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六校联考2022-2023高一上学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长期以来,国外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推翻这种说法的最可靠的证据是( )
A.水稻专家的科学研究 B.考古挖掘的文化遗存
C.历史文献的详细记载 D.自古以来的口耳相传
2、位于河南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素: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具备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主要体现了( )
A.奴隶制国家正式形成 B.阶级社会已经建立
C.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3、《孟子 万章》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这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度等级森严 B.宗法制巩固国家统一
C.中央直接控制地方 D.君主专制局面的形成
4、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历史传统。江西乐安流坑村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宗族组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祠堂祭祀习俗和历史文化遗迹。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密切关系(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5、某同学在整理历史笔记时,绘制了一张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结构图(下图)。空白处应填入的是( )
A.中原各国与周边民族关系紧张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C.北方战乱导致大量的北民南迁 D.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
6、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了田界,规定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的实质是( )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进一步推广井田制
C.巩固奴隶主贵族权力 D.实现了土地公有化
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下列主张选项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隆礼重法
8、秦统一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紧密联系起来。秦朝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统一全国思想 B.保障皇权独尊 C.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经济发展
9、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10、历史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其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 )
A.商周时期 B.明清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11、西汉初期,经济非常萧条,史书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这主要得益于汉初( )
A.推行郡国并行 B.强化中央集权 C.实施盐铁官营 D.践行黄老之学
12、西汉初年,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丞相制与刺史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分封制 D.皇帝制与郡县制
13、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大”。这一现象导致了( )
A.王莽篡夺政权 B.政治腐朽黑暗 C.诸侯势力膨胀 D.藩镇割据严重
14、对如图所示迁都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间的大交融
C.利于削弱士族门阀特权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5、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宣扬众生平等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便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16、史料记载:琅琊王氏家族,“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郡县制的继续推行 B.科举制的确立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分封制的实施
17、美国作家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将隋文帝杨坚排在第八十二位。隋文帝能够入选的理由主要是( )
A.完成国家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 C.开通京杭运河 D.完善科举制度
18、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①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②都修建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为暴政而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表明唐朝( )
A.中书省是审议机构 B.门下省是执行机构
C.行政效率大大下降 D.决策体系日臻完备
20、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监察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21、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22、据《新唐书》记载,“(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这反映了两税法( )
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促进了均田制的稳定发展
23、下表中唐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时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人口 5288万人 约1600万人口
A.农民起义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土地兼并
24、2018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掀开了中印关系的新篇章,进一步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我国早在唐朝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25、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北宋中央机构改革旨在( )
A.加强权力制衡 B.加强君主专制 C.明确机构职责 D.完善决策机制
26、绘制历史简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图中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简图是( )
A.
B.
C.
D.
27、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皇帝同意,“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帝权力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28、据史书记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以上现象出现在( )
A.辽朝 B.西夏 C.金朝 D.元朝
29、金朝在基本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还保持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称之为( )
A.南北面官 B.奏折制度 C.行省制度 D.猛安谋克
30、吐蕃作为元代一个单独大行政区,未设行省,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宣政院下属的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侣首领按本地习惯自相传袭。这体现了古代边疆治理的智慧为( )
A.订立盟约 B.因地制宜 C.武力征服 D.和亲联姻
31、“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考取进士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32、宋代除官府的罪犯奴婢外,私家奴婢大部分雇佣化,宋人抛弃了奴婢“类同畜产”的传统观念,视其为“佣雇良民”,这表明当时( )
A.门第观念日益淡化 B.社会控制程度松弛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新生产关系的形成
33、宋代学者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它所体现的儒学的重要功能是( )
A.阐释经书字句 B.树立基本价值观
C.强化世俗观念 D.促进个性自由解放
34、辽宋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都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见下图)。这些文字体现了( )
A.民族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B.宋朝实施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C.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借鉴吸收 D.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5、元代,我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其标志是( )
A.散曲的出现 B.杂剧的兴起 C.昆曲的流行 D.京剧的形成
36、明太祖对沿袭近两千年的传统君主专制政治架构的核心部位作出重大修改。这里的“修改”是指( )
A.恢复三省制 B.完善科举制 C.废除宰相制 D.确立内阁制
37、史载:“军国大计……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现象开始于( )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8、下表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东南地区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 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蒙古和新疆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西藏地区 1727年派驻藏大臣
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39、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这一认识( )
A.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 B.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C.提出恢复良知的途径 D.已完全脱离理学范畴
40、下图是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示意图。玉米、甘薯在中国的推广种植( )
A.改变了南北的经济格局 B.导致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拓展 D.利于缓解当时人地矛盾
二、材料题
41、宋朝和明清时期,我国商业非常繁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摘编自谢和耐(法国)《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商业方面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世纪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2、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元朝政区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你有何启示?
43、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并没有认识到儒学的价值,反而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摘编自孟继新《天下第一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后,儒学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对待传统文化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学科专家的研究成果在真实性上也远远低于历史遗存,故排除A;古代先民的口耳相传,应该真实性更小,故排除D;后世文献的真实性小于出土的历史遗存,故排除C;这一题考查不同的历史史料在作为证据时的可信度问题,根据所学可知,考古挖掘的历史遗存应该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尚存的实物,是最能接近历史的真实的,所以B最能证明国外学者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故选:B。
2、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信息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群落既有不同点,也有共同点,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答案为D项;仰韶文化时期,国家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贫富分化的现象,排除B项;中原进入青铜时代是在商周时期,排除C项。故选:D。
3、答案:A
解析:天子、公侯、伯、子男身份不同,统治的范围不等,反映了当时分封制度等级森严,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巩固了“国家统一”,B项错误;不同等级的贵族拥有的领地不同,不能说明中央“直接控制地方”,C项错误;“君主专制局面的形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等级的政治制度,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它由原始社会时期的父系家长制发展而来,至今还影响着现代中国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珍惜亲情、宗族祠堂、寻根祭祖的情结正是家族血缘关系的表现,即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选C。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某同学在整理历史笔记时,绘制了一张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结构图(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排除A项;北方战乱导致北民南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排除C项;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
6、答案:A
解析:A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故A项正确;C项,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削弱了奴隶主的权力。故C项错误;B项,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故B项错误;D项,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7、答案:B
解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体现了的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道家学派的主张,这一学派还主张无为而治,B正确;A是孔子的主张,排除;C是墨家的主张,排除;D是荀子的主张,排除。故选:B。
8、答案:C
解析:秦朝修建的“直道”、“新道”主要是为了加强对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选项符合题意;焚书坑儒体现的是思想文化的统一,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皇权独尊,B选项排除;促进经济发展属于修建道路的影响,D选项排除;故选:C。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A项正确;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B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有皇帝任免,排除D项。故选:A。
10、答案:C
解析:秦汉时期是中国版图确立的时期,也是民族的传承时期,同时秦汉时期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朝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初期,“经济非常萧条”;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了地方割据现象的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汉武帝实施盐铁官营政策的信息,排除C项。
12、答案:D
解析:汉承秦制是指西汉基本上沿袭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有所变化,主要是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政权被特权群体垄断,导致政治腐朽黑暗,B项正确;王莽篡夺政权发生在西汉末年,排除A项;诸侯势力膨胀发生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严重,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B
解析:据图示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促进了鲜卑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民族间交融,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都城的迁移,而北魏早在439年就已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是公元471年至公元490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旧势力,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统治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其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不是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B。
15、答案:C
解析:“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说明佛教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以儒家道德伦理阐释佛教教义,主动将自己的教义与儒家伦理规范相融合,故选C项;儒学自汉武帝之后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化,没有涉及传统的价值观,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化,并未涉及儒学、道教佛教之间的互相融合吸收,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琅琊王氏累世为官,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结合所学可知,家族门第成为授官依据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故C项正确。故选:C。
1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杨坚”并结合所学可知,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故A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杨坚最大的功绩,因此不是其入选的主要理由,故B项错误;开凿大运河的是隋炀帝,故C项错误;隋文帝时期科举制还没有建立,科举制正式确立是在隋炀帝时期,故D项错误。故选:A。
1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故①符合題意。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故②符合题意。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隋朝没有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故③不是共同点,不符合題意。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秦朝和隋朝都是因暴政而亡。故④符合題意。由此可知,①②④符合題意,故选A。
19、答案:D
解析:A.中书省是决策机构;B.门下省是审核机构;C.材料没有强调行政效率的下降;D.材料中“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体现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可以审核驳回,这样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能够反映出唐朝时期决策体系的日益完备。故选:D。
20、答案:C
解析:科举考试并不是当时唯一的选官途径,官员特权只是受到限制而不是否定,故A项错误;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B项; 材料中“分科考试、差额录取”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重视思想品德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故C项正确。A项出现在西汉,排除。B项出现在东汉,排除。D项出现在清朝前期,排除。故选:C。
22、答案:B
解析:根据“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可得出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并分夏、秋两季征收,这样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也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B项正确;保证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两税法是税收政策,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均田制已经瓦解,才有两税法的推行,排除D项。故选:B。
2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到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唐朝人口急剧减少。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安史之乱的影响。从755年到763年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人口锐减,使唐朝由盛而衰,B项正确;唐朝大规模农民起义是黄巢起义,发生在875-884年,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藩镇割据会威胁中央集权,不是造成唐朝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土地兼并会计划阶级矛盾,但不是造成唐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2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是在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和中印文化交流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玄奘在唐太宗在位时,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故B符合题意;鉴真是唐玄宗在位时,东渡日本,故C不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5、答案:B
解析:根据结构图可以看出,北宋宰相的权力削弱,意在加强皇权,B项正确;北宋削弱相权导致职权不明,排除C项;机构改革并不是为了完善决策机制,排除D项;权力制衡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A项。
26、答案:D
解析:依据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所以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辽国(位于北宋的东北方)和西夏(位于北宋的西北),D项符合题意;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后形成南宋、西夏和金并立的局面。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
28、答案:A
解析:根据“官制分北、南院”可知反映的是辽代实行的南北面官制度,北面官管理契丹族事务,南面官管理汉族事务,故选A;南北面官制度与西夏、金朝和元朝不符,排除BCD。故选:A。
29、答案:D
解析:“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猛安”即部落单位,“谋克”即氏族单位。1114年,阿骨打规定300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进入中原后,此项制度被推广于汉人和契丹人中。金熙宗以后成为军事组织、生产单位、地方机构互为一体的封建化组织,故D项正确;A项是辽国制度,B项是清朝制度,C项是元朝制度,均不符合。故选:D。
30、答案:B
解析:元代吐蕃地区没有像其他地区一样设置行省,而是由宣政院根据当地习惯进行管理统治,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故选B;吐蕃地区是由宣政院根据当地习惯进行管理统治,并不是中央和地方订立盟约,没有体现武力征服,排除AC;吐蕃是元政府统治下的区域,并没有进行和亲联姻,排除D.故选:B。
31、答案:A
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代科举采用密封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32、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宋代视奴婢为“佣雇良民”,而且社会上大部分私家奴婢也雇佣化,这说明当时社会中人身依附关系在减弱,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门第无关,排除A项;奴婢雇佣化和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无关,排除B项;当时尚未形成新的生产关系,排除D项。故选:C。
33、答案:B
解析: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的是理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基本的价值观,B项正确;解释经书字句、强化世俗观念及倡导个性解放的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
3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少数民族文字各不相同,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又都是模仿汉字创造出来的,这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统一性,D项正确;是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文字的发展,A项表述犯了因果关系倒置的错误,排除;这些文字的创造,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开放包容政策,不是宋朝政权,排除B项;这些文字只能体现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借鉴吸收,体现不了“相互”,排除C项。
35、答案:B
解析:A.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歌体裁,是一种用北曲填写的分段演唱的传统音乐文学,不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故A错误。B.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戏剧样式,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故B正确。C.昆曲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瑰宝,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但并不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故C错误。D.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但并不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故D错误。
36、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明太祖以胡惟庸之事,对沿袭近两千年的传统君主专制政治架构的核心部位作出重大修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以胡惟庸专权为借口,废除了宰相制度,强化了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期并没有恢复三省制,故A项错误。“完善科举制”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传统君主专制政治架构的核心部位”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设立于明成祖时期,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明太祖”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
37、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军机处取代内阁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期。故选D。
3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边疆地区。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涉及的地点多为边疆或者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措施有设置机构、打击侵略者、平定叛乱等,由此可知,这一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
39、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在王守仁看来,“良知”是人人可有的,因此,这一思想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A项正确;这一思想仍属于唯心主义,排除B项;这一思想未提出回复良知的途径,排除C项;“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
4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高产作物引入中国,对缓解人地矛盾,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等方面发挥较大作用,D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改变了南北的经济格局,排除AB项;根据种植图可知,从西南地区也有传入,排除C项。故选:D。
41、答案:(1)表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少数民族经济往来密切,设榷场进行交易;商业的时间限制被打破;商业的空间限制被打破。
(2)新现象:长途贸易兴盛;商帮活跃;形成多个经贸区;出现工商业市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业资本大量聚集。
(3)说明:市民阶层形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
解析:(1)根据材料一“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海外贸易”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商业方面的主要表现有: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外贸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少数民族经济往来密切,设榷场进行交易;商业的时间限制被打破;商业的空间限制被打破等。
(2)根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可得知新现象是:长途贸易兴盛;商帮活跃;根据材料二“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可得知新现象是:出现工商业市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新现象还有: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业资本大量聚集等。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的表现是指市民阶层形成;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
42、答案:(1)制度:郡县制。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2)制度:行省制。特点: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3)启示: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制度防止地方割据;依据时势变化进行制度创新。
解析:(1)制度:根据材料中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意义:根据所学秦朝郡县制从中央集权、统一、官僚政治等方面分析可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2)制度:根据所学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可知为行省制。特点:根据所学行省制的实质和运行机制可知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3)启示:根据所学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从地方关系、目的和创新角度分析可知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制度防止地方割据;依据时势变化进行制度创新。
43、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核心思想:仁。
(2)措施:焚书坑儒。变化: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3)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1)品德:根据材料“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可知,注重个人自我修养;根据材料“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百姓”可知,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2)措施: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并没有认识到儒学的价值,反而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可知,焚书坑儒。变化:根据材料“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知,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3)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在对待传统文化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六校联考2022-2023高一上学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