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教联体期中考试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历史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6分)
1.某校历史社团编演了四部课本剧,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第一部:林则徐-虎门销烟显意志第二部:陈化成-抗英斗争展丹心第三部:邓世昌-黄海海战壮军威第四部:冯子材-镇南大捷震敌胆
A.反抗外来侵略 B.推翻封建统治
C.学习西方文化 D.维护民族团结
2.历史结论是对历史史实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主观认识,历史结论的正确得出必须建立在对历史史实正确解读基础上,下列历史结论与历史史实正确对应的是( )
项目 历史史实 历史结论
A 林则徐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
A.A B.B C.C D.D
3.八年级某班同学根据课堂总结和查阅的资料编写了下图学习资料卡,从这张资料卡可以看出,《资政新篇》( )
(一)创办报纸,设置不受众官节制也不节制众官的新闻官; (二)成立地方自治机构,管理地方财政、教育及社会救济事业等; (三)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等企业,准许私人投资,奖励发明创造; (四)与外国通商,平等往来,欢迎外国人前来传授工艺技术。
A.体现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B.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C.表达了农民阶级的意愿 D.违背社会发展潮流
4.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从1894年的80家到1900年的933家,引发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如图为中国近代开放商埠平面示意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农民战争打击外国侵略势力 B.西方列强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C.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D.近代军事民用企业迅速发展
6.下面是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称呼用语的变化,变化说明( )
年代 “天朝”使用频率 “中国”使用频率
道光最初10年 50余次 不满10次
道光十六年(1836年) 四月至十七年四月 6次 5次
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 6次 14次
咸丰 《筹办夷务始末》前五卷约5次 迁渐取代天朝
光绪 几乎不用
A.体现国人天朝上国的优越心态 B.清政府对外交往开始掌握主动权
C.近代中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的外交理念
7.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边疆、沿海地区受到列强的窥视,形势严峻。清政府为此采取的措施有( )
①派左宗棠收复新疆 ②1884年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
③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 ④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北洋等新式海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根据论从史出原则,从表可以得出孙中山是( )
表孙中山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94年 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 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906年 正式提出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
A.维新变法运动的倡导者 B.民主国家的缔造者
C.群众路线的开拓者 D.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9.中国有一座城市,它曾经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在这里首先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开始踏上革命征程,这座城市是( )
A.北平 B.上海 C.长沙 D.南京
10.关于中共一大开幕日期史学界曾多次讨论,下表列举了部分观点。可以得出( )
出处 观点
当事人回忆 7月1日(张国焘和李达);7月10日左右(包惠僧)
共产国际档案 大会预定6月20日召开,但各地的代表直到7月23日才全部到达上海,大会才开幕
《中国社会科学》刊载文章 从代表行踪、从可以借助的间接事件、从当时的文字记载三方面考证,认为一大的开幕日期是7月23日
A.当事人回忆更接近史实 B.史学研究依赖原始档案
C.国家刊物最具有权威性 D.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考证
11.1921年,中共一大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年,中共二大主张消除内乱,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上述变化表明( )
A.革命纲领逐步契合国情 B.中共成为革命领导核心
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理论创新成为首要工作
12.这是中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又一场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国民党由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也充分崭露头角,由一个少数知识分子精英聚集的小团体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场“大革命”( )
A.是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3.朱德曾赋诗称赞说:“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朱德的诗句点出了南昌起义的( )
A.时代背景 B.发生原因 C.失败原因 D.历史影响
14.下图所示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构成比例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B.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D.古田会议的召开
二、非选择题(64分)
15.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实践的生动范本,中国的领航者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焕发出蓬勃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活动(摘录)
1918年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反对封建思想,介绍社会主义思想。
1918年11月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年5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1919年在《晨报》副刊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翻译并发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马氏资本论释义》等译文。
1920年初,组建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会员人数一度达250多人。
1920年7月,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社会主义史》《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
自1918年到1921年7月,在各地发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等宣传社会主义的演讲十多次。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增购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和外文刊物,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摘自舒悦《五四时期李大钊向青年学生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研究》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摘编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根据材料一归纳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任写两点)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回答材料二中图一、图二、图三之间的逻辑联系。
(3)据材料三回答,半殖民地中国出现新的领导阶级是什么?该阶级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4)综上所述,请你谈一谈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不断发展,焕发蓬勃生命的原因有哪些?(任写两点)
16.某校八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历史探究活动。
【自救失败】
材料一:19世纪后期,少数有远见的清朝官员倡导在中国实行“自强”运动。鼓励西方投资修建铁路,甚至在他们管辖的省份中建立工厂,并且使他们自己的军队现代化,但他们只想保持现存的秩序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它。1895年,清政府在与日本的战争中令人震惊的失败了。
——摘编自[美]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
(1)材料中的“自强”运动到了后期又提出了什么主张?“与日本的战争中令人震惊的失败了”指的是什么战争?
【制度借鉴】
材料二: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的……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建立了政党,夺取了国家的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摘编自赵博宇、孙琰《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2)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两个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虽然“暴力革命”的果实被“断送”,但它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思想革命】
材料三: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头……旧道德、旧习俗、旧文学、旧的社会关系都受到贬义性的攻击,这次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材料中的“思想革命”指什么事件?吹响这场革命号角的人是谁?这场革命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4)综上所述,请你给这个探究活动制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并谈谈你的感悟。
17.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
材料一: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摘编自邹容《革命军》
(1)青年学生邹容以满腔热血呼吁革命,是因为二十世纪初中国什么战争的失败?该战争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了什么深重的影响?
材料二:“《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非常钦佩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摘编自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采访片段
(2)材料说明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受到《新青年》主要宣传的哪两种思想的洗礼?
材料三:“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的新浪潮中,澎渤得很厉害。……有了这种“觉悟”,遂酝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人人全想向“觉悟”方面走。
——摘编自周恩来《“觉悟”的宣言》
(3)材料中的“学潮”中青年学生呐喊出的最能体现其性质的口号是什么?该事件体现出青年学生具有什么精神?
材料四: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共一大正式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这些代表大多数与各地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关系密切,有的是创建人,有的是参与者。
——摘编自胡献忠《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1919—2019)》
(4)中共一大的召开有什么重要意义?其体现出中国青年身上具有什么伟大精神?
材料五:李大钊深刻影响了年轻助手毛泽东的思维,1918年,李大钊向毛泽东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并且成功地以民粹派对农民在革命中的角色的民族主义观点激发了他。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遭军阀张作霖迫害后,毛泽东坚持农民斗争,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5)“毛泽东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开辟出一条什么道路?该道路的开创体现出什么精神?
(6)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怎样肩负起历史使命?
试卷第2页,共7页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虎门销烟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陈化成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壮烈殉国;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法战争的形势。所以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反抗外来侵略,A项正确;题干中四部课本剧没有涉及推翻封建统治,排除B项;题干中的四部课本剧没有体现出学习西方,排除C项;题干中四部课本剧都是为了反抗外来侵略,不是维护民族团结,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林则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B项;《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欢迎外国人前来传授工艺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描绘的是一个以资本主义为模式的天国,积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B项正确;体现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和表达了农民阶级的意愿属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规定“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空想社会,排除AC项;《资政新篇》学习西方,改革内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从1894年的80家到1900年的933家”可知,从1894年至1900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急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大肆在中国投资设厂,C项正确;《南京条约》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等内容,并没有涉及设厂的内容,排除A项;《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等内容,不涉及到开设工厂,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依据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开放港口的形势图,鸦片战争后中国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五口通商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又被迫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已经深入到了中国内地长江中上游地区,由此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外国侵略势力逐渐从东南沿海深入到了中国内地,C项正确;“农民战争打击外国侵略势力”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有关,排除A项;“西方列强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并不是列强强迫中国开放商埠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近代军事民用企业迅速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天朝”使用频率降低、“中国”使用频率升高,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的外交理念,D项正确;“天朝”使用频率不断提高才能体现天朝上国的优越心态,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清政府的对外交往并没掌握主动权,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是显示外交用词使用频率的变化,并没有列举外交成果,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沿海地区受到列强的窥视,形势严峻,清政府内部发生了激烈争论,李鸿章强调东南海防重要,主张放弃西北塞防,左宗棠认为东南海防与西北塞防同样重要,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所以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复新疆地区,后1884年建立了新疆行省,李鸿章在这一时期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并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同时在台湾设立行省,加强管理,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项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孙中山大事年表(部分)”可知,孙中山在1984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906年正式提出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他的早期革命活动最先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要求,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实践先行者,D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倡导者,排除A项;孙中山是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材料中未涉及民主国家的建立,排除B项;材料是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群众路线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919年6月3日,五四爱国运动发展到新阶段,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根据题干要求选择和“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首先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开始踏上革命征程”等描述符合的城市,可知此城市为上海。B项正确;北平、长沙和南京都不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依据题干的“当事人回忆、共产国际档案、《中国社会科学》刊载文章”可知关于中共一大开幕日期,史学界曾多次讨论,提出不同的观点,说明历史研究需要多重考证,D项正确;当事人回忆更接近史实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史学研究依赖原始档案与题干的“当事人回忆”不符,排除B项;国家刊物最具有权威性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1921年中共一大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忽视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首要任务应是反帝反封建,而1922年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当时的社会性质、革命任务等有了初步的认识,革命纲领逐步契合国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任务的变化,并没有反映中共成为革命领导核心,排除B项;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不是理论创新成为首要工作,而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逐步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这是中国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又一场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国民党由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也充分崭露头角,……”结合所学可知,这场“大革命”是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项正确;近代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终结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辛亥革命,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依据题干“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和所学知识,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八月一日这一天也成为后来人民军队的建军节,因此朱德的诗句点出了南昌起义的历史影响,D项正确;朱德的诗句指出了南昌起义对于人民军队建军的重要意义,并没有涉及时代背景或发生原因或失败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指的是1935年”,这一时期党员构成中农民的比重快速上升,工人的比重迅速下降,符合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现实影响,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实行国共合作,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党员构成以工人阶级为主,排除A项;工农红军的创建是1927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古田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29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1)方式:创办报刊,发表文章;翻译著作;组织研究团体;开设课程讲解、发表演讲等。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联系: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做了准备。
(3)领导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4)原因:十月革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可行性,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可;马克思主义宣传无产阶级思想,得到工人阶级的认可;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符合中国的国情。(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方式:根据材料一“1918年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反对封建思想,介绍社会主义思想。”“1918年11月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可得出,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根据材料一“1919年在《晨报》副刊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翻译并发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马氏资本论释义》等译文。”可得出,翻译著作;根据材料一“1920年初,组建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会员人数一度达250多人。”可得出,组织研究团体;根据材料一“1920年7月,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社会主义史》《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自1918年到1921年7月,在各地发表《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等宣传社会主义的演讲十多次。”可得出,开设课程讲解、发表演讲等。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联系: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图一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图二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图三反映的是中国共产的诞生。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做了准备。
(3)领导阶级:根据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可知,半殖民地中国出现新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领导核心: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4)原因:根据材料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可行性,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可并广泛传播;根据材料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组织基础,说明马克思主义宣传无产阶级思想,得到工人阶级的认可;根据材料三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可知,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符合中国的国情。
16.(1)主张:求富;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影响:推翻满清封建专制,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3)事件:新文化运动;人物:陈独秀;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主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资产阶级也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一“19世纪后期,少数有远见的清朝官员倡导在中国实行‘自强’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主张“自强”的运动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后期提出了“求富”的主张。
战争:根据材料一“1895年,清政府在与日本的战争中令人震惊的失败了。”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中国战败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2)事件:根据材料二“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的……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了戊戌变法;根据材料二“……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建立了政党,夺取了国家的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果实虽然被袁世凯窃取,但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实行民主政治体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事件:根据材料三“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头……”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
人物: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影响:根据材料三“……旧道德、旧习俗、旧文学、旧的社会关系都受到贬义性的攻击,这次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主题:根据材料一反映的洋务运动,材料二反映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可知,这些都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故课确定主题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感悟: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从中国人民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17.(1)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思想:民主、科学。
(3)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精神: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4)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5)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6)做法: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增强历史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奋斗。(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战争:结合所学可知,二十世纪初中国战败的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发动了侵华战争。该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该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思想: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宣扬西方的民主、科学,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3)口号:根据材料三“‘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的新浪潮中,澎渤得很厉害。……有了这种‘觉悟’,遂酝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人人全想向‘觉悟’方面走。”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精神: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体现了青年学生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和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意思相近即可)
(4)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精神: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体现了中国青年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意思相近即可)
(5)道路:根据材料五“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遭军阀张作霖迫害后,毛泽东坚持农民斗争,将其导师的理念付诸实践。”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践行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精神:结合所学可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意思相近即可)
(6)做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从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增强历史使命感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教联体期中考试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