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版)

六校联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
历史答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武帝以近臣和侍从为主建构尚书组织,赋予他们更多的参政权,从原来的收发文书上升为“并掌诏奏”;成帝时尚书组织形成独立的官署,称为尚书台,并于西汉末年取代丞相府,成为新的皇帝最高办公机构和诏敕发出地。汉代尚书权力的演变说明()
A. 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 B. 中枢决策权力弱化
C. 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 行政流程趋于规范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以近臣和侍从为主建构尚书组织,赋予他们更多的参政权”与“成帝时尚书组织形成独立的官署,称为尚书台,并于西汉末年取代丞相府,成为新的皇帝最高办公机构和诏敕发出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是,为削弱相权,组建“内朝”,于是以近臣和侍从为主建构尚书组织,赋予他们更多的参政权,用以分化相权;成帝时,由于皇权加强尚书台成为新的皇帝最高办公机构和诏敕发出地,由此可知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A项正确;“中枢决策权力弱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取士标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行政流程趋于规范”本题主旨为“汉代尚书权力的演变”,“行政流程趋于规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 宋朝中央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御史台官和谏院,前者负责行政监察,后者专司舆论,皇帝的错误、朝政的缺失,御史台官和谏官都可以提出批评。御史台官和谏官的设置()
A. 提高了中央行政的效率 B. 有利于增强专制统治的效能
C. 限制了皇帝的至上权威 D. 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有效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御史台官和谏院,前者负责行政监察,后者专司舆论,皇帝的错误、朝政的缺失,御史台官和谏官都可以提出批评”可知,宋代的监察机构分工明确,表明监察机构的专业化,有利于增强专制体制的效能,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监察机构的作用,提高了中央行政的效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宋代监察机构的根本作用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3. 清代政区分等制度演变一览
年份 制度变化
雍正九年 以“冲繁疲难”四字确定州县等级。
雍正十三年 确定除苗疆、烟瘴等特殊官缺由督抚题补外,“冲繁疲难”占三字或四字的,由吏部开列名单,皇帝简用;一项或两项的由吏部月选。
乾隆六年 确定“冲繁疲难”,四项俱全者定为最要缺;三项者为要缺;两项者为中缺,仅一项或四项俱无为简缺,官缺等级制度趋于成熟。
乾隆四十三年 确定各省官缺保持稳定,不得妄请更改。如以简改繁,必须同时将另一府厅州县由繁改简。至此,各省缺分格局基本确立。
据表可知,清朝政区分等制度()
A. 有助于发挥有限官僚资源的最大效能 B. 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
C. 体现了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 D. 改变了权力分配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清朝时期将全国州县分为冲﹑繁﹑疲﹑难四类,按照要紧程度调派官吏,有利于官僚资源的合理调配,发挥最大效能,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根据政区分等进行官员选派,而非通过科举选拔官员,排除B项;材料没有旧贵族不能任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官员选派并未改变官制,并未根本改变权力分配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4. 据统计,英国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1721~1832年间22位首相中,13人是上院贵族,6人是贵族之子,1人为贵族之孙。这表明当时英国()
A. 贵族首相大多与王室关系密切 B. 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C. 封建贵族完全控制着议会选举 D. 构建分权制衡体制的紧迫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英国。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贵族控制政局、控制议会,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这种情况与旧的、有利于贵族的、不合理的议会选举制度有关,侧面体现了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B项正确;材料本意是首相大多与贵族而非王室关系密切,排除A项;完全控制说法绝对,排除C项;当时英国已经基本建立起分权制衡体制,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内阁和首相,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排除D项。故选B项。
5. 梁启超对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造成政争及内乱,颇为痛心:“倘使我国约法,如万国现行宪法通例,将国会之弹劾权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大缺陷是()
A. 《临时约法》成为国民党专制独裁工具 B. 中央行政系统享有解散国会权力
C. 政党之间为谋求议席而展开激烈竞争 D. 行政与立法机关之间缺乏有效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应该仿效资本主义国家宪法,让国会弹劾总统的权力和总统解散国会的权力相互制衡,以维护政局稳定和民主制度,也即主张行政与立法机关应当相互制约,D项正确;民国初年,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破坏《临时约法》,实施独裁,“国民党利用《临时约法》实施独裁”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大的缺陷是中央行政系统“不享有”解散国会的权力,而非“享有”,排除B项;材料中梁启超所述为行政与立法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而非政党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
6. 从数据上看,“一五”时期,中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47亿元,五年新增固定资产相当于1949年接收时的4倍,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10.9%,GDP平均增长率达到9.2 %——这个数字与1978年到2008年的平均数9.4%非常接近。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经济建设成果显著 B.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C. 工业比例出现失衡 D. 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五年新增固定资产相当于1949年接收时的4倍,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10.9%,GDP平均增长率达到9.2 %——这个数字与1978年到2008年的平均数9.4%非常接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在实行“一五”计划后,取得显著的成果,A项正确。“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新中国工业比例出现失衡是在1957年之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7. 按罗兹曼的说法:“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由于它被废止,整个社会丧失了它特有的制度体系。”此后,新式学堂数量激增引发新型学生群体投身于社会各种运动中,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这说明科举制的废止()
A. 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 B. 推动清朝开始改革选官制度
C. 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D. 受到了外部列强压力的刺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新式学堂数量激增引发新型学生群体投身于社会各种运动中,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可知科举制废止使新式学堂激增,新型学生群体投身于社会各种运动中,引发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变动,即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C项正确;科举制的废止并没有导致清政府的灭亡,排除A项;清朝开始改革选官制度是在科举制废止之前,排除B项;科举制的废止主要是因为内忧外患,并不仅仅是外部列强压力的刺激,排除D项。故选C项。
8. 斯提亚特·穆勒把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称之为“英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务革新之一”。英国舆论界称赞文官考试制度“总的来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能力、很有声誉的班子,同时,一个全新的节约和勤奋精神得到了贯彻。”可见,英国文官制度()
A. 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B. 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 与中国科举制初衷一致 D. 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能力、很有声誉的班子”“节约和勤奋精神得到了贯彻”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文官制度规范了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提升了官员素质和政府的管理水平,A项正确;英国文官制度不能完全消除政党政治的弊端,排除B项;中国科举制初衷是选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英国文官制度的初衷是改革官员录用制度以建立廉洁高效政府,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19世纪中后期英国建立文官制度,此时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9. 《名例律》是《唐律》的总则部分,规定了刑罚的基本制度及原则,共五十七条,而在这五十七条中,有四十多条引用儒家经典的内容,如《礼记》《春秋》等。这反映出《唐律》()
A. 法律儒家化特色明显 B. 强化了封建社会伦理观念
C. 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 D. 标志着古代法律体系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唐律》中的《名例律》有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的内容,反映法律儒家化,A项正确;材料提及引用儒家经典,但未说明引用的具体内容就是伦理道德,排除B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排除C项;材料所述并非《唐律》的完善,而是突出法律引用儒家经典这一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拿破仑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动产和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是绝对的和受到法律保护的”。这些法律条款()
A. 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B. 融合了宗教伦理与教化
C. 冲击了专制王权的统治地位 D.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4年(法国)。据本题材料“动产和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是绝对的和受到法律保护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法典》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力和私有财产,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形式,《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这些法律条款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是罗马法,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宗教伦理无关,排除B项;1792年8月法国起义,处死国王路易十六,推翻了法国君主制度,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到1804年法国专制王权已被推翻,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标语口号作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方式,被我们沿用,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口号能够反映出当时不同的社会特点,并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下列标语口号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A.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口号,B项正确;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反映的是脱离实际的浮夸风,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排除A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排除C项;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左传·昭公十四年》云“好于边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师,礼也。”《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晋厉公遣人指责秦“倾覆我社稷,帅我鹜贼,以来荡摇我边疆”。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 诸侯国之间有明确的疆界 B. 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 国家统一成为必然的趋势 D. 秦国对经营边疆的重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好于边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师,礼也”“厉公遣人指责……帅我鹜贼,以来荡摇我边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说明的是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B项正确;诸侯国之间的疆界只是进行兼并战争时划分疆土的依据,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国家统一成为必然趋势的历史结论,排除C项;材料论述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秦国是否重视经营边疆作出判断,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恩格斯在谈及中世纪后期时曾经指出:“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据此可知,恩格斯认为这一时期世俗王权的强化()
A. 为近代民族国家建立提供了条件 B. 促进了各国文化的认同
C. 完全否定了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 D. 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可知,在中世纪欧洲的混乱中,王权是进步因素,促进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形成,从而为近代民族国家建立提供了条件,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王权的逐渐强大,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各国文化认同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完全否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王权的强大,王权的强大体现的专制权力,不可能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54年,在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时,毛泽东指出,“少数民族问题,它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共同的就适用共同的条文,特殊的就适用特殊的条文。”这表明制定民族政策应坚持()
A. 把握民族工作存在的特殊性 B. 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C. 创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想 D. 实现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少数民族问题,它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共同的就适用共同的条文,特殊的就适用特殊的条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显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上升到宪法层面,制定民族政策应坚持把握民族工作存在的特殊性,这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把握少数民族政策存在的是特殊性,而不是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创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想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因“实现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把握民族工作存在的特殊性”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据统计,从1964~1970年,先后有10个非洲国家同中国建立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中国的受援国总数达到31个,援助规模明显扩大,7年累计的对外援助支出比起步阶段14年的总额还要高144%。中国对非援助的积极成效()
A. 得益于“一边倒”方针的推行 B. 开启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新篇章
C.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 进一步打开了新中国的外交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1964-1970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的外交环境比较紧张,扩大对非援助有利于改善国际环境,推动外交工作打开局面,D项正确;“一边倒”方针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与20世纪60年代的对非援助关系不大,排除A项;对非援助主要推动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发展,与亚洲国家直接关系不大,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指出:“中方将会同合作伙伴发布《‘一带一路’廉洁建设成效与展望》,推出《‘一带一路’廉洁建设高级原则》,建立‘一带一路’企业廉洁合规评价体系,同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一带一路’廉洁研究和培训。”这说明新时代的中国()
A. 主导建立了国际政治新秩序 B.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C. 将反腐倡廉作为外交出发点 D. 加强与第三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中方将会同合作伙伴发布《‘一带一路’廉洁建设成效与展望》”,“建立‘一带一路’企业廉洁合规评价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合作伙伴的经济合作关系,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顺应了世界多极化潮流,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探索,有利于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惠及世界,材料说明新时代的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B项正确;中国并未主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排除A项;中国外交的出发点应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反腐倡廉”,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国与第三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避讳大都表现于口头,而文书避讳,是从秦开始。始皇帝减政变“临文不讳”为“临文 需讳”,常见的是为避讳其“政”而改“正”为“端”。三国时期,“避讳”主要还是避讳当代君主的御名。 “魏武帝讳操,以杜操为杜度。蜀后主讳宗,以孟宗为孟仁。”到了晋代,避讳越来越严密,“《通典》-○ 四《礼篇》所载讳议,大半出于晋人”。《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上书若奏事,皆须避宗庙讳。有误犯 者,杖八十。”政和八年,宋徽宗把与皇帝相关的称号都当作避讳字来禁用:先是禁用“君”“皇”“圣”三字作为名字,而后又扩充到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字为名。
——摘编自李晶《我国古代文书避讳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宣布革除教科书中‘遵从满 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如教材内容有与共和宗旨相悖之处,教员得以自 行删除和修改。1929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再次下令废除避讳的恶习并列出清代避讳各字表,要求予以改正。至此,中国文书避讳制度彻底结束。
___________ 摘编自于成静《避讳制度的流变及其法理意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避讳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书避讳制度被废除的原因。
【答案】(1)特点:由口头到文书;逐渐制度化、法律化;避讳内容和范围扩大。
(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辛亥革命的爆发;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古代避讳制度发展的特点,根据“先秦时期的避讳大都表现于口头,而文书避讳,是从秦开始”得出是由口头到文书;根据“《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上书若奏事,皆须避宗庙讳。有误犯 者,杖八十。’”得出是逐渐制度化、法律化;根据“宋徽宗把与皇帝相关的称号都当作避讳字来禁用:先是禁用‘君’‘皇’‘圣’三字作为名字,而后又扩充到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字为名。”得出避讳内容和范围扩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中国文书避讳制度被废除的原因,根据“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宣布革除教科书中‘遵从满 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1929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再次下令废除避讳的恶习并列出清代避讳各字表,要求予以改正”得出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和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避讳制度被废除的原因还包括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从秦汉以来,不管是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还是在对官吏的管理上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历代统治者根据所属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管理国家需要相呼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自秦汉起始制订文官律,至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官组织规模的扩大,在典、格、令中也增加文官制度的新内容和新规定。《唐六典》的出现,更使文官组织与活动有了缜密的规范。经过宋、元、明、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会典形式为主的一整套法规体系。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基本思想,显而易见文官们也要接受并遵循其基本思想,必须行仁义,崇道德。
——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1883年, 一项关于改革文官制度的新法律——《彭德尔顿法》获得了国会绝对多数的通过。 一个管理文官的新机构——文官制度委员会终于诞生了。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制度改革,“从前从没有像1883年那样,在‘政党分赃’的政治灾难中收益匪浅”。美国现代文官制度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确立了一个反映现代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本质特征的核心价值体系。
——摘编自林畅施雪华《论美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及其核心价值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1. 特点:制度齐全,职能完备;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制度法制化;礼德政刑,相辅相成。
2. 影响:克服了传统官员制度的诸多弊端,提高了官员素质和政府效率,提高了美国政府的管理水平;为20世纪初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提供了人事保障,促进了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不管是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还是在对官吏的管理上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得出制度齐全,职能完备;据材料“历代统治者根据所属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管理国家需要相呼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不断补充和完善”得出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据材料“制订文官律”“逐步形成了以会典形式为主的一整套法规体系”得出制度法制化;据材料“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基本思想,显而易见文官们也要接受并遵循其基本思想,必须行仁义,崇道德”得出礼德政刑,相辅相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美国。影响:据材料“‘政党分赃’的政治灾难”“收益匪浅”并结合所学得出美国文官制度改革克服了传统官员制度的诸多弊端,提高了官员素质和政府效率,提高了美国政府的管理水平;据材料“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并结合所学得出为20世纪初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提供了人事保障,促进了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美国文官制度不能完全革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官员选拔管理方面的弊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造成法律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比较复杂,国家和法产生的根源,一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都可导致这一差异,而其中最根源的一点,就在于一定的法律文化圈中存在着独立的文化隔离机制,这种隔离机制最初是与地理环境相连结的。而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政体形式以及风俗、习惯、心态结构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心理隔离要素,都进一步加大了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
——摘编自李光宇《中西方法律文化特征之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西方法律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中西方法律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性。
阐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法律文化,其突出特点是礼法结合,儒家思想对封建法律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治”。传统法律文化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儒家文化的上壤之中,其影响不仅是直接产生了封建法律制度,而且造就了千百年来民众的法律意识。而西方的法律自始就包含了很大一部分的权利和正义内容,其民事功能不可忽视,因此,法律常常被看成为权利的保障,人们也就习惯和倾向于通过法院来解决纠纷,追求法律上的公平与正义。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和近现代中国和西方。据材料出处“中西方法律文化特征之比较”,以及材料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政体形式以及风俗、习惯、心态结构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心理隔离要素,都进一步加大了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可知,中西方法律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性。可以此为题,结合所学,从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的表现及原因等方面论述。具体而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主张“德主刑辅”,注重调解,追求无讼。而西方的法律被看成为权利的保障,追求公平与正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概况
时间 史 实
公元前139年 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年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昆邪王降汉后,在其故地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
——据《史记》《汉书》
材料二 隋唐两代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交融,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唐太宗即位之后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朝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对于边疆民族的这些要求,唐王朝一般都是予以满足……这不仅有利于汉文化的传播,而且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发展。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的重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的边疆治理与秦汉相比的异同点,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实行的原因。
【答案】(1)措施: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大败匈奴,设郡县管理;移民实边开发。
(2)同:因俗而治;武力征伐。
异:汉代治理重防御体系构建;唐朝采取较为开明的政策。
原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冲击了传统的治边思想;唐太宗以“华夷一家”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唐朝时边疆民族对发达的中原文化的向往;李唐王室带有鲜卑血统。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可得出张骞开通丝绸之路;根据材料“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昆邪王降汉后,在其故地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可得出大败匈奴,设郡县管理;根据材料“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可得出移民实边开发。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第一问异同点:同:根据材料“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政策”可得出武力征伐;根据材料“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及所学可得出因俗而治;异:根据材料“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及所学可得出汉代治理重防御体系构建;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得出唐朝采取较为开明的政策。第二问原因,根据材料“隋唐两代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及所学可得出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根据材料“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交融,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冲击了传统的治边思想;根据材料“唐太宗即位之后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得出唐太宗以“华夷一家”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唐朝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可得出唐朝时边疆民族对发达的中原文化的向往;结合所学可得出李唐王室带有鲜卑血统。
1六校联盟高二年级期中联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一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武帝以近臣和侍从为主建构尚书组织,赋予他们更多的参政权,从原来的收发文书上升为“并掌诏奏”;成帝时尚书组织形成独立的官署,称为尚书台,并于西汉末年取代丞相府,成为新的皇帝最高办公机构和诏敕发出地。汉代尚书权力的演变说明()
A. 机构调整服务于皇权需要 B. 中枢决策权力弱化
C. 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 行政流程趋于规范
2. 宋朝中央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机构——御史台官和谏院,前者负责行政监察,后者专司舆论,皇帝的错误、朝政的缺失,御史台官和谏官都可以提出批评。御史台官和谏官的设置()
A. 提高了中央行政的效率 B. 有利于增强专制统治的效能
C. 限制了皇帝的至上权威 D. 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有效性
3. 清代政区分等制度演变一览
年份 制度变化
雍正九年 以“冲繁疲难”四字确定州县等级
雍正十三年 确定除苗疆、烟瘴等特殊官缺由督抚题补外,“冲繁疲难”占三字或四字的,由吏部开列名单,皇帝简用;一项或两项的由吏部月选。
乾隆六年 确定“冲繁疲难”,四项俱全者定为最要缺;三项者为要缺;两项者为中缺,仅一项或四项俱无为简缺,官缺等级制度趋于成熟。
乾隆四十三年 确定各省官缺保持稳定,不得妄请更改。如以简改繁,必须同时将另一府厅州县由繁改简。至此,各省缺分格局基本确立。
据表可知,清朝政区分等制度()
A. 有助于发挥有限官僚资源的最大效能 B. 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
C. 体现了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 D. 改变了权力分配格局
4. 据统计,英国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1721~1832年间22位首相中,13人是上院贵族,6人是贵族之子,1人为贵族之孙。这表明当时英国()
A. 贵族首相大多与王室关系密切 B. 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C. 封建贵族完全控制着议会选举 D. 构建分权制衡体制紧迫性
5. 梁启超对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造成政争及内乱,颇为痛心:“倘使我国约法,如万国现行宪法通例,将国会之弹劾权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大的缺陷是()
A. 《临时约法》成为国民党专制独裁工具 B. 中央行政系统享有解散国会的权力
C. 政党之间为谋求议席而展开激烈竞争 D. 行政与立法机关之间缺乏有效制约
6. 从数据上看,“一五”时期,中国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47亿元,五年新增固定资产相当于1949年接收时的4倍,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10.9%,GDP平均增长率达到9.2 %——这个数字与1978年到2008年的平均数9.4%非常接近。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经济建设成果显著 B.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C. 工业比例出现失衡 D. 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7. 按罗兹曼的说法:“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由于它被废止,整个社会丧失了它特有的制度体系。”此后,新式学堂数量激增引发新型学生群体投身于社会各种运动中,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这说明科举制的废止()
A. 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 B. 推动清朝开始改革选官制度
C. 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D. 受到了外部列强压力的刺激
8. 斯提亚特·穆勒把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称之为“英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务革新之一”。英国舆论界称赞文官考试制度“总的来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能力、很有声誉的班子,同时,一个全新的节约和勤奋精神得到了贯彻。”可见,英国文官制度()
A. 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B. 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 与中国科举制初衷一致 D. 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
9. 《名例律》是《唐律》总则部分,规定了刑罚的基本制度及原则,共五十七条,而在这五十七条中,有四十多条引用儒家经典的内容,如《礼记》《春秋》等。这反映出《唐律》()
A. 法律儒家化特色明显 B. 强化了封建社会伦理观念
C. 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 D. 标志着古代法律体系完善
10. 《拿破仑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动产和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是绝对的和受到法律保护的”。这些法律条款()
A. 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B. 融合了宗教伦理与教化
C. 冲击了专制王权的统治地位 D.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11. 标语口号作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方式,被我们沿用,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口号能够反映出当时不同的社会特点,并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下列标语口号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A.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12. 《左传·昭公十四年》云“好于边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师,礼也。”《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晋厉公遣人指责秦“倾覆我社稷,帅我鹜贼,以来荡摇我边疆”。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 诸侯国之间有明确的疆界 B. 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 国家统一成为必然的趋势 D. 秦国对经营边疆的重视
13. 恩格斯在谈及中世纪后期时曾经指出:“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据此可知,恩格斯认为这一时期世俗王权的强化()
A. 为近代民族国家建立提供了条件 B. 促进了各国文化的认同
C. 完全否定了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 D. 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14. 1954年,在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时,毛泽东指出,“少数民族问题,它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共同的就适用共同的条文,特殊的就适用特殊的条文。”这表明制定民族政策应坚持()
A. 把握民族工作存在的特殊性 B. 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C. 创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想 D. 实现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
15. 据统计,从1964~1970年,先后有10个非洲国家同中国建立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中国的受援国总数达到31个,援助规模明显扩大,7年累计的对外援助支出比起步阶段14年的总额还要高144%。中国对非援助的积极成效()
A. 得益于“一边倒”方针的推行 B. 开启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新篇章
C.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D. 进一步打开了新中国的外交局面
16. 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指出:“中方将会同合作伙伴发布《‘一带一路’廉洁建设成效与展望》,推出《‘一带一路’廉洁建设高级原则》,建立‘一带一路’企业廉洁合规评价体系,同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一带一路’廉洁研究和培训。”这说明新时代的中国()
A. 主导建立了国际政治新秩序 B.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C. 将反腐倡廉作为外交出发点 D. 加强与第三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避讳大都表现于口头,而文书避讳,是从秦开始。始皇帝减政变“临文不讳”为“临文 需讳”,常见的是为避讳其“政”而改“正”为“端”。三国时期,“避讳”主要还是避讳当代君主的御名。 “魏武帝讳操,以杜操为杜度。蜀后主讳宗,以孟宗为孟仁。”到了晋代,避讳越来越严密,“《通典》-○ 四《礼篇》所载讳议,大半出于晋人”。《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上书若奏事,皆须避宗庙讳。有误犯 者,杖八十。”政和八年,宋徽宗把与皇帝相关的称号都当作避讳字来禁用:先是禁用“君”“皇”“圣”三字作为名字,而后又扩充到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字为名。
——摘编自李晶《我国古代文书避讳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宣布革除教科书中‘遵从满 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如教材内容有与共和宗旨相悖之处,教员得以自 行删除和修改。1929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再次下令废除避讳的恶习并列出清代避讳各字表,要求予以改正。至此,中国文书避讳制度彻底结束。
___________ 摘编自于成静《避讳制度的流变及其法理意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避讳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书避讳制度被废除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从秦汉以来,不管是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还是在对官吏的管理上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历代统治者根据所属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管理国家需要相呼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充。自秦汉起始制订文官律,至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官组织规模的扩大,在典、格、令中也增加文官制度的新内容和新规定。《唐六典》的出现,更使文官组织与活动有了缜密的规范。经过宋、元、明、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会典形式为主的一整套法规体系。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基本思想,显而易见文官们也要接受并遵循其基本思想,必须行仁义,崇道德。
——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1883年, 一项关于改革文官制度的新法律——《彭德尔顿法》获得了国会绝对多数的通过。 一个管理文官的新机构——文官制度委员会终于诞生了。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制度改革,“从前从没有像1883年那样,在‘政党分赃’的政治灾难中收益匪浅”。美国现代文官制度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确立了一个反映现代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本质特征的核心价值体系。
——摘编自林畅施雪华《论美国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及其核心价值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造成法律文化多样性的原因比较复杂,国家和法产生的根源,一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都可导致这一差异,而其中最根源的一点,就在于一定的法律文化圈中存在着独立的文化隔离机制,这种隔离机制最初是与地理环境相连结的。而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政体形式以及风俗、习惯、心态结构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心理隔离要素,都进一步加大了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
——摘编自李光宇《中西方法律文化特征之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西方法律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概况
时间 史 实
公元前139年 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年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昆邪王降汉后,在其故地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
——据《史记》《汉书》
材料二 隋唐两代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交融,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唐太宗即位之后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朝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对于边疆民族的这些要求,唐王朝一般都是予以满足……这不仅有利于汉文化的传播,而且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发展。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的重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的边疆治理与秦汉相比的异同点,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实行的原因。
1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