地面积扩大。促使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周王朝统治区域的扩大 B.统治者抑商观念的淡化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D.诸侯王农本思想的强化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周王朝统治区域的扩大与农业深耕细作无关,排除A项;农业发展与统治者抑商观念的淡化无关,排除B项;诸侯王农本思想的强化是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8.对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小国被灭,出现了一些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征战,互相征伐,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②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③在争霸过程中,齐国任用管仲改革,成为第一个霸主,秦国任用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④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①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A项没有包含②,排除A项;B项没有包含①,排除B项;D项没有包含③,排除D项;故选C项。
9.《华阳国志》有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那么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主要原因是( )
A.都江堰的修建 B.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C.商鞅变法的实施 D.秦朝统一的完成
【答案】A
【详解】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工程构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A项正确;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反映出生产力提高,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商鞅变法在秦国,排除C项;统一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0.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 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 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答案】B
【详解】根据“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得出商鞅变法确立县制,这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B项正确;奖励军功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与世袭贵族无关,排除C项;这一措施削弱了地方长官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1.中国传统文化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孙武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他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A项正确;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仁、义、善”,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孙武是兵家学派代表人物 ,其主要观点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排除D项。故选A项。
12.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下面是孔子部分弟子的家庭情况:孟懿子、南宫敬叔是鲁国贵族;端木赐是富商:颜回家居“陋室”;冉雍是“贱人之子”。材料说明了孔子( )
A.“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B.“无为而治”的思想境界
C.“尚贤任能”的治国理念 D.“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孟懿子、南宫敬叔是鲁国贵族;端木赐是富商;颜回家居‘陋室’;冉雍是‘贱人之子’”可知,孔子的弟子来自于不同的等级、拥有不同的身份,这一行为直接可以得出孔子的主张是有教无类,D项正确;以德治国是儒家在政治上的主张,与“弟子三千”无关,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尚贤任能”是墨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3.战国时期,有人提出:“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该思想属于(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答案】B
【详解】“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大意是:我因此知道威严的气势可以防范暴虐的产生,而宽厚仁德却不可以制止动乱。可知,该思想主张威严、法治,属于法家思想,B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儒家主张仁德,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下列三幅地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分封制度趋于完善 B.向大一统国家发展
C.兼并战争连绵的不断 D.国家不断分裂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朝,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局部统一,使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B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从分裂到统一,没有涉及分封制度趋于完善,排除A项;兼并战争不断只是片面信息,主要是反映从分裂到统一,排除C项;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没有涉及国家不断分裂,排除D项。故选B项。
15.当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就割据一方,成为一种离心力,加之地方诸侯之间的兼并和冲突,就出现了地方势力坐大,威胁到中央统治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现象重现,秦初实行了( )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皇帝制度 D.郡县制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当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就割据一方,成为一种离心力,加之地方诸侯之间的兼并和冲突,就出现了地方势力坐大,威胁到中央统治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是由皇帝任命产生;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D项正确;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与题干内容是为了避免地方势力坐大,威胁到中央统治的情况而采取的措施不符,排除A项;元朝创立行省制,与秦初实行的制度不符,排除B项;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与题干内容是为了避免地方势力坐大,威胁到中央统治的情况而采取的措施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zhòu)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反映的是李斯建议( )
A.罢免不作为官员 B.实行中央集权制
C.统一文字 D.统一度量衡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zhòu)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知,这是说,将小篆定为法宝文字,这是统一文字,C项正确;小篆是文字,这是秦朝法定文字,不能体现罢免不作为官员、实行中央集权制、 统一度量衡,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秦朝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败,是这套制度没有可以约束它的力量,导致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最能说明秦朝灭亡原因是( )
A.法家思想影响 B.中央集权制度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朝残暴统治
【答案】D
【详解】根据“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赋税、徭役、兵役沉重,秦朝的残暴统治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AC项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中央集权制度与秦朝的灭亡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故选D项。
18.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汉语中的许多成语来自历史故事。下列成语中,与“楚汉战争”相关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卧薪尝胆 D.退避三舍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约法三章),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A项正确;“ 破釜沉舟”对应的是巨鹿之战,排除B项;卧薪尝胆与春秋时期的吴越之争有关,排除C项;退避三舍与战国时期的晋楚之争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9.自古至今有“先富民,再强国”之说。基于此认识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大兴文治 B.力倡节俭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大兴文治不是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实施的最主要的政策,排除A项;力倡节俭不是西汉建立初期最主要实行的措施,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平抑物价,排除D项。故选C项。
20.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
A.北击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实行“推恩令”
【答案】D
【详解】汉武帝时期听从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分割王国势力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力强盛,符合题干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D项正确;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是军事上的举措,不能说明是地理空间的整合和凝聚,排除A项;建立刺史制度是管理地方官员,排除B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不能说明是地理空间的整合和凝聚,排除C项。故选D项。
21.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学说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在思想上采取的统一措施是( )
A.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B.行推恩令, 加强集权
C.罢黜百家, 尊崇儒术 D.组建骑兵, 北击匈奴
【答案】C
【详解】据材料“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学说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在思想上采取的统一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巩固政治上统一,统一思想,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C项正确;A项属于秦始皇统治措施,排除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D项属于汉武帝在军事上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22.下表所示内容历史作用的共同之处是( )
郡县制 刺史制度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全国初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地方
A.维护了领土完整 B.促进了文化传播
C.推动了经济发展 D.实行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详解】材料“秦始皇建立郡县制”“那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说明秦始皇通过建立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监视地方”说明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加强。因此郡县制与刺史制度都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说明秦始皇通过建立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加强,而与维护领土完整无关,排除A项;秦始皇促进文化传播与统一的措施是统一文字,汉武帝促进文化传播与统一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并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秦始皇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是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汉武帝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是铸币权收归中央和盐铁专卖,两者并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3.汉武帝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开展均输平准等经济措施的直接影响是( )
A.控制经济命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为北击匈奴奠定物质基础
C.稳定社会,巩固汉王朝的封建统治
D.加强中央集权,有效控制地方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一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A项正确;为北击匈奴奠定物质基础,并不是直接影响,排除B项;稳定社会,巩固汉王朝的封建统治,是其根本目的,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经济措施的内容,并未涉及政治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
24.东汉初期,光武帝曾下令“益州和凉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地官府申请的人,都可以恢复平民的身份。”光武帝的这一政策有利于( )
A.减轻农民负担 B.恢复社会生产 C.完善地方法规 D.发展商业贸易
【答案】B
【详解】由题干材料“益州和凉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地官府申请的人,都可以恢复平民的身份。”可以看出,由奴婢变为平民,增加了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奴婢身份的恢复,没有涉及减轻农民负担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法律法规的内容,排除C项;发展商业贸易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5.下列是东汉中期以后皇帝继位时的年龄。下列现象的出现与皇帝继位年龄幼小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岁)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A.经济文化更加繁荣 B.政治更加清明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出现了光武中兴
【答案】C
【详解】题干给出的表格数据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这一现象导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皇帝继位年龄幼小有直接因果关系,C项正确;材料展示的是皇帝年龄,与经济文化更加繁荣无关,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政治更加清明,排除B项;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D项。故选C项。
26.邮票是国家的一张名片,也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下图是我国2022年发行的4枚邮票,其纪念的历史事物( )
A.强化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B.给政府造成沉重经济负担
C.保证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D.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象征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我国2022年发行的4枚邮票”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大漠雄关”“西域胜境”等体现的是丝绸之路,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强化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是改土归流的影响,排除A项;给政府造成沉重经济负担是朝贡贸易的特点,排除B项;保证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7.经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词。这表明( )
A.贸易交往促进文化发展 B.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
C.中文国际地位受到挑战 D.英语语言传播促进教育发展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词”可知,这种丝绸贸易促进英国词语发展,表明贸易交往促进文化发展,A项正确;题干内容没涉及文明交流互鉴,排除B项;题干没涉及中文的国际地位,排除C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英语语言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28.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都护的职责是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等。设立西域都护府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确立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C.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都护的职责是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等”结合所学知识,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B项正确;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是设置西域都护最重要的影响,排除ACD项。故选B项。
29.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灾荒不断。一些本来散在的疾病出现了爆发流行,中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由此问世的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灾荒不断。一些本来散在的疾病出现了爆发流行,中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写成的医学著作是《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由此可知问世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B项正确;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与“中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内容不符,排除A项;《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中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内容不符,排除C项;《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中医学必须在新的现实面前去寻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0.《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约3000年的史事,以下篇目不可能出现在《史记》目录中的是( )
A.“高祖本纪” B.“陈涉世家”
C.“老子韩非列传” D.“光武帝本纪”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光武帝生活在东汉时期,因此,“光武帝本纪”不可能出现在《史记》目录中,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高祖本纪”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收录于《史记》中,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陈涉世家”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章,列于《史记》第四十八篇,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老子韩非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的合传,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14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制度变革的依据,社会制度的变革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形式。
材料一 观察以下工具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打制石器 骨耜 青铜铲 铁制农具
材料二 商鞅两次游说秦孝公失败后,终以“霸道”学说(即法家学说)得到秦孝公的支持。以法家学说作为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这既是秦国君主的选择,又是秦国文化的选择,同时也是商鞅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秦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改革路线,从而为变法的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材料三 商鞅颁布变法令规定: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材料一所示工具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再列举两例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的措施。(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2分)
【答案】(1)标志:铁制农具的使用。反映了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得到改进,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4分)
(2)因素:科学的理论指导、领导人的支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是否符合国情等等。(2分)
(3)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政治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6分)
(4)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本国国情;统治者要善于识人、用人;要坚持改革等。(2分)
【详解】(1)标志: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的使用。问题:根据“打制石器”、“骨耜”、“商代青铜铲”、“铁制农具”等可知反映了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得到改进,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
(2)因素:综合材料内容“终以‘霸道’ 学说(即法家学说)得到秦孝公的支持。以法家学说作为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这既是秦国君主的选择,又是秦国文化的选择,同时也是商鞅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秦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改革路线”和所学可知,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成功的因素包括科学的理论指导、领导人的支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是否符合国情等。
(3)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三“废除土地国有制,全面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概括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政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的措施有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4)启示:从商鞅变法来看,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本国国情;从秦孝公来看,统治者要善于识人、用人;从商鞅变法的时间来看,要坚持改革等。
32.(14分)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巩固统治是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材料一 如表为我国部分省份的简称
省份 简称
山西 晋
山东 鲁
陕西 陕或秦
材料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三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四 “车涂异轨,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1)材料一中各省简称源自于周朝的什么制度?周初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有什么样的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设立了哪种制度?(2分)
(4)为解决材料四中出现的这种情况,秦始皇采用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4分)
【答案】(1)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4分)
(2)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分)
(3)郡县制。(2分)
(4)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等措施;秦始皇的这一系列措施,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经济的交流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分)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晋、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等,让其建立诸侯国,西周时期出现了晋、燕、鲁等诸侯国,因此材料一中各省简称源自周朝的分封制。
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周天子为了巩固统治,拱卫王室,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而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让其承担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可知,材料内容大意为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因此材料二体现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混战的动荡局面,灭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
(3)制度:根据材料“郡(守)、县(令)”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材料三体现了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而推行郡县制。
(4)措施:根据材料“车涂异轨,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内容体现了当时车轨、文字语言不统一的现象,为解决材料四中的现象,秦始皇采取了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等措施;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为巩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了外交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商人们除了将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方外,我国的冶铁技术、漆器、井渠法等也传入大宛、安息等国。与此同时,我国的穿井术也传入大宛。而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如毛布、毛毡、汗血马以及大夏的石榴,大宛的葡萄、苜蓿、芝麻,安息的胡桃等植物也相继传入中国。此外,中亚的箜篌、琵琶、胡笳、胡角、胡笛等乐器和乐曲、舞蹈也传入中国,给中国的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声律,古典歌舞场面为之一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的历史人物。(2分)
(2)根据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0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张骞(2分)
答案示例:
观点: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论述:自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往来日益密切,商人们将中国的丝织品、冶铁技术、井渠法、穿井术等传入西域各国,把西域的特产例如毛布、毛毡、汗血马、石榴、葡萄、核桃、芝麻等植物也相继传入我国。此外,西域的乐器、乐曲、舞蹈等也传入我国,给我国的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音律。综上所述,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观点2分,论述6分,结论2分,共10分)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这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的历史人物是张骞。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商人们除了将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方外,我国的冶铁技术、漆器、井渠法等也传入大宛、安息等国。与此同时,我国的穿井术也传入大宛”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开辟之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方面的信息,学生可围绕这一点提炼出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
观点: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论述:自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往来日益密切,商人们将中国的丝织品、冶铁技术、井渠法、穿井术等传入西域各国,把西域的特产例如毛布、毛毡、汗血马、石榴、葡萄、核桃、芝麻等植物也相继传入我国。此外,西域的乐器、乐曲、舞蹈等也传入我国,给我国的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音律。综上所述,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